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第2课时君主专制的发展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之小船创作[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主学习夯基固本]一、“法令出一”的专制君权1.背景秦始皇确立的“□1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表现皇帝集□2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主宰国家政治。

3.特点带有□3独断性和随意性,以维护□4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4.影响成为皇帝实行□5专制独裁的依据,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二、君权和相权的演变1.原因□1君主专制制度导致的帝相矛盾,促使帝王限制相权,以独揽行政大权。

2.演变状况(1)汉代①汉初继承秦制,□2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实际掌握行政实权。

②□3汉武帝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设立“□4中朝”,事先决策重要政事。

(2)唐代①中央设□5中书省、门下省和□6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

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在□7门下省设政事堂,规定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8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3)宋代①设□9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11枢密院管②增设“□10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12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4)元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演变历程(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西汉: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汉武帝时设□1刺史监察地方政治。

(3)唐朝:□2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4)宋代:□3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5)元朝:规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4监察御史复按。

[巧点妙拨云开日出][特别提醒] 秦汉时期,皇权还是受到一定制约的,如“朝议”制度,国有大事,皆由朝臣讨论后向皇帝提出意见,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种制度是氏族社会民主制和周代内外朝的遗留,对皇帝权力起到了一些限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民主倾向。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代科举考试
1994年韩国再现科举
科举考场
评价: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 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 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 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 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制度 演变特点 相权不断削弱 皇权不断加强 ①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②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 选官、用官 制度的变化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唐朝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唐朝设藩镇(节度使)
“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
“ 安 史 之 乱 ” 平 定 后 , 星 罗 棋 布 的 藩 镇
思考:“安史之 乱”、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这些现象 的出现说明的共同 问题是什么?
地方权力的 膨胀会导致 国家分裂!
宋太祖赵匡胤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行政权) (军权) (财权)
(相权一分为三)
元朝的中书省
皇帝 中书省
行使宰相权,后 来权势过大,威 胁皇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察举制
选拔标准
孝廉
选拔标准
2、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
3、隋朝: 首创科举制
选拔标准
才能
4、唐宋元: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决策机构 中朝 尚 书 令 侍 中 皇 帝 外朝 执行机构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太 尉

【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1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皇权—相权)
▲宋初 :分割相权 1、措施:二府三司
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铜钟书门下平章政事掌宰相职权,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2、作用:分割宰相军权、行变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皇权—相权)
28
元与北宋 疆域比较图
29
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
相同点: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后世各朝都产生重大影 响。 不同点: ①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 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 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②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 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 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 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③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 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的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 一和社会稳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 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 用愈益明显。
30
比较元朝行省制度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异同。
相同点: ① 都是适应我国疆域辽阔的特点,将各个地区统一在 中央政府的管辖下。 ② 都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不同点:
①元朝的行省辖区较大;有些名称仍在使用,但大多 数名称已变化。 ②今天的行政区划中,设立了一些自治区和特别行政 区,给这些地区高度自治权,这在元朝是不可能的。 ③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代表封建中央(行中书省)控制 地方局势,管理地方,征发徭役,搜刮财富。而今天行政区划 更多体现的是对地方管理和建设的职能。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单元设计单元名称第一单元政治制度1.单元教学设计说明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只能之一,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

世界各国政治制度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

但是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和西方政治演变的不同。

2.学情分析(1)高二学生在初中时对先秦的政治制度与秦汉到明清的中央、地方制度以及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并不陌生,但学生的历史知识仍相对零散,未建起完全的系统的抽象思维体系。

(2)学生对秦前后政治制度的异同、中央与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发展等抽象性知识仍需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

因此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逻辑,按课标要求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补充相关的文本、图片和音像资源,力求攻破本课重难点。

3.单元目标与重点难点单元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秦以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演变线索。

能通过展示图片、文字、影像等史料,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探讨先秦与秦以后政治制度的异同点;阐释秦汉到明清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与分析其特点;阐述秦汉到明清地方政治制度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发展特点同时学会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性。

重点: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形成及演变难点:分析政治制度形成与演变4.单元整体教学思路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主要通过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相关内容,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规律。

第1课内容在《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第一单元——政治制度中,该单元囊括了中西方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制度,并通过不同制度的共性与特性,引导学生感受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而深化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

五代建立者简历
共性何在?
阅读教材13页思考:与前朝 相比宋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有 哪些创新?
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2)唐朝中期的节度使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①原因:吸取前代教训;巩固统治 “ 杯酒释兵权” 收精兵 兵:______ 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
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科举制
(1)背景: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重门第, 影响皇权);庶族地主要求参政。 (2)过程: 隋朝形成;唐宋发展完善;明清僵化 (3)影响:打破垄断,扩大来源;提高素质, 加强集权;公平公正,重学风尚;八股僵 化,缺乏创新。
合作学习: 隋唐时期中央行政制度有何创新?它的 确立对古代政治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
皇帝 政事堂
中 尚 门 草 书 执 书 审 下 议 拟 行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①形成历程:魏晋南北朝开始逐渐形成,唐朝确立并 完善。 ②名称及其职能: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中书省(掌决策,颁拟皇旨)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六部) ③关系: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和监督。 ④影响: 分工明确,提高了中央政府工作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维护封建统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历朝基本 沿袭,影响深远;重大创造,标志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的成熟; 。
朝代 秦朝
中央(君主专制) 地方(中央集权) 阶段 皇帝制度、三公九 郡县制 卿 重用亲信,削弱相 郡国并行; 权 “推恩令” 三省六部制 唐中期后藩镇割 据 中书门下;三分相 加强对军事、行 权 政、财政控制 中书省 行省制度 形成

专题一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专题一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相权一分为三) (行政权)(军权) (财权)


史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 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 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 位 史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 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 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 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 面前议事了。 史料三: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 “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 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1.秦朝: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设监察官员。 2.西汉:中央: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 地方:设十三州部刺史监察地方官和诸侯王 3. 唐代:御史台; 4. 宋:提点刑狱司、通判; 5. 元朝 :御史台 积极: 局限: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烦恼;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了反,身家性命也难保。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烦恼;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了反,身家性命也难保。
五、中央集权的发展
1、秦朝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汉武帝解决王 2、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 国问题,加强 中央集权 平定七国之乱 颁布推恩令
3、唐朝中期 在地方设藩镇
科 举 利 弊
积极: (1)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 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世族门阀把持 朝政的局面。 (2)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 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提高行政效率。 (3)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 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刻苦勤奋 读书的氛围。 (4)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 繁荣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预习自测】(考查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带★题C层可不做。

)1.西汉时期文人司马相如由于很有名望,被汉武帝直接任命为政府官员。

这一选官制度是A.察举制B.征辟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按唐制,中男(16-21岁)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才服兵役。

某次,封锝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的许可。

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办法。

最终此议没通过。

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A.尚书省B.中书省C.兵部D.门下省3.之所以说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原因是A.科举制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B.很多具有文化素养的士人被皇帝控制C.提高了专制政府的行政效率D.体现一定的公平公正性4.《论宋学的博大精深》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宋太祖、太宗相继统治时期内,……在中央政府7请回答:(1)图1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政治制度?其历史作用有哪些?(2)图2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政治制度?在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延伸阅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为主体,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1.血缘纽带与政治制度紧密结合。

2.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3.逐步向集权过渡。

1.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秦至前清):三公九卿制(秦朝)→三省六部制(隋唐)→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宋朝)→中书一省制(元朝)→废丞相、设内阁(明朝)→增设军机处(清朝)(二).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互相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选官制度——补充官僚队伍(四).监察与谏议——官僚制度的维系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从秦汉时期,官员监察制度就成为中华帝国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方面。

(五).总体中央行政体制---------------------------选官用人制度--------------------监察制度(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科举制)监察、谏议制度)训练案1、图1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2、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应该怎么做()A. 交唐太宗裁定B. 交门下省封驳审议C. 交兵部出兵D. 交内阁处理3. 隋唐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中枢权力机构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B. 三省之间分工合作、相互牵制C. 集体议政提高办事效率D. 避免君主专断决策失误4. 中国古代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高中历史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世官制:将官职限制在贵族范围内, 1.世官制:将官职限制在贵族范围内,由贵族世代 世官制 继承祖上的权位。 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 2.察举制 (1)含义:是由地方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 含义:是由地方向中央推荐, 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2)概况:①兴起于西汉时期。②演变:在魏晋 概况: 兴起于西汉时期。 演变: 南北朝时期, 即九品官人法。 南北朝时期,发展为 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官人法。 (3)评价:①其考选范围对象、内容、方式、程 评价: 其考选范围对象、内容、方式、 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②其形式都是以 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问题思考 2.从汉到宋代为抑制相权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2.从汉到宋代为抑制相权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从汉到宋代为抑制相权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提示 (1)汉代: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并形 汉代: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成“中朝”与“外朝”。 中朝” 外朝” (2)唐代: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 唐代:三省六部制, 相,并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 并在门下省设政事堂, 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 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 (3)宋代:设中书门下;参知政事。 宋代:设中书门下;参知政事。
(3)中央对行省的控制: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 中央对行省的控制: 等形式加以控制。 督,同时还采取 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行省设置的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行省设置的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 行省设置的意义 利于加强 中央集权,较好地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 关系。 关系。
问题思考 5.秦汉至元朝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5.秦汉至元朝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秦汉至元朝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提示 秦汉至元朝我国君主专政政体不断强化。 秦汉至元朝我国君主专政政体不断强化。 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地 方,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要服从中央,最后 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要服从中央, 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 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 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较为稳定。地方缺少自主 地方基层行政组织较为稳定。 权,对中央和君主的依赖性大,难以实施有效 对中央和君主的依赖性大, 管理。 管理。

第3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第3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 发兵权归枢密院; 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发兵权归枢密院; 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制钱谷:地方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制钱谷:地方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影响
一、发展演变历程
西汉:汉承秦制, 1、西汉: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隋唐: 2、隋唐:
材料三
情景材料
材料四 “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朝 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朝 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考试制度虽然产 生于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但其“ 生于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但其“公开竞 平等择优” 争、平等择优”的精神却具有超越封建时代的特 为世界所接纳,它被称之为中国的“ 性,为世界所接纳,它被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 发明” 发明”。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
宰相制 相同 地位 职权 对皇权作用 法定,制度赋权 法定, 参与决策 制约皇权 内阁制 非法定, 非法定,咨询机构 无决策权 不能制约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不 同
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
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产物,无决策权。不能对皇权制约。 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产物,无决策权。不能对皇权制约。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分权民主的象征,总揽行政。有助于防止专制。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分权民主的象征,总揽行政。有助于防止专制。
特点: 特点:
中央: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中央: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地方: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地方: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权力不断削弱
结果:中央集权与皇权占了上风 皇帝越来越成为国家中枢 占了上风, 结果:中央集权与皇权占了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国家中枢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行政制度)
1、西汉: (1)汉初: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
(2)汉武帝举措: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规定: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 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一 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 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 量被削弱。
2、唐朝:
设置节度使
探究一:阅读教材P12《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
制度 察举制
标准 品行
方式 举荐 评定 授官 考试
魏晋南 九品中正制 门第 北朝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谢生,出身名门望 族,父亲在朝中担 任大官。
欧阳生,出身寒 微,高大俊朗, 才学渊博,能言 善辩,高中榜眼。 陈生,儒生,为人 正直,是当地有名 的孝子。
汉朝
魏晋南北朝
唐宋
1、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是: ( C ) A、削藩 B、郡国制 C、推恩令 D、分封制 2、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承并发展:( B )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3、唐朝中期,政府要在某年的春天举行一次恩科来 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B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
皇帝的烦恼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中央行政 选官制度 制度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忠 奸 难 辨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官 吏 难 选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地 方 难 管
地方行政 制度
汉武帝
唐太宗
宋太祖
元世祖
课标要求: 了解汉初郡国并行;理解唐三省六部制;了 解宋分割宰相权力举措;理解元行省制度;了解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思考: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五 代十国这些现象的 出现说明的共同问 题是什么?
地方权力的膨胀 会导致国家分裂! 严重削弱中央集 权。
中央集权的演进
汉至元加强地方统治的措施
郡国二制并行; 西 1. 2.汉景帝平叛“七国之乱” 削弱诸侯王的权利 汉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唐 唐中期以后,设节度使,形成藩镇割 朝 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的发展。
演变特点
北 宋 元 朝
一、中央集权的演变 ------宋朝
材料1 :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 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 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 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 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 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汉景帝
BC154年,汉 景帝平定“七 国之乱”削弱 诸侯国势力, 进一步加强中 央集权。
汉 武 帝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 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 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 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中央集权的演进
汉至元加强地方统治的措施 演变特点
西 汉 唐 朝
皇帝
中书省 (负责决策) 吏 部 户 部 尚书省 (执行命令) 礼 部 兵 部 门下省 (审核政令) 刑 部 工 部
(2)特点 (3)影响
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 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 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 3.北宋分割相权-------“二府三司制”
地方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钱穆《国史大纲》
2、科举制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结合材料二说明科举制 在追求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
⑴选官
⑵备考的经济成本低(公平参考)
根据考试成绩录取(公平录取)
3、根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带来哪些影响?
⑴有利于形成“重学”的社会风气
⑵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局限性:考试单一,忽视实践性知识
材料一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 被隋文帝废除……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 当时优试策而已。”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 终不为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 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 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有关科举制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 谈科举制的进步性。
(1)信息
①科举制创立的背景:世家大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的废除 ②科举制正式形成的标志:隋炀帝设进士科 ③进士科最重要,最受重视 ④进士科很难考
(2)进步性
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 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②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③把选
费,埋下了“积贫积弱”
中 央
的祸根。
宣政院辖地
中河山书北东、、省 直山辖西 地
4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 地方:设行省和宣政院辖地 省—路—府—州—县和宣尉司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 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 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②对后世:是中国古代政 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 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吏户礼兵刑工
史料解读
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 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由 此可见 三省六部制在当时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资治通鉴》192卷

必修一第3课第4课 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必修一第3课第4课  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宣慰司
宣政院
管宗教管西藏
宋太祖解除节度使等的实权,加强中央集权。 创立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辖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关
行省制度是怎样的制度?
行省长官由朝 廷任命,而且行 省自身也无行政 用人权,但拥有 当地的经济、军 事大权,不过在 行使权力时受到 中央的节制。
皇 中 帝 央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关
地 行省 路 府 州 县 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什么是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讲的是中央与地方的 关系。中央集权主张限制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 1.汉朝
⑴王国问题的形成 汉初郡国并存 汉朝中央集权是如何发展的? 什么是王国问题?它是怎 么形成的?有何影响? 王国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如何解决王国问题?
⑵王国问题的解决
措 施 军 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禁军。 政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监督他。 财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运送中央。 ①基本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利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①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 ②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 弊 ③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造成积弱。 ④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
汉景帝:
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平定七国之乱
汉景帝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什么是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讲的是中央与地方的 关系。中央集权主张限制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 1.汉朝 ⑴王国问题的形成
汉初郡国并存
⑵王国问题的解决 汉景帝:
王国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 颁布推恩令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在唐后期150年 里河北三镇的57个节 度使中,真正由朝廷 任命的只有4人。内地 许多节度使也效法藩 镇,各占一方,唐朝 统一局面破坏,形成 了“藩镇割据”的局 面。
藩镇割据现象的 实质是什么?
实质是中央集权 与地方分权之争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郡国二制并行与“推恩令” 2、唐中后期:“藩镇割据”
⑴积极: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
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 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⑵消极: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 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总特征: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学习延伸
巩固提高
本课测评
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 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 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 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②唐朝时为加强皇权在中央设立三省六部,三省的 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③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行政长 官行使宰相权力。为制约宰相,后又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这样就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推恩令”和“酎金夺爵” ——瓦解王国
汉 武 帝
设置刺史
全国划分为13个 州郡,各置刺史一 人,刺史位卑权重, 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 行“推恩令”,多立诸侯,王国 领地不过数县,由郡守统辖。结果, 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后来,汉武帝又以“酎金” 借口,削夺106个列侯爵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从汉至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从汉至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2021/8/27
17
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VS地方)
郡县制 郡国并行
推恩令
加强
削弱 加强
节度使(藩镇割据)
削弱
权归中央(文官知州,通判监督) 加强
行省制(宣慰司)
加强
强趋 ,势 地: 方中 权央 力权 不力 断不 削断 弱加
君主专制的演变(皇权VS相权)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
加强君权 威胁君权
汉初:郡国并行制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说一说皇帝的烦恼是什么? 后梁:朱温,原任梁王.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2)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君主专制的演变(皇权VS相权)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君主专制的演变(皇权VS相权) 藩为“保卫”之意,“镇”指军镇; (中央与地方)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趋势:相权不断被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中 太央祖(集问权 :2的 “)发 天展 下( 自结中 唐央果VS地:方)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汉武帝:内外朝制度 加强君权 (2)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三省六部制 加强君权 材料中赵普认为唐以来战争不断的原因是什么?他建议宋太祖从那些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的演变(皇权VS相权)
(2)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第一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课隶属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之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围绕着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两条主线展开,而本课汉至元的政治制度恰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单元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课承接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下启第四课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因此需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联系。

然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多,需要加以补充说明,引导学生进行教学。

本课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本课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元朝行省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能够再现皇权与相权斗争、藩镇割据、科举考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

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设计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骆,名科航,科学的科,航天的航,以后你们叫我骆老师就可以啦。

初来乍到,先了解一下,胡老师要求你们背的内容下去背没有啊,下面我抽查啦,谁主动来?那就课代表吧,中央和地方主要讲的是什么和什么的矛盾? 生:……师:看来还是不错的。

课时作业3:第2课 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课时作业3:第2课 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第2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基础巩固1.1660年,英王查理二世将英国海上力量定名为“皇家海军”。

1918年4月,英国空军作为一个独立的军种正式成立,王室立即将其定名为“皇家空军”。

但直至今天,英国王室始终不同意在英国陆军前冠以“皇家”称谓,主要是因为()A.英国始终没有成为陆军强国B.英国陆军始终由议会所控制C.陆军曾打败王军并处死国王D.王室没有意识到陆军的重要性答案C解析在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以克伦威尔为首的“新模范军”打败国王查理一世的军队并将查理一世处死。

国王被处死,这对英国王室而言是莫大的耻辱,导致英国王室始终不能原谅陆军的弑君之罪,不肯给陆军冠之以“皇家”称谓。

2.1646年议会方面取得内战的胜利,其原因是()A.自耕农和手工业者阶层的坚决支持B.保王党势力的分散C.议会加强军队的建设和领导D.国王被议会方面俘虏答案C解析1646年时,内战的双方是议会与国王,议会方面的军队是新模范军,该军战斗力的强弱是议会方面取得胜利的关键。

3.英国历史学家J·K·琼斯认为:查理二世是“克伦威尔和查理一世的继承人”。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他的政策既有封建专制的内容,也有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内容B.他与查理一世、克伦威尔有血缘关系C.克伦威尔与他一样都对革命成果加以否定D.他们三人都曾经解散过议会答案A4.下图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什么问题()斯图亚特王朝复辟①资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不成熟②人民群众没有积极参加革命③封建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④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需要长期斗争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C解析①②的说法是错误的,不是条件不成熟,而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5.1660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流亡海外的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达成妥协,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复辟。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这种做法的初衷在于()A.维护政局稳定,保护既得利益B.恢复专制统治,维护政局稳定C.维护既得利益,扩展海外力量D.扩展海外力量,改变国际形象答案A解析克伦威尔死后,高级军官争权夺利,士兵发动反政府活动,农民举行起义,政局动荡。

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课件2:第3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课件2:第3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相权 不断 削弱
皇权 不断 加强
— 16 —
探究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察举制
材料1 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
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
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材料2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 18 —
探究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探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
⑴积极: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 中到中央政府,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探究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探究】从汉到元君主专制是怎样发展演进的?有何特点?
阶段
调整、演变情况
特点
两汉
魏晋 隋唐
北宋
汉武帝时,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形 成中朝和外朝
三省六部制形成、完善
设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 形成二府三司。
元朝
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 使相权,位高权重。
——汉末民谣
【探究1】根据材料分析汉代的选官制度存在哪些弊端?
察举制满足了队伍建设需要,但易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 到东汉后期,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豪强地主势力上升,使中 央集权遭到了强大的离心力牵引。
— 17 —
探究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科举制 材料1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 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 吾毂中。” 材料2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 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 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必修1第3课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

必修1第3课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
为一级政区名称。或只称省。 • 2、内容: • ①分设十个行省 • ②另有两个单列行政区划:腹里、宣政院辖区 • ③职能:管理地方行政、军事、赋税征收和军队调动,
受中央节制,行省官员须定期朝觐,省官互迁 • 3、意义:
•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 ②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 制的开端。
作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长官枢密使,低于 宰相
分军权
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权力的 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 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
古代中国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1.演变
①秦代:御史大夫(中央) ②汉代:御史大夫(中央)—刺史(地方) ③以后历朝:御史台;都察院
2.分考工明确、财相互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


活学活用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 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 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 是怎样的呢?
参考答案: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 皇帝
机构 职能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长官行宰相职
分行 政权 分财权 参知政事 三司使 副相
2.评价 A积极: B局限: ① ②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制度 实行 时间
标准
世官制
西周至春 秋 血缘
特点 官职世袭
被限定在 局限 贵族范围
察举制 汉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魏晋南北朝 隋唐宋元明清
德行(贤良 德才(实际上 考试成绩
方正)
是门第、势力

以官举士, 设立中正官, 择优录取,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内朝官多由外戚和宦官充任,这些人本是 卑微之徒,皇帝可以随意更换,这样既能保持外 朝相府传统地位的稳定性,又可以加强皇权对相 权的制约力量。
14
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
(草拟、颁发诏令) 决策
皇帝
尚书省
(执行命令 执行 )
门下省
(审核政令) 审议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 2、特点 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3、影响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 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汉武帝
唐太宗
宋太祖
元世祖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 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
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 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决策权、兵 权、政权、财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在中央,君权与相权的此消彼长一直是 封建社会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是封建统治 者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那么,从汉至元的 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收到 了怎样的成效?
2017/12/5
相权不 断削弱 皇权不 断加强
5
观察以下两幅图片: 图一
皇帝
图二
太 尉
御 史 大 夫
丞 相
分工: 1. 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哪两种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①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2. 图二中所述制度是怎样运作的?有何特点? . ②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特点:三省都是宰相, 相权(行政权)分立 3. 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问题是什么?有何积极意义? ③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六部. 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又相互牵制和监督 唐代通过分散相权来实现削弱相权和加强皇权的目的
21
谢生,出身名门王 族,父亲在朝中担 任大官。
欧阳生,出身寒 微,高大俊朗, 才学渊博,能言 善辩,高中榜眼。 陈生,儒生,为人 正直,是当地有名 的孝子。
汉朝
魏晋南北朝
2017/12/5
唐宋 22
12
汉朝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中外朝制度
执 外朝 皇帝 行 机 丞 御 太 相 史 尉 构 大
夫 九卿
决 中朝(内朝) 策 尚 侍 常 机 书 中 侍 构 令
有事上报
13
汉武帝为什么要把执掌朝政的实权,由外朝 的宰相转移给内朝的尚书呢?
(一)内朝官地位很低,可以减少对他们盗权窃 柄的顾虑; (二)内朝官多是皇帝宠幸的近臣,能很好地贯 彻皇帝的旨意,不致受到外朝大臣的牵制;
17
归纳古代皇帝削弱相权的两种方式?
一种是利用身边的亲信近臣, 形成决策核心.
一种是多人共同行使宰相职 权,相互牵制.
18
察举制
看德行、才能,以举 荐为主,辅以考试,但 标准不客观。
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目的:广泛搜罗,管理人才。 措施: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 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影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10
问题探究及要点突破
问题3 分析唐朝三省六部制 点拨:(1)三省中各省都有长官负责有严密的下级机构,三
省的长官,与中下级官员在高中上有严密的隶属关系。(2) 三省各省是单纯的政权机关,而不是皇帝的个人附属机构。 (3)在政务处理上,三省有明确的分工和严密的联系,中书 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构。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 决断,参与决策。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 关。
问题2 辨析比较:“三省六部制”与“三权分立” 点拨:三省六部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
都体现了分权的的特点,但二者反映的本质却不 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 制的产物;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 近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
6
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 分。由汉到元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1.察举制:汉代;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3.科举制:隋唐以后考试选官成为 主要的选官制度
7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名 称 时 期 标 准 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 ②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品 行 汉 朝 察举制 ③选官原则: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日益严 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④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 魏晋南北朝 门 第 九品中正制 高。 ⑤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 用。 隋唐宋元 才 学 科举制 ⑥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 清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压制了人才。
8
朝代 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
地方制度
中央制度
选官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推恩令、刺史监察 中外朝制度 三省体制 节度使和藩镇 三省六部制
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一参二府三 财权、军权归中央 司制 行省制度 一省二院

9
问题探究及要点突破
问题1 辨析比较:唐代的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 点拨:唐代的中书省只是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4
君主专制的演进
阶段 两汉 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 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省六部制度确立完善
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 北宋 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 割相权 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元朝 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
20
“一切以呈文任去留”, 学而优则仕. 一种由考试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拓展延伸:科举制的前世今生
科举制
演变:①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 ①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唐代进一步完善,宋 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时开始设进士科, 科举制形成。③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 代实行糊名法防止作弊行为,明清两代发展 了科举制。 为八股取士, 1905年正式被废除。 影响: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②有 ② 1994年,中国政府开始采用考试的办法选 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 拔公务员,到今天,全国所有省份都已经实 文化素质。 ③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 行公务员考试录取制度 。 影响深远。
15
宋朝时期的专制主义体制 (二府三司)
皇 帝
………
(总揽大权)
中书门下 ……… (最高行政机构,
(二府) (三司)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行使宰相权)
(相权一分为三) (行政权) (军权)(财权)
16
皇帝
一省 二院
中书省 最高 行政机关
枢密院 最高 军事机关
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 管辖西藏地区
元代的“一省二院”制
3
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4.宋朝——“二府三司” (1)措施: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最高长官行使宰相的职权。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 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独揽大权。 5.元朝——“一省两院” (1)措施: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 的职权。 (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 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孝谓曰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 《汉书· 武帝纪》-
19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上上、上中、上
下;中上、中中、中下; 下上、下中、下下等。
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选拔标准:门第族望。 影响:朝廷要职多有世家 大族担任,他们的子弟依 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 以往往不注意提高才能。 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 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九品中正制图
2
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汉朝——内外朝制度 (1)原因:汉初丞相集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人(侍从、秘书)参与军 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3)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体制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 (2)三省体制的确立和完善:隋唐 ①内容 ②意义: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 皇权的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 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用这种制度。
要点突破 :图示记忆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 草 拟 决策机构 门下省 审 核 尚书省 执 行 执行机构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11
问题探究及要点突破
问题4 分析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 点拨:(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2)分割地方权力, 加强中央权力;分割相权,加强皇权。(3)按照“强干 弱枝”、“守内需外”的原则部署兵力。(4)从地方收 归中央的角度加强中央集权。 要点突破 :归纳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点拨: (1)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2)两条主线:中央——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地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3)三个创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 (4)四种方式:加强君主权力、分化宰相权力、注重选拔 和任免官吏、加强监督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