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官员章服制度表
简述十二章纹及章服制度
简述十二章纹及章服制度十二章纹及章服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员身份的象征和区分等级的制度。
本文将从十二章纹和章服的起源、发展、形制、演变以及其在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十二章纹的起源和发展十二章纹是起源于东汉末年的一种官员等级标识,最初用于区分九品中正、九品中从等等级。
之后,这种制度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唐朝时,十二章纹分为三等,分别是八纹、五纹、二纹,对应三品、四品以及五品以上的官员。
二、章服的起源和发展章服作为官员的服饰,是根据官员的等级和身份而定的。
最早的章服是汉朝的博带,宋代时加入了带及襟花。
到了元代,章服形制进一步完善,开始采用丝织的绫绢为主要材料,纹饰、色彩也更加繁复,体现了元代官僚制度的严密和规范。
三、十二章纹和章服的形制十二章纹是用于区分官员等级的纹饰,纹饰的形状、图案与等级有关。
在唐代,一纹是描绘腾龙;三纹是描绘腾龙张嘴望天;五纹是描绘腾龙吐火;八纹是描绘腾龙脚弯曲;十纹是描绘腾龙长襟;十一纹类似十纹,但不出长襟;十二纹与十一纹相仿,但在着衣布局上有变。
而章服的形制由补子饰、裙裾、册封衮袴等部分组成,其中的花纹、色彩随等级的不同而变化。
四、十二章纹和章服的演变十二章纹和章服的形制在宋元时代逐渐定型,并在明代末年达到了顶峰。
明朝时,十二章纹逐渐变成了点缀在官袍上的饰纹,而不再是对应官品的图案。
而章服则逐渐变得华丽、繁复,彰显了帝王权威的同时,也催生了一种奢侈的官员风气。
五、十二章纹和章服的政治影响十二章纹和章服制度,为官员等级的明确和区分提供了标准。
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得官员之间的等级划分更加明确,避免了等级混乱和不明晰的情况。
同时,它也限制了低等级官员的特权,保证了高等级官员的权威地位。
六、十二章纹和章服的社会影响十二章纹和章服制度的实施,使得官员之间的身份和地位更加明显可见,增强了人们对官员权威的认同感。
它也激发了人们对于升官发财的欲望,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上竞争激烈的科举制度的发展。
唐朝官职表
唐朝官职表说明:唐代对三品以上官,用“册授”;五品以上官,用“制授”,六品以下官,用“敕授”。
唐代文官官阶分为九品,除正一品不设外,二品起每品分正、从,正四品起,又有上、下阶,共有二十九阶。
武官官阶亦分九品,除正一品不设外,二品起每品分正、从,正三品起,又有上、下阶,共有三十一阶。
虽然唐朝的文官与武官不设正一品,并不是真正的没有,详见天策上将。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太师:又名太宰,掌邦治,为六卿之首。
太傅:起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辅弼官,国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
太保:从周朝开始设置,负责监护和辅佐年幼的国君。
太尉:西汉称太尉,为最高军事长官,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
太尉往往在朝廷军队分隶卫将国家有重大军事行动时才任命,事毕则改官。
西汉军制,平时军和诸校尉,战时任命骠骑将军、车骑将军或材官将军等诸将军指挥,太尉是皇帝在军事上的最高顾问,多半不直接领兵。
司徒: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
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
司空: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
天策上将:复杂,再议。
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禁军统领、禁军护将军、天子随护将领。
太子太师:东宫三师,或称太子三师,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的合称。
从一品官。
辅导皇太子的官员,一般以位高望重的大臣兼任,亦有专任者。
而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也合称东宫三少,为东宫三师的辅官。
东宫三师与东宫三少后世渐为荣誉职,单纯成为高级虚衔,并不负责教导太子的业务。
骠骑大将军:汉武帝元狩二年起开始设置骠骑将军,职位与俸禄与大将军等同;东汉及以后各代都有设立。
唐朝官员服饰介绍唐朝官员服装等级及特色标志
唐朝官员服饰介绍唐朝官员服装等级及特色标志在隋炀帝大业六年(610)仅规定“五品以上通著紫袍,六品以下兼用绯绿”。
到了唐代为进一步巩固常服的礼仪规范,制定了详细的律令格式。
品级差别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品色制度与章服制度。
(1)品色制度(兼及腰带制度):品色制度以官员散官品级的不同而配以不同颜色、质料、纹样官服的制度(兼以腰带饰物规定)。
武德四年(621)制定初步的常服规范,八月敕:“三品以上,大科紬绫及罗,其色紫,饰用玉。
五品以上,小科紬绫及罗,其色朱,饰用金。
六品以上(下),服丝布,杂小绫,交梭,双紃,其色黄。
六品七品饰银。
八品九品鍮石。
”贞观四年(630)二次下诏修订:“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
妇人从夫之色。
仍通服黄。
”贞观五年(631)敕七品以上服龟甲双巨十花绫,其色绿。
九品以上服丝布及杂小绫,其色青。
上元元年(674)诏:“一品以下文官,并带手巾、算袋、刀子、磨石。
其武官,欲带手巾、算袋者亦听。
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
四品服深绯,金带。
五品服浅绯,金带。
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
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并鍮石带。
”至此奠定唐代服色制度基础。
后世皇帝只是适时加以调整。
文明元年(684)将八九品的青色改为碧(因为青布用蓝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红色光,易与紫色相混)。
景云年间(710-711):“九品以上一品以下,文武依上元故事,带手巾、算袋。
武官咸带七事韦x(x代古字无法输入,字形类牒),并足。
其腰带,一品以下五品以上,并用金。
六品七品并用银。
八品九品共用鍮石。
”太和六年(832)右仆射王涯准敕:“亲王及三品以上,若二王后,服色用紫,饰以玉。
五品以上,服色用朱,饰以金。
七品以上,服色用绿,饰以银。
九品以上,服色用青,饰以鍮石。
应服绿及青人,谓经职事官成及食实禄者,其用勋官及爵,直诸司依出身品,仍各佩刀、砺、纷帨。
流外官及庶人服色用黄,饰以铜铁。
其诸亲朝贺宴会服饰,各依所准品,诸司一品、二品许服玉及通犀,三品许服花犀及班犀及玉,又服青碧者,许通服绿。
隋唐五代服饰:唐代文官服饰
隋唐五代服饰:唐代文官服饰
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其颜色曾有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绯为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
下面为您介绍唐代的文吏服饰。
唐代冠帽有幞头(由起初一块包头布逐渐演变成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脚的完美造型)、进贤官(为历史上重要的冠式,在唐宋法服中仍保持重要地位)、平巾帻及武弁(平帻巾与武弁是同一种冠式,是古时一般人裹在头上的布,后成为只能罩住发髻的小冠,即平巾帻)、笼冠及貂蝉(将貂尾插在平帻巾上,平帻巾外罩笼冠)、武士冠(在帻上戴一种雄鸡冠)、通天冠及进德冠(通天冠是级位最高的冠帽,与进贤冠结构相同,不同的是展筒的前壁)等等。
本图左1、2、3为戴武士冠、平巾帻、武弁的文吏(长安城郊隋唐墓出土陶俑)。
右1为戴武弁的文吏(河南洛阳出土陶俑)。
裹幞头、穿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
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
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
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其颜色曾有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绯为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
以后稍有变更。
另在袍下施一道横[,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中国唐朝中央官制
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门司
工部
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
其他机构
御史台
台院殿院察院
九寺
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
五监
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
朝廷中央武力(禁军)
南衙十六卫
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
北衙十军
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左右神策军左右神威军
中国唐朝中央官制
三公三师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宰相
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尚书仆射
三省/六省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省】中书省门Hale Waihona Puke 省尚书省殿中省秘书省内侍省六部
吏部
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
户部
户部司度支司金部司仓部司
礼部
礼部司祠部司膳部司主客司
兵部
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
唐-官制表
从九品 下
内侍省主事、国子 将仕郎 监录事、崇文馆校 书、书学博士、算 学博士、门 下典仪、 太 医署按 摩 /祝 禁博 士、太卜署 卜博士、 太 医署 针助教 /医 正、太卜署卜正、 太史局监候、掖庭 局宫教博士、太官 署监膳、太乐鼓吹 署乐正、大理寺狱 丞、中下州 医博士、 中下县尉、下关令、 中关丞、诸卫羽林 长上、诸津丞、诸 折冲府队副、诸率 府左右执戟
镇国大将军
开国县公
正三品
侍中、中书令、十 金紫光禄 六卫大将军、六部 大夫 尚书、太子宾客、 太常卿、太 子詹事、 中都督、上都护
冠军大将军、 怀化大将军
从三品
御史大夫、秘书监、 银 青光禄 光禄 /卫尉 /宗正 /太 大夫 仆 /大 理 /鸿胪 /司 农 / 太府卿、左右散骑 常侍、国子祭酒、 殿中监、少府监、 将作大匠、诸卫羽 林千牛将军、下都 督、上州刺史、大 都督府长史、大都 护府副都护
朝请大夫
从五品 下
大理正、太常丞、 太史令、内给事、 上 牧监、 下都督 府 / 上州司马、驸马都 尉、奉车都尉、宫 苑总监、上府果毅 都尉
朝散大夫
游骑将军 游击将军
开国子 开国男
轻车都尉 上骑都尉 骑都尉
正六品 上
太学博士、中州长 朝议郎 史、亲勋翊 卫校尉、 京兆/河南/太原府 诸县令、武库中尚 署令、诸卫左右司 阶、中府果毅都尉
正九品 上
校书郎、太祝、典 儒林郎 客署掌客、岳渎令、 诸津令、下 牧监丞、 中下县丞、中州博 士、武库署监事
正九品 下
正字、奚官/内仆丞、 登仕郎 内府局丞、太史局 司辰、典厩 署主乘、 下县丞、下 州博士、 京兆/河南/太原府 诸县尉、上牧监主 簿、诸宫农 圃监丞、 中关令、亲 王国尉、 上关丞、诸卫左右 执戟、中镇兵曹参 军、下戍主、诸折 冲队正
唐朝官员服饰等级颜色
唐朝官员服饰等级颜色唐朝官员的服饰等级颜色是唐朝法制中的一个重要规定,旨在对官员的身份和地位进行明确区分。
根据唐朝法制,官员的等级和职位决定了他们的服饰颜色,这种颜色的区分不仅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的严格,也彰显了唐朝官员的权威和地位。
一、黄色服饰 - 天子唐朝官员中最高的等级是天子,也就是皇帝。
唐朝皇帝身穿黄色的服饰,黄色被视为最尊贵的颜色,代表着皇权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黄色的服饰在唐朝官场中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穿着黄袍。
这种制度体现了唐朝皇帝的独尊地位和权威。
二、紫色服饰 - 皇后、太子、皇子在唐朝,紫色被视为第二高贵的颜色,代表着皇室成员的尊贵地位。
皇后、太子和皇子们的服饰都是紫色的,用以体现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皇后穿着紫袍,太子和皇子们则穿着紫色的衣服,这些紫色的服饰凸显了皇室成员的特殊身份。
三、红色服饰 - 王、公、侯、伯、子、男在唐朝官员中,红色被视为高贵和显贵的颜色,代表着地位显赫的贵族阶层。
王、公、侯、伯、子、男等高级官员的服饰都是红色的,这种制度体现了唐朝贵族的尊贵和地位的高低。
红色的服饰使这些官员在人群中显得格外醒目,彰显了他们的权势和威严。
四、绿色服饰 - 司空、司徒、司空在唐朝官场中,绿色被视为中等官员的服饰颜色,代表着一般官员的身份和地位。
司空、司徒、司空等中级官员的服饰都是绿色的,这种颜色的区别使得他们在官场中与高级官员和低级官员有了明确的区分。
绿色的服饰既体现了这些官员的地位,又不显得太过华丽,符合了中等官员的身份特点。
五、蓝色服饰 - 从九品以下的官员唐朝官员中低等级的官员穿着蓝色的服饰,蓝色被视为低贱和普通的颜色。
从九品以下的官员,如从九品的郎中、从九品的卫士等,他们的服饰颜色都是蓝色的。
蓝色的服饰使得他们在官场中与高级官员和中级官员有了明确的区分,突显了他们的低级地位。
总结唐朝官员的服饰等级颜色是唐朝法制中的重要规定,通过服饰的颜色来区分官员的等级和地位。
黄色代表天子的至高无上地位,紫色代表皇室成员的尊贵地位,红色代表贵族阶层的高贵身份,绿色代表中等官员的身份,蓝色代表低等级官员的地位。
唐代官职体系表
唐代官职体系表目录•1中央官制• 1.1三省六部• 1.2九寺五监• 1.3宫廷侍从机构•2地方官制•3武官系统•4官员品级•5唐代官职一览•唐代官制分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少数民族政权的职官制几个方面。
唐代的官制基本是沿袭隋制。
《新唐书·百官志》云:“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
”以皇帝为首的封建国家体制,在唐高祖武德时期就比较完备地建立起来。
皇帝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操有对一切臣民生杀予夺的大权。
法律和法令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布,皇帝有权修改法律和法令,并可以不受法律和法令的约束。
在皇帝之下,有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等职官体系。
在中枢机构中,制令机关、封驳审议机关与行政事务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的官员,他们更易于被君主控制 .三省六部1.中书省(决策机关)设中书令两人,正二品。
中书侍郎两人,正三品。
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上。
属下官员包括,主书四人,从七品上。
主事四人,从八品下。
右散骑常侍二人,右谏议大夫四人,右补阙六人,右拾遗六人,起居舍人十六人,皆从六品上。
中书省下又设有集贤殿书院,有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
2.门下省(审议机关)设侍中二人,正二品。
侍郎二人,正三品。
左散骑常侍,正三品下。
属下官员包括,录事四人,从七品上。
主事四人,从八品下。
左补阙六人,从七品上。
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
起居郎二人,从六品上。
典仪二人,从九品下。
城门郎四人,从六品上。
符宝郎四人,从六品上。
门下省下又设有弘文馆,有学士,校书郎官职。
3.尚书省(执行机关)设尚书令一人(因太宗曾任此职,故不授予臣下)尚书左仆射一人,从二品。
尚书右仆射一人,从二品。
尚书左丞一人,正四品上。
尚书右丞一人,正四品下。
(左丞管理吏、户、礼三部,右丞管理兵、刑、工三部)属下官员包括,郎中二人,从五品上。
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
都事十二人,从七品上。
主事十二人,从八品下。
尚书省下又设有六部:吏部设尚书一人,正三品。
唐朝官衔品阶集锦
唐朝官衔品阶集锦唐朝官职正第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已上职事官。
)王。
(爵。
《武德令》有天策上将,九年省。
)从第一品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
开府仪同三司及特进不带职事官者,朝参禄俸并同职事,仍隶吏部也。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已上职事官。
)骠骑大将军、(武散官。
)嗣王、郡王、国公。
(爵。
)正第二品特进、(文散官。
)辅国大将军、(武散官。
)开国郡公、(爵。
《武德令》唯有公、侯、伯、子、男,贞观十一年加开国之称也。
)上柱国。
(勋官。
《武德令》有尚书令,龙朔二年省。
自是正第二品无职事官。
)从第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府牧、大都督、(扬、幽、潞、陕、灵。
)大都护、(单于、安西,已上职事官。
)光禄大夫、(文散官。
)镇军大将军、(武散官。
)开国县公、(爵。
)柱国。
(勋官。
)正第三品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旧班在左相上,《开元令》移在下。
)门下侍郎、中书侍郎、(旧班正四品上,大历二年升。
)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左右英武六军大将军、左右千牛卫大将军、(自左右卫已下,并为武职事官。
)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武德令》,礼部次吏部,兵部次之,民部次之。
贞观年改以民部次礼部,兵部次之。
则天初又改以户部次吏部,礼部次之,兵部次之。
)太子宾客、(旧兼职无品,《开元前令》定入官品也。
)太常卿、宗正卿、(天宝初升入正三品也。
)太子詹事、左右散骑常侍、(旧班从三品,广德年升。
)内侍监、(唐初旧制,内侍省无三品官,内侍四员,秩四品。
天宝十三年十二月,玄宗以中官高力士、袁思艺承恩遇,特置内侍监两员,秩三品,以授之。
)中都督、上都护、(已上除八大将军,并为文职事官。
)金紫光禄大夫、(文散官。
)冠军大将军、(武散官。
)怀化大将军、(显庆三年置,以授初附首领,仍隶诸卫也。
)上护军。
(勋官。
唐代服饰及制度
唐代服饰及制度服装的意义唐朝帝王常服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经济基础的晴雨表。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
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
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
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
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
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把他们的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
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
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编辑本段唐代的冠服制度1、概述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了周代逐步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
到了唐代,冠服制度发展到十分丰富完善,对后世与国外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唐代官吏服装大致可分两类,一类为祭祀与重大政事活动的服装(祭服或朝服);一类为比较普通的工作与社交活动的服装(公服或常服)。
凡是从祭的祭服和参加重大政事活动的朝服(又称具服)、制度与隋朝基本相同,而形式上比隋朝更富丽华美;一般场合所穿的公服(又称从省服)和平时燕居的生活服装常服(又称讌服),则吸收了南北朝以来在华夏地区已经流行的胡服、特别是西北鲜卑民族服装以及中亚地区国家服装的某些成分,使之与华夏传统服装相结合,创制了具有唐代特色的服装新形式。
其中像缺胯袍、〓裆、半臂、〓衣、大口裤等都是例子。
缺胯袍就是直裾,左右开衩式的长袍,又称四〓(音撰,衣缘也)衫,它可以和幞头、革带、长靿靴配套,成为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装形式。
唐代官服发展了古代深衣制的传统形式,于领座、袖口、衣裾边缘加贴边,衣服前后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后襟下缘各用一整幅布横接成横襕,腰部用革带紧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宽袖式两种,窄紧直袖的称为〓衣,《释名》说它“言袖夹直,形如沟也。
唐代官制介绍
唐代官制介绍唐代官制介绍比较中国古代历代的中央管理机构设置,唐代的政权组织形式比较合理,它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三省六部制,既可相互制约,又分工明确,正因为具备了一定的积极的、合理的封建科层制功能,才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政务清明,迎来繁荣一时、洋洋泱泱的盛唐气象。
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最昌盛的时期,而且走在了当时全人类社会的发展前列。
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师西周时期已较成熟,原都是宗族的长老,对王负有指导、辅佐、监护的责任。
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
“君师者,治之本也”(《大戴礼记。
礼三本》)在君主年幼或尚未成熟之时负起全面的指导作用。
非道德功勋崇高,则不居其位,宁缺毋滥。
到唐代,转变成三公,名位高但不实际行使权力的虚职,不属僚属之列的荣誉职位。
二、三省并相(中书、门下、尚书)中央行政机构还有其他省、寺、监等各部门,但以此三为最要。
其中中书省为受命于最高指令制定、推出各项政令等职能的机关;门下省为朝廷政令及各类上行文的审议机关;尚书省最高的执行机构,执行各项政令。
三省的职能分割和职位设置主要有:1、中书省:正职长官为中书令,副职长官为中书侍郎。
下辖: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起居舍人、集贤殿和史馆(机构)2、门下省:正职长官为门下侍中,副职长官为门下侍郎。
下辖:给事中、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起居郎、城门郎、符宝郎、弘文馆(机构,掌管图书、礼仪、制度沿革等)3、尚书省:正职长官为尚书令,副职长官为左、右仆射。
六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下辖六部二十四司情况:1)吏部——掌管官吏选拔、任免、升降、考试等。
下属官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制书令史、甲库令史、亭长、掌固等。
2)户部——掌管户口、经济、财政等。
下属官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计史、掌固。
3)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教育等。
注:以上三部左司统之。
4)兵部——掌管武官选拔和军事行政。
唐代官员的常服
唐代官员的常服:唐代官员的常服在品色制度下有所规定,品色制度是一种以官员散官品级的不同而配以不同颜色、质料、纹样官服的制度,同时也有腰带饰物的规定。
唐代的常服主要包括圆领袍、幞头、革带及长靿靴等部分。
初唐、盛唐时期流行窄紧直袖式样,中晚唐以来则流行宽衣大袖。
圆领袍即上衣下裳连属的服装,借鉴了深衣的传统形制,并吸取了胡服窄袖、圆领的特点。
此外,官员的常服还有直裰、直身、直领、开衩等形制。
唐代官服颜色有严格的区分,其中三品以上官员服色为紫色,四品五品以上为绯色,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
妇人从夫之色。
贞观四年(630)二次下诏修订:“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
妇人从夫之色。
仍通服黄。
”贞观五年(631)敕七品以上服龟甲双巨十花绫,其色绿。
九品以上服丝布及杂小绫,其色青。
上元元年(674)诏:“一品以下文官,并带手巾、算袋、刀子、磨石。
其武官,欲带手巾、算袋者亦听。
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
四品服深绯,金带。
五品服浅绯,金带。
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
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并鍮石带。
”文明元年(684)将八九品的青色改为碧(因为青布用蓝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红色光,易与紫色相混)。
唐代官服中还有一重要饰物为鱼袋,其形状有鱼、龟等,分金银二种,用以盛放鱼符和鱼袋。
鱼符是用来证明官员身份和行使职权的凭证,通常以铜质制成,刻有官员的姓名和职务等。
鱼袋则是一种饰物,通常悬挂在腰带左侧,有时还配有其他饰物如龟袋等。
唐代官员的常服也配有一定的饰品,如玉带、玉佩、金银饰品等。
这些饰品不仅有装饰作用,还代表着官员的地位和权力。
此外,唐代官员的常服还有一些细节规定,如腰带的使用、长靿靴的材质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同时,不同品级的官员在常服的质料、颜色、纹样等方面也有明显的区别。
这些规定和区别都是为了彰显官员的地位和权力,同时也体现了唐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总的来说,唐代官员的常服在形制、颜色、纹样、饰品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和区别,这些规定和区别都是为了彰显官员的地位和权力,同时也体现了唐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唐朝的官阶制度
唐朝的官阶制度统称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六省: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九寺:次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十率府:左右卫率府、左右宗卫率府、左右虞候率府、左右监门率府、左右内率府十四卫府:次将作监;次国子学;次天策上将府;次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领军、左右武候、左右监门、左右屯、左右领文官左光禄大夫、从一品。
右光禄大夫、正二品。
(后合为光禄大夫,从二品)散骑常侍、从三品。
太中大夫、正四品。
通直散骑常侍、正四品。
中大夫、从四品上。
员外散骑常侍、从四品下。
中散大夫、正五品上。
散骑侍、郎正五品下。
通直散骑侍郎、从五品上。
员外散骑侍郎、从五品下。
又一说为:金紫光禄大夫为正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正议大夫为正四品上,通议大夫为正四品下,太中大夫为从四品上,中大夫为从四品下,中散大夫为正五品上,朝议大夫为正五品下,朝请大夫为从五品上,朝散大夫为从五品下。
朝议郎、承议郎、正六品。
通议郎、通直郎、从六品。
朝请郎、宣德郎、正七品。
朝散郎、宣义郎、从七品。
给事郎、征事郎、正八品。
承奉郎、承务郎、从八品。
儒林郎、登仕郎、正九品。
文林郎、将仕郎,从九品。
武将辅国、正二品。
镇军、从二品。
冠军、正三品。
云麾、从三品。
忠武、壮武、宣威、明威、信远、游骑、游击错正四品上到从五品下。
昭武、振威、致果、翊麾、宣节、御武、仁勇、陪戎校尉副尉,自正六品至从九品。
通用官阶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已上职事官。
王。
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已上职事官。
骠骑大将军、武散官。
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特进、文散官。
辅国大将军、武散官。
开国郡公、爵。
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府牧。
扬、幽、潞、陕、灵大都督。
大都护、单于、安西,已上职事官。
光禄大夫、文散官,镇军大将军、武散官。
开国县公、爵。
柱国。
勋官。
唐代官员章服制度表
唐代官员章服制度表唐代官员章服制度表品级服色冠式带鱼袋笏附注一品紫三梁冠金玉带十三銙金饰鱼袋象笏二品紫三梁冠金玉带十三銙金饰鱼袋象笏三品紫三梁冠金玉带十三銙金饰鱼袋象笏四品深绯二梁冠金带十一銙银饰鱼袋象笏五品浅绯二梁冠金带十銙银饰鱼袋象笏六品深绿一梁冠银带九銙无竹木笏七品浅绿一梁冠银带九銙无竹木笏八品深青一梁冠鍮石带九銙无竹木笏睿宗文明元年后九品浅青一梁冠鍮石带九銙无竹木笏八品以下为“碧”庶民白黄铜铁带七銙无无注:1、“鱼袋”是唐、宋时官员佩戴的证明身份之物。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始,赐五品以上官员鱼袋,饰以金银,内装鱼符,出入宫庭时须经检查,以防止作伪。
武则天时,曾改佩鱼为佩龟。
宋代不再用鱼符,而直接于袋上用金银饰为鱼形。
2、“带”:指皮革制的腰带。
“金带”、“玉带”、“银带”是指装饰革带用的金、银、玉制品,称为“带銙”。
皮革制的腰带上面套有锦缎带套,带銙就缀在带套上。
带銙的数量多少取决于官员的级别地位。
有的记载说:一、二品官员用金带,三、四、五、六品用犀带,七、八、九品用银带。
3、武后延载元年(694)规定:文武官员三品以上着绣袍,上面所绣图案为:诸王为盘龙、鹿;宰相为凤池;尚书为对雁;十六卫将军各卫分别是:麒麟、虎、鹰、牛、鹘、狮子、豸等,并绣文字于其上。
4、服色以散官为依据,并不根据现任职务。
资料来源:刘昫《旧唐书·舆服志》,欧阳修、宋祁《新唐书·车服志》,王溥《唐会要》31卷、32卷宋代官员章服制度表品级服色冠式带鱼袋笏一品紫七梁冠玉带金鱼袋象笏二品紫六梁冠玉带金鱼袋象笏三品紫五梁冠玉带金鱼袋象笏四品紫五梁冠金带金鱼袋象笏五品绯五梁冠金涂银银鱼袋象笏六品绯四梁冠金涂银银鱼袋象笏七品绿三梁冠黒银及犀角无木笏八品绿三梁冠黒银及犀角无木笏九品绿二梁冠黒银及犀角无木笏庶民白铁角带注:1、宋初章服制度,一如唐制。
至神宗元丰年间改用上述章服,一直延续到南宋。
但宋代官员章服,以官不以品,与唐代不同。
唐朝官吏制度
唐朝官吏制度唐朝官吏制度宰相的职位相当于现代的总理,在汉朝及以前,行使宰相职权的官职为丞相,唐朝为同平章事,宋朝同平章事或参知政事均行使宰相职权。
到明朝朱元璋废除宰相之时,这项制度已经存在了三千年。
唐朝实行的是隋文帝所开创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负责决策的中书省,负责审批的门下省和负责执行的尚书省。
在唐初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以及尚书令行使宰相职权,中书令、门下侍中为为正三品,而尚书令为正二品。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由于其曾担任过尚书令,臣下避而不敢居其职,便以从二品的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门下侍中、中书令并称宰相。
直到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升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正二品。
唐代宰相地位尊崇,上朝时可以坐下喝茶。
《千字文》中所谓的“坐朝论道,垂拱平章”就反映了那时的宰相地位。
并且宰相可以草拟诏书,而皇帝只有画敕的权力。
既然宰相有如此之大得权力,那么极少有人能够享受这一待遇,因此名义上的宰相之职有时就会出现空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不是宰相的官职可以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衔从而行使宰相职权。
从此之后,就有“平章事”与“同三品”的衔号,就是品级再高的官,也不例外,否则,就不能行使宰相的职权,只有三公、三师及中书令不加。
例如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以黄门侍郎郭侍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自此以后,“同平章事”也成为宰相的衔号。
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宰相制度发生了变化。
尚书省的仆射如果不加“同平章事”,结果就不能参与宰相机务,而被挤出宰相行列。
再来看看武周时期的宰相狄仁杰。
他那时的官职是内史,即中书令(隋朝时曾改中书省为内史省,中书令也被成为内史令)。
剧中的他有时候并不担任内史之职,比如某道黜陟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是宰相之职。
那时候中书令和同平章事都是正三品,所以狄仁杰这个大唐宰相也就仅仅是个三品官了。
唐朝的官制。
唐代官阶分为九品,有职官,勋官与爵官之分。
通俗的说,职官是实际官职,代表手中掌握多大的行政权利。
唐朝官员“服章”怎成权柄象征
唐朝官员“服章”怎成权柄象征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官服概念图(图源网络)唐朝官员“服章”怎成权柄象征——《容斋随笔》札记之七唐肃宗时,洛阳县尉柳延穿着黄色便衣外出,被巡官拦住盘问。
县尉可穿八品青色公服,而指责他违反夜行法禁的巡官,应是他的属下。
但巡官不认识这位新来的上司,见对方出言不逊,竟喝令手下逻卒一起上前,将柳延痛殴一顿。
此事上达天听,肃宗下诏:今后凡有品阶的官员,在履行公务时一律正规着装,并在品服颜色上进一步细化品级区分,如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等等,确保“只认衣衫不认人”,避免再闹以上犯下的笑话。
这则《唐会要》卷三十一中记载的史料,讲到了唐朝官服制度的情况。
洪迈《容斋随笔》中就有《唐人重服章》一篇,以杜甫、白居易诗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唐朝官服制度画卷。
《容斋随笔》引用的杜甫诗中有“银章付老翁”、“朱绂负平生”、“扶病垂朱绂”之句。
白居易诗中“言银绯处最多”(银色,近似银子的颜色;绯色,红色、深红色),言银色的如“银鱼金带绕腰光”、“银章蹔假为专城”、“未换银青绶,唯添雪白须”。
言绯色的如“一片绯衫何足道”,“暗淡绯衫称我身”、“酒典绯花旧赐袍”、“那知垂白日,始是著绯年”等等。
这幅唐朝官服制度画卷中的底色,一是品色制度,二是章服制度。
所谓品色制度,是以官员品级的不同而配以不同颜色、质料、纹样官服的制度。
唐初制定了初步的官服规范,唐高祖武德四年八月下诏,对三品以上至九品官员的官服质料、纹样、颜色作了详细的规范。
唐太宗时期,曾二次下诏加以修定,《唐会要》中专设“章服品第”条。
唐高宗时期,由于服饰紊乱,百官士庶每每不依令式,因而又曾二次重新申明,尤其是上元元年(674)之令,规定更为详备。
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一品以下文官,并带手巾、算袋、刀子、磨石。
其武官,欲带手巾、算袋者亦听。
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
四品服深绯,金带。
五品服浅绯,金带。
唐朝官制——精选推荐
唐朝官制唐朝(公元618—907年)官制基本承袭隋制⽽⼜有所发展。
(1)中央官 唐朝中央机构由政事堂、台省、卿监、南北衙卫军及东宫官属⼏个部分组成。
政事堂,唐初设于门下省,为宰相议事之所。
唐朝宰相不同于秦汉,主要区别是宰相集体共同论执朝政,⽽不是以个⼈尊官独掌相权。
唐初宰相由两类⼈构成,⼀类是三省长官,即门下侍中、中书令、尚书左右仆射,称为四辅;⼀类是他官加“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衔者。
他们都是“兼职宰相”,各有本署事务。
所以,宰相通常是上午在政事堂议事,下午回本署办公。
军国⼤政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黜陟,均由政事堂会议商定,然后奏请皇帝批准。
⾼宗时候,政事堂徙于中书省。
尚书省长官⽆加衔的反⽽不是宰相。
⽞宗开元⼗⼀年(公元723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分曹办事,从议事所变为办公处。
唐后期宰相的名号基本是“同平章事”。
台省指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和御史台。
三省仍然是正式机构。
尚书省是最⾼政务机构,负责执⾏经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最后由皇帝批准的各项诏令。
长官是尚书令,因唐太宗即位前曾任此职,此后⾂下不敢居此职,遂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
尚书省有⼀个总机关,称尚书都省。
都省中设尚书左丞和尚书右丞,分掌左右两司,左司管吏、户、礼三部,右司管兵、刑、⼯三部。
都省通常不直接参预六部事务,只是实⾏政务督察。
左右仆射位⾼⽽不任事,也不得随意⼲预都省事务,都省事务实际上由左右丞负责,所以左右丞在唐代事权很重。
其下⼜有左右司郎中、左右司员外郎、都事。
吏、户、礼、兵、刑、⼯六部长官是尚书、侍郎。
尚书在唐初位望甚隆,中唐以后成为⾼级官员的迁转之阶,侍郎真正掌握⼀部之实权。
吏部下设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分掌官员的选授、封爵、勋赏与考课。
户部下设户部、度⽀、⾦部、仓部四司,分掌户⼝贡赋、财政收⽀、钱⾕出纳等事。
礼部下设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分掌礼仪、祠祭、宴享、朝聘等事。
知识点18:唐朝服饰制度中的官员服饰形制
大唐华服中国历代服饰赏析知识点18:唐朝服饰制度中的官员服饰形制教学目的:以历史资料为依据,说明《旧唐书·舆服志》中唐朝官员的服饰形制特点。
内容纲目:(一)官员祭服种类及形制特点(二)官员朝服形制特点(三)官员公服形制特点(四)官员常服形制特点《武德令》,侍臣服有衮、鷩、毳、绣、玄冕,及爵弁,远游、进贤冠,武弁,獬豸冠,凡十等。
帝 王官 员冕冠垂青珠九旒,青纩充耳,簪导。
垂白珠十二旒;黈纩充耳;金饰;玉簪导。
衣裳玄衣纁裳:十二章,每章一行,十二、衣褾、领织成升龙。
青衣,纁裳,服九章。
中单白纱中单,黼领,青褾、襈、裾。
(绣冕以下,中单青领。
)黻黻,绣龙、山、火三章。
黻(凡黻皆随裳色。
毳冕以上,山、火二章,绣冕山一章,玄冕无章。
)大带臣子大带:三品已上,素带朱里,皆纰其外,上以绿。
五品带,纰其垂,外以玄黄。
纽皆用青组之。
袜、舄朱袜,赤舄,舄加金饰朱袜,赤舄,第一品服之。
(一)官员五冕形制特点(1)衮冕(一品官员)形制特点(与帝王衮冕的差异)帝 王官 员鷩冕,服七章,余同衮冕。
毳冕,服五章,余同鷩冕。
绣冕,服三章,余同毳冕。
玄冕服,裳刺黼一章,余同绣冕。
鷩冕,七旒,服七章,余同衮冕,第二品服之。
毳冕,五旒,服五章,余同鷩冕,第三品服之。
绣冕,四旒,服三章,余并同毳冕,第四品服之。
玄冕,衣无章,裳刻黻一章,余同绣冕,第五品服之。
(2)鷩冕-玄冕形制特点(与帝王鷩冕的差异)爵弁,(色同爵,无旒无章。
)玄缨,簪导,青衣,纁裳,白纱中单,青领、褾、裙,革带,钩暐,大带,(练带,纰其垂,内外以绣,纽约用青组。
)爵韠,袜,赤履,九品已上服之。
爵 弁(3)爵弁(二)官员朝服形制特点朝服,(亦名具服。
)冠,帻,缨,簪导,绛纱单衣,白纱中单,皂领、襈、裙,白裙襦,(亦裙衫也。
)革带,钩暐,假带,曲领方心,绛纱蔽膝,袜,舄,剑,珮,绶。
一品已下,五品以上,陪祭、朝飨、拜表大事则服之。
七品已上,去剑、珮、绶,余并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官员章服制度表
品级服色冠式带鱼袋笏附注
一品紫三梁冠金玉带十三銙金饰鱼袋象笏
二品紫三梁冠金玉带十三銙金饰鱼袋象笏
三品紫三梁冠金玉带十三銙金饰鱼袋象笏
四品深绯二梁冠金带十一銙银饰鱼袋象笏
五品浅绯二梁冠金带十銙银饰鱼袋象笏
六品深绿一梁冠银带九銙无竹木笏
七品浅绿一梁冠银带九銙无竹木笏
八品深青一梁冠鍮石带九銙无竹木笏睿宗文明元年后
九品浅青一梁冠鍮石带九銙无竹木笏八品以下为“碧”
庶民白黄铜铁带七銙无无
注:
1、“鱼袋”是唐、宋时官员佩戴的证明身份之物。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始,赐五品以
上官员鱼袋,饰以金银,内装鱼符,出入宫庭时须经检查,以防止作伪。
武则天时,曾改佩
鱼为佩龟。
宋代不再用鱼符,而直接于袋上用金银饰为鱼形。
2、“带”:指皮革制的腰带。
“金带”、“玉带”、“银带”是指装饰革带用的金、银、玉制品,
称为“带銙”。
皮革制的腰带上面套有锦缎带套,带銙就缀在带套上。
带銙的数量多少取决于
官员的级别地位。
有的记载说:一、二品官员用金带,三、四、五、六品用犀带,七、八、
九品用银带。
3、武后延载元年(694)规定:文武官员三品以上着绣袍,上面所绣图案为:诸王为盘龙、
鹿;宰相为凤池;尚书为对雁;十六卫将军各卫分别是:麒麟、虎、鹰、牛、鹘、狮子、豸
等,并绣文字于其上。
4、服色以散官为依据,并不根据现任职务。
资料来源:刘昫《旧唐书·舆服志》,欧阳修、宋祁《新唐书·车服志》,王溥《唐会要》31
卷、32卷
宋代官员章服制度表
品级服色冠式带鱼袋笏一品紫七梁冠玉带金鱼袋象笏二品紫六梁冠玉带金鱼袋象笏三品紫五梁冠玉带金鱼袋象笏四品紫五梁冠金带金鱼袋象笏五品绯五梁冠金涂银银鱼袋象笏六品绯四梁冠金涂银银鱼袋象笏七品绿三梁冠黒银及犀角无木笏八品绿三梁冠黒银及犀角无木笏九品绿二梁冠黒银及犀角无木笏庶民白铁角带
注:
1、宋初章服制度,一如唐制。
至神宗元丰年间改用上述章服,一直延续到南宋。
但宋代官
员章服,以官不以品,与唐代不同。
2、此为朝官章服,宋代外地官员可以“借”,如通判可以“借绯”,知州、监司可以“借紫”。
3、宋代规定:凡服绿、服绯满二十年者,历任又无过失,允许磨勘改授章服。
4、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刑部尚书、刑部侍郎;大理卿,大理少卿等风宪大员,戴獬豸冠,
服青荷莲绶,以示正直清廉。
资料来源:脱脱、阿鲁图《宋史·舆服志》,徐松《宋会要辑稿》
元代官员章服制度表
品级服色袍服绣花
一品紫紫大独颗花,直径五寸
二品紫紫小独颗花,直径二寸
三品紫散答花,无枝叶
四品紫小杂花,直径一寸五分
五品紫小杂花,直径一寸五分
六品绯小杂花,直径一寸
七品绯小杂花,直径一寸
八品绿无花
九品绿无花
资料来源:《元史·百官志》、《元史·舆服志》明代官员章服制度表
品级冠式带绶公服袍色
公服纹饰
文官武
一品七梁冠玉带云凤、四色绯仙鹤狮二品六梁冠犀带云凤、四色绯锦鸡狮三品五梁冠金花云钑鹤绯孔雀虎四品四梁冠素花云钑鹤绯云雁虎五品三梁冠银钑花盘雕青白鹇
六品二梁冠素银练鹊、三色青鹭鸶
七品二梁冠素银练鹊、三色青鸂鶒
八品一梁冠乌角鸂鶒、二色绿黄鹂犀九品一梁冠乌角鸂鶒、二色绿鹌鹑海未入流绿练鹊
品级文官顶戴补服蟒袍武官顶戴补服
一品红宝石绣仙鹤九蟒五爪红宝石绣麒麟
二品起花珊瑚绣锦鸡九蟒五爪起花珊瑚绣狮子
三品蓝宝石或蓝色明玻璃绣孔雀九蟒五爪蓝宝石或蓝色明玻璃绣豹
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绣雪雁八蟒五爪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绣虎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绣白鹇八蟒五爪水晶及白色明玻璃绣熊
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绣鸬鹚八蟒五爪砗磲及白色涅玻璃绣彪
七品素金顶绣鸂鶒五蟒四爪素金顶绣犀牛八品阴文镂花金顶绣鹌鹑五蟒四爪阴文镂花金顶绣犀牛正九品阳文镂花金顶绣练鹊五蟒四爪阳文镂花金顶绣海马从九品阳文镂花金顶绣黄鹂五蟒四爪阳文镂花金顶
未入流
资料来源:《明史·舆服志》,《明会要》第24卷《舆服》下
清代官员章服制度表
注:
1、王公百官补服皆石青色,朝服、蟒袍为石青色或蓝色。
2、风宪大员的补服绣獬豸,以示正直清廉,同宋、明之制。
3、五品以上用“花翎”,六品以下用“蓝翎”。
其双眼、三眼花翎系特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