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管理与持续改进

合集下载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持续改进方案及措施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持续改进方案及措施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持续改进方案及措施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机构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医疗质量和医院的形象。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感染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加强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持续改进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持续改进方案及措施:一、持续改进方案1.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分管院长、医务科、护理部、感染科及主要临床、医技、药剂科室主任组成。

制定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操作规程和质量考核标准,对医疗、护理、教学、科研、病案的质量实行全面管理。

2.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建设:感染性疾病科的布局、设施和工作流程严格遵循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要求,并取得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的文件。

严格执行门诊实行传染病与其他疾病分诊制度,并建立相应的控制措施。

3.落实全面质量管理:逐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任务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制约、协调与促进的质量保证体系。

通过全面质量管理,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

4.应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运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管理医院感染控制,包括测量分析现状、建立目标、寻找解决办法、实施解决办法和测量实施结果。

二、具体措施1.加强医院感染教育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知,定期开展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使医护人员掌握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在手术、注射、换药等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3.加强消毒灭菌工作:对医疗设备、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确保患者使用的安全性。

同时,加强对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确保消毒灭菌工作的有效性。

4.落实手卫生规范:加强手卫生宣传,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的意识。

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手消毒剂,规范手卫生操作,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5.建立医院感染监测体系:开展医院感染前瞻性监测,对具有高危因素的病人进行临床病例资料查询、检验科细菌培养结果查阅、临床查看病人等工作,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检查与持续改进记录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检查与持续改进记录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检查与持续改进记录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散发、传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医院感染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一旦发生意外,就可能对患者造成极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对医院感染的管理质量要求非常严格,需要持续改进并监控。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检查是指定期对医院的感染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并记录,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1.评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现状:检查医院的感染管理工作现状,从而了解工作的不足之处。

2.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检查,发现医院感染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进一步提高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水平。

3.了解医院感染发病率:通过对医院感染的监控和统计,了解医院感染发病率,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感染。

4.提高医院工作质量:通过对医院感染管理的评估和监控,帮助医院提高工作质量,创造更安全、可靠的环境。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检查记录包括以下内容:1.检查人员:记录检查人员的姓名和职务,确定检查人员的资质和专业性。

2.检查时间和地点:记录检查时间和地点,确保检查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3.检查项目:列举检查的项目,包括医院的设施设备、人员配备、消毒消毒等。

4.评估标准: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的规定和标准,对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进行评估。

5.检查结果:根据评估标准,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记录存在的问题,同时也需要记录管理工作的优点和亮点。

6.改进意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7.验收情况记录:记录医院对改进意见的落实情况,以此确认医院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能力。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检查的持续改进记录包括以下内容:1.记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整体情况。

2.记录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记录治疗效果和患者的适应情况,对不同疾病进行防控。

4.记录医疗设施和器械的消毒、清洁等制度的改进和贯彻情况。

5.记录医疗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情况,以确保医护人员合格。

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方案

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方案

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方案一、医院感染管理方针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保证二、医院感染管理目标保证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和医务人员健康。

三、医院感染质量管理标准四、医院感染质量考核标准医院感染漏报率≤20%,医院感染现患率≤10%,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治疗室空气≤500cfu/m,物表≤10cfu/cm2,医务人员手≤10cfu/cm2,使用中的消毒剂≤10cfu/cm2,不得检出致病菌,灭菌剂必须无菌。

五、医院感染管理与持续改进考核措施1、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则、规划等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32、医院的布局、设施和工作流程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要求。

3、落实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和报告制度。

4、加强对医院感染控制重点部门的管理,包括手术室、消毒供应室等。

5、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这工作制度。

6、按规定可以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当进行严格的消毒或灭菌,加强对消毒药械及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管理,严格外来器械管理。

7、加强手卫生制度的落实。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开展耐药菌株监测等。

8、落实院感知识、法律法规和规范的培训9、加强医疗废物的监管工作。

10、做好职业防护,减少职业暴露。

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质量管理组织业务院长为医院感染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护理部兼职负责全面实施医院感染质量管理、指导、监管、检查、考核和评价医院感染质量管理工作,严格监管记录,定期分析,及时反馈,落实整改,与多部门质量管理协调配合,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定期研究医院感染质量管理相关问题。

七、医院感染管理与持续改进考核方法1、科室感控小组不定期自查,并如实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院感科不定期查与指导,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督促整改,并落实处罚制度。

3、每月进行院感质量讲评并通报,院感科每月按质量考核结果进行评分。

4、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定期对医院感染管理科的工作进行客观评估,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定期对履职情况进行自我评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院感管理质量持续改进记录整改措施

院感管理质量持续改进记录整改措施

院感管理质量持续改进记录整改措施1.进一步加强院感管理培训和宣传教育:通过组织院感管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院感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加强对新入职人员的院感培训,确保所有医务人员都具备必要的院感管理知识和技能。

2.建立和完善院感管理制度和规范:制定并完善院内感染控制相关的操作规程、操作指南、手册等制度文件,明确各项院感管理工作的职责和要求,并定期进行修订和更新。

3.加强监测和反馈机制:建立健全院感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院内感染的发生和流行趋势,对相关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反馈,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4.落实手卫生、环境清洁和消毒等基础措施:加强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手卫生培训和宣传,确保医务人员正确执行洗手、消毒等相关操作。

同时,加强对医疗设备和环境的清洁和消毒管理,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

5.加强患者隔离和流行病学调查:对于患有可传染性疾病的患者,需要加强隔离和预防措施,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同时,对院内感染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找出感染源和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6.定期开展院感管理评估和内审:定期组织院感管理评估和内审,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

评估包括对院感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审核,对院内感染控制的检查和评估,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效果和执行情况的考核等。

7.强化信息化管理和监测系统:建立院内感染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实现院感数据的录入、分析、查询、统计等功能,提高对院感管理工作的监测和管理能力。

8.鼓励医务人员主动报告和反馈问题:营造良好的氛围,鼓励医务人员主动报告和反馈院内感染和相关问题,及时处理反馈的问题,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

9.引进先进的院感管理技术和设备:根据需要和条件,引进先进的院感管理技术和设备,提高院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10.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加强与公共卫生部门、疾控机构等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院感管理工作,分享经验和资源,加强合作,形成合力。

以上整改措施只是建议,具体实施的具体情况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

感染病科管理制度

感染病科管理制度

感染病科管理制度一、感染病科管理制度的重要性1. 保障患者安全。

感染病科是处理感染性疾病的专科部门,患者大多具有传染性。

感染病科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可以有效规范医务人员的操作流程,降低交叉感染风险,确保患者的安全。

2. 提高医疗质量。

感染病科的治疗工作要求医务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可以规范医务人员的工作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3. 优化资源配置。

感染病科在医院中的地位特殊,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专业性。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对医院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和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

4. 提升医院声誉。

感染病科作为医院的重要部门之一,其治疗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声誉和形象。

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可以提高感染病科的工作效率和治疗水平,增强医院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二、感染病科管理制度的体系框架感染病科管理制度的体系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部门设置。

感染病科的机构设置应该符合医疗机构的规模和需求,包括科室设置、人员编制、设备设施等方面。

2. 人员配置。

感染病科的医务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资质和工作经验,包括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护士等岗位。

3. 工作流程。

感染病科的工作流程应该科学合理,包括患者接诊、医疗处置、药物使用、消毒隔离、医疗记录等环节。

4. 医疗设备。

感染病科应该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器材,保证病人的治疗和护理需求。

5. 医疗质控。

建立医疗质控制度,加强医疗过程监测和评估,及时纠正医疗错误和不良行为。

6. 信息管理。

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保证医疗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在医疗过程中及时准确地传递和记录信息。

7. 培训与考核。

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进修培训和考核,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8. 突发事件处理。

建立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三、感染病科管理制度的管理内容1. 患者管理。

包括患者的接诊、诊断、治疗和转归等环节,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感染性疾病科卫生标准

感染性疾病科卫生标准

感染性疾病科卫生标准一、前言感染性疾病科卫生标准是为了预防、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保障患者、医务人员的健康与安全,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标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的感染性疾病科卫生管理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管理、运行和监督。

二、感染性疾病科设置与管理2.1 感染性疾病科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应具备独立的开阔空间,并根据医疗机构规模和服务需求设置床位。

科室内部应合理划分诊疗区、留观区、隔离区等功能区域,并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设施。

2.2 感染性疾病科管理2.2.1 感染性疾病科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感染性疾病的管理、预防、控制、监测、报告等工作流程。

2.2.2 感染性疾病科应设立感染性疾病管理组织,明确职责,负责本科室的感染性疾病防治工作。

2.2.3 感染性疾病科应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感染性疾病防治知识和技能。

2.2.4 感染性疾病科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强医疗废物管理,防止交叉感染。

2.2.5 感染性疾病科应定期对环境、设备、物品进行清洁、消毒、灭菌,并做好记录。

三、感染性疾病科诊疗操作规程3.1 接诊3.1.1 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对疑似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初步判断和分类。

3.1.2 医务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诊疗服务。

3.2 诊断与治疗3.2.1 医务人员应按照诊疗规范进行病原学检查、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确保诊断准确。

3.2.2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其他药物。

3.2.3 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3 留观与隔离3.3.1 医务人员应对疑似或确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实行留观或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播。

3.3.2 医务人员应做好留观区、隔离区的环境消毒和防护措施,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四、感染性疾病科监测与报告4.1 感染性疾病科应建立感染性疾病监测制度,定期收集、分析、报告感染性疾病发生情况。

医院感染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医院感染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医院感染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医院感染问题一直是医疗行业关注的焦点,也是影响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大问题。

医院感染不仅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增加医疗负担,而且可能导致医疗事故,影响医院声誉。

为此,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从医院感染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一、医院感染存在的问题1. 感染防控意识不强部分医务人员对感染防控知识掌握不足,感染防控意识不强,对感染防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感染防控措施不能得到有效落实。

2. 感染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或者制度执行不力,导致感染防控工作无法得到有效开展。

3. 消毒隔离措施不严格部分医院消毒隔离措施不严格,设备设施不完善,导致交叉感染的风险增加。

4. 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不佳部分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不佳,未严格执行手卫生规定,使病原体通过手传播,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

5. 医疗废物处理不当部分医院医疗废物处理不当,未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规定,可能导致病原体传播。

6. 患者自身因素患者自身因素也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如患者免疫力低下、基础疾病较多等。

二、整改措施1. 加强感染防控知识培训医院应加强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确保感染防控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2. 完善感染管理制度医院应完善感染管理制度,确保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对制度的执行力度,确保感染防控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3.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医院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完善设备设施,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4. 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医院应加强对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监管,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确保手卫生规定得到严格执行。

5. 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医院应加强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规定,防止病原体传播。

6. 关注患者自身因素医院应关注患者自身因素,针对免疫力低下、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及持续改进制度范文(五篇)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及持续改进制度范文(五篇)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及持续改进制度范文在____年的医院感染控制质量管理工作中,我院将认真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不断完善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建设,狠抓制度落实与措施执行,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达到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的目的。

一、健全制度完善三级网络管理实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和临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三级网络管理,明确职责,签署各级责任状。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将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及管理薄弱环节重新修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规范》,完善《医院感染质量管理考核方案》,交由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专题会会议通过。

成立医院感染质量管理考核小组,并按《医院感染质量管理考核方案》的相关要求,对全院各科的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实·1·行月科室自查与医院考核反馈制度。

各临床科室医院感染质控小组则应充分发挥管理职责,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把我院医院感染的发生控制在最低水平。

二、大力开展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与培训院感办制定出全年院感培训的书面计划,针对性地对全院医务人员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知识教育与培训,与科教科协同组织安排并及时对培训内容给予考核和评价。

在局域网上建立院感控制宣传园地,上传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管理方案、工作要求、质量检查结果及反馈意见、学习培训材料、院感控制新进展新信息等等。

三、有效开展医院感染监测(1)院感染病例监测:院感办将对住院病人中的高危易感人群进行前瞻性调查,做好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病例的发生、流行或暴发,减少感染病例的漏报,每月汇总相关数据通报全院。

各科室应根据本科院感病例发生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并有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及记录。

(2)围术期用药的目标性监测:院感办对手术病人开展“围术期用药及相关情况的调查”,每月形成手术病人《围术期用药执行情况调查与分析》通报全院,并按要求向省监控中心汇报。

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管理与持续改进自查报告

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管理与持续改进自查报告

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管理与持续改进自查报告自查报告一、简介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管理与持续改进是医疗机构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本报告旨在介绍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管理情况,并提出持续改进的建议。

二、管理情况1. 人员组织与管理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人员组织与管理情况良好。

科室设有专业的感染控制护士和感染科医师,他们负责疾病的监测、防控以及培训工作。

此外,小组会议的召开和定期报告的编制也有助于保持良好的管理情况。

2. 感染监测感染监测是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通过严格的感染监测制度,有效地监测感染情况。

它涵盖了接触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多个领域,并及时记录和报告感染疾病的情况。

3. 管理措施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来预防和控制感染疾病的传播。

包括但不限于:常规消毒、手卫生的推广、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病区设施和环境的清洁与消毒等。

这些措施有效地降低了感染疾病的发生率。

三、持续改进建议尽管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管理情况良好,但仍存在一些待改进之处,以下是一些建议:1. 加强人员培训尽管医院已经有专业的感染控制护士和感染科医师,但仍需要加强他们的培训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持续的培训有助于他们了解最新的感染控制知识和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2. 强化手卫生意识手卫生是预防感染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建议医院加大对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培训力度,鼓励他们时刻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此外,医院还可以提供更多的便捷的手卫生设施,以便医务人员随时清洁双手。

3. 建立更严格的感染控制标准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可以制定更严格的感染控制标准,包括病区设施和环境的清洁要求、病人与访客的探视规定等。

通过这些更严格标准的实施,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感染疾病的发生。

4. 提高患者宣教水平患者宣教是预防感染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建议医院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工作,向他们普及感染预防的知识和技巧。

通过提高患者的感染防控意识,可以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

感控质量与安全管理持续改进评价标准

感控质量与安全管理持续改进评价标准

感控质量与安全管理持续改进评价标准(-)病房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细则(二)新生儿科感染管理质量考评标准1、工作人员入室、外出、会诊及探视人员探视者着装符合管理规定,严禁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患感染性疾病者严禁入室。

2、接触患儿皮肤、黏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

3、配奶间环境设施符合要求。

患儿使用后的奶瓶、奶嘴一人一用一灭菌,盛放奶具的容器用后清洁灭菌;患儿使用的被服、衣物、浴巾、浴垫等应一人一用一灭菌,衣物保持清洁,污染随时更换。

4、新生儿专用眼药水及皮肤用药应一婴一用。

5、连续使用的湿化瓶、呼吸机湿化罐应每日更换无菌水,呼吸机管路每周更换,污染时随时更换,由CSSD 回收处理。

工作人员知晓呼吸机消毒流程。

6、蓝光箱及婴儿保温箱使用后应终末清洁消毒,滤网及时清洁,定期更换;使用中应每日更换湿化液,湿式清洁恒温罩内外表面,特殊感染患儿(包括多重耐药菌)应消毒。

每周或遇污染时应进行彻底清洁消毒。

工作人员知晓婴儿保温箱清洗流程。

7、雾化器、防护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吸痰管、听诊器等应固定,不能固定使用的应一人一用一消毒。

一次性用品严禁重复使用。

8、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9、医务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应严格执行手卫生。

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

感染患儿进行诊疗、护理时由专人分组进行,感染患儿的物品、使用的仪器设备相对固定,用后消毒或灭菌。

10、发现不明原因或特殊感染的患儿应按传染病管理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隔离标识明确。

11、有日常清洁制度并落实,各种清洁消毒记录齐全,保持空气清新,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0min,通风不良可使用空气消毒器进行空气消毒,医院感染 的预防与 控制 (15分) 1、未遵守入室要求,发现1人次扣0.5分。

2、器械、器具物品使用不规范1件次扣1分。

3、奶具使用、清洁、消毒、灭菌不符合要求,发现一次扣0∙5分。

感染性疾病管理与持续改进

感染性疾病管理与持续改进
【C】
1.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制定医院医疗废物(包括污水处理)管理制度与处理规范。
2.各类医疗废物、污水处理符合相关规范。
3.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医疗废物、污水处理人员知晓相关规定并能严格遵照执行。
【B】符合“C”,并
职能部门履行监管,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A】符合“B”,并
医疗废物、污水处理符合规范,监测合格,资料完整,通过环保部门评估。
3.有重点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专家组。
【B】符合“C”,并
1.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疾病疫情调查、采样与处理的流程。
2.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有关部门落实控制传染病传播措施。
3.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
【A】符合“B”,并
1.传染病报告及时,感染性疾病管理规范,无因管理问题导致传染病播散。
4.12.2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分诊点设置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按照传染病防治有关规定和诊疗规范接诊和治疗传染病患者,不得推诿或者拒绝接诊传染病感染者或传染病患者。成立重点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专家组。
4.12.2.1
根据相关法规要求设置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分诊点,其建筑规范、医疗设备和设施,人员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2.感染性疾病救治人员参与区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援,协助指导各类感染性疾病的救治。
4.12.3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采取标准防护措施,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与防护用品,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废物。
4.12.3.1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与防护用品,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采取标准防护措施。
3.承担本单位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4.承担本单位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5.开展相关制度、规范的培训。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ppt课件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ppt课件
实践指南提供关于预防的信息以及关于医疗和支 持服务相关感染的信息。适用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基 本工作内容、应对传染性疾病爆发和报告的要求
PCI .3 的衡量要素
9
二、国外医院评审
(三)澳大利亚 1974年澳大利亚成立了卫生服务标准委 员会,从机构服务质量和临床技术质量两 个方面开展工作,即:卫生服务质量和安 全认证,为医院提供质量持续改进的框架
10
二、国外医院评审
(四)加拿大 加拿大医院评审标准注重病人健康和连
续性照顾的重要性,在公共卫生、社区卫 生、临终关怀、疼痛管理等内容进行规定, 体现以病人健康、生命质量提高为目标的 管理,同时强调了医疗服务与社区卫生服 务的连续性
目标5的含义 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严峻的挑战。医疗相关感染率上
升是患者和医疗专业人员严重关切的问题。医疗机构常见 的院内感染包括导尿管引起的泌尿道感染、血流感染和肺 炎(常因机械通气所致)。
正确的手部卫生是消除上述感染和其他感染的至关重 要的措施。国际上认可的一些手部卫生指南,包括世界卫 生组织(WHO)、美国CDC等所制定的指南。
12
三、JCI 医院评审标准(第三版)
(一)医院评审标准(第三版)的新变化
1. 新增章节“国际患者安全目标”
包括6个国际患者安全目标、要求、含义陈述和衡量要素 目标5:
减少医疗相关感染的风险 目标的要求
医疗机构要制订相应措施减少医疗相关感染的风险
13
三、JCI 医院评审标准(第三版)
1. 新增章节“国际患者安全目标” (2)
27
三、JCI 医院评审标准(第三版)
2.项目领导和协调 PCI .2 的含义
不论医疗机构采取何种机制开展感染控制工作, 医生、护士和感染控制专业人员应共同参与。其他 人员(如流行病学专家、数据采集专家、统计师、 供应室经理、微生物学家、药剂师以及保洁服务、 环境或设备维修服务及手术室人员)是否参与则取 决于医疗机构的规模和服务的复杂性

传染病持续改进管理方案(2篇)

传染病持续改进管理方案(2篇)

传染病持续改进管理方案总结分析及持续改进措施传染病管理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控制传染病流行是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关键。

今年我院共网络直报传染病121例,其中乙类传染病95例,丙类传染病15例,其他法定传染病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11例,无传染病漏报发生,无管理原因导致的传染病播散。

(见附表)今年在管理工作做了如下几点:一、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医院成立了以分管院长为组长的传染病管理小组,传染病疫情报告小组,制定了传染病管理制度,传染病防治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二、传染病网络直报及时准确,督查工作日常化公共卫生科工作人员每日收取全院传染病报告卡,督促各科室填写传染病登记本,并及时进行网络直报。

三、每月对传染病疫情报告数据常规分析并写出自查报告。

医院每月对全院各科传染病管理进行现场督导。

查门诊日志,检验科,放射科登记是否完整,规范。

对传染病报告数据进行分析(与上月比增长或降低例数,与去年同期比增长或降低例数),每月有自查报告。

四、门急诊分别设置预检,分诊处对就诊病人实行预检,分诊制度,询问流行病学史。

发现呼吸道发热病人或腹泻病人安排到发热,呼吸道门诊或肠道门诊就诊。

五、肠道门诊工作规范化今年共接诊腹泻病人76例,做到“有泻必查,有样必检”。

六、开展了传染病知识的培训及考试今年院感控办和公共卫生科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了《传染病报告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麻疹、手足口相关知识》的培训,并进行了全院医护人员的传染病知识考试。

七、存在的不足和整改措施公共卫生科在审卡时发现纸质传染病报告卡填写欠规范。

①个别医生在卡片楣栏部分,报卡类别区未进行选择。

②现住址没有详细到门牌号码。

③卡片中已选择乙类,丙类或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又在卡片的订正病名处错误地用中文填写。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整改措施:①严格审卡,对填写不规范的卡片一律退卡重新填写。

②加强青年医师培训,提高认识,继续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报告规范》的培训。

科室医院感染整改措施及效果评价

科室医院感染整改措施及效果评价

科室医院感染整改措施及效果评价一、背景及意义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发生的一切感染性疾病,包括在医院内感染和在医院外感染但在医院内发现的患者。

科室医院感染是影响医院质量和安全的重要因素,也是医院管理中的一大难题。

感染整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对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整改措施1.加强感染管理组织建设成立感染管理科,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全院感染管理工作。

科室设立感染管理专员,负责本科室感染管理工作。

建立感染管理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职责,确保感染管理工作的落实。

2.制定和完善感染管理制度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感染管理法规,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本科室的感染管理制度,包括感染预防、控制、监测、报告、处置等方面的内容。

3.加强感染防控培训和教育定期组织感染防控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感染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加强感染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和家属的自我防护意识。

4.落实感染防控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做好无菌操作,加强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灭菌工作。

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耐药菌的产生。

加强病房环境管理,保持室内空气质量,防止交叉感染。

5.加强感染监测和数据分析定期开展感染监测,掌握感染发生的情况和趋势。

对感染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感染发生的根源,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6.完善感染信息化管理建立感染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感染信息的电子化管理。

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感染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三、效果评价1.感染发生率:通过对比整改前后的感染发生率,评估整改措施对感染发生的影响。

2.感染病原体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整改前后感染病原体的分布及耐药情况,评估整改措施对病原体控制的效果。

3.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通过现场观察和调查问卷等方式,评估整改措施对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

4.患者满意度: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感染管理工作的认可程度。

5.感染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执行情况:评估整改措施对感染管理制度完善和执行情况的推动作用。

“院感”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院感”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院感”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一、引言医院感染(院感)是指患者在医院接受诊疗过程中,由于病原体在体内定居、生长、繁殖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患者安全、医疗质量和医院声誉。

本方案旨在通过建立健全院感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体系,提高我院院感管理水平,保障患者安全。

二、院感质量管理目标1. 降低院感发生率,提高患者治愈率。

2. 提高医护人员院感防控意识,减少医源性感染。

3. 加强院感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院感暴发。

4. 完善院感管理制度,提高院感管理质量。

三、院感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措施1. 建立健全组织架构(1)成立院感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院感质量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2)设立院感质量管理科,具体负责院感管理日常工作。

(3)设立院感监控小组,负责本科室院感监测和防控工作。

2. 加强院感培训与宣传教育(1)定期组织院感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院感防控能力。

(2)开展院感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患者和家属的院感防控意识。

(3)加强院感知识宣传,利用海报、宣传册等形式,普及院感防控知识。

3. 完善院感管理制度(1)制定院感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各级职责和流程。

(2)建立院感监测与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控制院感暴发。

(3)完善院感防控措施,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4. 加强院感监测与评估(1)建立院感监测体系,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进行监测。

(2)定期对院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院感防控的薄弱环节。

(3)开展院感风险评估,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5. 提高院感防控能力(1)加强手卫生管理,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减少医源性感染。

(3)加强环境清洁与消毒,确保医院环境安全。

6. 加强院感暴发处置与报告(1)制定院感暴发应急预案,明确处置流程和责任分工。

(2)建立院感暴发报告制度,确保信息畅通。

(3)加强院感暴发调查与处理,及时控制疫情。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与持续改进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与持续改进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与持续改进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引言•文献综述•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分析•持续改进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实施效果评价•研究结论与建议目录01引言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的传播和感染给医疗机构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增加了患者治疗难度和治疗成本。

医疗机构的挑战本研究旨在探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现状、影响因素和防控措施,为医疗机构提高感染防控水平和患者诊疗质量提供参考。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综述、实地调查和专家访谈等多种方法,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具体的防控措施和改进建议。

研究方法和范围02文献综述多重耐药菌株,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等,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多种多重耐药菌株的流行趋势多重耐药菌株感染主要分布在医院重症监护室、老年病房和感染疾病科等重点科室。

感染类型和科室分布多重耐药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影响因素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主要受患者来源、医护人员手卫生、医院环境、医疗器械及抗菌药物使用等因素影响。

防控措施针对上述因素,可采取加强患者筛查、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加强病区清洁消毒、强化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推行联合治疗等防控措施。

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和防控措施国外研究在多重耐药菌的流行病学调查、诊断、治疗及防控方面,国外已有较深入的研究。

国内研究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趋势、感染类型和科室分布等方面,防控措施仍需进一步探讨。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03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分析设立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医疗、护理、检验、感染防控等多学科人员组成。

制定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和协作要求。

管理体制与组织架构制定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预防控制等规章制度。

医院感染的持续改进与评价

医院感染的持续改进与评价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时监测医院感染发生情 况,提高预警和防控能力。
抗菌药物研发
加强抗菌药物研发,降低耐药性,提高感染治疗效果。
新型消毒技术
推广紫外线消毒、等离子消毒等新型消毒技术,减少传统消毒方式 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管理理念更新
预防为主
01
将医院感染防控纳入医院管理核心内容,强化预防措施,减少
医院感染的持续改进与评价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6
目录
• 引言 • 医院感染现状与问题 • 持续改进策略 • 评价方法与指标 • 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 未来展望与建议
01
引言
背景介绍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发生的感染,常见于住院患者和手术患者。
医院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还可能增加医疗费用和医疗纠纷的风险 。
鼓励医护人员参加医院感染相关的学 术交流和研讨活动,提升专业水平。
定期组织医院感染防控知识讲座和案 例分析,加强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 认识。
监测与反馈机制
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和统 计,分析感染原因和流行趋势 。
建立医院感染信息报告制度, 及时上报感染病例和异常情况 。
对监测结果进行定期评估和反 馈,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 督促落实。
感染风险。
耐药菌株增多
抗生素滥用导致耐药菌 株增多,给治疗带来困
难。
03
持续改进策略
制度化管理
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流程, 明确各级管理人员职责和工作要
求。
定期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自 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管理
漏洞。
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标准,对 医院感染控制指标进行监测和考
核。

院科两级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检查与持续改进

院科两级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检查与持续改进
职能部门督导检查与持续改进
督查项目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督查科室
各临床科室
督查时间
2012、9、16
存在问题:
1、使用抗菌药物商品名称。
2、部分住院医师越级使用抗菌药物。
原因分析:
1、部分医生已习惯使用药物商品名称。
2、对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不了解。
改进措施:
1、科室要加强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管理的学习,特别是对年青医生。
督查时间
2013、4、16
存在问题:
1、医生使用抗生素、更换抗生素病历无记录,或记录不全
2、第一季度病原学送检率不高。
原因分析:
1、对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掌握不好
2、无用药依据,不能进行分析。
3、对病原学送检重视不够。
改进措施:
1、掌握用药指征,合理使用缺生素,做到用药、换药有依据,有分析,并及时记录。
2、督促医生加强病原学送检工作。
追踪效果评价:
抽查各科病历,措施落实,改进有效。
职能部门
医务科、院感办
督查人员签名
评价时间
2013、5、28
自治县人民医院
职能部门督导检查与持续改进
督查项目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督查科室
各临床科室
督查时间
2013、7、15
存在问题:
1、个别医师使用限制级抗生素,无主治医师签名。
职能部门
院感办
督查人员签名
评价时间
2013、4、23
自治县人民医院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检查与持续改进
督查项目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管理
督查科室
内一、内二、
外一、外二
儿科、妇产科
督查时间
2013、6、16

医院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医院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医院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检查标准1: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符合规定,严格执行门诊患者预检分诊制度。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1、感染性疾病科的布局、设施和工作流程严格遵循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要求。

2、严格执行门诊实行传染病与其他疾病分诊制度并建立相应的控制措施。

3、每月召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讲评、改进并备案。

检查标准2: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医源性感染。

考核方法:查看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文件,突发医院感染事件应急预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措施。

改进措施:1、建立传染病防治工作组织体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突发医院感染事件应急预案。

制定科室管理制度和人员职责。

坚决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传染病防治法》的各项规章制度,制订传染病防治工作流程与规范。

2、根据感染性疾病科的特点制定无菌技术操作常规、消毒隔离工作制度和手卫生规范。

定期抽查医护人员操作查看无菌操作常规及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

3、工作人员须戴帽子、穿隔离衣和工作鞋,检查、治疗、护理时戴口罩。

注意加强个人卫生和防护。

4、检查每一患者后用皮肤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做到一诊一消毒。

对空气用紫外线灯照射,每日二次,每次30min。

5、检查可疑烈性传染病患者后,更换隔离衣和床单。

用2000mg∕1含氯消毒液浸泡被污染的物品Ih,可燃性的直接密闭运输焚烧处理。

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可用2000mg∕1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放置2h后倒入下水道,被其污染的物品原则上焚烧处理。

便器、痰盂等用2000mg∕1含氯消毒液浸泡2h o6、室内桌、椅、门把用2000mg∕1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地面用2000mg∕1含氯消毒液拖擦每日1次。

用过的器械以2000mg∕1含氯消毒液泡30min后清洗,凡不能浸泡消毒者,用2000mg∕1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1.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制定医院医疗废物(包括污水处理)管理制度与处理规范。
2.各类医疗废物、污水处理符合相关规范。
3.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医疗废物、污水处理人员知晓相关规定并能严格遵照执行。
【B】符合“C”,并
职能部门履行监管,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A】符合“B”,并
医疗废物、污水处理符合规范,监测合格,资料完整,通过环保部门评估。
4.12.2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分诊点设置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按照传染病防治有关规定和诊疗规范接诊和治疗传染病患者,不得推诿或者拒绝接诊传染病感染者或传染病患者。成立重点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专家组。
4.12.2.1
根据相关法规要求设置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分诊点,其建筑规范、医疗设备和设施,人员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十二、感染性疾病管理与持续改进
评审标准
评审要点
4.12.1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承担本单位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设立疾病预防控制专职部门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规范传染病处理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医源性感染。
4.12.1.1
2.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制度、规范的培训。
【B】符合“C”,并
1.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分诊点的建筑规范、医疗设备和设施符合相关规范,有独立服务区域。
2.人员配置、梯队结构合理,满足工作需要。
【A】符合“B”,并
1.负责人具备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任职资格。
2.护士长具备主管护师及以上任职资格。
4.12.2.2
对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C】
1.有工作人员岗前培训计划,培训内容至少包括:
(1)有关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工作制度。
(2)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预防、诊断、治疗、职业暴露处理和防护等内容。
2.落实培训计划,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对不合格人员实行离岗再培训。
【B】符合“C”,并
工作人员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有关规定和诊疗规范接诊和治疗传染病患者。
4.12.4开展对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有专门部门或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并按照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4.12.4.1
有专门部门或专职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管理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规范,实行网络直报。
【C】
1.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的制度与流程。
【A】符合“B”,并
根据新颁布或修订的规章规范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再培训。
4.12.2.3
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实行首诊负责制,及时报告疫情,规范接诊和治疗传染病患者,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及有关部门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调查、采样与处理以及相关控制传播措施。
【C】
1.落实预检分诊制度。
2.执行“首诊负责制”,按照传染病防治有关规定和诊疗规范,及时报告疫情,规范接诊和治疗传染病患者。
【C】
1.根据相关法规要求设置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分诊点。
(1)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分诊点的设置要相对独立,内部结构做到布局合理,分区清楚,便于患者就诊,并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
(2)有感染性疾病患者就诊流程规定公示。
(3)有各项规章制度与流程、岗位职责,并执行。
(4)承担感染性疾病诊疗的医师具有感染性疾病的诊断能力,具有临床微生物学、抗菌药物应用、传染病学、流行病学等专业知识,接受过内科学训练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2.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实行传染病网络直报。
3.有专门部门及专职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管理工作。
4.有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核对以及奖惩等相关制度并组织培训,相关人员知晓有关规定。
2.感染性疾病救治人员参与区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援,协助指导各类感染性疾病的救治。
4.12.3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采取标准防护措施,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与防护用品,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废物。
4.12.3.1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与防护用品,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采取标准防护措施。
3.有重点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专家组。
【B】符合“C”,并
1.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疾病疫情调查、采样与处理的流程。
2.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有关部门落实控制传染病传播措施。
3.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
【A】符合“B”,并
1.传染病报告及时,感染性疾病管理规范,无因管理问题导致传染病播散。
2.有职业暴露的完整登记、处置、随访等资料,并根据案例或阶段分析改进职业防护工作。
3.有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对落实情况监督检查。
【A】符合“B”,并
1.相关人员对职业防护和职业暴露处置知晓率100%。
2.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追踪与成效评价,有持续改进。
4.12.3.2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规范处理医疗废物。
3.承担本单位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4.承担本单位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5.开展相关制度、规范的培训。
【B】符合“C”,并
传染病防治与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和感染性疾病科人员知晓并遵守相关制度,履行岗位职责。
【A】符合“B”,并
有职能部门间协调机制和协调流程,共同支持传染病防治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健全传染病防治与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架构,完善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C】
1.有健全的传染病防治与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架构且职责明确。
(1)有传染病防治与医院感染管理职能部门。
(2)有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分诊点。
(3)有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4)有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组织。
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完善感染管理相关的制度、流程、岗位职责、诊疗规范等。
【C】
1.有根据医务人员在工作时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的规定,防护措施适宜。
2.医务人员使用的消毒与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医用级标准,配置完整、充足,便于医务人员获取和使用。
3.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B】符合“C”,并
1.有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处置流程明确,并组织演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