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2. 掌握不同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主要观点;3. 分析人地关系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不同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及其演变原因。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地球的关系,引出本课主题——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主要观点。

2.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

三、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不同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及其演变原因。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地关系思想的现实意义。

五、作业布置(5分钟)学生课后总结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践行人地和谐发展的理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不同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主要观点。

2. 学生阅读教材,深入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

三、课堂讨论(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人地关系思想的看法及其现实意义。

四、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不同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及其演变原因。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地关系思想的现实意义。

六、作业布置(5分钟)学生课后总结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践行人地和谐发展的理念。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前两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不同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主要观点。

高中地理_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学设计【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

2. 结合具体案例,领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和因果关系结构图,提高分析图表和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比较等学习过程,树立人类发展与环境对立统一的辩证观,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

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教学过程】案例分析:草海危机展示材料:草海危机请学生思考该人进鸟退还是人退鸟进?并说明理由。

请学生按照自己的观点设想可能采取的措施阅读材料思考并讨论交流相关问题并进行回答展示。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人地关系思想会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做法会有不同的结果展示人进鸟退所造成的恶果对恶果进行归类明确人进鸟退会带来生态、经济等方面的恶果,为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做铺垫。

展示PPE怪圈:布置任务完成因果关系图学生合作完成人口增加、环境恶化与贫困之间的因果关系图并进行展示进一步理解人进鸟退会带来恶果的原因,使学生思考人与地理环境该如何相处?小结承转展示人地关系三种观点示意图观察比较三幅图的异同学生观察三幅示意图并描述异同。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理解三种人地关系的观点并过渡到历史上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后附:《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习材料《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习材料材料一:草海危机:草海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是我国黑颈鹤等许多世界珍稀鸟类的重要越冬停歇地。

每年到草海越冬的候鸟有10多万只,如此众多的鸟聚集在草海,给在草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农民带来了麻烦———一个海子里的鱼虾,既要喂鸟,又要“喂”人。

而且,不安分的鸟在“大鱼大肉”之后,还经常在农民的庄稼地里“换换口味”。

面对这样一些抢农民饭碗的“土匪”,当地村民当然要“奋起反抗”,打鸟的事便时有发生,还有很多农民干脆将草海放水,空出农田来种庄稼,鸟的地盘逐渐被人掠去了绝大部分。

高中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

高中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

高中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一、引言人和自然,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其中最基本的关系便是人地关系。

高中地理教育作为中学阶段地理学知识的综合性体系,对于学生们进行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尤为重要。

而对于高中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该如何把握其内核思想和应用知识?教材、经典论著、跨学科知识结构体系都是有关参考的内容,但这些较为形式化的知识,如何“归功于”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史时,我们又可以从哪些视角描绘出其全貌?二、教学目标1.理解人地关系的概念、内涵和发展历程;2.探讨人地关系研究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了解不同时期人地关系研究的重点与方法;3.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并能够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综合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跨学科联动思维。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概念与内涵的演变在地理学领域,人地关系指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文化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改造。

但人地关系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与深化,这也导致了不同学派、学者在其内涵上的不同看法。

可以以此为教学重点,通过讨论学者们论述的内容,初步了解人地关系概念内涵的演变。

教学方法:以文献读解为主要途径进行交流,让学生通过阅读指定文献,如徐宗汉老师的《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刘祖琦、曹元明合编的《地理学人地关系基础》等,逐步对人地关系概念和内涵的演变进行分析。

2.历史演进与特点分析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可以概括为先后经历的自然地理学史、人文地理学史、现代地理学史三个阶段。

其中在不同时代,贯穿始终的是人和自然环境的逐渐相互适应与相互作用。

人地关系研究的特点在上述三个阶段中也各有侧重。

比如早期的自然地理学阶段,更多关注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与生存”关系,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理事实的叙述和自然条件的说明;而人文地理学阶段则是将社会、经济、政治等人文因素加入到地理研究中,从而形成了重视地域差异和时空分析的人文地理学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人地关系的基本概念,掌握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包括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生态马克思主义等不同阶段的主要观点。
2.分析不同人地关系思想对地理环境、社会发展、人类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问题。
4.结合所学知识,对身边的地理环境进行调查,如学校周边的河流污染、交通拥堵等,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撰写调查报告。要求不少于800字,报告需包含问题分析、解决方案和实施建议。
5.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人地关系研究领域,如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要求撰写一篇综述性文章,不少于1000字,内容需涵盖研究背景、主要成果和未来展望。
b)终结性评价:通过考试、论文等形式,评价学生对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
4.教学拓展:
a)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人地关系研究的前沿动态,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难点: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及其演变逻辑;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地关系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案例教学法:通过引入典型的人地关系案例,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深入分析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
b)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对人地关系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往往局限于表面认识,缺乏深入理解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本章节学情分析如下:

推进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教案

推进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教案

推进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以及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合适关系,并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基本概念、特点与历史演变;2.掌握人地关系思想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3.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合适关系,并引导学生对于环保、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探究与思考;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之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小事开始投身于环境保护。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围绕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展开教学,其中内容具体分为以下五个部分:1.人地关系思想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人地关系思想在古代的演变;3.人地关系思想在近代的演变;4.人地关系思想在现代的演变;5.人类与自然的合适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三、教学方法本教案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力求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与实践中,深入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并力求将学生带入到一个亲近自然、关爱环境的生态意识环境中。

四、教学过程1.前导活动(10分钟)自然环境音乐欣赏通过自然环境的音乐欣赏,让学生体验到自然的美好与神秘,感受自然环境所带来的人类情感。

2.核心部分(35分钟)2.1 人地关系思想的基本概念与特点通过案例教学法,介绍人地关系思想的主要内涵与特点,并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

2.2 人地关系思想在古代的演变通过历史故事、文化名著等方式,讲述人地关系思想在古代的演变过程,并通过古代建筑物、道观等古迹进行实地考察。

2.3 人地关系思想在近代的演变通过相关历史事件、伟大思想家的知名论述,介绍人地关系思想在近代的演变情况,并讲述近代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与危害。

2.4 人地关系思想在现代的演变通过讲述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理念、标志性事件,介绍人地关系思想在现代的演变情况,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展。

2.5 人类与自然的合适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思想通过案例教学法、青年生态小分队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合适关系,并探究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内涵及实践。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的教学设计范文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的教学设计范文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与目的人地关系思想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认识和追求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思想。

通过本次教学,希望学生能够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内涵和意义,进一步认识与地球共生共存的必要性,形成环保意识,提高环保素养和文明素养。

二、教学内容和方式(一)教学内容1.人地关系概述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3.人地关系思想在当代的重要性(二)教学方式1.讲解法2.小组讨论3.情景模拟4.展示汇报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制作主题标语,让学生对人地关系思想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通过短片、图片等形式,让学生感性认识人地关系。

(二)提纲挈领1.人地关系的概述a.定义人地关系b.从历史和哲学角度阐述人地关系c.阐述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性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a.古代人地关系思想b.中世纪人地关系思想c.现代人地关系思想3.人地关系思想在当代的重要性a.政策层面的重要性b.环境层面的重要性c.文化层面的重要性(三)重点内容展开1.人地关系的概述a.人地关系的定义在历史上,人类是通过与自身周围环境和世界的接触,才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了认识,和谐的人地关系已经成为人们共同的追求和理想。

b.从历史和哲学角度阐述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历史的起始时期。

在早期,人们只是单纯利用自然资源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之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日益显现,人们开始形成和发展人地关系思想。

c.阐述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性人地关系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对于今天的社会,人地关系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a.古代人地关系思想古代人地关系思想是从人类刚刚开始生产生活的时期开始发展起来的。

在古代人地关系思想中,民族间的竞争和掠夺影响了人地关系的和谐,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共同维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b.中世纪人地关系思想中世纪是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教学设计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教学设计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理解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主要特点。

能够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运用比较法,对比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的差异,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引导学生关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的表现及原因。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原因。

培养学生运用人地关系思想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造成破坏的图片或视频,如森林砍伐、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二)新课讲授1、采集渔猎时期教师讲解:在采集渔猎时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主要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

展示相关图片或资料,让学生感受这一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

提问: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一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是依赖和崇拜的,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

2、农业文明时期教师介绍: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定居并进行农业生产,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逐渐增强。

举例说明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如开垦农田、兴修水利等。

引导学生思考: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这一时期人类开始主动地改造自然环境,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相对较小,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3、工业革命时期播放工业革命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化。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一、教材分析新程标准要求“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根据有关,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入手,分析各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必修二前三内容的学习,分别从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五个方面具体地对人地关系进行了解,对人地关系有自己的认识。

学生有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掌握本节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本节知识对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要求更高,学生不仅要会理解知识本身,还要学会归纳出其中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了解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过程。

2 使学生掌握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过程3 使学生学会分析不同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人类活动产生的后果。

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图片及,使其能够归纳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掌握归纳法的运用2.指导学生查阅,使其了解不同人地关系思想的代表人物及论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 人地关系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2 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产生条及其影响。

难点从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得出人地关系的正确选择是可持续发展五、教学过程【新导入】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从人类出生那一刻起,为了生存与发展,就不断从环境中取得物质和能量,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从弱到强,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球,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今天我们就学习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板书】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渡】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有差异,我们把人地关系的思想演变分为古代和现代两个时期说明,古代人地关系的思想是怎样的呢?读本94-95页,思考、讨论并填写下表【阅读思考】读本95页“阅读”,思考古代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产生与影响【点拨】这段材料是说明古代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相关思想,这时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只是处于萌芽状态。

高一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模板

高一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模板

高一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掌握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

2.教学难点:各个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古人描绘的山水画,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画反映了哪种人地关系思想?”2.知识讲解(1)介绍古代人地关系思想①展示古人对待自然的图片,如祭祀、敬畏自然等,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核心:“天人合一”;②讲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等。

(2)介绍现代人地关系思想①展示工业革命后的图片,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引导学生了解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②讲解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核心:“可持续发展”,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等。

(3)讲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①从古代的“天人合一”到现代的“可持续发展”,讲解各个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②分析各个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内在联系,如从尊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

3.案例分析(1)展示我国近年来实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图片,如绿色发展、节能减排等,引导学生分析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实践;(2)分组讨论:如何将人地关系思想融入日常生活,为可持续发展做贡献;4.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2)强调人地关系思想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5.作业布置(1)熟记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如何运用人地关系思想为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1.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2.学生是否能掌握各个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3.学生是否能将人地关系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可持续发展做贡献?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及其与古代思想的区别。

人地关系演变教案

人地关系演变教案

人地关系演变的教课方案 【篇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课方案]】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本章规划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人地关系,本章从前各章内容均是介绍了人类的各样生产和生活活动。

本章是对人地关系的思虑,介绍了人类历史上人地关系的思想演变。

人类发展到今日,面对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要直面环境问题,找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走可连续发展道路。

第二节中论述了中国走可连续发展道路的必定性以及实施可连续发展的门路。

在问题研究中,选用了一个目前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绿色食品知多少”。

教课中,可出示图片资料,让学生认识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依占有关资料,概括人类所面对的主要环境问题。

在学习可连续发展内容时,可联系《21世纪议程》,让学生概括可连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门路。

本章的教课目的是要让学生意会走可连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定选择;认识在可连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课时安排共4课时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冷静讲课本节内容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手,剖析各历史期间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认识人类走可连续发展道路的必定性。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连续发展的意义与必定。

教课“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的内容时,可将人地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以表格的形式体现,也可鼓舞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理顺思路、掌握重点。

本节教课重点是可连续发展理论,难点是可连续发展系统表示图的剖析。

对玛雅文明的事例剖析,教课时可依据需要代替,或鼓舞学生研究某个事例。

在学生找资料、剖析资料的过程中,锻炼收集、整理、剖析信息的能力。

工业革命期间,是人类征服自然致令人地关系恶化的期间,这一时期的环境问题事例好多,教师可激励学生举例。

在剖析图6.7时,学生除了得出开垦荒地惹起恶性循环的知识外,还可经过自己在图中找答案提升读图能力,也可将图6.7作一个变式。

在学习环境问题时,教师可自己或鼓舞学生声情并茂地演讲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迫。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人教版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人教版
- 环境保护纪录片:推荐学生观看《地球脉动》、《家园》等纪录片,通过视觉影像资料直观感受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 环境保护组织:介绍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绿色和平等环保组织的理念和行动,让学生了解非政府组织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 拓展建议:
- 实地考察: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时间,参与本地环境保护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宣传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 社会调查: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周围人群对人地关系和环境保护的认知程度,通过数据分析提出改善建议。
- 项目研究:指导学生开展小型的项目研究,如研究学校所在地的生态系统、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等,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 辩论与演讲:组织学生参与辩论赛或演讲比赛,围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主题,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公共演讲能力。
- 交流分享:组织学生进行课后交流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实践经验,互相学习和借鉴,共同提高。
- 指导帮助: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后拓展学习。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情况?”(如城市扩张、森林砍伐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人地关系演变奥秘。
- 人地关系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性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如何分析人地关系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运用到日常生活和未来学习中去,提高自己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设计16: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教学设计16: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人们主要通过围垦湖海、填塘塞河、开垦草场、牧业缩小、毁林开荒、破坏植被的方式扩大耕地面积的。例如,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口增长较快,对土地的压力较大,农民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主要采取了向陡坡地、林地、草地要粮的措施,造成植被的破坏,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3.围垦湖海、填塘塞河会破坏水利,使水产减少;开垦草场导致牧业缩小、草场过载、植被破坏;毁林开荒、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这些影响会破坏生态平衡,使生态环境恶化。而且这些影响在短时期内不能消除。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发展的基础;经济持续发展,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发展目的。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代内、代际、人与物、国家与地区之间;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
阅读P97活动参与
1.本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加深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生态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1)可持续发展揭示了环境与发展的辨证关系。经济发展要以环境和资源为基础,发展的可持续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同时,环境保护也需要依靠经济发展来提供必需的资金和技术,环境保护的好坏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2)可持续发展肯定了各国的发展权。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打破贫困加剧和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3)可持续发展从伦理角度强调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人类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必须保证后代人拥有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代内公平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必要前提。
后工业文明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产力达到较高的水平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引言:人地关系思想是指人类与地球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地关系思想也经历了演变和发展。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人地关系的本质和意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教案将从人地关系思想的起源、发展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情况。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起源1. 原始社会的人地关系思想- 原始社会中的人地关系是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适应为基础。

- 原始社会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敬畏,人类与自然环境保持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

2. 古代文明的人地关系思想-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的出现使人地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 古代文明中的人地关系思想强调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同时也培养了对自然世界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二、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1. 人类主导地球的人地关系思想- 工业革命的兴起导致了人类对地球的更深层次的干预和改造。

- 人类主导地球的人地关系思想强调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控制和利用,忽视了对地球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2. 环境保护意识的崛起-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关注逐渐增加。

- 环境保护意识的崛起推动了人地关系思想的转变,人们开始重视地球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三、人地关系思想的未来展望1. 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地关系思想- 当今社会,人地关系思想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即生态文明时代。

- 生态文明建设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未来人地关系思想的重要发展方向。

2. 教育中的人地关系思想培养- 在教育中,应当加强人地关系思想的培养和引导。

- 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对地球生态系统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人地关系思想水平。

结语:人地关系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了解其演变与发展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人地关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起源、发展与未来展望,为推动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教学设计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教学设计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2)理解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主要特点。

(3)能够运用人地关系思想的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人地关系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引导学生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2、教学难点(1)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2)如何引导学生将人地关系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使学生对人地关系思想有初步的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和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入理解人地关系思想,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的视频,引出人地关系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讲授新课(1)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阶段介绍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敬畏,人类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此时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2)农业文明时期的人地关系思想讲解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出现了一些简单的环境问题。

此时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表现为“地理环境决定论”,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3)工业革命以来的人地关系思想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优秀教学案例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白:以一句引人深思的名言“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土地”引起学生对土地的重视,激发学生对人地关系思想的兴趣。
2.讲述封建社会的人地关系思想:土地私有制,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土地矛盾。
3.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地关系思想:人地矛盾加剧,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
4.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的人地关系思想:和谐发展,引导学生理解和谐人地关系的内涵和实现途径。
(三)学生小组讨论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人地关系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思想对现代社会有何影响?”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素养。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地关系问题。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对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进行总结,强调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2.使学生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人地关系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
(2)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要求每个小组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实中的地理环境问题。
2.教学过程:
(1)教师提供案例,如:“某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2)学生运用人地关系思想,分析该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展示和点评,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它们与人类活动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考。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通过学习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思想,来探讨如何解决现实中的地理环境问题。”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其主要观点。
2.教学过程:
(1)教师简要介绍地理学发展史上的人地关系思想,如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等。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其主要观点;运用人地关系思想分析解决地理环境问题。
2.难点:理解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及其对现实地理环境问题的影响;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例如,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人地关系紧张带来的严重后果,激发学习兴趣。
2.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创新能力,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3.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作业成果,以提高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作业布置要注重实践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4.撰写一篇关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讲稿,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环境问题,谈谈如何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要求不少于800字,语言表达流畅,观点具有说服力。

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教学设计

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教学设计

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教学设计“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从过去、现在、未来即以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直面环境问题、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线索展开教学。

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一、标准: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阅读资料,了解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几个历史阶段。

2.知道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简单地表述三种人地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列表比较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及其行为表现。

2.说出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

3.能够举例说明或根据图表等信息材料分析说明在不同的人地关系思想理论指导下人类改造环境产生的不同结果,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比较等学习过程,树立人类发展与环境对立统一的辩证观,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难点】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教具使用】多媒体与教学案。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

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我们看不到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的荒漠化等现象,这是因为当时的人非常注重环境保护吗?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极其微弱,只是从自然界获取极少量的生物资源,同时生活中排放的废弃物也是微不足道的,再加上当时的人口数量也十分有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远远小于环境的资源供应能力及对废弃物的处理能力,因此当时几乎不存在环境问题,这并非当时的人注重环境保护的结果。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课标解读】◆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本条“标准”目的是了解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可以通过生动的历史事实,深入浅出地作介绍,或使用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本条“标准”同上一条“标准”一样,是以正确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思想形成为主要目的,认识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注重对世界主要环境问题的系统归纳,加强分析材料并从中归纳出结论的能力训练。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本条“标准”属情感、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教学要求。

对学生的要求是使他们“领悟”到“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初步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并落实在学生个人行为的变化上。

【教材分析】“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基于前面学习的不断深入与铺垫,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必然。

本章是地理必修2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主要从过去、现在、未来即以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直面环境问题、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线索展开教学。

因此,它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目的是通过本章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动,充分认识到人类与环境协调统一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通过对前面所学的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及交通等人文地理的知识,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区位分析能力,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因此,如何由理论知识上升为切身的体会并付诸行动去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

回顾过去,了解现在,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践的必然性。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时间轴上的演变;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优秀教案

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优秀教案

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优秀教案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优秀教案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优秀教案【课标要求】一、标准: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阅读资料,了解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几个历史阶段。

2.知道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简单地表述三种人地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列表比较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及其行为表现。

2.说出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

3.能够举例说明或根据图表等信息材料分析说明在不同的人地关系思想理论指导下人类改造环境产生的不同结果,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比较等学习过程,树立人类发展与环境对立统一的辩证观,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我们看不到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的荒漠化等现象,这是因为当时的人非常注重环境保护吗?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极其微弱,只是从自然界获取极少量的生物资源,同时生活中排放的废弃物也是微不足道的,再加上当时的人口数量也十分有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远远小于环境的资源供应能力及对废弃物的处理能力,因此当时几乎不存在环境问题,这并非当时的人注重环境保护的结果。

2.远古时代,生活在中国中原地区的华夏族的图腾是“龙"??一种浑身布满鳞片,有四条带有尖爪的.短腿,头上还长着类似黼的角的假想动物。

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所谓的“龙”,它实际是蛇的变形,是古代华夏民族对蛇的恐惧和崇拜的表现。

从本质上说,人类对自然物的崇拜是一种迷信,也是一种愚昧。

在远古人类看来,自然就是神,在自然面前,人类只能俯首贴耳,任其摆布。

这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知识水平不高的必然结果,是对自然物的敬畏、崇拜,也是原始社会人类对于自然的基本态度。

新授课一、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产生时间及前提?时代背景: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基于前面学习的不断深入与铺垫,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必然。

本章是地理必修2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主要从过去、现在、未来即以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直面环境问题、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线索展开教学。

因此,它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目的是通过本章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动,充分认识到人类与环境协调统一的重要性。

二、课标要求及解读◆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本条“标准”目的是了解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可以通过生动的历史事实,深入浅出地作介绍,或使用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本条“标准”同上一条“标准”一样,是以正确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思想形成为主要目的,认识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注重对世界主要环境问题的系统归纳,加强分析材料并从中归纳出结论的能力训练。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本条“标准”属情感、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教学要求。

对学生的要求是使他们“领悟”到“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初步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并落实在学生个人行为的变化上。

三、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通过对前面所学的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及交通等人文地理的知识,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区位分析能力,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因此,如何由理论知识上升为切身的体会并付诸行动去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

回顾过去,了解现在,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践的必然性。

四、教学设计思想(一)讲清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正确理解人地关系。

本节主要从人地关系这个传统问题入手,对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历程进行梳理,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人与环境关系的实质。

归根结底,人与环境协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与环境不协调,则出现环境问题。

教学内容编排将按照追溯人地关系的演变(过去)──环境问题的表现(现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未来)这样一条主线展开,重点把握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在时间轴上的变化、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以及理解人地关系。

(二)教会学生判读联系框图和生产流程图。

对于填充型的因果联系框图,要先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有关的因素归为若干组,再在组内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或提示,结合所学的知识,把它们的因果关系理顺,最后检查整个框图的关系是否合理。

对于已经给出的完整的因果联系框图,要把握住主导因素,层层深入,递进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

对于生产流程图,要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把握中心环节,系统地理解整个生产过程,用工农业区位等知识分析其合理性或不合理性。

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2.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时间轴上的演变以及当代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3.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4.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联系框图和生产流程图提高分析图表、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实现人类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出一份力。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二)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2.人地关系的实质。

七、教学策略采用直观教学、活动教学、讲练结合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夯实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地理学习兴趣;通过材料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比较联系法等发展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意识。

八、课时安排:1课时九、整体思路导入新课(以视频形式导入新课,说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引出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学习主题一:过去(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以动画形式展现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兴趣,归纳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学习主题二:现状(直面环境问题)(以人类与环境关系模式图说明人地关系实质;以因果联系框图培养学生判读方法,了解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图表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以《京都议定书》为引子说明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学习主题三:未来(可持续发展)(展示“可持续发展示意图”理解可持续发展内涵;以材料分析形式揭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课堂反馈、小结(以漫画来考查学生能否挖掘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分析产生原因、后果及解决措施)十、知识框架十一、教学过程与方法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世界环境问题”,思考视频的内容反映了什么事实?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地理问题?【小结】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一系列环境问题陆续产生,这些都是由于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引致的。

第二环节:新课讲授学习主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承转】环境问题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不同时期,人类是如何与环境相处的?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活动1】观看FLASH动画──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教师总结】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设计意图】以动画形式展现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兴趣,归纳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

学习主题二:直面环境问题【学生活动2】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与环境是怎样的关系?【提示】先读出每个箭头的含义。

【分析】A人类社会从环境中输入能量、物质;B人类通过消费活动,以“三废”等形式输出给环境;C当人类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环境资源时,环境对人类社会将产生良性反馈。

D当人类掠夺、破坏环境资源时,环境将对人类产生恶性反馈,出现环境问题。

【归纳】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小结】人类社会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相互制约、互相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设计意图】通过《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让学生明确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人与环境处于统一关系,人地和谐发展。

随着人口压力增加、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等,人与环境处于对立关系,环境会进一步恶化。

【学生活动3】给出一组因果联系框图,让学生分析相互之间的联系。

【读图指导】对于已经给出的完整的因果联系框图,要把握住主导因素,将材料进行整理归类,层层深入,递进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

【提问】1.人们为什么要不断扩大耕地面积?2.人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耕地面积?3.这些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4.耕地面积是扩大了,但是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解决了吃饭问题,反而越来越贫穷。

讲讲其中道理。

【学生活动4】给出一组填充式因果联系框图,让学生思考完成。

A.生存条件恶化B.人均收入减少C.土地生产力下降D.人均资源减少E.教育落后,环境意识薄弱F.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G.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H.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I.当前的生存要求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J.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读图指导】对于填充式的因果联系框图,要先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有关的因素归为若干组,结合所学知识,把它们的因果关系理顺,最后检查整个框图的关系是否合理。

【分析】1.贫困会引起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还使得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因此,贫困意味着人口的增加。

2.人口增加使人均资源减少,人均收入减少,导致愈加贫困,为满足其最基本的需求,不得不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产量,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必然造成环境恶化。

3.受贫困困扰的人们,当前的生存需要压倒了长远的环境保护,同时,由于贫困导致教育落后和环境意识薄弱,并最终导致环境恶化。

4.环境的退化,使得人们的生存条件恶化,土地的生产力也随之下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了解人口、环境与资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承转】阅读教材P95图6.11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举例【问题1】全球环境问题分布特点如何?在南北半球及不同类型国家和地区有何表现?【归纳】北半球问题多于南半球;发展中国家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污染转嫁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以生态破坏为主;……【问题2】哪一个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归纳】CO2增多──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性环境问题【材料探究】引出《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的报道材料,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何影响?【设计意图】通过读图获取信息,了解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分布,培养学生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得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共性和差异,培养全球环境意识,明确保护环境是人类的共同使命。

学习主题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思考】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理解概念及内涵,解读“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

【设计意图】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同时提高学生对结构示意图的逻辑分析能力。

【理解】可持续发展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思考】美国否决实施《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此举违反了什么原则?【设计意图】以美国不参与《京都议定书》为例,反映了“单边主义”,违背了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虽然中国没有承担“减排”任务,但我们也会遵循以上原则积极自律。

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明白地球是属于全人类的。

【材料分析】1.贫困村的村干部为了带领大家奔小康,想出了一个致富的好办法:决定把本村麦田的土卖给城市建筑公司做工程用土,取土形成大坑,又用收费方式给城市堆放垃圾。

这样他们两头进钱,是种麦收入的几十倍。

村民果然手中有了钱,大家都很高兴,衷心感谢他们的致富带头人。

2.由于附近金矿生产废弃物尾矿砂的堆积,孙家村的大沟里十几年来就吃掉了近百亩土地,使人均耕地下降到0.03公顷。

村里和矿上共同商量,共同开发复垦,由矿上出钱,村里出劳力、机械,运来“客土”覆盖到尾矿填平的沟壑上,形成耕地。

十年来,通过这种方式恢复耕地15.335公顷,不仅解决了尾矿污染问题,而且村里耕地由25公顷多增加到40公顷。

【思考】分析以上两个例子,哪一个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什么?【分析】第二个材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

因为材料1用农田堆放垃圾会破坏土地肥力,影响农业生产,又污染环境,危害村民健康。

这种行为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没有考虑长远发展。

材料2既解决了尾矿污染问题,又增加了耕地面积,耕地是可再生资源,利用得当,可为村民提供农产品,解决温饱同时创造经济效益,达到良性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