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义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与学思想的区别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比较

中国传统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比较

中国传统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比较作者:何婧来源:《教育前沿》2012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2-001-03学习理论是探究关于学习的性质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即探究学习的过程及其条件的理论。

从古到今,自东方至西方,人们对学习问题都予以了极大的关注。

在西方,自20世纪初第一个学习理论提出到现在,人们对学习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四种观点:学习是刺激-反应间联结的形成过程;学习是知识的接受、获得过程;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

与之相应的学习理论可以分别称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在我国,历代专家和学者对学习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学习主张,也形成了一些相当有系统的理论。

本文选取了中国传统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试就它们在学习观的三个基本问题(怎样看待知识、如何理解学习活动、怎样看待学习者)上的看法做一些梳理和比较。

一、怎样看待知识(一)中国传统学习理论对知识的看法1、知识具有确定性在中国传统学习理论中,知识往往被看做一种确定无误的内容经由教师传授给学生。

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是很明显的。

教师、课本等对学习者而言,都意味着一种知识上的集中权力与无上的权威,而学生对其是毫无疑问地予以接受的,学生们会不断地去努力学习他们认为教师想要他们从任务中学到的东西。

2、“道”是知识学习的主要内容孔子曾说“志于学”,“志于道。

”《学记》主张“知道、信道、敬道、尊道”。

在传统文化中,“道”成为学习的主要内容。

“道”既指天道(自然之道),也指人道(社会人事之道)。

在传统学习理论中,“道”主要指“人道”,即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和人伦道德知识。

在传统文化和教育氛围下,关于天道的知识和书籍或被排斥在学习范围之外,或只是作为理解儒家经典的辅助资料。

学习内容比较单一、狭窄、片面,以伦理为中心的人文知识占有主要地位,构成学习的主要内容,遏制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追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传统教学与建构主义教学之比较

传统教学与建构主义教学之比较

传统教学与建构主义教学之比较传统教学与建构主义教学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它们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本文将对传统教学与建构主义教学进行比较。

一、教学目的传统教学的教学目的是传授知识,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数量和质量,重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以考试成绩为最终评价标准。

而建构主义教学的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的探究、发现和创造能力,把学习过程和成果作为最终评价标准。

二、教学内容传统教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固定的,老师按照规定的课程安排,按照既定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的角色是被动接受者,基本没有自己的选择余地。

而建构主义教学的教学内容是灵活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设计与学生相关的、具体的、有意义的课程内容,学生的角色更加活跃,可以自己选择学习的主题和内容。

三、教学方式传统教学的教学方式是基于讲授的,老师通过讲解、演示、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强调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

而建构主义教学的教学方式是基于探究的,老师通过提供学习资源、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探究和创新中,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价传统教学的教学评价主要是基于考试成绩的,以量化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沟通能力等非功利性的能力。

而建构主义教学的教学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表现和过程,并且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如口头报告、写日志、个人展示等。

五、适用对象传统教学更适用于学科知识讲授型课程,比如数学、物理、生物等,而建构主义教学更适用于综合课程和探究型课程,比如艺术、体育、社会科学等。

六、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有限。

而建构主义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创新,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适用于21世纪所需的人才培养。

综上所述,传统教学与建构主义教学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阶段。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一、概述在深入探讨建构主义如何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建构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影响。

建构主义是一种学习理论,它强调学习者通过个人经验、社会互动和反思来构建和理解知识。

这一理论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学习者通过积极参与、互动和反思,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鼓励学生通过探索、合作和问题解决来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建构主义注重情境化学习,认为知识是在特定情境中产生和应用的,因此教学应该与真实情境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建构主义强调反思和评价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反思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建构主义如何在这几个方面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并分析其对教学实践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深入了解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方法,我们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教育向更加人性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1. 简述传统教学的特点及其在当今教育环境中的挑战。

传统教学,长久以来,一直遵循着“教师为中心,教材为内容,教室为场所”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内容往往以教材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而教学场所则主要局限在教室内,缺乏实践性和互动性。

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知识的系统性传授,但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使得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传统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获取的途径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不再仅仅依赖于教师的传授,而是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获取丰富多样的信息。

传统教学观和建构教学观的比较

传统教学观和建构教学观的比较
——对所有的学生都一样要求
——着重目的和结果
——专业与非专业人员一起来定义问题(虽然专业人员可以自己定义问题)
——包含上下文(内容的来龙去脉)
——常常是“尝试错误”的实验
——对典型范例的观察和模仿
——注重有目标的、具体的、积极的经历体验
——常常是通过活动的,如通过游戏来学习技能、
——敏感地关注学生的先前的经历和发展程度
——由老师或者是制度来控制
——追求“正确的”答案
——是技能的施展
——容忍学习者在技能发展过程中出现错误
——达到个体的目的
——解决上下有关联的问题
——解决真实的问题
——对各种环境能够顺利适应
——根据学生的能力和需要选择教学材料和
活动
——对任务的难度和学生参与的水平进行排
列和安排
——根据学生的能力和任务难度调整支持和
参与的程度
——允许学生挑选活动内容
——随着学生能力和理解力的增长逐步地加
深难度


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是影响学生的外部因素
——环境塑造人们的行为
——用搞出来的规矩和交互方式规定学生
的行为
传统教学观和建构教学观的比较
传统教学观
建构主义教学观



——认为知识是根据经验或理性的分析得出的客观的真实、久经考验的策略、文化、实践和价值观
——认为知识是普遍真理
——知识是通过在真实的环境里,由专业与非专业人员的合作伙伴式的相互交流共同构建起来的意义
——知识是基于特定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和文化实践而建构起来的意义
——知识是个体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意义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传统教学理论的对比分析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传统教学理论的对比分析

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 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 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 平衡即被破坏, 认知个体修改或创 造新图式(即顺应) 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 认知结构就是在“ 平衡— 不平衡— 新的平衡” 的循环中得
到不断的丰富、 提高和发展。 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
诵教师讲授的内容, 是个被动的接受过程。 而建构主义教学理 论认为“ 是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教” 积极性 和热情来达到他们对所教知识有效地实现意义建构,引导学 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知识建构, 真正体现了“ 的意义, 教” 就是
建 构 主 义 教 学 理 论 与传 统 教 学理 论 的对 比分 析
王 珍
(莱阳农学院 外国语学院大外一室, 山东 青岛 266109)
摘 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建构新思 想或新观念。 建构主义向传统教学理论提出了 挑战, 本文试图 从知识、 教与学、 教学过程、 师生角色、 教学技巧方面探讨 了两 种教学理论的差异及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传统教学理论 大学英语教学
极主动的行为, 它必须由学习者自 行实施。 学习者从所拥有的 信息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因此学习也可以视为一种创造性的 建构过程。 认为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 而
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 教 学过程
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传统教学理论对教学— 教师 (知 识的传授者)与学生(知识的接收者)之间的双边活动, 只看到 了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认知主体的学生同 ‘ 伴之间的社会互动。 在传统教学理论影响下, 教学过程是从老
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 图式”中, )

建构主义理论及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

建构主义理论及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

建构主义理论及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摘要]建构主义教学里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共性则是在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教学实际中应建立一种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其最终目的是在于培养、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所学的知识及学习方法。

通过这种有效学习,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和技能谐调地发展其智能与个体。

随着科技进步的发展,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认知神经科学、人类学等视角,对情境认知、在真实生活中学习、学习共同体等研究的深入,现代教育理论的研究创新,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地位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近年来逐渐被新型的理论—建构主义所替代,推动着教育教学的不断革新。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知理论,是当代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其哲学基础可以溯源自18世纪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的哲学家、人文主义者詹巴蒂斯塔·维柯。

其最直接贡献者是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后来布鲁纳和维果茨基对此理论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早期建构主义雏形溯源自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及20、30年代“捷克结构主义”,二战期间传入美国,50年代其理论再次返回欧洲,并达顶峰。

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建构主义既是一种认知理论,更是一种学习哲学,可以说它是对传统认识论具有革命性挑战的理论,其理论的核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传统学习观与建构主义学习观之比较

传统学习观与建构主义学习观之比较

传统学习观与建构主义学习观之比较[摘要]传统教学理论的学习观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目前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而建构主义学习观为我们认识学习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观念。

本文拟通过对传统学习观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比较,揭示学习的本质,阐释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学习观传统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

目前建构主义理论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是改进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有利途径。

它在认识论、学生观、意义论以及教学理念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对我国大学外语教育与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或者说,它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下,借助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相互合作,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它主张学习是建立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是通过新旧知识与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扩充、精致、改造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对教育教学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比,本文阐释了传统学习观的缺点与不足,揭示了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优势所在,从而为更好地利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奠定了基础。

一、建构主义及其教学理念建构主义起源于18世纪哲学家维柯的思想。

20世纪90年代后,建构主义开始作为一种主流学派在美国兴盛起来,并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领域。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相对于传统教学理论来说,是一次教育思想领域的革命。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学理论及其模式越来越不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其局限性和弊端主要在于它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对学习者能动性的开发与学习自主性的提高。

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诞生是教学理论上的新突破。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传统教学理念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学习观的不同。

建构主义与传统教育的差别

建构主义与传统教育的差别

建构主义与传统教育的差别建构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在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中,集各家之所长,自成一派,影响之后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指导教育实践工作。

在建构流派纵向发展上来了解建构主义心理学,有突出贡献的心理学教育学家主要有这么几位:皮亚杰,维果斯基,斯滕伯格,科恩伯格等。

他们提出的观点是按照先后顺序的扩充和发展。

一、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发展首先,以皮亚杰提出“图式”概念为开端,儿童通过“顺应”和“同化”的过程来扩充自身主观的知识经验,通过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中,发展“图式”,从而达到心理的发展。

接下来,科恩伯格又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扩充和发展了“认知结构”,研究和扩充发展了儿童认知结构的性质和发展条件。

斯腾伯格等人则进一步研究学习的主动性,而维果斯基等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观”进一步的扩充和发展了社会文化,客观环境对于儿童主观经验(认知结构)的作用,更进一步的扩充和发展了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最后加以概括,在前人基础理论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可以通俗浅显的用一句话概括:承认并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最终形成的这一观点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显得格外适宜,这也就让建构主义心理学观点内容成为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础理论之一。

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传统知识观与建构主义知识观难分高下么? (2)

传统知识观与建构主义知识观难分高下么? (2)

传统知识观与建构主义知识观难分高下么?从目前建构主义知识观与传统知识观的激烈争论中不难看出,一方面建构主义知识观并非像钟启泉先生所说的那样丝毫不存在轻视知识的问题,而这种轻视又不像反对者所说的那样简单,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同时也具有重视知识传授质量的优点。

另一方面,传统知识观及其教学的确存在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问题,但又并不像其倡导者如王策三先生所说的就是完全的重视知识,在某种意义上它也存在着轻视知识传授质量的问题。

这样说并不是要和稀泥,因为现实的情况的确就是这么复杂。

那么二者到底能分出高下么?如果能的话,如何区别高下呢?这就又是一个需要具体分析的问题了。

因为,人类的间接知识与个人建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其重要性的对比是有所不同的。

如果从应用现成知识直接获取利益的角度来看,直接传授的人类间接知识无疑要比个人建构知识更为重要,而如果从培养创造力的角度来看,则个人建构知识无疑又要比直接传授的人类间接知识更为重要。

这样一来,评价二者的合理性就存在着一个立场问题了,站在不同的立场,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我们大致可以这样说,如果从我国当现的社会现实和教育状况来看,传统教学仍具有较为明显的合理性,尽管我们并不否认它有许多有待于克服的严重缺陷;而如果从未来教育发展的角度,则建构主义明显更具合理性,尤其从发展创造力的角度来看,这种合理性就更为显著。

不过,由于教育是一项关乎未来的事业,因而它对现实必须具有一定的超越性,从这一点来说,建构主义的合理性成份要更多一些。

要说两位大师如此激烈地辩论这一问题,其原因都在于他们对国家的教育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至于其中多少带了些火药味,那只是一时的情绪激动所致,并不存在像有些人说的什么学术态度的问题。

相反,我倒认为这种情绪的存在恰恰反映出他们对教育热爱和对学术问题的认真态度,只是由于观点存在着尖锐对立,因而争论得较为激烈,有时候不冷静的情绪稍过了一些而已,如果能够再理性和克制一些,或许对学术进步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建构主义与传统教学变革 建构主义介绍

建构主义与传统教学变革  建构主义介绍

(一)理论本身存在的问题
14
2.评估建构主义学习的标准是什么。既然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并非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具有不同经验背景的 学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建构对知识的理解,那么评价学 生学习成效的标准是什么。同样作为一个知识建构者的教 师,其本身如何能够成为学习质量的评估者。学习评估标 准的问题是目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遭到质疑最多的问题, 如果标准模糊甚至夹失,则可能导致学生最终未建构出清 晰的意义,教学也只能是流于形式。
多媒体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能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的知识还能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对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它媒体或其他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
(一)理论本身存在的问题
13

1.“意义建构”的意义指的是什么。建构主义将学习的实 质理解为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的根本目标也是为了 促进这种“意义建构”。但这里的“意义”指什么,是指 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观理解,还是指事物内在规律的客观 体现。如果是前者,不同的学生会对同样的学习内容产生 种种不同的意义建构,那么这种意义建构有没有发展限度, 如果有限度,这种限度应该如何把握。建构主义主张合作 式学习,认为在相互的讨论、协作中有助于更全面、更丰 富地理解知识,学生到底是为了“共识”还是为了“独一 无二的理解”来进行意义建构呢?如果建构主义对“意义” 的理解是后者,那么这与传统的反映论又有何区别呢?此 处也许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身存在的一个悖论,如何解 释“意义”的内涵,对此做出明确的、令人信服的界定, 应该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家努力的方向。

建构主义对物理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对物理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对物理教学的启示标签:物理教学;建构主义;启示一、传统教学观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区别传统的认识论认为,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获得这样的现实映象,为此,学生必须以某种方式从环境中获得信息,即要对他进行“教学”。

这种观点可以引出许多概念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忽略了世界的无限复杂性。

建构主义学习观则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由他人传授给学生,只能由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相对于一般的认识活动来说,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认识框架的不断变革和重组;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其特殊性,即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是对文化的继承,是一种较高组织化的社会行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物理教学的启示1. 知识观。

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非客观性。

知识不是对现实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世界真实的表征。

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是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学生所见到的物理知识,基本是简单的理想条件下推导和结论,和现实世界有很大的差异。

现实世界的表象是由许许多多规律的叠加而成,是复杂的。

理想条件下得到的规律,在各种条件下进行验证,有时会出现令人疑惑的现象。

这也正说明了物理规律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比如,牛顿三大定律的适用条件是:质点和惯性系;适用范围是:忽略相对论效应和量子力学效应。

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没有普及之前,人们认为牛顿力学是不可逾越的真理。

但是随着人们对物理规律认识的加深,牛顿力学被认为在极端条件下是不适用的。

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加深这样的印象:现在我们认为是正确的物理理论,若干年以后可能会被更加正确的物理理论所代替。

建构主义知识观鼓励学生不要盲目迷信前人的思想或结论,要敢于质疑,敢于探索和创新,这样就不会挫伤学生努力探索物理世界的信心和勇气,从侧面提升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与学思想的区别

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与学思想的区别

建构主义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n Constructivism)建构主义既是一种认知理论,更是一种学习哲学。

建构主义理论将注意力的焦点放在认知问题上,提出知识是发展的,是内在建构的,是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的。

学习者在认知、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者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的协商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

根据这样一种知识的哲学观,教育关注的焦点也从教师的教学转移到学习和学生知识的形成上。

建构主义的核心特征:积极的、建构性的、累积性的、目标定向性的、诊断性的和反思性的学习1.积极的学习学习应该是积极的,因为当学生为了用有意义的方式学习教材而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时,他们必须做一定的事情。

“教育基于得动,”也就是“做中学”。

(杜威)2.建构性的学习学习是建构性的,因为学习者在学习中必须对新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并将其与其他信息关联起来,以便让学生在保持简单信息的同时,理解复杂信息。

3.累积性的学习学习是累积性的。

在建构主义的学习中一切新的学习都是以决定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的方式建立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的。

比如,在解决问题的学习中,总要有一个原有知识的激活阶段,在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重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是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进入另一个更高的发展平衡状态。

4.目标定向的学习建构主义的学习是目标定向的。

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应鼓励学习者确立自己的目标,通过不同的途径和完成真实任务达到目标并评定自己在达到目标中取得的进步。

5.诊断性学习与反思性学习这就是说,学习者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他们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计的目标。

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与学思想的区别。

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

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

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刘儒德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的内涵作出了新的解释,这些解释涉及许多方面,但大凡一种学习理论,都需要回答有关学习的三个基本问题:学习的实质是什么?学习的过程是怎样的?促进学习的条件是什么?下面的模式图可以勾勒出建构主义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

建构主义学习模式这一模式表明,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的经验系统的变化,也就是说,学习者经过学习,其经验系统得到了重组、转换或者改造。

这一学习结果是由于学习者经历了主动建构的过程而导致的。

——主动建构和先前经验。

建构主义的最基本理念是: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起来的。

“建构”这一术语是来自建筑行业的一个类比。

在建筑行业中,人们一般是在“建构”楼房、桥梁之类的新产品。

建筑行业中的“建构”实际上就是把事先造好的材料,诸如钢筋、水泥之类的,通过合成建造出一个新的结构性产品。

知识的建构也是同样的道理,就是人在一定的情境之下,面临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信息时,会根据情境中的线索,调动头脑中事先准备好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先前经验,来解释这些新信息、解答这些新问题,赋予它们意义。

——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意义总是存在于情境之中的。

学习总是在一定情境之下进行的,人不能超越具体的情境来获得某种知识。

学习时的情境不是一个无关因素,而是有机地卷入了建构活动。

——学习者共同体。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的,即使学习者表面上是一个人在独自学习,但他所用的书本、电脑都是人类文化的产物,积淀着人类社会的智慧和经验。

知识是社会约定的,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区域之内。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观念和认识,总是与他所处的学习者共同体的观念和认识分不开的。

个体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探究者,他头脑中有什么知识,他有多聪明,实际上还是与周围共同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学习结果(经验系统的变化)。

学习是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的结果是先前经验的变化,具体表现为重新组织、转换、改造。

中学数学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

中学数学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

中学数学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之比较【摘要】建构主义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思想促使我们变革旧有的教育观念,重建现代知识观,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等新理念,而传统教学设计中的有些做法与建构主义的思想相违背。

基于这一背景,本文进行了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并以“二面角”的讲解为例将传统数学教学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利与弊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数学教学设计作比较,指出了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优势所在,同时也对建构主义数学教学设计的局限性做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引言1.1问题的提出在教育心理学中正发生着一场革命,人们对它叫法不一,但更多地把它称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识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映之间的联结,教育者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知识,学习者目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目标,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

而当今的建构主义理论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是说在结实现实。

我们个人的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的理解也迥异。

所以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鉴于此,笔者通过对中学数学教学的体会和结合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作了如下研究,即中学数学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之比较。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数学教学设计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有不同于成人的数学世界,数学知识不是简单机械地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而是基于个人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的。

也就是说,学生不只是模仿和接受老师的策略和思维模式,他们要用自己现存的知识去过滤和解释新信息,以致同化它,形成完善和优化的认知结构。

传统教学与建构主义教学之比较

传统教学与建构主义教学之比较

传统教学与建构主义教学之比较传统教学与建构主义教学之比较论文导读:通过对建构主义教学与传统教学进行比较,我们能够更深入理解建构主义教学法。

在活动过程中,建构主义教学帮助学生将新信息进行内化、改造、转换,建构主义教学所寻求的不是学生能够重复什么,而是能够创造、证明和展示什么。

关键词:传统教学,建构主义教学,比较如何改变简单传授、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是当前世界各国在教育背景中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

在全球性的教育背景下,建构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与学的新设想,这些设想日益受到教育界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到达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通过对建构主义教学与传统教学进行比较,我们能够更深入理解建构主义教学法。

论文格式。

1、关于学习过程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前测――教学――后测”,这是一种简单的线性的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确定面向所有学生的高标准,并设置与这些标准相一致的课程;建立评价方式,用以测量所有学生是否到达这些标准。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实践是为学生考试作准备的。

而大量证据说明,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尽管完成了所有的作业,通过了所有的考试,但大多学生根本没有学习。

即使那些能够获得考试高分以及荣誉证书,证明自己成功的学生,也常常感觉不能将自己从学校里获得的知识、信息与对世界的解释在一起。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非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

学习是一个寻求理解,构建个人意义的复杂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通过将新经验综合进已经理解的事物,来为世界赋予意义。

在遇到自己不明白的物体、思想、关系以及现象时,要么解释所目睹的事物,使其符合现有的规那么,以便解释和我们的世界;要么形成一系列新规那么,形成新的理解,用以更好地解释我们所观察到的事物。

建构主义理论下数学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总体比较分析

建构主义理论下数学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总体比较分析

建构主义理论下数学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总体比较分析摘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已发生很大变化。

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摈弃传统教学中“满堂灌”思想,树立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的意识,但同时不能忽视教学目标的分析; 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支持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解决的情景; 深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是建构主义教学的前提,要让学生研究数学,也要防止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等。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正是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上述要求而提出来的,因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就成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ID)的理论基础,也是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数学教学设计(MID)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建构者支持者认知基础序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支持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人的心灵具有自觉的能动性,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教学过程就是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传递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引入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去创设科学的认知环境。

因为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是把数学教育过程看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发现过程,即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能动建构过程,这与传统的数学教学观有着质的区别。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那么培养出来的可能是高分低能,缺乏创新能力的人,适应不了未来社会的要求。

特别在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期,新课标的即将实施,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改革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就显得日趋重要。

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主动建构思考

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主动建构思考

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主动建构思考一、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与传统教学观的区别建构主义理论是继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之后出现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它较好地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阐明了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所包含的主要因素等内容。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对知识的获取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与传统教学观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观传统教学观认为知识是客观的,强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完全再现知识。

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的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知识不是在各种情景都能适应的教条,它们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在不同的情景中,需要被重新建构。

不论是课本还是教师都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强迫学生接受知识。

2、学习观传统教学以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认为学习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感知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3、师生角色的定位传统教学把教师放在主导核心位置,视教师为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而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受者、灌输对象。

因此,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学”服从于教师的“教”。

而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主动建构者,而不是事实信息的记录者,他们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是自己独特知识结构的创造者,并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

因此,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设计,包括教学方法的选定、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等等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感受和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思考和理解为前提来进行实施。

需要注意的是,在建构主义教学观中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4、学习环境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脱离实际情境的教学,在教学中将知识简单化和僵化,让学生死记一些条文和规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中国传统学习文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中国传统学习文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中国传统学习文化时间:2011年11月08日 10时25分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总第343期)作者: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我要评论【摘要】近年来,针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十分活跃,认为其在教师角色定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等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

然而,中国传统学习文化一直没有被给予公正的待遇。

事实上,中国传统学习文化中的许多部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传达的理念不谋而合,只有真正了解传统学习文化,才能更为有效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建构主义中国传统学习文化学习动机协作式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征建构主义理论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之内掀起的一场教育革命,其核心教学理念是让学生在协作、互动、开放的环境中根据自身的需求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体验式学习,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或是机械化的记忆,而是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互动过程来建构新的思想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活动中的“情境创设”、“协作式学习”、“自主学习”,教学重心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发展到以学生为中心,并逐渐扩展到以学习为中心。

而教师应当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学生的引导者与激励者、教学过程的监督者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估者。

教室里最有价值的活动是学生们组成一个集体,相互交流,共同建构。

也就是说,知识的获取并不是通过单纯意义上的课堂传授所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与教师及其学习伙伴的“协作”和“会话”中,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学习更具有目的性。

通过图示一不难发现,建构主义更加侧重于横向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师生共创的“情境”中,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学习”以及学生课下进行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在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核心的前提下,完成信息加工,并最终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发展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发展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建构主义,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他认为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在儿童(内因)与周围环境(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的基础上,对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并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

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案例(本案例来源:英特尔未来教育):我和我的影子这是一个主题为”我和我的影子”的探究学习。

教师要求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去测量自己的影子的长度,分析影子的长度变化,并用适当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

学习过程:①在秋季的一个晴天,带学生到户外去找一个可以标记影子的地方,学生轮流相互测量,并标记各自的测量地点,以便每一小时小伙伴返回测量地点时,记录影子的测量值以及每次测量的时刻。

让学生画上地平线和从测量点看到的风景,还要画上那个时刻他们所看见的太阳的位置图。

这些数据将被保存下来与春天相应的数据作比较。

②在秋、春两季之间的时刻,学生将接收完成这个项目所需要的各种技能的培训:挑选10-18名学生去参加技术培训,使他们成为小老师。

其中5个人将用一至两周的时间学习如何使用电子表格,学习如何输入数据以及如何将数据转化成柱状图。

另外5位学生将用一至两周的时间将学习如何使用图画程序,他们将学会如何使用基本工具,如何缩放物体,如何画物体的影子以及如何旋转、颠倒和组合物体(对象)。

另外5名学生将用三至四周时间学习如何使用演示文稿程序和如何操作数码相机,并学会将拍摄到的图像下载到计算机中。

3名学生将用三至四周时间学习基本的网页设计,以便制作一个简单的网页,并学习如何使用电子邮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n Constructivism)(欧阳芬,2004)
建构主义既是一种认知理论,更是一种学习哲学。

建构主义理论将注意力的焦点放在认知问题上,提出知识是发展的,是内在建构的,是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的。

学习者在认知、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者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的协商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

根据这样一种知识的哲学观,教育关注的焦点也从教师的教学转移到学习和学生知识的形成上。

建构主义的核心特征:积极的、建构性的、累积性的、目标定向性的、诊断性的和反思性的学习
1.积极的学习
学习应该是积极的,因为当学生为了用有意义的方式学习教材而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时,他们必须做一定的事情。

“教育基于得动,”也就是“做中学”。

(杜威)
2.建构性的学习
学习是建构性的,因为学习者在学习中必须对新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并将其与其他信息关联起来,以便让学生在保持简单信息的同时,理解复杂信息。

3.累积性的学习
学习是累积性的。

在建构主义的学习中一切新的学习都是以决定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的方式建立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的。

比如,在解决问题的学习中,总要有一个原有知识的激活阶段,在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重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是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进入另一个更高的发展平衡状态。

4.目标定向的学习
建构主义的学习是目标定向的。

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应鼓励学习者确立自己的目标,通过不同的途径和完成真实任务达到目标并评定自己在达到目标中取得的进步。

5.诊断性学习与反思性学习
这就是说,学习者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他们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计的目标。

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与学思想的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