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制度及其变迁

合集下载

唐代科举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唐代科举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唐代科举制度的变迁与发展唐代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尤其在文化和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其中,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变迁是唐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唐代科举制度的初创和变迁唐代科举制度的初创要追溯到唐太宗贞观年间,当时的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部分:学士、明经和明法。

学士科主要考察文学才华,明经科主要考察经学知识,明法科主要考察法学知识。

考试时间为每三年一次,每科人数不限。

随着唐朝的不断发展,科举制度也在不断变迁。

在贞观年间,考试时只有文、经、法三科,到了开元年间,科举考试增加了明义、明文、明策三科,考官选取时也开始考虑候选人品德、才华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而非仅仅看重学问。

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考试规模得到了进一步扩大,考试科目也更加丰富,包括明论、明史、礼、乐、射、律、算等多个科目。

考官的选拔也更加严格,要求他们本身是文学和经学方面的大家,还要求他们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和品德修养。

二、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与改革唐代科举制度虽然经历了多次变迁,但整个过程中仍注重“文以载道”的思想,即用文学来传播道德。

唐代的科举制度开创了新的先河,为后来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唐代科举制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革。

在唐代中期,科举制度开始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官僚腐败、考试剽窃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唐玄宗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规定。

其中最重要的是“进士之制”,将考试科目减少到礼、乐、射和律的四个科目,考试内容也更加注重学问和品德的结合,选取合适的人才,任命在官职中。

到了唐代晚期,唐朝的衰落使得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不再像以前那样令人信服。

然而,唐代科举制度仍然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之后的朝代有重要影响。

结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变迁和发展体现了一个文明国家在教育方面的重要进步。

科举制度因其公正和透明而吸引了大量的才华和知识分子,为唐代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唐代科举制度也奠定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基础,其影响甚至延续至今天。

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

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
唐代地方行政制度
州(郡)县两级制
唐代地方行政最低级为县,全国凡一千五百七十三县。(天宝初年数。贞观十三年, 有县1511)较西汉略多二百余县,所增不到六分之一。武德初,上县六千户以上,中县 二千户以上,下县一千户以上。开元中,改上县六千户以上,中县三千户以上,未满三 千户为下县。汉制则以万户以上县为‚县令‛,万户以下县曰‚县长‛。 县以上为州或郡。全国州府凡三百五十八(贞观十三年数),较西汉增至两倍。 州长官为刺史,郡长官为太守。自汉季以来,刺史总统诸郡赋政于外,犹如后代之巡抚、 总督,较之汉代仅属司察之任者大异。而隋唐刺史,则犹后代之知府及直隶知州,与太 守仅为互名,已无分别。此为隋唐减削地方政权之一例。又唐制四万户以上为上州,二 万户以上为中州,二万户以下为下州。西汉太守一郡户口有多至二百万以上者。西汉一 县户口,亦有四、五万以上者。可见汉、唐太守权位之迥然不同。 上州刺史只从三品,中、下州刺史正四品。刺史的地位权任,既远非汉比,又 掾吏辟署之权亦削,大部均归中央。于是,中央政务日繁,地方事权日轻。(牛弘 (545—610,在隋曾任吏部尚书)问刘炫:‚魏、齐之时,令史从容而已,今则不遑宁 处,其事何由?‛炫曰:‚往者州惟置纪纲,郡置守、丞,县惟令而已。其具僚则长官 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所以繁也。‛)这又是隋唐大统一政府与秦汉不同一要点。
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
行政系统 九 寺
太 光 卫 宗 太 大 鸿 司 太 常 禄 尉 正 仆 理 胪 农 府 寺 寺 寺 寺 寺 寺 寺 寺 寺
三 国子监 少府监 监(五监) 将作监 军器监 都水监
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
其选授之法,亦同循前代。凡诸王及职事正三品以
上,若文武散官二品以上及都督、都护、上州刺史之在京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唐朝赋税制度的变迁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唐朝赋税制度的变迁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唐朝赋税制度的变迁本文导读:1.实施背景617 年秋,隋炀帝杨广的姨表兄弟李渊,在太原扯起了反隋的大旗,并很快占领了关中地区。

次年五月,李渊废掉了自己此前所立的傀儡隋恭帝杨侑,自立为帝,建国号为唐,定都长安。

自618 年李渊建国,到907 年朱温篡唐,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令人神往的朝代之一,唐朝走过了289 年的漫长历程。

期间,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而作为唐王朝核心政策之一的赋税政策,随着历史形势的变化,经历了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巨大转变,在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中占据了极为重要且特殊的历史地位。

2.租庸调制的实施与崩溃唐朝初年,由于群雄割据,所以唐朝统治者尚能励精图治,爱惜民力,但随着天下一统局面的出现,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往往会征发百姓大兴土木。

所以,在租庸调制中不仅为人民的负担赋予了专门的名号,而且还额外增加了人民的劳役负担。

同唐初相类似,成年男子仍然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他们每年需向国家缴纳粟二石,称作租;每年需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作调;此外,按照规定,他们每年还需要为政府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

但如果政府当年正好不需要其服役,丁男就可以采取“输庸代役”的方式,也就是缴纳一定数量的绢或者布,以获得免役的权力。

从征税的数额上看,租庸调制下唐朝农民的负担要比隋朝减轻不少。

从另外一个层面看,其实,租庸调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一种与唐朝均田制相辅相成的赋税制度。

均田制最早出现在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此后为西魏、北周、隋及唐所沿用。

根据唐代均田制的规定,国家要为每一个成年男子授田100 亩,此外,笃疾、废疾及寡居的女性也都可获得一定量的土地。

丁男既然获得了国家所授予的土地,也就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在赋税方面的体现也就是所谓的租、庸和调。

在接受授田的诸多群体中,只有丁男需要承担租庸调。

这一方面反映了官员和方外人士享受到了特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国家对弱势群体的政策倾斜。

唐代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与社会变迁

唐代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与社会变迁

唐代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与社会变迁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唐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革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中国,而且对之后的中国经济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唐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变革和社会变迁两个方面来探讨唐代的历史。

一、唐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变革唐代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时期。

唐太宗开始推动改革,实行政府垄断,贸易制度开始发生变革。

唐代太宗时期官方经济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具有经济意义的文书越来越多,这为政府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材料和依据。

唐代政府实行垄断政策,对于商品、矿山、盐业等生产活动实行专卖制度,通过国有企业实行垄断经营,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国家垄断经济体系。

这种政府干预的经济体制,初步奠定了市场经济的基础。

唐代经济制度变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货币制度的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皇帝不仅控制了钱银的流通,还制定了严格的钱法,用国家的权威来增加货币的信用,从而使钱币得到了广泛的流通。

唐代金融业的发展也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银行和票据这些金融工具在唐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商业贸易和交通运输中的重要工具,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同时也为国家的税收增加提供了便利。

二、唐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唐代的社会变革是和经济变革密切相关的。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兴起和成熟时期,也是繁荣的城市文化的时期。

商业贸易和手工业的发展加快了城市的兴起。

城市在唐代有了空前的发展,市场日益活跃,人口增加带来了商业和品质的繁荣。

很多富商巨贾都成为了城市的领袖,他们在社会和经济领域影响日益扩大。

社会阶层的变动也使唐代的社会变得更加复杂。

唐代,虽然官僚阶层依然是最高的阶层,但是商人和工匠这些被认为是小康之家的身份也在逐渐上升,这为之后的社会改革提供了底层基础。

唐代的文化也获得了繁荣的发展。

唐代的诗词和造型艺术达到了巅峰,唐代的文化氛围也影响了整个中国乃至世界。

在唐代,音乐、舞蹈、表演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盛行风雅之风,这也为之后的文化和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_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共16张PPT)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_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共16张PPT)
——内藤湖南《中国近世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三省六部 制的特点及影响?
8
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
01
特点
相权三分,职权分明: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三省分权, 既相互制约,又分工合作,既加强皇权,也提高行政效率。
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 以相权节制君权。
02
影响
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
47. 不是境况造就人,而是人造就境况。48.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49. 成功的时候,都说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峄 50.在我们的一生中,没有人会为你等待,没有机遇会 为你停留,成功也需要速度 51.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相信你自己,别让别人的一句话将你击倒。人生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后的坚持,不后悔,走下去,走着走着,花就开了。52.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忍别人受不了的气,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才 会享受的比别人更多。53.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舟都需要自己掌舵,自己掌控。懂得,是跌倒了依然会选择站起,失败了依然会选择重来,受伤了依然会选择坚强;懂得,是在黑暗中依然不迷失方向,在生死关头依然不乱了方寸,在灾难包围 中依然会微笑前行。54.思路清晰远比卖力苦干重要,心态正确远比现实表现重要,选对方向远比努力做事重要,做对的事情远比把事情做对重要。成长的痛苦远比后悔的痛苦好,胜利的喜悦远比失败的安慰好。55.再大的事,到了明天就是 小事,再深的痛,过去了就把它忘记,就算全世界都抛弃了你,——你依然也要坚定前行,因为,你就是自己最大的底气。56.人生路上常有风雨,需要一个好的心态。再难的路,只要不放弃,一直走下去,总会走到终点;再重的担子,笑着 是挑,哭着也是挑,又何必让自己难堪;再不顺的生活,撑一撑,也就过去了,笑容,最终会出现在脸上。57.最精美的宝石,受匠人琢磨的时间最长。最贵重的雕刻,受凿的打击最多。58.只有对过去既往不咎,才能甩掉沉重的包袱;只有能 够看轻自己,才能做到轻装上阵。只要不放弃,就没有什么能让自己退缩;只要够坚强,就没有什么能把自己打垮。59.学会驾驭自己的生活,即使困难重重,也要满怀信心的向前。不自怜不自卑不哀怨,一日一日过,一步一步走,那份柳暗 花明的喜乐和必然的抵达,在于我们自己的修持。真正想做成一件事,不取决于你有多少热情,而是看你能多久坚持。60.永远不要沉溺在安逸里得过且过,能给你遮风挡雨的,同样能让你不见天日。只有让自己更加强大,才能真正的撑起一 片天。61.人生中谁都有梦想,但要立足现实,在拼搏中靠近,在忍耐中坚持,别把它挂在嘴边,常立志者无志。62.人这一辈子,其实做不了几件事,所以想做的事就赶紧去做,并且尽量把它做到最好,这样才不会留下太多的遗憾和悔恨。 淡看人生苦痛,淡薄名利,心态积极而平衡,有所求而有所不求,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不用刻意掩饰自己,不用势利逢迎他人,只是做一个简单真实的自己。63.你所做的事情,也许暂时看不到成果,但不要灰心或焦虑,你不是没有成长,而 是在扎 64.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只要做好两件事就够了:一个是专业、一个是人品。专业决定了你的存在,人品决定了你的人脉;剩下的就是坚持。65.给自己的三句话:一、年轻,什么都还来得及;二、不要纠缠于小事;三、你现在遇到的 事都是小事。66.生活只有两种选择:重新出发,做自己生命的主角;抑或停留在原地,做别人的配角。67.决定你的人生高度的,不是你的才能,而是你的人生态度!限制你的,从来就不是什么年龄,而是你的心态!68.水再浑浊,只要长久 沉淀,依然会分外清澄;人再愚钝,只要足够努力,一样能改写命运!69.人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的懒惰;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在于坚持;坚持一下也不难,难的是坚持到底;你全力以赴了,才有资格说自己运气不好;感觉累,也许是因 为你正处于人生的上坡路;只有尽全力,才能迎来美好的明天!70.有理想,有目标,攒足力量向前冲;有勇气,有信心,艰苦奋斗不放松;有恒心,有毅力,百折不挠不认输;加把劲,提提神,前途光明见曙光。71.想要体面生活,又觉得打拼 辛苦;想要健康身体,又无法坚持运动。人最失败的,莫过于对自己不负责任,连答应自己的事都办不到,又何必抱怨这个世界都和你作对?72.人生从来没有固定的路线,决定你能够走多远的,并不是年龄,而是你的努力程度。无论到了什 么时候,只要你还有心情对着糟糕的生活挥拳宣战,都不算太晚。迟做,总比不做好!73.任何打击都不应该成为你堕落的借口,你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你可以改变自己,选择一条正确的路,坚定的走下去。74.也许你一生中走错了不少路, 看错不少人 ,承受了许多的叛逆,落魄得狼狈不胜, 但都无所谓,只要还活着,就总有盼望,余生很长, 何必慌张 75.这世界上,没有能回去的感情。就算真的回去了,你也会发现,一切已经面目全非回去的,只是存于心底的记忆。是的, 回不去了,所以,我们只能一直往前。76.鸡汤再有理,终究是别人的总结。故事再励志,也只是别人的经历,只有你自己才能改变自己。77.理想艰险,遇到再大的困难,想着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也不会选择放弃。即使在阴霾的云沙下,也 会想到苍天苏醒的风和日丽。即使在封闭的角落中也会让心灵驰骋在广阔的草原上。78.只要勇于去博,英勇去闯,就可闯出一片属于自己天地,以实现人生出色。不管结局能否完美,至少你享受拼搏的过程,就是人生的成功,就是胜者。79. 一个人想要�

唐代政治制度的重构与变迁分析

唐代政治制度的重构与变迁分析

唐代政治制度的重构与变迁分析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鼎盛的朝代,其规模和贡献都非常广泛。

而唐朝的政治制度一直是历史学家和研究者们争论的焦点之一。

从唐朝的建立开始,这个朝代的政治制度便一直在不断地演变和重构,直到唐朝的末期,它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篇文章将分析唐代政治制度的重构与变迁。

1. 时代背景与政治制度基础唐朝建立时,它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政治制度基础有很大的关系。

唐朝建立的时候,整个中国处于兵荒马乱的时期,社会秩序非常紊乱。

这时,唐太宗李世民在朝堂中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制度改革,以加强统治。

这些政治制度改革主要包括“三省六部制”、“唐朝刑律”、“唐都水监”等,这些制度奠定了唐朝政治制度的基础。

同时,唐初还实行了君臣礼制,明确了王朝君臣之间的地位和关系。

2. 唐初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建立后,政治制度开始不断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初的重要制度逐渐优化和完善。

其中“三省六部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体系从唐高宗时期开始完善。

在三省六部中,吏部、太常寺和礼部是掌管国家法制和民政的重要机构,他们都有独立的职责和任务。

六部是分别管掌兵器、度量、户口、工役、文学、刑狱、财赋、礼仪、宗庙和堂会等方面的职责。

随着唐朝的发展,政治制度不再只停留在唐初,强化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官方主要是由中央机构来直接管理各地区的政治和生产等事务,各地的官员也要向中央官员汇报情况。

这一制度逐渐形成了一个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为唐朝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高度统一、高效的政治管理体系。

3. 唐末政治制度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在政治制度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唐朝末期,由于瘟疫、饥荒、战争等一系列原因,使得中国社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同时,因为权力集中导致的官僚腐败,也使唐朝的政治制度面临巨大的挑战。

在唐朝末期的政治制度演变中,天子的权力逐渐弱化,地方官员的权力逐渐增大。

这一变化是由于唐时,地方官员可以享有官员领班的权力和职位,因此他们对地方政治和生产底层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37张PPT)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37张PPT)
影响:1、量出为入,有利于国家财政的预算,从制度上避免官吏 随意增加税收;2、以土地和资产为征税标准,人口流动不影响 税收,扩大了税收对象,增加政府财政收入;3、众多税收统一 名目,一定程度防止官吏作弊摊派的可能性,减轻人民负担,一 定程度上维护唐朝政权。
唐后期——两税法的失败
材料十: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 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1.认识从汉至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和赋税
制度的演变历程。
2.分析理解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
庸调制、两税法的内容和影响。
3.联系隋唐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制度创新的意义。
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增强对中华文明成就的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中书令、侍郎 尚书令、仆射 侍中、给事中 政事堂
职责: 三省长官都是 宰相,中书、 门下决策,尚 书省下辖六部, 具体执行
特点: 职权分工明确, 又彼此制约;中 书和门下省处于 枢纽位置;集体 宰相制(群相); 官僚政治的强化。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历史意义: 家国异构
三、赋税制度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一般包括: 1.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也叫人口税,即丁税; 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3.以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 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 5.其他杂税
三、赋税制度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时代
赋税制度
征税标准
1、使负责宫廷饮食服饰起居等皇帝家务事的机构与 处理国家政务的机构截然分开,标志中国古代职官 制度走向成熟,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2、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和国家机器的顺利运转,行政 效率的提高。 3、既避免大臣独揽大权,也避免了皇帝一人决策专 断带来的失误。

唐代中央决策制度

唐代中央决策制度

决策的局限性: 一、阶级的局限性 二、历史的局限性 三、经验的局限性 四、实施的局限性
决策 依据:
一、地方情报的上报 分为定期的常规汇报和不定期的上报。 渠道:各州府派出专使或通过邮驿。 二、出使监察 一种由上而下的出使监察制度,由中央派使臣 直接了解、监察各地州县。 三、求言与上书 第一个方面是在某一特定时候,下诏求言,允 许臣下直接向皇帝封事,反映自己的意见和情况。 第二个方面是在武后时建立的匦制,这种制度 可以为低级官吏和平民提供一个把自己的意见直接 上达皇帝的机会,具有其它信息渠道所不能完全取 代的优点。
一三省制的发展变迁二唐代决策层次与方式的变迁三唐代决策程序与依据四唐代决策的特点和局限性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起草诏令封驳审议负责执行三公制向三省制过渡阶段魏晋南北朝东汉末年曹操以魏王身份执政在王府中设秘书令掌机要
一、三省制的发展变迁
二、唐代决策层次与方式的变迁 三、唐代决策程序与依据 四、唐代决策的特点和局限性
决策的特点: 开放性:对外交流上,经济、 政治、文化、 变革性: 国家机器结构功能变迁过程 中的承前启后性。
参考文献: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01卷 总论卷 白钢著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05卷 隋唐五代卷 白钢主编 俞鹿年著
《唐代中央行政决策机制研究》 作者:刘太祥 来源:南都学坛 《唐代中央政权的决策机构与活动》 作者:谢元鲁 来源:文献 《略论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作者:李建国 来源: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决策程序:
一、诏令的颁行程序 一 以皇帝名义发布的诏令主要有册书、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 、 敕旨、论事敕书、赤蝶七种形式。 由中书省草拟的诏令大体分为“制”和“敕”两种。前者是较为 重要的诏令,后者则是对于百司奏抄的批复。诏书经门下省审核, 须呈送皇帝书面批准。 玄宗以后,由于翰林院学士参与中央决策,诏令又被分为“内命” 与“外命”。内命属于重要的中央决策,由禁中直接发出。“外命” 属于一般性决策,仍由中书省起草交门下省审查后颁发。 还有一种不经中书门下盖印而发行的,由皇帝本人直接行使决策 权力的诏令,称为“墨敕”。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他们要求相应的政治地位。


(3)中央政府为打击士族的特权地位,加

庶 族

强中央集权,重视选拔人才。
一、选官之变:平民与贵族的博弈
2.科举制度的完善
隋文帝
隋炀帝
创建进士科, 标志着科举 制的形成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 目,以进士 科和明经科 为主
武则天
首创殿试和 武举,扩大 科举取士人 数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 持考试,提 高了科举考 试的地位。
职掌和权 力分配尚 未定型, 也尚未正
尚式枢书构权省成力中机
构的组成 部分。
中书省
(草诏)
门下省
(审核)
尚书省
(执行)
二、中枢之变:丞相与皇帝的较量
4.唐朝:三省六部制
吏部
特点
中书省
草 拟
三省六部制
门下省 审 核
尚书省
执 行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职集 权体 分宰 明相
,制 彼( 此群 制相
约)
隋唐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
隋及初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在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时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 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 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 重难点: (1)重点课:程了标准解:秦认汉识三以国来两历晋南代北选朝官至隋制唐度时、期的中制枢度政变化务与机创构新 、赋税 制度的变化,并进一步深入认识隋唐时期制度的特点及其作用。 (2)难点:通过比较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制度,指出 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之处。

唐代经济制度变迁及其影响分析

唐代经济制度变迁及其影响分析

唐代经济制度变迁及其影响分析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其经济繁荣也是不可忽视的。

唐代经济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改进,这些变革和改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唐代经济制度变革的历程、制度变革的影响、社会阶层分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几个方面对唐代经济制度进行深刻的分析。

一、唐代经济制度变革的历程1、政府经济管控的强化唐代的经济改革与制度变革始于肃宗时期,政府逐渐加强对经济的管控力度,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商业、土地、税收、钱币等方面进行改革。

唐朝的官员大多具有财政和经济方面的职务,他们逐渐加强了对经济的统计和控制能力,促进了唐代经济的发展。

2、土地制度的变革唐朝对土地制度进行了重大的变革,统一了土地所有权制度,实行了奖励、惩罚和分配的政策。

唐朝对土地进行了调查,确定了官田和民田的区别,官田的土地由官府管理和使用,民田的土地由个人占有和使用。

唐朝还制定了土地税制,每年按照灌溉水源和土地面积的大小征收土地税。

3、商业和货币制度的变革为了促进商业的发展,唐朝实行了九品中正制,标准化了商品的价格和质量。

唐朝还建立了货币制度,开始使用铜钱和银币作为流通货币,由于唐代货币制度的完善,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贸易的发展。

二、制度变革的影响1、经济增长和商业的繁荣唐代经济制度变革的显著成效是经济和商业的繁荣。

官府控制的土地和商业活动有序发展,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业的繁荣,为唐朝的经济繁荣打下了基础。

2、社会阶层分化唐代经济制度变革的另一个影响是社会阶层的分化。

由于政府掌握了经济主导权,官员和贵族在经济领域中的优势逐渐显现,社会的阶层分化加剧。

而商人和手工业者则不断壮大,成为独立的阶层,在社会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3、城市化的发展唐代经济制度变革的另一个影响是城市化的发展。

由于唐朝的商业和贸易发展迅猛,城市的功能得到理性化和完善。

同时,唐朝政府还建造了一系列的工业中心和港口,为城市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古代史-北京大学闫步克03_02第三讲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下

中国古代史-北京大学闫步克03_02第三讲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下
• 代宗即位后,对于赋税制度进行了试探性的局部改革: “据见在实户,量贫富等第科差。” (《唐会要》卷 八五)
户 口
玄宗天宝十三载(754), 肃宗乾元三年(760),
900万户 193万户
户/丁/田
代宗大历年间(766-), 120万户
四、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
两税法
宰相杨炎上疏,奏曰:
请作两税法,以一其名。曰凡 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 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土客, 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 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 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 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 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 旧式。
三、法律制度:律令格式
1、唐代的法典体系
式:按工作性质归口的章程细则
《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
凡式三十有三篇,亦以尚书省列曹及秘书、太常、司农、光禄、太仆、 太府、少府、及监门、宿卫、计帐为其篇目,凡三十三篇,为二十卷。
三、法律制度:律令格式
2、以礼入法
以礼入法,法律儒家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 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 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并不过五十日。
“纳绢代役”
——《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
唐代木牛车
四、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
1、均田制与租庸调法



國家初定令式,有租賦庸調之法。至開元中 均
调 ……人户寖溢,隄防不禁,丁口轉死,非舊名矣; 掩
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 晏为人勤力,事无闲剧,必于一日中决之,不使留宿,后来言 财利者皆莫能及之。 晏没之后,掌财赋有声者,多晏之故吏也。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教学目标: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特别是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产生和完善情况,理解制度创新是历史演进的常态,是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通过本课研究,学生将掌握选官、中枢机构及赋税等制度的创建、发展及完善,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构建时空观念,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制度的变迁。

学生将能够运用相关史料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论述新制度创立的重要性,并加深对国家的认同感。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的新成就。

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肩部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

教学难点是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XXX野像)教师介绍XXX先生的故事,他是唐代的一位诗人,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员。

这说明在唐代,科举考试是一种重要的选拔官员的方式,不需要出身豪门,只要有才华和努力,就有机会成为官员。

二、科举制度的创立在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官员的选拔主要是通过门第和关系,这种方式导致了官场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

唐代开始实行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员,这种制度的创立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变革和创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不断完善,考试科目也逐渐增多,这使得官员的选拔更加公正和合理。

三、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在隋唐时期,国家实行了三省六部制,这是一种新的行政管理制度。

三省指的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指的是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户部。

这种制度的确立,使得政府的管理更加规范和高效。

四、租庸调制的肩部作用隋唐时期,国家实行了租庸调制,这是一种赋税制度。

这种制度的建立,使得国家的财政收入更加稳定和充足,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

五、两税法的特点在唐代,国家实行了两税法,即田赋和户赋。

田赋是按照土地的肥瘠程度征收的赋税,户赋是按照家庭的人口数量征收的赋税。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

且由于中正官为中央派出,将选举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局限性:后期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

人事任免权的争夺
材料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
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
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和殿试
任用高官 主持考试, 提高了科 举考试的 地位

人事任免权的争夺
【三甲科】 举制 选拔权状元力:中央掌握 选拔依榜探眼花据:考试成绩
殿试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人事任免权的争夺
材料一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
材料一 唐代三省六部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变化,逐渐向二省和一省转变, 三省合属议事、办公、职能取向统一。一方面,皇帝启用年轻官员担任中书门 下二品,行使宰相的权力,随着时间的发展,以中书令、尚书令为主的宰相职 务其权力渐渐削弱,成为虚职;另一方面,三省分权,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推卸 责任,导致效率低下,为了协调各部门的职责,唐代建立了统一的政事堂议事 制度。政事堂始设于门下省,唐高宗年间迁于中书省,政事堂也改称为中书门 下。
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
制积,对极知性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①打破了世袭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的薛来明源扬《,中提国高传统了文官化员概论的》文化素 材养料; 二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 第②…有…益是于皆科社举会鼓形励成之功重有学甚风于气今日,十扩万大督了学封之力建也王。朝的统治基础,大大加 材强局料了限三中性(央:科集举权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邓以嗣取禹人《中才国,考而试为制学度优史则》仕之举。 今①英南、宋法、以美后均,忽已见视端了,适将用来性必至,推不广利。于科技发展; ——丁韪良《西学考略》 如②何明评清价科时举的制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唐代政治制度及其变迁

唐代政治制度及其变迁
——《贞观政要》卷一《政体》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广任贤良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 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 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 否,岂以亲故异情?”
——《通典》卷七《历代户口盛衰》
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
《唐语林》卷三: “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 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 亘地万余里。入河湟之赋税满右藏,东纳河北诸道租庸,充 满左藏,财宝山积不可胜计。四方丰稔,百姓乐业。户计一 千余万,米每斗三钱。丁壮之夫,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 不赍粮。奇瑞叠委,重译麕至,人物欣然。”
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
岭剑陇平范河朔河北安 南南右卢阳东方西庭西 五节节节节节节节节节 府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 经使使使使使使使使使 略 广四青辽北山宁甘新新 东川海宁京西夏肃疆疆
安天史宝之十乱节度使分布图
边镇兵:49万 中央军:9万
安史之乱
重用蕃将、委以重权 范阳节度使
平卢节度使
安禄山
河东节度使
朔方节度使
安思顺
陇右节度使
哥舒翰
安西节度使
高仙芝
粟特
突厥 突骑施
高丽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发兵15万,以 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
安史之乱
明 皇 幸 蜀 图
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两税法改 革的背景。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 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 国家财政紧张。
(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 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 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盛行时间
察举制 汉朝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 隋唐到清末
选官标准 选官方式
孝廉(品行)
门第
地方推荐
世家大族评定
演变趋势:
才学
中央政府严 格考试
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②选拔方式由举荐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③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④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二、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
(3)演变: 唐太宗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 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4)意义: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料探究
材料一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 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 发下。没有政事堂,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 地位。
——摘自朱熹《朱子语类》 据材料概括指出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运作的主要 特点。
特点:注重程序;三省职权明确,相互制 约和监督;以皇权为中心。
三、赋税制度的变化
1.魏晋时期: 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 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 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3.唐初:租庸调制 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 役,称为庸。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 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5张PPT).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5张PPT).ppt

三公 九卿
中朝
三公 尚书台 三公 中 尚 门
九卿 虽置三公,
事归台阁
书 书下 省 省省
中尚 门 书书 下 省省 省
中朝掌决策,
外朝掌执行
吏户礼兵 刑 工
二、三省六部制
内容 运作方式: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合署办公, 其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
二、三省六部制
思考:三省六部制度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唐代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 而决定。……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 “政事堂”。……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凡皇帝命令,在“敕”字下,须 加盖中枢、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 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认为是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 级机关所承认。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 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 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 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 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 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 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 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 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导入新课 皇帝的烦恼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 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课标 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 晋南北朝政权更 迭的历史脉络, 隋唐时期封建社 会的高度繁荣, 认识三国两晋南 北朝至隋唐时期 的制度变化与创 新的新成就。
选官制度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
——《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
中书门下掌握了从决策、委任到执行的权力, 成为皇帝之下的最高决策兼行政机关。
三省制
三省按照决策的程序分工,三省长官在政事堂讨论, 形成决策,由中书省起草,皇帝批准后再由门下省审核, 下发尚书省执行。
在三省制的体制下,政事堂是最高决策机构,尚书 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决策与行政分离。
课口 7,662,800 8,208,321
不课口 45,208,480 44,700,988
每一岁一造计帐,三年 一造户籍。
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 省,户部总而领焉。
——《唐六典》卷三 《尚书户部》
(二)唐前期的“授田”(给田)制
“田制”的规定
永业、口分,均为国家法律所保护 的私田。
所谓“均田制”,是指国家田令的 规定。
兵 兵部司 职方司
太仆寺
部 驾部司 库部司
位置 刑 刑部司 都官司
宫城内西侧 部 比部司 司门司
卫尉寺 大理寺
宫城内东侧 工 工部司 屯田司 少府监 将作监
宫城外东南 部 虞部司 都水司 军器监 都水监
大明宫麟德殿模型
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监察机构:御史台
“天子耳目”:纠察百官,推鞫刑狱,监督府库出纳。 长官:御史大夫、御史中丞 台院:侍御史,监察、纠弹中央官僚,参与审理疑难案件。 殿院:殿中侍御史,监察百官殿廷违法或失礼言行。 察院:监察御史,监察地方官与中央六部官员。
散官:“本品”,代表品阶、身份的称号,自从一品 开始,共29阶。
“凡叙阶之法,有以封爵,有以亲戚,有以勋庸,有 以秀孝,有以劳考。” ——《旧唐书·职官志》
勋官:授予作战有功人员,自上柱国至武骑尉,共12转。 《木兰辞》:“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 开元以前,有事于外,则命使臣,否则止。自置
八节度、十采访,始有坐而为使,其后名号益广。大
抵生于置兵,盛于兴利,普于衔命,于是
节观 转 劝 户 度 盐 观 枢
度察 运 农 部 支 铁 军 密
使处 使 使 使 使 使 容 使

使
使
原中央行政机构职权逐渐破坏,
新的权力系统出现。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事务部门

·
太常寺 国子监

光禄寺 少府监

卫尉寺 军器监
宗正寺 将作监
太仆寺 都水监
大理寺
鸿胪寺
司农寺
太府寺
1、中枢体制
六部二十四司九寺五监关系表
部 下辖四司
吏 吏部司 司封司 部 司勋司 考功司
户 户部司 度支司 部 金部司 仓部司
礼 礼部司 祠部司 部 主客司 膳部司
中枢体制的重大变革
1、中枢体制
三省制:
三省明确分工,相互制衡,是中央最高政务裁决和执行机构。 政事堂是三省长官议事之所,而非三省之外的实体化机构。 决策与行政分离。
中书门下:
中书门下是宰相的府署,超然于三省之上,裁断 政务,
统领 系统;其权力不仅体现于议定政事方针,而且直接掌管 政务。
决策、行政一体化。
1、中枢体制

枢 结 构 、 运 作 方
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 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 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 曹以主众务焉。
——《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
中书门下
决 策 、 行 政 一 体 化

变 化
吏房 枢机房 兵房
户房 刑礼房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居中驭外,居重驭轻
以卫统府:禁卫军制度(16/12卫)
分三等,共约600余; 约40%设于关中(“偏在性”) 。
3、军事制度
“鱼书” 鱼 符

南衙宿卫:番上,十六/十二卫 北衙禁军:元从、简补
:防人;兵募/征人
蒲昌折冲府文书
授予作战有功人员。 自上柱国至武骑尉,共 12转。
州的县 官包以员括及。三十省六六卫部、、折寺冲监府、《 凡 以 孝旧 叙 亲 ,唐 阶 戚 有书 之 , 以·法 有 劳职, 以 考官有 勋 。志以 庸》封 ,:爵 有, 以有 秀
《木兰辞》: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2、官阶体系
·
命秩之載于甲令者,有
焉,
有 焉,有 焉,有 焉。雖以 類而分其流有四,然其
,以序才能,以位賢德,
此所謂施實利而寓之虛名者也;其勲、 散、爵號三者所繫,大抵止於服色、資 荫而已,以馭崇貴,以甄功勞,此所謂 假虛名以佐其實利者也。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府兵制:兵农分离~兵农合一
3、军事制度
开皇十年诏: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 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
知政事、参豫朝政、参议得失)参加政
事堂会议。
尚书右丞魏徵为秘书监,参豫朝政。 ——《新唐书·宰相表》
午前议政于朝堂,午后理务于本司。 ——《通典·职官》
1、中枢体制
大 明 宫 布 局 复 原 图
宰相格局的调整: “同中书门下三品”,品位持平;中书、门下为议政核心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逐渐固定为宰相衔。
——三省机构仍然存在, 严格意义上的“三省制”逐渐名存实亡。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2、官阶体系
职位/品位:多序列的复式结构 官员的职任、身份、待遇

随才录用,迁徙出入 门荫结品,劳考进叙
军功授勋
有具体职守的官员 (中央、地方官员等)。 自正一品至从九品下,共 30等次。
代表身份、等级、资格 的品阶称号(文散:开府仪 同三司、大夫、郎)。自从 一品始,共29/45阶。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
第三讲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上)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二、科举制度:科目及其意义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1、中枢体制
《大唐六典》 ,唐朝行政法典,记载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规范官制。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唐承隋制”
三省六部制
1、中枢体制
分层决策 分工制衡
番上宿卫(京师、地方),戍边征防~
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
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
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

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

也。

——《新唐书》卷五○《兵志》
孟宪实:唐代府兵“番上”新解 《历史研究》2007年 2期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1、中枢体制
中书令、侍郎
中书舍人
中书省草诏制令
侍中、侍郎
给事中
门下省审覆封驳
尚书令、仆射
左、右丞
尚书省指挥政务
六部尚书、侍郎
诸司郎中、员外郎
省名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位置
禁中:宫城内西侧 禁中:宫城内东侧 南衙:宫城外东南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1)

2)皇帝指定 ,加特定职衔(如参
监察地方:十道采访处置使…… 搜括逃户:括户使、劝农使……
事 由
, 特 奉
整顿漕运:江淮河南转运使…… 军事边防:节度使、经略使……
机 制
Hale Waihona Puke 制 敕唐初,差遣职任多属临时

武则天时期,破格用人,差遣之法逐渐流行
玄宗朝,使职差遣形成为新的制度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1、中枢体制
使职差遣:对于设官分职之制的冲击
兵 兵部司 职方司 部 驾部司 库部司
刑 刑部司 都官司 部 比部司 司门司
工 工部司 屯田司 部 虞部司 都水司
节制寺、监
宗正寺
司农寺 太府寺
太常寺 鸿胪寺 光禄寺 国子监 太仆寺 卫尉寺
大理寺
少府监 将作监 军器监 都水监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1、中枢体制
监察机构:御史台
“天子耳目”:纠察百官,推鞫刑狱,监督府库出纳。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新唐书》卷五○《兵志》
3、军事制度
府兵之法浸坏,番役更代多不以时,卫士
稍稍亡匿,至是益耗散,宿卫不能给。宰
相张说乃请一切募士宿卫。(开元)十一 唐有天下二百余年,而兵之大势
长 官:御史大夫、御史中丞。 台院:侍御史,监察、纠弹中央官僚,参与审理疑难案件。 殿院:殿中侍御史,监察百官殿廷违法或失礼言行。 察院:监察御史,监察地方官与中央六部官员。
“三司推事”: 刑狱审判 司法行政 监察
一、官僚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
1、中枢体制
··
开元天宝年间



使职差遣大量出现

缘 曹 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