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3年9月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3年9月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3年9月
以下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大纲,适用于2023年9月开始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
1. 课文阅读:包括古代文学经典、现代文学作品、诗歌、散文等。

2. 词汇和语法: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语法运用能力。

3. 写作训练:包括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应用文等不同类型的写作。

4. 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方法:
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3. 问题导向: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4. 课外阅读: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
鉴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
1. 组织形式多样化:通过小组讨论、个人作业、课堂表现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2.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进行评价。

3. 及时反馈: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鼓励学生改进和进步。

以上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大纲,可根据具体教学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语文教学研究教学大纲

语文教学研究教学大纲

语文教学研究教学大纲绪论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

【学习要点】研究对象;根本任务;性质特点;价值意义。

【内容提要】一、研究对象中学语文教育阶段中课程与教学领域的矛盾及其运动。

理解要点:存在的特定阶段;包括课程与教学;研究矛盾与运动。

二、根本任务揭示语文教育基本规律;帮助教师提高认识水平〔包括:课程与教学的本质特征;课程与教学的必然趋势;课程与教学对学生的影响;课程与教学的正确理念;语文教育的原理和方法;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中学语文教育的质量。

三、性质特点性质:应用性教育理论。

特点:综合性——以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等为依据;实践性——来源于实践,运用于实践。

四、价值意义丰富了教育科学;是中学语文课程及教学的理论依据;是中学语文教师教育的必修课程。

第一章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语文教育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即母语教育。

【学习要点】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立;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中学语文课程的地位;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

【内容提要】一、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立设立于1903年;早期的中国文学课;后来的国语国文课;1949年定名语文课。

叶圣陶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二、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点。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既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又是承载人类文化的一种工具,语文课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广的影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三、中学语文课程的地位语文课具有言语教养和精神陶冶的功能,语文课的多重功能决定了它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承担着发展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特殊使命。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四、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课程目标是学生完成课程学习任务,接受相关教育后具有的素养及其特征。

课程目标随着课程学习任务和教育任务的完成逐步实现。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范例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范例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范例
本教案旨在探讨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为教师提供一些指导性的思路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学语文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2.掌握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能够设计和实施有效的中学语文教学。

二、教学重点
1.中学语文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2.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
1.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中学语文教学。

2.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内容
1.中学语文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2.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中学语文教学的评价和改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引导学生了解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2.讲解环节
(1)中学语文课程设置原则和目标要求。

(2)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中学语文教学的评价和改进。

3.实践环节
(1)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和实施一节中学语文课。

(2)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4.总结环节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总结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探讨中学语文教学的评价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
1.学生课堂表现和答题情况。

2.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的评价。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2.教学方法和技巧是否恰当。

3.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如何。

4.教学评价和改进的建议。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学大纲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学大纲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精选版教学大纲一、课程特色本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富有时代性、前沿性。

针对当代语文学科的热点、重点、难点的文本解读教学,深入研究,系统引入了文本解读教学和语文课改的前沿理论、操作方法,构建了耳目一新的崭新讲授体系,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论”学术品位偏低的状况。

同时,大力发展传统“语文教学论”重视实践教学的特点,创设模拟讲课,大量举证案例,提供名家名师经验,重操作应用,重能力培养,重学以致用,重师生互动。

形成了理论性和实践性双突出的鲜明特色。

培养了上手快、后经足、从教适应期短、就业竞争力强的师范生。

相关的教改项目“提升师范生语文阅读教学能力”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课程定位根据本国家精品课程的上述特色,根据本课程原为培养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基础课,以及根据网上课程的特点,本课程定位为:为培养高中语文教师、语文教学骨干的突出其特色教学的精选版专业基础课和应用理论课。

三、教学目标1.使学习者理解、掌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内容;了解掌握语文新课改、新课程、课程标准的主要精神和重要理念。

2.重点掌握以下内容:①对中学花时最多、难度最大、效率最低的阅读课,通过本课程的理论讲授和模拟实践,认真领会本课程的核心理念,明了提高阅读课效率的根本途径在于重视文本解读教学及其相关的中文学科和教育学科的知识理论,在于切实按课标要求认真钻研课文,发现作品的语言、思想奥秘,并善于将其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操作,从而引导中学生感悟一篇篇课文的精华要妙,体悟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和人类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重视作文批改,掌握作文批改的原则、方法、要求,了解写作教学的成功经验。

③了解语文教学设计的技巧,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掌握教学方法,掌握教案撰写的基本要求。

3、按基础教育课改纲要和语文课标2011年版的要求,突出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四、上网课程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周数、教材本精选版上网课程共分九大课程模块,总课时数28节,教学周数10周。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5015106课程性质:学科核心课程开课单位:文学院总学时:64其中(理论学时:48 ;实践学时:16 )学分:4学分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开课学期:第6学期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本课程以语文教育现象和语文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

它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着重研究如何通过学校的语文教育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为学生将来做好语文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本课程的目的:认识和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明确语文课程目标;熟悉《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学习和探究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规律、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学习掌握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和课件制作;了解语文课程评价的功能、改革和实施方法;明确现代语文教师的素养;通过备课、试讲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具备从事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坚定从事语文教育的事业心。

本课程的要求:通过理论学习掌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观摩教学实录、研究语文教材,认识语文教育教学现象及规律;通过反复训练与实践掌握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提高从事任教能力;树立研究意识、掌握教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提高教研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育史、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理论等。

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本课程的基本理论源于并依赖教育学和心理学;从语文学科角度,语言与文学等课程承担着提升未来语文教师语文素养的任务,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绪论(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和基本任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目的与方法,理解教学与课程、教学论与课程论的概念、联系与区别,掌握相关概念。

2.本章重点:本课程性质、任务和学习方法;难点:教学与课程、教学论与看出来的联系与区别。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共)(二)2024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共)(二)2024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共)(二)引言概述: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是为指导初中语文教学而制定的指南,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包括目标设定、核心内容和评估标准。

正文:一、课程目标设定1.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能力2.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与写作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与文化修养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二、核心内容1. 修辞与修辞手法a. 比喻的理解与运用b. 夸张与夸张手法的运用c. 排比与排比手法的运用d. 反问与反问手法的理解与运用e. 对偶与对偶手法的运用2. 文学常识与作品阅读a. 古代文学名著的阅读与解读b. 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c. 文学流派与文学题材的了解与辨析d. 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3. 语言规范与修辞技巧a. 词语的准确运用与拓展b. 语法的基本规范与应用技巧c. 表达清晰与语言流畅的技巧d. 修辞技巧的灵活运用与创新4. 写作与表达能力的培养a. 文章结构与段落的组织b. 多样化的写作思路与表达方式c. 议论文、记叙文与说明文的写作技巧d. 病句改正与写作错误的修正5. 评估标准a. 阅读理解与写作表达的考查方式b. 评分标准与评价指标的制定c. 示范作品与评语的编写d. 个性化评价与学生反馈的实施总结: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制定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提出核心内容和制定评估标准,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语文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大纲的指导要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适应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教育理论更新,实现语文教育科学化、现代化、艺术化而建立起的一门学科。

作为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如果不开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就缺少了一门最能体现示范性特点的专业课程,学生的知识结构就会出现不平衡,不利于培养合格的语文教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就是要深入到语文教育内部的领域,从语文学科本身固有的特征出发,从微观的角度研究和探讨语文教育问题,从而揭示语文教育内部的特殊规律。

如语文教育的性质、目标、原则、内容、过程、方法等等。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既重视语文教育基本理论的探讨,又重视语文教育技术的研究,联结了理论与实践,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给理论提出发展方向的相互作用。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虽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点,但它并非是经验性学科,它同样非常重视科学的理论建构。

从总的来说,本课程的核心应该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探究。

就这个核心部分来说,探讨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体系、教材编写原理、语文教学原则、语文教学的理论基础、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等等。

在这些理论阐述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探讨语文教学技艺。

使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掌握语文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形成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为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服务,为师范生毕业后走上教学岗位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绪论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建立和发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应用理论学科,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

它的建立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古代语文教育时期(从夏商周到清朝末年)(二)近现代语文教育教学时期(从1898年戊戌变法到1949年)(三)当代语文教育时期(新中国成立至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建立和发展是本学科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新一轮语文教育改革浪潮的现实之需。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课程编码:ZGB023 适用专业:语文教育学时数:54 学分数:3编写执笔人:龙梅审定人:张筠编写日期:2007年9月一、课程教学的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为语文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是研究语文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学科,是一门具有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应用教育理论学科,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理论素养与教学实践能力的中学语文教师与教学研究工作者。

通过学习,使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语文教学工作,具备本学科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门知识,善于总结语文教学规律并以指导教学实践,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本课程是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为目标,因此,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切忌空谈。

在学习本课程时应注意联系教育学、心理学、语用学等专业理论基础课程,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教学实际,深入理解、领会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内容第一编语文课程论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第一节语文课程的性质(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第二节语文课程的功能与地位(一)语文课程的功能1、知识传递功能2、能力培养功能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4、文化教育功能5、启迪心智、健全人格的功能6、规范文字、推广普通话的功能7、各课程学习的奠基功能(二)语文课程的地位从学科教育的角度看,语文课程是基础性课程第二章语文课程的目标与理念第一节语文课程的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第二节语文课程的目标(一)初、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二)语文课程目标的特性1、目标的基础性2、目标的综合性3、目标的全面性4、目标的多元性5、目标的实践性第三章语文课程资源第一节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一)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二)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第二节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第四章语文课程的测试与评价第一节语文课程的测试(一)语文课程测试的性质与类型1、语文课程测试的性质2、语文课程测试的类型第二节语文课程的评价1、语文课程评价的意义2、语文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教学重点:正确认识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明确中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掌握中学语文课程测试和评价的主要方法。

2024年中学语文必修课程大纲

2024年中学语文必修课程大纲

2024年中学语文必修课程大纲第一章概述在2024年的新一轮中学教育改革中,语文学科大纲进行了重新调整和优化,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思辨和创造能力。

本大纲以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为核心,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将语文学科分为以下四个模块:第二章古代文学与经典导读本模块旨在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精髓,通过阅读和解读经典文学作品,提升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重点内容包括古代文学的流派与代表作品,诗、词、曲以及古代文人的思想和艺术追求。

学生将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批评方法,培养对文学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

第三章现代文学与作品研究本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通过阅读并分析现当代文学作品,探索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加深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重点内容包括现代文学的流派与代表作品,作家的生平与创作背景,以及作品中的意义和美学价值。

学生将学习文学批评方法,提高对作品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第四章语言文字运用与修辞技巧本模块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包括表达、说理和议论的技巧,以及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学生将学习常用修辞手法的运用方法,培养准确、得体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实例,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第五章阅读与写作能力拓展本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包括整体阅读理解、读写结合和写作规范等方面的训练。

学生将通过阅读多样化的文本,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和内涵,提高整体阅读能力。

同时,通过写作训练,学生将提升自己的写作与表达能力,包括记叙、说明、议论和应用文等各种写作形式。

第六章口头表达和演讲技巧本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演讲能力,加强学生的思辨和说理能力。

学生将通过演讲训练,提高自己的演讲技巧,能够流利、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具备一定的说服力。

学生还将学习听力技巧,提高理解和应对他人演讲的能力。

第七章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本模块旨在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对比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新思维能力。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纲要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纲要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纲要《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纲要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学时与学分课程代码是:1301,开课专业:0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课学期:第七学期课程总学时72学时,包括课堂讲授54学时,研讨与实践18学时。

课程总学分:4学分。

(二)课程性质中学语文教育学是一门以语言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应用理论学科,属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教育学范畴。

中学语文教育学是直接为实现师范院校培养目标服务的一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

在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课程体系中,具有总归作用,占有重要的、特殊的地位。

(三)教学目的中学语文教育学的教学目标是给高师院校中文系的学生指出一条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科学途径,为他们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形成正确的语文教学观念,获得驾驭分析教材、组织教学、研究教学的实际能力。

具体目标为:1.掌握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理论语文教育的基本理论是在长期的语文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中总结概括出来,又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它揭示了语文教育的规律和原理,是成功地开展语文教学的前提条件。

向高师中文系学生系统传授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是中学语文教育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

2.具备从事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能力中学语文教育能力包括:(1)听说、读、写的能力;(2)分析驾驭教材、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检验教学效果的能力;(3)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的能力;(4)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的能力等等。

这些能力是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要具备的。

不具备这些能力就无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通过科学的、系统的训练使高师中文系学生具备胜任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基本的实践能力是语文教育学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具有从事中学语文教育的决心和信心和其他学科配合,在语文教育学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兴趣和信念,树立当语文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增强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决心和信心是语文教育学课程的又一重要任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2100914英文名称:Chines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学分:2学时: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践0学时先修课程:《教育概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必修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教学单位:人文学院修读学期:第3学期一、课程描述和目标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课程,它既注重理论建构又密切关注教学实践,具有理论上的综合性与实践上的应用性特征。

本课程主要研究的是语文“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问题,与一般课程与教学论之间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本课程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其他课程一起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教育情怀和文化底蕴,扎实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修养,过硬的师德践行能力、语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义务教育阶段高素质语文教师。

本课程主要包含语文课程论、语文教学论和语文教师论等三块内容。

本课程是《教育概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先修课程在语文课程教学方向的深化和拓展,是《语文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研究》《语文教学设计》《语文课堂教学与微格训练》等后修课程的理论基础和行动纲领。

本课程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问题等,旨在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教学规律,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课程目标1:掌握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专业理论。

能够清晰描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功能和目标,初步了解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特点、类型和功能,熟练掌握语文课程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法,把握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基本规律,形成正确的语文课程观、科学的语文素养观和教学观。

课程目标2:初步具备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

能立足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发展实际和语文核心素养,运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初步设计语文教学活动方案并尝试指导学生开展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共)(一)2024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共)(一)2024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共)(一)一、引言概述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思维逻辑能力以及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指导,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素养。

二、课程目标2.1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演讲和辩论能力2.2 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2.3 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2.4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发展学生对文化传统的认知-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2.5 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文技能- 提升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三、教学内容3.1 古代文学与红楼梦- 古代文学的发展与特点- 四大名著之红楼梦的概述- 红楼梦的主要人物与情节- 红楼梦的文化价值与影响- 对红楼梦的鉴赏与评价3.2 现代文学与《茶馆》- 现代文学的兴起与演变- 中国话剧代表作之《茶馆》的梗概- 《茶馆》中的人物形象与情节- 《茶馆》的社会意义与价值- 对《茶馆》的文学赏析与批判3.3 修辞与写作技巧- 修辞手法的分类与运用- 描写技巧与情景再现- 议论文与散文写作技巧- 对诗歌的赏析与创作- 故事与小说写作的基本要素3.4 道德与生活- 道德观念的培养与价值观塑造- 中国传统道德与西方伦理的比较- 生活中的道德选择与行为规范- 道德故事与文学作品的启示- 道德问题的探讨与讨论3.5 跨文化交流与文化魅力- 不同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意义- 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与意蕴- 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 外国文化的传播与接受- 多元文化的价值与挑战四、教学方法4.1 启发式教学4.2 探究式学习4.3 合作学习4.4 课堂讨论4.5 个性化教学五、教学评估5.1 日常评价5.2 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5.3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5.4 课堂表现与参与度5.5 家长与学生的反馈与建议六、总结通过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制定,能够引导教师将教学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语文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论》教学大纲(精选五篇)

《中学语文教学论》教学大纲(精选五篇)

《中学语文教学论》教学大纲(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学语文教学论》教学大纲《中学语文教学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学语文教学论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总学时数:70学时课程学分:4学分修读对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课程说明:《中学语文教学论》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及方法的专门学科,是学科教学论这一学科群中的的一门分支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教学论相结合产生的边缘性应用理论学科。

这门课既有理论性的特点,又有实用性综合性的特点。

所谓理论性,就是从理论上阐明中学语文教学的性质、目标、内容、原则、过程、方法,以及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所谓实用性,是说这些理论来源于古今中外的教学实践,而又指导当今的甚至未来的教学实践。

所以我们可以说这门学科是语文教育实践的应用理论学科。

所谓综合性,是由于研究的对象——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知识系统复杂性和交叉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任务的多重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因此,决非仅就对语文教学本身的研究就能解决问题,还必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哲学、语言学、文艺理论等相关的学科理论来研究语文现象,从多角度来研究并以求解决语文教学中的诸多问题。

作为教育学二学位的专业必修课,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课程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全部的教学内容,所以本教材在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前提下,重点考虑学习内容的局部完整性和相对的延展性。

考核方式:以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为主。

建议阅读的文献:1.《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10月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3月3.《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9月4.索绪尔著:《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11月5.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11月6.《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19月7.《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8.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9.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10.王世堪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11.黄汉清、黄麟生主编《中学语文教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12.李瑛主编:《中学语文教学论》,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6月13.谢象贤主编:《中学语文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13饶杰腾著:《语文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14.魏本亚著:《语文教育学》,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15.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6月16.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17.张楚廷著《教学论概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18.顾树森:《中国历代教育制度》,江苏教育出版社,1981年19.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4月20.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商务印书馆。

《中学语文教学论》教学大纲(1)

《中学语文教学论》教学大纲(1)
文教育的异同。
第二章 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
教学重点 1. 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阐
述 2. 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难点: 1. 中学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 2. 语文学科性质观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语文学科性质观的发展轨迹
第三节 中学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
第四节
语文学科的性质
思考题: 1. 怎样理解语文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
第一节 第二节
素质与素质教育 语文素质教育
思考题: 1.说说语文素质教育观念产生的背景,并说说素质教育 的特征。 2.语文素质包括哪几个方面? 3.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语文素质教育? 4. 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由和作用?
第五章 语文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
1. 教学过程与语文教学过程
2. 语文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教学重点: 1.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特点 2. 中国当代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1. 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在语文教育史中的地位和特

2. 研究中学语文教育的历史能给今天的语文教育哪
些启示
第一节 古代语文教育
第二节 近代语文教育
第三节 现代语文教育
第四节
当代语文教育
思考题: 1. 你对语文教育的历史分期有新的认识吗? 2. 阅读国外的母语教育的有关文献,比较和中国语
建议阅读的有关期刊:
1.《语文建设》 2.《语文世界》 3.《语文知识》 4.课程、教材、教法 5.《普教研究》 6.《学科教育》 7.《上海教育。 8.《北京教育》 9.《天津教育》 10《中小学管理》 11.《班主任》 12.《中学语文教学》 13.《语文教学通讯》 14.《中国电化教育》 15.《教育研究》 16.《教育评论》 17.《教育理论与实践》 18.《教育研究与实验》 19.《外国教育研究》 20.《比较教育研究》 21.《外国教育资料。 22.《国教育学刊》 23.《人民教育。 24.《教育科学》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教学大纲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教学大纲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教学大纲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教学大纲一、引言中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制定一份系统的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包括阅读、写作、口语和听力。

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优秀文学作品。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4.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让学生了解、热爱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内容1. 语言知识与技能1.1 词汇与词义辨析1.2 语法基础知识1.3 句式结构与修辞手法1.4 写作技巧与表达能力2. 阅读与理解2.1 阅读与分析课文2.2 阅读与解读优秀文学作品2.3 阅读与分析语文材料3. 写作与表达3.1 议论文的写作3.2 小说、故事的写作3.3 作文技巧与修辞手法4. 口语与听力4.1 听力训练与理解4.2 口头表达与演讲技巧5. 形成性评价与综合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5.2 作业和小测评价5.3 学习成果展示评价四、教学方法1. 实施任务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2. 注重启发性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结合多媒体技术,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情景,丰富教学过程。

4. 积极运用课外阅读、课程研讨等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五、教学评价方式1. 结合学生练习、作业和考试,进行形成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指导。

2. 视频录像和教学观摩,进行对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3. 学习成果展示和展览,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思考成果。

六、参考文献1.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2.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目七、总结通过本教学大纲,我们将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进行了系统规划,力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二)教学目的(三)课程内容及特色(四)教学与考核方式二、正文单元一:中国语文课程理论的发展专题一:中国语文课程的发展历程专题二: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体系专题三:语文课程编制的基本要求专题四: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单元二:语文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专题一: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专题二:古代经典语文教学学程对我们的启示专题三:外国教学模式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专题四:新时期语文教改经验模式的传播专题五:新世纪语文教学范式的转型单元三: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设计专题一: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建议专题二:初中语文知识教学的设计与实践专题三: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践专题四:写作教学的设计与实践专题五:口语交际教学的设计与实践专题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单元四: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设计专题一: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建议专题二:高中语文知识教学的设计与实践专题三:必修课阅读与鉴赏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专题四:必修课表达与交流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专题五:高中语文选修模块的教学设计专题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设计单元五: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的设计策略专题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的设计理论与策略专题二: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设计专题三: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系统设计专题四语文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和创造性三、参考文献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课程是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类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实施不但关注新课程实施以来的前沿理论研究,关注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热点问题,关注国外语文教育的科学理论和成功经验,而且关注中国古代国学教育的理论和教学成果;我们尝试一种“中西合璧、古今融通”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设计途径,希望为学习者展示全新的理论视野和学习情境。

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努力培养合格乃至优秀语文教师的应用理论课程。

(二)教学目的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使他们了解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和知识,习得基本的语文教学设计的能力和方法,树立热爱语文教育事业的信念,为将来的工作和自身的发展创造条件。

中学语文教学法教学大纲本科

中学语文教学法教学大纲本科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修订稿)课程类型:必修学时:54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课程性质: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理论课程,包含着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语文教材研究和语文教学设计等多项教学内容,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教学目的:使具备专业思想和语文教育理论素养,具有初步的中学语文教学能力。

教学任务:1、使学生掌握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使学生了解中学语文教师的基本工作程序和方法,初步具备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中学语文教育工作的情感,使学生具有较为稳固的专业思想。

课程作用:1、认识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较广泛地了解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和历史,认识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了解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和途径。

2、教学能力的培养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可以较为系统地掌握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可以得到较为系统的语文教学能力的训练。

3、整合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综合地加工和运用各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并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

因此,本课程在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各门课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培养与训练高素质的师范生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课程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绪论第一节课程性质、目标、内容、评价(了解)第二节中学语文教师的工作特点和素养要求(理解)第三节课程学习要求以及教学前测(了解和实践)教法建议:1、以教师讲授为主。

2、辅以学生自读、讨论。

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片段观摩。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第一节语文课程的性质第二节语文课程的功能教法建议: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热点问题相结合。

第二章语文课程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读解第一节语文课程目标第二节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第三节语文课程评价教法建议:1、采取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

2、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热点问题相结合。

第三章语文课程资源与语文教材第一节语文课程资源概说第二节语文课程基本资源——语文教材一、语文教材的特点与体系二、语文教材的分析与使用第三节语文课程相关资源第四节教材分析实践教法建议:1、学生自读或小组合作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适应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教育理论更新,实现语文教育科学化、现代化、艺术化而建立起的一门学科。

作为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如果不开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就缺少了一门最能体现示范性特点的专业课程,学生的知识结构就会出现不平衡,不利于培养合格的语文教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就是要深入到语文教育内部的领域,从语文学科本身固有的特征出发,从微观的角度研究和探讨语文教育问题,从而揭示语文教育内部的特殊规律。

如语文教育的性质、目标、原则、内容、过程、方法等等。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既重视语文教育基本理论的探讨,又重视语文教育技术的研究,联结了理论与实践,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给理论提出发展方向的相互作用。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虽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点,但它并非是经验性学科,它同样非常重视科学的理论建构。

从总的来说,本课程的核心应该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探究。

就这个核心部分来说,探讨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体系、教材编写原理、语文教学原则、语文教学的理论基础、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等等。

在这些理论阐述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探讨语文教学技艺。

使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掌握语文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形成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为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服务,为师范生毕业后走上教学岗位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绪论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建立和发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应用理论学科,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

它的建立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古代语文教育时期(从夏商周到清朝末年)(二)近现代语文教育教学时期(从1898年戊戌变法到1949年)(三)当代语文教育时期(新中国成立至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建立和发展是本学科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新一轮语文教育改革浪潮的现实之需。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与基本特征(一)学科性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学科教学论这一学科群中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语文教育现象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也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

(二)基本特征1.学科内容的交融性2.学科功能的师范性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学习方法(一)研究对象1.为什么要教、要学语文。

2.教与学什么样的语文。

3.怎样去学语文。

4.由什么样的人来教语文。

(二)学习方法1.充分认清这门学科的性质及其理论体系2.掌握打开这门学科大门的钥匙(1)文献研究学习法(2)比较分析学习法(3)吸收信息学习法(4)教改实验学习法第一章现代语文教育的回顾和展望按照中国的发展历史,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四个时期。

第一节古代语文教育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是与经学、史学、文学、哲学、伦理学等学科融为一体的,并没有明确的语文学科概念。

一、古代语文教育的内容(一)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二)儒家经典,如《六经》、《四书》等(三)蒙学读物,如“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

(四)文选读本,如《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抄》等。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方法(一)重视认字、识字、抄字。

(二)强调读,重视读讲结合。

(三)注重熟读精思,积累知识。

(四)注意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五)注意指导学生读书圈点评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提倡多写、多模仿、多改作文,注重集中写作文,强化写作技能。

第二节近代语文教育近代语文教育是从晚清到五四运动这一时期,本时期虽然废除了科举,兴了学校,但在管理体系和教育内容上依然具有封建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是这种教育的反映。

一、近代语文教育的内容(一)推行“国语统一”、“言文一致”的改革措施。

(二)打破经书和史书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编纂正规化的中小学国文教科书。

如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学院师生率先编写出的一套蒙学课本,打开了我国自行编写教材之门。

随后于1903年商务印书馆编纂的我国第一套正规化的中小学国文教科书,该书行文平实活泼,间取游戏歌曲启发儿童兴趣,而暗寓劝诫之意。

二、近代语文教育的方法(一)继承古代语文教育方法,注重识字教学。

(二)强调记忆,对精美篇章要求在熟读的基础上流利的背诵。

(三)注重讲解,课堂教学以教师对课文的讲解为主。

(四)注重用范文带动写作教学。

第三节现代语文教育这一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转变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我国文化教育的面貌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一、现代语文教育的内容(一)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白话文真正进入语文教育领域,大量白话文学作品编进了中学国语教材。

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李大钊的散文《青春》、《今》等。

(二)教材的大量编纂。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傅东华编复兴初、高中《国文》(各六册);叶楚伧主编高中《国文》(共六册);夏丐尊、叶绍钧合编初中《国文八百课》;叶圣陶编的《国文八百课》;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辑出版的《中等国文》(共六册)等。

二、现代语文教育思想(一)贯彻教育宗旨,发扬民主教育精神。

(二)制定课程标准,规范语文教育目标。

(三)统一国语,以国语运动促进国文教育。

(四)研究教法,以推动语文教育改革。

(五)提倡大众语文,强化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

三、现代语文教育方法(一)注重启发式教学的贯彻和发展(二)加强对国文中的精读和略读部分的指导。

(三)加强对文章作法的指导。

(四)注重课外阅读的指导。

第四节当代语文教育一、建国初期语文学科的重建和改革尝试建国后全国中小学的语文课,一律名为“语文”,同时教材也一律使用统编本,不再使用自编本。

这是建国后语文教育的一个大变化。

1956到1958年期间,进行了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一)建国初期语文教学的主要特点1.比较重视为政治服务2.语言文字的教育包括了现代口语的教学和语法、修辞等语言知识的教学。

3.加强扫盲识字教育。

4.全面学习苏联经验。

(二)建国初期语文教育的基本思想1.更新语文教育内容,加强思想教育。

2.全面训练语文能力,听说读写并重。

二、大跃进和十年动乱时期的语文教育这一时期语文教育受到了政治的极大影响,“大跃进”时期的语文教育偏离了方向;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进行了积极的调整;文化大革命再遭劫难;粉碎“四人帮”之后才拨乱反正。

三、改革开放的语文教育粉碎四人帮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语文教育经历了探索、走向正途、深化改革的发展过程。

这一时期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颁布核心的语文教材的出版,掀起了语文教学改革的热潮,语文教学研究会的相继成立,各省也成立了相应的学术组织,创办了一大批语文教学期刊,涌现出了一批语文特级教师,成为语文教改的旗手。

在上世纪末进行了语文教育大讨论,引起了人们对语文教育的理性思考。

纵观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主要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语文教育的内容变化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70年代末的教材具有严密体系、训练严格的特点,改革开放初期的语文教材体现了大胆尝试的趋势而90年代的语文教育则开始注重学生的素质发展。

(二)语文教改实验热潮此起彼伏。

如:于漪老师的情感教学风格;钱梦龙老师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魏书生老师的“课堂教学六步法”等。

(三)语文教学理论逐渐提升。

尊重语文教学规律,追求语文教育科学化;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出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和民族化。

四、21世纪语文教育课程改革展望(一)语文教育的理念更新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2.树立师生合作的观念。

3.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

4.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

5.处理好基本素养与创新精神的关系。

6.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语文课程的目标全方位建构(三)建设开放性的语文教材(四)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五)评价体系的全面实施第二章语文课程性质和语文课程新理念概说2001年,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推行,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新的语文教与学的方式,从而给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领域带来一场新的革命。

第一节语文课程性质和地位20世纪语文教育界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一直不休,论争大概围绕的两个问题,即为什么教语文?教什么样的语文?论争焦点的变化线索:文道之争——工具性与思想性之争——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

一、语文课程基本性质如何给语文课程定性,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什么是语文?为什么学语文?学术界对语文构成要素有不同理解。

人们普遍接受的对语文的界定:语文是口头语与书面语的总和。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的。

语文课程工具性的表现。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固有的本质属性。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人文性提出的背景。

人文性的内涵——培养健全人格,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互联系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解决的问题是学生该学习什么,如何学习?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解决的是为什么而学的问题。

二、语文课程的地位语文课程的地位是由它的性质与课程的定位标准的相互关系决定的。

语文课程是基础课,它是工作和学习的基础,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

语文课程是文化基础课,它在强调听说读写语文基本素养的同时强调了思想文化的内涵。

三、语文课程其他性质(一)综合性(二)社会性(三)文学性第二节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民族母语情结;言语交际能力;言语行为风格;良好的语文习惯;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育的特点有:(一)注重情感熏陶感染与学生的独特体验。

(二)注重语文教育中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把握汉语言文字特点,注重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含义。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原则和策略。

第三章语文课程目标第一节语文课程目标的概说教育目标体系中教育目的、课程目标及教学目标三者间的关系。

对语文课程发展变化情况的认识。

第二节语文课程总目标基础教育的两个阶段。

语文课程总目标是关于语文素养的总体要求,集中体现课程设计者对语文课程的认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

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节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目标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设计的设计方式、设计纬度及内容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