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的构成与制度的起源
第一章 制度-1
8、舒尔茨将制度定义为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 舒尔茨将制度定义为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 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 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 );舒尔茨关 ( 《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 );舒尔茨关 于制度的定义被以后研究制度的学者所接受。 于制度的定义被以后研究制度的学者所接受。 9、拉坦也将制度定义为一套行为规则,它们被用于支配 拉坦也将制度定义为一套行为规则, 一套行为规则 特定的行为模式与相互关系。( 特定的行为模式与相互关系。( 《诱致性制度变迁理 论》 )
第五,符号性和禁止性。 第五,符号性和禁止性。 制度常通过简单的符号给定人们行为的标准。(这样省略 制度常通过简单的符号给定人们行为的标准。(这样省略 。( 了隐藏在符号背后的深刻哲理,节约了人们的认识成本。) 了隐藏在符号背后的深刻哲理,节约了人们的认识成本。) 例如,简单的红灯信号告诉我们赶快停止, 例如,简单的红灯信号告诉我们赶快停止,银行账单符号 表示了一定的价值。 表示了一定的价值。 符号一般都代表了一个复杂的制度安排, 符号一般都代表了一个复杂的制度安排,其功能就依赖于 它所代表的制度。 它所代表的制度。
第二,确定性。 第二,确定性。 只要是制度,都告诉人们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 只要是制度,都告诉人们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都给 人类行为划定了边界。也正是具有这样的特点, 人类行为划定了边界。也正是具有这样的特点,才能够 使其具有确定性、减少不确定性, 使其具有确定性、减少不确定性,从而为人类行为提供 稳定的预期。 稳定的预期。 一个有效的规则必须从两个方面看都是确定的: 一个有效的规则必须从两个方面看都是确定的:必须是 可知的、透明的;必须能够对未来提供可靠的指导。 可知的、透明的;必须能够对未来提供可靠的指导。
一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软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习惯习俗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意识形态等对人们行为产生非正式约束的规则是那些对人的行为的不成文的限制是与法律等正式制度相对的概念
制度的构成与制度的起源
制度的构成与制度的起源制度是一种规范行为和组织关系的体系,是社会共同生活的基础。
它的构成包括多个要素,如权力结构、规则、程序等,而制度的起源则涉及到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制度的构成以及制度起源的重要性。
一、制度的构成1. 权力结构:制度的核心之一是权力结构,它涉及到决策、执行和监督的机构与人员。
权力结构可以是集中式的,如政府、组织或家庭中的权威人士;也可以是分权的,如民主国家中的行政、立法和司法机构。
2. 规则:规则是制度的基石,它规定了成员之间的行为和互动方式。
规则可以是法律、政策、章程、合同等形式,旨在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确保社会秩序和公平。
3. 程序:制度的实施和运作需要一套明确的程序。
程序是指按照特定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决策、处理事务和解决争议的过程。
它可以是行政程序、司法程序或其他形式的程序。
4. 制度文化: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制度文化是指人们对于制度的认知、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例如,某些社会对于法治的重视程度、尊重基本人权的程度、行政效率等都会影响制度的形成和运行。
二、制度的起源1. 历史背景:制度的起源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密不可分。
制度往往源自于特定时期的社会需求和变革。
历史事件、政治经济背景等都会对制度产生影响。
例如,法国大革命后的人权宣言对后来的民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传统对制度起源产生重要影响。
各国各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宗教信仰都对于制度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对于建立以礼、法、仁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社会变革: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也是制度起源的原因之一。
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演进等都会促使制度的演变与变革。
例如,工业革命推动了劳动制度和工会制度的出现与完善。
制度的起源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制度能够促进社会公平、增强社会秩序、提升制度效能。
然而,制度的起源也需要适应时代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2制度制度的起源
2制度制度的起源制度是指社会中一系列规范和程序的有组织的安排、规定的行为方式。
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不同的制度被创造和形成。
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始进入定居生活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类开始建立社会组织和管理结构,为了协调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秩序,各种制度开始形成。
1.自然制度:早期的人类社会主要依靠自然规律进行组织和管理。
例如,人们根据日升日落的规律来安排生活和劳动,根据四季的变化来农耕和畜牧。
2.习俗制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社会交往、互动中形成了一些共同的行为规范和习惯法则。
这些习俗和规范逐渐成为一种民间约束力,构成了习俗制度。
3.宗教制度:宗教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宗教信仰为人们提供了一套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宗教制度以神权和教义为基础,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思想和精神支持。
4.法律制度: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和人口增多,习俗制度逐渐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
于是,人们开始创造和制定适用于整个社会的法律规范,构建起法律制度。
5.各种组织制度: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管理社会活动,人们开始创造各种组织制度,如政府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制度等。
二、制度的作用与意义制度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维护社会秩序:制度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活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它是社会运行的规则和约束力,并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指引。
2.促进社会发展:制度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例如,经济制度可以调动人们的生产意愿,推动经济的发展。
3.保护个人权益:制度为个体提供了一种公平和有序的环境,保护个人的权益和利益。
法律制度尤其重要,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和自由。
4.调整利益关系:制度可以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益的公平分享。
它可以避免利益冲突和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5.促进社会和谐:制度的存在和运行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种秩序和准则,促使人们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形成社会共识和共同价值观。
中国的古代皇帝制度
中国的古代皇帝制度中国的古代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核心,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封建制度,最终在清朝被废除。
这一制度以皇帝为中心,由一系列的规定、仪式和制度构成,统治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
一、起源与演变古代中国的皇帝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封建制度。
周王将天下分封给贵族,贵族治理各自的封地,并向周天子效忠。
这一制度奠定了封建王朝的基础,并逐渐演变为以天子为中心的制度模式。
在汉代,中国的封建制度进一步完善,皇帝逐渐成为绝对统治者。
汉朝的皇帝统治者享有至高的权力和威望,他们通过设立中央政府、建立吏治制度、推行科举制度等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和宋朝的皇帝制度逐渐趋于稳定,并达到巅峰。
唐朝的皇帝统治者以“圣明天子”自居,推行君主集权制度,赋予皇帝极大的权力。
宋朝的皇帝制度在唐朝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实行宰相执政制度,保持了社会的相对稳定。
明清时期,中国的皇帝制度进一步演变。
明朝的皇帝树立了更加绝对的统治地位,设立内阁、御史台等机构来管理国家事务。
清朝的皇帝则奉行蒙古族传统的政治制度,实行“八旗”和“满洲九部”制度,维护了清朝的政治统一。
二、制度构成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由一系列的规定、仪式和制度构成,它们共同维系着帝国的政治秩序。
1. 封建制度:皇帝将封地赐予贵族,贵族获得封地后,成为皇帝的代理人,负责治理封地。
2. 科举制度:皇帝通过科举选拔官员,以确保政府的运作。
科举制度是中央对地方权力的一种制约,并且为社会中的人才提供了平等的机会。
3. 中央政府:设立中央政府是为了管理国家事务,降服地方官员的权力。
中央政府包括吏部、礼部、兵部等,分工明确,协调工作。
4. 宰相执政制度:宋朝实行了官员推举宰相的制度,宰相通过辅佐皇帝治理国家。
5. 社会等级制度:皇帝通过封赏、朝贺等手段来建立和维持不同阶层的社会等级制度,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三、特点与影响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点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避重就轻
▪ 首先,马伯利案件的发生与马歇尔任职国务卿直 接有关,依据司法惯例,马歇尔在这样与自己有 牵连的案件中必须回避。其次,为了便利“公报 私仇”,马歇尔特意在司法判决的写作上“不远 万里”,绕了一个很大的弯子,他以超过4/5的 篇幅论证杰弗逊当局的行为非法,仅以不到1/5 的篇幅认定自己无权管辖,还“搂草打兔子”式 地创立了司法审查的先例。如果他真是为了维护 宪法的权威,如果他真的仅仅是试图创立司法审 查的先例,那么无论就逻辑上看还是就司法惯例 上看,那么他完全可以、甚至必须直接了当地从 讨论管辖权开始(管辖通常是司法首先要讨论的 问题),并宣布1789年《法官法》第13款违宪。
考察一个制度
▪ 近代以来,由于对人类理性的力量的过分崇拜, 我们如今几乎习惯于将某个后来人认为良好的制 度视为一种正当理性的逻辑展开,是个别人或少 数精英清醒意识和追求的产物,把一个制度同后 来者构建起来的关于这一制度的理性论证等同起 来;我们不仅日益注重制度设计,而且在设计时, 也往往注重所谓的制度的“本质关系”;在考察 一个制度时,也习惯于用善良愿望出发考察它的 纯洁、崇高的起源。而一个制度的失败,也往往 归结于起先天的理论不足或创制者的道德缺陷。 我不敢对这种观点作出一个一般性的判断,但是, 马伯利案却表明,至少有些制度的发生和形成全 然不是如此。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马歇尔决定要在一个
看来必败的战役中打一场成功的战斗。他选择了马伯利 诉麦迪逊一案进行反击(在另一案中,马歇尔放弃了,认 定新国会废除《巡回法院法》的行为合宪)。在该案判决 中,马歇尔狡猾地(不带贬义)将问题概括为三个: 1、 马伯利是否有权获得委任状;2,如果马伯利的权利被 违反了,法律上可以有什么救济;3、如果法律上可以 给予救济,是否可以由最高法院发出训令。在这份长达 27页的判决书中,马歇尔用了整整20页对前两个问题作 出了肯定的回答。但是,从逻辑上看,说麦迪逊违法并 不自然而然地等于最高法院有权力和权利命令麦迪逊纠 正自己的违法。问题的关键在于,联邦法院有没有这个 权利向麦迪逊发出这个训令?
制度经济学主要理论
制度经济学主要理论制度经济学主要理论值得拥有的资料是来自平时学习积累总结的有问题的地方肯定有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西方经济学》第十讲新制度经济学主要理论主讲人: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在西方经济学的各种理论观点和流派学说中新制度经济学的崛起是很晚的但它的地位相当独特影响十分深远其研究的领域和课题越来越宽广并且有成为经济学主流之势它的代表人物有科斯(199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思(1993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等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过程中无论从理论探讨上还是实践推进中也可以看到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因此新制度经济学应当成为我们了解的重点一、新制度经济学概貌(一)新制度经济学的涵义新制度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度的经济学理论它着重于研究人、制度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它非常注重制度的作用认为在经济发展中制度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其基本出发点的逻辑是这样的:经济发展的绩效是由人们的经济活动、经济行为造成的而人们活动、行为的方式和逻辑是由人们的动机决定的人们的动机则是由他们所生活于其中的制度所诱导、塑造和决定的因此制度是影响经济绩效好坏以及确定经济绩效好坏评价标准的最终决定因素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发挥功能有关制度对经济行为的影响的分析应当居于经济学的核心地位但是以往一直缺乏一套经济学的方法工具(或理论范式)来分析制度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就是建立一套分析制度的经济学范式并展开对制度的分析关于制度的定义有多种其中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定义最为简捷他认为:制度就是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二)交易费用概念的提出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1、科斯的贡献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性质》被公认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他在文章中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企业如何确定自己的边界?二是限制企业扩张范围的因素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的含义是这样的:新古典经济学老是强调市场可以调节一切是最有效率的调节机制那为什么还会出现企业为什么企业会在一定范围内发挥调节作用而不是一切都完全交由市场来调节?反过来如果企业调节很有效为什么市场还会存在?归结起来就是企业为何可以取代市场而又不能完全取代市场?这就是著名的"企业与市场的边界问题"科斯认为企业是一种制度市场也是一种制度制度的运行是需要付出成本或费用的科斯把它命名为"交易费用"(也可称为"交易成本")每一种制度在运行和发挥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或付出交易费用如果交易费用变得过高制度运行和发挥影响的效率就会减低就可能需要改进制度或者由别的效率高的制度来取代科斯认为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即用交易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来替代交易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但企业也不可能无限扩张完全取代市场因为企业内交易也有交易成本如果过高又会被市场交易所取代选择企业还是市场即企业和市场的边界取决于两者交易费用的比较科斯所提出的"交易费用"的概念及其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发端有了这一概念就可以运用"成本--收益分析"这种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去分析制度了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范畴2、什么是交易费用经济学家对交易费用有着各自的理解和界定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要付出的费用以及谈判、履行、监督经常性契约的费用威廉姆斯认为交易费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事先的交易费用即为签订契约、规定交易双方责任和双方的权利所花费的费用;二是事后的交易费用即签订契约后为解决契约本身所存在的伺题包括从改变契约到退出契约等所花费的费用威廉姆斯对交易费用所涵盖的范围进行了研究并尝试对交易费用进行计量他认为更为具体的讲交易费用包括度量、界定和保证产权(即提供交易条件)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订立交易合约的费用执行交易合约的费用监督违约行为并对之制裁的费用维护交易秩序的费用等等阿罗的理解最为直截了当;他认为:"交易费用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将交易费用的概念应用于广泛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如:代理关系、寻租活动、企业内部运转、外部性问题对各种类型经济组织形态的考察、各种制度安排、经济史研究经济学家们对交易费用概念的提出评价很高他们认为从零交易费用走向正交易费用使得经济学获得了对现实问题的新的解释力3、科斯定理到1960科斯又发表了一篇经典性论文:《社会成本问题》科斯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它将权利安排(即制度形式)与资源配置效率直接对应了起来;由此经济学发展中的"新制度革命"就拉开了序幕科斯定理的比较公认的表述是这样的:如果交易费用为零无论初始的权利如何界定资源的配置都是有效率的后来经济学家又由科斯定理进一步推出了科斯逆定理或者称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三)、新制度经济学关子人的行为的假定新制度经济学对传统的经济人假定作出了修正对人的行为内涵作出了一些新的分析和假定归结起来是三点假定:即人的行为动机的双重性、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倾向I、人的行为动机的双重性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人们追求财富最大化或者说经济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人们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人类历史上制度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这种双重动机均衡的结果同时制度在塑造人们这种双重动机方面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制度经济学提出了人类行为的模型认为人的财富动机往往具有个人行为的偏好而非财富动机则往往具有集体行为的偏好人们往往要在财富与非财富价值之间进行权衡这种权衡的过程实际就是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均衡点的过程2、有限理性这一假定涉及到人与环境的关系有限理性是阿罗最先提出的一个概念现在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性的原理阿罗认为所谓有限理性是指人的行为"既是有意识的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人是有意识地想把事情做到最好但是人的智力是一种有限的稀缺性资源总不会做到尽善尽美由此推论所有复杂的协议、契约、合同乃至规则制度都是不完全的或者说都是有缺陷或漏洞的诺思认为人的有限理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环境是复杂的人们所面临的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这是从客观上来看;二是人对环境的认识能力和计算能力是有限的即智力有限这是从主观上来看的由此诺思作出两点推论:第一制度通过设定一系列规则可以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提高人们认知环境的能力第二由于不确定性和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使得每个人对环境反应的主观模型也不一样从而导致人们选择上的差别和制度规则上的差别这两点推论第-点是说明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可以为有限理性的人们提供帮助而第二点则说明有限理性对制度设立的影响会影响人们对制度的选择造成制度上的差异3、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这是指人对自我利益的考虑和追求意思是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以便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的行为倾向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对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或行为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制度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人们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又可能会诱导出某些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如道德风险、寻租活动等另一方面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可以使人们不安于现状冒风险、寻找机遇、积极创新等从而推动各种变革包括制度创新和变革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对社会、对他人造成一定的危害即损人利己这种损人利己又可以区分为两种一种是"附带地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一个外部性问题;另一种是"人为的""故意的:损害需要强有力的规则和秩序予以预防、约束、制止和制裁(四)、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所谓新制度经济学实际上是一个庞杂的总汇它涉及的领域很广并没有一个统一的逻辑各个新制度经济学家的观点也不尽一致总起来讲它大体上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l、制度的构成与制度的起源;2、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包括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3、制度、产权与国家理论;4、交易费用(交易成本)理论;5、新经济史着重研究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此外有人把公共选择理论(代表人物布坎南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也归人新制度经济学的范围内二、制度的构成、起源、功能(一)制度的内涵与构成1、制度的内涵舒尔茨的界定:"制度是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舒尔茨认为制度是为经济提供服务的他对制度作了经典性的分类(1)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如货币、期货市场等(2)用于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如合约、分成制、合作社、公司、保险、社会安全计划等(3)用于提供职能组织与个人收入之间联系的制度如财产、各种权利和责任规定等(4)用于确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与使用的框架的制度如高速公路、机场等公用设施的管理与使用公立学校、医院科技推广机构社会福利和救济等2`其他经济学家对制度内涵的分析其他经济学家从制度所具有的特性、功能等角度对制度的内涵也进行了分析(1)制度与人的动机、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2)制度一种公共产品(3)制度与组织是不同的制度是社会游戏的规则是人们行为的约束框架而组织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目标和任务而集合形成的一种群体是社会游戏中的角色3、制度的构成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的(1)非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行为规则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世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在正式约束未设立之前人们的行为主要靠非正式约束来规定和制约在现实中正式约束也只占社会整个约束的很少的一部分人们生活的大部分仍然是由非正式规则来约束的非正式约束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在非正式约束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的地位另一个主要的非正式约束是习惯(2)正式约束正式约束也可以称之为成文约束或成文规则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以正式文本形式颁布的、并往往以国家权威为后盾强制实施的一系列规则正式约束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契约等以及由这一系列规则所构成的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具体特殊的细则再到个别的契约这些从上到下的一系列规则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在正式约束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正式约束实施的"规模问题"第二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必须相容的原理(3)实施机制实施机制也是一个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判断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完善除了看其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是否完善之外更主要的是看这个国家制度的实施机制是否健全有力拥有一个强制性的制度实施机制是任何契约能够履行的基本前检验一个国家的制度实施机制是否有效(或是否具有强制性)主要看违约成本的高低强有力的实施机制将使得违约成本变得很高从而使得任何违约行为都变得不划算即违约成本大于违约收益在现实生活中制度实施机制的主体一般是国家(二)、制度的起源和功能对于制度人们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存在制度或者说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制度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制度的起源问关于制度的起源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多种解释1、合作问题以往的经济理论都把制度看成是资源配置的外生变量从而只能说明竞争却不能说明合作带来的效率但是现代经济学的分析表明通过合作方式解决争端所达成的效率总是最大的合作的效率与"同意的一致性"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认为评价效率的唯一指标就是同意的一致性经济学分析显示至少一方不同意的交易比双方都同意的交易所产生的总效用要低同意的一致性在实质上就是形成了"合作解"即意味着达成了双方都满意的协议或合约新制度经济学在理论模型中引入了制度变量后就可以有效地说明竞争的双方为什么要进行合作如何才能有效实现合作由此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制度的起源在于人们实现合作的需要形成制度就是为了实现合作创造条件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为了说明制度在促进合作提高效率中的作用经济学家经常以"囚徒困境"模型来论证(见下图)个月10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个人的效用完全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其结果只能是竞争每个人既不会考虑自己的选择对别人选择的影响也不考虑别人选择对自己的影响而囚徒困境则说明个人的效用不仅取决于他自己的选择而且依赖于他人的选择因此这一模型说明了一个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社会经济生活需要合作囚徒困境实际上对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可以把个人的自私自利转化为某种社会最大福利的假定提出了质疑在一定条件下每个人的"自私"不一定就会"自利"恶性竞争的结果会是两败俱伤人们经过类似囚徒困境这样的事例会逐步发现合作比"自私"更有利共同遵从一定的合作规则比通过欺诈获得几次不义之财更有利这样制度(合作规则)就会被需求并产生作用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这种合作精神、"利他主义"并不是某种道德说教的结果它同样是符合人们对自身利益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原则的只是人们通过对成本--收益的分析比较发现合作、双赢所带来的利益可能会更大所以会作出遵守规则、进行合作的选择他们认为在个人的效用函数里既有利己主义也有利他主义人们倾向于哪一方面主要受制度因素的影响囚徒困境还揭示了人们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动机法官之所以迫使囚徒作出了非最优的选择在客观上是利用了囚徒信息沟通渠道的封闭这就使得囚徒的判断能力大为降低有限信息和有限理性使得囚徒无法达到效用最大化这也说明了对制度的需要说明了在社会成员之间形成制度或必要的游戏规则的重要性可以设想如果囚徒事先确定了不能改变、必须遵守的规则这样在相互无法沟通的情况下就可以依赖制度规则大大降低对对方行为不确定性的疑虑从而有助于共同作出最优的选择同样道理除了法官在客观上制造了有限理性的环境之外囚徒各自的机会主义动机在他们作出非优化选择中也起到了作用大家各自想着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结果却是共同陷入了非最优的选择因此运用制度来约束人们的机会主义倾向对于达成个人最优与集体最优的一致性(即提高"同意的一致性")或者内部效率与外部效率的一致性就是非常必要的2、其他关子制度起源的论述(1)科斯的制度起源理论:交易费用科斯的理论揭示了交易费用与制度形成的内在联系强调了合理的制度安排(交易费用低)对提高经济效率的至关重要的决定性意义通过交易费用概念科斯实际上也提出了一个"制度效率"的问题即根据交易费用的高低可以分析一个制度内部运行效率的高低也可以对不同制度(也可以比较不同组织)之间的优劣作出比较不合理的制度会阻扰交易或者使交易成本非常昂贵从而妨碍经济效率的提高这样科斯就提出了制度选择的标准从另一个角度(非收入和财富的角度)解释了制度变迁和创新的动因即不断追求降低交易费用(2)、诺思的制度起源理论:交换形式的发展提出了建立制度的要求诺思认为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两类交换形式即从简单的交换形式到非个人交换形式在简单的交换形式下专业化和分工处于原始状态人们交易的范围(从空间到内容)都很简单参加交易的人很少重复率很高交易的当事人之间拥有对方的完全信息所以就不需要建立一套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来减少不确定性随着专业化和分工的日趋发达交换大大扩张出现了非个人交换形式在这种交换形式下交易及其复杂交易的参与者很多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欺诈、违约、偷窃等行为不可避免'这样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就会发生背离如果个人收人与其投入不相称他便会失去从事生产性活动的动力社会效率也难以达到最优诺思认为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其所描绘的状态只能是简单交换形式而说明不了复杂的非个人交换形式在后一种形式中会产生"囚徒困境"和"搭便车"现象因此制度就应运而生制度的作用在于规制人们之间的交换关系减少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把阻碍合作的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促进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一致性(3)解决资源稀缺或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所带来的问题这一种认识把制度的起源与资源配置联系在-起他们认为有两种情况导致对制度的需要第一种情况由于资源变得稀缺可能会导致社会的冲突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经济活动正常进行就需要作出一定的制度安排如加拿大海狸捕猎活动的产权制度安排第二种情况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导致自发的或自觉的制度变迁原有的制度不能有效地动员资源满足人们的利益要求就会导致制度变迁的要求带来新的制度的产生和实行如我国小岗村家庭承包制度的自发实行3、制度的功能制度的起源说明制度具有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功能众多经济学家对制度功能进行了深入广泛地分析论述归结起来突出的有以下一些方面:降低交易费用;为合作创造条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收益水平;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制度创新有利于外部利益内部化;抑制人们的机会主义行为;等等三、产权理论对于我们国家来说产权理论可能是新制度经济学诸理论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也是被误解、扭曲、甚至误导最多的理论这里谈一下产权理论的原意以及对产权理论的认识(一)产权的含义关于产权的含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认为:"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德姆塞茨认为:"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它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它能使人们在与别人的交换中形成合理的预期最早提出产权理论的科斯特别强调产权与所有权的区别他认为产权是人们所拥有的"实施一定行为的权力""产权体现的主要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产权"所要决定的是存在的合法权利而不是所有者拥有的合法权利阿尔奇安认为要把产权定义为人们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使用资源的权利或者说人们使用资源的适当规则上述一系列的关于产权含义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产权实际上说得是人们可不可以利用稀缺资源以及利用稀缺资源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的权利或规则再说的简单一些产权就是人们行为的权利或规则(二)产权与所有权的区别产权概念与所有权概念是有区别的在英文中产权是"pmductrights"而所有权则是"ownership"可以这样说所有权是物的归属权问题:它是一个单一的权属而产权则是对权利在人们之间分配的一种制度性安排它是一组权属关系产权所要确定的是在一个经济共同体中或者在彼此的经济交往中人们各自应当拥有的权利及应当承担的责任所有权回答的是物的归属问题而产权所要回答的是各种权责利关系的合理配置问题所以科斯才特别强调产权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而以上各个经济学家的论述中才不约而同的把产权都归结为:人们行为的权利或规则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比如;我买了一台电视机拿回家中使用从物的所有权来说已经没有疑义是属于我了从厂家或商家手中转到了我的手中但是当电视机出现问题、发生事故时我拥有向厂家或商家要求维修或赔偿的行为权利而厂家或商家则有对此负责的行为义务或责任我作为消费者与厂家或商家的后面的这种关系不是所有权关系。
社会学概论(四)社会制度的概念与起源
• 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 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 默者将判监10年。
囚徒困境之经典案例(二)
•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 “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1年。
社会制度的起源
• e.结构功能学派:人类的各种需要,并为人类基本需要服 务。
• f.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制度产生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和再生 产的方式 。
• 2.社会制度的形成途径:两个途径:一是通过自发形成— 从民俗升格到民德,再从民德发展(系统化、条文化)成 为制度 ;二是通过立法产生——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的 (属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大都通过立法)。
妨碍人们正常需求的消极的因素 。
社会制度的功能
• 2.正功能 : • a.行为导向功能:通过权力和义务系统确定人们的行为和
角色,为人们提供思想和行为模式 , 引导人们适应社会 生活,避免太大矛盾与冲突; • b.行为调控与整合功能:鼓励合乎规范的行为,对偏离规 范的行为给予惩戒,调适角色关系,消除社会运行障碍, 建立正常社会秩序; • c.文化创新功能——保存和传递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使 之普及和发展; • d.社会化促进功能 :社会化是制度化的过程:价值标准化、 主导社会化内容和方向;制度化是社会化的手段和方法: 规范、组织和物质设备为社会化提供保障 ;社会制度的 功能就是满足社会和人们生活的需要。
育科学制度 。 • 3.具体性质和作用 :婚姻家庭制度、 (生育制度)
• 4.具体制度分析: • a.家庭制度 (生存制度): • a)定义:关于家庭的性质、形式、关系、功能、权利和
制度的构成与制度的起源
制度的构成与制度的起源()
制度是一个社会或组织内部的规则和程序,旨在指导和引导成员的行为和决策,以达到共同的目标。
在社会和政治实践中,制度可以包括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制度、习惯惯例、规范等等。
制度的构成与制度的起源是人类社会组织和管理历程中的重要问题,也是政治学和社会学等人文社科学科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
制度的构成包括制度的主体、对象、程序、标准、权利、义务等方面。
制度的主体可以是政府、组织、个人或集体等,对象可以是个人、组织、社会群体等,程序包括制定、执行、解释和使用制度等,标准可以是法律、道德、习惯等,权利包括行政权力、司法权力、民主选举权、公民自由等,义务则包括遵守法律、尊重规范、履行公民义务等。
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开始。
人类社会的原始部落有一定的规矩和习惯,但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制度。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制度逐渐得以建立和发展。
最早的政治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东方文明,如埃及、巴比伦等古代文明国家,它们建立了各自的封建制度和行政管理体系。
古代希腊、罗马及中世纪欧洲也建立了各自的政治制度和法律系统,这些制度对今天的西方政治和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制度成为公民和政府互动的重要手段。
民主制度、法治、市场经济等制度成为现代国家的基本制度,提供了公正和平等的机会和制约。
各国政府和组织都建立了各自的制度,以规范社会活动和加强管理,使社会更加和谐和稳定。
总之,制度是社会组织和管理的核心,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转和进步的重要条件。
制度的构成和起源是一个广泛的研究领域,它需要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的系统分析和综合研究,以推进社会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新制度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新制度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教研室主任:任洲鸿执笔人:王晓通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经济学院课程名称:新制度经济学课程编号:204005英文名称: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总学时:36理论学时:36实验学时:0学分:2开设专业:经济学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201007)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制度经济学是以制度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经济学。
它试图通过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各种制度安排的研究,来说明制度安排、交易成本和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
制度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来说并不是很成熟,但是该学科的研究框架已经初步成熟,那就是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契约理论和企业理论。
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应把握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还应掌握其分析方法,了解其最新发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二)课程目标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1.了解最基本的经济制度安排——交易费用、产权、企业组织、国家。
2.了解制度变迁和法经济学等理论内容,形成关于这些制度的基本概念。
3.了解制度影响个人经济行为和社会经济绩效的基本机制。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制度的内涵与构成1.了解旧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的定义;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的定义2.理解制度的构成3.掌握制度的变迁第二节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假设1.了解经济假设在经济学中的地位2.理解稀缺性假设3.掌握对经济人假设的挑战:有限理性第三节制度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1.了解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2.掌握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3.理解演绎与归纳本章重点及难点:不同学派关于“制度”定义之间的异同;突出新制度学派的观点。
对新古典理论的假设前提进行反思,“制度”不应当视为给定,而应纳入分析框架予以研究。
第二章制度的构成与起源第一节制度的构成1.了解正是规则和非正式规则的含义2.理解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的关系3.掌握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的实施机制第二节制度的起源1.了解制度稀缺性的涵义及原因2.理解制度的起源3.掌握制度的功能本章重点及难点:正式规则的概念及内容、非正式规则的概念;意识形态习俗与习惯的区别;实施机制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
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它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制度,封建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兴盛于秦汉唐宋时期,消亡于清初中期。
封建制度不仅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在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一、封建制度的定义和形成过程封建制度是指一种利益交换关系的组织形式,以土地和荣誉为主要的交换物,产生紧密的等级与阶层,并以家族和宗法的原则进行相互联系和统治。
封建制度是由古代人类社会从农业生产中发展而来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在于农业生产中土地的私有制不能被保证,需要通过某种限制性的封建组织来确保土地的稳定性和流转性,从而使农业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中国封建制度的具体内涵和特征包括:土地私有制、世袭制度、贵族阶层、等级制度、农民贡赋等。
二、封建制度的基本组织形式在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主要采用了“地主受封,官吏世袭”的基本组织形式。
其中,地主受封,是指封建君主将一定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弟、亲属、功臣和官僚等,让他们在被封的领地上享有一定的主权地位;官吏世袭,则是指封建君主下发的官职可以按照官员的世袭制度一代代传承,使其家族的利益得以长期得到维护。
这种基于主权和地权两方面的传承方式,使得中国古代的封建结构比欧洲的封建结构更加稳定和紧密。
三、封建制度的权力结构在中,权力结构主要包括皇帝、诸侯、官员和士人。
皇帝是封建君主的最高权利来源,掌握着大权独揽的封建制度核心,任命和罢免官员、颁布法令、决定战争等都是其职责范围之内。
诸侯则是指封建君主所封的分封诸侯,按照封地大小分为:国公、郡公、辅国公、世子、公子、观国公等,并履行保卫国家和征战出征等职责。
官员是封建社会中的职业人员,他们的职业属制,在每一级政权中有严格的官员分类和阶层关系,官职、造诣和功绩决定自身地位和荣誉。
士人指的则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他们往往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参与到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中发挥作用。
制度的构成与制度的起源
制度的构成与制度的起源第二章制度的构成与制度的起源制度是一种社会博弈规则,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的框架。
这种博弈规则分为两大类: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
即使能从国外借鉴正式规则,如果本土的非正式规则因为惰性而一时难以变化,新借鉴来的正式规则和旧有的非正式规则势必产生冲突。
其结果,借鉴来的制度可能既无法实施又难以奏效。
尽管拉美国家 90%的制度是复制欧美国家的制度,但其制度的绩效无法与欧美国家相比。
制度是一种稀缺资源。
到目前为止,用博弈论解释制度的起源还是最好的办法。
持博弈规则论的经济学家倾向于设计的观点,即规则制定是立法者、政治企业家或从事机制设计的经济学家明确设计的结果。
在持博弈均衡论的经济学当中,关于制度起源问题,在一开始似乎并未达成一致的意见。
那些相信进化博弈论的经济学家明显赞成制度是自发的秩序或自组织系统。
新制度经济学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这个概念是由威廉姆森最先提出来的。
1/ 3简单地说,新制度经济学就是利用正统经济理论去分析制度的构成和运行,并去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将首先分析制度的内涵与制度的构成;接着探讨制度的起源;最后略述一下制度的功能。
2.1 制度的内涵与制度的构成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在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形成了多少制度 ?这可能是一个谁也无法回答的问题。
但什么是制度 ?制度由哪些因素组成?这些都是新制度经济学要探讨的问题。
2.1.1 制度的内涵凡勃伦指出,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而生活方式所由构成的是,在某一时期或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通行的制度的总和。
因此,从心理学方面来说可以概括地把它说成是一种流行的精神状态或流行的生活理论。
说到底,可以归纳为性格上的一种流行类型。
至于经济制度,就是在社会的生活过程中接触到它处的物质环境时如何继续前进的习惯方式。
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
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一种在中世纪欧洲广泛存在的社会与政治体制。
它由许多特点组成,包括封建主与农民之间的阶级关系、封建地主对农民的控制以及领地制度等。
本文将探讨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的起源、特点和影响。
一、封建制度的起源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起源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中央政权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政治权力分散到了地方领主手中。
在这个背景下,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在封建制度中,领主通过土地赐予、农民对领主的效忠以及阶级制度等方式来建立起权力体系。
二、封建制度的特点1. 土地赋予:封建制度中,地主将土地赐予农民,以换取农民对他们的效忠和服役。
土地赋予是封建制度的核心特征之一,也是地主与农民之间权力关系的基础。
2. 封建契约:地主与农民之间建立了一种契约,即封建契约。
根据这份契约,农民必须向地主提供农产品、税收或劳动等,作为对土地使用权的回报。
同时,地主也要履行保护农民和提供安全的责任。
3. 领地制度:封建制度中,地主的领地通常由多个庄园和农田组成。
地主通过领地来获取财富和粮食,并且可以向领地内的农民征收税收或劳动。
4. 世袭制:在封建制度中,爵位、土地和权力通常是通过世袭传承的。
爵位会随着家族世代延续,这样地主可以将权力和财产代代相传。
三、封建制度的影响1. 社会结构:封建制度使欧洲社会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地主、骑士和农民构成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地主拥有权力和财富,而农民则处于社会底层。
2. 经济影响:封建制度在经济方面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农产品的分配和贸易方式。
地主通过农民的生产为他们提供财富,同时农民也从土地中获得生存所需。
3. 政治权力:封建制度下,地方领主拥有政治权力,而中央政权逐渐削弱。
这导致了欧洲社会的政治力量分散,不同领主间形成了复杂的地方政治格局。
4. 文化传统:封建制度塑造了欧洲社会的文化传统,如骑士道精神和封建荣誉制度。
骑士精神强调勇敢、忠诚和荣誉,成为中世纪欧洲文化的核心。
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运行机制
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运行机制一、封建制度的起源和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封建制度是由中央集权的帝王通过封爵制度和土地赋予贵族与地方豪强以权力,建立起一套世袭等级制度。
封建制度以家族为基础,由君主、贵族、士人及农民构成了社会的各个层级。
封建制度具有家族、等级、契约和世袭四个基本特征。
二、封爵制度与贵族阶层封爵是封建制度的核心,君主通过封赏土地和爵位来授予贵族特权和权力。
封爵制度依据贵族的功勋和忠诚,确定了贵族的地位与职责。
贵族阶层以封爵得来的土地为基础,通过经营和控制土地,获取经济和政治的利益。
三、土地赋予和农民典籍封建制度的根本经济基础是土地赋予,农民作为封建制度的基层人民,负责耕种土地并向封建贵族上缴税收。
土地赋予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农业生产和国家财政的稳定。
农民典籍制度将农民与土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限制了农民的流动,维护了封建统治的稳定。
四、宗族制度和家族政治宗族制度是封建制度的家族性质的表现,它以家族为单位组织社会生活和政治活动。
贵族通过宗族制度维系家族的权益和地位,以实现权力的最大化。
家族政治在封建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政权的更迭和政策的形成。
五、官僚制度和士人阶层官僚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政治组织形式,士人阶层则是官僚制度的核心人群。
士人凭借学识和才干,在官僚体系中通过科举选拔进入官场。
他们在政府机构中负责管理和执掌权力。
士人阶层通过与贵族和统治者的联系,保障了封建社会的政权稳定。
六、封建制度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封建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得以运行的原因是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它为统一大国提供了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方式,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治阶级的合法性。
然而,封建制度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如社会阶层固化、剥削与压迫、社会发展的滞后等问题,这最终导致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七、封建制度的走向与影响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和朝代更迭。
封建制度的走向表现为加强统治者对权力的控制,推行中央集权,并逐渐形成特定的国家体制。
制度的构成与制度的起源
制度的构成与制度的起源制度是指社会组织、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一种规范和规则体系,它是社会发展和运行的基本框架,为社会成员提供了稳定和有序的生活环境和准则。
制度的构成和起源是研究社会科学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制度的构成和制度的起源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制度的构成1.规则:规则是制度的核心,它是对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规范和约束。
规则可以分为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两种。
正式规则是由法律、法规、制度等明文规定的,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非正式规则则是由社会习俗、道德准则、社会规范等形成的,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2.程序:程序是指制度运行的步骤和方法。
程序可以包括决策、执行、监督和评估等环节,它们是制度运行的关键环节,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3.权力:权力是制度中的重要要素,它是指个体或集体在社会中行使的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
权力可以分为正式权力和非正式权力。
正式权力是通过法律和制度授予的,如政府的行政权力、立法权力和司法权力;非正式权力则是通过个体的能力、地位和社会关系等获得的,如专家的专业权威和领导者的影响力。
4.信仰:信仰是指人们对制度的认同和信任。
一个制度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往往取决于社会成员对该制度的信仰程度。
信仰可以是宗教信仰、道德信仰、政治信仰等,它们对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也是制度得以维持和传承的基础。
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制度的起源有三个主要方面:自然起源、人为起源和历史起源。
1.自然起源:自然起源是指人类社会制度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规律是由自然条件和生存需要决定的。
例如,人类在追求食物和安全的过程中形成了家庭制度和财产制度,这些制度的形成是基于对生命和财产的保护和维护的需要。
2.人为起源:人为起源是指人类社会制度的形成和演变是由人类自主行为决定的。
人为起源可以分为理性起源和非理性起源两种。
理性起源是指人们通过理性思考和合作行动来制定和改进制度,如法律和政府制度的建立;非理性起源是指制度的形成和演变是在无意识和无计划的情况下发生的,如习俗和传统制度的形成。
课件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 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 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制度
1.汉朝的中央制度 汉初:仍为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后: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的
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 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东汉: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瓦解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 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 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 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 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秦朝的中央制度
皇帝制度: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 权都在皇帝手中;
3.宗法制与分封制
宗法制:按照宗法制,周天 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 继承制;
分封制:诸侯享有受封土地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 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评价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 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是周代政体的基本特征;
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 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 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九卿共同 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 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定夺。
2.秦朝的地方制度:郡县制
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是 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 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
郡下设县或道,置县令、县丞、县尉; 郡县主要官员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3.秦朝的文书制度 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封建官僚制度中国
封建官僚制度中国:历史回顾与影响介绍:中国的封建官僚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封建官僚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封建官僚制度的起源与发展1. 封建制度的构成: 封建官僚制度是封建制度的核心,由皇帝任命的官员组成。
官员根据自身的等级和职位享有特权和权力。
这种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商代和周代。
2. 区分等级: 封建官僚制度将官员分为不同的等级,按照等级高低决定官员的权力和地位。
在等级制度中,高级官员享有更多的特权和权力,而低级官员则要服从高级官员的指挥。
3. 考试选拔: 为了确保官员的能力和才干,封建官僚制度采用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确保他们具备必要的知识和能力。
这也为普通百姓提供了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机会。
二、封建官僚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 统治稳定: 封建官僚制度为中国的统治提供了稳定的基础。
官员们必须服从上级的指挥,确保政府的有效运作。
这一点有助于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2. 社会分层:封建官僚制度将人们分为不同的社会等级,从而导致社会的分层。
等级制度使得社会上层的人们享受特权和权力,而底层的人们则往往受到剥削和压迫。
3. 士人文化:封建官僚制度对于士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士人崇尚儒家思想,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体系,这种文化认同被视为社会的精英。
4. 国家治理体系:封建官僚制度构建了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体系。
官僚制度通过对官员的选拔和管理,为政府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和治理手段。
5. 社会弊端:封建官僚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官僚体系的特权和腐败现象,使得权力滥用和公正的缺失成为一些社会问题的原因。
三、封建官僚制度的终结1. 外部影响: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中国面临许多外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挑战。
这些变革带来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而对封建官僚制度产生了冲击。
2. 内部改革:封建官僚制度内部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第一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消极:西周后期,出现诸侯争霸分裂割据的局面
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2)宗法制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以血缘关系维系统治
(3)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
互为表里,政治权利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构成西周政体的 基本特征
◉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上》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
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
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皇帝制度
创制与“皇帝”有关的一系列专用称号,如皇帝 皇帝 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 独尊 “玺”。“皇帝”成为我国君主专制社会最高统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注意:内阁不是国家法定的一级行政机构与 决策机构,仅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明太祖 朱元璋
7.清朝——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
到顶峰)
爱清 新世
觉宗
罗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 ·
胤
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 禛
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
治者的专有称谓
皇权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和 诸大臣 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
至上 权都在皇帝手中。
皇位 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自称“始皇 世袭 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
2.三公九卿制
制度的构成与制度的起源
制度的构成与制度的起源一、制度的构成1.目标:制度的目标是指制度所要实现的最终结果或效果。
它通常是经济、政治、社会或文化的一种理想状态或理想目标,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例如,经济制度的目标可以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制度的目标可以是实现人民民主和维护社会稳定。
2.规则:规则是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对人们行为的规定和限制。
它可以是明确的法律和法规,也可以是习惯、常规和道德规范等。
规则的作用是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和正义。
例如,市场经济制度中的规则包括财产权保护、竞争规则和合同法规定等。
3.程序:制度的程序是指实现制度目标的一系列操作步骤和程序。
它包括制定制度规则的程序、执行制度规则的程序和解决争议的程序等。
程序的建立有助于保障制度的公正、透明和有效,防止滥权和腐败。
例如,司法制度中的程序包括立案、审理、判决和执行等程序。
4.机构:机构是制度运行和实施的组织机构和机制。
它包括政府行政机构、司法机构、监管机构等。
机构的建立和运作有助于保障制度的执行和权力的制衡,确保制度的有效运行。
例如,市场经济制度中的监管机构包括银行监管机构、证券监管机构和反垄断机构等。
5.文化:文化是制度建立和运行的文化环境和价值观念基础。
它包括社会伦理、道德观念、信仰体系和行为习惯等。
文化的因素对制度的发展和运行具有重要影响,它能够塑造人们的行为模式和规范,形成一种共同的理念和认知框架。
例如,市场经济制度的成功与否与社会信任、风险观念和契约精神等有关。
制度的起源要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它是人们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需求而逐步建立起来的。
制度的起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生产方式的发展:以农业社会为起点,人类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下逐渐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例如封建制度、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等。
生产方式的变革不仅推动了制度的形成和演进,也反过来受制于制度的约束和制约。
2.社会需求的变化:社会的需求不断发展和变化,人们为了适应和满足新的需求,不断创造和调整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制度的构成与制度的起源制度是一种社会博弈规则,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的框架。
这种博弈规则分为两大类: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
即使能从国外借鉴正式规则,如果本土的非正式规则因为惰性而一时难以变化,新借鉴来的正式规则和旧有的非正式规则势必产生冲突。
其结果,借鉴来的制度可能既无法实施又难以奏效。
尽管拉美国家90%的制度是复制欧美国家的制度,但其制度的绩效无法与欧美国家相比。
制度是一种稀缺资源。
到目前为止,用博弈论解释制度的起源还是最好的办法。
持博弈规则论的经济学家倾向于设计的观点,即规则制定是立法者、政治企业家或从事机制设计的经济学家明确设计的结果。
在持博弈均衡论的经济学当中,关于制度起源问题,在一开始似乎并未达成一致的意见。
那些相信进化博弈论的经济学家明显赞成制度是自发的秩序或自组织系统。
“新制度经济学”(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这个概念是由威廉姆森最先提出来的。
简单地说,新制度经济学就是利用正统经济理论去分析制度的构成和运行,并去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将首先分析制度的内涵与制度的构成;接着探讨制度的起源;最后略述一下制度的功能。
2.1 制度的内涵与制度的构成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在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形成了多少“制度”?这可能是一个谁也无法回答的问题。
但什么是“制度”?“制度”由哪些因素组成?这些都是新制度经济学要探讨的问题。
2.1.1 制度的内涵凡勃伦指出,“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而生活方式所由构成的是,在某一时期或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通行的制度的总和。
因此,从心理学方面来说可以概括地把它说成是一种流行的精神状态或流行的生活理论。
说到底,可以归纳为性格上的一种流行类型。
至于经济制度,就是在社会的生活过程中接触到它处的物质环境时如何继续前进的习惯方式。
”康芒斯所说的制度是指约束个人行动的集体行动而言,而在集体行动中,最重要的是法律制度。
格鲁奇认为,“各种类型的制度都具有规则性,系统性或规律性的共同点”,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制度是构成统一整体的各个项目相互依存或相互影响的综合体或图式。
诺思说,制度是一种社会博弈规则,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的框架。
他把博弈规则分为两大类:正式规则(宪法、产权制度和合同)和非正式规则(规范和习俗)。
即使能从国外借鉴良好的正式规则,如果本土的(indigenous)非正式规则因为惰性而一时难以变化,新借鉴来的正式规则和旧有的非正式规则势必产生冲突。
其结果,借鉴来的制度可能既无法实施又难以奏效。
青木昌彦归纳了博弈论视野下的三种制度观。
通过将经济过程类比于博弈过程,不同的经济学家分别将制度看做是博弈的参与人、博弈规则和博弈过程中参与人的均衡策略。
一些经济学家将制度明确等同于博弈的特定参与人,诸如“行业协会、大学、法庭、政府机构、司法等等”(Nelson,1994)。
诺思支持第二种观点,即制度应该被视为博弈规则。
青木昌彦的制度定义如下:“制度是关于博弈如何进行的共有信念的一个自我维系系统。
制度的本质是对均衡博弈路径显著和固定特征的一种浓缩性表征,该表征被相关域几乎所有参与人所感知,认为是与他们策略决策相关的。
这样,制度就以一种自我实施的方式制约着参与人的策略互动,并反过来又被他们在连续变化的环境下的实际决策不断再生产出来”。
((日)青木昌彦著《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第28页)我们在导论部分曾指出,T.W.舒尔茨把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
例如,它们包括管束结婚与离婚的规则,支配政治权力的配置与使用的宪法中所内含的规则,以及确立由市场或政府来分配资源与收入的规则。
用中国话讲,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
舒尔茨关于制度的定义被以后研究制度的学者所接受。
V.W·拉坦在《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一文中也将制度定义为一套行为规则,它们被用于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与相互关系。
在舒尔茨看来,制度是为经济提供服务的。
他在其《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该文曾获得《美国农业经济学杂志》授予的杰出论文奖)一文中对制度作了经典性的分类:(1)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如货币、期货市场等。
(2)用于影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如合约、分成制、合作社、公司、保险、公共社会安全计划等。
(3)用于提供职能组织与个人收入流之间的联系的制度,如财产,包括遗产法,资历和劳动者的其他权利等。
(4)用于确立公共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的框架的制度,如高速公路、飞机场、学校和农业试验站等。
(T.W.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载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253页)沿着舒尔茨的思路我们还可以将不同类型的制度列举下去。
在上面列举的制度中,有些属于较古老的制度,如货币就是其中的一种,货币制度大大地降低了人们的交易成本。
有些属于较“年轻”的制度,如期货市场、保险制度等。
在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里,制度作为研究的对象,有着丰富的内涵:——制度与人的动机、行为有看内在的联系。
从深层次看,历史上的任何制度,都是当时人的利益及其选择的结果。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及其制度的形成。
但这与制度形成中的成本一收益计算以及利益均衡并不冲突。
新制度经济学家反复强调,新制度经济学应该从现实的组织体制出发,同时也要从现实中的人出发。
因为实际的人是在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的。
人们的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制度,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实际上就是一个制度(即规则)问题。
正统经济学理论也讲人的动机及行为,但他们假设人是理性地追求效用最大化的。
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人理性地追求效用最大化是在一定的制约条件下进行的。
这些制约条件就是人们“发明”或“创造”的一系列规则、规范等。
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那么人人追求效用(或收入)最大化的结果,只能是社会经济生活的混乱或者低效率。
——制度是一种“公共品”。
萨缪尔森把“公共品”定义为,一个个人消费这些物品或服务不会有损其他任何人的消费。
制度作为一种行为规则,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的。
或说,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一种制度是专为某一个人制定的(即为某一个人的制度安排)。
制度是一种公共规则,这是就制度的最终状态来说的。
但制度在其形成过程中,可能开始并不是作为“公共品”来生产的。
如开始为少数人制订的规则后来适用于所有的人。
制度作为一种“公共品”又与其他“公共品”(如广播或电视信号等)有一定的区别。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一般公共品都是有形的,一般表现为具体的实物,如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等;而作为“公共品”的制度则是无形的,它是人的观念的体现以及在既定利益格局下的公共选择,或者表现为法律制度,或者表现为规则及其规范,或者表现为一种习俗。
第二,一般公共品不具有排他性,即在一定范围内人人都可享用公共品;但作为“公共品”的制度,有的可能具有排他性,如对大多数人有益的制度可能对少数人并不利。
因为一些制度(或规则)是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形成的。
尽管如此,明确制度具有公共品的性质,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些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制度和组织是不相同的。
制度是社会游戏的规则,是人们创造的、用以约束人们相互交流行为的框架。
如果说制度是社会游戏的规则,组织就是社会玩游戏的角色。
组织是由一定目标所组成,用以解决一定问题的人群。
赫伯特.西蒙说,“组织一词是指群体内人们交流的复杂模式和其他关系。
该模式给群体中每个人提供了决策所需的大量信息、假设、目标和态度,同时也给他提供了关于群体内其他人所作所为和别人对自己言行的反应的一系列稳定和可理解的预期”。
(转引自(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第97页)经济组织是企业、商店等,政治组织是政党、议会和国家的规制机构等。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所有不是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导的生产和交换活动,都是有组织的活动。
所有的组织成本都是交易成本。
经济学家们总是努力用不同的交易成本来解释各种组织安排的原因(张五常)。
通俗地讲,制度好像地心引力,它们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强烈地影响人们的行为,但它们又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然而人们已经习惯于它们的存在,以至于并不感觉它们对自己的影响。
在牛顿发现地心引力之前,人类之中并没有谁说出过地心引力的存在,现在经济学家需要发现经济学中的地心引力,即制度如何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
在理解“制度”内涵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把“制度”与“制度安排”的关系搞清楚,新制度经济学家经常使用“制度安排”这一概念。
制度安排的定义是管束特定行为模型和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
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
制度安排可能最接近于“制度”一词的最通常使用的含义了,或者说,制度安排是制度的具体化。
制度安排可能是正规的,也可能是非正规的,它可能是暂时性的,也可能是长命的。
制度安排至少有两大目标,一是提供一种结构使其成员的合作获得一些在结构外不可能获得的追加收入;二是提供一种能影响法律或产权变迁的机制,以改变个人(或团体)可以合法竞争的方式。
例如,使公司合法化的法律提供了一项制度安排就体现了制度安排的两大目标。
公司形式提供了一种组织结构,它使得管理者对经济活动的更大和更为分散的控制,比在一个更为原始的组织形式下的指导更为有效;它给出了组织本身的合法生命(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法人)。
也有人把上述制度安排的两大目标分别概括为经济原则(或经济效率原则)和安全原则。
例如,出于安全目的而存在的制度安排有家庭、合作社、保险和社会安全项目。
实现经济功能的制度安排有公司、灌溉系统、高速公路、学校和农业试验站。
当然,有些制度安排包含着多种目标。
像家庭和合作社这样的制度安排,可以同时实现多种功能。
制度安排与人和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有着内在的联系。
所以,也有人把制度定义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某种“契约形式”或“契约关系”。
2.1.2 制度的构成制度通过提供一系列规则界定人们的选择空间,约束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减少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减少交易费用,保护产权,促进生产性活动。
对制度的构成或制度结构的剖析,是制度分析的基本理论前提。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规则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所构成。
这三个部分就是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
(1)非正式约束(Informal Constraints)。
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
从历史来看,在正式约束设立之前,人们之间的关系主要靠非正式约束来维持,即使在现代社会,正式约束也只占整个约束很少的一部分,人们生活的大部分空间仍然由非正式规则来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