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消化与吸收4
营养学 消化吸收
2、节律性分节运动
由环状肌的舒缩来完成, 在食糜所在的一段肠管上, 环状肌在许多点同时收缩, 把食糜分割成许多节段;
随后,原来收缩处舒 张,而原来舒张处收缩, 使原来的节段分为两半, 相邻的两半则合拢为一 个新的节段;
小肠的节律性分节运动
节律性分节运动的作用 有: (1)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 混合,便于进行化学性消化;
(一)大肠的运动
大肠的运动少而慢,对 刺激的反应也较迟缓,这 些有利于对粪便的储存。
1、袋状往返运动 :
2、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
3、 蠕动:
(二) 大肠内的细菌活动
大肠中的细菌来自于空 气和食物,它们依靠食 物残渣而生存,同时分 解未被消化吸收的蛋白 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分解产物大部分对人体 有害,有的可以引起人 类结肠癌,主要产物有:
由于氨基酸的吸收是依 赖载体的主动转运过程, 故可以逆浓度梯度进行, 即便肠粘膜细胞内氨基酸 的浓度大于肠腔中的浓度, 这种转运机制有利于氨基 酸的彻底吸收。
吸收入肠粘膜细胞中的 氨基酸,进入肠粘膜下的 中心静脉而入血,经由门 静脉入肝。
4、寡肽的吸收
小肠粘膜细胞上还存在 着吸收二肽和三肽的转运 体系,用于二肽和三肽的 吸收,并在胞浆中氨基肽 酶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 成游离氨基酸。
(1)使食物在胃内充分 混匀,并与胃液充 分混合;
(2)把食物以最适合小 肠消化和吸收的速 度向小肠排放。
(二)胃液
胃液为无色的酸性 液体,pH为0.9 ~ 1.5, 主要由以下成分组成:
1、 胃酸
胃酸由盐酸构成,是由 胃粘膜的壁细胞所分泌的, 有结合酸和游离酸两种存 在方式,合称总酸。
胃酸主要有以下功能:
第一章 食物的体内过程
消化与吸收功能
可舌下含服) 2. 胃:吸收少量的水和酒精 3. 小肠:食物消化吸收的主
(二)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1. 吸收面积大(图6-12) 2. 食物在小肠时停留时间长(3~8小时) 3. 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4. 小肠绒毛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1. 盐酸
*生理作用 ① 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酸性 环境 ② 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性 ③ 杀菌作用 ④ 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⑤ 促进铁和钙的吸收
2. 胃蛋白酶原
胃
胃蛋白酶原
HCl
蛋 白
蛋白质
酶
眎、胨、多肽、氨基酸
3. 粘液和HCO3-:润滑和保护作用(图6-2) 4. 内因子:保护并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抑制胃的运动和胃腺分泌 3. 缩胆囊素:促进胆囊收缩,促进胰酶的分泌 4. 抑胃肽:抑制胃的运动和胃腺的分泌
本章测验
1. 关于胃酸的作用错误的是 A. 激活胃蛋白酶原并提供适宜pH值 B. 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 C. 促进小肠铁钙的吸收 D. 促进维生素B12吸收 E. 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
2.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其原因之一是胃液中缺乏 A. 盐酸 B. 胃蛋白酶 C. 粘液 D. 内因子 E. Na+
1、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1)唾液性质:无色、无味、近中性,正 常成人每天分泌量约1~1.5 L
(2)唾液成分:水,占99% 无机物——Na+、K +、HCO3-、Cl有机物——唾液淀粉酶、溶菌酶
2、唾液的作用
(1) 湿润和溶解食物 (2) 清洁和保护口腔:溶菌酶 (3)消化淀粉:淀粉 唾液淀粉酶 麦芽糖 (4) 排泄功能:铅、汞
(完整版)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
第二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设计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参赛组别理科初中组课程名称消化与吸收指导教师王素英参赛队成员李月谢慜袁旭保莎孙贤兰贵州师范大学教务处制2011年5月18 日目录1。
教案................................................... 3-13 2。
学案.................................................. 14-17 3。
选用教材封面复印件.................................... 18-19贵州师范大学第二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设计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课前分析(一)教材分析1、对教材的认识“消化与吸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二章人的营养第二节,本章共分三节,教材通过三节的介绍力求将人的营养问题始终与周围的环境相联系,以便使学生认识到人与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与第一章相比,本章加大了探究性学习的力度,充分体现了探究式学习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理念,改变以往的教学程序。
从全章或全节来看食物的消化过程都应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其中的实验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会有亲身体验,可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基于此,正好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探究过程解决问题。
同时注意总结比较实验的结果,分析原因,使学生评价与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增强。
还可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意识到消化系统的重要性,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为下一节作了铺垫。
2、教学目标2.1知识目标:①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及主要消化腺的组成、位置及功能;②口腔的结构和唾液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③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④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2.2技能目标:①观察小肠结构的活动,解释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②养成实验的设计、实际操作及科学探索的能力;③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注意口腔卫生、保护消化系统的能力。
组织学与胚胎学各章知识点之第12章消化管
第12章消化管【学习重点】本章主要介绍消化管的基本结构及各段的结构特点。
重点掌握食道、胃、小肠、大肠的管壁结构;了解消化管的免疫功能和内分泌功能。
【主要学习内容】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从口腔至肛门的连续性管道消化系统消化腺小腺:位于消化管壁内均开口于消化管腔大腺: 位于消化管壁外一、消化管的基本结构:从内向外,管壁分四层。
(一)粘膜:是消化管各段结构差异最大,功能最重要的部分。
1、上皮:两端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中段为单层柱状上皮。
2、固有层:致密结缔组织,富含小消化腺、血管和淋巴组织。
3、粘膜肌:薄层平滑肌,一般为内环外纵两层。
(二)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含血管、消化腺、粘膜下神经丛。
粘膜与粘膜下层突向管腔形成皱襞。
(三)肌层:两端为骨骼肌,其余部分为平滑肌。
多呈内环、外纵走向,肌层之间含肌间神经丛。
(四)外膜: 纤维膜或浆膜(结缔组织外有间皮)。
二、口腔: (自学)(一)口腔粘膜的一般结构:复层扁平上皮,固有层内有小唾液腺,无粘膜肌。
(二)舌:表面覆有粘膜,内部为骨筋肌。
舌乳头:由舌背粘膜隆起形成,主要有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
味蕾:主要位于后两种舌乳头内,呈花蕾状,由味觉细胞(暗细胞、明细胞)和基细胞组成,为味觉感受器。
(三)牙:解剖上分为牙冠、牙颈、牙根三部分,其组织结构包括:牙本质:构成牙的主体,包绕牙髓腔,由牙小管和间质(胶原原纤维及钙化基质)构成。
牙袖质:包于牙冠部的牙本质表面,由袖柱和轴柱间质构成,为人体内最硬的结构。
牙骨质:包于牙根部的牙本质外面,其组织结构似骨组织。
牙髓:为疏松结缔组织,位于牙髓腔内。
牙周膜:牙根与牙槽骨之间的结缔组织。
骨膜及牙龈:包绕牙颈周围的口腔粘膜。
(四)咽:由粘膜、肌层(骨骼肌)和外膜(纤维膜)组成。
粘膜:口腔: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固有层鼻咽: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固有层喉咽: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固有层三、食道特点:粘膜:未角化复层扁平上皮,粘膜肌较厚,为纵行平滑肌。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第6 页
消化腺包括广泛存在于消化管黏膜的许多腺体和附属于消化管的唾液腺、胰腺和肝等。成人 每日由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总量为6~8 mL,主要由水、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盐组成。消化液 的主要功能为:
①
使结构复杂的食物水解为结构简单的物质,有利于吸收;
②
改变消化管内pH,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
第二节 消 化
二、胃内消化
(一)胃的运动 3.呕吐 呕吐是将胃及小肠上段内容物经口腔驱出的一种反射动作。
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作用于舌根、咽部、胃、大小肠、胆总管、 腹膜、泌尿生殖器官等处的感受器或视觉、内耳前庭的位置觉 感受器受到某种刺激,都会引起呕吐反射。颅内压增高时可直 接刺激呕吐中枢,引起喷射性呕吐。呕吐可将胃内有害的物质 排出,因此,它是一种具有保护意义的防御反射。
的消化期,胃的运动才变得明显起来。
(1) 容受性舒张
进食后,食物刺激口腔、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后,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 胃体的平滑肌舒张,称为胃的容受性舒张。
(2) 紧张性收缩
胃壁平滑肌经常处于某种程度的收缩状态,称为紧张性收缩。
第二节 消 化
二、胃内消化
(一)胃的运动 1.胃的运动形式
(3) 蠕动
食物入胃后约5 min,胃即开始蠕动。胃的蠕动起自胃的中部, 逐渐向幽门方向进行,每分钟约3次,每个蠕动波约需1 min到达 幽门。因此,进食后胃的蠕动通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胃蠕动的生理意义在于:① 磨碎进入胃内的食团,使其与胃 液充分混合,形成食糜,有利于化学性消化;② 将食糜逐步地推 进到幽门部,并以一定速度送入十二指肠。
③
清洁和保护口腔,唾液能冲洗、清除食物残渣和进入口腔中的异物。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12章 消化管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12章消化管第12章消化管A型题1.关于味蕾的描述,哪一项错误?A.是味觉感受器B.是感觉神经元C.是感觉上皮细胞D.舌尖的味蕾感受甜咸味刺激E.舌背部的味蕾感受苦味刺激2.复层扁平上皮与单层柱状上皮交界处位于:A.食管与胃贲门之间B.口腔与咽之间C.咽与食管之间D.胃与十二指肠之间E.回肠与盲肠之间3.关于人食管结构,哪一项错误?A.腔面有7~10条纵行皱襞B.黏膜上皮为角化的复层上皮C.黏膜肌层为一层纵行的平滑肌D.黏膜下层内含粘液腺E.管壁内既有平滑肌,又含骨骼肌4.关于胃黏膜的描述,哪一项错误?A.为单层柱状上皮B.含少量杯状细胞C.细胞顶部含大量粘原颗粒D.HE染色标本中着色较淡E.上皮细胞可分泌粘液5.消化管壁可分为A.内膜、中膜、外膜B.内膜、中膜、浆膜C.内膜、中膜、纤维膜D.内皮、肌层、纤维膜E.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外膜6.胃黏膜之所以能抵御胃液侵蚀,主要是因为A.胃液中的消化酶B.上皮细胞分泌碱性粘液,具有保护作用C.杯状细胞分泌保护性粘液D.微绒毛屏障E.胃黏膜表面存在粘液-碳酸氢盐屏障7.消化管壁内的神经丛可位于A.上皮层B.黏膜层C.固有层D.肌层E.外膜8.胃黏膜上皮的表面粘液细胞分泌A.胃蛋白酶原B.5-羟色胺C.粘液D.内因子E.H离子9.胃底腺的主细胞可分泌A.盐酸B.胃蛋白酶C.胃蛋白酶原D.内因子E.维生素B1210.胃底腺壁细胞合成盐酸的部位是A.滑面内质网B.粗面内质网C.高尔基复合体D.微管泡系统E.细胞内分泌小管11.关于壁细胞合成盐酸的描述,哪一项错误?A.先由细胞质内的碳酸酐酶催化CO2与H2O形成H2CO3 B.先由细胞质内的碳酸酐酶催化H2CO3解离生成H+C.H+被主动运输到细胞内分泌小管D.Cl-也经小管泡系被主动到细胞内分泌小管E.H+与Cl-在细胞内分泌小管内结合形成HCl 12.盐酸的主要作用是A.促进内因子吸收B.稀释毒物C.消化蛋白质D.激活胃蛋白酶原和杀菌E.消化淀粉13.内因子是由何种细胞分泌?A.胃腺主细胞B.颈粘液细胞C.壁细胞D.内分泌细胞E.吸收细胞14.壁细胞分布于A.胃底腺的底部B.胃底腺的底部和颈部C.胃底腺的底部和峡部D.胃底腺的颈部和峡部E.胃底腺的颈部15.关于胃酶细胞结构特点,哪一项错误?A.细胞呈柱状B.细胞质嗜酸性C.细胞质内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D.细胞质内含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E.分泌胃蛋白酶原16.哪一种结构特点与壁细胞无关?A.细胞质嗜酸性B.可分泌盐酸C.细胞质内富含线粒体D.细胞质内富含粗面内质网E.细胞内含细胞内分泌小管17.哪一个器官的黏膜上皮内不含杯状细胞?A.胃B.空肠C.回肠D.结肠E.十二指肠18.细胞内分泌小管由A.壁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向胞质内凹陷而成B.壁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向胞质内凹陷而成C.主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向胞质内凹陷而成D.主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向胞质内凹陷而成E.M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向胞质内凹陷而成19.小肠环行皱襞由A.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内突起形成B.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向肠腔内突起形成C.黏膜,黏膜下层和肌层共同向肠腔内突起形成D.黏膜和部分黏膜下层共同向肠腔内突起形成E.黏膜和肌层共同向肠腔内突起形成20.小肠消化吸收的重要部位是A.绒毛表面的粘液层B.微绒毛表面的细胞衣C.吸收细胞的粗面内质网D.吸收细胞的滑面内质网E.小肠表面的纹状缘21.中央乳糜管A.是毛细血管,与脂肪吸收有关B.是毛细血管,与氨基酸吸收有关C.是毛细淋巴管,与单糖吸收有关D.是毛细淋巴管,与脂肪吸收有关E.是小淋巴管,与脂肪吸收有关22.哪一种结构与扩大小肠的表面积无关?A.绒毛B.微绒毛C.小肠腺D.柱状细胞E.环形皱襞23.小肠绒毛A.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B.由单层柱状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出而成C.由黏膜和黏膜下层向肠腔突出而成D.由黏膜下层向肠腔突出而成E.与水电解质转运相关24.组成小肠腺的主要细胞有A.柱状细胞、扁平细胞、潘氏细胞B.柱状细胞、潘氏细胞、壁细胞C.柱状细胞、壁细胞、主细胞D.柱状细胞、主细胞、颈粘液细胞E.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25.肠腺潘氏细胞内的嗜酸性分泌颗粒内含有A.蛋白酶B.脂酶C.组织胺酶D.溶菌酶E.过氧化物酶26.关于大肠的结构特征,哪一项错误?A.黏膜无绒毛B.上皮由柱状细胞组成C.肠腺长而密D.肠腺的杯状细胞含量多E.固有层内有较多的孤立淋巴小结27.关于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哪一项错误?A.胃上皮及腺内B.小肠上皮及腺内C.食管上皮内D.结肠的上皮及腺内E.阑尾的上皮及腺内28.存在于消化管固有层内的腺体有A.食管腺,贲门腺,胃底腺B.食管腺,幽门腺,胃底腺C.贲门腺,胃底腺,十二指肠腺D.贲门腺,幽门腺,胃底腺,肠腺E.食管腺,十二指肠腺B型题备选答案(第29~32题):A.细胞内分泌小管B.中央乳糜管C.横小管D.纵小管E.E.有孔毛细血管29.合成盐酸的部位是30.运输乳糜微粒的是31.运输氨基酸的是32.运输葡萄糖的是备选答案(第33~38题):A.杯状细胞B.壁细胞C.主细胞D.颈粘液细胞E.潘氏细胞33.细胞质内含溶菌酶的细胞34.能分泌胃蛋白酶原的细胞35.能分泌盐酸的细胞36.能分泌内因子的细胞37.能分泌凝乳酶的细胞38.细胞质内含肽酶的细胞备选答案(第39~44题):A.D细胞B.I细胞C.G细胞D.EC细胞E.D1细胞39.能分泌5-羟色胺的细胞是40.能分泌生长抑素的细胞是41.能分泌血管活性肠多肽的细胞是42.能分泌胃泌素的细胞是43.能分泌缩胆囊素-促胰酶素的细胞是44.能分泌多种肽的细胞是12th Digestive Tract 参考答案A型题1.B 味蕾是味觉感受器,由味细胞和基底细胞构成,其细胞类型属感觉上皮,细胞基底部与味觉神经末梢形成突触。
4-2-2 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七年级生物下册同步课件(人教版七下)
该实验说明:
1、唾液内含有( 唾液淀粉酶 ) 对( 淀粉 )有消化作用。所以馒头在口中越嚼越甜 ,是因为馒头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的
缘故。
2、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属于( 物理 )性消化,唾 液淀粉酶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属于( 化学 )
性消化。
讨论:
1、1号和2号、 1号和3号,它们的变量分别是什么? 2、2号和3号能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吗?为什么? 3、 1、2、3号实验中,对照组是?实验组是?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取一块馒头放到口中咀嚼。口腔中的馒头要经过牙齿 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与唾液的混合。细细品尝这时 的馒头,你能品尝一些甜味。
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 泌都有关?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馒头变甜是 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
实验探究: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馒头碎屑与 2毫升唾液 搅拌混合。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慢慢咀嚼馒头, 为什么会感觉 到有点甜呢?
学习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
相适应的特点。
自主学习课本26页到29页内容,尝试解决解决下面问题:
什么叫消化? 消化系统的组成? 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消 化
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 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食物的消化是靠消化系统来完成的。
消化道 消化系统
消化腺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消化道的起始部位,内
有牙齿.舌和唾液腺. 口腔
食物的通道 咽
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 肝
泌胆汁
脏
十二指肠
小肠的起始部位,内有 胆管和胰管的开口.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1《消化和吸收》是人教版第四单元第四章的内容,该课在从整体了解人体构成的基础上,围绕消化系统帮助学生学习食物在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所经过的主要器官及食物变化(分解和吸收)过程,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给消化系统带来的危害和造成的疾病,通过设计制作模型进一步熟悉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同时激发学生关注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在这一节课教学时,我注重了以下三点: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以往很多教学情节都只是为导入新课而设计,1分钟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在后面的环节又重新设计一个完全没有关联的情节。
这样就显得很造作了。
这就范了教学情节设计大忌:为情节而设计,太过牵强,生命力太短,意义不大。
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意避免了生硬的情节,而是设计了一个故事情节贯穿整一节课教学。
一个故事情节贯穿始终,既有开启课题,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完成知识能力目标,又能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最终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社会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所有环节一环扣一环,逐层深入提升。
首先,我让学生看一段有一小孩吃饭不定时、暴饮暴食、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最后肚子疼送医院的一段视频,画面最后停留在医生给这个小孩作完检查。
这时我让学生来当一回医生,给小孩诊断一下他有可能得什么病。
我赶紧趁热打铁引发学生思考消化系统构成与消化、吸收过程,从而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
然后再通过一段小孩消化系统器官的“对话”,引发学生如何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讨论,从而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从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对这一情节非常感兴趣,也较为投入,通过第一个视频学生的兴趣得到很大的调动,发言非常踊跃,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基本上都能准确地诊断出病情,有些同学还能指出病因,并开出药方。
第二个视频将小孩体内的消化系统类比成工厂,拟人化的对话,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考、讨论。
2023年《消化和吸收》教案
2023年《消化和吸收》教案2023年《消化和吸收》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操作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过程,锻炼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2、通过整理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提析,归纳,总结等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科学发现过程,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初步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难点】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观看flash动画《馒头历险记》,让同学们在观察的时候总结出馒头从被人们吃下去一直到被人体消化吸收直到排出体外分别经历了哪些部位,学生回答消化道及消化腺各部分的名称;教师进一步提问馒头在经过以上各部分的时候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学生无法回答,教师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消化与吸收》环节二、新课教学一、利用导入中视频所呈现的食物从摄取到被细胞吸收的画面,引导学生总结出消化的定义: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二、教师展示人体消化系统的模型,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引导学生总结出消化系统的组成:由消化道和消化腺构成,其中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构成,消化腺是由胰,肝唾液腺等构成。
并且让学生指出每个结构对应于身体的什么部位。
三、通过实际生活,带领学生回忆馒头嚼的时间久了会有甜味,这是为什么?引出本节课的探究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的变化。
1、提出问题:馒头变甜是否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都有关系呢?如果是这样,他们各是什么作用?馒头为什么会变甜?2、作出假设: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没有甜味,但淀粉分解形成的麦芽糖有甜味。
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产生麦芽糖。
3、材料用具:新鲜的馒头,唾液,试管,碘液。
4、方法步骤:(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3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的切碎,拌匀,C块不做任何处理。
生理学消化吸收ppt课件
上一页 下一页
5-2 机械性消化
三、胃运动与胃排空(gastric empty)
(二)胃排空
1.胃排空的机制
2.影响胃排空的因素
四、小肠运动
㈠小肠运动的类型(图) ㈡小肠运动的调节 ㈢回盲瓣(回盲括约肌)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神经分泌
返回
第二节 机械性消化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二、咀嚼和吞咽
(一)咀嚼的意义 (二)吞咽反射
三、胃运动与胃排空
(一)胃运动 1.胃运动的形式 容受性舒张 蠕动(peristalsis)
紧张性收缩
上一页 下一页
5-2 机械性消化
三、胃运动与胃排空
2、胃运动的调节
(1)外来神经 迷走神经→Ach+M受体 紧张 交感神经→NE+β2受体 舒张
胃腺 胃底腺 主细胞→酶
壁细胞→盐酸、内因子
幽门腺
上一页 下一页
5-3 化学性消化
二、胃液
㈡胃液的性状、成分和作用
1.盐酸
(1)盐酸的生成
(2)盐酸的作用
2.胃蛋白酶原
3.黏液
(1)可溶性粘液
(2)不溶性粘液(粘液-碳酸氢盐屏障图)
4.内因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3 化学性消化
(三)胃液分泌的调节 1.非消化期胃液的分泌 2.消化期胃液的分泌 3.影响胃液分泌的因素
血管
上一页 下一页
5- 1
三 、 胃 肠 激 素 (gastrointestinal hormone)
(1、一形)态、特胃征肠(道开内放分型泌细细胞胞图,闭合型细胞) 2、分泌方式(内分泌图、旁分泌图 、神经分泌图 )
生理学-消化与吸收
迷走 神经
(三)胰液分泌的调节
1、神经调节 (迷走神经)
Ach 胰液
胃泌胃素泌素
胰腺细胞分泌
酶多 H2O、HCO3-少
胰酶
导管 细胞
腺泡 细胞
(三)胰液分泌的调节
2、体液调节
1)促胰液素(S细胞):
主要作用:
有效刺激:
胰液中水和HCO3-分泌多 酶含量少
导管 细胞
(三)胰液分泌的调节
2、体液调节
(三)胆汁的作用(胆盐)
1.促脂肪消化:
2.促进脂肪吸收: 3.促进脂溶性VitA、D、E、K的吸收
(四)胆囊的功能
贮存胆汁 浓缩胆汁 调节胆道内压力
(五)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动画
1.神经调节 迷走神经兴奋,胆汁分泌增加、胆囊收缩 2.体液调节
1)促胃液素: 2)促胰液素: 3)缩胆囊素: 4)胆盐的肠肝循环 最强
(二)唾液的作用
湿润、溶解食物,利于消化,清洁保护
(三)唾液分泌的调节
完全是神经调节的过程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M-R
问题: 应用M-R阻断剂阿托品后……?
口(2)
二、咀嚼
定义: 通过咀嚼肌协调而有序的舒缩活动完成 的反射性动作
作用:机械性消化食物并使食物与唾液混合
口
三、吞咽
(一)吞咽分期
1.口腔-咽期:随意运动(骨骼肌) 2.咽-食管上端期:反射 3.食管上端-胃期:食管蠕动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4、内因子 壁细胞
内因子可以促进和保护VitB12在回肠吸收 缺乏时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动画
1、影响胃液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 促进胃酸分泌的因素
乙酰胆碱 胃泌素(G细胞) 组胺(ECL细胞)
九年级科学上册 4.2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1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
食物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消化和吸收》是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中的第2节,这一内容是全章的知识核心。
上节学生已经了解了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那么接下来要掌握的便是食物在哪里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是怎样消化的?营养物质怎样被吸收的?本节围绕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及酶的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等内容展开,通过图片分析,引导学生初步归纳人体消化系统的消化道和消化腺的结构及其功能,并要求明确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流入的部位,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对外界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
他们消化系统和人类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平时接触也较多,但食物在消化系统内怎样消化和吸收的知识比较缺乏,对于其结构和生理功能却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要尽可能运用多种手段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设计思路对于这一节的知识,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消化系统的组成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食物在消化系统内到底怎么样被消化、吸收的知识还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
所以在设计我以新课标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学习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以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为课堂学习的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习兴趣、内化学习热情,来获取有关本节课所涉及的教学知识内容,为日后珍惜健康、关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
“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的实验探究,不应满足于得出正确实验结果的目标,而应该注重让学生学会学会分析实验设计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原则、改进实验的思路等。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人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让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是发生在人体内的一个连续的生理过程。
四、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能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确认消化面积的大小与消化速度的关系。
第十二章消化管
胃底腺
胃底腺(Fundic gland)
又称泌酸腺,分支 管状。
腺上皮由主细胞、 壁细胞、颈黏液细 胞、干细胞和内分 泌细胞组成。
胃底腺
主细胞(Chief cell)
又称胃酶细胞(Zymogenic cell) 数量多, 主要位于底部。
光镜:细胞呈柱状,核圆位于基底部,HE 染色基部胞质呈强嗜碱性, 顶部胞质呈泡末状。
壁 细 胞
壁细胞电镜模式图
壁细胞电镜图
细胞内分 泌小管
线粒体
细胞内分泌小管(Intracelluar sceretory canaliculus)顶部胞膜向胞质凹陷形成,管 腔面及壁细胞顶面有许多微绒毛,分泌小管 和微绒毛扩大了游离面的面积。
微管泡系统(Tubulovesicular system)是 分泌小管周围光滑的小管和小泡。
4、外膜:浆膜。
肌层
胃的肌层和外膜
浆膜
四 小肠(Small intestine)
villi
connective tissue vesicles
artery vein lymph vessel
皱襞
epithelium blood capillaries lymph vessel
小肠绒毛
小肠绒毛电镜图
(1)纤维膜(Fibrosa)薄层结缔组织 分布于食管和大肠末段,有固定作用。
(2)浆膜(Serosa)薄层结缔组织和间皮, 分布于腹膜内位器官的表面和腹膜间位器官 的腹膜腔面(胃和大部分肠),表面光滑, 减少摩擦。
两种外膜对比
纤
浆
维
膜
膜
二 食管(Esophagus)
食管腔面有纵行皱襞,从横切面看,食管 呈狭窄而不规则的裂隙。食物通过时,皱 襞消失。管壁具有典型的四层结构。
吸收的概念和消化的方式.
交感及副交感传出
交感及副 交感传入
肌间神经丛
粘膜下神经丛 局部传入
消化道管壁 内的化学感 受器和机械 感受器
平滑肌 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 血管
㈠外来神经: 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唾液腺——分泌增加(少量)
胃
1.交感神经传 肠 抑制运动
出纤维(NE)
肝 胆囊
抑制分泌
胰腺
使奥迪氏括约肌收缩——阻止胆汁排出
㈠小肠运动的形式及作用 1.紧张性收缩:
意义:与胃的类似。 2.分节运动:
一种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舒缩运动。 意义: ①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利于化学消化; ②增加食糜与小肠粘膜的接触,促进肠壁血 液及淋巴液回流,助吸收; ③对食糜推进作用弱。
食糜
舒张 收缩
3.蠕动 意义:将食糜推进,在新的肠段开始分节运动。
十二指肠 11~12次/min; 回肠 末端 8~9次/min。
⑶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数目越多收缩的幅度越大。
慢波、快波及平滑肌收缩之间的关系: ①动作电位在慢波的基础上产生,而 平滑肌的收缩继动作电位之后。 ②慢波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是其收 缩节律的控制波。
三、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中枢神 经系统
①润湿和溶解食物,以便于吞咽并引起味觉; ②保护和清洁口腔;
③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为麦芽糖。 二、胃液的分泌
胃粘膜的外分泌腺: 贲门腺、泌酸腺、幽门腺。 多种内分泌细胞:
㈠胃液的成分和作用
胃液为无色强酸性液体, pH为0.9~1.5。
1.盐酸: 毛细血管
壁细胞
胃腔
也称胃酸,
由壁细胞
分泌。
壁细胞分泌盐酸模式图
盐酸的生理作用:
消化吸收与排泄
2021/2/4
2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消化系统:按功能可分为消化道与消化腺两部分。 ❖ 消化道由不同的消化器官相延续而成,
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等。 消化腺主要由唾液腺、胰腺和肝脏组成。
2021/2/4
3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消化过程: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形式。
❖ 食物经过口腔的咀嚼,牙齿的磨碎,舌的搅拌、吞咽,胃肠 肌肉的活动,将大块的食物变成碎小的食糜,这一消化过程 叫机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
作用:进一步分解肽类、二糖和脂类使其成为可被吸收的物 质。
2021/2/4
16
第二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消化
四、大肠
❖ 无重要消化活动,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贮存残渣。 ❖ 大肠液:少量碱性液体,pH值8.3-8.4,主要成分为黏液蛋
白,保护黏膜和润滑粪便。 • 大肠内容物受细菌的分解作用。细菌所含的酶能使食物残渣
一、口腔内消化
❖ 唾液的成分:日分泌量1000~1500ml,水分占99%有机物有粘蛋
白,唾液淀粉酶和溶菌酶,无机物有Na-、k+、氯化物等。
❖ 唾液的生理作用:
• 湿润口腔和清洁口腔;
• 润滑食物便于吞咽;
• 溶解食物并刺激味蕾,引起味觉;
• 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为麦芽糖;
• 溶菌酶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用是:①加强脂肪酶的活性; ②乳化脂肪; ③促进脂溶性 维生素A、D、E、K等的吸收。
2021/2/4
15
第二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消化
三、小肠消化 (二)小肠内的消化液 ❖ 肠液:呈弱碱性,pH值7.6。成人每日分泌1-3L。小肠液中
除含多种粘蛋白、肠激酶外,还含多种消化酶,此外还常混 有脱落的上皮细胞、白细胞和微生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成分: 无机物:HCl、NaCl、KCl 有机物:胃蛋白酶原、黏蛋白、内因子
盐酸(胃酸)
来源:壁细胞主动分泌的。 形式:游离酸:110~135mmol/L
结合酸:15~30mmol/L 总 酸:125~165mmol/L 分泌量:基础排酸量:空腹时,正常人0~5mmol/h
最大排酸量:20~25mmol/h 最大排酸量主要取决于壁细胞的数量, 也与壁细胞的功能状态有关
胃蛋白酶原
来源:主细胞分泌 作用:胃蛋白酶原
HCL 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
蛋白质
月示、胨
特点:① 始无活性; ② 最适pH为1.8-3.5,pH>5.0则失活; ③ 对蛋白消化并非必需 ; ④ 安静时:少量、恒定的速率分泌; 刺激时:大量、迅速分泌。
内因子
来源:壁细胞分泌 成分:糖蛋白(有2个亚单位)
第二节 消 化
一、食物在口腔的消化
口腔对食物的消化方式: 通过咀嚼对食物进行机械消
化, 通过唾液腺分泌唾液对食物
进行化学消化。
(一)唾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1、性质: 无色、无味、低渗、近中性的液体
2、成分: 水 分—— 99% 有机物——唾液淀粉酶、溶菌酶、黏蛋白、球 蛋白、氨基酸等 无机物——Na+ 、K+、Ca2+、Cl-等
胃肠激素的分泌方式
A. 内分泌(endocrine) B. 旁分泌(paracrine)
C. 神经分泌(neurocrine) D. 管腔分泌(solinocrine) E. 自分泌(autocrine)
胃肠激素的作用
1.调节消化道上皮和腺体的分泌以及消化道的运动 2.调节其他激素的合成与释放 3.促进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生长 (营养作用) 4.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
胃幽门部 pH 1.2~1.5 +
D细胞
–
G 细胞
–
生长抑素 +
促胃液素 胃液分泌
球抑胃素
十二指肠 pH<2.5
小肠黏膜 S 细胞
促胰液素
(2)脂肪:
脂肪及其消化产物刺激小肠黏膜→“肠抑胃素” →抑制胃液 分泌。
(3)高渗溶液:
① 激活小肠内渗透压感受器→肠-胃反射 ② 刺激小肠黏膜→“肠抑胃素”→抑制胃液分泌
上的中间神经元
指胞体位于肠神经节、末梢到
达交感神经节的神经元
四、消化系统的内分泌功能
APUD细胞和胃肠激素
具有摄取胺的前体、进行脱羧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胺能 力的细胞称为APUD细胞(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 cell) 。
胃肠主要内分泌细胞的种类、分布及分泌物
亚单位A+VitB12→复合物: 防VitB12被水解酶破坏 亚单位B+结合特异受体:吸收VitB12 作用:促进回肠末端VitB12的吸收 临床:当壁细胞受损或减少时胃大部切除、广泛性萎缩性胃 炎和胃酸缺乏的病人,可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黏液和碳酸氢盐
来源: 由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细胞、泌酸 区的黏液颈细胞分泌;HCO3-主要由非泌酸细胞分泌, 少量由组织间液渗入胃内。
细胞名称
分泌产物
分泌部位
A细胞 B细胞
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胰岛 胰岛
D细胞 G细胞
生长抑素 促胃液素(胃泌素)
胰岛 胃 小肠 结肠 胃窦 十二指肠
I细胞 K细胞 Mo细胞 N细胞 PP细胞 S细胞
缩胆囊素 抑胃肽 胃动素
神经降压素 胰多肽
促胰液பைடு நூலகம்(胰泌素)
小肠上部 小肠上部
小肠 回肠 胰岛 胰腺 胃 小肠 大肠 小肠上部
Ca2+与胃肠道平滑肌活动的关系
平滑肌细胞膜上有两种钙通道: 电压依赖性钙通道(potential-dependent Ca2+
channel, PDC),主要由动作电位的去极化所激活;慢 波去极化达到机械阈时也可引起该通道开放;
受体控制性钙通道(receptor-operated Ca2+ channel, ROC),主要由去甲肾上腺素激活。
促进胃酸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
胆碱能N元 ① ACh
M 受 体
肠嗜铬样 细胞
ECL cell
特 异 受 体
②组胺
G细胞 主要 ③促胃液素
M3受体
磷脂酰肌醇系统
↓ Ca2+↑
壁细 胞
H2受体
腺苷酸环化酶↑ ↓
cAMP↑
质子泵
泌酸↑
CCK-B受体
磷脂酰肌醇系统 ↓
Ca2+↑
(1)盐酸
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五种胃肠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及释放的刺激物
激素名称
主要生理作用
促胃液素 缩胆囊素 促胰液素
抑胃肽
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使胃窦和幽门 括约肌收缩,促进胃排空,促进胃肠运动 和胃肠上皮生长
刺激胰液分泌和胆囊收缩,增强小肠和结 肠运动,抑制胃排空,增强幽门括约肌收 缩,松驰Oddi括约肌,促进胰腺外分泌部 的生长
成分: 黏液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具有较高的黏滞性和形成凝 胶的特性。
作用: ①湿润:防止食物的机械损伤 ②形成胃黏液-HCO3-屏障,保护胃黏膜 ③降低胃酸酸度: HCO3- + H+ →H2CO3
黏液-HCO3-屏障(mucus bicarbonate barrier)
胃的自身保护作用
1.胃黏液- HCO3-屏障 2.胃黏膜屏障 3.胃壁细胞的保护作用
交感N NE
副交感N ⅦⅪ
ACh
阿托品 唾液腺 M受体
β 受
IP3 Ca2+释放
体 cAMP↑
稀
黏
薄
稠
唾
唾
液
液
分泌增加 肌样上皮收缩 血管扩张 代谢增加
(二)咀嚼和吞咽
咀嚼是指食物在口腔内由咀嚼肌收缩而进行的机械消化过程。 咀嚼运动还可以反射性的引起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
吞咽是指食团由口腔经食管蠕动送入胃的过程。 吞咽过程分三期: 口腔期:口腔→咽 (随意动作) 咽期:咽→食管上端 (反射动作) 食管期:(食管蠕动)
牵张肌肉 ACh 刺激迷走N
某些胃肠激素
超极化
E/NE 刺激交感神经
2.基本电节律( basic electrical rhythm ,BER)
(1)定义: 消化道平滑肌能够在RP的基础上,自发地周期性地去
极化和复极化形成缓慢的电位波动,称为慢波(slow wave) ,其决定平滑肌的收缩节律,又称基本电节律(basic electrical rhythm)。
脑-肠肽:
一些被认为是胃肠激素的肽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 而原来认为只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肽也在消化道中 被发现。这些既存在于消化系统,又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 的肽类物质,通常被称为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目 前已知的脑-肠肽有促胃液素、胆囊收缩素、胃动素、生长 抑素、神经降压素等20多种。
(二)内在神经系统(intrinsic nervous system)
又称为肠神经系统 (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 或壁内神经丛,包括:
黏膜下神经丛(submucosal plexus) 调节腺细胞和上皮细胞的功能
肌间神经丛(myenteric plexus) 支配平滑肌的活动
刺激胰液及胆汁中的HCO3-分泌,抑制胃 酸分泌和胃肠运动收缩幽门括约肌,抑制 胃排空,促进胰外分泌部生长
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 泌,抑制胃排空
在消化间期刺激胃和小肠的运动 胃动素
引起释放的刺激物 蛋白质消化产物、迷走 神经递质、扩张胃
蛋白质消化产物、脂肪 酸
盐酸、脂肪酸
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 酸 迷走神经、盐酸和脂肪
血液循环的过程。
消化的方式:
机械消化(mechanical digestion):平滑肌活动 化学消化(chemical digestion) :消化酶 “脾胃为后天之本”,消化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体的
健康水平和许多疾病。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功能特性
一般生理特性
1.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均比骨骼肌低 2.自动节律性:收缩频率慢且不规则 3.紧张性:使消化道保持一定的基础压力、形状位
10-15mV
(2)机制:
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生电性钠泵的周期活动有关。 慢波电位起源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的Cajal细胞,是 一种兼有成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特性的间质细胞,也称 ICC。ICC产生的电活动可以电紧张形式很快扩布到纵行肌 和环形肌细胞,从而启动BER 。目前认为它是胃肠运动的 起搏细胞 。
④消化液中的黏液和抗体等对保护消化道黏膜免受理化 因素的损伤和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具有重要意义。
消化腺分泌的调节 1.肠壁神经的调节 2.自主神经调节 3.体液因素的调节
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一)外来神经
1、交感神经对胃肠道的运动和腺体分泌通常起抑制作用 2、副交感神经对胃肠道的运动和腺体分泌通常起兴奋作用
(3)作用: 在此基础上激发AP,并决定肌肉收缩的频率;本身不 引起肌肉收缩,但能降低AP产生的阈值(使RP接近于产生 AP的阈电位)。
3.动作电位(AP)
消化道平滑肌细胞的AP是在慢波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
RP —BER — 阈电位— AP(峰电位)
平滑肌细胞AP的频率取决于慢波电位去极化的幅度。 平滑肌细胞AP主要是由Ca2+内流引起的。
胃酸的作用: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适宜环境; ②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水解; ③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④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⑤抑制和杀死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