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过程与人格

合集下载

人格心理学 各流派各人物

人格心理学 各流派各人物

7.成年期:生产-迟滞
8.成熟期:自我统整-失望
行为主义学派
人格结构
人格发展
人格类型
1.把人看成种种刺激的反应 1.人格是一个人在反应方面的 各种习惯系统的集合
者,人格无善恶
全部资产和债务。
1.典型的环境决定论
可以根据不同的习惯系统进 行分类。
2.环境是人格的塑造者
2.1930年提出:人格是一切 动作的总和,或是各种习惯 系统的最终产物。
二、荣格
人性观 1.认为潜意识也有积极的力 量,包含着智慧。
人格界定
1.人生来就有一个完整的人 格,人生的目标在原有完整 人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 发展其多样化、连贯性和和 谐性,而避免分散性和相互 冲突。
4.潜伏期:性的驱力被压抑在 潜意识中。
5.两性期:以利他的动机去爱 别人,再度对异性产生了兴 趣。
人格类型
1.认为人格的发展就是习惯的 习得。
2.强调潜意识对人格的决定性 作用,并将其分为两类:非 文字符号化的经验和被压抑 的经验
2.因婴儿三种基本特性:生来 具有一定的特殊反射;具有 天赋的反应等级;具有一套 原始内驱力。
人本主义学派
十、马斯洛
人性观
人格界定
1.天性是善良的,人是好的、 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需要 端正的、仁爱的,每个人都 引起的。 有对美、真理、正义等的本 能需求。
人格结构 1.生理过程:力比多与性欲
人格发展
人格类型
1.口唇期:基本信-基本不信 任2.肛门期:自主-羞愧和怀疑
2.自我过程:同一性与掌握感 3.生殖器期:主动自发-罪恶 感4.潜伏期:勤奋-自卑
3.社会过程:社会与文化
5.两性期:统一性-角色混乱

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资料)

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资料)

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1、心理过程:人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1认识过程:接受、加工、贮存和理解各种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反映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2情感过程: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一定的态度并产生某种主观体验,包括喜怒哀乐悲恐惊等。

3意志过程:有意识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

2、人格1人格倾向性: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需要、动机、兴趣、观点、信念等。

这些内部倾向使人以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程度组织自己的行动,并对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2人格特征:表现一个人稳定的典型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

3自我意识系统: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人对自己本身的一种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

三、心理的发生发展(具体过程见课本)反应性: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

所有物质都有。

反映性感应性:感应性是有机体对有生物学意义的影响的反应能力。

所有生命都有。

感受性:感受性是比感应性更复杂、更高级的反应能力,不仅能对那些有直接生物学意义的刺激进行反应,而且对没有直接生物学意义的刺激也能以一定的方式加以应答。

四、动物心理的发展1、感觉阶段:动物心理发展过程的最初阶段。

动物能形成对刺激的个别属性稳定的反应。

无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基本属于感觉阶段。

2、知觉阶段:无脊椎动物发展到低等脊椎动物后,出现了新的反应形式。

这个发展阶段的动物已经形成了中枢神经系统和脑,使得他们能够将刺激的各种属性综合起来,作整体性的反应。

3、思维萌芽阶段:是高等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阶段。

高等脊椎动物如类人猿的神经系统高的发展,能够对事物的各种属性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综合。

动物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是生物体适应外界生活环境变化的结果。

外界环境的变化是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而心理现象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得动物神经系统和心理现象相互影响,不断发展,促进了生物体的进化,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无穷的客观生活环境。

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学知识点第二章心理学基础心理现象:是人个体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两类: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人格)。

心里是人脑的功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地反映。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认知过程中思维是核心)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包括视,听,嗅,味,皮肤觉);感觉的特征: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2.感觉的适应3.感觉对比4.感觉的相互作用5.感觉的补偿与发展6.联觉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他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知觉的分类:空间,时间,运动知觉);知觉的特性:1.选择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3.错觉: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4.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时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分类:1.无意注意:指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2.有意注意:有预定目标,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3.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注意的品质:1.广度:指单位时间内(0.1秒)能过清楚把握的对象数量2.稳定性:所能持续的时间3.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人把注意同时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或对象中去的能力4.注意转移:是指个体有目的的,主动的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1.原注意紧张稳定集中程度2.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的意义,趣味性与吸引力的大小3.个体神经活动类型5.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先识记再保持然后再认和再现)6.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出时有困难。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学心理学讲义0201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学心理学讲义0201

医学心理学基础(一)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一般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或个性)两个方面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知情意)人格:人格特征、人格倾向、自我意识3.心理的实质内容(1)心理是脑的功能(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例题】对心理实质正确全面的理解是A.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B.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C.心理是主观想象的反映D.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E.心理是想什么就反映什么【答案】D(二)感觉与知觉感觉一、概述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对感觉的这一界定包括着多层含义:1.感觉是客观的感觉是客观的感觉以客观事物为对象,没有客观对象,也就没有感觉可言。

作为感觉对象的客观事物既可以是周围环境中的具体事物,也可以是人本身,如人既可以感觉外界的声、光、色,也可以感觉自身的痛痒、躯体姿势和运动状况等。

2.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体的反映感觉反映的这种直接性,意味着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直观的感觉为开端的。

3.感觉是脑的功能感觉是客体作用于人的感官、作用于神经系统而最终在大脑产生的。

人的大脑乃至整个神经系统和各个感觉器官,是感觉的生物学基础。

从生理水平上说,感觉是把外界的物理能量转换为体内的神经化学能量并在大脑中产生映象的过程。

4.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分别反映着客体的声、形、色等属性,但并不是把这些属性整合起来整体地反映客体;整体反映是比感觉更高级的心理过程的功能。

5.感觉具有主观性感觉既是客观的,同时也带有主观色彩。

从感觉的对象和内容来说,它是客观的;从感觉的形成和表现来说,它是主观的。

感觉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人有个体差异,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觉发展历程和结果,故而对同一客体的感受会有所不同。

比如,正常视觉者和色盲者在感觉颜色时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人格:个体在先天遗传地基础上,通过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努力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与外在行为模式整合的统一组织。

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是研究和解释个体思想、情感、意向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的独特模式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性格:人格构成的一个主要成分,是个体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道德评价意义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

人格的主要特征:(一)人格具有整体性人格是个体整个精神面貌的表现,是一个人的各种倾向性和人格特征的有机结合体。

通常这些成分或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同时也不是机械地绑合在一起的,而是错综复杂地相互联系、彼此交互作用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这种整体性包含三层含义。

1•内在统一性(在现实生活中,凡属于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正常人,一般总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合理定位,及时调整自己内部心理世界中出现的相互矛盾的心理冲突。

)2•全面性(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一般需要从整体角度,通过与不同人的人格特征的联系和比较,真正认识个体的差异。

)3•复杂性((人格就是由多个紧密相连的成分构成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水平的复杂体。

)(二)人格具有独特性人格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而心理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在人格中具有统一性,它们的统一性有以下两种含义。

1.某一群体共有的心理特点总是通过群体内的成员个体体现出来,它制约着个体的独特性。

2•人类所具有的某些共同的心理活动规律会表现在不同的个体身上。

(三)人格具有稳定性可变性人格具有稳定性,表明个体是具有人格的个体,否则就很难说明个体的人格是什么样子的。

也正因为人格具有稳定性,我们才可能把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在精神面貌上区别开来。

但人格虽然具有稳定性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不可改变的,人格也具有可变性或可塑性,尤其是正在成长中的儿童的人格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

(四)人格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人是具有社会性的生物,人的自然的生物特性不能预定人格的发展方向,然而它却构成了人格形成的基础,影响着人格发展的途径和方向及人格形成的难易程度。

心理学第四章 人格

心理学第四章 人格

抑郁质
弱。感受
性高,耐 受性低。 极端内向, 多疑多虑, 敏感,孤 僻。
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稳定性与可塑性 没有好坏之分 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 作效率。 影响性格形成的难易,影响对环境适应 的难易。 影响健康

三、性格
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 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父母的态度对孩子人格的影响
父母的态度 支配的 干涉的 孩子的人格
消极的、缺乏自主性、依赖 的、顺从的
臆病、神经质、被动的、幼 稚的
娇宠的 拒绝的
不关心的 专横的 民主的
任性、放肆、幼稚、神经质、 温和 自我显示、冷淡、乱暴的
攻击的、情绪不安定的、冷 酷的、自立的 反抗的、情绪不安定的、依 赖的、服从的 合作的、独立的、坦率的、 社交的等

二、动机的定义
(一)动机的定义
是指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 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调节与维持功能
三、动机的产生
内部的需要;外部的诱因。
四、动机的种类
(一)性质: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1、生理性动机 也称驱力,以个体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 2、社会性动机 是人类所特有的,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主要观点:
– ①总体而言,动机越强,效果越好。
– ②具体活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
种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 于任务的完成。
– ③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它
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变化。较容易的任务中, 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 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人格发展心理历程

人格发展心理历程

人格发展心理历程
在人格发展的心理历程中,个体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过程。

在以下的描述中,我们将探讨个体心理发展的几个重要方面。

1. 婴儿期:在这个阶段,个体主要依赖于成人的照料和关怀。

婴儿通过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互动,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

这也是个体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和自尊心的重要时期。

2. 幼儿期: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发展自己的独立性和意识。

他们开始探索周围的环境,学习语言和运动技能。

在这个阶段,个体尝试获得自己的需求满足,并学会应对挑战和限制。

3. 儿童期:这个阶段是个体身份认同的塑造和发展时期。

个体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体系,并通过社交与同伴进行互动,以获取社会认同和友谊。

此时,个体还开始发展自己的社交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青少年期:在这个阶段,个体经历了身体和心理的巨大变化。

他们开始面临更多的角色和责任,并努力建立自己独立的身份。

在这个时期,个体开始批判性思考,并开始探索自己的职业和性取向。

5. 成年期:在这个阶段,个体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他们投入社会和工作生活,并通过与他人建立和维护健康的关系来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这个阶段也是个体体验生活中更多挫折和压力的时期。

尽管每个人的心理发展过程都是独特的,但这些阶段和过程提供了一种了解人格发展的心理历程的框架。

通过理解个体在不同阶段中的需求和挑战,我们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健康的心理成长和个人发展。

人格可以通过心理过程得到表现吗

人格可以通过心理过程得到表现吗

人格可以通过心理过程得到表现吗
一、定义人格可以通过心理过程得到表现,分为气质(先天)和性格(后天)。

二、人格的特性可分为四种,即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和功能性。

1、独特性每个人的遗传素质不同,他们又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发育成长,因而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

2、整体性包含在人格中的各种心理特征彼此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3、稳定性由各种心理特征构成的人格结构是比较稳定的,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一贯的,是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

4、功能性外界环境刺激是通过人格的中介才起作用的,人格对个人的行为具有调节的功能。

三、气质定义: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相当于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例如:有人暴躁,有人温顺,有人活泼好动等。

四、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根据气质的特性和每种气质类型神经过程的特点,可分为四种: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五、性格定义: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例如:有人热爱集体,大公无私,有人意志力坚强,有人不爱动脑筋等。

简述心理过程与人格的关系

简述心理过程与人格的关系

简述心理过程与人格的关系一、引言心理过程和人格是心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心理过程是指人类在感知、思考、记忆、情感等方面的活动,而人格则是指个体在行为和思维方面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本文旨在探讨心理过程和人格之间的关系。

二、心理过程与人格的概念1.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人类在感知、思考、记忆、情感等方面的活动。

感知包括对外部世界刺激进行接收和处理;思考包括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分析;记忆包括信息存储和提取;情感则涉及到个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情绪反应。

2. 人格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和思维方面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它涉及到个体内部结构,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方面,并且具有相对稳定性。

三、心理过程与人格之间的关系1. 心理过程影响人格心理过程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人格特征。

例如,一个经常遭受负面情绪刺激的人可能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情感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他的人格特征。

另外,个体的思考方式和记忆能力也会影响其人格特征。

例如,一个思维开阔、善于分析问题的人可能更容易表现出开放、外向等人格特征。

2. 人格影响心理过程人格特征也可以影响个体的心理过程。

例如,一个乐观、自信的人可能更容易产生积极情绪反应,而一个悲观、自卑的人则可能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反应。

此外,个体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方式也与其人格有关。

例如,一个喜欢冒险、寻求刺激的人可能更倾向于冒险行为和风险投资。

3. 心理过程与人格相互作用心理过程和人格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

例如,个体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方式可以影响其注意力分配和记忆能力,从而进一步影响其行为和思维方式;而个体在行为和思维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也可以影响其对外界刺激产生的情感反应。

四、心理过程与人格的影响因素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个体的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许多人格特征具有遗传性质,例如外向性、神经质等。

此外,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反应也受到基因的影响。

心理学中的认知过程和人格理论

心理学中的认知过程和人格理论

心理学中的认知过程和人格理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其中,认知过程和人格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认知过程和人格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一、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指的是人类对于信息的处理方式和思维过程。

它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多个方面。

感知是认知过程中的第一步,它通过感官器官接收外界的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

注意是指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刺激上,忽略其他无关刺激。

记忆是人类对于过去经历和学习的信息的保存和再现。

思维是指通过逻辑推理和概念形成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分析的过程。

语言是认知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通过语言,人们能够进行交流和表达。

认知过程在个体的学习、决策和问题解决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帮助我们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并对外界的信息进行解释和理解。

同时,不同人的认知过程也会因为个体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比如个体的认知风格、学习能力等。

二、人格理论人格理论是研究个体稳定的情感、认知和行为特征的学科。

它试图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在性格上有所差异,并对个体的行为进行预测。

在心理学领域,人格理论有多个不同的流派,其中最著名的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派和五因素模型等。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格受到潜意识和童年经历的影响。

荣格提出了个体的“自我”和“自我中心”,并将人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

五因素模型则将人格分为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等五个维度。

人格理论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我,指导个体的发展和成长。

同时,人格理论也可以用于职业选择、心理评估和个人发展等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认知过程和人格理论对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了解认知过程,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决策能力。

而通过了解人格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促进有效的人际交往和合作。

总结起来,心理学中的认知过程和人格理论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领域。

(完整版)试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的形成过程

(完整版)试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的形成过程

试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的形成过程答:人都通过认识、情绪和情感、意志是心理过程认识着外界事物,反映着这些事物和自己的关系,体验着各种情感,支配着自己的活动。

各人在进行这些心理活动的时候,都表现出了与他人不同的特点。

有人反应敏捷,有人反应迟钝;有人脾气大,有人温和;有人意志坚强,有人意志薄弱,有人大公无私,有人自私自利。

凡此种种,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特点,这些独特的特点构成了这个人不同于别人的心理面貌,即是所谓的人格。

“人格”概念包括素质、能力、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理想、信念等许多因素,每个人的人格特征各不相同,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是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所谓遗传是由生物体保存其固有性质的染色体中所包含的遗传因子世代相传的现象,人的身体特征、气质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相反,在态度、情趣、性格等方面容易接受环境(包括教育)的影响。

任何人的人格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不同的遗传素质,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没有哪两个人的人格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构成了人格的独特性。

它是诸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其中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自我调控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地嵌在整个文化形态里。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看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

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这表现在不同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家庭元素“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在儿童性格的形成中,作用十分明显。

家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父母的养育态度,家庭气氛,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

人格的生理心理机制

人格的生理心理机制

由于植物神经系统对诸如恐惧、焦虑等情绪有 调控作用,艾森克把植物神经系统看作是神经质的 神经生物学基础。
艾森克人格理论的生理基础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机能上具有拮抗性质。一般 讲,人们把交感神经看成机体应付紧急情况的机构,当人 们挣扎、搏斗、恐惧或愤怒时,交感神经马上发生作用, 它加速心脏的跳动,下令肝脏释放更多的血糖,使肌肉得 以利用,暂时缓解或停止消化器官的活动,从而动员全身 以应付危急。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则相反,它起着平衡作 用,抑制机体内各器官的过度兴奋,使他们获得必要的休 息。
精神质(P)
相对于前两个人格维度而言,精神质在 艾森克体系中出现较晚,尚未发现其确实的 神经生物基础。 但是在心理测量中,发现男性的精神质 得分显著高于女性,所以推测精神质与男性 生物特性有关,但是目前没有实证研究材料 证明这一点。
艾森克人格理论的生理基础
就像外向和神经质一样,P因素也是双极的,一端 是精神质,一端是超我。 高P分的人通常表现自我中心、冷漠、倔强、固执、 冲动、敌意、攻击性、怀疑、精神病态和反社会。 P分低的人往往表现为无私,高社会性,富于同情心、 关心别人,合作精神、顺从和适应社会。
3、神经动力学理论——巴甫洛夫“神经系统”类型
高 级 神 经 活 动 的 类 型
一般行为表现
建立阳性条件反射和 形成分化抑制的速度
条件反射特性
强度
兴奋过程
大脑皮层神经过程
抑制过程 均衡性——两种过程的强弱 灵活性——条件反射改造的方法
高级神经活动特性、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 强度 强 强 强 弱 平衡性 不均衡 均衡 均衡 —— 灵活性 —— 灵活 不灵活 ——
这提示遗传因素在决定个体人格差异方面起决定作用。

俄狄浦斯情节的心理发展与人格形成

俄狄浦斯情节的心理发展与人格形成

俄狄浦斯情节的心理发展与人格形成俄狄浦斯是古希腊悲剧中的一个经典形象,他的故事揭示了复杂的心理发展过程和人格形成。

通过对俄狄浦斯情节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心理的起源和变化。

1. 初生时期俄狄浦斯在他出生时被遗弃,这一事件对他的心理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成为了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孩子,这使他在早期与母亲的情感联系受到了损害。

这种早期的分离和缺乏情感依恋对俄狄浦斯的人格形成产生了负面影响。

2. 自我认同的建立随着俄狄浦斯成长,他开始寻找自己的身份和目标。

他的意识逐渐觉醒,他开始问自己:“我是谁?”“我需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过程是他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

他希望通过追求真相来找到自己的身份,即揭示自己的真正身世。

3. 自卑感与傲慢心态当俄狄浦斯逐渐揭示出自己的身世后,他陷入了自卑感和傲慢心态之中。

他对自己那个残酷的命运感到愤怒,却又认为他能够解开谜题,逃离命运的束缚。

这种自卑与傲慢的心态产生了他人格中的矛盾因素,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4. 内心冲突与自责俄狄浦斯发现了自己与悲剧事件的关联,他在内心中经历了巨大的冲突。

他忍受着自责和痛苦,意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个无助的受害者,而是一个作出错误决定的罪人。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5. 自我毁灭与洞察力俄狄浦斯最终意识到,正是他的傲慢和自负导致了他的命运。

他面对现实,并接受了他的悲剧命运。

他在自我毁灭的过程中获得了洞察力,看到了自己以及人类的弱点和局限性。

通过对俄狄浦斯情节的心理发展与人格形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悲剧作品中对人类心理的深刻透视。

俄狄浦斯的经历表明,人的心理发展与人格形成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自我认同、内心冲突和悲剧命运等问题,这些问题塑造了我们的人格。

最后,俄狄浦斯情节的故事提醒我们要谦卑和谨慎,不要过于自负和傲慢。

通过了解我们的内心冲突,并接受自己的弱点和局限性,我们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人格,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

2.人格(个性)包括两方面:人格倾向性(如需要,动机,价值观)和人格心里特征(性格,气质,能力)3.管理心理学研究内容: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组织心理。

4.管理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组织的社会生产效率。

5.标志着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是:里维特出版《管理心理学》。

6.1879年,冯特建立心里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7.最先讲心理学用于工业企业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薛恩。

8.“工业心理学之父”------闽斯特伯格。

9.麦格雷戈提出-----“X理论—Y理论”。

10.“经纪人”与“X理论对应的管理方式是—任务管理,实行的奖励政策是“胡箩卜加大棒”,“泰勒制”是“经纪人”观点的典型代表。

11.“社会人”与“人群关系理论”—梅奥—霍桑实验---“参与管理”。

12.“自我实现人”与“Y理论”---马斯洛---“采访者”。

13.“复杂人”与“超Y理论”---薛恩---权变理论。

14.问卷调查与访谈法属于调查法。

15.人类对周围环境的反应主要依赖与对周围环境的看法,这种看法一般是通过知觉作用。

16.影响知觉的主观因素:个体的兴趣;需要与动机;个性特征;过去的经验。

客观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的组合方式。

17.社会知觉是指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对个人或群体特征的整体反映。

18.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知觉者的经验;知觉者的性格;知觉者的需要。

客观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知觉情境的特点。

19.社会知觉的特点:①最基本的特点------直接性(表面局部的,生动具体的)------容易产生社会错觉②显著特点--------一致性-------歪曲事实,消除不一③选择性--------是自觉性的重要表现④防御性--------有意歪曲,减少压抑-------目的是为了维持自我的完整性20.社会知觉的偏差有:晕轮效应;首因效应(感知陌生人时作用大);近因效应(感知熟人时作用大);刻板印象;心理定势;投射效应(“以己度人”,有两种表现:感情投射;认知缺乏客观性)。

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第三章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引言一位老教授昔日培养的三个得意门生事业有成,一个在官场上春风得意,一个在商场上捷报频传,一个埋头做学问如今也苦尽甘来,成了学术明星。

于是有人问老教授:你以为三人中哪个会更有出息老教授说:现在还看不出来。

人生的较量有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技巧的较量,其次是智慧的较量,他们现在正处于这一层次,而最高层次的较量则是人格的较量。

这个故事生动地向我们说明,在人的素质结构中,人格起着近乎决定性作用。

人格是人的心理面貌的集中反映,心理卫生学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健康而幸福的生活越来越多地取决于人类自身的人格健康状况,而且人格的健康发展也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一种力量。

人格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包含着人格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而人格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对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寻找通向健全人格之路、塑造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人格是人的心理行为的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如何面对外界的刺激以及反应的方向、速度和程度。

进一步说,人格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活动效率、潜能开发以及社会适应状况。

因此,重视人格的整合与塑造,既是身心健康的需要,又是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一节人格概述一、人格及其构成人格也称作个性(personality),词源来自拉丁文persona——面具。

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

人格(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人格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

每个人的心理特点不同,因此个性表现也是千差万别。

简述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简述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简述人格发展八阶段论人格发展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过程中,精神发展、心理成熟、身心健康的进化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路程,也是一种成熟过程。

20世纪末,出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人格发展理论,即八阶段论,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玛丽芭芭拉弗兰科提出。

根据弗兰科提出的八阶段论,从出生到八岁,主要是心理发展的自我核心阶段,也是建立起人格的基础;九至十四岁,是心理发展的整体阶段,主要是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十五至十八岁,是人格发展过渡阶段,这时候就要促进自我完善,建立正确的人格观念,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十九至二十五岁,是心理发展的社交核心阶段,这时候主要是建立关系、社交礼仪以及遵守社会规范,增强责任感;二十六至三十九岁,是心理发展的成熟阶段,这时候要在建立的自信、自尊、责任感基础上,进行较为完善的自我认识和人际认知;四十岁以上,是心理发展的高峰阶段,主要是对全部的生活有一种深刻的认识,形成一种更高的自我实现。

从上述可以看出,八阶段论是一种以年龄分层的心理发展理论,可以客观地把握人格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的特点。

玛丽芭芭拉弗兰科在八阶段论中强调,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建立一个自我核心,即对自我的认知,包括对自身特点的认知、正确的人格观念以及正确的自我观念等,这些组成都是一个完整的人格发展必不可少的。

在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格发展观念,八阶段论是一种有价值的参考观念,但它只是一种建议,在实际情况中,每个孩子的发展都是独一无二的,完全不可能完全按照八阶段论进行发展。

比如某些特殊情况下,一些孩子在特定的阶段没有发展得很好,可能就需要进行调整,使之能够充分的发展出自身的个性特点。

总之,八阶段论是一种人格发展理论,它只是一种参考意见,不能作为一种必信的观念,每个孩子的发展都是不同的,有时可能要做出一定的调整才能适应某些特殊情况。

最后,八阶段论只是人格发展的一种参考观念,它不是一种必信的观念,只要把握好八阶段论的概念,在实际的教育和育人的实践中,把八阶段论的观念体现出来,每个人的成长都会没有偏差。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除此之外,心理学还研究个体行为、社会心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边缘科学。

2、心理现象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个性)心理3、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过程。

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都伴随着注意这种心理状态。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4、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所处社会环境不同,形成了人的人格心理的差异。

人格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人格倾向性是指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等;人格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

5、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分支的最基础和一般的学科,也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入门的第一门专业课程。

在普通心理学中,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常分为几个领域:感觉与知觉 ; 学习与记忆 ; 思维与言语 ; 情感与意志 ; 人格与个别心理特征。

这些领域包括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方面。

普通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它研究的是在任何情境下人的一切的心理活动,而?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实践情境下学生的心理的。

??6、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生命全程中身心变化与其年龄之间的关系,探究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解释个体心理从一个年龄阶段发展到另一个年龄阶段的规律,具体包括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和老年心理学。

心理学与人格发展理解个体形成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与人格发展理解个体形成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与人格发展理解个体形成的心理过程心理学作为一门关注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学科,对个体形成的心理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心理学的框架下,人格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探讨了个体在不同生理、社会和文化环境中是如何塑造和发展自己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解析个体形成的心理过程,以探讨人格发展的内在机制。

一、自我认知与人格形成自我认知是一个体验自我的过程,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了解和评价。

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自我认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个体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感受和思维,逐渐建立起对自己的了解,并对自己的特点和能力进行评估。

这种自我认知的形成与人格特质密切相关。

人格特质是个体在不同情境中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格特质可以分为五个维度: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个体通过对自己行为和情绪的观察,逐渐认识到自己在不同维度上的特质倾向,并形成对自己人格特征的认知。

这种自我认知对于个体形成健康的自尊和自信心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社会交往与人格形成社会交往是个体形成个性化心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社会交往提供了一个个体与他人互动的环境,通过与其他人的互动,个体能够获得反馈并根据反馈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

在社会交往中,个体从他人那里获得的反馈对于塑造和发展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一个孩子在与同伴玩耍时,可能会得到赞扬、鼓励或者批评。

这些反馈对于孩子自我认知的形成和人格特质的塑造至关重要。

正面的反馈可以增强个体的自尊和自信心,促进积极的人格发展;而负面的反馈则可能导致个体的自我贬低和消极情绪的产生。

除了反馈,社会交往还提供了个体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机会。

通过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个体能够感受到被接受和被关爱的情感支持,这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亲密关系中的情感支持可以促进个体形成健康的自尊、安全感和良好的心理健康。

三、文化与人格形成文化是一个共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观念的集合,对个体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心理过程
感受性? 人的感觉能力的大小被称之为感受性,衡量 感受性的指标是感觉阈限。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域限越 高,感受性越低,反之则相反。 感受性的异常叫感觉异常,表现有:感觉过 敏、感觉增强、感觉减退和感觉丧失。
第一节 心理过程
(二)知觉 1.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 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但它不是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同时对感觉信息 进行组织和解释,形成高阶段的认识。
第一节 心理过程
4.遗忘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 或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遗忘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将其规律 绘制成曲线。该曲线揭示了两条规律:一是遗忘 与时间成正相关;二是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第一节 心理过程
(四)思维 1.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 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 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是认识 过程的高级阶段。 2.思维的特征: ①间接性 ;②概括性 。
第一节 心理过程
3.思维的分类 (1)根据思维过程的凭借物不同可分为 1)动作思维:是借助于实际操作进行的思维, 也叫操作思维或实践思维。 2)形象思维: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的 联想进行的思维。 3)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 行的思维。
第一节 心理过程
(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可分为 1)聚合思维:也叫求同思维,是把各种信息聚合 起来,朝一个方向聚敛进行,形成惟一答案的思 维。 2)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 沿不同路径,寻找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 (3)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可分为 1)常规性思维:是用惯常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 维。 2)创造性思维:是打破常规,推陈出新的思维。
第一节 心理过程
(三)记忆 1.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 的反映。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 输入的信息进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记 忆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能力,凭 借记忆人才能积累知识经验,不断成熟起来。 如果没有记忆,经验将无法积累,人将永远 处于新生儿状态。 记忆异常的表现有:记忆增强、记忆 减退、记忆错构和记忆虚构。
心理过程与人格
第一节 心理过程
一、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 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注意等。
第一节 心理过程
(一)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 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外部感觉:是接受外界信息,反映外界事 物的个别属性。包括视觉、听觉、 嗅觉、味觉、皮肤觉等五种基本 感觉。 (2)内部感觉:是接受机体内部信息, 反映自身位臵、运动及内脏状态的个别 属性。包括内脏觉、运动觉、平衡觉等。
第一节 心理过程
(2)比较:是在头脑中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 不同点及其关系的思维过程。分析与综合是比较 的基础,比较是抽象与概括的必要前提。比较既 可以在时间上进行,也可以在空间上进行。 (3)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本质 特征抽取出来,舍弃其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 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
第一节 心理过程
3.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 价自己和别人的言行、思想、意图时产生的一种 体验。道德感是对客观对象与一个人所掌握的道 德标准之间关系的一种体验。 (2)理智感:是人们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 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理智感是与人的 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等社会需要相联系 的。 (3)美感:是对客观现实及其在艺术中的反映 进行鉴赏或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体验。
3.记忆的过程 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 认或回忆三个基本过程。 (1)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实际就是人的学 习过程。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识记分成不同的类 型。 (2)保持:是对识记过的事物进行加工、巩固和 保存的过程。 (3)再认和回忆:再认是识记过的事物再度出 现时能够辨认的过程。回忆是识记过的事物不在 眼前时能够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是信息提 取的高级过程。
第一节 心理过程
3.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 一时间内所注意的对象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 某种事物或活动上。 (3)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 指向不同的对象或活动。 (4)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 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的异常表现有:注意增强、注意减退、 注意涣散、注意转移、注意狭窄。

小故事
从前,在一个水池里,住着一只坏脾气的乌龟, 他和来这里喝水的两只大雁成了好朋友。 后来,有一年,天旱了,池水干涸了,乌龟没 办法,只好决定搬家,它想跟大雁一起去南方生活。 但它不会飞,于是两只大雁用一枝树枝,叫乌龟咬 着中间,大雁各执一端吩咐乌龟不要说话,就动身 高飞。 他们飞过翠绿的田野,飞过蔚蓝的湖泊。地上 的孩子们看见,觉得这个组合很有趣,拍手笑起来: “你们看呀,那只乌龟很滑稽啊。”乌龟本来得意 洋洋的,听到嘲笑后大怒,就想开口责骂他们。口 一张开,就跌下来,碰着石头死去了。 大雁叹气说:“坏脾气多么不好呀。”
第一节 心理过程
(2)按照记忆保持的时间可分为: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①瞬时记忆,也叫感觉登记, 是刺激停止后,感觉信息极短时间内的保存,一 般为0.25~2秒,如果这些信息及时被加工,则 进入短时记忆,否则就会被遗忘
第一节 心理过程

②短时记忆 当瞬时记忆的内容引起个体注意后,信息就会由瞬时记忆进入短时 记忆。其保持时间一般不超过1分钟。短时记忆的容量较为有限, 一般7±2个项目。
第一节 心理过程
4.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 个方面或各种属性的思维过程。综合是在头脑中 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属性结合起 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 往是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这样一个反复 不断的过程。
第一节 心理过程
(3)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 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用已有 的知识经验对知觉对象进行解 释的特性。 (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 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人对 物体的知觉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称知觉的恒常性。
常见的知觉异常有:错觉、幻觉和感知综合障碍, 这些异常对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的判定具有临床 意义。
小故事

有一个男孩,很任性,常常对别人发脾气。一天, 他的父亲给了他一袋子钉子,并告诉他:“你每次 发脾气时,就钉一颗钉子在后院的围墙上。” 第一天,这个男孩发了37次脾气,所以他钉下 了37颗钉子,慢慢地,男孩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 比钉下一刻钉子要容易些,所以,他每天发的脾气 的次数就一点点地减少了。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 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了,不再乱发脾气了。 父亲告诉他:“从现在起,每次你忍住不发脾 气的时候,就拔出一颗钉子”,过了许多天,男孩 终于将所有的钉子都拔了出来。
第一节 心理过程
二、情绪、情感过程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 态度体验称为情绪情感。
(二)情绪与情感的联系与区别 情绪与情感表示的是同一个心理现象,统称 为感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
第一节 心理过程
联系:情绪的变化受到情感的制约;而情感总是在 各种不断变化着的情绪中得到表现,离开了具体 的情绪过程,人的情感就不可能存在。 区别:
第一节 心理过程
2.记忆的分类
(1)按照记忆内容可分为4类: ①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表面形象为形式 的记忆,如对人外貌的记忆。 ②词语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命题等抽象的语言 符号为形式的记忆,如人对语言文字的记忆。 ③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为形式的记忆; ④运动记忆,是对做过的动作的记忆。
第一节 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 2.感觉的概念、分类 3.知觉的概念、特征 4.记忆按记忆保持的时间的分类 5.遗忘的概念、遗忘规律
(五)想像 1.想像的概念 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 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像的基本素材 是表象。所谓表象是指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 中留下的形象。 无意想像 极端形式 2.想像的分类 再造想像 有意想像 创造想像 理想 幻想 空想
第一节 心理过程
2.情绪状态 张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
度和持续性,可把人的情绪状态分为三类: (1)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 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背景,影响着人的整个精 神活动。 (2)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暂的、爆发式的情 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生活有 重
大意义的事件所引起。 (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高 度情绪紧张状态。突发事件、意外事故、过强 的精神刺激都可导致应激状态。
第一节 心理过程
(四)情绪与健康 情绪的发生通常伴随有机体内的生理变化, 因此对人的健康有明显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1.积极情绪有利于健康 积极情绪有利于提高人 的活动效率,有助于工作和学习,有利于社会适 应,有助于身心的健康。 2.消极情绪不有利于身心健康 消极情绪降低人 的活动效率及社会适应,妨碍人的工作和学习, 甚至可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 因此,要善于调节、保持积极良好的乐观情 绪,以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一节 心理过程
2.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指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 方位等空间特性的反映。 (2)时间知觉:指对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3)运动知觉:指对物体的静止和运动以及运动 速度的反映。
第一节 心理过程
3.知觉的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 性是指在知觉的过程中把知觉对象 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 (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 是指在知觉的过程中将客观事物的 个别属性进行整合的特性。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情 绪 情 感
与生理性需要相关联 与社会性需要相关联 发生早、人与动物共有 发生晚、人类独有 具有外显性、情境性、 具有内隐性、稳定性、 激动性、暂时性 深刻性、 持久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