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李陵司马迁关系与评价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李陵司马迁的关系与评价

西汉王朝是对中国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朝代。这一时期,形成了汉民族的主体,塑造了汉民族的精神,提升了汉民族的文化;涌现了许多民族精英和汉民族精神的代表。“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卫青,善赋多谋的司马相如、东方朔,牧羊北海不辱使命的苏武,忍辱著述史家绝唱的司马迁……。其中司马迁、苏武是体现汉民族精神的佼佼者。

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汉族,杜陵(今西安东南)人,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次威胁利诱,欲使苏武投降。初时把苏武囚于地窖中,不给饮食。苏武嚼旃餐雪,数日不死。单于疑有神助,又把苏武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羝,扬言要羝羊乳子方可放其归汉。

北海之地,莽莽荒漠,人烟绝迹。苏武掘野鼠、觅草实,果腹充饥;孤身持节,与同卧起。北海的草枯了又青,青了又枯;草原的大雁南徙北返,北返南徙。年复一年,胡须、头发全白了,使者符节的旌饰脱落了,苏武笑面困境孤独,淡对官禄诱惑,持节守志十九年凛然不屈。

苏武,离开中原的土地,深入边远的匈奴。他这一走,竟有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戚,在茫茫白雪中,他是怎么度过一个又一个冰冷的夜晚?那里的北海,有着与大汉土地不一样的景色,白云和流雪将天空染成最纯净的白。这种白色,如同苏武的心一样,澄澈后的寂寞,无声的寂寞。

李陵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骑都尉,其祖父即赫赫有名的飞将军李广。公元前99年,汉朝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出征,在祁连山一带遭遇匈奴右贤王部,两军展开恶战。为缓冲李广利战场的压力,时任骑都尉的李陵主动请缨,仅以5千步卒从居延海出征,欲以牵制匈奴主力,并伺机直捣王廷。汉武帝遂予恩准,并任命成安侯韩延年为副将,一同出征。

李陵兵出居延海一个月后,便在浚稽山遭遇匈奴且鞮侯单于率领的三万骑兵主力。李陵沉着应战,大败匈奴,斩杀敌军数千人。且鞮侯单于大惊,慌忙调集了左右贤王二部共八万骑兵围歼汉军。在孤军深入,独立无援的情况下,李陵率部从容应对,且战且退,八天共斩杀匈奴军一万余人。在退至距边关仅百里的地方,却因叛将出卖,被匈奴重兵围困,最终全军覆没。韩延年战死,李陵兵败投降。

汉武帝听闻李陵降匈,勃然大怒,下旨将李陵三族全部诛杀。

李陵降匈后,且鞮侯单于敬其勇猛有谋,又为李广之后,遂封其为右校王,并把女儿拓跋公主嫁给了李陵。然而,李陵在匈奴的二十五年间,却始终不肯为匈奴效力,“虽受封而不领命”。他长年蛰居于贝加尔湖畔,与苏武为伴。李陵唯一一次以匈奴将领的身份带兵出征,是在公元前90年,最终却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大败而归。有人认为,这便是李陵不愿为匈奴效命的佐证。

汉昭帝即位后,曾派出使者前往匈奴斡旋,意欲召回李陵,不料却被李陵坚拒:“吾

已胡服矣!……丈夫不能再辱。”最终留在了大漠。并于公元前74年病逝于匈奴,一生再无建树。

李陵的一生,堪称曲折纠结,壮怀悲烈。后人对其的评判也充满了争议。

有人认为,李陵敢率五千步卒对抗匈奴八万铁骑,其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故绝非贪生怕死之徒。投降匈奴,不过为了暂时保全性命,以期有朝一日能逃出匈奴,继续为汉朝效命。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就这样叙述道:“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汉。”后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李陵传》的开篇,也对李陵大加赞赏:“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

但也有后人对李陵降匈之举唾弃嗤鼻,认为李陵率5千步兵抗击八万匈奴的行为实为逞匹夫之勇,不值得同情。并提出大丈夫当以死报国,不应降敌以求苟且。其中,尤以白居易的《汉将李陵论》为代表:“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白居易认为,李陵不为国家的事业牺牲就是不忠,活着投降匈奴就是不勇,放弃先前的功绩就是不智,从而招致后面的祸患就是不孝。这四点无一可取。最终使自己的宗族都灭亡了,实在可悲!

对李陵影响最深的,便是苏武。

如果说,李广和汉武帝决定了李陵的外在遭遇,那么苏武则造就了李陵纠结悲怆的内心。并且,后世对李陵的批判,亦多源于与苏武的对比。若笔者是李陵,定会发出“既生陵,何生武”的感慨。因此,要对李陵进行剖析,必然离不开苏武。

公元前100年,苏武授命使匈,被扣留。匈奴单于虽多次威逼利诱,意欲招降,却均遭苏武坚辞拒绝。单于一怒之下便将苏武发配至贝加尔湖牧羊。直至公元前81年,汉昭帝即位后,汉匈和亲,双方关系有所缓和,苏武才终于得以回到中原。

苏武被扣的第二年,正遇李陵兵败浚稽山。而后,李陵虽获封右校王,却不愿为匈奴效命,常年蛰居贝加尔湖边,与苏武为伴。在这种“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的情形下,二人惺惺相惜,结下了深厚情谊,并写下历史上著名的《苏李诗》。也正因此,后世多将二人互为对比。

事实上,李陵与苏武的命运自一开始就被绑在了一起。李陵祖父李广与苏武之父苏建原系同朝将领,且过从甚密,因而李陵与苏武两家堪称世交。一个最有力的证据便是,班固所作《汉书》,并未单独为李陵、苏武二人立传,而是分别置于李广传和苏建传之下。更值得玩味的是,二人的传记偏又放在了同一卷内,即《汉书》第五十四卷《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先是将李苏两家立为同一传,尔后又把对李陵、苏武的记述放在同一卷内,这若不是班固有意为之,便是冥冥中宿命的安排。

而苏武对李陵最大的影响,便是其矢志不渝、坚忠不降的气节。

应当说,李陵在降匈之后,并非没有产生过归顺匈奴的想法。尤其在经历了汉武帝夷其三族、获封匈奴右校王、娶拓跋公主等重大变故后,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但当李陵面对苏武的气节时,顿又觉得自惭形秽,终究放不下“忠孝节义”的包袱,只能将满腔心酸化为愁肠百结,独自面对苍茫大漠,长歌当哭,泪如雨滴!

这期间,李陵亦曾多次接到且鞮侯单于之命,要他劝降苏武。但李陵始终推诿不往。直至汉武帝末年,李陵才正式向苏武提出了劝降。而这一次,也是李陵心境最为纠结的一次。其时,恰遇贰师将军李广利兵败燕然山,全军覆没,他本人也投降被俘,并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