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诸病源候论_版本流传考

合集下载

诸病源候论_原文全文

诸病源候论_原文全文
卷之四十三-妇人将产病诸候(凡三论)
卷之四十三-妇人产后病诸候上(凡三十论)
卷之四十四-妇人产后病诸候下(凡四十一论)
卷之四十五-小儿杂病诸候一(凡二十九论)
卷之四十六-小儿杂病诸候二(凡三十四论)
卷之四十七-小儿杂病诸候三(凡四十五论)
卷之四十八-小儿杂病诸候四(凡四十六论)
卷之四十九-小儿杂病诸候五(凡五十论)
卷之三十六-杂毒病诸候(凡十四论)
卷之三十六-金疮病诸候(凡二十三论)
卷之三十六-腕伤病诸候(凡九论)
卷之三十七-妇人杂病诸候一(凡三十二论)
卷之三十八-妇人杂病诸候二(凡一十九论)
卷之三十九-妇人杂病诸候三(凡四十论)
卷之四十-妇人杂病诸候四(凡五十论)
卷之四十一-妇人妊娠病诸候上(凡二十论)
卷之四十二-妇人妊娠诸候下(凡四十一论)
卷之九-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卷之十-温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卷之十-疫疠病诸候(凡三论)
卷之十一-疟病诸候(凡十四论)
卷之十二-黄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卷之十二-冷热病诸候(凡七论)
卷之十三-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卷之十三-脚气病诸候(凡八论)
卷之十四-咳嗽病诸候(凡十五论)
卷之十四-淋病诸候(凡八论)
诸病源候论_原文全文
诸病源候论_原文全文
《诸病源候论》又称《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古代中医学名著。共五十卷。隋代巢元方等撰于大业六年(610)。中国最早的论述以内科为主各科病病因和证候的专著。该书总结了隋以前的医学成就,对临床各科病证进行了搜求、征集、编纂,并予系统地分类。全书分67门,载列证候论1739条。叙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证候等。诸证之末多附导引法,但不记载治疗方药。

中国医学史_参考试题八_及答案

中国医学史_参考试题八_及答案

中国医学史参考试题八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医师2、大方脉3、麻沸散4、伊尹5、广惠司6、南丁格尔奖7、太医局8、陈藏器9、温病10、涪翁1、医师:《周礼?天官》中的记载,总管医药行政,下设士、府、史、徒等专职人员,还负责对医生的年终考核和各地疫情。

2、大方脉:为北宋官方卫生机构医学分科之一,是专治成人疾病的,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内科。

3、麻沸散:为东汉名医华佗创制的中药全身麻醉剂,对后世影响颇大,历代的中药麻醉,都是在他的启发下发展起来的,惜已失传。

4、伊尹: 是商代宫廷里的一个厨师,善于烹调,相传他根据烹调经验创制了汤剂。

5、广惠司:是元代的医疗机构,多修制御用的回回药物,后在其下属专设有回回药物院。

6、南丁格尔奖:为纪念国际护理学先驱南丁格尔而设立的世界最高护士奖。

7、太医局:为北宋设立的专门教育机构,曾将著名的“三舍法”推广到医学教育中。

8、陈藏器:唐代医家,著有《本草拾遗》10卷,他所创的“十剂”分类,丰富了方剂学的基本法则。

9、温病:是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包括传染性与非传染性两类,而主要是前者。

10、涪翁:是东汉时期活动于四川涪水附近的民间医学家,在针灸学和诊断学方面很有造诣,著有《针经》、《诊脉法》传于世,早佚,其再传弟子郭玉是东汉和帝时太医丞。

二、填空1、早在1700多年前,华佗就创制并应用了中药全身麻醉剂____,施行了腹部手术。

3、张元素的代表学术理论为____和____,李杲的代表学术理论为____,4、宋代董汲所撰《____》是一部较全面的脚气病专著。

4、西周时期专门用来治疗疮疡的外用腐蚀药称为____。

5、河间学派是____形成的先导。

6、《外台秘要》作者代____,书中首次记载了用____法鉴别诊断黄疸病的轻、进退。

7、南朝陶弘景所撰《____》是继《____》之后我国药物学的又一次总结。

8、《本草发挥》的作者____。

9、王清任的代表著作是____。

10、唐代医家孙思邈被后世誉为____,其代表著作为《____》和《____》。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篇名>诸病源候论书名:诸病源候论作者:巢元方朝代:隋年份:公元614年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网址:/w/%E5%8C%BB%E5%AD%A6%E7%94%B5%E5%A D%90%E4%B9%A6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诸病源候论》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w/%E8%AF%B8%E7%97%85%E6%BA%90%E5%80 %99%E8%AE%BA<目录><篇名>序属性:臣闻人之生也,陶六气之和,而过则为诊;医之作也,求百病之本,而善则能全。

若乃分三部九候之殊,别五声五色之变,揆盈虚于表里,审躁静于性韵,达其消息,谨其攻疗,兹所以辅含灵之命,裨有邦之治也。

国家丕冒万宇,交修庶职。

执技服于官守,宽疾存乎政典。

皇上秉灵图而迪成宪,奉母仪而隆至化。

明烛幽隐,惠绥动植。

悯斯民之苦,伫嘉医之拯济。

且念幅员之辽邈,闾巷之穷厄,肄业之士,罕尽精良;传方之家,颇承疑舛。

四种之书或阙,七年之习未周,以彼粗工,肆其亿度,夭害生理,可不哀哉!是形HT 怛,或怀重慎,以为昔之上手,效应参神,前五日而逆知,经三折而取信,得非究源之微妙,用意之详密乎?盖诊候之教,肇自轩祖;中古以降,论著弥繁。

思索其精,博利族众,乃下明诏,畴咨旧闻,上稽圣经,旁摭奇道,发延阁之秘蕴,敕中尚而雠对。

《诸病源候论》者,隋大业中太医巢元方等奉诏所作也。

会粹群说,沈研精理,形脉之证,罔不该集。

明居处、爱欲、风湿之所感,示针、挢引、汤熨之所宜。

诚术艺之楷模,而诊察之津涉。

监署课试,固常用此。

乃命与《难经》《素问》图镂方版,传布海内。

洪惟祖宗之训,务惟存育之惠。

补《农经》之阙漏,班禁方于遐迩。

逮今搜采,益穷元本,方论之要殚矣,师药之功备矣。

将使后学优而柔之,视色毫而靡愆,应心手而胥验。

大哉!昧百草而救枉者,古皇之盛德;忧一夫之失所者,二帝之用心。

《贞观政要》在明代的地位及影响

《贞观政要》在明代的地位及影响

弱。可以用蜂蜜熬制成栓剂,由肛门塞进直肠,也可以用土瓜根和猪 中治疗女性阴疮,开辟了妇科病用药的新途径。现代妇科的十大治
的胆汁灌入直肠,这两种方法均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可以达到极 法均在妇人三篇有所体现。晋代名医王叔和在整理《伤寒杂病论》的
好的通便效果而且不会伤及身体,是比较科学的方法。除此之外, 同时对其加以继承发挥,其著作《脉经》中专门阐述了妇产科的脉象
迅速排出体外,非常符合科学急救的原则。《伤寒杂病论》还首次记 血、行气活血、调和肝脾、补虚温阳、消瘀行气等相应的治疗方向和
载了药物灌肠术,指出有些患者由于发高烧导致无法排便,对于其 原则。使用包括内服、外治等方法进行治疗。张仲景在妇科用药方面
中年老和身体较弱的患者因不能采用猛泄的方法,致使身体更加虚 大胆突破,将栓剂纳入阴中以治带下及阴冷,将洗剂狼牙汤洗涤阴
明成祖令“翰林院官日分二员,同春坊司、经局官讲书。以《五经》、 复可知,《贞观政要》也是他经常阅读的书目之一。后巡按直隶监察
《四书》、《通鉴》、《大学衍义》、《贞观政要》等书进讲”[1]。
御史曹璘上疏言十事,亦对孝宗提出了相同的期望,称《贞观政要》
明宣宗闻侍臣讲《贞观政要》时说:“唐太宗致治之美,庶几成 等书“皆深切治道者,尤宜时经御览以助圣德”[5]。
选方剂。张仲景在书中还记载了肠痈病,即阑尾炎的症状,患者时时 妇人方三卷置于全书之首。可以说,后世对于妇人病的重视都在一
发热复恶寒,腹皮紧,按之即痛如淋,少腹肿痞,明确指出此病的病 定程度上受到了张仲景的影响。因此《伤寒杂病论》中的妇人三篇被
理是肠内有痈脓。张仲景提出在此病未化脓前可用大黄牡丹皮汤进 誉为是中医妇科学的鼻祖,为后世妇科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究提前了近 16 个世纪。对于遇溺者,张仲景也认识到其抢救关键是 杂病论》杂病部分有三篇与妇人病有关的文章,原文共 44 条合计药

带你穿越中国医学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浙江中医药大学

带你穿越中国医学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浙江中医药大学

第一章测试1.我国最早的医事制度记载于哪一本书籍中A:《周礼》B:《黄帝内经》C:《春秋》D:《神农本草经》答案:A2.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A:对B:错答案:A3.阴阳五行等哲学学说影响了早期中医学的形成。

A:错B:对答案:B4.甲骨文中疾病被广泛称为“疒”。

A:对B:错答案:A5.“三皇”分别指哪三位医学人物A:岐伯B:黄帝C:伏羲D:神农E:张仲景答案:BCD6.现存最早记载经脉的文献是A:《灵枢》B:《阴阳十一脉灸经》C:《内经》D:《针灸甲乙经》答案:B7.与中医学理论的产生相关的哲学思想有()A:八卦B:精气神C:阴阳D:五行答案:BCD8.深入反映阴阳理论的著作是()A:《周易》B:《尚书》C:《吕氏春秋》D:《周礼》答案:A9.《黄帝内经》书中共提到6位,分别是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史称“医学六臣”。

A:错B:对答案:B10.现存的《黄帝内经》,是2000多年之后,到汉代才基本成型,包含不少后世医学家的补充内容。

A:错B:对答案:B第二章测试1.下列哪种是《难经》对针灸理论的独特贡献A:经络B:补泻C:八会穴D:九针答案:C2.《五十二病方》记载的处方比《伤寒杂病论》晚一些时间。

A:错B:对答案:A3.马王堆中出土了许多导引图谱。

A:错B:对答案:B4.《难经》成书的时间要晚于《黄帝内经》。

A:错B:对答案:B5.以下哪些中医佳话发生在秦汉时期A:橘井泉香B:虎守杏林C:仲景坐堂D:仓公诊籍E:华佗青囊答案:ABCDE6.下列哪种是《难经》对针灸理论的独特贡献A:经络B:八会穴C:九针D:补泻答案:B7.中国医药输入朝鲜大约在()A:宋B:晋C:南北朝D:隋唐答案:C8.《内经》最突出反应了中医学的什么特点A:脏腑经络学说B:人与自然的关系C:辨证论治原则D:整体观念答案:D9.以下哪些中医佳话发生在秦汉时期A:仲景坐堂B:华佗青囊C:虎守杏林D:仓公诊籍答案:ABCD10.《内经》运用五行学说的最大特点不包括()A:说明疾病传变B:说明疾病诊断C:说明疾病预后D:说明诊病原则答案:ACD第三章测试1.第一部国家药典是A:《新修本草》B:《雷公炮炙论》C:《外台秘要》D:《神农本草经》答案:A2.《外台秘要》和《千金要方》均是唐代医学著作。

中国医学史知识题库

中国医学史知识题库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商、周、春秋)1.医和六气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

(最早的病因学说)2.周朝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这是最早的医学分科。

公元前475~公元265年战国-三国3.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4.《五十二病方》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现存最早方书。

5.帛画《导引图》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一、《黄帝内经》!⏹作者——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成书——战国至秦汉⏹篇卷--《素问》、《灵枢》各9卷,每卷9篇,全书共18卷,162篇。

⏹传承--《素问》——至唐代仅存8卷,唐代王冰补入7篇大论。

(第七卷“天元纪大论”)宋代又补充2篇素问遗篇,《刺法》、《本病》,显系后人伪托之作。

《灵枢》——宋哲宗元祐八年,高丽使献《黄帝针经》,南宋时由史崧献出家藏旧本。

⏹基本内容--《素问》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理论论述了人的心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预防等。

《灵枢》着重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成就--注重整体观念、.重视脏腑经络、.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黄帝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初步确立,其后中医学发展均是以其为理论基础,这是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本著作。

1.《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或《八十一难》,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杂病论·自序》。

西汉末期至东汉成书。

包含了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输穴、针法等内容,也是一本有影响的中医书籍。

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最早提出“奇经八脉”名称、循行路线、功能特点、病变证侯、与十二经关系等;提出“左肾右命门”说;提出“无形三焦”说。

2.《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首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中国医学史_参考试题八_及答案

中国医学史_参考试题八_及答案

中国医学史参考试题八及答案、名词解释1、医师2、大方脉3、麻沸散4、伊尹5、广惠司6、南丁格尔奖7、太医局8、陈藏器9、温病10、涪翁1、医师: 《周礼?天官》中的记载,总管医药行政,下设士、府、史、徒等专职人员,还负责对医生的年终考核和各地疫情。

2、大方脉:为北宋官方卫生机构医学分科之一,是专治成人疾病的,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内科。

3、麻沸散:为东汉名医华佗创制的中药全身麻醉剂,对后世影响颇大,历代的中药麻醉,都是在他的启发下发展起来的,惜已失传。

4、伊尹: 是商代宫廷里的一个厨师,善于烹调,相传他根据烹调经验创制了汤剂。

5、广惠司:是元代的医疗机构,多修制御用的回回药物,后在其下属专设有回回药物院。

6、南丁格尔奖:为纪念国际护理学先驱南丁格尔而设立的世界最高护士奖。

7、太医局:为北宋设立的专门教育机构,曾将著名的“三舍法”推广到医学教育中。

8、陈藏器:唐代医家,著有《本草拾遗》10 卷,他所创的“十剂”分类,丰富了方剂学的基本法则。

9、温病:是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包括传染性与非传染性两类,而主要是前者。

10、涪翁:是东汉时期活动于四川涪水附近的民间医学家,在针灸学和诊断学方面很有造诣,著有《针经》、《诊脉法》传于世,早佚,其再传弟子郭玉是东汉和帝时太医丞。

二、填空1、早在1700 多年前,华佗就创制并应用了中药全身麻醉剂 _________________ ,施行了腹部手术。

3、张元素的代表学术理论为__________ 和 ___ ,李杲的代表学术理论为_________ ,4、宋代董汲所撰《________ 》是一部较全面的脚气病专著。

4、西周时期专门用来治疗疮疡的外用腐蚀药称为_______________ 。

5、河间学派是_______ 形成的先导。

6、《外台秘要》作者代_________ ,书中首次记载了用_________ 法鉴别诊断黄疸病的轻、进退。

7、南朝陶弘景所撰《_________ 》是继《_______ 》之后我国药物学的又一次总结。

中外医学史考试重点

中外医学史考试重点

中外医学史考试重点第一章1.周朝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这是最早的医学分科。

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2.纸草文”—古埃及医学史料:①史密斯(Edwin Smith)纸草文,外科知识②埃伯斯(Ebers)纸草文,医学通论③伊姆荷泰-医神,“平安到来的人”3.印度医学:①《妙闻集》-意为苏斯拉他,为阿输吠陀的外科学代表性典籍;②《阇罗迦集》,为阿输吠陀的内科学代表性典籍,作者阇罗迦,古印度内科学的奠基人。

4.最早提出六气病因学说的是春秋时秦国的名医医和,开创了外感病因学说的先河,是后世“六淫”病因论的滥觞。

第二章1.战国到秦汉,中医药学出现了发展高潮,中医学术体系建立!2.马王堆汉墓医书:①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②《五十二病方》-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现存最早方书。

③帛画《导引图》-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④木简本:十问,和阴阳方,天下至道谈,杂禁芳。

3.《黄帝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初步确立,其后中医学发展均是以其为理论基础,这是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本著作。

4.《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首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5.张机,字仲景,中国临证医学、辨证论治奠基人,现代个体化治疗方案运用的第一人。

6.扁鹊:一专多能,内外妇儿兼长。

撰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

提出“医有六不治”7.华佗: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以外科著称。

“外科之祖”,著有:“麻沸散”,“五禽戏”8.阿尔克迈翁,将哲学引入医学。

9.希腊哲学家中,出色的还有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Plato)和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10.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11.希洛菲利——记述解剖学第一人。

十二指肠、前列腺、眼部构造、脑与脊髓、神经解剖。

12.爱拉吉斯拉特:命名三尖瓣,观察脉搏搏动。

隋唐五代时期医学著作

隋唐五代时期医学著作

隋唐五代时期医学著作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医学的总结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祖国医学在医学理论、药物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各科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总结编纂整理的趋势。

历史上空前巨大的综合性医经方书相集大成的医方著作多出现在这一时期,文献整理编著、药物学著作及临床各科的总结性专著均有很大进步,对后世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简称《巢氏病源》,又名《巢氏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总论》。

隋大业年间,隋太医博士巢元方奉诏与吴景贤等编撰。

隋大业六年(610)成书。

全书共五十卷,六十七门。

此书是我国第一部由朝庭敕编,集体撰作的医学理论著作。

该书现存最早版本为元刻本,常见版本系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诸病源候论》对1739种证候的病因、病机、病变作了具体阐述。

收罗病证之全前所未见,对各病之病因病理阐析以及症候的分类描述也具较高水平。

书中以病为纲,每类疾病之下,分述备种病证概念、病因、病机和证候包括:内科疾病、五官病证、外科、伤科诸疾,及皮肤、肛肠疾病;并妇科、产科各证、小儿疾病。

其论详于病因证候,涉及预防、摄生、导引、外治及若干手术手法,基本未载方药。

该书对祖国医学有多方面的贡献,在病因病理学上发展了前人的理论。

如山区瘿病是饮用了缺碘的“沙水”等,并对多种疾病的病变、转归有详细观察和系统准确的描述,突出了各病的持殊证候,在临床鉴别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在证候分类学方面,对隋以前病证详加记载,分门别类,使之系统化。

书中还介绍了腹部外科手术。

如:肠吻合术、创面缝合术、血管结扎止血术等,反映了我国古代外科手术所达到的较高水平。

《诸病源候论》引录保存了我国古代许多珍贵医学资料,后世医家对此书甚为推祟,对国外医学亦有一定影响。

然而《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症候学专著,学术价值很高。

二、《四海类聚方》《四海类聚方》,简体《类聚方》:系隋炀帝敕编,成书于隋大业年间(605~618),全书共2600卷。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图 1 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五十卷(隋)巢元方撰 元刻本 国家图书馆《诸病源候论》是隋代巢元方编著的我国第一部论述疾病病因和证候的专著。

巢元方(约550—630),隋代医学家。

大业中任太医博士,大业六年(610)奉诏主持编著《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又名《诸病源候总论》、《巢氏诸病源候论》、《巢氏诸病源候总论》,简称《巢氏病源》。

此书是我国第一部证候学专著。

书中卷一至二十七为内科诸疾;卷二十八至三十为五官科诸疾;卷三十一至三十六为外科和伤科诸疾;卷三十七至四十四为妇产科诸疾;卷四十五至五十为小儿科诸疾。

共计71类疾病,1739种病证。

全书内容强调以病为纲,以证为目。

每类疾病之下,分述各种病证,再论概念、病因和证候,有些病证之后还附有“养生导引法”。

书中对于传染病病因的认识,突破六淫学说,认为其病因是感受外界有害物质——“乖戾之气”所致,造成互相传染,并且可以用“预防药”来预防。

对于疥的病因,指出“并皆有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对炭疽的病因,认为是由于人先有疮而后接触牲畜传染;对于漆疮等过敏性疾病,指出与人的禀赋素质有关。

书中对小儿护理提出“田舍小儿,任其自然,皆得无横夭”,妇女怀孕期间应劳逸适度,以使“骨气强,胎养盛”。

此外,书中对于疾病症状的描述也颇为详尽。

《诸病源候论》继承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

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编著的《外台秘要》,宋代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等,都引用了《诸病源候论》中的有关内容。

宋代课试医士时,常以《诸病源候论》中的内容作为命题依据。

宋以后的医家著作,在探讨病源证候时,亦多以《诸病源候论》为基础。

《诸病源候论》国内现存20多种版本,如元刻本,明嘉靖歙岩镇主一斋刻本,明嘉靖聚奎堂刻本,明万历新安吴勉学校刻本,明抄本,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抄本,清嘉庆十四年(1809)吴门经义斋胡益谦校刻本,清光绪元年(1875)湖北崇文书局刻本等。

中国医学史模拟题3

中国医学史模拟题3

传说中中国医药最早创始者不是下列哪一位:所选答案: B. 雷公正确答案: B. 雷公问题2中医外伤科始于何时代独立设科所选答案: B. 唐代正确答案: D. 周代问题3系统提出四气五味、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等中药学理论的本草著作是:所选答案: B. 《神农本草经》正确答案: B. 《神农本草经》问题4《内经》最突出地反映了中医学的什么特点所选答案: C. 脏腑经络学说正确答案: D. 整体观念问题5得1 分,满分1 分针灸史上第一位女灸家是:所选答案: D. 鲍姑正确答案: D. 鲍姑问题6得1 分,满分1 分我国第一部药典是唐代的所选答案: D. 《新修本草》正确答案: D. 《新修本草》问题7得0 分,满分1 分我国发明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外科缝合用的缝合曲针是在所选答案: D. 明代正确答案:B. 元代问题 8“十问歌”出自:所选答案:B. 张景岳《景岳全书》正确答案:B. 张景岳《景岳全书》问题 9《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的作者是所选答案:B. 马莳正确答案:B. 马莳问题 10最早提倡中医科学化的是:所选答案:B. 陆渊雷正确答案:B. 陆渊雷问题 11与中医学理论的产生相关的哲学思想有所选答案: A. 天人相应B. 精气神C. 阴阳D. 五行正确答案: A. 天人相应B. 精气神C. 阴阳D. 五行E. 八卦问题 12酒在医疗上的作用有所选答案: A. 麻醉剂B. 炮制药物C. 作溶剂D. 兴奋剂E. 行药势正确答案: A. 麻醉剂B. 炮制药物C. 作溶剂D. 兴奋剂E. 行药势问题13《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和贡献是所选答案: A. 总结了我国人民三世纪初以前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B. 确立了辨证施治原则C. 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大部分D. 载方269首,用药214种,丰富和发展了方剂学和药物学E. 所用剂型种类之多远远超过了前代正确答案: A. 总结了我国人民三世纪初以前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B. 确立了辨证施治原则C. 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大部分D. 载方269首,用药214种,丰富和发展了方剂学和药物学E. 所用剂型种类之多远远超过了前代问题14王叔和的贡献有:所选答案: A. 整理《伤寒杂病论》E. 撰写《脉经》正确答案: A. 整理《伤寒杂病论》E. 撰写《脉经》问题15《诸病源候论》中记载有多项发明发现所选答案: B. 漆过敏症C. 记载了肠吻合手术D. 结扎血管止血E. 鉴别了天花和麻疹正确答案: B. 漆过敏症C. 记载了肠吻合手术D. 结扎血管止血E. 鉴别了天花和麻疹问题 16宋代的世界医学之最有所选答案: A. 成立了世界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B. 开办了世界上最早的药局管理药事C. 发明了世界最早的医学教学模型―针灸铜人 E. 产生了世界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正确答案: A. 成立了世界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B. 开办了世界上最早的药局管理药事C. 发明了世界最早的医学教学模型―针灸铜人 E. 产生了世界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问题 17宋元时期对病机学说作出贡献的医家有所选答案: A. 钱乙B. 陈言C. 李杲D. 朱震亨E. 刘完素正确答案: A. 钱乙B. 陈言C. 李杲D. 朱震亨E. 刘完素问题 18古代药物学著作中掌握药物超过1000味的著作有:所选答案: C. 《证类本草》E. 《本草纲目》正确答案: C. 《证类本草》E. 《本草纲目》问题19明清时期药物学透露出近代自然科学的倾向,其标志有所选答案:A. 《本草纲目拾遗》C. 《本草纲目》E. 《植物名实图考》正确答案: A. 《本草纲目拾遗》C. 《本草纲目》E. 《植物名实图考》问题20近代成立的中医药学术团体有所选答案: A. 上海医务总会C. 全国中医学会D. 华夏医学会E. 全国医师联合会正确答案: A. 上海医务总会C. 全国中医学会D. 华夏医学会E. 全国医师联合会问题21相传夏.[1]造酒;商.[2]创制汤液。

行测考试山川峰岭知识

行测考试山川峰岭知识

行测考试山川峰岭知识行测全部是挑选题,如果你找到了合适自己的答题速度和准确率的黄金结合点,你就离上岸不远了!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行测考试山川峰岭知识,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行测考试山川峰岭知识中国名山首推“三山五岳”,这个人们常挂嘴边的成语,你知道具体是指哪些山吗?“三山”你可能会感到陌生,是指安徽黄山、江西庐山和浙江雁荡山;“五岳”相对来说大家就比较熟悉了,是指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南岳衡山(湖南)、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西)。

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它们以象征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而名闻天下。

以中原为中心,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命名。

五岳称华夏名山之首,有景观和文化双重意义。

五岳各具特点:泰山之雄,华山之险,衡山之秀,恒山之奇,嵩山之峻,早已著名于世界。

毛爷爷《七律·长征》中有写到“五岭逶迤腾细浪”,那么这“五岭”确切指什么呢?它包括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横亘在湖南、两广、江西之间。

是史称南岭者的主要构成。

古为兵家必争之要塞,现为分水岭、行政区域划分之用。

提到宗教,总是会附着些神圣抑或奇妙色彩。

而佛教、道教在我国都与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与宗教相干的山。

一是“四大佛教名山”,分别是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分别是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的道场。

二是“四大道教名山”,指安徽齐云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四座山分别供奉广援普度天尊、真武大帝、道德天尊、降魔护道天尊。

这些名山随宗教的创建或传入,自古时开始建寺庙、修道场,延续至今。

后得到政府的历史性保护,肯定作为文化文物重点管理单位,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宗教、旅行胜地。

拓展:公务员考试人文常识:三大国粹当中医纵观中医学发展的历程,其发展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可划分为中医理论的奠基时期、中医实践体会积存和理论的完善时期、中医与现代多学科结合研究的萌芽与探索时期。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
隋朝巢元方撰写的图书
目录
01 成书背景
03 校注、整理
02 流传版本 04 作者简介
目录
05 书评、序言
07 内容简介
06 章节目录 08 影响评价
《诸病源候论》是隋朝巢元方撰写的图书。
成书背景
《诸病源候论》以《内经》的基本理论,对内、外、妇、儿各科67类病的病因与病机、病变与证候作了具体 阐述。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论述病因证候学的专书。
由于本书是以病因病理学为主的,所以很少论及方剂药物,但引用《养生方》、《养生方导引法》等,作为 防治疾病的方法,这又是它的特色。
谢谢观看
作者简介
关于本书作者巢元方的生平,除宋代刊印本书时,宋绶的序中提到其为隋大业中(605~616)的太医以外, 其他情况不详。
书评、序言

臣闻人之生也,陶六气之和,而过则为沴;医之作也,求百病之本,而善则能全。若乃分三部九候之殊,别 五声五色之变,揆盈虚于表里,审躁静于性韵,达其消息,谨其攻疗,兹所以辅含灵之命,裨有邦之治也。
章节目录
卷一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卷二风病诸候下凡三十一论 卷三虚劳病诸候上凡三十九论 卷四虚劳病诸候下凡三十六论 卷五腰背病诸候凡九论 消渴病诸候凡八论 卷六解散病诸候凡二十六论 卷七伤寒病诸候上凡三十三论 卷八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五论 卷九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内容简介
《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古典著作之一。它总结了隋代以前的医学成就,集中论述各种疾病的病源与病候,内 容丰富,是一部病因病理学的专门著作。它继《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之后,进一 步研讨并发展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全书共五十卷,分六十七门,一千七百三十九论。内容包括内、外、妇、 儿、五官等科的各种疾病。在论述诸病源候的内容中,有许多突出的成就。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题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题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题1、《中医各家学说》的含义是什么?答:中医各家学说是研究历代名医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的学科。

2、“三世医学”的含义是什么?答:三世医学即指远古医学,其一是从伏羲制九针的传说到总结成《黄帝针灸》;其二由黄帝、歧伯讨论经脉的传说到到总结成《素女脉诀》其三由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总结成《神农本草经》。

后世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3、中医理论体系初步确立的标志是什么?理由是什么?答:①中医理论体系初步确立的标志是春秋战国时代至东汉末年中医“四大经典”的出现,即《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②理由:《黄帝内经》、《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提供了系统的药物学知识。

此“四部经典”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上都有总结性的成就,确立了中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进行诊断、治疗疾病的一套基本理论,从而确立了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4、学术流派划分的条件是什么?答:①明确的中心学术思想②有反映本学派学术思想的代表著作③传承轨迹明显的人才链。

5、试述五大流派的概念。

答:五大流派指医经学派、经方一派、河间学派、伤寒学派和汇通学派。

6、宋金以前伤寒八家指哪些医家?他们各自研究伤寒的成就和著作是什么?答:⑴宋金以前伤寒八家是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

⑵八家各自研究伤寒的成就和著作:①王叔和他对已散失不全的《伤寒杂病论》进行收集整理和重新编次,使《伤寒论》得以保存并流传后世,开启伤寒文献学研究的同时,为明清错简重订埋下伏笔。

其著作有《王叔和脉诀》②孙思邈创用了“方证同类,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揭示六经辨治的规律,开创了后世以方类证研究的先河。

同时认为仲景治法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

其代表著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③韩祗和北宋医家,其分析伤寒之病机为阳气内郁,治伤寒杂病于一炉,强调从脉证入手分析,主张杂病应以证为先,脉为后;伤寒则脉为先,证为后。

《诸病源候论》_五脏六腑病诸候(凡十三论)_中医世家

《诸病源候论》_五脏六腑病诸候(凡十三论)_中医世家

《诸病源候论》_五脏六腑病诸候(凡十三论)_中医世家五脏六腑病诸候(凡十三论)一、肝病候肝象木,旺于春;其脉弦,其神魂,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其声呼,其臭臊,其味酸,其液泣,其色青,其藏血;足厥阴其经也。

与胆合,胆为腑而主表,肝为脏而主里。

肝气盛,为血有余,则病目赤,两胁下痛引小腹,善怒。

气逆则头眩,耳聋不聪,颊肿,是肝气之实也,则宜泻之。

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恐,如人将捕之,是肝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于四时∶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待于冬;起于春。

于日∶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待于壬癸;起于甲乙。

于时∶平旦慧,下哺甚,夜半静。

禁当风。

肝部,左手关上是也。

平肝脉来,绰绰如按琴瑟之弦,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

春以胃气为本。

春,肝木王,其脉弦细而长,是平脉也。

反得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乘肝,子之扶母,虽病当愈;反得沉濡滑者,是肾乘肝,母之归子,虽病当愈;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肝,为土之陵木,土之畏木,虽病不死。

病肝脉来,盛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赜赜然,如新张弓弦。

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养生方》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阔步于庭。

被发缓形,以使春志生。

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也;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于肝,夏变为寒,则奉长生者少。

《养生方·导引法》云∶肝脏病者,愁忧不乐,悲思嗔怒,头旋眼痛,呵气出而愈。

二、心病候心象火,旺于夏。

其脉如钩而洪大,其候舌,其声言,其臭焦,其味苦,其液汗,其养血,其色赤,其藏神;手少阴其经也。

与小肠合,小肠为腑而主表,心为脏而主里。

心气盛,为神有余,则病胸内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膊胛间痛,两臂内痛,喜笑不休,是心气之实也,则宜泻之。

心气不足,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善忧悲,是为心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诸病源候论》版本流传考

《诸病源候论》版本流传考

《 病 源候 论》 诸 版本 流传 考
乔 文彪 ,孙 理 军
( 陕西 中 医学 院 , 陕西 咸 阳 7 2 4 ) 10 6
摘要 :以历代史志以及 医 籍的记载为依据, 诸病源候论》 对《 的作者及版本流传进行了 较为详尽的考据, 对现代研究《 诸
病源候论》 的版本源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关键 词 :诸病源候论》 巢元方 《 ; 中图分 类号 :29 1 R 4 .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5 20 ) 124 - 0
同时规定 , 试补 “ 医学” 考试 , 也要从此 书 中选题 , 正缘 《 诸病源候 论》 我 国现存 第一 部论述各科 病证 的病 因、 是 病 必读教材 , 宋朝政府在成立“ 校正医书局” 此机构成立 于北宋 嘉裙 二 ( 机、 证候 内容的专著。对 于本书 的作者 、 成书年代及卷数 , 目前学 于此 , 即公元 15 07年) 之前 , 便把此书连同《 问》 难经》 素 《 一起 刊行 术界 的共识 为本 书由隋朝医官巢元方 等编撰 , 书于隋 ・ 成 大业六 年 , 于世。《 玉海》 卷六十三 日: 天圣 四年 ( “ 即公元 12 0 6年 ) 十月 十 年( 即公元 60年 ) 1 。全书共 5 0卷 , 分为 6 7门,7 9候。 13 命集贤校理 晁宗 憨、 王举 正校 定《 黄帝 内经 素问》 难 《 上述观点源于宋朝 , 在宋 代 以前 的史志 中, 于本书作 者 二 日乙酉 , 而 对 《 ; 令 诏学士 及卷数 , 著录 不一 , 则 故令 后 世歧 说 较 多。最早辑 录本 书 的是 经》 巢氏病源候 论》 五年 四月 乙未 , 国子监模 印颁行 , 病 序。 此记述 与宋绶序 文中所载完全吻合 。是知宋 《 隋书 - 经籍志》, 志载《 ( 论 当为“ ” 病 源候论 》 诸 ) 五卷 、 《目》 一 宋绶撰《 源》 ” 即公元 12 0 7年) 早于成立 “ , 校 卷, 吴景贤( 此医家《 隋书 ・ 麦铁杖》 中有载 ) 撰。在《 旧唐 书 ・ 经 代初刻此书 的时间是 天圣 五年 ( 三十 年。此刊本 称 为北宋 本 , 此本 亦未保 存下 来。 但 籍志》 中则为《 诸病 源候论》 五十 卷 , 景 ( 吴 当为 “ 吴景 贤” 吴景 正 医书局” , 在《 隋书》 旧唐书》 《 中均无从考证 ) 。而至《 撰 新唐书 ・ 艺文志》 现存世 的该书传本 , 是南宋 以后 的各种刊本 。 中则 为《 景贤诸病源候 论》 吴 五十卷 , 巢 氏诸病 源候论 》 与《 五十 其一为南宋版本系统 , 此版本 “ 盖南宋人从 天圣校 刊本而重 卷、 巢元方撰, 两书并存 。至《 宋史 ・ 艺文志》, 则只有 巢元方《 巢 刻者” 《 ( 经籍访古志》 , ) 但据宋 ・ 陈言《 三因极一病证 方论》 载, 巢 当为一 千八百余 候 , 与现行 刊本之候 数有 出入。该 氏诸病源候论》 五十 卷一种记 述 , 无吴景 贤或吴 景编撰 的《 而 诸 《 氏病源》 版本 自元代 以后 , 国内已失传 , 日本既知 的却有两部: 但 其一是怀 病源候论》 记载 。 对于 以上史志中的不 同记述 , 四库全 书提要》 : 巢 氏《 《 云 “ 诸 仙 阁藏本( 现存 日本宫 内厅书陵部) 其二是酌源堂藏本( ; 此本 2 0 病源候论》 十卷 , 五 隋大业 中太 医博士 巢元方 等奉诏撰 。考 《 隋 世纪后下落不明) 。故现存该类 传本 , 主要为 日本 医家据此 二本 公元 13 8 3年 ) 波 丹 书・ 经籍志》 诸病源候论》 有《 五卷 , 目》 《 一卷 , 景贤撰 ; 旧唐 影写及抄本。现存 之刊本 有 日本 天保 四年 ( 吴 《 书・ 经籍志》 诸 病源候论 》 十卷 , 有《 五 吴景撰 。皆不言巢 氏书。 元坚据怀仙阁藏本 配补 酌源堂本影写本 、 岛宝素据怀仙阁及酌 小 现存 台湾“ 宫博 物 院” 、 故 ) 日本无名 氏据南宋 《 宋史 ・ 艺文志》 有巢 元方《 氏诸 病源候论 》 十卷 , 无吴 氏 源堂两本影写本( 巢 五 又 书, 新唐书 - 文志》 书并载 , 惟《 艺 二 书名 、 卷数 并同。不应 如是 本抄本( 现也存台湾“ 故宫博物院” 但仅存卷 1 9 等。此外 , , 4~1 ) 之相复 , 疑当时本属官书 , 元方与景 , 一为监修 , 一为编撰 , 故或题 18 年 1本刊行 的《 91 7 I 东洋 医学善 本丛书》中所收 该书 , 主要是据 。 景名 , 或题元方名 , 实止一书 ,新唐书 》 《 偶然重 出。观晁公 武《 读 怀仙阁旧藏南宋本影 印 J 书志》 称隋巢元方等撰 , 旧本所列不止一名 , 足证 然则 《 隋志》‘ 吴 其二 为元 刊本 系统 , 刊本《 元 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 今北 ( 景’ ‘ 作 吴景 贤 ’ ‘ ’ ‘ ’ , 贤 或 监 字之误 。其 作 ‘ 五卷 ’ 亦 当脱 一 京图书馆及北 京大学各存 1 , 据宋本重 刊 , , 部) 是“ 而兼 校改文字 ‘ 字, 十’ 如止五卷, 不应 目录有一卷矣 。 即言《 ” 诸病源候论 》 是隋 唯标 目增重 刊巢 氏及总字 ” 《 ( 经籍访古 志》 。据 马继 兴考 ) 朝官府组织编写 的医著 , 由巢 元方 和吴景 ( 当为“ 吴景 贤” 2人 证此本系据宋本重刊 , 篇 目次序及 内容与宋本 不同。由于南宋 ) 其 作为监修或总编撰 , 隋唐史志 中的记载不统一 。丹波元胤按 刊本国内早 已失传 , 致使 故后 世刊本均 自此本衍化而来 。现存此 系统 日: 吴景 贤名 , 于《 “ 见 隋书 ・ 麦铁杖传》 则 《 , 提要》 有吴景 监撰之 之版本有 : ・ 明 汪济川 、 江瑾刊本《 重刊巢氏诸病源候论》, “ 署 隋 说者 , 系臆测。然以是书 为巢 、 同编 , 实 吴 理似 当然。姑据《 新唐 太医博士巢元方撰 ” 《 , 经籍访古 志》 考证 , 其体 式同元 刊本 , 不 “ 志》 并载二家之书 , 以俟后考 。 … ” 记刊行年月 , 似万历 以上 物” 。明 ・ 济川 、 汪 方镀 校刊本 ( 歙方 东 据文献记载, 诸病源候论》 《 一书在北宋 以前一 直在流传 , 如 云校刻本 于聚奎堂 , 扉页 作西爽 堂 藏 板) 书 名 《 氏诸病 源 候 , 巢 王焘的《 外台秘要方》 在每门类之前多先引《 诸病源候论》 之观点 论》 《 , 四库全 书》 录即为此本 , 所 此版本 “ 版式 全与前 本( 即汪 济 阐释疾病概念 以及病因病机 , 后列治病诸 方 , 4 在 0卷《 台》 川 、 外 中, 江璀刊本 ) , 亦不 差一字 , 同 文 案方 镀未详 何人 , 汪济川 与 且 有2 8卷 3 1 4 处引录了《 诸病源候 论》 十余卷 中的文献 , 见在 江瑾共刻此书 , 三 可 无复 刻之 理 , 是书估 欲其 易售 , 意 妄改 校者姓 名 王焘供职的弘文馆 即藏有该书 。而 日本 医家 丹波康赖撰成 于 耳” 《 ( 诸病源候论解题 》 。“ 有汪 济川 、 ) 又 方镀 校本 。 及吴 勉学 公元 9 2年( 当于北宋 太宗 时 ) 《 8 相 的 医心 方》, 仿 《 台秘 要 校本 , 是 重 刊前 刻 者 ( 亦 外 俱 即汪 济 川 、 璀 刊 本 ) 《 籍 访 古 江 ”( 经 方》 之体例 , 于每门之前 引录《 源论》 即《 病源候论》 的“ 病 ( 诸 ) 病 志》 。此外 , ) 明朝 尚有嘉靖 问刻本 、 万历吴勉学校刊本 。 候” 内容 , 全书 3 0卷 中, 2 有 4卷直 弓 《 病源候论》 f诸 五百 四十余 清代的刊本有 : 四库全书》 ( 《 本 文津 阁本 、 文溯 阁本 ; 为 6 分 7 处, 陆百四十余条 , 可见 , 在北宋之初 , 诸病 源候 论》 《 已流传至 门,7 9候 ) 清乾隆五 十一年丙午 ( 13 ; 公元 18 76年 ) 抄本 ; 清嘉庆 日本。可惜 由于唐宋之间连年战乱 , 北宋 以前 的传本均佚。 十 四年 己巳( 公元 10 89年 ) 益谦经义 斋刊活 字本 ( 胡 简称《 氏 巢 北宋政府对医学是比较重视 的, 当时 曾颁 令天下 , 向广大 的 病源》 , )讹误脱漏较 多; 光绪元年 乙亥 ( 清 公元 17 ) 85年 湖北崇 民间征集各种治病 的医方 、 单方 、 验方 , 购买和征求献 出医书。宋 文书局刻本 , 清光绪十二年丙戌 ( 公元 18 ) 86年 印本 , 清光 绪十七 朝政府对此书极为重视 , 曾把 它 同《 问》 难经》 脉 经》 千金 年辛卯 ( 元 19 年 ) 素 《 《 《 公 8 1 湖北 官书局重刻本 , 封面及扉 页均题《 巢 翼方》 龙树论》 《 等一起作为“ 医学 ” 宋代 医学教 育的专 门机构 ) 氏病源》 但每卷首尾又题《 刊巢 氏诸病 源候 总论》 柯慎巷云 : ( , 重 ,

中国医学史 参考试题二 及答案

中国医学史 参考试题二 及答案

中国医学史参考试题二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降疾2、鲍姑3、医案4、灸法5、中西医汇通派6、《治百病方》7、大方脉8、麻沸散9、蛊10、尚药局二、填空1、王安石变法后,太医局逐渐改观,著名的____也推广到医学教育中。

2、张从正的学术思想导源于《____》、《____》、及____的火热论。

3、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学家。

4、《诸病源候论》中所提及的____术、____术和____清楚地表明我国外科学已进入专科发展的阶段。

5、成无己撰《____》是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最早的专著,还撰有《____》作为补充。

三、单项选择1、记载了提炼纯白结晶乌头碱的著作( )A.《僧深集方》B.《伤寒杂病论》C.《外台秘要》D.《类苑》E.《白猿经》2、《内经》最突出地反映了中医学的什么特点()A.脏腑经络学说B.辨证论治原则C.整体观念D.人与自然的关系E.阴阳五行学说3、我国第一部药典是唐代的()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证类本草》D.《新修本草》E.《本草纲目》4、中国医药输入朝鲜大约在()A.晋B.南北朝C.隋唐D.宋E.金元5、《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的作者是( )A.王冰B.张志聪C.马莳D.张介宾E.陈实功6、《本草述》的作者是( )A.刘若金B.李时珍C.吴仪洛D.汪昂E.赵学敏7、世界上最早开办管理药事的药局是在我国的( )A. 隋代B. 唐代C. 宋代D. 明代E. 清代8、五行的记载始于)A.《周易》B.《尚书》C.《春秋》D.《礼记》E.《论语》9、最早的、有效的脏器疗法是用鹿的甲状腺制成的“五瘿丸”,它记载于( )A.《肘后备急方》B.《僧深集方》C.《伤寒杂病论》D.《外台秘要》E.《诸病源候论》10、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药物牙粉配方,用于牙齿保健( )A.《僧深集方》B.《伤寒杂病论》C.《外台秘要》D.《类苑》E.《肘后备急方》四、多项选择1、《内经》运用五行学说的最大特点是()A. 说明疾病发生B. 说明疾病传变C. 说明疾病预后D. 说明诊断原则E. 说明脏腑联系2、《诸病源候论》中记载有多项发明发现,如( )A. 记载了肠吻合手术B. 漆过敏症C. 鉴别了天花和麻疹D. 结扎血管止血E. 烧烙断脐3、宋代的世界医学之最有( )A. 开办了世界上最早的药局管理药事B. 成立了世界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C. 发明了世界最早的医学教学模型―针灸铜人D. 产生了世界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E. 建立了世界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4、明清时期的温补派的医家有( )A.薛己B.陈修园C.赵献可D.刘完素E.张介宾5、与中医学理论的产生相关的哲学思想有( )A. 精气神B. 阴阳C. 五行D. 八卦E. 天命鬼神五、简答题1、晋至五代时期中外医药交流的主要国家及意义?2、《伤寒杂病论》在医学史上产生哪些影响?3、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在伤科史上有何价值?4、人痘接种术的科学价值有哪些?5、伍连德对近代中国医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六、论述题1、《脉经》的主要成就?2、宋代临床医学各科的发展情况怎样?【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降疾: 甲骨文中的记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7201223; 修订日期:2007205209作者简介:乔文彪(19692),男(汉族),河南洛阳人,现任陕西中医学院副教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医古典医籍及其临床应用研究工作.《诸病源候论》版本流传考乔文彪,孙理军(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 712046)摘要:以历代史志以及医籍的记载为依据,对《诸病源候论》的作者及版本流传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据,对现代研究《诸病源候论》的版本源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诸病源候论》; 巢元方中图分类号:R24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0805(2007)1122843201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论述各科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内容的专著。

对于本书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卷数,目前学术界的共识为本书由隋朝医官巢元方等编撰,成书于隋・大业六年(即公元610年)。

全书共50卷,分为67门,1739候。

上述观点源于宋朝,而在宋代以前的史志中,对于本书作者及卷数,则著录不一,故令后世歧说较多。

最早辑录本书的是《隋书・经籍志》,志载《论(当为“诸”)病源候论》五卷、《目》一卷,吴景贤(此医家《隋书・麦铁杖》中有载)撰。

在《旧唐书・经籍志》中则为《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吴景(当为“吴景贤”,吴景在《隋书》《旧唐书》中均无从考证)撰。

而至《新唐书・艺文志》中则为《吴景贤诸病源候论》五十卷,与《巢氏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巢元方撰,两书并存。

至《宋史・艺文志》,则只有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论》五十卷一种记述,而无吴景贤或吴景编撰的《诸病源候论》记载。

对于以上史志中的不同记述,《四库全书提要》云:“巢氏《诸病源候论》五十卷,隋大业中太医博士巢元方等奉诏撰。

考《隋书・经籍志》有《诸病源候论》五卷,《目》一卷,吴景贤撰;《旧唐书・经籍志》有《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吴景撰。

皆不言巢氏书。

《宋史・艺文志》有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又无吴氏书,惟《新唐书・艺文志》二书并载,书名、卷数并同。

不应如是之相复,疑当时本属官书,元方与景,一为监修,一为编撰,故或题景名,或题元方名,实止一书,《新唐书》偶然重出。

观晁公武《读书志》称隋巢元方等撰,足证旧本所列不止一名,然则《隋志》‘吴景’作‘吴景贤’,‘贤’或‘监’字之误。

其作‘五卷’,亦当脱一‘十’字,如止五卷,不应目录有一卷矣。

”即言《诸病源候论》是隋朝官府组织编写的医著,由巢元方和吴景(当为“吴景贤”)2人作为监修或总编撰,致使隋唐史志中的记载不统一。

丹波元胤按曰:“吴景贤名,见于《隋书・麦铁杖传》,则《提要》有吴景监撰之说者,实系臆测。

然以是书为巢、吴同编,理似当然。

姑据《新唐志》并载二家之书,以俟后考。

”[1]据文献记载,《诸病源候论》一书在北宋以前一直在流传,如王焘的《外台秘要方》在每门类之前多先引《诸病源候论》之观点阐释疾病概念以及病因病机,后列治病诸方,在40卷《外台》中,有28卷341处引录了《诸病源候论》三十余卷中的文献,可见在王焘供职的弘文馆即藏有该书[2]。

而日本医家丹波康赖撰成于公元982年(相当于北宋太宗时)的《医心方》,亦仿《外台秘要方》之体例,于每门之前引录《病源论》(即《诸病源候论》)的“病候”内容,全书30卷中,有24卷直引《诸病源候论》五百四十余处,陆百四十余条[3],可见,在北宋之初,《诸病源候论》已流传至日本。

可惜由于唐宋之间连年战乱,北宋以前的传本均佚。

北宋政府对医学是比较重视的,当时曾颁令天下,向广大的民间征集各种治病的医方、单方、验方,购买和征求献出医书。

宋朝政府对此书极为重视,曾把它同《素问》《难经》《脉经》《千金翼方》《龙树论》等一起作为“医学”(宋代医学教育的专门机构)必读教材,同时规定,试补“医学”考试,也要从此书中选题,正缘于此,宋朝政府在成立“校正医书局”(此机构成立于北宋嘉祐二年,即公元1057年)之前,便把此书连同《素问》《难经》一起刊行于世。

《玉海》卷六十三曰:“天圣四年(即公元1026年)十月十二日乙酉,命集贤校理晁宗、王举正校定《黄帝内经素问》《难经》《巢氏病源候论》;五年四月乙未,令国子监模印颁行,诏学士宋绶撰《病源》序。

”此记述与宋绶序文中所载完全吻合。

是知宋代初刻此书的时间是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早于成立“校正医书局”三十年。

此刊本称为北宋本,但此本亦未保存下来。

现存世的该书传本,是南宋以后的各种刊本。

其一为南宋版本系统,此版本“盖南宋人从天圣校刊本而重刻者”(《经籍访古志》),但据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巢氏病源》当为一千八百余候,与现行刊本之候数有出入。

该版本自元代以后,国内已失传,但日本既知的却有两部:其一是怀仙阁藏本(现存日本宫内厅书陵部);其二是酌源堂藏本(此本20世纪后下落不明)。

故现存该类传本,主要为日本医家据此二本影写及抄本。

现存之刊本有日本天保四年(公元1833年)丹波元坚据怀仙阁藏本配补酌源堂本影写本、小岛宝素据怀仙阁及酌源堂两本影写本(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日本无名氏据南宋本抄本(现也存台湾“故宫博物院”,但仅存卷14~19)等。

此外,1981年日本刊行的《东洋医学善本丛书》中所收该书,主要是据怀仙阁旧藏南宋本影印[4]。

其二为元刊本系统,元刊本《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今北京图书馆及北京大学各存1部),是“据宋本重刊,而兼校改文字……唯标目增重刊巢氏及总字”(《经籍访古志》)。

据马继兴考证此本系据宋本重刊,其篇目次序及内容与宋本不同。

由于南宋刊本国内早已失传,故后世刊本均自此本衍化而来。

现存此系统之版本有:明・汪济川、江瓘刊本《重刊巢氏诸病源候论》,署“隋太医博士巢元方撰”,《经籍访古志》考证,其体式同元刊本,“不记刊行年月,似万历以上物”。

明・汪济川、方鑛校刊本(歙方东云校刻本于聚奎堂,扉页作西爽堂藏板),书名《巢氏诸病源候论》,《四库全书》所录即为此本,此版本“版式全与前本(即汪济川、江瓘刊本)同,文亦不差一字,案方鑛未详何人,且汪济川与江瓘共刻此书,无复刻之理,意是书估欲其易售,妄改校者姓名耳”(《诸病源候论解题》)。

“又有汪济川、方鑛校本,及吴勉学校本,俱是重刊前刻者(即汪济川、江瓘刊本)”(《经籍访古志》)[5]。

此外,明朝尚有嘉靖间刻本、万历吴勉学校刊本。

清代的刊本有:《四库全书》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分为67门,1739候);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公元1786年)抄本;清嘉庆十四年己巳(公元1809年)胡益谦经义斋刊活字本(简称《巢氏病源》),讹误脱漏较多;清光绪元年乙亥(公元1875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本,清光绪十二年丙戌(公元l886年)印本,清光绪十七年辛卯(公元1891年)湖北官书局重刻本,封面及扉页均题《巢氏病源》,但每卷首尾又题《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柯慎菴云:“是据袁寿阶旧钞传录,差胜胡本。

”清光绪十七年池阳周学海氏校刊本(序称《新刻病源候论》,每卷首又题《巢氏诸病源候总论》),署“隋太医博士巢元方撰”。

周序称:“以家藏旧本付梓,并取《外台秘要》及日本刻本校之。

”而《日本访书志》考证:“光绪・3482・L I SH I Z HE N MED I C I N E AND MATER I A ME D I CA RESEARCH 2007VOL.18NO.11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第18卷第11期辛卯,池州周氏又刊此书,自称以旧本付梓,实即胡益谦本也。

”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公元1896年)博文书局石印本。

此外,尚有日本正保二年(公元1645年)书林万屋作古卫门刊行本,名为《巢氏诸病源候总论》,“虽互有异同,然文字体式,不失元本之旧,颇为可喜”(《经籍访古志》),认为其为重刊元本。

还有同年上村次郎右卫门刊本。

近现代的版本有1912年湖北官书处重刊本;《中国医学大成》本,民国25年刊;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199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丁光迪等校注本(以元刊本为底本)。

通过以上通检,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北宋以前,对《诸病源候论》一书,称谓不一,有六种之多,但“病源”这一关键词则是一致的,自宋朝以后即统一称为《诸病源候论》。

其次,本书之卷目数自唐以后均为50卷,但“候”数有出入,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因素有:一是传抄版本不一,可能有疏漏;二为历代医家在传抄过程中,对相似的候目进行了删除;三是将相似的候目进行了合并。

同时,我们可以看出《诸病源候论》的成书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隋代以前,远至《黄帝内经》一书著述的时代,对病因、病机问题,虽有诸多论述,但均系附论于有关篇章中,或其他论著中兼论病源。

自隋代巢元方、吴景贤等《诸病源候论》问世,体现了中医学术在病因、病机方面具有了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在基础理论文献领域,填补了一项空白。

其内容不仅学科齐全,而且对病与证的病因、病机、病候以至于病变类型等各个方面,均具有较为详尽地论述,该书对后世影响较大[6],如唐・王焘的《外台秘要方》、宋・王怀隐等编著的《太平圣惠方》、刘 的《幼幼新书》、明・朱 主编的《普济方》以及日本医家丹波康赖编撰的《医心方》等医学名著中有关病因、病机的内容,大多依据《诸病源候论》,或以此书作为重要的参考文献,故《四库全书总目》称誉此书为“证治之津梁”[7]。

参考文献:[1] 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521.[2] 张登本.王焘医学全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066.[3] 丹波康赖.医心方[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733.[4] 吉文辉,王大妹.中医古籍版本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77.[5] 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785.[6] 张灿玾.中医古籍文献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9.[7]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史[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68.收稿日期:2007202212; 修订日期:2007206212辨证方法的综合运用张 煜(广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广西南宁 530001)关键词:辨证论治; 表里; 虚实; 特征; 脏腑中图分类号:R2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20805(2007)1122844201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华,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原则。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辨证是论治的主要依据,其准确与否,对临床疗效至关重要。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中医学对辨证的认识不断得到发展深化,逐步创立了诸如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病因辨证等多种辨证归类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