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的构讲义成与制度的起源
历史高二年级第三节课优质课解析中国古代制度的演变
历史高二年级第三节课优质课解析中国古代制度的演变1. 介绍中国古代制度的起源与基本特点中国古代制度的演变源远流长,它融合了封建思想、宗法观念以及农耕文明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制度主要包括人民公社制度、家族制度、封建制度和官僚制度等,这些制度在不同时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基础。
2. 人民公社制度与黄帝时代的初级政权制度在人民公社制度中,黄帝时代的初级政权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黄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制度之一,它的基本特点是“家天下”。
在这个制度下,家族以及家族的领导者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形成了封建统治的雏形。
3. 家族制度与夏朝的中央统一制度在夏朝时期,家族制度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制度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统一政权,它采用了宗法制度,将家族成员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从而确保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夏朝家族制度的发展,为后来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
4. 封建制度与秦朝的郡县制度秦朝是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秦始皇嬴政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括郡县制度的实施。
郡县制度细分了中国的行政区域,并将权力下达到各个地方的郡县,使得政治控制更加精细化。
这一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了封建统治,并为后来的官僚制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5. 官僚制度与唐朝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官僚制度莫过于唐朝的科举制度。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朝廷,使得政权更加稳定和发展。
科举制度给予人们实现社会晋升的机会,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种制度的运行也标志着中国古代制度演变的新阶段。
6. 结语中国古代制度的演变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丰富的历史过程,它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基础。
从人民公社制度、家族制度、封建制度到官僚制度,每个阶段的制度体系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了解和理解中国古代制度的演变,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中国古代制度演变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运行和演变规律。
原创1: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环节2:问题点拨 一省两院制皇帝
枢密院 (军事)
中书省 (行政)
宣政院 (宗教)
吏户礼 兵 刑工 部部部 部 部部
分析:元朝实行一省制的原因。
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 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 益繁,取决一省,犹曰 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
提高效率的需要。
◎环节2:问题点拨
皇帝 内阁 内阁
3.西周
大盂鼎
鼎内有铭文291字,内容包
括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
王建国的经验,告诫盂要忠
心辅佐王室,还记载了赐予
盂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 西周王臣在青铜器铭文
中追念祖先功绩、告祭 自己荣誉,是为了加强 其在宗族体系中的地位。
西周:实行分 封制和宗法制
(1)分封制
1 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特点:同性居多、多居富庶地 2 区;姬姓诸侯和异姓诸侯交错
分不析能:。你分认封为制后下世诸统侯治有者较能大否的效独仿立西性周,的不宗利法于分中封央制集治权国? 说的明巩理固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也不能保持长久的政治关系。
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王位世袭制 夏朝
内外服; 中央:设相、卿士 地方:封侯、伯
商朝
分封制 宗法制
西周
Hale Waihona Puke 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最高统治者的王位世袭,且权力并非绝对 ◎统治血缘关系维持 ◎地方权力较大,中央集权程度不高
◎环节3:综合探究
材料一 汉兴,把秦郡划小,将一郡分成数郡。汉武帝时,在 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四个监察区,监察地方高级官员。东汉末 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授予监察区长官州牧兵权、财权和政权, 州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州牧渐成割据独立之势。坚持二级 制政区是统治者的愿望,所以隋统一后,撤销郡级政区,重新简 化为州县两级。唐承隋设两级政区,但安史之乱以后,作为监察
2024年高级经济师工商精讲班讲义
第二章企业制度与组织结构【本章知识结构】【本章考情概况】本章是考试中比较重要的章节,在22年、21年均考查了案例题,分值在20分左右;在23年还考察了30分的论述题目。
本章难度不大,但需理解的概念较多,尤其是中国特色国有独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相关内容,22年及23年真题均考察此知识点,要熟练掌握。
有余力的学员可以了解一下《公司法》关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相关内容,对比理解掌握。
【本章知识点讲解】第一节企业制度【本节知识点】【知识点】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知识点】企业制度对经营管理的作用(2021年案例)【知识点】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本节内容精讲】【知识点】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一)原始企业制度及其特征典型形式最典型的、占支配地位的形式是业主制企业企业特点业主个人出资兴办,归个人所有和控制的非法人企业(自然人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制度特点(1)责任的无限性。
企业主要对企业的全部债务负无限责任,即当企业的资产不足以清偿企业的债务时,法律强制企业主以个人资产来清偿企业的债务,企业亏损或倒闭的直接后果可能就是业主的倾家荡产。
(2)资本结构的单一性。
业主制企业由业主个人独立出资,资本的所有者直接控制和经营企业,资产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收益权高度统一。
(3)规模的局限性。
业主制企业基本上是封闭式经营,缺少外部资本来源,因而经营规模较小,企业自身易生易灭。
(4)管理的经验性。
业主制企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没有完全摆脱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仍然靠个人的经验进行企业的经营与管理。
(二)近代企业制度及其特征典型形式最典型的、占支配地位的形式是合伙企业企业特点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同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非法人企业制度特点(1)无限责任的关联性。
与业主制企业一样,合伙企业也是非法人企业,不具有法人地位,必须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但合伙企业无限责任是由若干合伙人共同承担的,相互之间有着责任上的关联关系,最终必须有人来履行企业的债务责任。
课初步了解制度
课初步了解制度现代社会,制度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制度可以理解为一系列规则和程序,用来指导个体和组织在特定领域中的行为和决策。
为了使学生对制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学校将这一主题纳入了课程中。
本文将通过对课初步了解制度的内容和意义进行探讨,引导学生从制度的角度审视现实生活,并提出合理建议。
一、什么是制度制度是一种组织、管理和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体系。
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经济、政治、法律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并通过明确规定、程序和流程等方式来指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制度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种形式,正式制度通常是由法律、法规、规章等明确规定的,而非正式制度则是社会习惯、道德规范等隐性规定。
二、制度的种类1. 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规范经济活动和组织经济关系的一系列规则和机制。
例如,市场经济制度主张通过供需关系和价格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计划经济制度则是由政府参与经济活动,控制资源分配。
2.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指组织和管理政治事务的规则和机制。
例如,民主制度强调公民的参与和政府的合法性;集权制度则强调中央集权和政府的权威。
3. 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以社会关系、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制度。
例如,家庭制度规范了家庭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教育制度规定了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4. 法律制度法律制度是指以法律为核心的一系列规范和程序。
它通过立法、司法和执行等环节,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法律制度包括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多个领域。
三、制度的意义制度对于社会和个人都至关重要。
首先,制度可以促进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实现。
通过明确规则和约束,可以减少冲突和不确定性,确保各方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竞争和合作。
其次,制度可以提供稳定和可预期性,为个人和组织的长期发展提供保障。
最后,制度对于培养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形成社会良好的道德和伦理风尚。
四、如何理解和应对制度1. 了解制度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关注和学习各种制度的规定和内涵,了解其目的和意义。
教育学概述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
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
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2、“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3、广义的教育:一切教学活动,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更狭义的教育:德育。
4、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5、我国古代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夏朝,有考古依据为商朝。
西汉太学,东汉郡国学,郡县学。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7、教育目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育目标8、教育制度,广义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为学校教育制度,即学制9、学制类型:双轨学制(西欧),单轨学制(美国),分支型(苏联)10、教师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热爱学生11、我国新型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12、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13、中小学课程由: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教材组成14、课程评价之父:泰勒15、教学过程的结构:领会知识(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16、班级授课制最早由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赫尔巴特完善,凯洛斯形成,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年京师同文馆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朱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教育学发展经历的阶段第一阶段:学科萌芽阶段。
萌芽阶段:主要特征是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中分化为独立的学科。
如中国古代的孔子、孟子、荀子、朱熹,西方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人,他们在阐述各种社会现象时同时阐述了教育现象,他们在提出其哲学、政治观点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教育观点。
第二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产生。
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1632)【标志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开始形成】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高中历史同步讲义(选择性必修一)第0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教师版)
时间
颁布于罗马共和国时期
颁布于东罗马帝国时期
背景
平民与贵族长期斗争的产物
查士丁尼为巩固统治而编纂
宗旨
主要维护贵族利益
协调帝国内各种关系
来源
对传统习惯法的记录和整理
大量法律文献的汇编
内容
侧重国家事务(公法)
注重调解贸易、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私法)
操作
注重形式,程序烦琐,缺乏灵活与变通
简洁灵活、实用有效
受罗马法影响程度
吸收的是罗马法的精神,只采纳罗马法部分原则
是在罗马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罗马法很大一部分是继承取得
【图解历史】
英国《大宪章》书影
《大宪章》的出现,确立了议会限制王权的传统。
美国三权分立
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国会行使立法权,总统执掌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但相互制约。
【知识辨析】
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异同
相同
都受到罗马法、启蒙思想影响;
都是资本主义法律,为资产阶级服务;
都具有局限性;
区别
英美法系(普通法系\海洋法系)
大陆法系(民法系)
法的渊源不同
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
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法律体系比较完整,一般不承认判例的效力
罗马法复兴运动始于11世纪末的意大利。因“注释法学派"(对罗马法的注释为主要工作)与”评论法学派"(注重罗马法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不拘原文注释,重在评价与分析)两个学派的研究与争鸣,使得罗马法在意大利重新复活。
英美
法系
11世纪,诺曼王朝王室设立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进行巡回审判(以日耳曼习惯法为主)
中国历代兵役制度 专题讲义--2022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历代兵役制度专题讲义一、兵制的起源和演变中国兵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初是由部落首领掌握全部军事权力的形式。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国家开始通过诸侯对士兵的统一管理,形成了一定的军队制度。
随着秦朝的统一,兵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具有强制性。
汉代时期,刘邦依托农民起义,建立了汉朝。
他实行封建制度,在军队中推动百户制和千户制。
魏晋时期,士族的利益主导了兵制的演变,加强了军队中官僚等级体系。
唐朝时期,李世民同样推行百户制和千户制,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定。
宋、元、明、清时期,都进行了兵制的调整和完善。
二、具体兵役制度1.秦汉时期秦始皇时期,军队实行“卒伍”制度,将100个士兵编为一伍,10伍为一卒,10卒为一烽。
这种编制体系的目的是便于科举和户籍,以及减轻社会负担。
汉武帝时期,推行了百户制和千户制,以百人为一个单位编制,以千人为一个单位的领导机构。
这种兵制的作用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作战成效。
2.唐代兵制唐代时期,官府兵仗和私兵并行不悖。
私兵中的重要角色是乡兵,具有征召预备役兵员的职能。
唐朝中期,恢复了律令制度,规定了征兵、驻防、出征的规程,各种兵种有了更为明确的职能。
同时,也发生了将士升官的情况。
3.明朝兵制明朝兵制借鉴了《武定三策》,兵役的实行被确立。
明代的军队采取了禁卫军、厢军和广平常备军三个层次,并建立了长城防线。
除此之外,明代还制定了一系列军令条例,规定了兵器装备,兵役招募,戍边征战等事宜。
由此可见,明朝时期的兵制趋于完善和规范。
4.清朝兵制清朝的兵制经历了几个时期,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朝鲜战争后的改革。
清朝加强了对羁縻少民的控制,实行了“八旗制度”,将部队分为“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这是中国军事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此外,清朝还设置了镇守、驻防、防御三类军队,增加了武备官员的数量。
这些措施有助于清朝控制边疆,确保国家安全。
三、评价和启示总体来说,中国历代的兵役制度有着较高的实效性和适应性,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威望不足,多权少责等问题。
高中历史解密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讲义)(下)-【高频考点解密】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
解密0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下)高考试题考查内容命题角度难度2020山东卷,3题,3分唐朝内部权力分配以文字材料切入考查唐朝的政治制度中等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2题,4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文字材料切入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等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2题,4分唐朝的藩镇割据以学者的研究切入考查藩镇割据较难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41,12分,北宋时期的基层治理以文献史料切入考查北宋时的基层治理中等分析解读该知识点在山东卷中考查频率比较高高,知识点比较重要。
多以文献记载、考古遗存等形式出现;考查秦汉至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备考复习时要加强对文言文史料的解读能力的训练及史学素养能力的提升。
核心考点秦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知识解密】秦汉至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线索一:君主专制:秦始皇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初废除丞相,后来明清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线索二: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
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权分三司再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线索三:选官制度: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它本质上仍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它实行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是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
三公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谁也不能独揽大权,这保证了国家权力最终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自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000315 讲义
第一章绪论学习的目的和要求:通过绪论的学习,了解什么是政治制度,政治制度与其他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联系,重点掌握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坚持和完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政治制度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一、政治制度的含义(一)制度的定义制度是规范、法度的意思。
(二)政治制度的定义政治制度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而采取的统治方式、统治方法的总和,它包括国家政权性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以及为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维护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维持社会政治实体活动等而制定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
(三)政治制度的特点1、历史性。
一方面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随国家产生而形成的,与国家联系在一起。
另一方面,政治制度又是随着各国历史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更替而变化的,所以各国的政治制度属于历史范畴,其内容和形式都是具体复杂的。
2、稳定性。
政治制度不仅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而且是被国家的经济制度决定的,它不是某个人或某一社会集团的主观意志的规定。
3、强制性。
它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作后盾,任何人都必须服从、遵守有暴力作后盾的政治制度。
4、合法性。
国家的政治制度是由统治者通过制定的根本大法予以规定的。
二、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关系社会领域的各项制度,尤其是基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
(一)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制度的关系在社会各项制度中,根本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制度是社会的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社会结构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主要成分,它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什么样的国家一是形态、文化教育制度。
(二)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制度的关系思想文化意识对政治制度主要起导向作用,任何政治制度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文化意识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1、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2、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共44张ppt)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 以为蓄篱,屏蔽周宝。
——顾炎武
思考:分封的对象有哪些?主件?
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 亲、先代贵族
“鲁、齐诸国皆坤展东移……用人 (都诚在搞京)从东北、东南张
其两长臂,怀抱殷宗(宗国为殷 族违民之国)。” ——线 穆
根据材料分析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
直接:对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根本:强化王权,巩固西周统治
在分封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实行文王“德明慎罚”的 方针。这起到了“镇抚各族”的作用,使周王室的统治范围扩大。
分布在西周王朝四周的少数民族经常性地侵扰西周的边界,西周在这些边界建立 诸侯国, 一方面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对少数民族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方 面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像太王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 吴国,他们与当地人民结合, 对开发吴越作出了贡献,加强了对巴、濮、越、邓等部 的控制。最终使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2.宗法制
自武王至幽王,传十二世十三王,基本上行嫡长子世袭制。 ——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
《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 也?所以长和睦也。
——班固《白虎通义》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 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
家国同构:"家"是 小"国","国"是大 "家"。"家国同构" 体现了血缘关系与 政治关系的融洽, 是一种借助血缘人 伦关系来治理国家 的政治模式。
教育社会学,讲义第九章 社会变迁和教育制度
第九章社会变迁和教育制度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第二节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基本关系第三节教育制度变迁的动力学习目标识记教育制度的含义及其基本构成要素理解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关系从现实的角度分析社会变迁对教育制度的影响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
学制和教育行政机构制度的起源1.不同学科的解释:文化学和社会心理学2、汉语:礼制社会意识形态上的制度社会中的具体制度社会规范和规则意义上的制度二、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教育制度: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规范系统教育规范系统:规范学校成员的教育行为教育设备:物质要素象征的标识:文化要素教育组织系统:教育制度的代表机关第二节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基本关系一、社会变迁的含义是社会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我国战国时代的阴阳五行学家意大利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解释德国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变迁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发生变动引起的。
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变迁二、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1、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机构适应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协调教育结构和社会需求的关系来协调和整体社会的关系2、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教育培养人,传递新的意识形态和推动科技发展和经济振兴、文化繁荣和政治革新3.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稳定的传递和保证文化连续性的过程纠正和改进和改变已获得的前辈人特性的过程第三节教育制度变迁的动力1、内容之间的关系2、类型之间的关系一、社会渐变和教育制度变迁1.社会整体渐变和教育制度变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社会教育变迁的动力:教育平等观念社会整体渐变的主要作用在于促使教育制度进行某种局部调整,但是它是以不改变教育制度整体面貌为前提的具体调整。
社会制度对教育制度的微调,因教育制度自身的特征得以强化(二)社会局部渐变和教育制度变迁社会局部渐变导致教育制度中部门内容的细微调整,教育观念、教育规范和教育设施和学校组织系统的变革。
制度经济学讲义
2021年8月8日星期日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29
3.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 保护带的修正
首先,他们都直接试图将规则的限制和 约束交易的契约纳入经济模型,而且 新古典模型中的理想产权结构也被作 为基本的标准而加以确认。
其次,新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完全信息和 交易无成本的假设也被放宽,正的交 易费用的影响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还有一些学者对非营利性企业和社会主义企业 的产权结构进行了研究。
2021年8月8日星期日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14
4.企业性质理论
科斯(1937)将企业的性质界定为契约。企业契约 的重要特征是包含了权威关系,这种权威关系能 大量减少需要交易的数目。
阿尔钦等(1972)认为企业契约与市场契约无本 质区别。
2021年8月8日星期日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22
2.科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评
“主流经济理论把企业描绘成一个‘黑箱’。这是非 常离奇的事情。在现代经济中,大部分资源是在企 业内部使用的,这些资源怎样使用依赖于行政性的 决策,而不是直接依赖于市场的运作。结果,经济 体系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组织,当然特 别是现代公司,是如何处理它们的事务。更令人惊 讶的是,尽管经济学家的兴趣在于价格制度,他们 却忽略了市场这种支配着交换过程的更具体的制度 安排。由于这些制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 什么,所以我们现在拥有的是一个很不完整的理 论。”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26
一、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
2021年8月8日星期日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课件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 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 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制度
1.汉朝的中央制度 汉初:仍为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后: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的
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 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东汉: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瓦解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 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 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 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 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秦朝的中央制度
皇帝制度: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 权都在皇帝手中;
3.宗法制与分封制
宗法制:按照宗法制,周天 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 继承制;
分封制:诸侯享有受封土地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 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评价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 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是周代政体的基本特征;
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 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 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九卿共同 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 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定夺。
2.秦朝的地方制度:郡县制
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是 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 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
郡下设县或道,置县令、县丞、县尉; 郡县主要官员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3.秦朝的文书制度 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课件6: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思考:当时的社会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大禹治水图
戴冠冕的夏禹
两张图中的大禹有何不同,它说明了什么?
臣民——部落联盟首领——国王;“家天下”取代 了“公天下”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同?此后王位该如何传承?
是生产力进步和私有制发展的产物;王位世袭制
世袭制:天下为家的开端
启与交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 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层层分封, 等级森严
生产力发展 诸侯的独立性
天子
士 庶
周公封邦建国
方国联盟首领转为天下之君 中国统一国家形态由此奠定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宗”字是什么意思? 宗法制:
宗
嫡庶分明
法 制
的秩序
太庙
以血缘
关系为
神
纽带; 表明宗法制与血
主
政权与 缘和神权有关
神权的
结合
宗 嫡长子继承制 法 运行原则: 制
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 制度。 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世代沿袭的 制度。
禅让制:远古的美丽传说
尧
舜
禹
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 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 人世及以为礼……
——《史记·燕召公世家》 通过占卜神化王权 建立行政管理制度
如何治理“家天下”?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分封制:等级森严的统治
1.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 分什么?分给谁?
2.受封者享有什么权利, 要履行什么义务?
巩固统治 土地和人民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设置官员、建立 武装、征派赋役
认证认可制度讲义第一章至第四章
第一章认证认可制度的起源、发展20世纪初,在工业化国家率先开展一种由不受产销双方经济利益支支配的第三方,用科学、公正的方法对上市商品进行评价/监督,以正确指导产品生产和公众购买,保证消费者基本利益,后逐渐演化形成了认证制度;市场和社会需求催生了认证机构;他们独立于供需双方,且不受供需双方的经济利益支配; 20世纪90年代以业国际上建立了相应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互认制度,并由此推动认证认可活动进入国际化发展阶段;认证认可制度的内容向多样化方面发展;我国的认证认可发展历程中国各类产品认证/体系认证以及中国的认可工作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和中国不断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之中而不断完美发展;在认证制度建立方面:1981年4月,我国建立了第一个产品认证机构,中国电子元器件认证委员会,建立了产品认证制度;1983年启动实验室认可制度;1994年启动认证机构认可制度等等认证认可的管理方面198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颁布实施,明确实施质量认证工作;1989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颁布实施,明确在进出口商品领域开展质量认证工作;1991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全面规定了产品认证的宗旨、性质、组织管理、认证条件和程序、认证机构、罚责等;1993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颁布,明确质量认证制度为国家的基本质量监督制度;2001年国家认监委成立,开始统一、规范认证监管;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颁布;自此,中国的认证认可工作进入国家统一管理,全面规范化、法治化阶段;第二章合格评定、认可基本概念和定义一、合格评定、认可概念和定义(一)有关合格评定的概念和定义(二)有关认可的概念和定义二、认可的本质(一)概述(二)认可与合格评定的关系(三)认可与行政监管的关系一、合格评定、认可基本概念和定义一有关合格评定的概念和定义1.合格评定与产品、过程、体系、人员或机构有关的规定要求得到满足的证实;合格评定的专业领域包括所定义的活动,如检测、检查和认证,以及对合格评定机构的认可; 这里所讲的“合格评定”是广义的概念,包括了通常所讲的检测、检查、认证等合格评定活动,以及对合格评定机构的认可;“合格评定”的定义中并不突出“合格”;“合格”并不是“合格评定”定义的特征,“合格评定”这一概念关注的是“满足规定要求”,而不是广义的“合格”概念;“合格评定结果”这一通用表述来表示任何合格评定活动的产品如报告或证书;该表述可以包括不符合发现;2.合格评定活动直接或间接用来确定是否满足技术法规或标准相应规定的程序;合格评定活动包括检测、检查和多种形式的认证,这些活动的结果通过例如声明、报告、证书、符合性标志或授权和许可证见ISO/IEC17000:2004等多种方式柔予以证明;合格评定活动:检查、检测、认证、认可、其他3.检查审查产品设计、产品、过程或安装并确定其与特定要求的符合性,或根据专业判断确定其与通用要求的符合性的活动;注:对过程的检查可以包括对人员、设施、技术和方法的检查;检查有时也称为检验;从事检查活动的机构通常称为检查机构;4.检测按照程序确定合格评定对象的一个或多个特性的活动;检测主要适用于材料、产品或过程;从事检测活动的机构通常称为实验室;5.认证与产品、过程、体系或人员有关的第三方证明;管理体系认证有时也被称为注册;认证适用于除合格评定机构自身外的所有合格评定对象,认可适用于对合格评定机构;从事认证活动的机构通常称为认证机构或注册机构;6.合格评定制度实施合格评定的规则、程序和对实施合格评定的管理;注:合格评定制度可以在国际、区域、国家或国家之下的层面上运作;7.合格评定方案合格评定程序与适用相同规定要求、具体规则与程序的特定合格评定对象相关的合格评定制度;注:合格评定方案可以在国际、区域、国家或国家之下的层面上运作;8.合格评定对象接受合格评定的特定材料、产品包括服务、安装、过程、体系、人员或机构;注:改编自ISO/IEC17000:2004,2;1,注2;9.合格评定机构从事合格评定服务的机构;是提供合格评定服务并可作为认可对象的机构;合格评定机构从事的合格评定活动包括:认证、检查、检测、校准等;10.规定要求明示的需求或期望注:可在诸如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这样的规范性文件中对规定要求做出明确说明;二有关认可的概念和定义1.认可在GB/T 27000ISO/IEC 17000,IDT定义:认可是正式表明合格评定机构具备实施特定合格评定工作的能力的第三方证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中规定:认可是指由认可机构对实验室、检查机构、认证机构以及从事评审、审核等认证活动人员的能力和执业资格,予以承认的合格评定活动; 2.认可机构实施认可的权威机构认可机构的权力通常源自于政府;认可机构不是合格评定机构;认可机构在与合格评定机构及其客户之间关系中保持公正,并通常以不分配利润的方式运作;二、认可的本质一概述合格评定机构通过获得认可机构的认可,证明其具备了按规定要求提供特定合格评定服务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其合格评定结果被社会和贸易双方的广泛信任、接受和使用;1.认证机构认可的本质对于获准认可的认证机构,认可机构证明其在特定范围内按国际公认标准具有从事相应认证活动的能力;通过认可的认证机构,在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方面达到认可规定的要坟并持续保持,即使出现了不符合要求的认证证书,也可以在规范的运作体系下查找到导致不符合的原因,使其认证活动更具有追溯性,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不断地进行改进,提供可信的服务;2.实验室认可的本质对于获准认可的实验室,认可机构证明其在特定范围内按国际公认标准具有从事相应检测或校准活动的能力;通过认可的实验室,在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方面达到认可规定的要求并持续保持,即使出现了不符合要求的检测报告或校准报告,也可以在规范的运作体系下查找到导致不符合的原因,使其检测或校准活动更具有追溯性,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不断地进行改进,提供可信的服务;3.检查机构认可的本质对于获准认可的检查机构,认可机构证明其在特定范围内按国际公认标准具有从事相应检查活动的能力;通过认可的检查机构,在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方面达到认可规定的要求并持续保持,即使出现了不符合要求的检查报告,也可以在规范的运作体系下查找到导致不符合的原因,使其检查活动更具有追溯性,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不断地进行改进,提供可信的服务;二认可与合格评定的关系1尽管检测、检查、认证和认可在广义上都属合格评定活动范畴,但从事检测检查和认证的机构称为合格评定机构,而从事认可活动的机构称为认可机构;此外,检测、检查、认证以及认可的服务对象也不同,检测、检查和认证等合格评定活动的对象是产品、过程、体系、人员等,而认可的服务对象是从事检测、检查和认证的合格评定机构;二认可与合格评定的关系2在合格评定体系中,认可机构和合格评定机构既相互联系又各负其责;在认可环节,认可机构是认可活动的执行主体,承担认可活动符合规定要求包括法律法规、标准或规范以及相关方要求等的责任;认可机构有责任确保其各项认可活动的公正性和能力符合规定要求,并对所发布认可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负责;获得认可的合格评定机构是被认可的合格评定活动的执行主体,承担合格评定活动符合认可要求的责任;获得认可的合格评定机构有责任确保其被认可的各项合格评定活动的公正性和能力符合认可要求;二认可与合格评定的关系3GB/T 27011ISO/IEC 1701;IDT合格评定----认可机构通用要求认可机构认可与合格评定的关系小结认证与认可均属合格评定的范畴;认证的对象是供方的体系、产品、过程或服务认可的对象是实施认证、检测和检查的机构认证机构是具备一定能力的机构,大多数国家认证机构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认可机构是权威机构或授权机构;认可机构一般为政府机构本身或政府授权的机构;认可机构具唯一性,为保证认可结果的一致性和认可制度实施的国家权威性,认可机构不宜引入竞争机制;所以几乎所有国家都通过法律或政府的行政干预确保认可制度实施的严肃和唯一性;三认可与行政监管关系1认可是对合格评定机构技术和管理能力的评价和证实;市场准入是国家对市场基本的、初始的干预,是政府管理市场、干预经济的制度安排,是国家意志干预市场的表现,是国家管理经济职能的组成部分;行政监管是指政府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市场主体所进行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监督管理行为;三认可与行政监管关系2认可与市场准入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即使产品通过获认可的合格评定机构的认证、检测或检查,还须经政府承认这些认证、检测或检查结果,相关产品才能依法获得市场准入资格;即使有了认可的国际间互认协议,还须有政府间对认可结果承认,相关被认证、检测或检查的产品才能依法获得相关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准入资格;三认可与行政监管关系3行政监管和认可是我国“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五位一体认证认可监管体系的重要环节,在国家认监委的领导下分别并互动发挥作用;第一、二章复习1.从认证认可制度的起源与发展,思考认证认可制度对现实社会的意义,反思如何使其持续发扬光大;2.掌握有关合格评定的10个概念和定义的内涵“合格评定”广义的概念是什么合格评定活动包括什么检查、检测、认证的关系与区别合格评定制度与合格评定方案合格评定程序的关系与区别规定要求与要求的区别有关认可的2个概念和定义的内涵认可与认可机构的特征是什么3.认可的本质是什么4.认可与合格评定的关系是什么认证与认可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认可机构与认证机构的区别5.认可与市场准入、行政监管的关系是什么第三章合格评定标准基本方法、相关标准一、合格评定基本方法二、合格评定相关校准合格评定的“功能法”-----按功能划分合格评定活动的方法每一种类型的合格评定使用者都有特定需求;因此,合格评定的实施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然而,所有的合格评定类型都依据基本的方法,遵循相同的基本步骤和特性;合格评定制度的制定者应遵循合格评定功能法,该法提供了一个合格评定的框架,起到基础和关联的作用;功能法确定了通常存在于任何合格评定制度中的一般功能或要素;合格评定的“功能法”GB/T 27000ISO/IEC 17000:2004,IDT<合格评定-----词汇和通用原则>阐述了合格评定的“功能法”合格评定由以下三项功能有序组成,它们可以满足对证实规定要求得到实现的需求或需要: ------选取;------确定;------复核与证明.当声称满足规定要求时,这种证实能够使其更加切实可信,增加使用者的信任;功能法的作用功能法的好处有以下方面:——全面考虑合格评定的所有功能,包括合格评定功能之间清楚的分界;——履行合格评定功能的目的更具客观性和可信性;——增强国家、区域和国际间合格评定活动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从而促进相互承认和贸易;功能法的应用功能法应用于合格评定制度的设计——功能法确定了通常存在于任何合格评定制度中的一般功能或要素:—该法提供了一个合格评定的框架,起到基础和关联的作用;合格评定制度的制定者应遵循合格评定功能法;—合格评定制度的制定者应该在设计制度时考虑相关方受到的影响,灵活应用功能法的职能;功能法简介1选取选取取样:需要确定拟评定的特性、要求产品的合格评定所依据的规定要求以及对评定和抽样适用的程序;取样按照程序提供合格评定对象的样品的活动选择合格评定对象,包括选择被评定的规定要求和信息收集计划和抽样活动;确定确定:获得关于合格评定对象或其样品满足规定要求情况的完整信息;按照适用的规定要求进行的确定可以包括检测、测量、检查、设计评价、服务评定和审核,这些都是用于检查产品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的方法的示例,确定特性时,可结合测量为了确定量值或限值以及测量值同要求的比较;包括使用一个或多个确定方法如检测、审核和/或检验获取合格评定对象及其样品满足规定要求的完整信息;复核和证明包括确定阶段证据的复核和后来合格评定对象满足规定要求的可靠性的证明,以及任何后续的市场或许可和相关的控制;复核针对合格评定对象满足规定要求的情况,对选取和确定活动及其结果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验证;证明根据复核后的决定,就规定要求和满足已得到证实出具说明的活动;所出具的说明称作“符合性说明”,它为规定要求已得到满足提供保证;这种保证本身并不足以提供合同方面或其它法律方面的担保;证明范围证明所覆盖的合格评定对象的范围或特性监督作为保持符合性说明有效性的基础的对合格评定活动的系统性重复;包括定期的和广泛的监督活动和重新评估,以确保合格评定对象继续满足规定要求;二、合格评定相关标准标准 standard通过协商一致建立的并经被权威机构批准的文件,为共同且重复使用;该文件规定了活动或活动结果的规则、准则或特性,其目的是在规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注:标准应当依据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结果,其目的是促进社团的最佳利益;国际标准 Intermational standard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组织采纳的并且可向公众提供的标准;(一)概述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国家性质的标准机构ISO成员机构的国际联盟,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通常是通过ISO各个技术委员会来进行的;对技术委员会已制定的课题感兴趣的每个成员机构,都有权派代表参加该委员会;国际组织、政府的或非政府的、与ISO保持联络的组织,也可以参与这方面的工作;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所有电工技术标准化方面合作紧密,在合格评定领域,ISO合格评定委员会CASCO负责开发相关的国际标准和指南;国际标准草案分发给成员机构以供其投票;一个国际标准的正式发布需要参与投票的成员机构至少75%的赞成率;ISO和IEC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国际标准和指南——合格评定工具箱——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合格评定制度采用;这些国际标准和指南合并成良好的合格评定实践,建立在国际一致同意的基础上;(二)相关标准简介1.GB/T 20000.1、ISO/IEC导则第2部分2.GB/T27000——2006/ISO/IEC 17000:2004合格评定词汇和通用原则;3.GB/T 27007/ISO/IEC 17007合格评定合格评定用规范性文件的编写指南4. GB/T 27011——2005/ISO/IEC 17011:2004合格评定认可机构通用要求;5.GB/T 18346——2001/ISO/IEC 17020:1998检查机构运作的基本准则;6.GB/T 27021/ISO/IEC 17021:2011合格评定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机构要求;7.GB/T 27024—2004/ISO/IEC 17024:2003 合格评定人员认证机构通用要求;8.GB/T 27025—2008/ISO/IEC 17025:2005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9.与产品认证有关的ISO/IEC标准10.其他ISO/IEC标准和指南文件11.GB/T 19017—2008/ISO 10007:2003质量管理体系技术状态管理指南各部分标准介绍1.GB/T 20000.1、ISO/IEC导则第2部分GB/T 20000;1-2002 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GB/T 20000的本部分给出了有关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术语和定义、本部分适用于标准化、认证和实验室认可及其他相关领域;ISO/IEC导则第2部分ISO/IEC导则分为两部分出版:第1部分:技术工作程序;第2部分:国际标准结构及编写规则ISO/IEC导则第2部分规定了拟制定成国际标准,技术规范、可公开提供的规范文件的结构及编写规则;只要切实可行,这些规则还适用于拟制定成技术报告或指南的文件;制订这些规则旨在保证ISO和IEC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制定的标准,不管技术内容如何,其编写方式尽可能一致;2.GB/T27000——2006/ISO/IEC 17000:2004合格评定词汇和通用原则标准规定了与合格评定包括对合格评定机构的认可及其在贸易便利化中的应用有关的通用术语和定义;附录A对合格评定功能法作了说明,以进一步为自愿性领域和强制性领域的合格评定服务使用者、合格评定机构及其认可机构间的沟通与了解提供帮助;在对特定的合格评定活动进行描述时可能涉及许多概念,标准的目的并不是为全部此类概念提供词汇表;只有在某一术语所定义的概念无法从该术语的一般语言用法来理解时,或现行标准的定义不适用时,才给出术语和定义;标准从ISO/IEC指南2:1996的第12章至第17章即GB/T20000;1中2;12-2;17合格评定术语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套独立的词汇,使之更适合于ISO17000系列标准的制修定;3.GB/T 27007/ISO/IEC 17007合格评定合格评定用规范性文件的编写指南标准规定了如何撰写规范性文件的原则和指南,例如标准、技术规范、行为守则和条例,以便言简意赅,特别是在标准中的合格评定的后续活动;标准是为标准编写者不包含ISO/IEC导则的编写、行业协会、购买者、监管者、消费者和非政府团体、认可机构、合格评定机构、合格评定方案的拥有者和其他相关方,提供使用的;标准提供了制定合格评定对象特性的规定要求的规范性文件的指南;—满足合格评定对象的规定要求;提供了制定合格评定制度规定要求的规范性文件的指南;—采用合格评定制度的规定要求,来证实合格评定对象是否满足规定要求;4.GB/T 27011——2005/ISO/IEC 17011:2004合格评定认可机构通用要求标准规定了对评审和认可合格评定机构的认可机构的通用要求;该标准也可作为一个要求性文件,用于为签署认可机构相互承认协议而实施的同行评审过程;5.GB/T 18346——2001/ISO/IEC 17020:1998检查机构运作的基本准则检查机构代表私人客户、其母体组织和或官方机构实施评审,并向这些机构提供对法规、标准或规范符合性的信息;检查参数可包括数量、质量、安全性、适用性和运行中的工厂或体系的持续安全要求;为了使他们的服务被客户、监督机构所接受,有必要将这些检查机构应遵守的要求统一成一个通用准则.本准则包括机构职能,机构职能含检查材料、产品、安装、工厂、过程、工作程序或服务,并确定其对于有关要求的符合性,以及随后向客户报告这些活动的结果;需要时,向监督机构报告;产品、安装或工厂的检查会涉及检查项目周期中的所有阶段,包括设计阶段;在提供检查服务,尤其是进行合格评定时,通常要求提供服务的人员具有专业判断经验;CNAS将GB/T 18346—2001/ISO/IEC 17020:1998检查机构运作的基本准则于2006年形成了CNAS—C101<检查机构能力认可准则>6. GB/T 27021/ISO/IEC 17021:2011合格评定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机构要求CNAS CC01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要求标准规定了对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的要求.贯彻这些要求旨在确保认证机构以有能力、一致和公正的方式实施管理体系认证,以促进国际和国内承认这些机构并接受它们的认证;标准为促进对管理体系认证的承认提供了基础,这种承认有利于国际贸易;ISO/IEC 27006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机构通用要求ISO/IEC 27006:2007,发布于2007年2月14日;在ISO/IEC 27001:2005及其系列标准ISO/IEC17021:2006的制定中,ISO与IEC关于信息技术的联合技术委员会JTC1的分委员会SC27ISO/IEC JTC1 SC27认为,ISO/IEC17021的要求不足以满足对实施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和认证的机构的要求,并有必要增加一些特定要求;因此,在2005年末,ISO/IEC JTC1 SC27提出与ISO/IEC CASCO WG21联合制定ISO/IEC 27006标准,并通过ISO的标准制定、审批快速通道,在2007年2月批准发布了该标准;ISO/TS 22003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机构通用要求ISO/TS2200:2007,发布于2007年2月14日,同样是在ISO22000:2005及其系列标准和ISO/IEC17021:2006的制定过程中,ISO食品技术委员会ISO TC34认为,ISO/IEC17021的求不足以满足对实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和认证的机构的要求,并有必要增加一些特定要求,因此,在2004年末,ISO TC34提出与ISO/IEC CASCO组成联合工作组JWG11,并联合制定ISO/TS22003这一技术规范文件;7.GB/T 27024—2004/ISO/IEC 17024:2003 合格评定人员认证机构通用要求标准规定了对依据特定要求实施人员认证包括人员认证制度的开发和保持的机构的要求注:对人员能力与规定要求的符合性进行验证的机构,有些国家称作“认证机构”,有些国家称作“注册机构”,也有的称作“评估和注册机构”或“认证、注册、许可机构,”,还有的称作“注册者”;本标准使用“认证机构”;我国使用“注册机构”;8.GB/T 27025—2008/ISO/IEC 17025:2005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标准规定了实验室进行检测和/或校准的能力包括抽样能力的通用要求;这些检测和校准包括应用标准方法、非标准方法和实验室制定的方法进行的检测和校准;标准适用于所有从事检测和/或校准的组织,包括诸如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实验室,以及将检测和/或校准作为检查和产品认证工作一部分的实验室;标准适用于所有实验室,不论其人员数量的多少或检测和/或校准活动范围的大小;当实验室不从事准则所包括的一种或多种活动,例如抽样和新方法的设计制定时,可不采用准则中相关条款的要求;9.与产品认证有关的ISO/IEC标准指南1GB/T27065—2004/ISO/IEC Guide 65产品认证机构通用要求2GB/T27023-2008/ISO/IEC Guide 23第三方认证制度中标准符合性的表示方法3GB/T27027-2008/ISO/IEC Guide 27认证机构对误用其符合性标志采取纠正措施的实施指南。
明代经筵制度新探
历史地位:明朝经筵制度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于后世的宫廷教 育和皇家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3
明代经筵制度的内容与形式
章节副标题
经筵的仪式与流程
流程:讲官讲说经义, 讨论政治,皇帝发表见 解
仪式:皇帝亲临,百官 侍坐,仪式隆重
特点:注重礼仪,强调 尊卑有序
影响:对皇权政治的加 强和儒家思想传播起了
重要作用
经筵的讲官与讲义
讲官:由翰林学士或内阁官 员担任,负责讲解经筵礼仪 和经史子集等知识
讲义:经筵讲官所撰写的讲 章,内容涉及政治、历史、 哲学等方面,是明代皇帝和 大臣们学习的重要资料
影响:清代经筵制 度对后世的经筵制 度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为清朝培养了 大量优秀官员。
近现代对经筵制度的再认识与探讨
近现代学者对经筵制度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现代历史学家对经筵制度在明代变革的重新评价 近现代学者对经筵制度在后世的延续与影响的探讨 当代学者对经筵制度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与价值的再认识
感谢观看
经筵的听讲官员与听讲制度
听讲官员:皇帝指定的官员, 负责讲解经筵制度的内容
听讲制度:官员按照一定的 程序和规定,对皇帝进行经 筵讲解,包括讲解的内容、
时间、方式等
04
明代经筵制度的作用与影响
章节副标题
经筵制度对皇帝的影响
培养皇帝的 儒家思想, 提高其道德 修养
强化皇帝对 经筵制度的 重视,促进 其学习
演变:明朝晚期,经筵制度逐渐衰落,讲学内容逐渐偏离经典,讲学形式也 变得松散无序。
影响:经筵制度对明朝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 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 必背知识点 古代政治制度
第一部分必背知识点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世代沿袭的制度。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从“禅让”到“世袭”,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夏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在中央:实行王位世袭制;还设相、卿士等,协助国王处理政务。
在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
3、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4、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含义(基本内容):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
(理解“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意思)(3)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即:先代贵族)(4)受封者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世袭统治权,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5)受封者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派兵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6)评价:①积极: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疆域,巩固了西周奴隶主的统治;②消极:但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东周出现了诸侯分裂割据、争霸的混乱局面。
5、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内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宗法等级: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
(4)大宗与小宗:它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西方的文官制度》 讲义
《西方的文官制度》讲义一、文官制度的起源文官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
在中世纪时期,英国实行的是“恩赐官职制”,国王通过赏赐将官职授予亲信和贵族。
这种制度导致了官员的任命取决于个人关系和政治忠诚度,而非能力和才干。
到了 19 世纪,英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建立了现代文官制度。
工业革命的推进使得英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更多的政治权力。
同时,旧的“恩赐官职制”导致了政府的腐败和效率低下,无法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二、文官制度的发展历程1、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1855 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成立了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选事宜。
这一法令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的初步建立。
1870 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第二个枢密院令,规定了文官的分类和晋升等原则,确立了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
2、美国文官制度的形成美国的文官制度在借鉴英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特点逐步发展起来。
1883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彭德尔顿法》,建立了“政治中立”的文官制度,规定文官与党派脱钩,不受党派影响。
3、其他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发展在英国和美国的影响下,法国、德国、日本等西方国家也纷纷建立了各自的文官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文官制度的基本原则1、政治中立文官要在政治上保持中立,不得参与党派斗争,忠实执行政府的政策。
2、文官与“党派脱钩”文官的管理不受党派影响,以保证文官队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文官的职责是执行政策文官的主要职责是执行政府制定的政策,而非参与政策的制定。
4、文官的任用基于能力和功绩文官的任用、晋升等主要依据其能力和工作成绩,而非个人关系或政治背景。
四、文官制度的管理体制1、文官管理机构西方国家通常设立专门的文官管理机构,负责文官的考录、考核、晋升、奖惩等事务。
2、文官与“党派脱钩”的管理文官的管理不受党派干预,以保证文官队伍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五、文官制度的选拔机制1、考试选拔通过公开、公平、竞争的考试选拔文官,确保选拔出有能力、有知识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