浅谈《书谱》中的书学思想
孙过庭《书谱》及其书法美学思想
孙过庭《书谱》及其书法美学思想继文学家孙过庭笔下的《书谱》问世已有数个世纪,一直到今天,它及其开创者孙过庭的书法美学思想仍然深受爱好者和学者的重视。
《书谱》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书法美学思想的经典著作,它的内涵不仅仅是明晰的文字,而是蕴藏着作者的审美态度和书法礼仪观念。
它的出现带来了无穷的书法精神,打破了以往的书法准则,从而影响了漫长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书法美学思想的里程碑之作。
孙过庭是中国古代书法美学思想的领军人物,他以《书谱》作品推动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开创了书法美学思想的新潮流。
在《书谱》中,孙过庭把书法艺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强调书法的外观美,关注书法的形式美。
他认为书法应当是精致而纤弱,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让人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
多年来,学者们一直追溯孙过庭的书法美学思想,以其习字风格为基础,研究他在书写中倡导的书法礼仪精神。
孙过庭主张书法作品应当拥有精准的笔画,具有流动的线条,并且可以清楚地表达作者的意图。
他还特别强调书写过程中的“定势”,即书法作品应当笃定而稳重,不能因为感情而改变格式,以保证书法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另外,孙过庭还提出了“字迹圆润、笔画流畅、有美感”的书法美学理念。
他把书法艺术比喻为池塘,把文字比喻为池水,认为书法的优美是由池水中的涟漪、气泡等形成的,而书法的完美则需要源自书法家内心的感受和表达,以及形式精细、画面统一、色泽鲜明等质量要求。
除了书法艺术,孙过庭还认为文字本身也有其美感。
他认为,文字既有意义,又有美感,文字所流露出来的美感可以打动读者内心,给予其深刻的感受。
因此,孙过庭在书写中倡导文字的雕琢,而不是只重视它的意义,以此表达他的理念:书法的最终目的是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和传达美感。
《书谱》是孙过庭书法美学思想最受重视的作品,它不仅反映出作者对美学观念的理解,而且是他精神世界的缩影。
孙过庭的书法美学思想不仅仅影响了他的时代,也影响了漫长的历史,直至今天仍然如同他的书谱一样闪耀着光芒,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书法美学的里程碑之作。
孙过庭《书谱》的书法美学思想
孙过庭《书谱》的书法美学思想刘桐(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116)孙过庭从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以儒家思想为立身之本,正直清廉,淡于名利。
但他一生命途多舛,仕途坎坷,直到四十岁才开始出仕,成为社会的下层官吏,后又遭人谗言而被罢官,成为唐朝不遇之士。
政治上的失意和经济上的贫困,使得孙氏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被消极无为的道家思想所侵染,兼济天下的宏愿未实现后,他便退而求独善其身,以书法作为思想寄托。
在《书谱》中,孙氏主要是从儒家观点、以儒家标准看待和评判书法,其中也参杂着从道家思想出发去认识和理解书法的性质、特点等的倾向。
一、《书谱》的美学思想源流孙过庭《书谱》的美学思想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美学思想中,孔子认为,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能起到一种特殊的作用。
……为了使艺术在社会生活中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必须对艺术本身进行规范,艺术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
因此,他强调“美”和“善”的统一,强调“文”和“质”的统一,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和”的审美标准。
1美与善在一定意义上即是艺术的形式与内容,美为形式,善为内容。
艺术的形式应该是美的,内容也应该是善的。
《论语》中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是讲人的修养。
“质”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是指人的文饰。
孔子认为,一个人缺乏文饰(“质胜文”),这个人就粗野了。
一个人单有文饰而缺乏内在道德品质(“文胜质”),这个人就虚浮了。
只有“文”和“质”统一起来,才成为一个“君子”。
“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2孙过庭在《书谱》一文中提到“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妍”相当于“文”,是事物的外在形式,“质”是事物的内在本质,孔子用“质”来表现君子的道德修养,强调“文”与“质”,即外在与内在要相互统一配合,才能为君子之风度。
浅析孙过庭《书谱》中的书学思想
浅析孙过庭《书谱》中的书学思想摘要:本文以孙过庭《书谱》中所写到的书法创作理论以及书法批评论进行分析,提取其中对于当今书法创作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启示。
关键词:《书谱》;书法创作;草书;一、孙过庭生平介绍孙过庭(约644-690),名虔礼,字过庭,陈留(河南开封)人。
自幼家境贫寒,在其四十岁时官至率府录事参军,因其仕途坎坷不尽人意,当官不久便辞职归乡,虽身体抱恙,但仍然潜心研究书法以及撰写相关书法文章。
但是孙过庭当时体弱多病,再加上生活穷困潦倒,其书稿尚未完成便已先卒,在其《书谱》开头中写到:“书谱卷上”,但至今没有发现其卷下作品。
二、《书谱》简介《书谱》,真迹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现多见为墨迹本,孙过庭所撰写的书学理论巨著,撰于垂拱三年(687),也是一件著名的草书书法作品,长898.24厘米,宽27.2厘米。
每纸16至18行左右,每列8-12字不等,全文共351行,3500余字。
《书谱》是孙过庭毕生研究书法理论的精髓,对历朝历代研究书法的人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书谱》在其三千五百多字中提到了书写状态,字的结体以及章法的要点。
三、《书谱》中所表达的书学思想孙过庭在《书谱》中表达了其学书过程,“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也是我们学习书法过程中应该遵循的方法。
在刚开始学书法时,应以平正的书体开始,例如篆书,楷书,这是我们最开始建立审美的过程,正书的结体具有明显的规律,这种平正的字体也是对人道德修养的一种规范。
孙过庭自幼时学习书法,正是这种学书思想使其培养成刚正不阿的性格。
而在能够熟练掌握平正的字体的时候,就要追求变化,变化使书法作品产生出生命力,书法作品中的变化能够表达出作者内心不同的情感。
在达到“和”的过程中,是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找寻自己,从最开始临摹古人作品,创作时以古人作品的风格进行模仿,在不断地模仿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也是将多样性逐渐转变为统一性的过程。
孙过庭《书谱》的书学理论研究
孙过庭《书谱》的书学理论研究一、《书谱》的书学理论研究孙过庭是唐代杰出的书法家,在书法上他的成就最高,其楷书和行草书都达到了当时的高度。
《书谱》是孙过庭论述书法艺术的书法著作。
通过对《书谱》中字体、笔法、笔势等方面的阐释,孙过庭为我们展示了书法艺术独特的魅力,同时也揭示了艺术与哲学、美学的联系,这也正是其最大的成功之处。
从中可以看出,孙过庭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本文拟从书学理论的角度来解读孙过庭的《书谱》。
二、《书谱》中的楷书变革研究三、《书谱》中“以圣人之情顺性”的艺术思想研究在《书谱》中,孙过庭通过对各种书体发展史的阐述指出,楷书在晋朝时已经基本定型,但还有不足之处,所以要继续变革。
孙过庭认为,要想使书法更好地适应自然,就必须实现楷书的自然化,并且让笔画简单、平直、质朴、端正。
“务令笔心两忘,空寂以合其道”,表现出一种恬静的、淡泊的心境。
而从另一个角度说,只有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把书写技巧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因此书法又是一门表达自我感情的艺术。
在书法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把握住“圣人之情”,“顺性任情”,即性格的本真,不要受外界世俗影响,而“率性从真”,努力追求书法的“真善美”。
1、孙过庭的美学观:通过对《书谱》内容的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书谱》对古代书法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他坚持“反初学”,在于“复古”,对魏晋南北朝的楷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他还十分强调书法的技法,提倡“复性”。
孙过庭“崇尚魏晋”的书法理念,具有历史意义。
3、孙过庭《书谱》对书法创作规律的探讨:孙过庭论书绝非只是停留在技巧和形式上,而是注重于书法的意蕴。
例如他主张“书为心画”,认为书法的核心就是书家的性情。
所以,他的书法思想不是纯粹的技法论,而是把书法创作与人的思想情感结合起来的书学思想,对后世的书法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孙过庭书法观与唐代文化思想的关系:唐代文化开放而自由,它吸纳了东西方多元文化的优秀成果,并融会贯通,呈现出博大精深的特点,这也是唐代文化繁荣的根源所在。
赏析孙过庭《书谱》的书学思想
赏析孙过庭《书谱》的书学思想孙过庭(约646~690),名虔礼,以字行,陈留(今河南开封)人。
《书谱》是我国书论史上一篇杰作,它本身也是一篇精美的草书作品,宋米芾有云“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宣和书谱》有载“文皇尝谓过庭小字,书乱二王。
”《书谱序》即存世《书谱》,关于其篇幅,是一个颇有歧义的问题。
一种认为今存《书谱》只是原书的一篇序言,故宜题作《书谱序》。
另一种认为现存《书谱》即全文,但经过装裱,中间“卷下”等字断失。
文章开篇先从书法的发展大势上来评论前人,文中有云“锺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锺张云没,羲献继之,”“彼之四贤,古今特绝,今不逮古,古质今研。
”可见在人们心中的理念就是“今不逮古”,中村元有论述“中国人的基本心理是力图在先例中发现统领生活的法则,学问就是暗示熟知已逝岁月中的诸多先例,也就是尚古”,钟繇、张芝书于古的范畴——经典,他们建立的审美范式也就是“质”;王羲之、王献之也就属于今的范畴——非经典,他们建立的审美范式则是“妍”。
在新的范式不符合以前的评价标准下。
孙过庭在《书谱》中给予积极的回应“驰骛沿革,物理常然”,艺术的发展当随时代,沿袭和变革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孙过庭自觉的消除迷信经典的观念,“物理常然”的提出直面现实,不同于本民族的思维方式,有着不可忽略的价值以及极高的地位。
孙过庭对锺、张、羲、献有着极高的评价,那他又是站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的呢?孙过庭提出了“同自然之妙有,”对自己固有观念的消除,不以自己的喜好来评价书法的优劣,而是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
所谓“同自然之妙有”也正如石涛所说“得乾坤之理者”。
孙过庭做到不迎合时尚,不迷信经典,有着“求真”的艺术精神,但孙过庭的求真精神也是有限的,求真精神最重要的是不屈服权威。
唐太宗有“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
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综拘束,若严家之饿隶。
其枯树也,虽槎枿而无屈伸;其俄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
”推王羲之,贬王献之,孙过庭虽未用“饿隶”“枯树”来评价王献之,但认为扬名立身,应先尊显父母。
孙过庭《书谱》书学理论与写法分析
27课堂《书谱》特色。
临摹的目的在于从原作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笔墨语言,并最终自成一家。
2. 创作对《书谱》的笔法、结字特点以及章法构成有所掌握后,就可逐步向创作过渡。
下面分三个层次来谈如何过渡。
(1)集字创作 集字创作是在确定书写内容的情况下,到范本中找出这些字,并以作品的形式写出来。
因草书中的字缺乏独立性,其结体、笔势等受周围字的影响较大。
所以,《书谱》集字创作关键在协调集出的字,使整体能够顺畅自然。
遇到范本中没有的字,要找出这个字的偏旁部首在字帖中的书写情况进行“拼合”。
(2)模拟创作 在集字创作的基础上,要逐渐摆脱对范本“亦步亦趋”的依赖性。
在书写内容上增加字帖中没有的字,书写时从用笔到结字都向范本靠近,在章法上可参考字帖中的某一部分,使作品整体具备《书谱》的风貌。
而且,要及时与字帖对照,使自己的拟作慢慢向《书谱》的感觉靠近。
同时学习二王一脉字帖,不断丰富技法和手段,为下一步自由创作做准备。
(3)自由创作 自由创作不再是对范本简单地模拟,而是在熟练掌握范本技巧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同时还要参照其他书家的笔法、结字特点及章法构成,使作品初步具备自己的审美取向。
这要求我们有较好的意临训练和对技法的全面把握,同时进行大量的书写实践和对创作的反复尝试,在不断尝试和调整中趋于成熟。
3.从临摹到创作在学习的过程中,方法是很重要的。
首先,要不间断地书写和临习。
因为无论怎样对字帖进行分析和解读,如果缺乏书写训练,仍不能做到“心手双畅”。
其次,临摹和创作并重,反复交叉训练。
从临摹进入创作时,最好先从帖中找出现成的句子,并将其作为创作的原材料。
如“心手双畅”“风规自远”“会古通今”等。
最后,对字帖的笔法、结字、章法及墨色变化有了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后,便尝试“化出”。
“化出”重在“变”。
在创作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字与字之间的空间观照,同时注意邻行间的照应,这将对作品的章法构成起到极其微妙但至为关键的作用。
孙过庭《书谱》及其书法美学思想
孙过庭《书谱》及其书法美学思想《书谱》,又称《书谱序》、《运笔论》等。
纸本墨迹,纵27.1厘米,横898.24厘米,草书,351行,计3500余字。
唐孙过庭撰并书于垂拱三年(687)。
《书谱》局部《书谱》是一部书、文兼具的书法理论著作,是我国古代书法史上最有影响和最著名的著作之一。
书中阐述的书理,见解极为精僻,其书法亦精妙绝伦,正如宋高宗所云:“《书谱》匪特文词华美,且草法兼备。
”一、孙过庭其人及《书谱》的主要内容孙过庭(约644-690),其生平事迹,史籍记载甚略,与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是好友,主要资料见陈子昂《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祭孙录事文》,张怀瓘《书断》,窦臮撰、窦蒙注的《述书赋》等书亦有记述。
陈子昂《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中说“君讳虔礼,字过庭。
”《书谱卷上》署“吴郡孙过庭撰”,张怀瓘《书断》则曰“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吴郡”应是郡望。
孙过庭官至率府录事参军,好古博雅,工文辞,善草书,师法二王,尤妙于用笔。
米芾《书史》曰:“孙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
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用过庭法。
凡世称右军,有此等字,皆孙笔也。
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书谱》内容广博宏富,见解精僻独到,其书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书法发展论,“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二是书体论,“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三是书法创作论,“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
《书谱》—书学思想及临创体会
《书谱》—书学思想及临创体会
《书谱》是明代书法家米芾所著的一本书法论著,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
其中包含了对于书法的理论、实践以及对于文化艺术、生活哲学等方面的思考,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广泛的启示。
一、书学思想
《书谱》提出了书法“得意于心,笔墨自知”的核心思想,即书法创作应该根据自己的情感和个性,以及对于艺术的独特理解,自由创作,而不是拘泥于规矩和传统。
同时,书法创作也必须具有思想性,必须表达出作者对于世界和人生的观察和思考,才能达到艺术的高度。
《书谱》还强调了书法与文化、哲学的联系,认为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技法,更是一种文化和哲学的体现。
书法艺术应该从文化和哲学的角度去理解和创作,才能真正记录下一个时代的文化和思想。
二、临创体会
临创是指根据已有的作品去模仿、练习和创作新的作品。
《书谱》提倡书法爱好者在学习和实践中通过临创来锤炼自己的技艺和审美,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成果,创作出新的作品。
从临创中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收益。
首先,临创可以帮助书法爱好者熟悉前人的作品,了解传统和现代书法的差异和变化。
其
次,临创可以帮助书法爱好者磨练自己的技艺,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最后,临创还可以帮助书法爱好者发现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
综上所述,米芾的《书谱》不仅是一部关于书法的理论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文化和哲学的著作。
它通过对于书法的独特见解和思考,给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和帮助,对于书法爱好者和艺术从业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和合统一之美——《书谱》中的中国书法美学思想
和合统一之美——《书谱》中的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和合统一之美--《书谱》中的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前言:本文从“中和”的传统审美角度出发,对书法美学著作《书谱》的理论进行浅析,将其美学思想概括为和合统一的和谐美,并从书法与环境、人和字本身的三个角度出发进行论述,以欣赏的角度阐释书法带来的美好享受。
对于书法美学,本文不强求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理论架构,仅以概括总结的方式表现书法美的特色,并借鉴不同书论者对于书法和谐的观点,试图将这种和合统一的特点解读为中国美学乃至传统文化的独特体系,感悟美学上的“天人合一”。
书法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欣赏书法还是亲自书写,都会有一种由衷的美之享受。
孙过庭所写的“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昧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
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体现了一个书法爱好者出对书法无尽的赞叹和热爱之情,也突显出书法之美是自然而充满生命的。
书法是人的创作活动,因此能够在抒发喜怒哀乐同时,表现超然的意境,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使情感达到平衡欣慰的中和状态。
通过运笔力度、线条形态、行文结构等,书法能够表达高于状物的独特神韵,体现丰富的艺术风貌。
我国的美学家宗白华曾说过,“(中国)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风格的特征”,足见书法美学在中国美学甚至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地位。
这种“关乎人文,化成天下”的美学价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是一种和合统一的和谐之美,即儒家典籍《中庸》的“致中和”思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古代哲学对书学的启示以孙过庭“书谱”为例
古代哲学对书学的启示以孙过庭“书谱”为例在中国古代,哲学与书学密不可分。
通过学习古代哲学家的著作,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对于书学的独特见解,这些见解对我们现代人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孙过庭的《书谱》就是古代书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对书学的深刻思考和建议。
本文将以孙过庭的《书谱》为例,从古代哲学的角度探讨对书学的启示。
古代哲学家对书学的看法将对个人的修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书谱》中,孙过庭提出了“三种书”和“三种读书人”的理论。
他认为,书籍包括了圣人书、名家书和世人书三种,而读书人则分为贤人、愚人和俗人三种。
孙过庭强调,“三者正共行,人总乐见,那时三科者俱到,方可加理”。
这里的“三者”指的是贤人、愚人和俗人,他认为只有三种读书人都能懂得“圣人书、名家书、世人书”三种书籍时,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合格的人。
这种观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各种书籍,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学识水平,成为能够适应不同环境的人。
古代哲学家对书学的看法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书谱》中,孙过庭提倡了读书人应该“遍观注识”的理念。
他指出,“诗书离节少,遍观注识切”。
这里的“遍观注识”意味着读书人应该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并对所读书籍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只有如此,才能使自己在认识世界、提高学识水平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这种观点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那就是我们应该鼓励人们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古代哲学对书学的看法也使我们看到,书学对于个人品德修养的意义非常重大。
在《书谱》中,孙过庭提及书学对于增进修养的重要性。
他说:“夫书者力则胜,德则成矣。
”这里的“力则胜”是指书籍具有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作用,“德则成”则是指书籍具有提高个人品德修养的意义。
孙过庭认为,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提高人的修养。
这种观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我们应该通过多读书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做一个合格的人。
刘明孙过庭《书谱》的主要创作思想
刘明孙过庭《书谱》的主要创作思想《书谱》是第一篇体系完整宏大的书学著作,不仅构架了唐代书法理论的基本框架,而且为中国古典书学理论的发展奠定深厚基础。
孙过庭站在历史的高度,既能宏观把握书法的发展规律和本质属性,又能微观探讨书法作品的构成和创作内涵。
其内容涉及到书法理论的各个方面:从书家创作技巧功夫的训练到创作个性情感的表达;从书法抒情本质探讨到作品意象的描述;从书法欣赏观念的批评到作品标准的认识等,真正成为自书论产生以来的书法艺术创作和书法理论的全面总结。
朱关田先生概括:“传世《书谱》一序,文思缅密,词简意赅,溯源流、辨书体、评古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弘既往之风规,导将来之器识,独具慧眼,颇多真知灼见。
”[1]古往今来一直受到书家的称赞。
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跋《书谱》云“读孙虔礼《书谱》,委曲详尽,切实痛快,为古今论书第一要义。
”[2]近代启功先生称“议论精辟,文章宏美,在古代艺术理论中,可称杰构。
”[3]因此,书法理论从《书谱》开始形成规范的评论体系,批评家也从孙过庭开始获得独立的地位。
一、书法创作的个体修养唐代政治经济的繁荣,文化政策的开放,为士人提供了很多展现才华的机会,刺激当时士人阶层的发展。
不过,在士人阶层逐渐增加的同时,也有一种特殊现象的产生,那就是老庄思想的兴盛和隐逸士人也逐渐增加,并形成唐代特有的二元观的思想:“一个是社会(包括政治)与家庭生活,或抽象点说,人际关系和人间集体秩序;另一则是个人生活与精神追求的范畴。
前者最主要的指导原则是以古代经典为依据的儒家思想,诸子百家、文史知识也可包括在内。
至于后者,则以古典道家、玄学、儒教、道教为主要思想资源。
”[4]孔子所说的天下“无道则隐”则是当时士人的信条之一。
当社会发生动乱、时政发生变动、个人遭到不幸时,一些士人就会放弃入仕而选择隐逸的生活。
从《书谱》的分析中得知,孙过庭在表达书学思想和书法的境界时,很多观点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有的甚至直接引用《老子》、《庄子》中的故事来作为自己的论据。
孙过庭《书谱》中的书学思想——技法表现与创作论
孙过庭《书谱》中的书学思想——技法表现与创作论【摘要】《书谱》是书法史上罕见的书文并茂的作品,在书法创作、书法理论两个方面都为后世立下了标杆。
本文主要从《书谱》中的书法技法表现和创作理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书法技法表现方面,技法表现主要包括点画表现形态、用笔和运笔法等。
【关键词】书谱;书学思想;技法;创作论;一、《书谱》中描写的书法技法表现1、点画形态孙过庭《书谱》:“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1]这一段描述的是钟、张和二王笔画呈现出的形态,写出了孙过庭认为的书法最高境界和追求。
这里孙过庭所称的“悬针垂露”“奔雷坠石”“鸿飞兽骇”等描述,强调的是书法中“异”“奇”“姿”“态”“势”“形”的点画表现,总结起来就是点画之间的差异、姿态和体势。
其中的“崩云”“蝉翼”“泉注”等也是一种比拟,例如后世书论中经常提到的王羲之看鹅学姿态、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悟笔法、颜真卿“屋漏痕”等,孙过庭想表达的是笔画技法需要透过万物之象而体悟,不能矫揉造作,下笔才能达到“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的境界。
2、用笔法孙过庭强调,要学书法就必须取法乎上,最佳范本是钟、张、二王,字中的点画是组成书法艺术的基本元素,书家必须十分精熟,才能表达性情。
[2]关于用笔法,孙过庭在书谱中有“执、使、转、用”一说。
他认为,指腕执笔有深浅长短的不同;使锋运笔有纵横展缩的区别;使转有曲折回环等笔势;点画有揖让向背等规则。
孙过庭强调,不同的书体字体,执笔高低深浅也会不同。
例如相传卫夫人写的《笔阵图》中提到了,楷书执笔略低,行草书执笔略高等。
但是在这里孙过庭并没有直接阐明具体的要求,很多人就是以此这样认为《书谱》只是序文,应该还有更详细的正文描写了对这四个方面的解释。
但也有人认为这一段是孙过庭对《笔阵图》的观点进行了总结,提醒学书者注重书法技法表现的规律性和灵活性。
孙过庭《书谱》中的书法教育思想
孙过庭《书谱》中的书法教育思想清朝王文志的一首诗《论书绝句》曰:“墨池笔家任纷纷,参透书禅未易论。
细取孙公《书谱》读,方知渠是过来人。
”这首诗表达的就是对孙过庭《书谱》的艺术价值的肯定。
孙过庭《书谱》是中国书法史上一篇著名的书法理论文章,文辞优美,论述精彩,对晋代书法分析的明晰,其用草书书写,笔法精妙,风神丽落,书写规范,可以作为草书的经典范本。
对于当代来说,《书谱》中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书法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试从《书谱》的书法教育思想方面出发,从书法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目的等诸来分析与论证,以期待对当代书法教育等有所裨益。
一、《书谱》中关于书法学习的方法书法唯一的学习途径就是临摹。
如何临摹,这样临摹更有效果。
孙过庭在《书谱》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观察为先,下笔准确。
孙过庭《书谱》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尚似。
况拟不能似,察不能精;分布犹疏,形骸未检。
书法学习必须讲究临摹的方法,孙过庭这一理论则深入到了通常所说的临摹的具体过程之中,他对书法艺术本质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理解的基础上,他所提出的众多理论直到今天依然是学习书法的重要法则。
书法的学习首先应该是观察能力,只有察精才能拟准。
所以,在书法教育教学中,一定要锻炼学生察的能力,只有具备准确的、敏感的、精细的观察力,才能临摹的准确。
其实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 后》中就说:“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僵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
姜夔在《续书谱》也说:“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
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
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
”他们强调的都是临摹的察与拟的问题。
</笔阵图>意在笔先,准确无误。
孙过庭《书谱》中说:夫运用之方,虽由己出,规模所设,信瞩目前,差之一毫,失之千里,苟知其术,适可兼通。
心不厌精,手不忘熟。
浅谈孙过庭《书谱》中的书学思想
浅谈孙过庭《书谱》中的书学思想摘要:孙过庭的《书谱》在书法技巧、书家风格、书体异同、审美角度上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各方面书学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辩证又统一地揭示了书法艺术本质内涵,为中国书法理论建立了基本框架,是书法史上罕见的书文并茂的作品。
本文试从其书学思想的角度出发,分析上《书谱》的美学观点,为当代学习书法理论提供借鉴。
关键词:孙过庭书谱书学思想孙过庭,是唐代的书法家及书法理论家,曾任右卫胄参军、率府录事参军。
其名、字有两种说法。
窦蒙在《述书赋注》记载:“孙过庭,字虔礼,富阳人。
”陈子昂于《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中有言:“君讳虔礼,字过庭。
”张怀瓘在《书断·能品》中写道:“孙虔礼字过庭,陈留人。
”因孙过庭在唐朝的官职低微,所以对于他的名字和籍贯都没有明确的定论,但这都不碍于我们研究他的书法和其书学思想。
他擅长楷书、行书,尤其擅长草书,宗二王书法,用笔灵活,笔势坚韧,婉丽遒逸。
米芾在《书史》中曾这样称赞孙过庭的草书:“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
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
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清代的刘熙载在书论《艺概》有云:“孙过庭草书,在唐为善宗晋法。
其行书《书谱》,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
”他既道出了孙过庭的书学渊源,又综括了其书法风格。
孙过庭所写的《书谱》全文三千七百多字,全篇笔势纵横,峻拔刚毅,墨法清润,自古以来被推为珍世之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其内容主要涉及五个方面,书法发展论、书体论、书家论、创作论和风格论。
不仅道出了他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认识、指出了各种书体的应用、特点和规律的区别、提出了学书应有的态度和学识涵养,还总结了写字的基本技法和书法创作理论等,所涉猎范围之广,论述角度之精,文采内容之美。
更重要的是,它对唐朝及其以后的书法理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甚至是对当代人学习书法,研究书法理论,也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孙过庭《书谱》的书学理论研究
孙过庭《书谱》的书学理论研究孙过庭《书谱》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书学理论性展开及探析的专著,其中涵盖了书籍的定义、分类及收藏等诸多专业性内容,于元朝初年出版,受到了当时社会学者的极大关注,也引起了今日学者的高度重视。
笔者认为,孙过庭《书谱》博大精深,理论深刻。
首先,孙过庭在书谱中首先提出了书籍的定义,定义为一种文明的传承,一种记载史事、同远古保留在人类记忆中的辩证思维。
书籍不仅包含了文字,还包含书籍及图像等形式,而书籍具有载体性、文明性及正义法令性等特点。
其次,孙过庭系统地将书籍分类,他将书籍分为三类:哲经书、文经书及艺经书。
其中哲经书是针对贤良君子的书籍,用以填补贤良君子的教育缺口;文经书涵盖了多学科的知识;而艺经书更注重的是艺术的表现,用以记载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最后,孙过庭在书谱中也就如何收藏书籍展开探析,他认为书籍收藏应当有专门的机构,拥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对收藏书籍有明确的法律法令等。
从理论上来看,孙过庭《书谱》涵盖了书学的多方面内容,使一般的学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体系及所学书学理论来阐述书学的观点,从而让书学理论更加深入沉淀,令书学更加发展。
然而孙过庭《书谱》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孙过庭把书籍分为三类,但并未把书籍按照学科及内容分种类,因此在实际收藏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利。
其次,孙过庭在书谱中没有提及收藏非书籍类型的文物,如文物、照片、手稿等,这在当时有较大局限性。
最后,孙过庭书谱的收藏实践更多的是收藏古籍,对于当时的新出版书籍收藏有较少的详细探述。
总结而言,孙过庭《书谱》作为中国最早的书学理论专著,其中的理论价值仍然可以借鉴。
尽管它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为今日书学理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
略论孙过庭《书谱》书学思想理论价值
略论孙过庭《书谱》的书学思想及理论价值摘要:《书谱》最具特色之处,便是在全文中贯穿了孙过庭的儒家审美理想与人生价值观。
这种弘扬政治理想与艺术理想统一的书法家高尚完美人格的艺术观乃是孙过庭书学思想的精髓。
关键词:孙过庭《书谱》艺术人格理想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0-0000-01一、孙过庭《书谱》的历史地位孙过庭字虔礼,唐代富阳(今浙江余杭县南)人。
一说作虔礼,字过庭,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县南)人。
官率府录事参军。
二说互异,莫衷一是。
孙过庭为唐代书法家。
他于垂拱三年(687)所撰《书谱》(或称《书谱序》),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铁网珊瑚·题元李倜临右军帖》说:“论书至于孙过庭、姜白石,尽善尽美矣,他皆未足为评也”[1]。
朱履贞《书学捷要》跋《书谱》云:“读孙虔礼《书谱》,委曲详尽,切实痛快,为古今论书第一要义”[2]。
这类高度的评价,对于理论上抉精发微,辞章上博雅瞻美的《书谱》来说,都不为过誉。
但如果仅仅看到它的内容的丰富性,以及论证的精辟,尚不足以准确评估其价值。
就儒家思想对书法影响而言,《书谱》“以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为用”[3],“以儒家美学思想贯穿始终”[4],但大都侧重从传统儒家思想出发,就书法艺术本身强调以“平和”、“简净”为上的一种审美标准,即只侧重于儒家思想对书法美学的影响,而就儒家思想对书法艺术提出的崇高人格要求却大都不曾涉及。
我以为《书谱》最具特色之处便是不仅在全文中贯穿了孙过庭的儒家审美理想,而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孙过庭的人生价值观。
这种弘扬政治理想与艺术理想统一的书法家高尚完美人格的艺术观,乃是孙过庭书学思想的精髓与有别于前贤的主要特色。
二、孙过庭《书谱》的书学思想《书谱》充分肯定了书法具有“功定礼乐”的重要社会功能,它不仅从书法技巧上阐释了书法的艺术趣味与价值,而且孙过庭更坚定执著地宣传了政治与审美理想的统一论,他把书法艺术看作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的表现形式,孙过庭认为最好的修身、达成性格道德完善的方式,无过于从“近取诸身”的书法学习、创作入手。
孙过庭《书谱》中的书法学习思想研究
孙过庭《书谱》中的书法学习思想研究作者:杜晓丰来源:《美与时代·中》2020年第05期摘要:在我国书法发展中,《书谱》是著名的书法理论作品,孙过庭将精妙理论与优美书法实践结合,就书法学习思想以及学习技巧进行了说明,并为后世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财产。
文章着眼于孙过庭《书谱》的重要影响,就《书谱》中书法的学习思想及技巧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孙过庭;《书谱》;书法学习;章法一、孙过庭《书谱》的重要影响分析(一)创作思想的影响孙过庭曾在《书谱》中提出“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书法观,这为我国书法美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而《书谱》作为我国书法史上的重要论著,其对书法理论的重要推动作用,与孙过庭本人的书法艺术成就是相同的(图1)。
首先,《书谱》对我国书法理论史的发展影响巨大,是我国极为重要的书法理论的集大成作品,该书通过对唐以前、魏晋时期的书法技术的精辟分析与总结,为后人提供了诸多的书法艺术的认知角度,以及书法的重要规律,无论是对推动书法理论发展还是进行书法技术的创新而言,都是极为关键的资料。
其次,孙过庭在《书谱》提出了“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书法作品观点,其认为书法应该是作者情感与个性的统一表达,要求在进行书法创作时,应根据所有创作的作品要求,调动自身不同的情感,也就是作品情感应该与创作情感进行统一,创作者应将艺术创作与情感的结合作为驱动创作的根本动力。
而这一观点的提出,对后来我国书法的发展影响极大。
(二)对当今书法创作的影响現今,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书法发展中,其实用性逐渐式微,人们开始重视其艺术功能。
同时,因为书法展览的不断增多,吸引了更多人开始注重书法的研究。
而书法工作者如何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以及如何更好地表达作品情感,或许在孙过庭在《书谱》可以找到方法和答案。
首先,学习方法要正确。
若想写好字,则首先要能够写出优美的点画,为此,就需要不断地刻苦练习。
书法初学者在学习初期,可以主要以临习名家作品为主,通过不断练习,使自己的挥笔动作更为得心应手,且能够使笔墨技巧与自身的情感合二为一,达到以手写心的目的。
孙过庭《书谱》的书学思想背景
孙过庭《书谱》的书学思想背景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高峰时期,书法的发展体现在当时社会的大多数领域:从国家皇族的重视教育到普通大众的追从喜好;从科举中“身、言、书、判”的取仕要求到生活中文人的佣书自给;从国家典籍整理的书手需求到隐逸群体的心性修为……书法成为唐代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范文澜谈道:“唐翰林院有侍书学士,国子监有书学博士,科举有'书科’,吏部有书、判定选,书法作为进身途径之一,故唐人工书者多……从出土的唐墓志来看,写字者即使是不知名的普通人,也多是楚楚可观。
”[1]不仅如此,唐代关于书法方面的理论著作出现了总结性的特点,促进了书法艺术理论的完善,而且书论中涵盖了更多的知识和思想,增加了书法的文化深度。
孙过庭《书谱》作为唐代初期第一篇总结性的长篇书论著作和水平极高的书法墨迹作品,其产生具有特殊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
一、孙过庭书学思想形成的时代性经过南北统一后的唐朝,国力兴盛,政治稳定开明,经济发达繁荣,思想上也更加开放,文化也逐渐交流融合。
儒家思想深入到士大夫阶层,他们以积极入世的态度进行着自己的追求,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仕途。
其思想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古籍中对孙过庭记载来看,他的官品属率府录事参军,算唐代比较低级的士大夫。
张怀瓘《书断》卷下“孙虔礼,字过庭,陈留人。
官至率府录事参军”[2];窦蒙《述书赋注》“右卫胄曹参军”[3]。
可见孙过庭曾以儒家的身份参与当时的文化活动。
除了书法的技艺功能,孙过庭还把书法的使用与人格的修养、道德的完善相结合起来,肯定书法“功宣礼乐”社会功用,且认为书法是“固义理之会归,信贤达之兼善者矣”,具有深厚的儒家艺术精神,改变了人们一直以来视书法为“雕虫小技”的看法,大大提高了书法艺术的社会地位。
因为在唐代,书法的学习成为教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考试中必要的科目,伴随《论语》、《孝经》等经学著作一起学习成为当时重要特色。
(表1)表1 唐代书学课程简表[4]类别课目 修习时间 备注 必修课程 《孝经》 书法技能,每天写字一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书谱》中的书学思想
作者:刘柏青
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3期
摘要:文章阐述了笔者对《书谱》内容和书学思想的理解,介绍了“古质今妍”、“五乖五合”、学书三阶段、书品即人品等观点,并对其书学思想加以概括总结。
关键词:《书谱》;书学思想
孙过庭(646年~691年),名过庭,字虔礼。
唐朝书法家,书学理论家。
博雅好古,擅长草书,师承二王,笔势坚劲。
他出身寒微,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学习书法,专精极虑二十年,终自学成才。
到四十岁,才做了小官,因操守高洁,遭人谗议丢了官。
辞官归家后他抱病潜心研究书法,撰写书论,最终因贫病交困,暴卒于他乡洛阳。
今存《书谱》,文思缜密,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北宋《宣和书谱》中记载:“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翰墨间。
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
俊拔刚断,出于天材,非功用积习所至。
善临摹,往往真赝不能辨。
”不仅对《书谱》笔法给予肯定,对其工文辞藻也是赞赏有加。
宋米芾《书史》:“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
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体现了孙过庭“不求法脱,不为法缚”的继承创新精神。
《书谱》系统而全面的概括了唐以前的书法理论,并融汇文学和绘画中的美学思想,形成了既融合前代艺术理论又独具唐朝时代精神的审美意趣,为盛唐书法美学和艺术理论的产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文章先是引出书法四贤,钟张二王,进行比较,引出议论。
在这一段中提出“古质而今妍”的观点。
在书法的发展过程中,由醇厚变为淡薄,由质朴变为华丽,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在古代书论当中,最早针对书法“质妍说”品评的标准出现在刘宋时期的《论书表》。
虞龢说:“夫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
”“古质而今妍”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常态,而“爱妍而薄质”是人之常情也。
孙过庭接着又说“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就是书法最可贵的,在于既能继承历代传统,又不背离时代潮流;既能追求当今风尚,又不混同他人的弊俗。
孙过庭接着讲了自己的学书经历和创作态度。
在这一段中,提出了“五乖五合”的创作观,也就是得势不得势、顺手不顺手的区别,这与本人当时的心情思绪、气候环境颇有关系,书写时要注意主客观因素,一定要调整好心情,带着积极的态度。
合与不合,书法表现优劣差别很大。
流畅时无所不适,滞留时茫然无从。
由此可见,创作主体是孙氏书法艺术论极为关注的,他以创作主体的心性为主导,强调了书法艺术的表情功能,阐述主体对创作的重要作用,把主
体置于第一位。
主体的心居主要,手是辅助的,孙过庭把心手关系的论述上追求“心手相忘”的最高境界,从而上升到“得意忘象”的“意”层面。
《书谱》中还讲了学书的方法论,并把真书和草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地描述。
把学书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第一阶段是非常重要的打基础的阶段。
“分布”主要是指字的结构安排。
它还包括用笔的全部法则,即按照一定的方法正确地写出每一个笔画来。
“平正”,从结字上说,是端正、平稳、均衡的意思;在笔法上,则应是严格地遵从规矩法度,绝不能随心所欲、胡涂乱抹。
“但求”,即只能有此追求,莫有过高要求。
第二阶段的要求,是在基本掌握了结字方法、用笔法度,即打好基本功之后,一定要充分发挥个人的创作才华,在不失法度的前提下,大胆追求变化,且要力争达到惊险叫绝的程度,探索自己的艺术语言。
从古今名家的各体法书中,都能看到许多结体、用笔一反常态、不落俗套、极富个性的字。
第三阶段是“复归平正”的阶段。
同是“平正”二字,与第一阶段的意思却大不相同。
这是在已能“险绝”基础上的“平正”,是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艺术内涵丰富、充分个性化的返朴归真。
这是一个出乎自然、“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境界。
明代项穆有一段论述对“三段论”作了极形象的注解:“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与欹;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
若不均且欹,如耳目口鼻,开阖长促,斜立偏坐,不端正矣。
不活与滞,如土塑木雕,不说不笑,板定固窒,无生气矣。
狂怪与俗,如醉酒巫风,胡行乱语,颠仆丑陋矣。
”
这警戒着学书者切忌好高骛远,法度全无,还自称“独创一体”;一定要一丝不苟地下功夫临帖,夯实基础。
基本功已经很好的人,切勿夜郎自大、孤芳自赏;若要进取,必须力求变化,“务追险绝”。
而求变者又要随时注意法度与美的法则,严防狂怪而“走火入魔”。
这时,更需要正确理论的支持和多种养分的滋润,力求通会而达自然天成。
“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佷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淬于俗吏。
”这些都是偏持独特的人,因固求一端,而背离规范所致。
即使宗师学习同一家书法,也会演变成多种的体貌,莫不随着本人个性与爱好,显示出各种不同的风格来。
古人评书,常强调“书品即人品”、“书品高人品自然高“,书品与人品具有一定的联系,人的美学修养和情操对书风的形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而将人品审美引入书品审美,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内涵。
同时,书写者的气质、性格决定着书风,孙氏批判了那些性格怪癖之人所写之书的怪异,强调了主体的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书法创作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另外,在创作过程中,孙氏把创作主体的心理前奏放在创作的首位,并提出了灵感说。
孙氏对书法艺术的关注打上了初唐美学和艺术理论的烙印,使书法艺术从基础的形式之美到深层的意韵之美都受到了重视。
孙氏追求中和之美的优美,同时也崇尚汉魏风骨之美,这些为盛唐
美学追求雄浑风尚奠定了基础。
在深层意韵审美追求上,孙氏强调了“法”与“意”的调和,形成了对无法之法和无意之意的审美趣尚。
总而言之,《书谱》中求实的艺术态度,艺术创新精神和艺术批判精神是无法超越的,他的理论价值远远超越于时代的桎梏,对当今的书法艺术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