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教师二次成长论——卓越型教师的成长规律与成长方式》集中培训专题讲座PPT课件
唤醒教师的“二次成长”——宁乡市创新卓越教师成长的实践

38主持人:陈文静治校方略研 究E-mail:**************2014年,教育部正式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卓越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正成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的基础和关键。
宁乡市在建设教育强市政策的指引下,加强卓越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卓越教师成长机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
一、政策引路卓越教师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关怀和支持。
近年来,宁乡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方针,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力支持国家卓越教师成长这一重大工程,从三个方面深入关怀卓越教师成长。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
2018年3月,宁乡市出台了《首批卓越教师遴选方案》,首次公开遴选400人,对卓越教师遴选和认定的条件、待遇、工作的要求做出明文规定。
2019年9月,宁乡市政府办公室出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卓越教师在全市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将按全市专任教师总数4%左右的比例,建设一支卓越教师队伍;力争建设3个以上长沙市级名师工作室、5个以上长沙市级乡村中小学名师工作站、35个宁乡市名师工作室和15个宁乡市名师中小学农村工作坊。
”并在每年教师节期间,表彰50名名优教师、50名宁乡市学科教学能手、30名优秀班主任、10名优秀外语教唤醒教师的“二次成长”——宁乡市创新卓越教师成长的实践周知军师。
每年力争培养一批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型名教师、名优班主任、名优校长。
二是经费有保障。
宁乡市每年按照全市教师工资总额2%的标准预算教师培训经费,按时足额拨付到位。
市财政每年对卓越教师担任首席名师的名师工作室按照每个5万元的标准预算工作经费,全市35个名师工作室的卓越教师工作经费就达175万元。
同时,对全市第一批130名卓越教师和第二批61名卓越教师,市政府每年发放的补助不低于每人2000元。
三是加强绩效评价。
教育局将卓越教师培养成长情况纳入对各单位的年度考核。
从优秀走向卓越---从优秀走向卓越

从优秀走向卓越——谈教师的三项修炼【作者简介】吴加澍,义乌中学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浙江省著名物理特级教师,浙江省功勋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教师的成长规律老师要经历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走向成熟)高原期——或停滞,或创新。
(唯有创新才能“追求卓越”)完整的教师生涯应该是这样完整。
李海林的“教师二次发展论”,他认为老师在第一次发展后会迎来高原期,同时伴随“高原反应”——倦怠,思维定势,创新感到困难,假性饱和等等。
经历后,再进入二次发展。
如果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一次专业成长是不够的,第一次是自发的。
而走向卓越的难度是大的。
两次成长是“质”的不同。
第一次成长是经验的积累,第二次重要靠理论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第一次主要表现行为方式的变化,第二次是思维方式,起决定性的。
◆怎样从优秀走向卓越有句口号,我表示质疑,那就是“打造名师,争创名校”。
打造名师真的有道理吗?名师是打造的吗?我的结论,名师是“修炼”出来。
它们之间差别在哪里?一个多半是靠外界的力量,要在长期的学术修炼中成长起来的。
比如——于漪老师:我做了一辈子语文老师,一辈子学做语文老师。
她的一课三备:钻研教材,独立思考;博览群书,融会贯通;课后反思,精益求精。
这就是一个老师的“修炼”历程,记住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修炼。
◆优秀教师的三项修炼我想引用清朝诗人袁枚:“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其中红色的字分别代表教师学养,思维方式,专业目标。
1. 愿景修炼:不断追求卓越——行者2. 学术修炼:提升学术修养——学者3. 心智修炼:转变思维方式——智者如果能达成,这就是一个卓越型的教师了。
接下来我来谈谈这三个修炼。
一、愿景修炼:不断追求卓越1、卓越教师必经三境界。
从优秀走向卓越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优秀”是卓越的大敌。
这不是非议“优秀”,而是说一种自满的心态。
英国作家说:“只有平庸的人,才总是处于自己最满意的状态。
”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无不经过王国维曾经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人生奋斗必然要经过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一个人在孤独之中寻找理想、寻找生命着落点的痛苦时刻;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一个人找到了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而努力的过程;第三种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苦苦寻求和努力,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原来就在自己的身边或领悟后的心里。
优秀教师的三项修炼-2010年7月武汉市教科院新课程培训

●我有教育哲学吗?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哲学,它缄默不语,但植 根于教师的心灵深处。它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无时无 刻不在左右着教师的教学行为。
●怎样重建教育哲学?
结合自身 教学实践
草根 理论
来自草民,基于实践
直抵根本,回归本真
思考教学 本原问题
心智修炼:学会哲学思考
■我对若干教学本原问题的思考
●为何教? ——价值观 ●为谁教? ——学生观 ●教什么? ——课程观 ●怎么教? ——教学观
学术修炼:提升学术素养
●有底气 ——扎实的专业功底 ●有眼界 ——宽广的学科视域
一位教师的教学内涵是否深厚,往往取决于 他的学科视域有多宽广 . 学科视域
对所任教学科的内涵 及本质的理解与把握
学术修炼:提升学术素养
●有底气 ——扎实的专业功底 ●有眼界 ——宽广的学科视域
物理 英语 数学 其它
●是一门科学 ●是一种智慧 ●是一类文化 ●第一是语言层面 ●第二是文化层面 ●第三是思维模式层面 ●作为理论思维的数学 ●作为技术应用的数学 ●作为文化修养的数学
为何教?
●我校论坛上的一篇热帖
“学习物理有 毛用?”
◎我觉得物理不仅烦,而且学 了一点用都没有.
◎不学不行啊,如果你老爸有
足够的实力,还上什么学呢?
◎物理很重要的,高考100分
呢!……
为何教?
●我校论坛上的一篇热帖
“学习物理有 毛用?” “我为什么教 物理?”
为何教?
●为考而教 ——知识本位
●为教而教 ——学科本位
武汉市教研会新课程培训报告会
(2010.05.15)
教师的成长规律
■教师二次发展论 (李海林)
高原期 第二次 追 求 发 展 卓越 第一次 走 向 发 展 成熟
.11.05 吴加澍_教师二次专业成长PPT课件

能保持中等状态的教学效果,但即使更努力,也很难再上一 个台阶,发现自己都是在重复“过去的故事”。
*思维定势——
发现从同伴那里学不到更多的东西,觉得同伴懂的自己也都 懂。有时也会关注教学理论,但又觉得这些理论与自身的感受 不一致,于是认定理论对自己没有意义。
教师专业成长规律
●教师的二次成长
实践证明:一个教师要走向成功,仅有第一次专业成长是不 够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第二次专业成长。
◎两次专业成长的比较——
*成长的水平:从适应性成长到超越性成长 *成长的动力:从外在驱动到内在需求 *成长的途径:从经验积累到理论提升 *成长的表现:从教学行为到思维方式
由此可见,第二次专业成长比第一次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这也是当前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所在。
【案例1】“滴水不漏”的课是好课吗? 【案例2】对“四句话”的检视 *义乌中学物理教学的优化策略——
实验为基础,过程为主线,思维为中心,变式为手段
重视演示实验
教 强调教的过程
突出教师思维 教师预设变式
开发学生实验
学 关注学的过程
激发学生思维 学生生成变式
专业自觉 ——提升自觉的专业精神
2.坚持在艰苦条件中锤炼
费孝通
换言之,“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 自我超越。
文化自觉是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一个教师 文化自觉的程度,往往决定了他专业发展的高度。
树立教师文化自觉
●教师的文化自觉
教师的文化自觉,在于教师能否自觉地把社会赋予的外 部目标转变成内在需要, 自觉地把教育活动看作实现自我 价值、体现人生意义的过程。
专业自觉 ——提升自觉的专业精神
●专业自觉
教师的专业自觉主要体现为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 始 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状态,及时调整专业 发展的方向及方式, 最终达到理想的专业发展水平。
做有成长力的教师PPT课件

● “繁荣”的背后存在“泡沫
不能走大路,就走小路
不能搞大课题就搞小课题
--
29
什么是小课题研究
一种“草根式”的,面对具体问题的,有针对 性的,小型化的,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活动
●幼儿手指运动与智力开发 ●告状与道德评价 ●他为什么和老师过不去
3、利用一点(边角余料业余时间的利用) 4、结合一点(花公家时间办自己的事) 5、替代一点(让别人替代我做事) 6、果断一点(一个时间只努力做好一件事) 7、时限一点(争取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任务) 8、安静一点(新不静什么事做不成)
--
20
话题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方法
天道酬勤,亦酬术
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专业阅 读+专业写作+公开课+网络行 走+同伴互助……
--
2
讨论五个话题
话题一:成长力让教师拉开距离 话题二:生命中最值得投资的是自己 话题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方法 话题四:教师专业成功决胜于课堂 话题五:执着让专业成长笑到最后
--
3
话题一:成长力让教师拉开距离
图1 磨道式循环
图2 螺旋式上升
一个走的是磨道式循环的成长道路 一个走的是螺旋式上升成长的道路
--
36
案例:李香芝:深度课堂的超越
实践+阅读 名师+自己 摘抄+反思 写作+表述
--
37
案例:常作印:每天“六一工程”
每天读书、上网不少于一小时
每天背诵一段经典
每天进行一次体育锻炼
每天上好一节语文课
每天写一篇教育随笔
从教学反思看教师的二次成长

从教学反思看教师的二次成长作者:李娜徐春娥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11期摘要:教师的成长经历两个阶段,从职初教师到骨干教师是教师的一次成长,从骨干教师到卓越型教师是教师的第二次成长[1],而教学反思在教师的第二次成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教学反思研究教师二次成长的方法。
关键词:二次成长;教学反思李海林教授在《教师二次成长论——卓越型教师的成长规律与成长方式》中指出教师的成长存在着发展曲线图,即教师成长有三个阶段:第一次成长期、高原期、第二次成长期。
[2]教师的第一成长期是指新教师能够熟悉教材,掌握教学方法,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高原期是指教师在专业发展时遇到瓶颈,这个瓶颈对大多数教师而言有可能是终生难以跳出的一个阶段。
第二次发展期是指教师开始主动去搜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素材和案例,开始用各种教学理论来反思教学,然后开始成为某一理论的追随者,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理论。
一、教学反思与教师的二次成长反思(reflection)一词本来属于心理学范畴,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引入教育领域,他在1933年出版的《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首次从教育学领域对反思进行了界定,他认为教学反思“是对与任何信念和假定性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他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思考”。
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r)认为:“没有反思的教学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理解不透彻,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不仅无助于教师的成长而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要想获得专业成长,教学反思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根据相关研究证明,在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普通教师和处于二次成长期的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会有不同表现的,下面笔者就从一般来讲教学反思的三个思维过程来阐述。
一般而言教学反思包括三个思维过程:识别问题、描述情景、分析和重构。
[3]在识别问题过程中,普通教师会对教学过程中对其留下深刻印象的教学活动进行思考,丰富原有的认知及经验;而处于二次成长期的教师则会对教学过程中的某一固定的教学活动进行思考,引出他们所关心的中心问题。
卓越课程培训的心得体会优秀6篇

卓越课程培训的心得体会优秀6篇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分享的6篇《卓越课程培训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卓越课程培训的心得体会篇一20xx年9月5日至6日,在旧营乡中心校听了邵征斌老师,邓英老师,管庆煌老师三位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卓越课堂教学讲座,从他们三位老师的培训中,我有了较大的收获。
现将我从这次培训中的感受写下。
一、改变观念,提高卓越高效的意识不再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满堂问”等一些旧的思想观念。
新时代的老师应该追求一些新的教学意识:即教师如何教,如何管,从而改造学生的学习力。
现在的老师应该教授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该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能够不在老师教授的情况下就能做到自主学习。
二、转变方式,用心经营课堂教学生学习方法,更要用心去钻研,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适合学生,所以一节课不在于你教多少知识。
在培训中,讲到的查着工具读,划着重点读,写着感想读,记着内容读,练着习题读,思着问题读着实让我思维顿时开阔。
语言精练,却内容概括全面。
三、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教师的战场和舞台是课堂,教师的素质高低反映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将平时理念、观点融入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理论,再实践,再提高教学质量。
多上课,上好课,上示范课,上有挑战性的'课。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又将问题解决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将自己的课堂当做实验基地,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并不断将教学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和提升。
走进有效教学,创建卓越课堂,创新本校教研,这需要我们用心的去钻研,去实践,不断去学习,不断去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合格的教师。
卓越课程培训的心得体会篇二20xx年5月10日,全国知名教育专家、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专家委员会会长冯恩洪教授在临沂四中为我市几千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做了“卓越课堂—让三个面向走进课堂”专题报告会”。
教学名师“二次成长”问题的表征、原因与策略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教学名师“二次成长”问题的表征、原因与策略王林发,叶冬桃(岭南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广东湛江524048)摘要:《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的实施使教学名师的发展环境得到逐步改善,但教学名师"二次成长"问题依旧存在,主要有发展动力不足、成长特质缺失和成长保障不足三个表征。
导致教学名师"二次成长”受阻的成因有三点,分别是制度保障不足、成长内驱力缺失和成长环境不利。
基于此,促进教学名师"二次成长"的对策主要在于提升发展动力、增强成长特质和完善成长保障三方面。
关键词:教学名师;二次成长;改善对策中图分类号:G5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217(2020)04-0123-06收稿日期:2020-05-22基金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8WZDXM022):教育生活史视野下中国教学名师'二次成长'问题研究(1978-2018)。
作者简介:王林发(1970-),男,广东湛江人,岭南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教学名师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叶冬桃(1998-),女,广东揭阳人,岭南师范学院教学名师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随着《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以下简称“万人计划”)的逐步落实,教学名师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教学名师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均高于普通教师。
但是,我们调查发现,教学名师的经济收入和工作条件改善并没有明显使他们的专业成长“更上一层楼”。
是什么原因影响与制约着教学名师的“二次成长”?教学名师的“二次成长”面临着哪些问题?我们从专业成长周期的视角对教学名师专业成长进行了研究,提出解决教学名师专业“二次成长”问题策略,以期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的全面落实提供参考。
一、教学名师“二次成长”问题的表征何谓教学名师“二次成长”?从“成熟型教师”成为“名师”、“明师”,即明日之师、明白之师、明辨之师,这就是所谓的“二次成长”,继续成长为科研型、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不断超越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发展 听课评课 !
第二次发展 ?
开公开课
集体备课
!
!
?
?
在校内师徒结对 到大学或教育学院脱产 学习 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
?
。
。
。
。
第一次发展 第二次发展 撰写教师个人博客 听专家报告 教学反思 。 。 。 。 。 ! ! ! !
参加名师工作室的培训 。 由专家个别指导 读书 。 ?
参加由专家组织的课案 ? 研讨
8、跟第一次成长相比,其成长目标更加抽象 化,虚化。如果说,第一次成长的目标是 以“做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来表达,那么, 第二次成长更多的是以“不做一个什么样 的老师”来表达。
鲍伯· 班福德的“人生下半场”
成
功
中 场 意 义
第一次成长与第二次成长比较:
1、第一次成长方式主要是模仿;在第二次成长中, 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效果这一环节不可 或缺。 2、第一次成长主要靠经验的积累;第二次成长主要 靠“用理论”来反思自己的经验。 3、第一次成长主要表现在行为方式的变化;第二次 成长更重要的是看问题的立场方法的重大变化。 4、第一次成长很多是自然开始的,第二次成长则有 很多是受到较大挫折后开始的,或者是在受到外力 的强力推动后开始的。 5、第一次成长所依靠的外部支持主要是同伴的示范; 第二次成长所依靠的外部支持则主要是专家的指导。
进入高原期的标志:
1、很难感觉到像前一个时期那样快速成长,相 反,他发现自己很多事情都是在重复。 2、能保持中等状态的教学效果,但即使更努力, 也没有明显的提高,不过一般情况下也坏不到 哪里去。 3、工作内容和范围长期没有变化,自己也不知 道还有什么事情可做。偶尔有一些新的尝试, 也看不见什么效果。
1、为什么说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 必经之路
• 要有从生活的最底层崛起的勇气和力量 • 勤奋刻苦是每一位成功教师的必由之路 • 读书、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永恒的主题
• • • • 三种读书: 读书以消磨时间:休闲式读书 读书以认识事物:研究式读书 读书以解决问题:问题式读书
教师问题式读书五步法:
• • • • • 在身边找问题; 带着问题来读书; 在读书中获取某种观点、立场与方法; 用这种观点、立场与方法来反思; 在反思中改善行动;
4、开始对某一种理论有热情,甚至成为某 种理论的追随者。 5、非常注意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 的一些资料的收集,并且非常珍惜自己的 这些资料。 6、在工作甚至生活中表现出对一些固定的 看法和作法的不满意。 7、开始在内心怀疑自己过去的一些信念, 开始能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批评甚至否定
《上海教育科研》2009、5 琚金民:《从十三年“孔乙己续写”看学生作文变 迁》 1995到现在:六次教《孔乙己》,六次让学生写 “孔乙己续写” 价值观的变迁 内容的变迁 写作心理的变迁 语言的变迁
!
第一次发展 参加校外学术组织 开展课题研究 撰写论著 参加校内外教辅材料的 编写 参加教学管理活动 ? ? ? ? ?
第二次发展 ! ! ! ! !
• • • • •
读书、读书是二次成长的必经之路 教学反思是二次成长的的关键 课例研讨是二次成长最有效的途径 参加研讨会是走向成熟的重要契机 论著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突破口
2、教学反思是第二次成长的关键
• 反思:自己看自己 • 条件:首先把自己分离为“现实的自我” 和“理想的自我” • 前提:建构一个“理想的自我” • 操作:用“理想的自我”观察、判断和评 价“现实的自我”
教学反思的五个层次
• 普 通 的:教学日志、博客 • 更有效的:备课,上课,自我评价,修改 • 更专业的:备课,上课,反馈,修改,再 上课,对比,总结 • 较高级的:教学诊断。记录、观察、切片、 描述症状、同类相并、病理分析、同类病 案检索、治疗 • 最高级的:课案库建设。
教师二次发展论:发展曲线图
第二次发展 高原期 第一次发展
查理斯· 汉第:斯格模德曲线
b
a
B A
进入第一次成长期的标志:
1、熟悉教材。这是教师第一次专业成长最基础的 内容。 2、对教学的基本步骤与方法的掌握。这是教师第 一次专业成长最重要的内容。 3、对学生的关注。这个阶段的老师开始形成所谓 学生观。 4、有与同伴合作的强烈愿望。其标志是校长和同 伴的认可。 5、开始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的甚至把学生的 考试成绩当作最大的成功指标。
教师二次成长论
卓越型教师的成长规律与成长方式
主讲人:李海林 rw111@
教师成长的特殊性:
• 自发展:在与自己同境遇教师的带领下; • 团队化:在团队里、以团队为平台的成长; • 椭圆形: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形式;
• 卓越型教师 • 骨干教师 • 职初教师
椭圆形结构
卓越型教师
骨干教师
进入第二次发展期的标志:
1、原先不太关注或不感兴趣的事物,开始成 为重要的生活内容和工作内容。不仅对教 学问题感兴趣,而且对教材、对课程资源、 对教学评价、对师资队伍建设、对一定区 域内的教学管理问题开始感兴趣。 2、生活圈和工作圈开始突破原来的格局,向 外扩展。 3、关于教育教学和人生事业方面的理解开始 与同伴区别开来,甚至有明显的不同。
4、教师发现,自己从同伴那里不能再学到更 多的东西,觉得同伴懂的自己也基本上都 懂。 5、工作热情明显下降,但能维持着基本的工 作状态;一部分教师感到工作疲惫。 6、开始关心教学理论,但没有哪一种理论完 全说服自己,觉得这些理论都与自己切身 的感受不一致。
• 高原期对教师具有自蔽性。身处高原期的 老师不能自觉到自己的处境。 • 据观察,大约有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教师, 终身没有走出这个时期。 • 伴随着教师专业发展高原的,往往还有教 师人生的一些际遇。
职初教师
碗式结构
骨干教师
职初教师
碗式结构带来的弊端
较多的骨干教师扎堆在学校的“碗口边”: 很难有人脱颖而出╱也没有脱颖而出 的动力 学校缺少领军人物: 专业榜样的缺失╱培训师缺位 教师评价的困难 共性评价╱相似性评价╱低水平评价
• 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至少需要两次成 长构成。 • 一个教师要走向成功,仅有第一次成 长是不够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第二 次成长。 • 当前教师成长遇到的瓶颈,不是第一 次专业成长,而是第二次专业成长。 • 某一些方式和途径,对教师第一次专 业成长是有效的,但对二次专业成长 则效果不大,或者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