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发展历史和现状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

标题: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资料来源:机械工业信息中心

出版日期:2002-5-29

资料类型:免费资料

销售价格:0

资料信息:

加入WTO是一个关系到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入方式和程度、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实施、中国国际地位和经济安全确立的战略问题。进入WTO以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不仅由中国自己来开发,而且还必须有条件地开放给世界,让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开发。分析"入世"影响,研究探讨加入WTO

对中国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趋利避害,提出对策措施建议,是当前举国上下所关心的问题。

机械装备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体现综合实力的战略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起着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重要作用。发电设备产业,包括火电、水电、核电,是我国机械装备工业的重中之重,对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要求不断发展的电力工业至关重要。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的技术实力,为装备我国电力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国际市场上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同时,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然存在差距,特别是在科技含量更高的高效、先进、大容量、高参数、环保性能好的发电设备方面更存在很大差距。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也存在诸如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弱、企业负担重等一系列问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相对不强。我国加入WTO以后,发电设备企业将面临新的竞争环境。如何正确分析、估量加入WTO对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的影响及带来的发展机遇,国家和企业怎样主动采取措施,尽早防范,趋利避害,引导、促进我国发电设备制造民族工业健康成长,是一个十分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一、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现状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发电设备制造业已经形成相当规模,建立起实力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基本具备了向我国电力工业提供重大装备的能力,同时还能为军工、船舶、石化、环保等提供重大装备,为我国社会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发电设备制造业是我国机械行业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从无到有,创建民族工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装备电厂的主要发电设备基本上依靠国外进口,国内仅曾零星仿造过少量小容量发电设备的零部件。建国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发电设备的设计制造,建立生产基地,引进技术,培养人才,逐步建立起我国的发电设备制造工业体系。1951年就着手筹建哈尔滨电机厂。1952年8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正式批准在哈尔滨、上海分别兴建两套发电设备主机生产基地。

1958年在四川德阳新建了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厂(后改名为东方电机厂)。60年代初期,大三线建设拉开帷幕。1965年决定扩建东方电机厂,产品大纲调整为大电机与水火电并举。1966年开始兴建东方锅炉厂和东方汽轮机厂。到70年代,东方基地三大动力与上海、哈尔滨基地一并成为我国三大发电设备制造基地。

为了满足我国发电设备需求,于五十年代还在中南地区兴建另一个大型电站锅炉生产基地武汉锅炉厂,和60年代初建成的北京重型电机厂一起成为北京(武汉)大型火力发电设备制造基地。

在"六五"期间,为了进一步加强电站设备的成套供应和服务,发挥整体优势,以上海、哈尔滨、东方三大基地的主机厂为基础,先后组建了上海电气联合公司(现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哈尔滨电站设备成套公司(现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和东方电站成套设备公司(现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至此,我国发电装备制造已拥有3个大型电气集团和北京(武汉)制造基地,还有一批中小型水、火电设备制造企业和电站辅机专业制造厂以及比较完善的科研和测试基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发电设备制造工业体系,保证了我国电力工业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国产发电设备升级换代

数十年来,我国发电设备经历了多次升级换代,设备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

50年代初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创建时期,上海基地引进了原捷克斯洛伐克中压0.6万kW~1.2万kW火电机组制造技术,哈尔滨基地从原苏联引进了中压2.5万kW~5万kW火电机组制造技术,奠定了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的基础。50

年代末仿制2.5万kW~10万kW高压发电机组,1960年已形成2.5万kW~5万kW 机组批量生产能力,并制造出我国第一台10万kW火电机组。

1966年至1976年的10年,是向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发展时期。这期间还为30万kW及以下机组的研制和60万kW机组的预研做了大量工作。1969年,上海基地制成了12.5kW万kW中间再热超高压机组,哈尔滨基地制成20万kW

超高压机组。东方基地也于1975年制成第一套超高压20万kW火电机组,同年又进一步向开发双缸双排汽30万kW机组攀登。上海基地于1971年制成国内第一套亚临界压力30万kW机组。上海、哈尔滨基地还各自在研究开发亚临界60万kW汽轮发电机组和2050t/h(60万kW)锅炉,初步完成产品设计,为进一步开发60万kW机组奠定了基础。这时期我国火电设备制造技术逐步突破50年代原苏联和捷克的技术,更广泛地借鉴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新技术,研究开发更适合我国国情的新产品。

1976年至今,是大功率发电机组上等级、上水平时期。首先是10万kW~30万kW国产机组的完善化,解决"大跃进"和"文革"期间自行设计制造的10万kW 以上机组投运后暴露的质量问题、平均可用系数很低等问题。其次是引进大型火电机组设计、制造技术。1981年引进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和燃烧工程公司全套30万kW、60万kW主机制造技术及购买部分零部件,上海、哈尔滨、四川基地及有关辅机厂和研究所派数百名技术人员去美国西屋公司学习。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经过5年多的共同努力,上海和哈尔滨先后制成引进型亚临界30万kW和60万kW火电机组各一套。通过大规模引进技术,使国产大容量火电机组的技术经济指标和成套能力在较短时间内有了很大提高。第三是新一代国产10万kW~30万kW大机组诞生。1978年北京重型电机厂研制成功具有较好调峰性能的我国首台单缸10万kW高压冷凝式汽轮机。东方研制的首台30万kW亚临界自然循环汽包锅炉,于1985年成功投运。东方试制的首台新型30万kW亚临界汽轮发电机组也于1987年成功投运。第四是采取合作生产、合资方式引进技术,发展大容量、高参数发电机组。东方电气集团公司与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株式会社于90年代初合作设计、合作生产亚临界60万kW汽轮发电机组,并已有2套机组成功投入商业运行。通过合作,东方全面掌握了日立公司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60万kW等级汽轮发电机组设计、制造技术。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也于1995年与美国西屋公司全面合资,生产30万kW~130万kW汽轮发电机组。东方锅炉厂于1996年与日本巴布科克日立公司、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三方共同投资组建东方日立锅炉有限公司。北京重型机电厂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合作生产33万kW等级汽轮发电机组。

水电方面,几十年来通过自行研制、国外合作、引进技术,已实现从生产中小水电产品到生产各类大型水电机组的转变,产品得到了升级换代。国产葛州坝17万kW、龙羊峡32万kW、李家峡40万kW、二滩55万kW等大型机组陆续成功投运,现正在合作制造三峡70万kW机组。我国已进入水电机组制造世界先进行列。

(三)、三大集团"三足鼎立"

八十年代中期,我国企业处于从生产型转轨为生产经营型,走入市场经济的启动期。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发展的形势下,发电设备产业结构组织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