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教学设计
九年级历史下册(统编版)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本节教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使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虽然存在着种种弊端,但确实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增加了国力,为以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莫定了物质基础。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通过表格对比及分析材料,归纳概括新经济政策。
第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使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但是,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以及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后来成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高的严重障碍。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评价苏联模式。
1.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相关史实,分析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注重史料实证,通过呈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苏联产生的影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增强时空观念,归纳苏联在列宁、斯大林等领导者执政时期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特点,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时空观念)3.通过了解斯大林时期关于工业化,“一五”计划和农业集体化等相关史实,分析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辩证地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对苏联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4.落实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坚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学习列宁实事求是、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家国情怀)【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道路。
【教学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主要问题和启发;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经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1917-1920苏俄的三年国内战争,为了巩固政权,列宁颁布了新经济政策,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满足不了需要,于是颁布新经济政策;学生分析材料,了解斯大林上台时期的工业化,结合中国现代史部分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 教材分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成立、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斯大林模式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就,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影响,从而深入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认识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困难,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2.难点: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情况。
2.阅读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影响。
3.讨论法:学生进行讨论,深化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课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3.黑板:用于板书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联的国旗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苏联的基本情况,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呈现(15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影响。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包括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建设、斯大林模式的确立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背景知识,如俄国十月革命、苏联成立等。
但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成就和问题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途径,深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建设、斯大林模式的确立等内容,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建设、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难点: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成就。
2.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和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观看相关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2.视频资料: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视频。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成就和问题。
4.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苏联为何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建设、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3.1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九年级历史下册(1)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国家发展应重视人民的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观点。
历史解释:掌握列宁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
掌握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就以及苏联模式;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实行的必要性和转变的必要性。
时空观念:构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间轴,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开展学习;梳理沙俄、苏维埃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俄罗斯的演变过程。
史料实证: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实行的必要性和转变的必要性。
通过研读材料、表格、图片等方式,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家国情怀: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中国现代史部分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为战胜国内外敌人而实行的,为最终战胜敌人奠定了基础。
可现在怎么会出现这一情况?面对这一情况,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是如何解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二)、讲授新课:一、新经济政策:1、背景:材料:1921年初,国内战争结束。
苏俄取得了胜利,然而它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战争使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也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不满情绪影响了政治稳定。
通过材料分析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有哪些?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材料:“在贸易国有化和工业国家化方面,在禁止地方周转方面做得过分,超过了理论上和政治上所需要的限度”“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列宁的两段话分别阐述了什么观点?你认为他这种认识是否正确?说说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执行过度;决定采取新经济政策(国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重点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重点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注重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和成就,以及其中的困难和挑战,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讨。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逐渐提高,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和思考历史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主要成就,掌握苏联三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史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苏联三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和影响。
2.教学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其原因和教训。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案例分析法:以苏联三个五年计划为例,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资料:准备教材和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进行详细的教学解读。
2.课件和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和多媒体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3.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包括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教材内容较为详细,通过具体实例介绍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之处。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和成就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就,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成就。
2.难点: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评价,以及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就。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和目标。
2.呈现(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就。
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讨,讨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
历史九年级《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学生回答
脱离实际。
挫伤民众积极性,引起不满。
以史为鉴。
回顾沙皇不顾百姓饥饿也要扩大出口。
为后来苏联解体埋下隐患。
对比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
以笑话来讽刺。
课堂小结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结合本国国情的历史条件,我国的改革应该吸取苏联的教训,经济的比例应该协调。
历史九年级《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课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
八
学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等基础知识;
叙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客观地总结其成就和失误;
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重点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苏联的成就。
12.展示图片,介绍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13.展示图表,说明苏联农业在经济中占的比例很小。
14.归纳农业集体化的相关知识。
15.播放视频《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提问: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16.介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17.讲述民间笑话,提问:这个笑话有什么寓意?
学生回答
4.归纳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
5.政治危机。
6.展示图表,回答后面两个问题。
7.归纳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8.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9.归纳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迪。
10.展示地图,介绍苏联的成立。
11.展示材料和图表,介绍苏联工业化的成就。
板书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章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围绕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目标、主要措施、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取得的经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对社会主义制度有一定的认识。
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就等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深入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目标、主要措施、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过程,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和目标。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就。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案例,进行分析讲解。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和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
2.资料: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历史资料、图片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呈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措施、成就和问题。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三单元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本课主要内容为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果,农业集体化,以及苏联模式的特点。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及其取得的成就,认识苏联模式的特点,为后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本课涉及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苏联模式的深入理解尚有难度,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把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掌握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果,农业集体化,以及苏联模式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多样性,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选择。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果,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的特点。
2.难点:苏联模式的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讨:课堂上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史料分析:运用史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联模式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史料:相关的历史资料,如书籍、文章、图片等。
4.投影仪:用于展示史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苏联在斯大林时期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包括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果,农业集体化,以及苏联模式的特点。
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课标内容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二、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史料讲解、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2.学习目标: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识记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时间、两个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等基本史实。
目标2:阅读教材,列举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适合国情的,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重点)目标3:阅读教材及材料,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分析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及弊端,认识苏联在短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重点)目标4:阅读教材,了解苏联农业集体化及斯大林模式的相关情况及其影响与弊端,认识到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
(难点)三、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为了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情况下,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项政策在当时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减产,饥荒流行。
这时的苏俄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改变这种状况呢?2.讲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2)自主学习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识记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时间、两个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等基本史实。
(3)合作探究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填写下列表格,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学生阅读教材和填写。
教师出示答案。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清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认识到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适合国情的,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归纳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回答。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教案(1)
提问学生,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
(三)农业集体化
由于要进行工业化,国家对粮食的需求大大增加,然而国家人为的压低粮食价格,在1927年底—1928年初,苏联出现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影响了工业化的进行,所以斯大林决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
结合框架介绍本课构成。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授
(一)新经济政策
首先来看列宁推行的新经济政策。结合课本P47,分析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和目的。
于是1921年春,新经济政策实行,结合课本P47填写导学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作用。
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分析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四人一组,结合导学案材料,分析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3学生通过导学案图表与材料,分析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4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苏联1922年底成立
国家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5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背景:
(1)经济技术落后,工业落后;
(2)国际形势严峻,受帝国主义的威胁。
6自主预习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的相关问题
7、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结合导学案材料,分析苏联模式的影响。
齐读学习目标
1结合课本,学生自主预习再师徒交流:新经济政策实行背景与目的。
背景:
(1)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2)列宁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目的:恢复和发展生产,缓解危机,巩固工农联盟
2“新”在哪里?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11课,主要讲述了苏联在斯大林时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成果。
本课内容涉及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五年计划以及苏联在二战中的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特点,以及苏联在二战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苏联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和特点,以及其在二战中的作用,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以及其在二战中的重要地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特点,掌握苏联在二战中的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意义。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特点,苏联在二战中的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2.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2.案例分析法:分析苏联在二战中的具体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3.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和启示。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纪录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联的国旗和国徽,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苏联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5分钟)讲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过程和特点,包括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五年计划等。
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苏联在二战中的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3.操练(10分钟)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意义,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最全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教学目标一、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对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苏联在短期内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通过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苏联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致使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极一时。
它的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基础知识目标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重大缺陷;1936年苏联宪法;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三、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培养学生运用现象和本质、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要点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列宁逝世2.苏联的工业化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1. 1936年苏联宪法2.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使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虽然存在着种种弊端,但确实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增加了国力,为以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使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但是,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以及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后来成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高的严重障碍。
本节重点: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本节难点: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三个问题:1.列宁逝世。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成立、五年计划、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以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这一课题,他们可能具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和过程,以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掌握苏联五年计划、斯大林模式等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不足,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过程、成果和影响。
2.教学难点:苏联五年计划、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其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过程。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和影响。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联五年计划、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其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4.案例分析法:教师出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不足。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课件:教学所需的图片、图表、视频等资料。
4.练习题:针对本课内容的巩固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和影响。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2024-2025学年度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二、内容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列宁和斯大林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
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强调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937年,苏联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值跃居世界第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为苏联在发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弊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三、教学目标时空观念: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掌握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史料实证:了解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及农业集体化的内容。
历史解释:熟悉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与弊端。
唯物史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为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家国情怀:了解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三年内战结束后,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尖锐。
(二)讲授新课1.新经济政策(1)教师活动阅读课本P42的相关史实及下面材料,概括“战时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随着内战结束,农民不堪忍受越来越严重的无偿征购,有意减产,以抗拒粮食征集。
加上多年的战争,导致俄国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有1913年的一半,农民反抗的情绪日益严重。
农产品和原料短缺,导致多数工厂停产,工人大量失业,开始罢工游行。
——《全球通史》(2)学生活动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影响:①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不满,社会矛盾加剧。
②战争严重破坏了俄国经济,经济异常困难。
(3)教师活动对比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4)学生活动特点: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新:肯定市场经济和商品货币关系(5)教师活动(6)学生活动影响: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实行五年计划,进行农业集体化,以及苏联在工业、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同时,教材也介绍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以及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俄国革命和苏联成立的历史知识。
他们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了解可能局限于表面的知识和一些片面的观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客观评价其成就和不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认识苏联在工业、农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同时,他们能够从中汲取经验,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借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
2.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呈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和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资料:教师收集有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05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九年级下册历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设计说明20世纪20年代,列宁根据国情,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后,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苏联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运动。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苏联模式形成了。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对比教学,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学习目标1.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苏联的工业化成就、农业集体化的内容及苏联模式。
2.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理解这一政策实行的必要性。
3.了解列宁勇于创新的精神,体会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图书馆资源、多媒体课件、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1920年年底,苏维埃俄国面临严重危机,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
为缓解危机,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苏联是如何建立的,又是如何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的?二、预习检查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3.苏联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目的和影响。
三、学习任务一新经济政策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相关史事”中的内容,思考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府在经济上实行的政策及起到的积极作用。
学生回答:(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积极作用:在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教师提问:(出示材料)列宁在这段话中反思的是什么政策?材料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学生回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和教材内容,思考苏维埃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优秀篇)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优秀篇)《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课标内容1、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2、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2过程与方法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出现了重大曲折和失误,主要表现为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切实际的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过度集中、缺乏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难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三、学法引导:质疑导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阅读课文说一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时间、内容、意义。
2、讨论一下,和平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合时宜。
让学生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
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之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需要一个逐步过渡的阶段,即在一个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巩固工农联盟后,再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原因:直接原因——经济困难、政治危机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市场经济;意义:实践——消除危机,恢复经济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苏联的成立(板书)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为什么要成立苏联呢?这是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际主义政权性质所决定的。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苏联在20世纪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包括苏联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及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社会主义的概念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情况以及其对苏联历史和政治体制的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深入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成就和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掌握其主要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成就和影响。
2.难点:苏联不同领导人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革及其对苏联历史和政治体制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2.比较法:教师学生比较苏联不同领导人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差异和影响。
3.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成功经验和教训。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社会主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教学设计
考点清单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概述丛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是高考考查的热点,苏联的改革相对是高考的冷点。
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和评价;对"苏联的改革"认识其背景了解过程及结果,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事业的挫折。
知识梳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俄国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支持俄国境内的叛军,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
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目的: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监督小企业;商贸:禁止商贸;配给必需品分配:强制劳动,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评价:它是在战争环境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为扞卫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超过了社
会政治经济的限度,给经济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二新经济政策实行原因连年战争破坏,苏俄经济濒临破产,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战争结束后,共产主义政策不但不能调动工农的生产积极性,发展生产力,还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农民暴动频繁发生,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主要内容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
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
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成效: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三"斯大林模式"斯大林体制确立的过程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取消新经济政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斯大林体制在经济方面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评价积极:在斯大林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局限:斯大林体制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
四苏联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背景:二战后,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措施:①农业允许集体农庄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卖卖给集体农庄②工业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工资权力推动物质利益原则③影响:一定程度冲破了传统观念只在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不切实际勃列日涅夫改革措施工业--推行新体制,运用价值律,扩大企业自主权农业--扩大农庄自主权,降低收购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副业限制结果:军备竞赛加剧,消耗人力物力,经济全面滑坡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苏联陷入危机边缘方针:加速国家社
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内容:进行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生产者;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结果:年苏联解体要点透析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认识目的不同:前者是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后者则是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实质不同: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手段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而后者则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经济效果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它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两种政策的实行,除了当时形势的需要外,还与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关系密切。
两种政策的交替说明:苏维埃政权能够根据国情,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