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标准
![《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8d80a32dcc175527072208a2.png)
《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类型:(电子、通信专业专业必修课)课程代码:(01010824)授课对象:(电子、通信专业)学分:(4学分)先修课:(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等)学时:(64学时)后续课:(无)制定人:郑运刚制定时间:2011年7月16日星期六二.课程性质、任务和目的电子测量与仪器是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等专业的通用技术基础课程。
包括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测量误差分析和实际应用,主要电子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电参数的测试方法,该领域的最新发展等。
电子测量技术综合应用了电子、计算机、通信、控制等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电子测量技术和仪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开拓学生思路,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求实求真的科学作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研发工作打下基础。
三.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设计(1)能力目标1)能根据被测对象正确地选择测量方案和仪器;2)熟练掌握常用电子测量仪器(通用电子示波器、信号源、电子电压表、计数器、扫频仪等)的正确操作;3)能对测量结果进行正确的处理;4)能对电子测量仪器进行基本维护和简单维修。
(2)知识目标1)了解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2)了解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用途、性能及主要技术指标;3)掌握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二)。
课程课时分配课时分配表四.课程的主要内容与学时分配(一)电子测量概论(2学时)(1)电子测量的意义、特点、内容;电子测量的基本对象——信号和系统的概念、分类;电子测量方法分类。
(2学时)(二)基本测量理论与测量数据处理(6学时)(1)测量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计量的基本概念,单位和单位制,基准和标准,量值的传递准则。
(2学时)(2)测量误差的分类、估计和处理:随机误差的统计特性及减少方法,系统误差的判断及消除方法,粗大误差及判断准则。
电子测量技术教案《2》
![电子测量技术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e5297799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24.png)
电子测量技术教案《2》教案:电子测量技术《2》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并能够应用于电子测量领域的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内容1.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介绍2.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操作3.电子测量技术的实例应用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理论讲解1.1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介绍-电子测量技术的定义和作用-电子测量仪器的分类和特点-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测量范围-电子测量技术的误差分析和校准方法2.实验操作2.1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操作-示波器的使用和操作方法-多用表的使用和操作方法-信号发生器的使用和操作方法-频谱仪的使用和操作方法3.实例应用3.1电子测量技术的实例应用-温度测量-电压测量-频率测量-电流测量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主要通过实验报告和考试成绩来进行,考察学生对电子测量技术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同时,也将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进行评估。
六、教学资源1.电子测量仪器:示波器、多用表、信号发生器、频谱仪等2.教材和参考书籍3.实验报告模板和评估表七、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电子测量技术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能够熟练运用电子测量仪器进行实验操作,并能够应用所学的电子测量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标准精选全文
![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标准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0ca16641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78.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电工仪表与测量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电气技术应用(电气设备安装与维护)专业1.前言1.1课程性质电工仪表与测量是中等职业学校电气技术应用(电气设备安装与维护)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传授电工仪表与测量知识与培养常用电气测量能力的的专业课,旨在培养学生使用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能力。
主要内容包括: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结构、工作原理、技术特性;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简单校验、维护及保养知识;电量及电参量的正确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清除方法。
1.2设计思路以电气技术应用(电气设备安装与维护)专业中的电工测量基本操作任务为依据设置本课程。
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掌握电工测量方法所需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同时充分考虑本专业中职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需要,并融入维修电工职业资格鉴定四级的相关要求。
本课程建议为80课时.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电工测量仪表的结构、工作原理、选择以及使用方法、电工测量方法的选择、测量数据的处理等专业基础知识,为完成电工测量的实际操作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能够达到维修电工岗位四级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
在完成本课程相关岗位的学习任务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合作的品质,并在此基础上达到以下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了解电工仪表与测量在电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发展概况。
⏹熟悉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
⏹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维护及保养知识。
⏹掌握合理选择电工仪器仪表的方法。
⏹会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测量电量及电路参数.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及误差消除的方法。
3。
课程内容和要求5、实施建议5、1教材编写(1)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2)以“工作任务"为主线来设计教材,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要求,以岗位需要即“必需、够用”为原则来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完成专业教学任务的需要来组织教材内容。
《电子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标准
![《电子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202eea3aaea998fcd220e5a.png)
《电子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标准1.课程定位《电子技术综合实训》是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技能实训课程,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将前面所学过的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单片机技术应用、印制板设计与制作、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和电子产品检验等相对独立的专业理论课程知识有序联系起来综合应用,重点突出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2.课程目标2.1知识目标:(1)熟悉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的流程和方法;(2)掌握电子仪器、仪表的性能特点和整机综合测试的方法;(3)掌握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晶体管、集成电路等常用元件和器件的电性能、型号规格和识别方法;了解对元器件的型号命名、符号参数、测试条件、外形尺寸等技术指标;(4)熟悉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工艺要求和装配工艺流程;(5)掌握电子电路知识和分析、计算电路参数的方法;(6)熟悉EDA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7)掌握单片机内部结构、内部存储器单元的分配、各特殊功能寄存器地址分布、指令系统和外部扩展的接口等知识。
2.2能力目标:2.2.1专业能力:(1)具有电子仪器、仪表的综合使用能力;(2)具有多种元件选购和综合检测能力;(3)具有不同封装元件的焊接能力;(4)具有电子电路的综合设计和仿真分析能力;(5)具有综合应用可编程技术和编写技术文件的能力;(6)具有根据电路特点综合绘制原理图和设计PCB的能力;(7)具有整机综合测试、参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具有综合管理电子产品制作工艺的能力。
2.2.2 社会能力:(1)具有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2)具有计划组织能力;(3)具有较强的责任心;(4)具有较强的安全、质量和成本意识;(5)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6)具有沟通与交流能力;(7)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8)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9)具有较强的爱岗敬业精神;(10)具有协调工作关系和人员关系的能力;(1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2.3 方法能力:(1)具有采用各种先进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2)掌握仿真软件设计电路的过程和参数的测定;(3)掌握使用仪器或仪表测试功率放大电路指标的能力;(4)具有较强的自学和创新能力;(5)熟练掌握调试技术和装配工艺等;(6)掌握一般元件的焊接技术的能力;(7)掌握Protel等软件绘制原理图的能力和PCB图设计能力;(8)掌握特殊元件焊接工艺的能力;(9)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0)掌握贴片元件焊接工艺的要求;(11)掌握电路升级带来的装配工艺和调试工艺的要求;(12)掌握单片机开发编程制作能力。
《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课程标准
![《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86c7e802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c7.png)
附件:课程标准体例框架和要求《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一)课程背景在线上线下交互式教学方式的大趋势下,搭建云课堂,让学生可以在线学习,在线与老师同学交流,高效而且方便,即使在线下课堂中,合理应用云平台的优质资源也可以提高实践实训的效能,《电子测量技术》教学团队开始探寻新的教学模式。
《电子测量技术》作为电类专业必修的核心专业技能课程,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一样有着丰厚的传承和历史底蕴,同时也承受着电子测量行业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带来的冲击。
为了给国家,给测量行业输送更高素质更贴近行业发展的技术人才,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实验室设备利用率,在2020年秋季,开展了《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其中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3+2)作为调研分析对象,探索《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和可持续发展性,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科学与客观的分析,加强反思,力求推进本课程的更新与改进。
(二)课程定位《电子测量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技术应用型课程。
是适用于电子电气类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正确选用测量方案能力;具有正确选用仪器、仪表的能力;具有对电路测量、调试、故障排除、维修的能力;具有对常用电路进行设计、调试、检测、维护的能力。
本课程不仅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职业能力。
二、设计思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本专业学生目标能力要求,学生自身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社会与行业的发展需要结合本课程目标要求在现代通用电子测量技术及仪器领域,经校内外专家论证,选择了应用最广泛,最贴合就业岗位的技术技能及仪器仪表的相关内容。
本课程在线上线下+多媒体+实训室学习情景下,模拟实际测量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二)课程内容编排设计(一)课程内容选取技术内容:理论先行,系统为上,将实际测量项目与电子测量仪器测量原理及具体应用结合。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9321570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63.png)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是机电、电子仪器与测量、检测技术与仪器仪表、电子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
电子测量技术,是以电子技术为基本手段的一种测量技术。
它是测量学和电子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电子测量除运用电子科学的原理、方法和设备对各种电量、电信号及电路元器件的特性和参数进行测量外,还可以通过各种敏感器件和传感装置对非电量进行测量。
开设《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化的分析、测量方法,使之具有电子测量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
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何种专业技术工作,都能为之奠定坚实的、重要的基础。
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电子测量的基本思想、理论、和方法,提高测量电路的设计能力和应用能力。
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电子测量的基本组成原理;2、能够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分析测量误差、处理测量结果;3、了解电子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4、掌握测量频率、时间、相位等数字量的基本方法;5、掌握测量电压、电流、电阻等模拟量的基本方法;6、了解频域测量和数据域测量的基本知识;7、了解自动测量系统及通信技术。
三、教学内容(一)、概述(2学时)1、电子测量的基础知识2、电子测量系统的组成3、现代电子测量技术及发展(二)、测量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4学时)1、误差及其来源2、误差的分类3、随机误差分析4、系统误差分析5、系统误差的合成6、测量数据的处理(三)、电子示波技术(4学时)1、示波器基本原理2、模拟示波技术3、数字存储示波技术4、示波器的应用(四)、信号发生器(4学时)1、信号发生器概述2、函数发生器3、频率合成器(五)、频率和时间的测量(6学时)1、计数器2、频率计(转速仪)3、定时器(周期仪)4、相位差的测量5、频率-电压转换器(六)、电压的测量(6学时)1、模拟量的测量及其标准表头2、各种电参数的测量方法3、数字万用表(七)、频域测量(2学时)1、频谱分析基础2、频谱分析仪(八)、数据域测量(2学时)1、数据域测量基础2、逻辑分析仪(九)、自动测量系统及通信技术(2学时)1、自动测量系统概述2、通信协议四、学分及学时分配本课程2学分,授课32个学时。
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标准
![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446a7d1002020740be1e9b5c.png)
xx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课程标准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标准1.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43320 适用专业:供用电技术学时数:72 学分: 4先修课程:《应用数学》《应用物理》《电工电子技术》后续课程:《电机学》《电能计量》《继电保护》《高电压》2.课程性质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作为电类专业的入门专业基础课,电工仪表与测量学科的特点是,其本身作为一门专业课,以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及专业课电工基础为理论依据,偏重于电子测量设备的理论与实际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来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去指导实际应用,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而对于职业教育,在没有明确分班的情况下按照学生的志愿与实际的摸底调查,正确对学生定位。
以学生的基础和发展为依据,将学生分成两个层次即升学与就业。
对于打算升学的学生我们更要注重应试能力的训练,重点强化文化课与主要专业课。
而对于打算就业的学生,我们则突出文化知识与职业实践的结合,主要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
3.课程教学目标3.1 能力目标A1.能够按照实际需求,准确选择测量仪器仪表解决问题;A2.能够按照仪器技术参数,快速判断功能用途及使用方法;A3.能够安全并准确无误的接线电压/电流/功率/电能表等;A4.能够熟练并按照安规要求,使用万用表/示波器/互感器/兆欧表等仪器,测试分析实际电路3.2知识目标K1.掌握常用电工仪表的误差和准确度定义K2.掌握磁电系、电磁系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构成、原理及扩大量程的方法K3.了解500型万用表的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K4.掌握常用的电阻测量方法及其分类K5.熟悉互感器/兆欧表/变送器/功率表/示波器/电能表等的构造及工作原理3.3素质目标Q1.自我学习能力Q2.良好的职业道德Q3.与人沟通交流协作能力4.课程设置与设计思路4.1课程设置本课程是一门以理论为主,辅以实训的供用电技术专业的专业课,根据课程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本课程的教和学,为学生考中、高级维修电工证的电气部分作好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准备。
《电子技术应用》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
![《电子技术应用》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https://img.taocdn.com/s3/m/709b9f26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a0.png)
《电子技术应用》课程标准课程代码[ 021074 ]课程承担单位[智能工程学院 ]制定人:制定日期[2021.6.20]审核人[智能工程学院课程建设委员会] 审核日期[2021.8.25]批准人[智能工程学院课程建设委员会] 批准日期[2021.8.25]一、适用对象高中或中职后三年制学生二、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智能控制技术等专业。
三、课程定位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智能控制技术等专业普招/中职注册等方向的专业知识课程。
本课程是依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对本专业所面向的{填写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素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达成起支撑作用。
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电工技术应用》,后续课程有《C语言及单片机控制技术》等。
四、课程目标总体目标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涉及机电及自动化专业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
目的是为今后学习机电专业相关专业课,以及为解决工程实践中所遇到的数字系统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的设定以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为主要依据,理论以适用、够用为度。
1、素质目标通过分组完成项目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锻炼学生沟通交流、自我学习的能力;通过实验室实施5S管理理念,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规范的操作习惯、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通过项目制作过程中解决故障想象,培养学生自我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知识目标(1)熟悉常用的电子电路;(2)掌握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3)掌握电子技术的实验及检测方法;(4)掌握运用Multisim完成从项目电路原理图及相关电路的仿真。
3、能力目标(1)掌握常见电子元件的识别和检测能力;(2)掌握使用常规电子测量仪器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电路问题的能力;(3)初步掌握具备读懂并分析典型单元电路原理图的能力;(4)初步掌握正确设计、安装、测量与调试各个单元电路;(5)熟练运用Multisim完成从项目电路原理图及相关电路的仿真。
《电子产品环境检验技术》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
![《电子产品环境检验技术》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https://img.taocdn.com/s3/m/5875b112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a0.png)
《电子产品环境检验技术》课程标准一、基本信息课程代码:510100124 学时:72 学分:4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先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工艺及测量技术后续课程:LED驱动电路设计及应用、毕业设计开课单位:电子工程系合作企业:制定人:批准人:二、课程性质与定位1.课程性质《电子产品环境检验技术》课程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安排电子产品常用的环境试验、电磁兼容检测、安规检测以及产品认证等内容,通过试验目的→试验标准和方法→试验记录和报告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全面电子产品检验的相关知识,了解电子产品检验人员的工作内容。
本课程学时为72学时,4学分,其中理论学时为40学时,实践学时为32学时。
2.课程专业定位《电子产品环境检验技术》先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工艺及测量技术。
它的后续课程:LED驱动电路设计及应用、毕业设计。
《电子产品环境检验技术》课程根据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各种产品检验员、检验技术员岗位能力要求,把质量检验知识和电子产品环境检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电子产品开发、生产、出货等环节各种检验要求和操作规范,以及电子产品可靠性试验、电磁兼容试验、安规试验等的检验要求和操作规范。
通过教师讲解、观看教学视频、学生操作训练等讲练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仪器仪表规范操作能力、电子产品检验能力,并培养学生养成安全生产意识和质量保证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3.课程思政定位在教学内容上要坚持立德树人,通过介绍电子产品检测应用在航天、高铁、中国制造2025、日常监管、防范未然等方面的应用案例,充分发挥该课程的德育教育功能,使学生感受祖国的强大,感受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爱岗敬业的人才。
在学生产品检验实训过程中,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渗透到教学当中,让学生认识到,只有专业专注的进行思考和实践,才能发现各种标准对检测要求的差别,引导开拓创新思维,通过所学检测知识,培养学生专业专注的敬业精神。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120学时)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120学时)](https://img.taocdn.com/s3/m/d8d758a8168884868662d6a5.png)
教学内容:互感元件(互感的概念,同名端及互感元件上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含有互感元件电路的分析,变压器电路,互感电路与变压器仿真。
重点:互感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理想变压器的特性。
难点:互感元件的同名端的确定方法,互感耦合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 第六章三相电路
重点:电路的动态过程的换路定律及三要素分析法。
难点:求解一阶电路的三要素公式的推导过程,RL(动态电路的分析。
四、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项目
项目内容
学时
知识目标
技能任务
理论
课内仿 真实验
项目一
电路的基本概 念和基本定律
18
4
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欧姆 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
学会万用表、电压表、电流表的 使用,会测量电阻、电感和电容。
4.掌握R L、C元件上的电压与电流的大小关系与相位关系,复阻抗的表达 式。
教学内容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正弦交流电阻电路, 正弦交流电容电路,正弦交流电感电路,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元件仿真。
重点:正弦量的三要素,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R L、C元件上的电压与电流 关系的相量表达式。
难点:正弦量的相位的概念,有效值的物理含义,R L、C元件上的电压与电 流关系的相量关系的理解。
七、教学资源的利用:
1.现行使用的教材为:童建华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电路分析基础》。
2.参考书目:
(1)朱晓萍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电路分析基础》。
(2)张永瑞主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电路分析基础》。
(3)崔金辉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电路基础》。
3.多媒体资源:《电路分析基础》多媒体课件
《电子测量仪器》课程标准精选全文完整版
![《电子测量仪器》课程标准精选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cafb81a6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74.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电子测量仪器》课程标准课程名称: 电子测量仪器适用专业: (中职)应用电子学时: 72一、学分: 4二、引言本课程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是了解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性能及主要技术指标, 理解电子测量仪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会对测量结果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为以后的电子技术基础等相关课程打下基础, 从而更好的学习后面课程。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主要是了解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性能及主要技术指标, 理解电子测量仪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会对测量结果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电子技术课程。
二、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 按照我校中等专业学校培养计划, 结合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使学生加深理解, 着重培养学生的务实能力, 能够学以致用, 特别是为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知识学习和应用打好良好的基础, 能分析和解决一些电子技术仪器的使用和故障问题。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电子测量的内容、特点和测量方法。
理解误差的来源、表示方法和分类。
掌握测量结果的表示方法和数据处理。
了解现代智能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理解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能阅读电子测量仪器说明书, 能根据被测对象正确地选择仪器。
熟练掌握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
能正确使用仪器完成基本测量任务。
能对测量结果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
2.能力目标: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子测量仪器, 在电子产品设计和维修中, 能熟练使用电子测量仪器进行相关测量工作。
3.职业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习惯;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四、内容标准五、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由于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涉及基本的电子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的教学环节, 必须通过实验、实训才能达到应用技能的培养目标。
《电工仪表与测量》项目课程标准
![《电工仪表与测量》项目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e8e079ff5335a8103d2209f.png)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电工仪表与测量》项目课程标准一、标题:《电工仪表与测量》项目课程标准二、适用对象: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学制三年.三、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介绍常用电工仪表的结构、原理、性能和使用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电工仪表进行电工测量的能力,突出实际应用,在问题的阐述上,避免过深的过难的理论推导,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四、参考学时:72学时五、总学分:4学分六、课程目标:(一)职业技能培养目标(1)了解电工仪表与测量在电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发展概况。
(2)熟悉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3)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维护及保养知识。
(4)掌握合理选择电工仪器仪表的方法.(5)会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测量电量及电路参数.(6)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及误差消除的方法。
(二)职业道德与情感教育目标1。
具备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2.加强规范操作、安全文明生产的意识;3。
加强职业道德意识七、设计思路:设计的根据是教育部职成司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根据教劳动部中级技术工人等级标准,在2001年出版的《电工仪表与测量》结合我校课程改革方案和相关国家职业标准,课程标准设计目标为突出实用性,贴近生产实际,根据学生毕业后就业顶岗的现实需要,在满足基本理论需求的基础上,加强技能训练的力度,模拟生产环境进行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采用模块化教学,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相近或相似有联系的内容化为一个模块,使学生学习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八、内容纲要:项目一电工仪表与测量的基础知识(一)、学习目标:1、了解常用电工仪表的分类、型号和标志。
2、掌握电工指示仪表误差的分类及误差的三种表示方法.3、了解电工指示仪表的主要技术要求。
4、熟悉常用的电工测量方法、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方法。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377166ac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38.png)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物联网)专业的职业能力通用课程之一,具有自身的体系和很强的实践性,是在科学合理分析学院办学定位,明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物联网)专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通过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物联网)职业工作岗位进行整体化的调研与分析,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形成的一门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子事业发展的概况,为学习后续其它相关类课程和专业知识以及毕业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理论与实践基础。
2.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电子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数字基本器件的使用方法,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动手设计制作常用基本数字电路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单片机及通信技术等相关专业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基础,为以后从事硬件系统的应用和维护等方面的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常用半导体器件的应用电路的结构特点,特性分析教学难点:各种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方法,各种放大,逻辑电路的分析设计方法本课程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训的综合性课程,需要有一定的电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其后续课程主要有《电子技术应用与实践》、《单片机技术基础》、《电子设计与制图》本课程具有铺垫的作用。
学生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核占70%。
成绩考核方法分为过程考核和理论考核两种。
平时成绩为过程考核,包括出勤表现5%、课堂提问5%、实践操作10%、实践报告10%,实训成绩由主讲教师和实训教师根据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现场评价,力求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主要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服从意识等。
期末考试为理论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试题覆盖全部教学内容,由试题库中随机抽取。
通过进行试卷分析,研究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改进。
电子测量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
![电子测量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d9ac250d0d233d4b14e69e3.png)
电子测量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电子测量技术及应用 适用专业:机电、通信1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1-1 课程定位《电子测量技术及应用》把《电子测量》和《电子仪器》整合成一门课程,教学内容以“电子测量原理”为基础, 体系结构以测量方法为线索,以误差分析 来提升,以实际应用为归宿,是一门专业基础实践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测量方法及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 和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能够选择正确时为学习后继课程打好基础。
1-2 设计思路万用表的使用;项目三、示波器的使用;项目四、计数器测量时间和频率; 五、电能和功率测量来进行教学,该课程原则上在第二学年第三学期每周 共16周/学期,共64学时/学期,4个学分/学期。
2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 2-1 工作任务的仪器对相关设备进行检测、维护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电子测量技术及应用》 是机电专业与通信工程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实践 课程,该课程采用学做一体,通过五个项目:项目一、误差与特性分析;项目二、 项目 4学时,2-2 课程目标经过64学时的教学,让学生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达到相应的要求,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后面的课程打下基础。
查阅资料和学习能力 一利用手册或网络获得相关信息;整理技术资料与文件书写能力一一技术说明书、测量任务书;团结协作能力 一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增强团队精神;语言表达能力 一讲述、说明、分析、回答问题、答辩。
1、 知识目标1) 了解常见电子测量仪器仪表的工作原理;2) 能够使用常见电子测量仪器仪表进行电参数的测量; 3) 对测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进行分析和排除; 4) 对规定任务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2、 能力目标1) 2) 规范操作能力 一检测和使用实验仪器和设备;3) 4) 计算能力一对测量结果能够进行误差、精度等的评价5) 6) 职业行为能力 一与职业岗位直接接轨;7)3. 思想教育目标:1) 学会一定的沟通、交际、组织、团队合作的社会能力;2) 具有一定的自学、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3) 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4)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35b00535a8102d276a22f9b.png)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1、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得学习,使学生具有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方面得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以后在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中能制定先进得测量方案,合理地选用测量仪器,能正确处理测量数据,以获得最佳得测量结果。
2、岗位面向直接面向电子产品品质员、电子组装工艺员、测试员、调试员、电路设计技术员。
3、专业核心能力(1)具有识别与选用元器件得能力;(2)具有电路图识图、绘图能力;(3)具有对电路焊接、制作、测量、调试、故障排除、维修得能力;(4)具有对模拟电路进行基本分析、计算得能力;(5)具有对常用电路进行设计、调试、检测、维护得能力。
(6)同时获得相应得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等。
二、教学大纲(一)总体目标与任务1、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任务就是使学生熟悉与掌握常用得电子测量原理与方法,重点掌握常用得典型电子测量仪器得原理、性能与使用方法,了解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发展动态,逐步培养与提高学生得基本实验技能与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得能力,为今后学习与工作奠定坚实得技术基础。
2、课程定位《电子测量技术》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得技术应用型课程。
通过本课程得学习使学生获得电子测量技术得基本理论,具有正确选用测量方案能力;具有正确选用仪器、仪表得能力;具有对电路测量、调试、故障排除、维修得能力;具有对常用电路进行设计、调试、检测、维护得能力。
本课程不仅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为培养再学习能力服务,而且直接地为专业职业能力得培养服务。
3、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1)元器件得识别能力。
2)电路图识图、绘图能力。
3)电路焊接、制作、测量、调试、故障排除、维修能力。
4)单元电路分析、计算、调试、检测、设计能力。
5)整机电路分析、计算、调试、检测、初步设计能力。
6)工具使用能力。
7)仪器使用能力。
8)电子产品说明书阅读与写作能力。
(2)知识目标1)了解半导体基本知识与基本概念,了解本课程涉及得新技术、新工艺与新材料等。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a4d5f210912a2161479294d.png)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1、课程名称: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2、适用专业:电气技术应用专业3、学时总数:360学时4、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本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技术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的分析方法和具体的电路应用,从而为深入学习本专业有关后继课程和从事有关电子技术方面的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5、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以任务为引领,按照一体化教学模式确定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习融为一体,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课程目标1、专业能力目标(1)了解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性能,能识别与检测常用电子元器件;(2)会用万用表等常用电工仪表及电子仪器检测电子电路;(3)能阅读与理解整流滤波电路、放大电路、稳压电源电路、光电开关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与调试方法;(4)能阅读与理解调光电路、定时器电路的工作原理与调试方法;(5)了解集成电路基本常识;重点理解集成电路的实际应用;(6)会使用常用电子仪表进行数字电路的测量与调试;(7)初步具有查阅电子元器件手册,撰写实验、实训技术报告和合理选用元器件的能力;(8)初步具有阅读和应用常见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能力;(9)初步具备测试常用电路性能及排除简单故障的能力。
(10)初步具有组装和调试电子电路的能力2、核心能力目标(1)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各种学习活动,会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电工仪表课程标准
![电工仪表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d074a49d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be.png)
接地电阻测试仪
6
电功率的测量
电动系功率表
15
三相功率的测量
数字式功率表
7
电能的测量
单相电能的测量
15
三相电能的测量
8
常用的电子仪器
直流稳压电源
15
函数信号发生器
模拟示波器
数字示波器
教学实施建议
1.学习单元要与前述课程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工作任务或工程,具有对应关系,可一对一,
亦可多对一,即多个学习单元对应一个典型工作任务。
1、过程性考核
(1)课程考核:出勤、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小组合作与展示情况。
(2)作业考核:工作页的完成,课堂练习等情况
(3)阶段考核:纸笔测试
为全面考核学生对照明线路安装与检修的掌握情况,主要是通过案例考核为主,分组进行抽签考核,同时,将案例进行拆分,过程性考核占成绩30%。
2.终结性考核
理论考核:期末依据学期内理论课学习内容,由专业课教师出试卷,学生笔试完成考试。成绩占比70%.
学习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
1.电工仪表与测量的基本知识
掌握电工测量的概念和常用的电工测量方法;掌握常用电工仪表的分类方法和标志符号;能正确识别电工仪表的型号和标志行号。
2.直流电流和直流电压的测量
掌握电工测量的概念和常用的电工测量方法;掌握常用电工仪表的分类方法和标志符号;能正确识别电工仪表的型号和标志行号。
3.交流电流和交流电压的测量
熟悉电磁系测量机构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优缺点;掌握交流电流表、电压表的组成。熟悉整流系测量机构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4.万用表
熟悉模拟式万用表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理解模拟式万用表直流电流测量电路的基本原理;了解模拟式万用表直流电压测量电路、交流电压测量电路、电阻测量电路的基本原理。
《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ce72810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d4.png)
《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标准目录一、课程名称二、适用专业三、必备基础知识四、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五、主要教学内容描述六、重点和难点七、内容及要求模块一:电子测量技术基础1、教学内容2、教学要求3、教学手段及方法模块二:电子测量仪器1、教学内容2、教学要求3、教学手段及方法模块三:电子测量实训1、教学内容2、教学要求3、教学手段及方法模块四:现代电子测量技术1、教学内容2、教学要求3、教学手段及方法八、说明1、建议使用教材和参考资料2、模块学时分配3、考核方法及手段4、注意事项5、其他说明一、课程名称: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
二、适用专业:电子工程系各专业、通信工程系各专业。
三、必备基础知识:电分析基础、路低频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数字电子技术等。
四、课程的地位和作用1、课程的地位:电子工程系与通信工程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2、课程的作用《电子仪器与测量》课程是我院电子工程系与通信工程系各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有关电子测量仪器的基本知识和电子测量仪器的操作使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电子测量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原理、性能和使用方法,了解测量误差的来源及处理方法。
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测量用信号源、波形测量与示波器、频率与时间的测量、电压测量、频域测量、频谱分析和非线性失真的测量等。
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使用和维护电子仪器,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
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职业道德观得到加强。
该门课程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就业能力。
五、主要教学内容描述电子测量及测量技术基础、测量用信号源、电子示波器、电能量测量仪器、时间与频率测量仪器、频域测量仪器、常用元器件测量仪器、数据域测量仪器、现代电子测试技术与自动测试系统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课程
教学标准
目录
一、课程名称
二、适用专业
三、必备基础知识
四、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五、主要教学内容描述
六、重点和难点
七、内容及要求
模块一:电子测量技术基础
1、教学内容
2、教学要求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模块二:电子测量仪器
1、教学内容
2、教学要求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模块三:电子测量实训
1、教学内容
2、教学要求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模块四:现代电子测量技术
1、教学内容
2、教学要求
3、教学手段及方法
八、说明
1、建议使用教材和参考资料
2、模块学时分配
3、考核方法及手段
4、注意事项
5、其他说明
一、课程名称: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
二、适用专业:电子工程系各专业、通信工程系各专业。
三、必备基础知识:电分析基础、路低频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数字电子技术等。
四、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1、课程的地位:电子工程系与通信工程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2、课程的作用
《电子仪器与测量》课程是我院电子工程系与通信工程系各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有关电子测量仪器的基本知识和电子测量仪器的操作使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电子测量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原理、性能和使用方法,了解测量误差的来源及处理方法。
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测量用信号源、波形测量与示波器、频率与时间的测量、电压测量、频域测量、频谱分析和非线性失真的测量等。
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使用和维护电子仪器,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
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职业道德观得到加强。
该门课程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就业能力。
五、主要教学内容描述
电子测量及测量技术基础、测量用信号源、电子示波器、电能量测量仪器、时间与频率测量仪器、频域测量仪器、常用元器件测量仪器、数据域测量仪器、现代电子测试技术与自动测试系统等。
六、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教学内容的重点是介绍各种通用仪器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工作特性和使用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对仪器的具体电路不作过多的讨论和分析,只重点介绍那些与仪器功能、正确使用仪器有关的特殊电路。
2、难点
各种通用仪器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工作特性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现代电子测量的结构与原理。
七、内容及要求
模块一:电子测量和仪器的基本知识
1、教学内容
(1)电子测量的意义、内容、特点和基本方法。
(2)计量的基本概念
(3)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类型及表示方法。
(4)电子测量仪器的功能、分类、主要性能指标、发展概况与正确使用。
2、基本要求
(1)掌握电子测量的意义、内容、特点和基本方法。
(2)掌握计量与单位制。
(3)掌握误差产生的原因、类型及表示方法。
(4)了解量值的传递与跟踪。
(5)了解电子测量仪器的功能、分类、主要性能指标。
(6)理解电子测量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7)会对测量结果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教学中除理论教学外,可以多使用实验室、多媒体、演示、讨论、室外教学等。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模块二:电子测量仪器
1、教学内容
(1)测量用信号源。
(2)电子示波器。
(3)电压、电流与功率测量仪器。
(4)电子元器件测量仪器。
(5)时间与频率测量仪器。
(6)频域测量仪器。
(7)数据域测量仪器。
2、基本要求
(1)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基本结构与原理。
(2)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特点与应用领域。
(3)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与使用注意事项。
(4)理解各种测量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5)了解各种测量仪器的发展趋势。
(6)了解各种测量仪器的发展历程。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教学中除理论教学外,可以多使用实验室、多媒体、演示、讨论、室外教学等。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模块三:电子测量实训
1、教学内容
(1)万用表的使用。
(2)数字电桥的使用。
(3)毫伏表和低频信号发生器的使用。
(4)高频信号发生器的使用。
(5)函数发生器的使用。
(6)模拟示波器的使用。
(7)数字示波器的使用。
(8)电子计数器的使用。
(9)Q表的使用。
(10)模拟电压表的使用。
(11)数字电压表的使用。
(12)频率特性测试仪(扫频仪)的使用。
(13)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的使用。
(14)逻辑笔与逻辑分析仪的使用。
(15)失真度测量仪的使用。
(16)放大电路基本参数的测量。
(17)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的使用。
(18)综合实验(一):AM中波收音机部分指标的测试和调整。
(19)综合实验(二):电视机行扫描电路部分参数的测量。
(20)直流电压、电流表的安装与调试。
2、基本要求
(1)理解实训原理。
(2)独立完成实验。
(3)实验前认真预习教材相关内容。
(4)实验结束后及时整理数据并分析误差。
(5)每个实训结束后写一份实训报告(含5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6)实训中遵守实验室规则。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教学中除理论教学外,可以多使用实验室、多媒体、演示、讨论、室外教学等。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模块四:现代电子测量技术
1、教学内容
(1)智能仪器。
(2)虚拟仪器。
(3)网络化仪器。
(4)自动测试系统。
2、基本要求
(1)了解智能仪器的最新发展趋势。
(2)掌握有关虚拟仪器、网络化仪器的基本内容。
(3)能根据需求组建自动测试系统。
(4)理解各种总线与接口。
3、教学手段及方法
教学中除理论教学外,可以多使用实验室、多媒体、演示、讨论、室外教学等。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八、说明
1、建议使用教材和参考资料
教材:《电子测量与仪器》范泽良、吴政江清华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电子测量仪器及其应用》吴政江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电子测量技术》田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电子测量技术》徐佩安机械工业出版社
《电子测量与仪器》李明生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子测量与仪器》徐洁机械工业出版社
《电子测量与仪器》魏中化学工业出版社
《电子测量技术》杨建平重庆大学出版社
2
3
以期末考核成绩为主,平时考核成绩为辅。
期末考核成绩占70%。
平时考核成绩占30%。
期末考核方法为闭卷笔试,平时考核由平时测验、课堂作业、实验报告等综合评定。
4、注意事项
(1)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演示教学和现场教学,以帮助学生加强对电子测量仪器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可选实践训练项目可使用晚辅导学时。
(3)在使用本教学标准时,任课教师可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电子测量仪器的选型和实践训练项目。
(4)教案编写
本课程标准对教案的定义是指在本课程完成整体教学设计,确定课程学习项目及各项目组成模块明确的基础上,对每一模块的教学内容按每一教学单元(原则上是2学时为1教学单元)进行的教学方案设计,她包括对本模块学习目标、工作任务、能力要求及学习内容分解到本教学单元中的具体授课内容、课堂活动教学的组织方式与教学要求、课时建议等。
特别是要通过设计清楚阐述针对本模块的工作任务如何将典型实践性环节所需实践知识融入理论知识学习中,并根据能力要求,如何将技能实践融入学习过程中。
(5)教学资源的配合
本课程教学资源条件可以依据本课程性质要求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该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主要包括各种案例材料和信息,可是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图书馆,以及相应实验设备,电视广播,工业企业参观等。
各种教学资源作为配合课程教学使用的助教,助学资源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标明确,取材合适。
2)符合任职规律,逻辑性强,利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构建。
3)媒体资源使用恰当,和传统教学方法相得益彰,互动性好。
4)文字,符号,公式,计量单位符合国家标注或惯例。
5)教师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课件,尤其是文字表述内容。
(6)本标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