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兰亭集序》第2段(邱天华)

合集下载

兰亭集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兰亭集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兰亭集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题解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这是宴游诗序中很著名的一篇,文字朴素自然,像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孙统、谢安等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这次集会很热闹,与会的人均作了诗。

王羲之通过为诗作序,记下了这次宴集的盛况,并写出与会诸人的观感;他还以遒媚劲健之笔精书了这篇序,这就是一直为后人称道的兰亭帖。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这年正是癸丑,暮春三月初,我们在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举行修禊的活动。

诸位有德有才的人全到了,年轻的年长的也全都聚在一起。

这地方有崇山峻岭,有繁茂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净的水流和流得很急的水,波光辉映,如同带子萦绕在左右。

我们把水引出来,构成漂流酒杯用的弯弯曲曲的小水渠。

大家列坐在水渠周围,虽然没有演奏音乐那样的热闹气氛,一面饮酒,一面咏诗,也足够痛快地叙说心中深藏的感情。

这天天色明朗,空气清新,和风暖洋洋的,吹得人很畅快。

抬头望天地的广大,低头看万物的繁多,这样放眼纵观,舒展胸怀,也足够尽情地享受所见所闻所带来的乐趣。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2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癸.丑(guǐ ) 虚诞.( dàn) 感慨系.之( xì) 趣.舍万殊( qū )
流觞.( shāng ) 彭殇.( shāng ) 激湍.( tuān )
第 2 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 )
第 3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登北峰通造巫极峡.,南名极.词潇,湘极点 动 词,到达
一、我好可爱; 二、我的腿很长很美; 三、爸爸妈妈那么爱我; 四、我会画画,我会写稿; 五、我有一只可爱的猫;…… 最后,她以一句话作结论: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2.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
人教版 必修二
第三单元
第8课 兰亭集序
素材积累
本课话题 ——善待生命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 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王羲之认为,人的生命短暂,应该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思考规划人生,做 好自己的一切。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有一个叫黄美廉的女子,从小就患上了脑性麻痹症。医生根据她的情况,判 定她活不过 6 岁。在常人看来,她已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与正常的生活条件,更 别谈什么前途与幸福。但她却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靠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考上 了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她靠手中的画笔,还有很好的 听力,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在一次讲演会上,一位学生贸然地这样提问:“黄博 士,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你有过怨恨吗?”她十分坦 然地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么几行字:
代词,那 助词,的

《兰亭集序》原文及逐句分析

《兰亭集序》原文及逐句分析

《兰亭集序》原文及逐句分析导语:王羲之《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兰亭集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

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

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

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

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

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

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

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

人教版高考语文文言知识整合【必修二】兰亭集序(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考语文文言知识整合【必修二】兰亭集序(含答案解析)

一、通假字悟言一室之内(“”通“”, )二、古今异义1.列坐其次..古义: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2.俯察品类..之盛古义:今义:种类3.或取诸怀抱..古义:今义:抱在怀里;胸前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古义:今义: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5.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三、一词多义1.临未尝不临文嗟悼()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2.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并序》)()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听妇前致词(《石壕吏》)()专心致志()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3.修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项脊轩志》)()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修守战之具(《过秦论》)()4.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不期而遇()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名词作动词(1)映带.左右( )(2)一觞.一咏( )(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 )2.动词的使动用法(1)所以游.目骋.怀( )(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1)群贤.毕至( )(2)少长..咸集( )(3)死生亦大.矣(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齐.彭殇为妄作( )(四)数词的意动用法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死生亦大矣。

( )翻译: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翻译:3.不能喻之于怀。

( )翻译:4.亦将有感于斯文。

( )翻译:5.当其欣于所遇。

( )翻译:6.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翻译:7.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人教版必修二精品教案:第三单元 第8课《兰亭集序》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二精品教案:第三单元 第8课《兰亭集序》含解析

兰亭集序教学要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3、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并进而了解作者对山水钟情的性灵.4、积累文言实虚词知识.教学重难点:依托于文言语言的学习,并进而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认识是教学的重点;深入理解作者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的生命感悟,并进行客观公允的评价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1),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心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二、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三、自由读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层次,板书:(一)记叙兰亭盛况;(二)抒发人生感慨;(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赏析第一段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

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

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高二语文课件 兰亭集序2

高二语文课件  兰亭集序2
兰亭集序 王羲之
魏晋时期在中国书 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 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就 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 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 书法家,被后世誉为 “书圣”,他写的《乐 毅论》《黄庭经》等楷 书被称为“书之圣”, 他的行草书被尊为“草 之圣”,他写的行草 《 兰亭集序》被后世书 法家誉 为“行书第一”, 他就是王羲之。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 酷,社会极剧动荡,因此有人谈玄 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归 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 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 足。但时光飘忽,人生短促,即使 明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 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 此处之“痛”,痛在人生无常,欢 乐短暂。
第三段
夫人之相与
交往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有时;会面
曾不知老之将至
乃,竟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动词,至,及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面对;明白,懂得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本来;看作一样 动词,等同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原因
“犹”,如同,好 像对;这
课堂练习
怎样看待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不为玄学家们的论凋所蔽,阐明 他的生死观,是他性格旷达的表现;但他 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 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对他也不能 说没有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 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 是难以苛求的。
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 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 爱之情。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 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那么,人生的真 正之乐在哪里?文章开头所写的会稽雅集, 实际上就形象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正因为如 此,作者才对这次集会的“成果”倍加珍惜, “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暗淡的人 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事 长河中溅进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

兰亭集序各段注释

兰亭集序各段注释

兰亭集序各段注释一、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1. 永和九年:这就是个年号加上年份啦,就像现在说2023年一样,永和是东晋穆帝司马聃的年号。

2. 岁在癸丑:岁呢,在这里就是指年份,癸丑是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也有鼠年、牛年之类的纪年方式,不过那时候用干支纪年。

3. 暮春之初:暮春就是春天快结束的时候,大概是农历三月。

这个“之初”呢,就是三月初啦。

4. 会稽山阴之兰亭:会稽是个地名,山阴呢是会稽郡的一个县,兰亭就在山阴这个地方哦。

这就像是说在某个城市的某个区里的某个景点一样。

5. 修禊事也:修禊是一种古老的习俗,人们到水边游玩采兰,以驱除不祥。

就像现在咱们过年有些习俗是为了祈福驱邪一样呢。

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1.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群贤就是众多贤才,毕至就是都到了,少长呢就是年少的和年长的,咸集就是都聚集在一起啦。

就像是一场超级棒的聚会,有老有少,都是很厉害的人呢。

2. 崇山峻岭:崇就是高的意思,峻也是山高而陡峭的意思,崇山峻岭就是高高的山峰和陡峭的山岭啦。

想象一下那种雄伟的山景,是不是很壮观呢?3. 茂林修竹:茂就是茂盛,林就是树林,修就是长的意思,竹就是竹子啦。

那就是茂盛的树林和长长的竹子,在这样的环境里肯定超级舒服呢。

4. 清流激湍:清就是清澈,流就是水流,激就是湍急,湍也是水流很急的意思。

清澈湍急的水流,听起来就很有活力。

5. 映带左右:映就是映衬,带就是环绕,就是清澈的水流环绕在左右两边,相互映衬,就像给这个地方系上了漂亮的丝带一样。

6.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就是引来,流觞曲水是一种游戏呢。

把酒杯放在弯曲的水道里,让它漂流,酒杯停在谁面前,谁就喝酒作诗。

7. 列坐其次:列坐就是依次坐下,其次就是旁边的地方。

大家就按照顺序坐在旁边的地方,等着酒杯流到自己面前。

2021年高中语文《第8课 兰亭集序》知识点整理 新人教版必修2

2021年高中语文《第8课 兰亭集序》知识点整理 新人教版必修2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原字及意思1、悟言一室之内2、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二、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语并解释其古义1、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3、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4、亦将有感于斯文三、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其意思1、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2、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3、名词作动词映带左右一觞一咏4、数词作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5、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游目骋怀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3、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信可乐也5、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6、所以兴怀,其致一也7、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8、曾不知老之将至 9、及其所之既倦10、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11、虽趣舍万殊12、虽世殊事异 13、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14、欣于所遇 15、终期于尽16、引以为流觞曲水 17、亦足以畅叙幽情1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五、翻译下面的句子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又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悲哉!2、暮春之初,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3、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于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4、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六、有关作文1、人们总是只关注眼前的快乐,而忘记时间的流失、聚散的无常2、个体生命短暂有限,要珍惜生命3、外在事物流转不定,难以依恃4、对于生死的感受古人今人后人皆有深层思考《烛之武退秦师》一、字词读音汜( )南佚( )之狐夜缒( )而出共( )其乏困阙( )秦秦伯说( ) 逢( )孙不知()杞()子戍()之失其所与()二、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秦伯说4、失其所与,不知三、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东道主古义:今义:(2)以为古义:今义: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1)行李古义:今义:(2)乏困古义:今义: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fú)人古义:夫(fū)人今义:四、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且贰于楚也。

《兰亭集序》全文及赏析

《兰亭集序》全文及赏析

《兰亭集序》全文及赏析作品原文永和⑴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⑵之初,会于会(kuài)稽(jī)⑶山阴之兰亭,修禊(xì)⑷事也。

群贤⑸毕至⑹,少(shào)长(zhǎng)⑺咸⑻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⑼,茂林修竹⑽,又有清流激湍(tuān)⑾,映带左右⑿,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⒀,列坐其次⒁。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⒂,一觞一咏⒃,亦足以畅叙幽情⒄。

是日也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⒆。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shèng)⒇,所以(21)游目骋(chěng)(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

或取诸(26)怀抱,悟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

虽趣(qū)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zàn)得于己,快然(31)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xì)之(35)矣。

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fú)!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

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注:据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最新课本,虽趣(四声)舍万殊的“趣”字读qǔ。

作品注释1、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年—356年共12年。

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41位国家顶级军政明星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兰亭集序》课文点评

《兰亭集序》课文点评

《兰亭集序》课文点评永和九年,(这)年正是癸丑年,(夏历)三月初,[点集会时刻。

]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点集会地点。

]是(为了作)修禊的情况。

[点集会缘故。

]群贤都到了,年轻的和年长的(也)都来集会。

[写与会者。

][以上为一层,总写。

用对偶句,从范畴、长幼着笔,且“毕至”“咸集”对出,可见名流云集的盛况。

]那个地点有崇山峻岭,[写山岭。

从高耸、横亘状其势。

]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丛;[写竹木。

从茂盛、参天绘其形。

]又有清亮湍急的流水,辉映围绕(在兰亭)左右。

[写溪水,则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

][以上为第二层,用山水景物之胜,点染辉映的兰亭环境,为下文抒发与会者的感受作好铺垫。

]引(清流)作流觞曲水的活动。

依次坐在水流旁边,尽管没有演奏乐曲的喧闹,[没有笙箫鼓乐助兴,系故作让步延宕之笔,加强表达赏心快意之情。

]一面饮酒一面赋诗,也足够用来畅叙深藏的感情。

[临流畅饮,赋诗抒怀,畅叙幽情。

][以上为第三层。

由饮酒引出赋诗,因景生情,更显出盛会难得。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顺舒服。

[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怡人的天时。

]抬头看到宇宙的宽敞,低头看到地上万物的繁多,[万端感叹,不尽情怀。

](如此)来纵展目力(观看事物),开畅胸怀(观赏景物)足够用来尽情享受看和听的乐趣,实在能够(使人)欢乐啊。

[以上为第四层。

仅以一个“乐”字作收,言简意赅,可见良辰美景足以使人“极视听之娱”,为下文对人一辈子忧乐之遇的议论提供依据。

][这一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

先总叙集会的时刻、地点、缘故、人物,然后写景状物,点染环境,使之情形交融,说明这是一次难得的盛会。

]人们生活在一起,专门快地就度过一生。

[言人一辈子短暂,转瞬即逝,为下文抒发议论,作下铺垫。

]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则把自己的志趣寄予在所爱好的事物上,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

[举斗室之内对坐畅谈心怀抱负以消遣者;举不受礼法约束而放荡不羁以寄予自己的爱好者。

《兰亭集序》白话翻译及讲解

《兰亭集序》白话翻译及讲解

《兰亭集序》白话翻译及讲解《兰亭集序》白话翻译及讲解第四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

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作品思想一、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

本段共六句。

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

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

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二、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

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全文及赏析

兰亭集序全文及赏析

兰亭集序全文及赏析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兰亭集序》全文及赏析作品原文永和⑴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⑵之初,会于会(kuài)稽(jī)⑶山阴之兰亭,修禊(xì)⑷事也。

群贤⑸毕至⑹,少(shào)长(zhǎng)⑺咸⑻集。

此地有⑼,⑽,又有清流激湍(tuān)⑾,映带左右⑿,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⒀,列坐其次⒁。

虽无之盛⒂,⒃,亦足以⒄。

是日也⒅,,⒆。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shèng)⒇,所以(21)游目骋(chěng)(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fú)人之相与,(25)。

或取诸(26)怀抱,悟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之外(28)。

虽趣(qū)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zàn)得于己,快然(31)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34),感慨系(xì)之(35)矣。

向(36)之所欣,,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38),况(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fú)!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

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注:据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最新课本,虽趣(四声)舍万殊的“趣”字读qǔ。

作品注释1、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年—356年共12年。

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支遁等41位国家顶级军政明星在,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第二册兰亭集序_2

第二册兰亭集序_2

第二册兰亭集序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教学目的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设想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导入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

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

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朗读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学生齐读。

(教师订正)(1)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读。

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2)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

”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分之现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了解序的题材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 第二段片段教案

兰亭集序 第二段片段教案

兰亭集序第二段片段教案兰亭集序第二段片段教案[兰亭集序]第二段片段教案1、累积资源整合文言科学知识,掌控文言文写作的方法。

2、联系现代文写作,把写作知识融合其间3、升华全文中心,传授对自学的心智1、从古文学习中体会写作方法2、体会作者由“趣”至“悲”再“苦”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联系自身【教学方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间】10~15分钟介绍自己、每篇古文都是古人知识的精华,也是每个大作家写作方法的体现,更是对每个学习人的一场考试。

下面我们一起来解答下王羲之给我们出的一份试题。

(1m左右)率领大家把全段朗诵一遍、重点字词注解的心智妥当(2m)【过渡】我们闯过了古人的基础题,下面就是古人留下的阅读题了。

下面我们看看以下的几个问题,使我们在结构和思想上全面写作找到答案(1)第二自然段所议论的问题是什么?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天下!古人云:‘乎亦小矣’,岂不苦哉!”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其结果是殊途同归,最后归结于消灭(死亡)。

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的议论跟前一段就是怎样联系的?用“人之相与(人的交往),俯仰一世(过得很快)”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对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极。

接着作者指出两种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好的时光中“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时光,即留恋于生之乐。

再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期于尽),死即失去美好的生活,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的议论在本段中就是怎么一步步同时实现的?传授提示:(论述观点、与上下文联系)(2m)【过渡阶段】这种阐释的方式就可以在古文中同时实现吗?展示作文分解其中几句找到相似的语句同时灌输修辞方法结构、中心思想、迷人语句(修辞学方法)缺一不可(5m)加上中心两个思想+学习方法(2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兰亭集序》第2段
湖北监利实验高中邱天华
备课《兰亭集序》,读课文注释,读课后练习,读人教社编的《教师教学用书》,但越读越糊涂,特别是对课文第2自然段的解读。

课本为理解第2段专门设计了一道练习一·2题:“用课文原句或自己的话概括第2段所议论的问题,然后说说这番议论跟前一段叙事是怎样联系的。

”《教学用书》告诉我们:文章开头(第1段)“描写了作诗时的情形”,“实际上是说明作诗缘由”;结尾(第3段)“说明成书经过”,“指出本书的意义”;而第2段则是作者的“借题发挥”,并称赞,“出奇的是,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至于第2段与前后的关系,《教学用书》则没有说,大概是不能自圆其说了。

我们且不说,在一篇关于诗集的序文中,第1段叙述作者的情形和缘由,第3段说明录诗成集的经过和意义,而中间第2段却插入一段关于生死观的议论,这样是不是有悖文章的思路,有点不伦不类,我们先静下心来,仔细读一读原文,看王羲之在第2自然段到底写了什么。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王羲之在这一段的开头,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相与方式”:或“悟言一室之内”,或“放浪形骸之外”,这一静一躁两种方式,在有一点上却是相同的,即“当其欣于所遇”,则“快然自足”。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情随事迁”,这“所欣”就“已为陈迹”;再者,人无论寿命长寿命短,最终都要离开这个世界,这样,“所欣”之事就会永远消失,“岂不痛哉”!那么,怎样才让这“所欣”之事不“情
随事迁”,不“终期于尽”呢?言下之意是很明白的,只有把它记录下来,像兰亭会一样,歌咏之,笔录之,把诗编辑成集,就会让这“所欣”之事永驻人间。

很明显,第2段并非王羲之在借题发挥,谈什么生死观的哲学命题,而是王羲之借对人生的感叹,来说明编诗集的原因——通过编诗集,来让兰亭盛会不因“情随事迁”而成“陈迹”,不为“死生”左右而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这样,全文的思路就非常清晰了,第1段叙作诗情形缘由,第2段议编诗集的原因,第3段说成集的意义,文意一脉相承,意思清楚明白,是一篇典型的序言。

而课文的编者和教参的编写者偏要用魏晋时的玄学思维,把王羲之想得那么复杂,故弄玄虚,弄出这么一篇不能自圆其说的解读,只会把教师、学生忽悠得糊里糊涂。

有人会问:王羲之在第2段的结尾为什么要加上这么一句“死生亦大矣”?“死生亦大矣”在第2段中到底起什么作用?我们知道这句话出自《庄子·德充符》,原文是这样的:“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

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这段话是孔子在赞扬王骀这个人,说他有中心,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不为事物的某一方面所左右,即使像死生这样的大事,也不能影响到他。

显然,王羲之在引述“死生亦大矣”时,隐藏了“而不得与之变”这后一句,是说,兰亭会这样的盛事即使遇到死亡这样的大事(“死生”在这里宣作偏义词理解,偏于“死”),也应像王骀一样,不受到影响,如果受到了影响,让兰亭盛会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岂不痛哉”!兰亭盛会怎样才不受死亡的影响,超越时空,流传后世呢?那就只有咏之为诗,编之成集,即使当事人都“终期于尽”,它也会存在于世、流传于世。

不是吗?我们这些后代子孙,在1600多年后的今天,能知道曲水流觞的兰亭盛事,不正印证了王羲之当时的高瞻远瞩吗?可见,王羲之引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是用来加强他编诗集的理由,并非什么“借题发挥”,谈生死观的哲学命题。

事实上,王羲之在文中除了引用《庄子》的这半句,并未对“死生”进行什么发挥,更遑论什么“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云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