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讲-文档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最新版
– 相对之中有绝对,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 理的颗粒。
– 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只具有相对的 意义。
精品课件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 性 3.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 在一定条件下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相互转化。
– 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矛盾推动真理发 展。
– 真理发展是不断从相对真理走向并接近 绝对真理的过程。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 一标准。
精品课件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2 .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
⑵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性
人的实践不同于动 物的本能,是有意识的 自觉能动活动,有先期 理论认识的指导。
精品课件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3.认识的本质
⑴在认识本质问题上的不同派别
不可知论
先验论 可知论
反映论
被动反映论 能动反映论
⑴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
– 如果超出真理适用的范围和条件,真 理就会变成谬误。
– 如果不顾客观实际的变化机械套用, 真理也会转化为谬误。
– 如果不顾真理体系的完整而实用主义 地肢解利用,真理也会转化为谬误。
精品课件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㈢真理和谬 误 3.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⑵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 检验主观和客观是否符合一致。 – 必须把主观和客观连接起来加以对照比较
精品课件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1.为什么准真理的检验标准只能是实践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⑵实践的特点决定其能够承担检验的任务
实践既有客观实在性,又有主观能动 性,只有它才能将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加 以对照比较,从而断定它们是否相符一致, 是否是真理。
2020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讲义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基本的观点。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表现。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应1.认识主体——人认识主体的结构: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最高层次的认识主体)2.认识的客体——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客体的性质:客观性、对象性认识客体的结构: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3.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①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实践关系是主客体之间首要的基本关系。
②认识关系: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③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主体把客体转化为思想观念,使客体主体化。
另一方面,主体又把实践中得来的关于客体的思想观念通过实践转化为新的客体,使主体客体化。
4.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①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②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③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初级阶段)①特点: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②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2)理性认识(高级阶段)①特点: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②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①对立统一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
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感性材料是丰富的、全面的,必须合乎实际而不是错觉,人们是无法根据零碎不全与不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的。
②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1)只有经历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章
社会实践的需要始 终是人认识发展的强 大动力。
“社会一旦有技术 上的需要,这种需要 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 把科学推向前进” 。
“你要有知识,你 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 实践;你要知道梨子 的滋味,你就得变革 梨子,亲口尝一尝。”
案例:西红柿能吃吗?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手段和条件)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 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 的探索和研究。
作为人类认识成果的间接经验的 作用不容忽视。但从根本上说,取 得直接经验的实践是认识的终极来 源。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经验, 并加以总结提高。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成果检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 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 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 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 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 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 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 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
1、旧唯物主义脱离实践考察认识 (类似于:照镜子) 2、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 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把活生 生的认识运动凝固化、把多方面的认识 要素片面化。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1、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2、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3、同不可知论、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
杯 弓 蛇 影
鬼 从 何 来 ?
正因为反映具有创造性,人不仅 能反映事物的现象、事物的现在及现 实中的事物,而且还能进一步揭示事 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事物的过去和 未来及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正如列宁所说 : “人的意识不仅能够 反映世界,而且能 够创造世界”。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2015年修订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二节真理与价值(推荐文档)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是从相对性不断走向绝对性、无 限发展的动态过程。因为:
①人的识能力是无限与有限的统一; ②人的思维是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统一; ③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真理的绝对性和对性的辩证关系
真 从内容和认
从广度和
理 识能力上看
深度上看
确定性、 无条件性
互相渗透互相包含
真理
近似性、 有条件性
绝对性
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相对性
反对绝对主义
反对相对主义
这一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1)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观。 • 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相对 主义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在实际 工作中主要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其次,价值的社会性表现为人的实践具有 社会性。
其三,价值的社会性还表现在主体需要的 满足形式具有社会性。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需求(實 現夢想)
自尊/尊重 需求(受 肯定、尊
重) 社会/归属需求(被
他人接納)
安全需求(人身安全、生活保障)
生理需求(吃飽、保暖)
三 、价值与真理的辩证统一
• (2)树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 马克思主义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真理性认识,
对待马克思主义真理必须采取坚持和发展相统一的正 确态度。
(三)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这也是真理的发展规律。
正确反映
真理
主体
客体
歪曲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A反映论 B实践论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 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A客观唯心论B 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②)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 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 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④)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②)A反映论 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20)假象是(③)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④)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③)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③)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③)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④)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③)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④)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②)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③)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电子书
个人思维的发展过程再现着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史。通过对儿童的心理、语言和思维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认识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及过程。恩格斯曾指出:“在思维的历史中,一个概念或概念关系(肯定和否定,原因和结果,实体和偶体)的发展同它们在个别辩证论者头脑中的发展的关系,正像一个有机体在古生物学中的发展同它在胚胎学中的发展的关系一样(或者不如说在历史中和在个别胚胎中)。这种情形是黑格尔在论述概念时首先揭示出来的。”②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对儿童心理和思维过程的考察,研究了认识的发生。他的“发生认识论”对于我们研究认识的发生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的,这就是说,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不可分的,既不存在独立于本体沦之外的认识论,也不存在独立于认识论之外的本体论。在整个哲学中,本体论对哲学的其他组成部分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于认识论也是如此。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认识论。唯心主义哲学主张意识第一性,认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精神,决定它必然把人的认识仅仅限制在精神的范围内。主观唯心主义把主体的感受当作认识的唯一对象,认为认识只是人的一种内心体验或者精神的作用,不与外部世界发生任何关系;客观唯心主义把认识看作是对客观精神及其产物的认识。例如,中国明代的王守仁,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认为“天下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一切知识的根源是“良知”,而“良知”为人心中所固有。他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阳明全书,传习录》中)这样的本体论决定他的认识论必然主张“要实见此道,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阳明全书,传习录》上)宋朝的朱熹(1130-1200)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著名代表,他提出“理”是万物的根本,“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朱子语类》卷一)认为在天地万物之前,就有一个“理”存在了。在认识论上,朱熹把认识说成是“得于天之所斌,而非人之所能为也。”(《朱子语类》卷四十九)与唯心主义哲学相反,唯物主义哲学则认为存在第一性,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这种世界观决定它把人的认识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如北宋哲学家张载(1020一1077)认为物质性的“气”是万物的本原,“形聚为物,形溃反原”。在认识论上,他主张“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张载集》张子语录上)就是说,人的感知是由外物作用所引起的,如果没有外部事物的存在,也就没有人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老师教材)
康德:思维无感性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
但是,不应过分强调二者分歧,唯理论和经验 论颂扬人知识和理性,作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思想 武器,在以理性反对宗教神学方面却是一致的,这也 正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历史先进性的表现。正是这种 先进的反封建精神,成为了其后的启蒙思想家的武器。 例如作为洛克的忠实信徒的伏尔泰,就是以洛克的经 验论为武器去反对教会的至上权威,信奉和宣传自然 神论,竭力取消传统宗教所信仰的人格神对人间事物 的干预,终生与封建专制制度斗争,追求民主政治。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主体和客体的含义
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把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 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客体主体化过程
笛卡尔(1596-1650)
问题的引入1:认识何以成为哲学问题?
正当我企图相信这一起 都是虚假的同时,我发现: 有些东西(对于我的怀疑) 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那 个正在思维的我’!由于 ‘我思,故我在’ (ego cogito, ergo sum)这个事 实超越了一切怀疑论者的怀 疑,我将把它作为我所追求 的哲学第一条原理 ——勒内· 笛卡尔
映论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
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认 识的辩证性质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 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
2、发挥意识能动性所遵循的条件。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2)必须积极进行社会实践。 (3)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亚里士多德 :《物理学之后》 严复 :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二、哲学物质观的发展
1.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泰勒斯:水 四元素说:水、火、气、土 五行说:水、火、木、金、土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西周时已 形成的“五 行学说”, 把世界的物 质本原归结 为“金、木、 水、火、土” 五种元素;
银河系的直径大 约是10万光年,中心厚 度约为1.2万光年
地球到银河系 中心的距离约为3 万光年。
地球
银河系正面图
(2)时间、空间的特性 a.客观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四、意识:物质世界的最高产物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 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 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 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 依然要比置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的多;因为他 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 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 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无法填 充的时间和空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 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原则。 ——选自帕斯卡的《思想录》
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
原子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自发的唯物主义: 把“物质” 理解为自然界中 一种或几种具体 的物质形态,如 水、火、气等。
特点:
带有直观性、猜测性;但总的方向和原则 是正确的,并且与朴素的辩证法相结合,为 以后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它 的历史进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2.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讲42页文档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二章-讲义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 科学推向前进”___恩格斯
•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提供了:新客体材料,新实验手段,新工具.真正有系统的 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 实践促进知识交往与知识
的社会遗传.
• 实践使经验和知识内化为
人的认识结构和认识图式, 提高认识能力.
• 实践使对象深度本质暴露. • 实践产生的直接经验是认
识的起点.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 一标准
第五,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反映是模写、选择、 建构和创造的统一。
摹写
主体
选择
客体 认识
建构
创造
• 能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肯定主体状况对认识的影响。
*在传统思想中人们一般从负面来评价这种影响。如英 国近代哲学家培根,他提出所谓“四偶像”(种族、 洞穴、市场、剧场偶像)这人类和个人的有限性、语 言与文化、哲学观念等是助长谬误有害于真理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反映和创造是人类认识功能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 反映具有摹写性
• 反映具有创造性:
• 不仅反映现象,还反映本质 • 不仅反映现在,还反映未来 • 不仅反映现实,还能虚拟仿象
• “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反
映客观世界,而且能够 创造客观世界”
___列宁
能动的反映
• 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 •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特征是反映论:物质第一性,意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改造和被改造
的实践关系
主
反映和被反映
客
体
的认识关系
体
需要和被满足 的价值关系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主要环节
一是确立实践的目 的和实践的方案…
二是主体按照目的和方 案实际地作用于客体, 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 方案变成实际行动。
三是通过反馈和调 节,使实践目的, 手段和结果按一定 的方向运行。
感性认识 通过感官得到
理性认识 通过思维抽象得到
直接性、生动性、具体性 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
表面的、外部的
内部的、本质的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
低级阶段
高级阶段
认识
第二次 飞跃的 必要性
(二)从认识到实践
第二次飞跃
理论指导实践实现认识目的 实践
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 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人类思维按其本性、可能、 每一代人,由于受到主
使命和终极目的来说,是 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 其认识、思维能力又是
观世界的。
有限的和相对的。
(三)真理与谬误
谬误是与客观事物
真理
及其规律相违背的
符合
错误认识,是对客 主观
客观
观事物本来面目的
不符合
歪曲反映。
谬误
真理与 谬误既 对立又 统一的 关系:
教学要点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
要的基本的观点 •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过程 •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第二章2
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 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 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 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 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寻C求op的yr仅ig仅ht是2真01理9-,20即19 Aspose Pty Ltd.
足以问心无愧而坦然处 之”。 • 1983年,罗马教廷承 认1633年的审判是错 误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 ted with一 就A定是sp客谬os观误e.对,Sl象 二Eidve来 者aslu说 有fao, 本trio.N真 质nEo理 区Tn别就l3y..,是5 C不真li能理en混、t P淆谬ro。误file 5.2 • 其Co次p,yri真gh理t 2与01谬9-误20又19是A相sp互o联se系P的ty 。Ltd真. 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 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 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
的。在这个意义E上v,alu承a认tio了n客o观nly真. 理也就是承认了 ted w绝ith对A真s理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众人意见标准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讲
2、实践的基本特点
第一,客观性。 第二,自觉能动性。 第三,社会历史性。
36
3、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科学实验: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探索性活动。
37
(二)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 与统一的基础
1、自在世界、人类世界与人的实践 活动的相互关系
主张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只能听命于客观规
律。
听天由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生不逢时
—消极的宿命论
51
夸大主观能动性—唯意志论 “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 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斗私批修”,“狠斗私字一闪念”、“灵魂深处爆 发革命” “存人理,灭人欲”、“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中国式的历史唯心主义
52
(二)在社会领域,尊重客观规律和发 挥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 意识能动作用实现的基本途径是实践; ★ 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的制约; ★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以正确认识和尊重客观规
律为前提。
53
思考题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2、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 3、怎样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试述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5、论述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及其意义。
54
谢谢!
55
21
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理论意义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 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2
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课件
知觉是对事物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系 的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 性形象。是人脑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 在记忆中的再现。
知觉
表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鱼
概 念
鸟
鱼是用腮呼
判 吸的水生动物 断
鸟是长羽毛 的动物
推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理
鲸用肺进行呼吸
鸭子长羽毛
鲸不是鱼类动物
鸭子是鸟类动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781年天王星被发现,1846年9月18日,勒维 烈预言它的位置受另一颗尚未发现的行星所吸 引,23日晚,加勒果然在勒维烈位置上发现了 海王星。
太阳
海王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太阳系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舍罕王赏麦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一个残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有伤风化! 真美!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 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 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 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 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 上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推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推荐]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政治经济学方面是阐述社会经济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学说,哲学方面是唯物辩证法,历史方面是唯物史观,是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支柱。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中,马克思主义一直充当着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指导思想的角色。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唯物主义是指以物质为第一性的哲学理论,物质对人的意识有着根本的决定作用,对社会的发展和历史进程的演变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政治、文化等都是经济基础的映射和反映。
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唯心主义则是认为意识对于物质具有至高的决定作用,人的意识对物质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领域才是人的命运所在,物质世界只是精神世界的附属物。
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就是只重视了人的意识,而忽视了物质的决定作用,即人的意识是物质和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受到物质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
二、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阐述了历史上阶级斗争的规律和进程。
在所有的社会形态中,阶级矛盾是社会不断发展演变的动力,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矛盾日益加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迫使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是指无产阶级通过自己的政党领导,对以前压迫自己的阶级实行专政的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政治理论。
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基础上,用革命的手段推翻资本主义阶级的统治,从而代替资产阶级的统治。
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革命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构建一个真正平等、公正、自由的社会的必要保障。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哲学思想。
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所依赖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包括生产资料、劳动者及其技能、生产过程与方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理论意义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 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就是社会主各义方民面主的得利到益充关分系发得扬到妥,善依协法调治国,基人本民方内略部 得矛到盾切和实其落他实社,会各矛方盾面得积到极正因确素处得理到,广社泛会调公动平。和正义 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 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 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 质性。
28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
第一,世界是物质的。 第二,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体。 第三,物质世界是按照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
11
客观唯心主义
物质世界是由某 种非人类、超自 然的“客观精神” 派生的。
(二)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1、马克思主义物质论
12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或者把世界描 绘成精神的世界,或者把物质理解为某种具 体的物质形态(水、火、原子等),并在此 基础上解释世界。
13
物质=物质具体形态
古 希 腊 朴 素 唯 物 论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 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一种特殊的社 会意识形态。
5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 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 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 关系问题。 —恩格斯
6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 内容包括:
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即世 界的本原问题。
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存在是
否可以被思维所认识的问题。
7
根据对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 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根据对基本问题第二方 面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谁是本原?
物质
精神
思维 ?
存在
8
唯物主义
32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 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 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 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33
(一)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34
1、实践的含义
能动反映
主体
客体
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 合理因素,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 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概论第二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论意识本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教学时量:5课时
2
一、人类对世界本质的探索
3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不 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唯物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4
什么是哲学?
38
自在世界
自在世界即天然自然,它不仅指人类世界产 生之前的自然界,而且指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 自然界。
认为物质是世界 No 的本原,坚持物质第
Image
一性;精神是物质的 产物或表现。
认为精神是世界
的本原,坚持精神第
一性;物质是精神的
No Image
产物或表现。
9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0
2、唯心主义及其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意识是世界 的本原,客观世 界是人的意识的 产物。
23
2、马克思主义意识论
24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 识 的 本 质
25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 ★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识 ★意识存在着主观差别,但有其客观根源; 的 ★意识能够创造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 本 念,但它仍来源与客观世界。 质
26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7
子本 的原 特, 性物 就质 是由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
实物、物质无非是各
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
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
的。
—恩格斯
17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 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8
作为客观实在,物质既包括一切 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 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感性活动即实 践活动。
14
泰勒斯 “水”是万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美尼 “空气”是万物的始基 赫拉克利特 “火”是万物的始基
五行说
水
中 国 古 代 朴 素 唯 物 论
15
一曰水,二
金
木
曰火,三曰木,
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
炎上,木曰曲直, 土
火
金曰从革,土爰稼
穑。
原 子
近 代 形 而 上 学 唯 物 主 义
16
物原原 质子子 的构是 特成世 性,界 。原的
35
2、实践的基本特点
第一,客观性。 第二,自觉能动性。 第三,社会历史性。
36
3、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科学实验: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探索性活动。
37
(二)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 与统一的基础
1、自在世界、人类世界与人的实践 活动的相互关系
变化和发展的。
29
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人类社 会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
30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当我们这个行星上的生命具有领悟 和理解自身存在的能力时,它才真正成 熟。
——-(英)里查德.道金斯
摘自《自私的基因》
31
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 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 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 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9
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 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 划清了界限。
20
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理论意义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 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 对象。
21
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理论意义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 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