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成因及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高校腐败现象的特点及预防对策

高校腐败现象的特点及预防对策

高校腐败现象的特点及预防对策【摘要】高校腐败现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其表现特点主要体现在潜规则、腐败分子集团化等方面。

高校腐败现象的成因分析包括制度不健全、管理漏洞等因素。

为了预防高校腐败现象,应加强管理监督、建立健全制度机制。

全社会需要共同关注和防范高校腐败现象,持续推动高校反腐倡廉工作。

高校腐败现象的根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支持。

【关键词】高校腐败现象、特点、预防对策、表现特点、成因分析、管理监督、制度机制、全社会关注、反腐倡廉、高校。

1. 引言1.1 高校腐败现象的特点及预防对策高校腐败现象是指在高校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出现的违法乱纪、腐化堕落现象。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校腐败现象具有隐蔽性。

由于高校内部管理繁琐复杂,一些腐败行为往往不易被察觉,容易在暗处潜藏,难以被揭露和惩治。

高校腐败现象具有社会危害性。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一旦出现腐败现象,不仅影响到师生的正常学习生活,更会破坏高校的声誉和社会形象,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加强管理监督。

高校应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加强对一些容易滋生腐败现象的领域进行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建立健全制度机制。

高校应建立健全的制度和规章,明确各项管理职责和权限,规范管理流程,强化内部约束,减少腐败现象的滋生空间。

通过以上预防对策的落实,可以有效减少高校腐败现象,维护高校的正常秩序,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高校腐败现象的表现特点高校腐败现象往往表现为一些管理者、教师或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

他们可能通过违规招生、虚报科研成果、贪污挪用公款等手段来获取个人利益,严重损害了高校的声誉和教育质量。

高校腐败现象可能会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一些高校内部存在着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的问题,导致资源被部分人垄断,而其他教师和学生则难以享受到应有的资源和机会,严重影响了高校内部的公平性和正义性。

高校腐败现象还有可能破坏了高校的学术环境和学术诚信。

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全面排查与治理措施

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全面排查与治理措施

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全面排查与治理措施教育领域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公共领域,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服务日益广泛深入,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腐败问题,例如教育资源配置不公,教育经费管理混乱,学校招生选拔不公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威胁着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也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

因此,加强教育领域的排查治理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产生原因1、教育领域权力的特殊性。

教育领域涉及到重要的利益和权力,有很大的自主管理权,学术教育、师资配备、招生录取等决策都在学校管理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管辖之下,各种利益关系更加复杂。

2、教育领域治理的不稳定性。

教育领域的治理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公共政策的落实和执行,政策不到位或者执行不到位都会影响教育的质量和公正。

3、教育领域监管不到位。

一些学校、教育部门在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缺陷,导致了一些教育领域内的腐败问题形成。

二、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表现1、招生选拔不公问题。

学校招生录取中,学生的家庭背景、财力状况、关系网等因素影响较大,学校通过特别通道、自主招生、定向招生、保送等方式来达到一些特定目的。

2、教育领域内权钱交易。

在教育领域内,学校之间以及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存在互相行贿、利益输送等现象,有可能导致公共资源配置不公。

3、学术腐败问题。

学术腐败是教育领域内严重的问题,包括学术造假、抄袭、剽窃等行为。

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学术伦理和学术道德,影响着教育领域的发展。

三、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治理措施1、建设信息公开平台。

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强信息公开工作,公开相关信息,让公众和媒体了解教育领域内的各种问题和情况,增强监督和公众参与度,提高了教育领域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2、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行精准扶贫,推进利益共享,保证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合理性,防止教育资源向少数人集中。

3、完善教育监管机制。

高校学术腐败问题的原因与整改对策

高校学术腐败问题的原因与整改对策

高校学术腐败问题的原因与整改对策一、引言近年来,高校学术腐败问题备受关注。

许多学术领域出现了学术不端行为和论文造假等问题,这严重损害了科研诚信和学术声誉。

本文旨在分析高校学术腐败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整改对策,以促进学术界的健康发展。

二、原因分析1. 高压环境和利益驱动在当前高校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教师们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包括科研经费、职称晋升和绩效评价等关键要素。

这种高压环境导致一些教师追逐名誉、地位以及更多的经济回报,而忽视了真正的科研质量和道德底线。

2. 宣传压力导致“量”而非“质”导向一些地方政府将高水平期刊论文数量作为评估指标,给大量教师施加了宣传压力。

这样的环境下,教师们更倾向于以追求数量为目标,而不是真正关注研究的质量和创新。

这种“量”导向助长了学术腐败问题的滋生。

3. 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科研经费管理腐败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项目申报、使用与结算环节。

一些教师虚报项目经费、夸大实验成果等行为十分普遍。

同时,对科研经费的审计力度不够,也导致了一些人员挪用和私分科研资金的问题。

4. 学术评价机制存在缺陷当前学术评价机制主要关注论文数量和发表刊物级别等指标,并未充分考虑科研质量、创新能力以及社会影响力。

这样的机制助长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

此外,学术评价中过于注重各种排名与指标,加剧了教师之间的竞争激化,也使得一些教师选择不择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三、整改对策1. 加强学术道德建设高校应该将培养学术诚信意识作为教育和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师生的学术道德培养。

建立学术规范和道德准则,明确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以及应对措施,并营造开放透明的学术环境。

2. 改革科研管理机制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资金审批、使用和结算等程序。

加强科研项目监督与评估,完善相关法规法规定。

同时,加大对科研经费违规行为和腐败现象的惩治力度,形成有效威慑。

3. 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并完善当前的学术评价指标体系。

教育领域腐败问题及解决方案

教育领域腐败问题及解决方案

教育领域腐败问题及解决方案导论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是培养国民素质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然而,教育领域存在着腐败问题,这不仅损害了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也削弱了国家的竞争力。

因此,解决教育领域的腐败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分析教育领域存在的腐败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教育领域存在的腐败问题1.考试腐败考试腐败是教育领域最为常见的腐败问题之一。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学生可以通过行贿或舞弊的方式获得考试试卷,或者在考试中得到特殊的照顾,这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正常秩序。

2.学术腐败学术腐败包括学术造假、抄袭和学术地位的买卖等行为。

一些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为了追求名利或权力地位,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来获取学术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教育的质量和信誉。

3.购买学位购买学位是指学生通过行贿等手段获得学位,而非凭自己的实际学习水平和成绩获得学历证书。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教育的公平性,也严重削弱了学位的含金量。

4.贪污腐败教育领域的贪污腐败包括校园建设中的贪污腐败、教育经费的挪用和教师的贪污受贿等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也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

二、解决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措施1.建立监督机制建立教育领域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教育考试、学术研究、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的监督,保障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

2.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明确教育腐败行为的违法性,加大对教育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腐败分子的惩处力度,形成对腐败分子的威慑。

3.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增强防范腐败的能力和意识。

4.增加透明度加强学校和教育机构的管理,增加对教育资源的使用和分配的透明度,提高教育资源的合理使用效率,加强对财务、物资使用的监督和审计。

5.增强舆论监督通过加强新闻媒体的监督和公众在教育领域的参与,加大对教育腐败行为的曝光力度,推动社会舆论对教育腐败的关注和监督。

高校腐败的成因与防范措施

高校腐败的成因与防范措施

高校腐败的成因与防范措施
一、高校腐败的成因:
1. 制度性因素:高校管理体制不够科学合理,权责不明确,管理程序不规范,容易产生腐败。

2. 人员素质因素:高校管理人员有些素质不过关,容易导致管理不到位,监管失效,难以发现和查处腐败行为。

3. 激励机制因素:高校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对职务、财务等管理不到位,容易出现腐败。

4. 外部环境因素:高校作为一个开放性、复杂性的机构,也受经济、政治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果缺乏有效管理,就容易滋生腐败。

二、高校腐败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1.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制度完善、运行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对腐败行为的预防与打击。

2. 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强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职业素质,增强管理水平,增强反腐败能力。

3. 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合理的薪酬、奖励、惩戒制度,提高人员的积极性,为人员的激情和动力提供必要的保障,引导人员走正道。

4. 个体担当和群体监督:强调职工和学生的个人责任、担当和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同时推动社会各界的监督和参与。

5. 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学者的氛围,防止抄袭、剽窃等不端行为。

如何解决学校管理中的腐败问题?

如何解决学校管理中的腐败问题?

如何解决学校管理中的腐败问题?学校管理中的腐败问题:根源、危害与对策学校作为社会的有用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任。

然而,近年来,一些学校管理中的腐败问题,不仅损害了学校声誉,更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深入分析学校管理中腐败案件的根源、危害,并研究有效的解决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校管理中腐败行为的根源分析学校管理中的腐败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社会大环境、学校自身管理体制、师德建设等因素密切相关。

1.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官僚主义等,也渗透到学校管理中,可能导致部分管理者假公济私,损害学校利益,影响师生权益。

2. 学校管理体制的缺陷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中,部分学校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为腐败滋生提供了土壤。

同时,一些规章制度不完善,操作性不强,容易被借用或钻空子。

3. 师德建设的缺失一些教师缺乏职业道德,假公济私,利用职务之便谋利,严重影响了教师形象,也败坏了学校风气。

二、学校管理中腐败问题的危害学校管理中的腐败问题,不仅会影响学校声誉,更会对教育事业造成深远的影响。

1. 影响学校声誉腐败行为一旦发生,会严重损害学校形象,降低社会对学校的信任度,影响学校的招生和发展。

2. 损害师生利益腐败行为会严重侵害师生的利益,例如,苛扣教师工资、以权谋私分配资源、收取不合理的费用等。

3. 阻碍教育事业发展腐败行为会导致学校管理不善,影响教育质量,阻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解决学校管理中腐败问题的对策解决学校管理中的腐败问题,需要多方努力,从制度建设、教育引导、监督机制等方面入手。

1.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学校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细化工作流程,堵塞管理漏洞,提高制度的透明度和操作性。

2. 增强廉政教育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廉政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增强廉洁自律意识。

3.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建立校内监督机制,加强对学校领导班子的监督,并建立校外监督机制,接受社会监督,进行媒体监督。

论高校腐败问题及治理对策

论高校腐败问题及治理对策

论高校腐败问题及治理对策高等教育在步入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改革之路后,消极腐败现象在数量上和程度上、范围上呈现上升、扩大的趋势。

据悉,仅2020年一年,就有30名高校厅局级领导被查处,其中党委书记、校长(院长)占比超七成。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最高学府,更是高知识群体集中的地方,理应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约束,加之比社会环境单纯干净,因而腐败可能性少、规模小。

但是,近期频发的高校腐败案件着实改变了人们的看法。

发生在“象牙塔”内的腐败案件数量之多,金额之巨,情节之恶劣,涉案人员职务级别之高,都是过去所没有的。

高度重视高校腐败问题及其预防、治理等问题研究,是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课题和迫切任务。

一、高校腐败问题及其主要表现形式一位教育界人士在分析高校腐败案件时指出,党政干部是腐败案件主力军,“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设施用具购置以及学生入学等方面,他们手中掌握着的权力使得他们有条件去做交易,搞暗箱操作。

而普通的专职教师则没有这样的腐败案件机会。

”近年来高校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突出地表现在:(一)招生及教学管理方面招生和教学活动是高校享有的最具教育行业特点的办学自主权之一。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招生、教学活动自主权趋于加大,这对于提高高校办学积极性和办学水平而言十分有利,但同时社会上的消极影响时刻在撞击着招生考试工作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价交换原则一旦渗入招生、教学管理领域,必然产生腐败。

第一,招生方面:高校一些招生工作人员在招生工作中存在滥用职权、违规招生、收受贿赂(现金、礼品等)甚至索贿和借机敲诈勒索、接受可能妨害招生公正性和规范性的宴请、徇私舞弊等种种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行为。

尤其是在单独招收保送生、艺术特长生、体育特长生等工作领域,由于涉及到高校、中学、各地方招生主管部门、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关系等多个环节、多种关系,最容易发生暗箱操作、弄虚作假和金钱交易等违法乱纪行为。

试论高校基建领域腐败的原因和对策

试论高校基建领域腐败的原因和对策

试论高校基建领域腐败的原因和对策第一篇:试论高校基建领域腐败的原因和对策近年来,伴随着高等学校的的扩招,高校的腐败案件连续在媒体面前曝光。

自此,人类最文明最圣洁的校园不断卷入金钱的丑闻中。

一群高智商的知识分子在金钱的侵蚀下低下了高贵的头,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失去了最宝贵的操守。

高教系统形形色色的腐败行为,大多根“基建工程”有关。

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试分析了基建领域腐败的原因及防腐的对策。

一、高校基建腐败的原因分析。

1、高校的超常规发展,是高校基建腐败的根源。

1999年国家允许的大学扩招是中国教研史上的一件大事。

当时在办学方面,高校开始了超常规发展。

而与招生人数同步增长的,是高校硬件设施的大幅度跟进。

有资料证明,仅从1998年到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平均每年新建校300万平方米,大多数学校每年完成的基建工程量都在20万至30万平方米之间。

新建、改建的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的面积超过了过去50年的总和。

高校在短期内出现如此巨量的基建项目,无疑为高校基建部门提供了腐败的“温床”。

2、高校基建资金来源的多样化为腐败现象的滋生提供了条件。

在1998年《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颁布条文中,国家承认了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法律地位。

1998年至今,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厅对高等学校立项的计划文批复上都写有“自筹资金”字样。

而高等学校“国家拨款”也从那时起,逐渐被“自筹资金”所取代。

正因为基建资金来源从过去的单一渠道逐渐转化为多渠道筹措,高等学校对于“自筹资金”就有了新的理解,言下之意就是项目国家批,钱学校我自己筹,具体从哪里筹钱,如何用钱那我学校自己说了算。

正因为高校自筹资金管理有其特殊性,使得学校在人们心目中“清水衙门”逐渐演变成滋生腐败的一个大土壤。

这也注定了高校的基建腐败案件如“雨后春笋”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

3、高校领导权力集中,成为基建集体腐败、职务犯罪的新特点。

早在2013年,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校长和校党委书记接连落马,还有多名学校中层级干部被查。

大学腐败研究报告

大学腐败研究报告

大学腐败研究报告大学腐败研究报告引言:大学作为社会的智力引领者和青年学子的摇篮,其地位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大学腐败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影响着大学的良好形象和发展。

本报告以揭示大学腐败问题的原因、影响以及防范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大学腐败问题的现状:1. 职务买卖和权力腐败:一些大学领导者利用职权为个人谋取私利,将职务作为权力交易的工具,导致权力腐败的产生。

2. 科研成果弄虚作假:由于科研经费的压力和评估指标的要求,一些教师和科研人员不择手段地弄虚作假,以获取更多的科研经费或获得更高的评价。

3. 招生腐败:一些大学招生过程中存在舞弊、买卖录取名额等问题,导致招生制度公平、公正的严重损害。

4. 财务违规和挪用:一些大学在财务管理中存在违规操作和挪用资金等行为,严重损害了大学的财务纪律。

二、大学腐败问题的原因:1. 制度不健全:大学腐败问题的形成与制度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

例如,领导职务的任命和监督机制不完善,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制度不规范等,为腐败问题的滋生提供了机会。

2. 利益驱动:一些教职员工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不择手段地参与腐败活动。

激励机制不合理和制度执行不力导致了腐败问题的产生。

3. 教育观念滑坡:教育观念对大学腐败问题也有一定影响。

一些大学教育过于功利,以求追求短期效益,忽视了品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容易滋生出腐败现象。

三、大学腐败问题的影响:1. 损害大学声誉:大学腐败问题严重损害了大学的声誉和形象,影响到学生和家长对大学的选择和信任。

2. 扰乱大学秩序:腐败问题容易引发大学内部的不满和冲突,对大学的发展和秩序造成严重干扰。

3. 影响教学质量:大学腐败问题往往导致资源分配不公、科研成果不实等,也就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

4. 浪费社会资源:大学腐败问题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滥用,直接损害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四、大学腐败问题的防范措施:1. 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对大学领导的选拔、任命以及监督机制的建立,强化科研经费的分配和管理制度。

教育领域腐败问题及解决方案

教育领域腐败问题及解决方案

教育领域腐败问题及解决方案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它承载着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塑造人格等重要使命。

然而,长期以来,教育领域存在着各种腐败问题,例如贿赂、考试作弊、权力寻租等,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也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解决教育领域腐败问题迫在眉睫。

本文将从教育领域存在的腐败问题入手,探讨其根源,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现状1.贿赂现象在教育领域,贿赂现象比较常见,涉及范围广泛。

学校招生、教师晋升、教育资源分配等环节都存在贿赂问题。

例如,一些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考入名校,不惜行贿教育部门官员或学校领导,以获取录取资格。

同时,在一些贫困地区,学校领导往往会收受家长的贿赂,以换取对孩子的照顾和照顾。

2.考试作弊现象考试作弊一直是教育领域的一大难题。

一些考生和家长为了获取好成绩,会使用各种作弊手段,如抄袭、作弊设备等。

同时,一些学校和教师也会参与其中,给学生提供答案或者放水。

3.权力寻租现象教育系统内部的权力寻租问题也比较突出,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滥用职权,谋取私利。

例如,一些学校领导会将教育资源分配给“熟人”,而不是安排给需要的学生。

这种行为不仅扭曲了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也打击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根源1.利益驱动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根源之一是利益驱动。

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导致了教育领域的贿赂和权力寻租现象。

一些学校领导为了谋取私利,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损害了教育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2.制度不健全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另一个根源是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和体制机制存在不少弊端,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度建设。

这为一些腐败现象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3.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也是导致腐败问题的根源之一。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导致教育公平受损,因此一些家长和学校领导会利用一切手段获取教育资源,这也为腐败问题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高校学术腐败问题

高校学术腐败问题

高校学术腐败问题近年来,高校学术腐败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学术腐败指的是在高校教育和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不法行为和不端现象。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损害了教育环境的公正性和学术声誉的权威性。

本文将重点讨论高校学术腐败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高校学术腐败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高校人才评价机制存在缺陷。

当前,许多高校仍然过分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导致“发表论文至上”的风气盛行。

这就给了一些学者有机可乘的机会,他们不惜造假、剽窃或采取其他不正当手段来追求更高的学术声誉和职位晋升。

其次,学术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公正。

一些学校仍然过度注重SCI、EI等国际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而忽略了学术研究的深度和质量。

这也造成了高校学者之间残酷竞争的恶性循环,促使了学术腐败问题的出现。

此外,高校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也是学术腐败问题加剧的原因之一。

针对高校学术腐败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

首先,高校应改变人才评价机制,从单纯追求论文数量转向更加注重论文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学校可以建立一套权威的学术评价体系,多元化评价标准,鼓励学者开展创新性研究,减少对数量文献的过度依赖。

同时,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引导学者树立正确的学术伦理观念,提高其自觉遵守学术规范的意识。

此外,高校还应建立健全的学术监督机制,设立独立的学术道德委员会,严厉打击学术不端行为。

此外,加强对学术腐败行为的惩治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高校可以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追查和处罚力度,对于涉嫌学术腐败行为的学者进行严肃调查,一经查实,严肃处理,不能姑息养奸。

在惩处学术腐败行为的同时,也需要保护那些真正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学者,为学术诚信竖立典范。

最后,提高学术研究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也是解决学术腐败问题的重要手段。

高校应主动公开学术成果和调查结果,增加学术研究的审计和监督力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

此外,在学术论文发表方面,高校可以建立开放获取的平台,提倡多中心、开源的研究合作,减少学术造假和抄袭的可能性。

教育领域腐败问题及解决方案

教育领域腐败问题及解决方案

教育领域腐败问题及解决方案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然而,教育领域腐败问题长期存在,极大地影响了教育质量和公平。

教育腐败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和正义,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教育领域腐败问题1.1财务管理腐败在教育领域,财务管理腐败是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

学校和教育机构中存在着挥霍浪费、贪污受贿、虚报冒领等问题。

1.2招生和考试腐败教育招生和考试腐败问题也是严重存在的,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为了追求名利,泄露考题、舞弊招生等现象层出不穷。

1.3学术腐败学术腐败也是教育领域常见的问题,学术造假、剽窃抄袭等现象对教育质量和学术声誉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二、教育领域腐败的危害2.1破坏公平正义教育腐败破坏了教育公平和正义,使得那些付出努力的学生无法公平地接受教育资源。

2.2影响教育质量教育腐败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分配,进而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2.3阻碍社会发展教育腐败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国家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育领域腐败的原因3.1制度不健全一些地方政府和学校教育机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监督机制不够完备。

3.2利益驱动一些教育工作者为了个人名利,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的私利。

3.3缺乏道德约束一些教育从业者缺乏道德约束,对学术诚信和职业操守缺乏自觉。

四、解决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方案4.1完善制度建设要加强教育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的建设,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有效利用。

4.2提高教育从业者素质通过加强教育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增强他们的职业操守。

4.3推进透明公开推进教育管理的透明化和公开化,建立信息公开制度,让社会公众监督教育工作。

五、监督教育领域腐败的措施5.1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教育领域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腐败问题。

5.2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教育腐败问题危害的宣传教育,引导和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反腐倡廉的工作。

5.3严厉打击腐败现象对于教育领域的腐败行为,要依法予以严厉打击,绝不姑息迁就。

高校腐败原因及其解决途径分析

高校腐败原因及其解决途径分析

高校腐败原因及其解决途径分析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价值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腐败问题也如影随形,漫延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高校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得“世外桃源”。

清除腐败,既要治标,更要治本。

高校行政化、学术腐败、大学生诚信等都是当今的热门话题。

本文对高校师生廉洁状况进行分析,并寻求一条在高校推进廉洁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腐败;大学行政化;高校党中央2005年1月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指出:“反腐倡廉教育要面向全社会,要把思想教育、纪律教育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

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

”2010年6月14日,《中国教育报》在第一版的报眼上刊登了教育部关于“高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十不准”的报道。

接着,出现了大量相关报道和相应的评论员文章。

这也意味着大学腐败不是一家两家了。

2010年7月8日,《中国教育报》第三版又用整版的篇幅报道了五所著名大学的呼应和表态性文章,通栏的巨幅标题写着“构筑拒腐防变的制度防线”,同时再次刊登了“十不准”的文本。

历史上,自我国大学出现的1895年至今100多年,从未出听说过大学反腐一事。

而国外知名大学哈佛、耶鲁、牛津、剑桥、洪堡大学、东京大学等,更是闻所未闻……有句话这么说的,我们呼吁的,正是我们缺失的。

国人深知——我们的大学已经变了,腐败已经蔓延在我过高校的每一个角落。

一、高校腐败的表现形式在高校人员(高校人员主要由党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及教学、科研人员等组成)方面,其腐败形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党政公职人员通过为他人提供录取、考试之便索取贿赂,后勤管理人员利用设备采购、参与基础建设之便,收受金钱。

二是高校的学术腐败,如抄袭剽窃;学术评审中拉关系,搞“权钱交易”、“学钱交易”等等。

其中也包括老师在评分、考试等环节发生的行贿受贿行为。

高校学术腐败的成因及治理研究

高校学术腐败的成因及治理研究

高校学术腐败的成因及治理研究高校学术腐败是指在高等教育机构的学术领域内的不正当行为或违规操作。

它不仅破坏了学术道德和规范,也影响了教育质量和公信力。

高校学术腐败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治理也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一、成因:1、缺乏规范管理:高校存在管理混乱,制度不完善的问题。

某些学术不端行为因规定模糊而难以处理,一些教师不光明磊落,甚至无法明确放在教育系统里的选民。

2、经费短缺:高校教师升级空间小、收入不高,只有依靠科研项目等外部奖金才能扭转经济困境。

经费短缺也导致专家团队,科研设施等方面存在各种姓质量的问题,使诈骗行为有恰到好处的环境。

3、学术压力大:高校教师是以培养人才为使命的,这就要求在教学和科研中都要有所成就。

但是,国内某些高校追求学术造假、个人利益、功名心理等。

这些因素形成了一种学术生态,使得一些学者为了争夺科研经费和与同行竞争而不择手段。

4、诱惑存在:高校教师虽然工作比较稳定,但毕竟没有单位一定工作责任之类的拘束关系。

再加之学术地位和社会认可度高,一些教师被诱惑利用职务或行为优势谋取私利,甚至不择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治理:1、强化管理制度:完善学术机构的管理制度,强化检查、监管和问责。

同时做好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识别、预防和处理。

对于教师的考核、奖惩等方面也应该更为细致,减少利益矛盾和实际的歧视行为。

2、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开展学术道德教育,讲述学术不端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和教师认识科研和学术的意义。

多方面地激发学习的热情、兴趣以及创造的动能。

3、提高集体荣誉感: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学习优秀的科研团队,树立诚信和踏实、勤奋的志向,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集体荣誉感,保证科研的扎实与真实性。

4、完善监管体系:建立科研项目识别的标准化体系,落实科研诚信倡导书等。

同时,提高对科研过程和科研成果的标准化验收质量。

这样才能推动高校教师从科研的诚信和规范教育上站在更加牢固、桥梁而体面的位置上,进而持之以恒地促进行业水平的提高。

当前高校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成因及对策分析

当前高校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成因及对策分析

当前高校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成因及对策分析发布时间:2009-1-8 点击数:10790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当前高校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成因及对策分析广西师范大学韦焕雨【摘要】本文从高校日益严重的腐败现象分析了其滋生的领域、部门及人员,找出形成腐败的原因,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等六个方面分析了防治高校腐败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腐败领域成因对策教育部最近在北京召开《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会议》,对高校而言,过去专门召开这种主题的会议是不多的,这是一次有新意的重要会议。

其重要标志,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会前听取了筹备工作情况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

他的指示明确、具体,很有针对性。

看这次专门为高校开的反腐倡廉会,要看出高校腐败的特点,比如,贺国强同志在批示中强调,当前,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一是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巩固成果,特别是对过去抓得比较好的工作,比如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治理乱收费等,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二是要抓好财务管理、高考招生、工程建设、物资采购招投标、校办产业等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三是要加强对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确保权力正确行使等等。

由此可见,高校反腐败工作任重道远。

一、高校滋生腐败的领域有人将高校腐败分为三大“病灶”:一是“基建病”。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高校后勤社会化步伐加快,学生扩招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使高校基本建设投入逐年增加,许多学校进行了扩建或迁址重建。

火热的基本建设,成了滋生犯罪的土壤。

二是“采购病”。

为了保证教学、科研及其他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高校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物资采购活动。

包括教学书籍、大型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

个别当事人在大宗物资采购过程中,利用职权收受“回扣”,为个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三是“招生病”。

招生本是学校选拔人才的渠道,却成了一些招生人员手中决定学生能否上学的权力,他们借招生之机徇私舞弊,大肆贪污受贿。

教育领域腐败问题及解决方案

教育领域腐败问题及解决方案

教育领域腐败问题及解决方案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域,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

然而,教育领域腐败问题却一直存在,并对教育的公正性、公平性和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现状和影响入手,深入分析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现状和影响1.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现状教育领域腐败问题表现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招生录取不公、考试作弊等现象普遍存在。

在资源分配方面,一些地区的学校设施设备落后、师资力量不足,而一些富裕地区的学校则条件优越,教育质量远远超过其他地区。

在招生录取方面,一些学校依靠关系网、金钱等非正规手段来录取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品德素质。

在考试方面,一些教育机构存在作弊现象,严重损害了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2.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影响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存在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正性和公平性,破坏了教育的公信力,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

同时,教育领域腐败问题还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原因分析1.制度不健全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不健全。

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些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容易给腐败分子可乘之机。

比如,学校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相关的资源分配制度不够完善,容易被人为操作和干预。

2.监管不到位教育领域的腐败问题也与监管不到位有关。

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经费使用、学生的招生录取和考试管理等方面的监管不够严格,容易给腐败分子可乘之机。

3.利益驱动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存在还与利益驱动有关。

一些教育工作者为了自身利益,不择手段地谋取私利,导致教育领域腐败问题层出不穷。

4.道德滑坡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产生还与社会道德滑坡有关。

一些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不够,道德标准下降,容易陷入腐败的泥坑。

三、解决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建议1.完善制度建设要解决教育领域腐败问题,首先需要完善制度建设。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近年来,公立高校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腐败现象,被称为“微腐败”。

与传统腐败不同的是,微腐败发生在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隐藏得比较隐蔽,不易被察觉和查处。

这种微腐败滋生的根源有很多,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的根源之一是制度不健全。

公立高校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制度漏洞和模糊处,为一些不正之风提供了生存空间。

一些领导干部任人唯亲,出现了阳奉阴违、任人唯亲等现象;一些教师和员工利用职权便利,从学生、家长中获取利益。

所以,要防止微腐败的滋生,首先要完善公立高校的制度,加强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的根源还包括一些教师和员工的失职行为。

公立高校教师和员工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教师和员工在工作中出现了各种失职行为,比如迟到早退、隐瞒工作中的问题、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等。

这些失职行为不仅干扰了学校的正常运转,还给学生的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

要防止微腐败的滋生,必须加强对教师和员工的管理,强化工作责任意识和教育教学能力,确保他们能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的根源还包括一些学生和家长的不正之风。

在一些公立高校中,一些学生和家长存在着对于分数、排名过于追求的现象,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关系优待、秘密报名、作弊等方式获取不正当的利益。

这不仅破坏了公正公平的选拔机制,还给其他学生和家长带来了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要防止微腐败的滋生,需要在学生和家长中加强道德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提高他们的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要防范和遏制公立高校微腐败,还需要加强监督机制和舆论监督。

公立高校是公共机构,受到社会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加强监督机制和舆论监督,能够及时发现微腐败问题,加大打击和处罚力度,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

公立高校也需要主动公开自己的工作信息,接受舆论监督,增加透明度,减少微腐败的滋生空间。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

公立高校“微腐败”滋生根源与防范对策研究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体制不断完善,公立高校在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公立高校中存在着一些“微腐败”现象,例如虚报论文、违反学术规范等行为。

本文将探讨公立高校“微腐败”的滋生根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公立高校“微腐败”的滋生根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制度漏洞是“微腐败”的滋生地。

目前,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存在一些漏洞,例如对教职工的考核和奖励机制不完善,导致一些人为了获得升职或奖金等受益,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

高校组织文化是“微腐败”的滋生土壤。

“微腐败”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一些高校存在权力分配不公、关系网拉拢等现象所导致。

一些领导干部滥用职权,将权力资源转化为私人利益,而且在组织文化中得到了默许和纵容。

职业道德缺失也是“微腐败”的滋生环境。

一些高校教职工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往往忽视了职业道德,以权谋私,为个人的所谓“发展”谋取利益。

学术环境不健康也是“微腐败”的滋生源。

学术界存在着竞争激烈的现象,一些学者为了争夺学术地位和资源,不择手段地进行虚报、抄袭等行为。

这种不健康的学术环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微腐败”的产生。

加强制度建设,提高高校的管理规范化水平。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和奖励机制,对于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完善高校的内部监督机制,增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

净化高校组织文化,加强反腐倡廉教育。

引导高校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权力运行理念,加强作风建设,注重形象塑造,让高校成为廉洁正直的典范。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职工的道德素质。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警示教育,引导教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搭建健康的学术平台,提升学术环境的质量。

加强科研诚信的宣传教育,营造公平竞争的学术环境,建立学术评价体系,确保学术成果的真实可信。

公立高校“微腐败”现象的滋生根源主要包括制度漏洞、组织文化、职业道德和学术环境等方面。

教育领域腐败问题整治工作报告

教育领域腐败问题整治工作报告

教育领域腐败问题整治工作报告教育领域腐败问题整治工作报告一、前言教育是国家的未来,也是社会的希望。

教育领域本应是充满阳光、希望和正能量的地方,但由于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教育领域腐败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正性和公信力。

为了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事业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加大对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整治力度。

本报告将围绕教育领域腐败的表现、原因、危害以及整治工作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表现1. 贪污腐败:教育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环节存在不透明、违规操作的现象,一些领导干部和教育工作者以权谋私,借助职务之便搞权钱交易,侵吞学校或教育机构的资金。

2. 考试作弊:一些教育工作者利用职务之便,为学生提供作弊机会或者直接代替学生参加考试,破坏了教育公平和公正。

3. 教育资源买卖:一些人利用职务之便,将教育资源进行买卖,提供给有钱人的子女,造成教育资源不公平分配,加剧了社会不公。

4. 职务滥用:一些教育工作者在职务上滥用职权,将其权力转化为个人利益的手段,损害了教育工作者的公信力和声誉。

三、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原因1. 制度不健全: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根源之一是制度不健全。

一些相关规章制度存在漏洞,容易被人利用,制度间存在矛盾和冲突,导致监督失效。

2. 缺乏监管力量:监管部门在教育领域的腐败问题监管方面存在不足。

人力资源和资金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监管工作无法做到位。

3. 教育的商业化趋势:教育的商业化趋势使得教育领域的腐败问题有了更多的机会。

一些教育机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择手段地竞争,导致腐败问题的滋生。

4. 教育部门内部管理不善:一些教育部门内部存在腐败分子,对腐败问题的整治态度不坚决,对腐败行为的发现和处理不及时,给腐败分子提供了机会。

四、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危害1. 损害教育公平和公正:教育领域的腐败问题,使得学生的成绩和录取机会不再公平,不再取决于能力和努力,而是取决于金钱和关系,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平和公正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高校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成因及对策分析发布时间:2009-1-8 点击数:10790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当前高校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成因及对策分析广西师范大学韦焕雨【摘要】本文从高校日益严重的腐败现象分析了其滋生的领域、部门及人员,找出形成腐败的原因,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等六个方面分析了防治高校腐败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腐败领域成因对策教育部最近在北京召开《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会议》,对高校而言,过去专门召开这种主题的会议是不多的,这是一次有新意的重要会议。

其重要标志,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会前听取了筹备工作情况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

他的指示明确、具体,很有针对性。

看这次专门为高校开的反腐倡廉会,要看出高校腐败的特点,比如,贺国强同志在批示中强调,当前,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一是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巩固成果,特别是对过去抓得比较好的工作,比如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治理乱收费等,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二是要抓好财务管理、高考招生、工程建设、物资采购招投标、校办产业等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三是要加强对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确保权力正确行使等等。

由此可见,高校反腐败工作任重道远。

一、高校滋生腐败的领域有人将高校腐败分为三大“病灶”:一是“基建病”。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高校后勤社会化步伐加快,学生扩招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使高校基本建设投入逐年增加,许多学校进行了扩建或迁址重建。

火热的基本建设,成了滋生犯罪的土壤。

二是“采购病”。

为了保证教学、科研及其他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高校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物资采购活动。

包括教学书籍、大型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

个别当事人在大宗物资采购过程中,利用职权收受“回扣”,为个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三是“招生病”。

招生本是学校选拔人才的渠道,却成了一些招生人员手中决定学生能否上学的权力,他们借招生之机徇私舞弊,大肆贪污受贿。

也有人把高校腐败的表现形式分为五大类:一是采购设备吃“回扣”类:如原广东省高教厅设备后勤办主任陈冰峰和副主任张锡源、何启刚等人收受“回扣”370多万元一案。

二是违规办学倒卖文凭类:如原广东省高教厅成人教育处副处长周之行,涉嫌利用分管全省高等成人教育电视大学招生办证工作的机会索贿受贿一案,最近在广州市中院受审。

检察机关指控,由于周之行的个人违法行为,导致涉及全省15个县市的电大违规办学,违法批准发放了近万个电大文凭,造成1988年以来最大的违规办学案件,在此过程中周之行索贿受贿共计人民币56万元,贪污162万元。

三是基建工程“暗箱”操作类:如负责高校校舍、宿舍、食堂建设装修的基建部门,常被认为是“油水单位”,这并非空穴来风。

不少基建工程在发标、招标时,往往“暗箱”操作,以致贪污、腐败得以滋生,一批管基建的干部因此被抓,成为阶下囚。

如北京的对外经贸大学基建处原处长高小栋等。

四是招生人员索贿受贿类:如利用负责招生工作之便收受学生家长贿赂的招生腐败案,涉案人员一般为各校、各地教育部门招生办工作人员。

如重庆师范学院学生科一名科长在一次暑期招生中,收受两名考生家长贿赂8万元,索取5名考生家长贿赂5.8万元,一次招生就挣了十几万。

五是贪污挪用类:如陕西一所学院的腐败案更是演绎了高校腐败案件“犯罪形式大全”:违规收费、截留、私分、私设“小金库”、挪用公款、贪污、受贿一应俱全,涉案总金额高达615万余元。

采购教材设备吃回扣、基建工程暗箱操作、招生人员索贿受贿等形形色色的高校腐败行为正在成为反腐败工作的新焦点。

是哪些人让高校的形象蒙羞?办案检察官发现,涉案人员主要集中在学校领导、主管财务工作的人员、后勤管理人员,其中尤以主管人、财、物审批工作和受委托经营、管理国有财产的人员居多。

近几年,我区也又几所高校出现类似的腐败案件。

那么,事情没有暴露出来的恐怕还有不少吧?总之,高校的招生、收费、财务、工程、采购、产业等方面,都是高校腐败的“高发区”,是滋生腐败分子的“温床”,而高校的领导同地方一些握有人权、财权、物权的领导干部一样,都是“糖衣炮弹”的进攻对象,有的已经当了“俘虏”。

二、新时期高校腐败产生的原因一是历史流毒影响。

由于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主义和其他剥削阶级影响长期存在。

江泽民同志指出:腐败是一种历史现象。

“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

我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很长的国家,历史上也出现过不少的贪官,以大贪官和珅为典型,所以,封建主义和其他剥削阶级的这种遗毒,总要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高校同样有人受到封建主义和其他剥削阶级遗毒的影响。

二是外来病毒侵扰。

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西方国家的思想意识、消费观念等不良思潮乘机侵袭,使高校一些人滋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生活方式。

三是现实社会的负面影响。

有人说,现在的社会风气可谓“世风日下”、“物欲横流”、“攀比成风”。

高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社会有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总有人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影响,甚至毁掉一些意志薄弱者。

四是监管措施不力。

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给腐败留下了漏洞和空间。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高校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适应市场的需要,对高校内部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在破除旧制度,旧运行机制和建立新制度、新运行机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时差”空档和衔接不到位的情况,使腐败分子有可乘之机。

五是价值取向扭曲。

高校有些同志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个别领导、党员经不起公与私考验,经不起美女金钱的诱惑,导致腐败堕落。

六是思想教育乏力。

教育的方式方法空洞单一,缺乏实效性,有些人认为高校是清水衙门,出不了大事,从思想上放松了警惕,对自己放松了要求。

三、防治高校腐败的对策分析如何理性认识新时期高校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找到科学的治理腐败的对策,是高校纪检监察工作需要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反腐倡廉工作,邓小平同志强调要“一靠教育,二靠制度”,因此,党委、纪委要把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放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首位。

“千腐败、万腐败,都是思想先腐败”。

干部之所以腐败,都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逐步滑向腐败深渊的。

所以,必须从思想上强化防腐机制的建设,在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堤坝。

高校要把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特别是校、处级干部的教育作为重点。

思想教育既要突出教育的广泛性,又要讲究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既要讲实效,又要造成一定的声势。

要把纪委、组织部、宣传部等部门的力量集中起来,大力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和辐射面,增强教育的吸引力。

要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体优势,形成纵横交错的思想教育网络,造成强大的思想教育攻势,使领导干部“不敢腐败”。

2、提高教职员工的福利待遇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如果只是简单空洞的说教,那样的思想教育是乏力而无效的,小平同志讲过:共产党员也有个人利益、和个人待遇的。

目前中央也非常重视民生问题,做出了一系列的决策和部署。

其实,高校的待遇并非人们说的那么好,还要努力提高他们的待遇,使干部“不必腐败”,从而也提高了腐败的成本,使干部“不愿腐败”。

3 、抓好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纪检监察工作要创新,关键是从侧重遏制转向标本兼治,注重治本;从事后查处为主转向事前监督为主,将监督关口前移。

从源头上治腐,最根本的是坚持制度创新,建立法规约束机制,重在防范、惩戒、监督等方面不断建立健全反腐法规制度。

对于每一个干部的廉政情况,我们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党委要定期对干部进行训诫,防止个别干部思想上出现麻痹和松散。

要通过这些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使得党内监督领域得到深化,监督过程更加有章可循,使领导干部“不能腐败”。

4 、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党内外监督实践证明:导致腐败的重要原因是监督不力、权力失衡,在高校中也是如此。

科学的监督机制,规范严格的管理是权力运行机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高校中要逐步建立、健全上级组织监督、班子内部相互监督、党内民主监督的程序和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监督到位。

首先在党内监督方面,推行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保障党员充分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发挥民主生活会的功能,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的监督;还要充分发挥教代会和工会的监督以及舆论的监督作用。

其次,积极稳妥地推行校务公开,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监督体系,形成监督合力。

实行校务公开,可以规范党政各级机关的行政行为,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使权力由“暗箱操作”变为“阳光行动”,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滥用权力的行为,使依法治校、廉洁行政有一个可资借鉴的标准。

再次,高校纪检监察部门要重点加大对易发部位和环节的监管,强化监督约束机制,积极参与招生考试、职称评审、项目招投标、财务管理、物资采购、干部任用、人事改革工作的全过程监督。

在强有力的监督过程中,使领导干部“不易腐败”。

5、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首先,要建立健全领导体制。

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党要管党,要从严治党。

只有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才能形成反腐倡廉的整体合力。

党委要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正职要对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负总责,班子成员要明确分工,对自己所分管工作的党风廉政建设各负其责,各系、各职能部门的正职,也要对本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负直接责任。

学校纪委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充分履行组织协调职责,抓好反腐倡廉工作的部署和实施,加强监督和考核,严格责任追究。

其次,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党委要与学校各级领导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并要求各单位的负责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在本单位内部层层分解、细化廉政责任,落实到本单位班子的每一位成员和各有关负责人。

要切实做到四个到位,即:组织领导到位,责任分解到位,责任考核到位,责任追究到位,使反腐败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再次,要定期坚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监督检查。

认真检查已部署的反腐倡廉工作有哪些没有落实,工作中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工作不落实的背后有无领导干部的责任问题等等。

对于存在的问题,党委和纪委要狠抓,直到解决为止。

党委要牢牢抓住责任追究这个关键环节。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体现了权、责、利的统一,责任追究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党风廉政建设抓与不抓不一样,抓好抓坏不一样。

所以,在党风廉政建设和监督检查过程中,要真抓,实抓,不能走过场,要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

6 、改进工作手段,探索利用电子政务抑制腐败行为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开展电子政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利用技术手段预防腐败,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