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来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的历史沿革与启示——以人教版为例
对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的一点感悟
对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的一点感悟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牡丹江分局学校的数学教师。
今天很荣幸坐在这里与大家共同交流新课标教材使用的一点感悟。
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新教材要比旧教材更新颖、更有灵活性,在知识结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上都有较大的创新和突破。
新教材不但注重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去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还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
新、旧教材在内容上有明显的增删;在编排次序上有明显的调整;新教材在知识的呈现上强调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以“探究问题”为主要形式;……等等,这些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一、新教材栏目设置新颖灵活,图文并茂,具有启迪性、探究性,与旧教材相比,更具人性化新教材在栏目设置上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图文搭配,风趣活泼,生动有趣,根据教学需要设置了大量的“观察”、“思考”、“讨论”、“探究”、“归纳”、“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阅读与思考”、“课题学习”、“数学活动”等栏目。
适当设问、引导、留白,加大了探索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的每一章章头大都以生活中精美的图片引入;又以风趣贴切的语言引导,向学生展示身边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素材;引用真实的数据、图片或卡通形象,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在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图形的认识初步”中,以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奥运村模型为章前图,从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图形中让学生找出自己熟悉的几何图形,激发了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
接着教材继续向学生展示一张张精美的、学生熟悉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及其展开图,以帖图、设问、引导句、“观察”、“探究”、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建立空间观念。
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以陡峭山间中行驶的一辆汽车的巨幅图片为章前图,引出行程问题,创设了问题情境,再通过读图、读表获取有用的信息,建立方程模型。
新中国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历程及其启示
新中国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历程及其启示作者:潘峰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年第12期【摘要】自建国以来,教育体系在不断变革,进而适应新的时期与新的要求。
新中国中数学课程内容无论是在知识量、知识单元、数量变化还是在结构内容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并在教育体系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变化。
结合演变的内在规律,分析对当前中学数学课程内容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程内容;发展变化历程;启示本次所研究的中学数学课程内容主要是指在当前教学纲要当中所规定的特定内容,包括概念、定理、公式、法则以及涉及到的教学问题,并涵盖课程内容可操作性与可选择性。
分析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与变化历程,诠释内在价值,旨在对我国当前的教学课程内容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引导。
一、新中国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历程(一)知识方面的变化1.知识量变化自新中国时期起,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知识量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存在大规模删减或者增减的阶段。
1952年,为学习苏联教学课程,对现有的中学数学内容进行大规模的删减。
1958年收到知识量较少的特点,则开始增加内容。
后又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截止到目前教学课程改革体系下,数学课程内容知识量有所增加。
2.课程内容变化对数学课程内容当中所涵盖的领域来看,其中所涉及到的各项内容呈现出正弦的发展态势。
在数学教学改革的初期,则增加了多个结构以及知识领域,并且在初中与高中均有所增加,涵盖的知识范围更加广阔。
3.知识单元变化知识单元作为教学课程广度与深度的重要标准,其中的数量决定着数学课程涵盖知识量的多少。
知识单元通常有一个大的知识点,涵盖多个小知识点的构成要素,发挥出内在的价值。
而在当前初中知识单元中,包括代数、平面几何、三角以及统计初步等几个大型单元,并且其具体增减相对稳定。
而高中知识单元的变动状况较大,存在较大的删减与增加知识单元行为,并受到文理科的影响,知识单元变化波动较大。
(二)内容可选性的变化内容的可选性,通常表现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之间的相互关系。
60年来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的历史沿革与启示_以人教版为例.kdh
第20卷第2期 数 学 教 育 学 报Vol.20, No.22011年4月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Apr., 2011收稿日期:2010–12–10基金项目:青岛大学师范学院2010年基础教育研究项目——青岛市农村初中数学课程改革调查研究(JCJY201001);国家“211工程”三期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与教学创新研究(102050203006030217)作者简介:杨慧娟(1976—),女,山东招远人,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及教师教育研究.60年来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的历史沿革与启示——以人教版为例杨慧娟1,2,裴昌根2(1.青岛大学 师范学院 数学系,山东 青岛 266071;2.西南大学 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摘要:初中数学教材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人教社成立60年来,编写初中数学教材经历了初创、探索、停滞、恢复、发展等时期.从人教社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的历史沿革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教材编写要结合国情、与时俱进;改革要谨小慎微,试验过程需通盘考虑;需加强层次性与多样性;把握好数学本身的内在逻辑;处理好各学段之间的衔接.关键词:人教社;初中数学;教材编写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894(2011)02–0015–04数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初中阶段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教材是教学和学习的主要载体,对建国60年来初中数学教材编写历史的梳理,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数学教材的编写规律,为新时期的教材编写提供参考借鉴.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作为我国中小学教材编写的“国家队”和“专业队”,成立60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出版及研究,其各个时期的教材可谓代表了我国当时数学教材编写的最新理念和实践探索.1 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的历史沿革[1~2]1.1 初创时期(1950—1951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初中比较流行的数学教材如《初级中学算术》、《初级中学代数》、《初级中学几何》等都由国立编译馆、商务印书馆等几大书局出版.1950年12月,人教社正式成立,随后根据教育部1950年7月颁发的《数学精简纲要(草案)》,对解放区的算术教材和比较流行的旧教材进行了修订,于1951年秋出版了一套中学数学精简教材,初中部分有6册:《中学师范适用算术课本》2册,初级中学课本《代数》2册,《平面几何》2册.这是人教社第一套初中数学教材.这套教材在编排体系上采取分科、循环式,在编写过程中对当时流行教材上的许多太过抽象而不切合实际、学生不易接受的内容进行了精简或删除,但保持了各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且注意了与实际相结合,尤其与物理、化学两科的学习结合.由于时间仓促,这套教材只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简单处理,许多问题没有进行研究.尽管如此,当时在统一全国中学数学教材方面确发挥了其不菲的价值.1.2 探索时期(1952—1965年)(1)第二套教材.1952年12月,《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出版,人教社以该大纲为依据,取材于前苏联数学教材和习题本,于1954年至1957年期间,编辑出版了第二套全国通用初中数学教材:初级中学课本《算术》2册,《代数》2册,《平面几何》1册.这套教材改循环式前进为直线式前进,开始关注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编写时比较重视研究教学实际,并进行试教与听课,课后与教师一起总结经验,且注意内容的科学性、教材的系统性与思想性,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配置的例题、习题比较合适,这套教材对形成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传统有深远的影响.由于在教改的过程中不适当地把前苏联十年制的内容拉长为十二年,致使教材的内容相对较少、知识面窄、难度低,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2)第三套教材.1959年5月中央发布了《关于试验改革学制的决定》.1961年人教社数学编写组突击编写了配合十年制学校的第三套全国通用初中数学教材:《代数》3册,《平面几何》2册.这套教材把《算术》下放到小学,代数增加了内容,而且在编写过程中讨论到了分编、混编的问题,为我国中学数学课程和教材改革作了可贵的探索.但是这套教材由于受当时教学改革“左”倾思潮的影响,对基础知识和联系实际等方面的认识有一定的片面性,造成教材内容单薄,另“由于编写的时间比较仓促,教材质量较为粗糙”[2],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16数学教育学报第20卷(3)第四套教材.在进行学制改革的同时,人教社从1962年开始编写全日制十二年制中小学数学教材,初中共6册:《代数》4册,《平面几何》2册.经过试教后,1963年上半年完成修改、出版,9月在全国使用.这是人教社第四套初中数学教材,史称“六三教材”.这套教材是前4套教材中最好的一套,“在我国数学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3].编写过程中借鉴了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对于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争论问题,组织各方面人士进行讨论,形成共识,教材扎扎实实地加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内容充实,阐述严谨、细致,例习题配备合理、充足,易教易学,比较充分地展示了我国数学教育的研究成果,开始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编写之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学数学教育受到严重破坏,国家不再出版通用教材.学校使用的教材由各地自编.1.3发展时期(1977—1987年)(1)第五套教材.1977年8月,教育部数学教材编写组在系统研究了发达国家的多部数学教材的基础上,于1978年2月底完成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制定,编写了第五套全国通用教材——《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试用本)数学》6册,由人教社出版,从1978年9月开始供全国试用.这套教材编写过程中注意“精简、增加、渗透[1]”的原则:精简传统中学数学内容,初中数学增加“统计初步”,渗透集合、对应等思想.教材首次从初中二年级起采取了代数与几何混编的模式,将中学数学综合成一门课程,精简了课程门类,这是本套教材的一项鲜明特征.此套教材使用后部分教师反映“改革的步子迈得过大……混编教材不便于教学,教学效果受到影响”.1980年,根据教材改革座谈会和调查研究情况,上述教材被分编成《代数》4册与《几何》2册,这也属于人教社的第五套教材.(2)第六套和第七套教材.1981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和《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根据文件精神人教社数学室对第五套教材进行了修订,形成了两套新的教材:《代数》4册,《几何》2册.1983年9月向全国供应,这是人教社的第六套教材.这套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注意了与小学数学的衔接,尤其是《代数》与《几何》的第一册.内容上注意了初高中的合理分段,在便于教、便于学方面下了功夫.代数方面主要举措为“调整内容,降低难度,加强基础,提高能力”,几何方面则“分散难点,注意渗透,便于入门”,考虑了为教学实际提供有利条件.1986年11月,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调整了初中部分的教学内容,如去掉了“一元二次方程”部分的“虚数”内容和“解三角形”部分的“已知三边解三角形”内容;统计初步部分的“累积频率分布”由必修改为选修.根据大纲变化,人教社数学室于1989年12月出版了初级中学课本《代数》与《几何》第二版,这是人教社的第七套教材.这套教材是文革以后初中数学教材在稳步发展中逐步改革、反复修订的结晶,继承了前面几套教材的优点,凝聚了一线教师、教研员、专家和编者的大量心血,有些地区的初中三年级一直用到1998年,其使用时间之久在某种程度上为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1.4发展改革时期(1988—今)(1)第八和第九套教材.1988年11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根据大纲,人教社数学室组织编写了第八套教材——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代数》3册,《几何》3册.由于当时“六·三”和“五·四”两种学制并存,为此,人教社数学室和吉林省教育学院中学教研部及辽宁教育学院中学教研部分别合编了一套四年制初中《代数》(试验本)4册,《几何》(试验本)3册,这也属于人教社的第八套教材.从人教社第八套教材开始,中国教材开始由“一纲一本”向“一纲多本”转轨.1992年6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颁布后,人教社数学室(1993年3月起为人教社中学数学室)根据大纲和实验区的反馈信息,将第八套教材进行修订,1993年9月开始向全国供应新的三年制与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代数》和《几何》(人教版).从1994年至1996年间,人教社中数室针对办学条件较好的一些学校的需求,编写了一套较高层次的实验教材:《代数》3册,《几何》3册(人教版),并对上述几个版本教材进行了修订,这些都属于人教社的第九套教材.第八套教材编写过程中从只对教材和学科的研究转变为同时研究教材、学科和学生.其主要特点是继续加强双基、注重能力、突出思想方法、开始关注学生认知、以统一性为主兼具灵活性,便于因材施教.第九套教材开始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加强实习作业,增编了探究性活动,调整内容要求,提倡使用计算器,开始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同时兼顾了学制的不同,增强了选择性,拓宽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要求,注重了英才教育,更加突显因材施教.(2)第十套教材.新世纪伊始,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铺开.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教社依据课程标准编写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至九年级共6册,2004年9月起陆续在全国课程标准教材试验区开始使用[4].这是人教社第2期杨慧娟等:60年来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的历史沿革与启示17的第十套教材.教材以全新的编排体系与内容呈现,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注重双基与能力的同时,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教材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处处透漏出信息时代的鲜明特征,计算机、网络及数学术语的英语注释成为教材内容.2启示纵观建国后十套初中数学教材的发展,可以发现教材在实践中力求社会需要、学科特点、内容选取和学生身心发展等和谐统一,逐步提升质量并形成特色.把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并以适当的方式呈现是推动教材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外部环境的影响则促使教材不断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反思初中数学教材发展、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可以得到如下启示.2.1教材编写要结合国情与时俱进教材编写不仅受到知识本身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需要整个社会自上而下的力量为其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所以教材编写一定要结合国情,且与时俱进.建国后的前几套教材皆由于只顾借鉴苏联,对我国当时的社会发展及学制、教师、学生水平等考虑不到位,而造成教材使用中的诸多问题.教材内容超前或落后于社会发展对于教育质量的提升都是不利的.当前我国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不仅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也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教材如何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体现其育人的价值,值得我们探讨.时代在变化,今天的学生处在一个信息更加开放的环境中,知识的获得已不仅仅通过文本,如何突显教材内容(知识)的必要性也值得我们深思.从认知水平来看,由于学前教育的初步普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已经提前有所发展,教材如何适应这些正在改变的因素都是亟待探讨的问题.2.2改革要谨小慎微教材的育人效果是滞后的,因为它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现在,更是学生未来的发展.教材改革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要急于求成.改革的步子过大,内容变化频繁,必将给教学带来困难,上述第五套教材即为一个教训,而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的“新数”教材也是一个极端的反面案例,所以改革要谨小慎微.通盘考虑实验过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为教材的修订提供可靠的依据.理论研究者要加强教材的使用调查研究,全方位多角度地在使用的各个重要环节查找问题,在编写和修订的过程中可以吸引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参与,这样更有助于发现教材使用中的缺陷,为教材编写提供有操作性的建议.任何一套好的教材都需要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与打磨,人教社的每一套教材几乎都要经过试教,编者与授课教师进行讨论,甚至亲自试教,发现教材的不足并不断进行修订,使教材逐步成熟.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2.3教材编写需加强层次性与多样性从初中数学教材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出,多样性是教材发展的趋势,当前,初中数学教材“一标多本”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但在层次性和多样性上体现并不够.《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材在编写时应该考虑如何针对不同的使用群体编写相应层次的教材,使得不同地区(如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等)、不同层次的学校都可以选择合适的教材.“数学教学应突显因材施教的原则”[5],合适的教材是因材施教的基本理念从根本上得到落实的必要条件,“教材编写者应当努力实现教材的多样化,从而为广大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提供更为宽广的舞台”[6].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教社就编写过一套较高层次的义务教育初中数学实验教材,符合当时实际需要,效果较好.如何创造性地在“标准”的理念下,开发各个层次的教材,真正实现教材的多样化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2.4教材编写要把握好数学本身的内在逻辑反思十套初中数学教材的编写过程,内容的编排方式(分编还是混编、螺旋还是直线等)、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等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数学作为科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它严密的逻辑体系,可以称之为数学的脉络和筋骨,任何时候的数学教材都要“横摸有脉络,纵摸有筋骨”.数学知识自身的逻辑体系影响着教材的编排,时代在发展,课程内容、呈现形式都在变化,但其实质不变.“数学教材必须要展示数学的内在本质”[3],数学教材的这一点与语文、外语不同.无论是分科编写还是混合编写,初中数学教材总离不开代数与几何两条主线,在编写教材时,如何更好地实现二者的融合而又不失其内在的逻辑体系是要考虑好的问题.初中数学内容本来就不多,在该阶段如果过分强调联系实际或“过分强调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必然会影响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破坏学科本身内在的逻辑联系”[7],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所以要关注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与学生当前认识水平,合理地编排教材内容,向数学的知识形态与教育形态的平衡点靠拢.2.5教材编写要处理好各学段之间的衔接由于初中数学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且初中数学是学生理性思维启蒙的重要学科,所以在编写教材时对于内容的增删要考虑成熟,从上述十套教材可以看出,每次教材改革都会涉及到内容的增删问题.如何使教学内容在逻辑体系、思想方法等方面对于小学阶段有所提升,又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尽量做到不重不漏,不出现知识内容的脱节与断层,这是教材编写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对初中数学教材,若与低学段重复,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还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若删掉必要的内容,则会加重高学段的负18数学教育学报第20卷担.1960年曾有一套暂用初中数学课本,其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删减过头,删去了一些应该学的内容,又大量删减练习题,较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后来虽然做了弥补,但是有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另外对于一些数学知识而言,虽然可以后来学习,但是特殊年龄阶段的学习经历与思维挑战将无法弥补.所以编写初中数学教材要研究小学和高中数学教材,达到“编写有分工,讨论需合作”,实现教材编写一体化.3结束语从60年来初中数学教材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出,我国的初中数学教材编写走过了一条从学习国外到寻求自我的不断创新、发展的改革之路,这个过程中积累的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为新时期初中数学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审视教材开放的今天,时代在进步,学生在变化,数学学科也有了迅猛的发展,今天的初中数学教材编写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材的分编与合编,内容选择的基础性与挑战性,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等,这些问题本身也在推动数学教材不断发展、完善.并且,在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数学教材编写会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会有更多、更好、更有特色的初中数学教材出现,数学教育也会取得更大的成绩.[参考文献][1] 李润泉,陈宏伯,蔡上鹤,等.中小学数学教材五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 曾天山.教材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3] 李善良.论中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J].数学教育学报,2007,16(1):70–73.[4] 田载今.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简介[J].中学数学教育,2004,(6):7–9.[5] 杨慧娟.数学教育价值的重新审视——姜伯驹先生谈数学课程改革[J].数学教育学报,2010,19(4):96–97.[6] 郑毓信.数学课程改革与教材编写—简论教材编写的恰当定位[J].中学教研(数学),2003,(10):1–7.[7] 曲铁华,于桂霞.中国近代中小学教材改革[J].教育研究,2006,(4):65–70.[8] 曹飞羽,李润泉.四十年来小学数学通用教材的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1989,(10):1–8.[9] 魏佳.清末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史实与借鉴[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85–88.Development and Enlightenment of People Education Press’s Mathematics Textbooks of Middle Schoolin the Late Sixty YearsYANG Hui-juan1,2 , PEI Chang-gen2(1. Mathematics Department, Teacher Education College of Qingdao University, Shandong Qingdao 266071, China;2. Center for the Research of Basic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Abstract: Mathematics textbooks of middle school have important status in the basic education. People Education Press’s has published ten series of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xtbooks since it was established. It undergoes these phases: establishment, exploration, suspend, recovery and development. The enlightenments are obtained: the compilation of Mathematics textbooks must combine with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to be cautious and test process must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oroughly; strengthen the level and variety; handle well the mathematical intrinsic logic order; settl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learning stages correctly.Key words: People Education Press; mathematics of middle school; textbooks compilation[责任编校:陈隽]。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史内容的分析与思考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史内容的分析与思考发布时间:2021-09-23T10:14:44.931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5月第14期作者:付霞,陈璐[导读] 近年来数学文化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重新考量了数学史与数学文化对教学的影响付霞,陈璐湖北师范大学,435002摘要:近年来数学文化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重新考量了数学史与数学文化对教学的影响,本文研究2012年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借助EXCEL分析统计针对数学史内容在教材中分布情况和呈现方式的统计,得出结论并提出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人教版教材;数学史内容;教学策略1.研究设计本研究基于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课本,采用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来进行研究,通过EXCEL统计分析软件对数学史在教材中的多维度分布情况来统计和分析。
结合教科书评价理论来针对教材显性数学史进行研究评价,从而开展案例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2.1初中数学史内容在人教版教材中分布情况的统计对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数学史内容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其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看出,数学史的内容根据数学史的主题来分类概括的,可以看出七年级的数学史内容最多,数量为18,八年级和九年级总体上都是10,只是上下册分布上有些微差异,其中,八年级上册的数学知识内容含数学史1例,这并不能表示数学文化渗入减少或者不重视,而是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编排了数学知识的顺序,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式,从而八年级上册的数学史料就为1例。
总体上来说,数学史料与初中数学3大板块15分支内容基本上一一对应。
2.1.1人教版教材数学史内容在各栏目中分布情况数学史内容在各栏目的分布情况如表2,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栏目。
从表2可知:数学史内容散落在章节前言、例题、课后系统、边框、正文、阅读与思考及其他栏目中,其中显而易见的是,阅读与思考占据了39.5%,是所有栏目里最多的,例题、正文、其他栏目里占比最少。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教材建设60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教材建设60年2011-04-29 09:24:41.479辛勤耕耘一甲子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教材建设6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编辑室饶汉昌田载今章建跃《中华读书报》(2010年08月18日03 版)数学是以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它的基础性、工具性和教育价值(特别在培养思维能力和养成理性精神上)举世公认。
数学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一门主科。
人教社自1950年成立至今,长期致力于研究、编写和出版基础教育教材,数学教材占有重要地位。
回顾六十年间,人教社先后编写、出版了十套在全国范围使用的中学数学教材,我们选取了几套代表性教材,重温这一辉煌历程。
1951年,人教社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数学精简纲要(草案)》编辑出版了一套中学数学精简课本,由此拉开新中国中学数学教材建设的序幕。
这套全国通用的中学数学教材,对于统一教学内容和要求,结束各校在数学教材使用上各自为政、版本繁多的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至1961年,人教社已先后编写出版三套中学数学教材。
这一年夏,中央文教小组指示,要总结前几套教材的编写经验,重新编写质量更好的教材。
人教社在1961年草拟《全日制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后,积极投入编写出版第四套全国通用中学数学教材(“新十二年制课本”)。
叶圣陶社长亲自对几何教材进行文字修改,华罗庚、关肇直、丁尔陞等专家审阅把关。
这套教材从设计到实施,逐步形成了一个较严格的质量控制系统和规范的操作程序,编者高度负责、兢兢业业、严谨细致,认真做好程序中的每一个环节,使1963年问世的这套教材达到了我国中学数学教材建设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采用分科编排体系,初中分科为代数和平面几何,高中分科有立体几何、代数、平面三角和平面解析几何。
其特点是“内容充实,严谨细致,突出‘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利教利学”。
1977年,邓小平同志针对当时振兴教育所面临的任务,明确指出:“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用书功能的发展历程及优化建议
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用书功能的发展历程及优化建议作者:钱旭升张雨露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24年第03期*该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21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的基本理论及权责机制研究”(AAA210015)的研究成果教师教学用书在将宏观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可理解的知识及内容设计等方面上提供了基础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用书的功能经历了初探、发展、形成、完善四个阶段。
在此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用书的功能支持逐渐提升,在支持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师学习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基于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通过历史梳理及比较研究,提出今后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用书功能的优化路径: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促进教师学习和适应在线环境。
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功能;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师学习钱旭升,张雨露.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用书功能的发展历程及优化建议[J].教学与管理,2024(07):58-62.广义的数学教材不仅包括教科书,还包含辅助教科书的教师教学用书以及其他资源。
在我国,教师教学用书的发展主要跟随着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内容变化而发展。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主要理论依据,而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核心材料,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关键性教学工具,而教师教学用书则是为配合教科书使用所设计的,是教师理解教科书内容的重要参考材料,主要体现教学论[1]。
本文以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数学教材(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用书功能的发展历程,分析时代诉求,提出优化建议。
一、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用书功能的发展历程1.教师教学用书功能的初探阶段为逐步统一全国中小学教学用书,出版总署和教育部于1950年12月共同组建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教社成立后根据《数学精简纲要》,着手对解放区的旧课本进行修订、改编和删减,出版了一套通用的中学数学精简课本,暂时结束了全国数学教材紊乱的局面。
人教版数学教材
人教版数学教材人教版数学教材是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一部重要教材。
该教材以其系统的知识结构、严谨的逻辑思维和丰富的实例应用而受到了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一致赞誉。
本文将从教材的出版背景、内容特点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旨在全面了解人教版数学教材的重要性和价值。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人教版数学教材的出版背景。
人教版数学教材是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课程标准》而编写的,其目标是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教材的编写团队由一批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研究背景的专家组成,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确保了教材内容的权威性和实用性。
此外,人教版数学教材还充分考虑了当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
其次,人教版数学教材的内容特点也值得我们关注。
教材的编写遵循了从易到难、从浅入深的原则,将数学知识划分为不同的章节和单元,让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
教材内容的编排紧密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需求,通过大量的例题和习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建模能力,鼓励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人教版数学教材将数学知识划分为四个大的领域: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函数与方程、统计与概率。
每个领域又细分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包含了基础知识、技能训练和拓展应用等内容。
教材的编写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并通过大量的实例应用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方法。
人教版数学教材的使用效果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教材的编写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习惯,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材内容的丰富和多样化,既能满足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的教学设计科学合理,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中国中小学数学教材发展五十年
中国中小学数学教材发展五十年(1950-2000)(一)(2013-02-12 09:50:43)转载▼标签:分类:数学教育大视野教育中国中小学数学教材发展五十年(1950-2000)(一)人民教育出版社章建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中央政府对中小学课程教材非常重视,要求逐步统一全国教学用书。
为此,由出版总署和教育部共同组建,于1950年12月1日成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研究、编写和出版中小学教材的专门机构,由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担任社长兼总编辑,并陆续从全国抽调了一批教育专家、教材编写专家和高水平教师专门担任教材编写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五十年,中小学数学课程是全国统一的,教材基本上采用全国“通用版”,由一支专门从事教材研究、开发的专职队伍完成编写工作。
其间经历了各种艰难曲折,积累了大量经验教训。
本文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例,展现中国中小学数学教材(为简便,以下简称“数学教材”或“教材”)的五十年发展历程,并从中探讨数学教材的基本特点。
一、数学教材五十年发展概况(一)教材发展的基本阶段在1950-2000年这五十年间,中国数学教材的改革与发展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1951),改编、选用旧教材,包括老解放区课本和国民党统治区的课本,其中许多是西方的译本;第二阶段,翻译、改编苏联教材(1952——1957),这一阶段是先照搬苏联教材,然后再“中国化”;第三阶段,编写符合中国实际的教材的第一次探索与实践(1957——1966),1963年前后编写出版的教材具有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较强等特点,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数学教材编写方式;第四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材(1966——1976),各地方自行编写教材;第五阶段,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初期编写统编教材(1977——1988),这一阶段主要是为了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在继承“文革”之前教材编写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精简、增加、渗透”为指针,编写适应改革开放需要的教材;第六阶段,编写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相适应的教材(1989——2000),这一阶段主要是为了适应“公民教育”的需要,强调“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提高国民素质打基础,小学、初中教材初步实现“多样化”。
我国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沿革及启示
我国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沿革及启示湖南省石门县皂市镇中心学校李宜红一、历史的回顾本文将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理念,回顾新中国数学教学大纲变迁五十多年的历程,并试图从中总结出一些对今后有参考价值的启示.1950年7月,刚成立不久的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等教育司根据各方面反映中学数学教材编排不合理、学生负担过重等情况,颁发了《供普通中学教学参考适用的数学精简纲要(草案)》这一文件.精简纲要指出,“精简的目的在求切实有效,而不是学习程度;删除不必要的或重复的教材,但仍须保持各科科学的系统性、完整性”,“数学教材应尽可能与实际结合,首先要与理化两科的学习结合,又要与经济建设需用的科学知识相结合”.纲要规定高中应该讲授解析几何,在高中代数中应包括或然率与行列式.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中学教育工作会议,会上讨论通过了《中学数学科课程的标准草案》.此草案把教学目标分为“形数知识”“科学习惯”“辩证思想”和“应用技能”四个部分,并指出“数学是学习科学的基本工具,锻炼思想的体操,中学主科之一”.在草案的“实施方案”中,规定了编辑、教授、学习三方面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新中国第一个中学数学大纲是1952年12月由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它是以前苏联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大纲为蓝本制定的.大纲规定:中学的数学是由算术、代数、几何及三角组成的一个有系统的课程,教学目的是“教给学生以数学的基础知识,并培养他们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各种问题所必须的技能和熟练技巧”.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要求,大纲还强调要“充分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并注意在数学课中贯彻新民主主义教育.第二个大纲是1954年10月中央教育部公布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这个大纲的基本要求与第一个大纲相同,只是强调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重视联系生产技术教育.第三个大纲是1956年5月颁布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它是在1954年大纲的基础上修订的.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了要“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在这个大纲中第一次被提了出来.第四个大纲是1963年5月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这是在总结1958年以来教学改革经验基础上制定的.大纲规定“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和平面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正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适应参加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大纲中还强调了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数与形、形与形各自的内存联系,要求注意初、高中的教学内容各自成一段落,各有重点,并注意和物理、化学等学科的配合.从基础知识上看,算术全部放到了小学,高中恢复解析几何;从能力上看,大纲明确提出了“三种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出要适应参加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两方面的需要.第五个大纲是1978年2月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是在“文革”十年动乱以后,教育部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充实中小学的教学内容”的思想制定的新大纲.这个大纲在1963年大纲基础上,更重视能力的培养,将计算能力扩充为运算能力(不仅包括数字运算,还包括式的运算、分析运算等等),逻辑推理能力扩充为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包括推理技能,还包括思维训练),并且把逐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作要求.第六个大纲是1981年4月人教社由教育部授权制定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这个大纲保持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教育部两次教材改革座谈会的改革方向,也继承了1963年部颁《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的某些优点.同时建议把初中数学教材试用本按代数、几何两科分开,并从初二年级开始并进讲授;将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一般类型、侧重文、理科的第二、三类型.第七个大纲是1986年12月改名后的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这个大纲是在原教育部1978年颁布的大纲、1983年颁发的《高中数学教学纲要》和国家教委1985年颁发的《调整初中数学教学要求的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教委提出的“降低难度、减轻负担、教学要求明确、具体”的三项要求,在课本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修订而成的.它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和新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颁发与实施之前的过渡性的数学教学大纲.它对1978年大纲内容有较大删减.删去了微积分初步、进位制、逻辑代数等内容,概率、行列式、线性方程等改为选学,约减少了14%的课时.将1978年大纲中对三种能力前面难以界定的“迅速”、“正确”、“一定”等词删去.第八个大纲是1990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本)》.这个大纲根据国家教委1990年颁发的《现行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的精神,减少了高中数学课时,进一步减轻学生负担,降低教学要求,并为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实施作好过渡.教学目的基本没变,只是明确区别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三个概念.在内容上减少了必学内容,原大纲中“反三角函数和简单三角方程”、“参数方程、极坐标”改为选学.初中平面几何中“面积的概念和公式”从必学改为选学,常用对数移到高中,并控制了某些内容的教学要求,如不要求理解“轨迹”定义,只要求在熟悉六种基本轨迹的基础上了解“轨迹”概念的具体意义.第九个大纲是1992年6月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1994年7月进行了一次微调).据此编写并经审查通过的教材从1993年秋季起试用.大纲强调:在重视双基的同时,注意培养能力;突出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使数学学科特点与学生认知特点相结合;结合内容加强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实习作业;按教学内容介绍科学计算器的使用方法等.此大纲为其后高中数学大纲的制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第十个大纲是1996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供实验用)》.此大纲规定:“高中数学课程为了有利于精简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益,有利于加强数学各部分内容的相互联系与知识的综合运用,宜将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微积分的初步知识综合编排.”还规定“高中数学课程含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大纲增加了简易逻辑、平面向量、概率统计、微积分的初步知识.大纲最后增加了“教学测试和评估”,阐述了数学教学测试和评估的依据、目的、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过程、结果表述等.这个大纲对高中数学的教学、高考命题方面起到了指导性作用.第十一、十二个大纲分别是2000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这两份大纲都体现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体现了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轻学生负担的指示精神,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从国运兴衰的高度来认识这一改革.两份大纲都在积极提倡运用模型、投影、录像、计算器和计算机等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增加了重视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手段的提法.初中大纲还首次认可教学中“要有适度的开放题”.这两套大纲作为过渡性的文件,将在一定时期内起作用,直到新的课程标准出台.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18科《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18家出版社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制的教材于2001年9月开始在全国38个实验区试用.自此,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在实践层面拉开序幕.与此同时,高中的《数学课程标准》也处于研制阶段.作为过渡,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并在全国推广使用.2002年3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框架设想”征求意见稿》颁布,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制定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与原大纲相比较,突破之处在于:标准明确地提出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强调每个人在数学上都将有所发展,并且发展是具有个性化的.标准不仅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更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几何方面削弱了对证明技巧的要求,强调学生数学公理化思想的培养,取消单立的应用题,强调知识的综合应用,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的充分发展.二、重要的启示五十多年的中学数学大纲的沿革与发展,给了我们许多重要而有益的启示.1、大纲(现在称为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计划,学科的教学任务,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以及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需要,具体规定学科的目的、任务、教学要求、知识范围和体系等,是编写教材的直接依据.而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编写的,是供师生教与学的共同应用的材料,它系统而简明地反映学科教学内容,是教学大纲的派生形式.可以说,大纲与教材的关系是一种鱼水关系.因此,数学教师要准确理解、把握教材必须认真领会大纲的精神和理念,而要全面贯彻执行大纲的意图与要求,则要靠与之匹配的教材具体来体现.2、大纲建设应该遵照“改革、发展、稳定”的方针,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不断改进,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数学大纲是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下制定的,它应参照当时的社会因素,反应时代的精神,满足当时社会的数学需求.并且任何大纲都要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下进行实践,并加以检验,要求大纲更加全面、科学,更加切合实际.社会进步了,需求增加了,大纲就要作出相应的变化.因此说,大纲应该随时代的改变而改进,随社会的发展而完善.3、积极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纲(或课标)制定模式.纵观我国50多年大纲的制定,先后出现了这样一些方式:①借鉴前苏联的经验制定;②教育部组织人员编制;③教育部委托人教社编写;④教育部先委托几个下属机构分别拿出草稿,再由国家教育部召集会议,整合成初稿.笔者认为,最后一种方式为优,因为这样做既融合了国家的意志,又充分考虑到了地方的特色.只是笔者建议在整合成初稿之后,教育部还应该充分听取数学家们的意见,尤其是数学家们提出的不同意见,甚至还是尖锐的反对意见.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吸收美国现任政府的教训.自从布什总统上任以后,美国政府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推行《一个也不落后》的新教育法.但由于新的教育法没有充分考虑到各州的具体情况,也没有很好地利用教育一线的教师和家长的真知灼见,结果使得布什的教育新政遭遇地方伏击,在新法问世两年半后,在政治上遇到的反作用力使其效力大打折扣,在实践过程中还出现了很多扭曲的现象.4、大纲的制定、修改、完善要以广泛的调查研究作为基础.回顾整个大纲的建设过程,不难看出,每次制定或修改大纲都是教育部根据调查研究,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而动作的.譬如,1958年,在当时的形势下,经过调查研究,教育部总结了经验教训,认为中小学数学知识“范围窄,内容浅”,决定初中学完平面几何和代数的二次方程,高中增设解析几何,并在代数中增加变数法和导数.1963年5月,教育部又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中指出:中学数学教学内容要强调数与数、形与形、数与形的内在联系,要求注意初、高中的教学内容能自成体系,各有重点等等.1983年11月,教育部还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由于目前中学生文化程度、师资水平和学校条件悬殊很大,多数学生不适应现行教材的要求,还有相当多的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于是教育部制定了高中数、理、化三科两种要求的教学纲要.1985年6月,改名后的国家教委再次经过调查后,又颁发了调整初中数、理、化、外四科教学要求的意见.凡此种种,不胜枚举.由此可见,教育科学研究(包括大纲的建设)应该关注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不断探索、调整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得科学研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5、新课程标准中几点值得商榷的地方.(1)“让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本身并没有错,但这并不能代替数学上严格的证明.数学与物理、化学、生物等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数学证明的逻辑严格性.多年来,我们对数学证明一直存在偏见,把较长的证明看成“繁琐”,在教改中也总是向数学证明“开刀”.丢掉了数学证明,就等于丢掉了数学的核心,所造成的后果是教学质量的滑坡.(2)“减负”的问题:减轻学生负担,这是多年来从上到下一直关注的问题.每次“减负”的结果,都导致教学内容的减少,教学难度的下降.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本无可厚非,但不能以削弱基础知识为代价,没有足够基础知识的能力只能是人的本能,而不是智能.再来看看,学生负担究竟重在何处?以高中为例,高中3年的课程既然可以在2年内讲完,只能说明教学内容偏少、偏易;3年的课程2年讲完,目的是腾出一年的时间搞应试复习,一轮复习还不够,还要搞三轮,学生要做上千道的练习题、模拟试题.这样一来,学生真正苦不堪言.因此,笔者认为,要“减负”还得让学生从这种“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3)“体系创新”的问题: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的代数、几何、三角的分科,代之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板块.这种创新实际上破坏了千百年来形成的数学科学体系,由此而编写出来的新教材结构松散,跳跃性大,给教与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可以说,学生从新教材的片断知识中是难以学好数学的.(4)“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呢?难道没有学过的数学就没有价值吗?一位数学家曾说:“我们任何人都没有能力宣判哪门数学是无用的”.数学之所以发展和存在的前提,并不是数学能立竿见影的应用,重要的是数学能启迪人的思维,教给人以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数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有许多在当时认为无用的数学概念或定理,但日后却成为人们运用的“家常便饭”,其作用与价值远远超出人们当初的理解和想象.如果简单地把数学分成“有用的”和“无用的”两部分,那么就会损伤数学理念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甚至会失落数学的精华.当然,笔者并不是说数学教育不需要改革,我们不可能也无法把全部的初等数学在大学阶段以前完成,因此势必要有所取舍。
细微之处见真知——谈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7-9年级)的使用
细微之处见真知——谈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7-9年级)的使用作者:白琨来源:《新教育·科研版》 2017年第10期修订的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以其知识编排的系统性、内容的丰富性和学习的螺旋上升性见长,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很好地体现了课标精神。
但仍能听到不少教师报怨:一些知识教材中似乎没介绍,但在解题及后续学习中又很必要!这是怎么回事呢?对此笔者要问:你留意该版教科书的一些细微之处了吗?对教科书正文某些细微之处的发掘,对一些选学栏目不轻易放过,你的以上问题必会释然。
以下是笔者处理教材中几个细微之处的做法,以期抛砖引玉,助你消解困惑。
1.正文内容,要悟微明理对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由于《课标》的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普及性要求,课本中编排呈现的只是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是数学教学的最低标准。
但“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只教浅显的知识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拿上“显微镜”,捕捉教材中隐性的、细微之处的义理,领悟细微,获取认知。
如“三角形稳定性”,通过教材学习,学生都能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
但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仅知道这些是不够的,教师需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这个知识背后的内涵:“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这说明了什么?引导思索探讨后你会发现:三边确定,则三角形大小、形状唯一;而其他多边形,仅各边确定,其大小、形状还不唯一。
再如,学习一次函数图象和性质时,对于书中得出的结论“一次函数y=kx+b(k≠0)图象可以由直线y=kx平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
对这一结论,如果教师不满足于仅此而已,进一步引导学生领悟文字背后的意蕴,从一次项系数k的角度思考问题,将会得到更一般化、对今后解决问题更实用的结论:解析式中一次项系数k相同的直线互相平行,反之亦然。
若再能通过本节教科书P93练习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直线y=kx+b与x轴的交点坐标(0,b),与y 轴的交点坐标是(-■,0),进而“悟”出画一次函数的简易方法——交点法,即通常过坐标轴上的(-■,0),(0,b)两点画一次函数的图象。
领会祖先智慧感悟数学思想--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几何内容的编排为例
理论博览·课题研究GVANGJSIH GYAUYUZ 课堂参考教材教法领会祖先智慧感悟数学思想——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几何内容的编排为例□贺州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李辉【摘要】本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阐述“图形与几何”阅读材料的编排情况,提出教师应重视阅读材料,明确编者的编排意图,结合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由初步感知图形的魅力,到深度阅读感受祖先的智慧,培养数学思想。
【关键词】人教版数学教材图形与几何阅读材料数学思想【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A-0110-0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重视对学生学习资源的拓展,因此,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设计了“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等版块,介绍一些生活小常识、数学知识、数学史等,内容丰富。
教材编写者的意图非常明显——让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小学数学教师要弄明白教材编写者的意图,读透教材。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够重视这些课程资源,不理解编写者的编写意图,更谈不上充分利用它们。
笔者充分阅读人教版教材,总结与几何相关的补充知识,与读者分享。
“图形与几何”内容编排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感受图形的魅力,通过深度阅读教材,引领学生感受祖先的智慧,深入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方法。
一、初步感知图形的魅力第一学段的学生年龄小,学习图形与几何的知识以初步感知为主。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把握教材呈现的图形,理解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带领学生感受图形变化带来的乐趣。
例如,学习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五种平面基本图形之后,教材“你知道吗?”版块介绍了七巧板的由来(如图1)。
图1简单的文字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的数学文化,感受七巧板的神奇魅力。
学生大多对七巧板这一素材比较熟悉,且七巧板的千变万化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数学学习中。
六十年来中国的历史教科书研究
六十年来中国的历史教科书研究一、概述《六十年来中国的历史教科书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过去六十年间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其对教育和社会的影响。
历史教科书作为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国民认同的重要载体,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形式和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需求。
在过去的六十年里,中国历史教科书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
从建国初期的注重革命传统教育,到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国际化趋势,再到新世纪以来对历史教育的深度挖掘和创新,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也更加多样。
同时,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历史教科书也逐渐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本文将对六十年来的中国历史教科书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从内容、形式、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探讨其演变轨迹和特点。
同时,文章还将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分析历史教科书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社会发展和国民认同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教科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今后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背景介绍:中国六十年来历史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发展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六十年。
这六十年的历史,不仅是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也是教育事业,特别是历史教科书编写与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
这段历程中,历史教科书作为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历程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从最初的探索与尝试,到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再到新时期的创新与突破,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教育者和学者的心血与智慧。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历史教科书开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到改革开放后,历史教科书逐渐引入多元化的视角和方法,更加注重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再到新世纪以来,历史教科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九年一贯制试用数学教材编写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代数学内 容 的 比 较 有 影 响 的 中 小 学 数 学 教 材 之 一.这 套 教 材 有 其 大 胆 的 尝 试,如 教 材 的 混 合 编
起.本套教材把几何的内容包含在代 数 中,力 图 将 几何和代数 内 容 结 合 起 来.其 中 将 算 数 和 代 数 合
排、教材内容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材内容注 称为《代数》.平面几何的一些知识如 相 似 三 角 形、
第5期
郭 秀 娟 等 :九 年 一 贯 制 试 用 数 学 教 材 编 写 的 历 史 经 验 及 启 示
105
册中,将平面解析 几 何 的 知 识 及 三 角 知 识 安 排 在 《初等函数》中.这次实验的时间虽然短暂,也不 是 在全国范围内展 开 实 验,但 却 是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中 小学数学教科书混合编写的一次有益尝试. 1.2 注 重 数 学 知 识 与 实 际 生 活 的 联 系
用数学教材.其 中 包 括 代 数 (十 册 )、初 等 函 数、微 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处理 成 为 统 一 的 一 门 数 学 . [2]
积分学、概 率 论 与 数 理 统 计、制 图 学.这 套 教 材 是 为此九年一贯制试用数学教材其中的一条编写方
我国在“数学教育现代化尝试时期”自编的反映现 针就 是:以 函 数 为 主 线,将 代 数 和 几 何 联 系 在 一
九年一贯制试用数学教材编写的 历史经验及启示
郭 秀 娟1,夏 吉 鑫2
(1.河西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2.甘肃省张掖中学,甘肃 张掖 734000)
摘要:九年一贯制试用数学教材是1958-1960年“教育大革命”时期编写的一 套 教 材.这 套 教 材 有 鲜 明 的 特 色, 如教材内容混合编排,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注重基础 性 与 现 代 性 的 结 合 等.这 些 特色对我国中小学数学教材建设有如下启示 :教材的混 合 编 排 要 突 出 整 体 性、把 握 主 体 性;要 注 重 数 学 知 识 的
人教社教材“比的定义”历史沿革与启示
人教社教材“比的定义”历史沿革与启示作者:吴春敏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24期摘要:“比”是什么时候开始作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的,比的定义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如何变化,这些变化又给小学数学的教学带来怎样的启示?笔者追根溯源探寻“比定义”的历史变迁,鉴往知来揭秘“比定义”的历史背景,继承发扬解读“比定义”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比”的定义;变化;意义“比”是什么时候开始作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的,比的定义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如何变化,本文试图根据文献资料,谈“比的定义”的历史沿革及教学启示。
一、追根溯源探寻“比定义”的历史变迁“比和比例”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
笔者从清朝末年政府颁布的两个“学堂章程”即1902年的《钦定蒙学堂章程》和《钦定中学堂章程》入手,查阅有关“比和比例”内容,在1923年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初级中学算学课程纲要)》中,发现了比例的内容,之后40年该内容都属于初中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初级中学课本算术》中是这样描述“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者几分之几,也可以说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的比是几或者几分之几。
当这一内容下放到小学阶段进行学习后,其定义描述相比较初中要来的形象一些,在1963年人教社出版的《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算术(第十册)》中定义已做微调,教材借助具体例子进行描述“我们常常要比较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比如红旗的长和宽,不说长是宽的几倍或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只说长和宽的比或者宽和长的比是多少”。
从中我们清楚看到,初中教材中表示的是“数和数”的比,而下放到小学阶段,则调整为“两个数量的比”,同时教材中两个数量倍数关系的书写方式是带“单位”的,也就是说,规定“两个同类量才能相比,两个不同类量是不能相比的”。
而这一定义方式持续了近20来年时间后,由于实际应用和后续学习的需求,教材开始增设“异类量的比”,于是比的定义扩展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当前大陆各主流版本教材大多还是以这一定义方式来解释“比”,但是人教社2012版本教材却对比的定义再次做出修订,即“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数学教材发展历程
数学教材发展历程
数学教材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他们通过研究几何学和算术学来发展数学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学教材逐渐演变并适应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
在古希腊时期,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被认为是数学教材的重要里程碑。
这本书以严谨的推理和证明方式介绍了几何学的基本概念和定理。
在中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哈拉齐米的《算学概要》对欧洲的数学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本教材系统地介绍了阿拉伯数学的发展,包括十进位制数和代数学的基本原理。
到了16世纪和17世纪,数学教材开始更多地关注应用问题和实际计算。
法国数学家弗朗索瓦·维耶特的《分析法教程》对微积分学的教学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19世纪,随着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发展,数学教材逐渐注重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德国数学家费尔巴哈的《差分与积分的几何学和物理学应用》是一本重要的教材,强调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20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学教材开始加入了计算工具的使用和计算思维的培养。
美国数学家理查德·哈密顿的《数学教育的进步》提出了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数学教材逐渐体现了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利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发展,许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和节奏在线获取数学教材和学习资源。
总而言之,数学教材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数学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变化。
从古代的几何学到现代的计算思维,数学教材始终致力于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的质疑和思考
对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的质疑和思考内容摘要: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是依据2001年出台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这次的教材与以前有极大不同:增删了很多知识点,代数几何交替呈现,更加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一次教材改革。
在使用新版教材的过程中,笔者从当初狂热追捧到现在不断质疑,逐渐认识到教师不仅仅要“教教材”,更要学会“用教材”,也意识到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解答“钱学森之问”,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而一个没有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的教师想完成这样的任务是不可能的。
本文试图通过笔者在使用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疑惑和感受,说明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发挥自身能动性,真正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质疑对策一、对质疑精神的认识中国至今没有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一事实使中国教育饱受指责,学生创新能力低下已成为中国教育的心病。
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中国教育界、乃至全中国最为关注的问题,国家于2010年2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就再次强调对各教育阶段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但质疑方能创新,创新必先有疑,质疑是创新的基础。
要使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学生质疑精神的缺乏由多方面原因造成,而教师教育观念的落后、质疑精神的缺乏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首先应该是教材的质疑者,才能从中发现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或者发现教材的疏漏、错误之处。
如果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则可以引领学生去深入品味作者如此而为的精妙;如果是教材的疏漏、错误之处,教师则更能有意地将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生长点”,引领学生暴露思维的过程,激发出思维的火花。
教师首先经历了“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过程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落到实处。
否则,一味地忠实、信奉于教材的“正确无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只能是一句空话。
现在中学课本怎么又叫“数学”了,记得我上中学时叫“代数”啊?
现在中学课本怎么又叫“数学”了,记得我上中学时叫“代数”啊?简述初中数学课本变迁史鸟叔我是个90后,我记得我那时候上学初中数学好像也是分开的,分为代数和几何两本书,但是印象真的不深了,可以肯定的是80年代和90年代,初中数学课本是分为代数和几何两本书的,有图为证!80年代初中几何课本90年代初中代数和几何课本现在的初中数学课本已经合二为一,变为一本书了,个人觉得这也是一种进步,初中三年,每一年都是代数和几何混着学,学生学起来不容易累,能够有所调剂,而且现在的教材的编排也比较合理,前后是有递进关系的,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现在的初中数学课本其实,不管课本如何变化,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中小学生学起来更好,也是中国基础教育进步的一种体现!当然,除了课本变迁之外,课本的内容也有所变化,比如有一些知识有所删减,也新增加了一些知识,虽然有些知识的删除有些可惜,(比如射影定理、圆幂定理等)但总体来说,我国基础教育还是进步的,我国的中小学生的学习环境也越来越好了!祝愿我国教育越来越好!以前代数是代数,数学还包括一门几何,初二开始学。
现在揉到一起了,感觉不大好。
上周还琢磨着怎么把数分分合合呢,下周又得琢磨怎么才能拆拼方圆。
虽然以前代数和几何也是同时学,但分开两本书,意识里会自觉把它们方当两门课,而且大多数时候老师也不是一个,这样学起来就没那么混乱。
这就如同饺子和面条虽然都是面食,但这一顿吃这个,下一顿吃那个,还分开来盛,那感觉就是饺子吃的也香,面条吃的也过瘾。
其实不仅数学合体了,生物学也一样。
以前初一学植物,初二学动物,初三学生理卫生。
学啥就学啥,分得明明白白,学起来也不那么费劲。
现在都搅和在一起,学个细胞得考虑植物和动物,记着记着就混了。
课改有一定的道理,但效果如何,还真不好说。
反正学生就是只能你咋印我咋学,你咋考我咋练。
至于学是否有利于学习和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那就真的只能各拼本领了。
小学学的是算术,基本上是日常应用的,小学毕业就可以做生意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60年来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的历史沿革与启示——以人教版为
例
作者:杨慧娟, 裴昌根, YANG Hui-juan, PEI Chang-gen
作者单位:杨慧娟,YANG Hui-juan(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数学系,山东青岛266071;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重庆400715), 裴昌根,PEI Chang-gen(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重庆,400715)刊名:
数学教育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年,卷(期):2011,20(2)
1.李润泉;陈宏伯;蔡上鹤中小学数学教材五十年 2008
2.曾天山教材论 1997
3.李善良论中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期刊论文]-数学教育学报 2007(01)
4.田载今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简介 2004(06)
5.杨慧娟数学教育价值的重新审视--姜伯驹先生谈数学课程改革[期刊论文]-数学教育学报 2010(04)
6.郑毓信数学课程改革与教材编写-简论教材编写的恰当定位 2003(10)
7.曲铁华;于桂霞中国近代中小学教材改革[期刊论文]-教育研究 2006(04)
8.曹飞羽;李润泉四十年来小学数学通用教材的改革 1989(10)
9.魏佳清末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史实与借鉴[期刊论文]-课程·教材·教法 2009(11)
1.陈铤以苏教版教材为载体,论高中数学的理论研究[期刊论文]-数字化用户 2013(24)
2.赖弋新.杨慧娟.朱黎生新中国成立以来高中数学教科书的历史沿革与启示[期刊论文]-数学教育学报 2013(2)
3.杨慧娟.刘云.孟梦高中数学新教科书中“拓展性课程资源”使用情况调查研究[期刊论文]-数学教育学报
2013(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xjyxb20110200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