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学会使用气温和降水资料来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地图阅读能力。
利用模拟实验和户外观察,增强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现象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气候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定义、测量及影响因素。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气温和降水数据的解读与分析。
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气温和降水图表、地图。
温度计、湿度计等气象工具。
户外观察所需的雨具、防晒用品等。
2. 教学资源:相关气象资料和案例。
网络资源,如天气预报网站、气象科普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利用实例或生活现象引出气温和降水的话题。
2. 知识讲解:讲解气温和降水的定义、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通过图表和数据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点。
3. 实例分析: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气温和降水对该地区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4. 户外观察:安排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和降水现象。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和分析。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温和降水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收集有关气温和降水的资料,进行进一步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气温和降水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能否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重观察和思考,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作业内容要条理清晰,语言表达准确,注意书写规范。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与家长、同学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能力。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于表达,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4.教学拓展:
-邀请气象专家或相关领域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气温和降水的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气象站、水文站等,使他们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应用。
-结合时事新闻,讨论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分布情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地方终年炎热,有的地方却四季如春?为什么有的地方干旱少雨,有的地方却多雨潮湿?”引发学生对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好奇心。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定义,了解气温和降水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读取气象图表。
3.学会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如纬度、地形、海陆分布等。
4.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我国不同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身边的气温和降水现象,撰写观察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第1课时 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知道气温、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日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等相关概念。
2.能够绘制出气温曲线图,掌握气温曲线图判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等概念。
2.会计算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
3.学会绘制气温曲线图。
【教学难点】1.理解一天当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刻,以及一年之中陆地平均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月份。
2.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第1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展示图片资料:2月份我国黑龙江漠河和海南岛的自然景观,春节期间我国南北两个城市的节日景观——广州花市和哈尔滨冰灯,同一时间我国南北方出现了这么大的温度差异,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是什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讲授新课】(板书)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一、气温的变化1.气温和气温的变化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气温?2.气温变化主要有哪两种?3.气温的时间变化主要分为哪两种?其含义分别是什么?生:(可能的答案)1.气温:指的是大气的冷暖程度。
2.气温的变化主要有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两种。
3.气温的时间变化主要可分为: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
气温日变化:指的是气温在一天中的变化。
气温年变化:指的是气温在一年中的变化。
(板书)2.气温的测量方法在气象观测中,人们使用设置在百叶内的气温计观测气温。
想一想,为什么要把气温计放在百叶箱里呢?你平时是如何观察气温变化的?生:(可能的答案)百叶箱是安置测定温度、湿度仪器用的防护设备。
它的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使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保证测得的数据更加准确。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平时可以通过读温度计来观测气温的变化。
(板书)3.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1.在一天当中,陆地最高和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什么时候?2.在一年之中,陆地平均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一般出现在哪月?2.什么是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生:(可能的答案)1.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14:00)左右。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5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和降水,这是地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
气温和降水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对于一个地区来说,了解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是非常必要的。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式、分布规律以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气温和降水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一些基本的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气温和降水的深层次规律和影响因素,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图示,让学生深入理解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和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式,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研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和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明白地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式、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深层次原因,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教具:多媒体设备、地图、图片、实例资料等。
3.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这两个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材地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地理教案 / 初中地理 / 七年级地理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广阔的见识,可以让学生了理解到做人的道理还有生存的意义,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地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项目内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别特征。
2.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能够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
3.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根据四城市的降水柱状图了解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
4.了解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理解其景观的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方法,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活动有用的地理信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主要的温度带。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干湿地区。
教学难点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教学方法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当堂达标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册,课本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新课导入根据展示图片讨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区别,激发对于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学习兴趣。
展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二)学习目标展示阅读学习目标,产生印象,带着目标去学习展示目标,简单解释目标的内容。
(三)冬季气温的分布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海口、武汉、北京和漠河,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
2.找出最高和最低气温所在的小组和数值,计算温差,总结规律: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一气温世界气温的分布【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2.理解等温线的含义,学会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3.根据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1.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2.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1.等温线图的判读。
2.根据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最热月和最冷月气温分布及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归纳法、演示法等。
【教具准备】温度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哈尔滨遇到高温天气:看视频,哈尔滨遇到极端高温天气。
根据视频内容,说一说,本次高温天气是如何形成的?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2.我国部分地区大范围降温:2024年3月13日夜间至15日,新疆中北部有雨雪天气;15日夜间至17日,内蒙古中东部、吉林、黑龙江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局地大到暴雪。
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交通运输带来了不利影响。
想一想,低温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哪些影响?3.“我在北半球瑟瑟发抖,你在南半球大汗淋漓”,近来地球两头冰火两重天的模式,让遭受极端天气肆虐的民众叫苦不迭。
撒哈拉沙漠飘起了大雪,“炸弹气旋”冰封美国,同时,澳大利亚多地出现极端高温,悉尼气温创79年来最高……南北半球冰火两重天,世界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讲授新课】一、气温第一个板块——议一议: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一)气温和降水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那么,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课件展示气温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二个板块:读一读,测一测——气温的测定。
(一)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出示气温计,观察上面的单位,学会读数。
(二)说明:测量气温时,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内。
观察百叶箱的构造,百叶箱外表是白色,有利于反射太阳光。
如果没有百叶箱,要把温度计放在哪里测量?第三个板块:算一算——计算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一)读87页活动,解决以下问题:1.一天中的日平均气温通常要测量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时间?出示课件,观察气温日变化曲线,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2.读出课本87页图中温度计的读数,并计算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地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包括气温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形式和分布等内容。
学生已经学习过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对气温和降水有一定的了解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包括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降水的形式和分布,包括降水的类型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气温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形式和分布。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对气温和降水有一定的了解基础。
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但对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引入气温和降水的概念,与学生共同回顾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
-老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内容,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那么,我们知道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气温和降水这两个与气候密切相关的因素。
2. 提问:你们知道气温和降水对地球有什么影响吗?请举例说明。
-老师:请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地方气温很高,会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那么,如果一个地方降水很多,会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第二环节:知识讲解与讨论1. 讲解气温的分布规律:-老师: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气温的分布规律。
首先,纬度对气温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老师:没错!赤道附近的地方气温较高,随着纬度升高,温度逐渐降低。
那么,海陆分布对气温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海洋温度变化较缓慢,而陆地温度变化较快。
气温和降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温和降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气温和降水对地球上生物和人的影响。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能力目标1.学习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观察、实验设计、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等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对自然的探究和向往,培养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心。
2.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学科的底层知识。
二、教学重点1.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2.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气温1.定义气温概念。
2.气温的形成与变化。
3.气温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4.气温对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2)降水1.定义降水概念。
2.降水的形成与种类。
3.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4.降水对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多媒体等形式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影响因素,引导学生发现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2)实验法自制气温和降水的实验装置,通过实验观察、测量、收集数据,并分析探究气温和降水对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班会、学生交流等形式,探讨气温和降水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自然环境。
2. 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通过多媒体等形式,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3. 实验探究1.制作气温和降水的实验装置,收集数据。
2.分析数据,探究气温和降水对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4. 小结回顾教学中涉及到的重点难点内容。
六、教学评价1.学生学习笔记。
2.实验报告、分组讨论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评价。
3.课后作业,对学生自主思考和练习的评价。
七、教学反思本堂课上,学生参与积极,对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与降水 降水的变化》教学设计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与降水降水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与降水降水的变化”,内容主要包括降水的类型、形成及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天气、气候有一定的了解,但对降水的形成和变化规律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生动、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的类型、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降水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图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类型的识别和形成原因的理解。
2.降水变化规律的掌握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及相关资料。
2.图片、图表、实例等教学素材。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降水类型、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降水的基本概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降水类型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针对降水类型的识别和形成原因的理解,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讨论降水变化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水资源管理等,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降水类型的识别和形成原因的理解,以及降水变化规律的应用。
七年级地理湘教版《气温和降水》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教案科目:七年级地理湘教版课型:新知探索课教师:田晓丽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的含义、表示方式,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2、知道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的测定方法及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出现时间3、了解等温线的含义,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重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的相关知识,体会气温的意义及其与生活的关系二、教学重点知道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的测量方法,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并能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三、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四、学情分析由于阅读气温分布图时,需要掌握等温线这一抽象概念,而有的同学始终较难理解,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因此,在读图的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时也不要要求过高。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习作业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复习导入】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天气:指某个地方距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
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引入新课】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它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它们也是与我们生活接触频繁,影响较大的两种生活信息。
【板书】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讲授新课及板书】1)气温:空气的温度2)气温的测定:①均温的测定:日均温:把一天中2、8、14、20时测得的气温相加再除以4;月均温:把一个月中每天的日均温相加再除以这个月的天数;年均温:把一年12个月的月均温相加再除以12。
②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减去最低气温;③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减去最低月平均气温。
④日最高(低)气温出现时间:14(2)时左右【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72页“气温的测定”【板书】世界气温的分布【陈述】通过测量,我们可以知道某一地方的气温状况,那么,如果把世界各地的气温都了解到,就可以分析全球的气温状况了。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气温和降水分布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地理知识中,哪些内容与气温和降水有关?2.对,气温和降水是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因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温和降水》这一节。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打开教材,阅读第一部分“气温的分布规律”。
a.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什么?b.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三、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讲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结合地图,分析气温的分布特点。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气温分布规律。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气温分布规律。
2.那么,我们继续学习《气温和降水》这一节,今天的内容是降水的分布规律。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打开教材,阅读第二部分“降水的分布规律”。
a.降水的分布规律是什么?b.影响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三、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讲解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结合地图,分析降水的分布特点。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不同地区的降水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降水分布规律。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课后作业1.根据教材内容,绘制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
2.思考:气温和降水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和环保意识。
但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巩固。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气候类型等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拓展。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使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变化,理解其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天气等概念有所了解。
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图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对气温和降水有直观的感受,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来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能阅读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分析其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尊重,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2.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图象教学法:利用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其空间变化。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4.生活实践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及相关资料。
2.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等图象资料。
3.相关案例资料。
4.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向学生展示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情况,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让学生了解其分布特点及成因。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气温和降水-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

气温和降水 -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和作用;2.了解气温和降水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式;3.掌握气温、降水的测量方法和相关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4.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和全球气候问题。
二、教学内容1.气温的定义和测量方法;2.气温变化的原因和作用;3.降水的定义和测量方法;4.降水的类型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5.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介绍相关知识点和案例;2.实验法:通过温度计、雨量计等设备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3.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调查研究等方式探究气温、降水对本地区的影响;4.案例分析法:通过现实案例分析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和相关单位,降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教学难点: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
五、教学过程1. 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30分钟)1.讲解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实验:使用温度计进行气温测量。
2. 气温变化的原因和作用(30分钟)1.通过讲解课文,了解气温变化的原因和作用;2.探究气温对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3. 降水的概念和测量方法(30分钟)1.讲解降水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实验:使用雨量计进行降水测量。
4. 降水的类型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30分钟)1.通过讲解课文,了解降水的类型和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探究降水对当地生活的影响。
5. 全球气候问题与应对措施(30分钟)1.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2.学生小组分角色讨论气候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六、教学评价1.对气温、降水测量和相关单位有基本了解;2.掌握气候变化的原因和作用;3.知道降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4.了解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
【七年级】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内容目标(一)科学知识与技能:1.知道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别特征。
2.认知温度拎的分割依据,能在图上找到我国主要的温度拎。
3.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根据四城市的降水柱状图了解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
4.介绍我国主要的和暖地区,认知其景观的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写作各种图表,进一步稳固读图方法,能快速的从地图上活动有价值的地理信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学气温和降水的原产,介绍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迷人风光,唤起对伟大祖国的爱好之情。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主要的温度带。
2.我国降水的时空原产规律和主要的和暖地区。
教学难点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教学方法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当堂达标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册,课本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新课引入根据展示图片讨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区别,激发对于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学习兴趣。
展现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图片,鼓励学生分析探讨(二)学习目标展示写作自学目标,产生印象,带着目标回去自学展示目标,简单解释目标的内容。
(三)冬季气温的原产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海口、武汉、北京和漠河,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
2.找到最低和最低气温所在的小组和数值,排序温差,总结规律: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南北温差非常大。
3.在课本图上描出0°c等温线经过的地区1.展现《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鼠标页面相同部分增进学生对于所代表的城市的边线印象。
2.引导学生观察四个小组的气温变化,找出最高的最低的小组的位置,启发学生总结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规律。
3.特别强调0°c等温线的意义和边线(四)夏季气温的分布1.分为四个小组,分别代表广州、哈尔滨、乌鲁木齐和拉萨,找到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算一个具体内容的温度值,写下在题板上展现给全班。
七年级地理上册 4_2 气温和降水教案 (新版)湘教版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及气温的变化。
2、理解等温线的含义。
3、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能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难点:1、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2、“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图析文、理论联系实际、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一组景观图片(选取有代表性的图片:如热带雨林地区、热带沙漠地区、南极地区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根据图片你能说出这些地区气候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地区的景观差异?(由于气温和降水量不同造成的。
)那么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变化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学习任务(一)气温的测定与日变化1、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P71图文资料及P72“活动”,解决以下问题:(1)什么是气温?如何表示?(2)气温是怎样测定出来的呢?(3)分别读出图4-8中4次观测气温数值。
(4)一天当中的平均气温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5)想一想,怎样计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2、小组交流:四人一小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联系生活实际,你知道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各出现在什么时间吗?【探究结论】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
学习任务(二)世界气温的分布1、自主学习:学生阅读P72图文资料,解决以下问题:(1)回顾等高线的知识,据次推出什么是等温线?(2)哪一块大陆最炎热?哪一块大陆最寒冷?除南极洲外寒冷区域最大的洲是哪一个?(3)我们学校所在地的年均气温大约是多少?(4)观察北半球、南半球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5)观察北半球的20℃等温线的弯曲情况,等温线的形状是平直的吗?那么两个最明显的弯曲在哪里?这说明了什么?(6)从左向右描出北半球的10℃等温线,查阅世界地形图观察在亚洲陆地上出现巨大拐弯的地方是什么地形区?(7)从图中可看出: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这是为什么?2、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探究结论】(1)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球和地图基础知识、世界地理概况之后,进一步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学生形成地理观念、理解地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和地图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图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掌握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图示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分布规律。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分享,提高学生交流、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图表、动画等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2.教学素材:收集有关气温和降水的实例、案例,以便进行教学分析。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上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在世界范围内的差异。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利用实例、图示等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某一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分享自己的发现。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2、了解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和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3、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气温和降水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1、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
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2、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能够依据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
3、能够根据数字资料及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启发式、分层次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辨认、绘制常见天气符号。
引入新课: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他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
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
二、讲授新课:(一)、气温1、顾名思义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对,包括:气温的单位——摄氏度。
符号——℃。
2、测定气温(1)教师设问:那么气温是怎样测出来的?(2)学生自己阅读书62页活动了解测定气温的方法,注意事项。
(3)提问,总结,强调一天当中四次测量读数时间。
(4)(利用知识的迁移)启发:通过这些数值可以计算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等。
累计起来又可以计算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较差、月平均气温。
以及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年较差、年平均气温和多年平均气温。
强调几个最常用数值:一年当中的最热月的月平均气温、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年较差、多年平均气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项目内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别特征。
2.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能够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
3.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根据四城市的降水柱状图了解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
4.了解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理解其景观的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方法,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活动有用的地理信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主要的温度带。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干湿地区。
教学难点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教学方法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当堂达标教学用具多媒体,地图册,课本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新课导入根据展示图片讨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区别,激发对于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学习兴趣。
展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二)学习目标展示阅读学习目标,产生印象,带着目标去学习展示目标,简单解释目标的内容。
(三)冬季气温的分布1.分成四个小组,分
别代表海口、武汉、北京和漠河,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
2.找出最高和最低气温所在的小组和数值,计算温差,总结规律: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3.在课本图上描出0°C等温线经过的地区1.展示《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学生对于所代表的城市的位置印象。
2.引导学生观察四个小组的气温变化,找出最高的最低的小组的位置,启发学生总结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规律。
3.强调0°C等温线的意义和位置(四)夏季气温的分布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广州、哈尔滨、乌鲁木齐和拉萨,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
2.计算广州、哈尔滨和乌鲁木齐的温差和冬季温差比较。
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
3.讨论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
4.观察图片,近一些理解我国气温各地的差异。
1.展示《中国七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学生对于所代表的城市的位置印象。
2.引导学生计算前三个小组的温差,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
3.提示拉萨代表的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鼠标点击,出示夏季气温分布规律。
4.展示我国气温最低和最高气温的图文资料进行知识拓展。
(五)温度带的划分1.在教师的提示下阅读32页材料,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
2.在教师的指点下,找出我国温度带和名称和位
置。
重点注意家乡和北京所在的温度带和主要温度带的分界线。
3.讨论回答家乡的农作物1.联系生活,引入活动积温的概念,解释温度带的划分。
2.展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引导学生读图3.提问家乡的农作物,介绍不同温度带的主要农作物。
(六)降水的空间分布1.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等降水量线的分布,讨论我国南北和东西的降水差异2.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台北、武汉、兰州和乌鲁木齐,找出所在地区的降水范围,根据柱状图估计数值,给全班同学展示,一起标在课本相应的位置。
讨论我国降水的总趋势。
1.教师展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点击不同的地区,引入学生分析空间特点。
强调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2.把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分析我国降水的总趋势。
(七)降水的时间变化1.讨论说出家乡一年中降水的季节分配。
2.读图四城市降水柱状图,讨论各地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和雨季的长短。
3.读课本北京年际减少分布图,讨论完成1、2题4.观看视频,加深对于年际变大引起灾害的认识。
5.观看图文资料,加深对于我国降水分布不均的理解。
1.引导学生讨论一年中家乡降水的季节分配。
2.展示四城市降水柱状图,启发学生讨论和思考3.要求学生读图,讨论总结北京降水的年际变化特点。
4.播放视频,解释年际变化大引起的洪涝和干旱灾害5.展示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图文资料,进行知识拓展(八)干湿地区
1.阅读材料,了解干湿的含义和干湿地区的划分。
2.读图找出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家乡和北京所在的干湿地区。
3.读图了解各个干湿地区中地面景观、农业类型等的区别。
思考不同干湿地区的建筑、交通和饮食的区别,课下去探究。
1.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强调“干”和“湿”和含义。
2.展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指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强调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意义。
3.展示不同地区农业类型图片,解释种植业和畜牧业的范围,启发学生对于不同干湿地区的建筑、交通和饮食的思考和探究。
(九)课堂总结讨论,发言展示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言。
(十)达标测试读题、讨论,做出答案提问,反馈测试结果板书设计一.气温的分布1.冬季2.夏季3.温度带二.降水的时空变化1.空间2.时间3.干湿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