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让学生“做中学”

合集下载

“做中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3页word

“做中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3页word

“做中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在我们学生时代,老师更多是让孩子掌握知识:理解知识。

而现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对教育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老师不但要让孩子掌握知识,更重要是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提升思维与能力,提高教学素养。

9加几是第十单元“20以内进位加法”第一课时,主要通过对问题情境剖析,让学生在已有经验与知识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方法,并初步理解“凑十法”思维过程。

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这一课学习相当于新知识起点,也是一个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接触都是20以内不进位也不退位加减法,而从本课开始,他们将逐渐接触进位加法,怎样运用合适教学方法,帮助孩子形成新思维方式,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挑战。

一、两位老师教学片段片段1:师: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生:盒子里有9个红苹果,盒子外有4个青苹果。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生: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师:你会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9+4=)组织交流:你会计算吗?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出来。

(带领全班一起数)生2:9个后面再数4个。

师:大部分小朋友都是数出来,那么你能想一个办法让大家能一眼看出有多少个苹果吗?生3:移一个青?O果到盒子里。

请学生在黑板上演示移动过程。

片段2:教师在上课前准备了一个有十个格子教具贴在黑板上。

在课前。

也让每个孩子准备了学具。

学生列出算式。

师:请小朋友用自己身边苹果摆一摆,想一想怎样才能知道9+4得数是多少?生1:数出来就是13个。

生2:把外面那个苹果拿到盒子里来,就知道是13个了。

师:你能把你移动过程展示给大家看吗?学生上台展示。

师:看明白了吗?谁能说说他为什么只移一个苹果到盒子里,而不是移2个或者3个呢?生:因为盒子里有9个苹果,再放一个进去,盒子里就是10个了,看起来很方便,如果放2个进去,就看不出来是多少个了。

在研究完9+4算法后,教师也适时引导,让孩子自己选择想要研究算式继续研究算法,归纳出规律。

经过课后小练习检验,并对个别孩子进行了访谈。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哪些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哪些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哪些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所学知识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一、教学中注意探索教法—激趣根据小学生爱新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结合数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学习效果。

例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时,如果把新概念细细讲解,学生会感枯燥乏味。

因此,巧妙设计准备题搭桥铺路,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使知识正迁移,把前面练习的“求多几”的问题,改为“求少几”问题作为尝试题,通过启发学生比较,引导他们学习课本上的例题。

然后激发他们试着解答,就能激发学生的情趣。

虽然他们不一定都能正确地理解,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有着种种的疑惑。

此时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他们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思路方法。

这样做就会使学生亲自经历探索知识过程。

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中注意精心设问—激趣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的设问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提问要避免随意性,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适时。

要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的心灵共呜,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用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我不是采用在空圆锥里装沙实验的方法,而是提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都可以用一个什么公式来求它们的体积?求圆锥的体积能不能用底面积×高?如果用圆锥的底面积×高求得的是什么?”这样就自然沟通了圆锥体与圆柱体的联系,然后借助教具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知道了圆柱的体积,要求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很自然地得出了只要知道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就可以求。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中的教学策略分析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中的教学策略分析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中的教学策略分析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是两者之间最好的桥梁。

“综合与实践”教学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中成长”,让数学课及数学知识具有趣味性与灵动性,改变学生对于数学的刻板印象爱上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教学策略1.引言想要在实践中促进小学生的直观观察和空间想象能力;在动身参与“综合与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在学生的终身发展中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建构数学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意义和要求(一)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意义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其关键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到教学活动,在进行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取数据并进行加工,重新组织已学知识,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学习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对学习结果有着决定性作用的。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开放的空间进行学习,由学生自主的开展学习活动,在此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及兴趣爱好选择题目、活动形式。

“综合与实践”学习的评价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是过程性评价、学生的自评与互评不仅仅是考试成绩的评价、老师对学生的评价【1】。

(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要求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总体要求是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数学问题,具有一定探索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生活挑战,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数学及其它学科知识综合,设计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敢于放手,主要是“放”,支持小组交流的方式,给学生合作、研究的机会。

在设计上注意简单的问题情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重视日常和学生的教学活动,教师要了解学生解决问题和目标,了解学生的理解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小组的合作,要认真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与小组成员发展合作交流。

2023年新课标让核心素养落地心得

2023年新课标让核心素养落地心得

2023年新课标让核心素养落地心得2023年新课标让核心素养落地心得1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

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那现在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通过这一次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学习我对数学教学设计有了如下几点体会:一、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的经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学会了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先设计了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然后设计了几道有趣的练习,使练习有坡度,难度适宜,真正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授课过程中知识点的设计要少而精,做到重点问题重点讲解,且要举一反三,追本求源,瞄准知识的生长点。

把基础知识放在首位,处理好大餐与味精的关系。

在学习中,不仅学习别人的长处,也拓宽了我的视野,我会让学到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转变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

积极思考,精心设计教案,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考虑,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2023年新课标让核心素养落地心得2聆听完史宁中教授关于最新版课标的解读后,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更加新颖和深刻的认识,我不断思考: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我们数学老师的主要工作只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吗?实则不然,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与学科的关系还要考虑数学与教育以及数学与学生认知发展的关系。

若想自己的教学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基于对《课标》的学习,我对我的数学教学工作有了如下规划和见解。

一、加强教育和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能读完《课标》并不意味着真正的读懂《课标》,课标背后依托着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比如:何为核心素养内涵的一致性、表现的阶段性、表述的整体性;什么是核心素养中教育特征的意识、观念和能力;主题整合中概念与抽象、性质与推理、关系与模型、运算与运算等等术语,这些高度概括化的信息,需要我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之建立联系,需要通过不断地研读和例证来加深认识、加强理解。

小学数学“做中学”研究

小学数学“做中学”研究

小学数学“做中学”研究一、“做中学”教学法的概念“做中学”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学生动手实践、探究发现的教学方法。

该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参与,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让学生学会思考、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从而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相比于传统的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法更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做中学”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1. 提倡实际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进行教学。

在教学几何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些实物模型让学生进行实际拼装,从而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规律。

在教学分数知识时,可以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进行分数的切割和比较操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分数的概念。

2. 强调问题解决“做中学”教学法也强调通过问题解决来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三、“做中学”教学法的优势1. 激发兴趣“做中学”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探究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并愿意主动参与学习。

2. 增强记忆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培养能力“做中学”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做中学”教学法的挑战尽管“做中学”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有着众多的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才能够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做中学”教学方案。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际操作能力也需要不断培养,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做中学”教学法。

五、结语作为小学数学教育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做中学”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实际操作、问题解决和探究发现,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数学新课标2024学习心得体会范文(35篇)

数学新课标2024学习心得体会范文(35篇)

数学新课标2024学习心得体会范文(35篇)数学新课标2024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5篇)数学新课标2024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1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习。

让他们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我通过对数学新课标的学习,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一、要用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

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转变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要为教学服务恰当的教学情景创设,不仅为学习数学拉开成功的序幕,而且会成为他们主动探索数学领域奥妙的动力,因此,教学情景的创设,不仅要有激趣的作用,还要求情境与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

如果仅仅为了追求时尚而缴尽脑汁,捏造教学情景那就不可能很好的为教学服务。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与平面图形。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想象,体会到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2023年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

2023年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

2023年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1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可以单独说、同桌说、集体说,让学生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

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

2023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2023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2023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公文写作、报告体会、演讲致辞、党团资料、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report experience, speeche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documents, poems and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collection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2023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2023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通用19篇)2023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1学习聆听郭华教授对新课标的解读:让核心素养落地,对课程内容结构化这一方面感受颇深。

让学生“从做中学”

让学生“从做中学”

让学生“从做中学”日常教学中,学生们在学习长度单位后,对这些知识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

通过“做米尺”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经历观察、讨论、制作、反思、完善、评价等过程,一步步把抽象知识具体直观化,同时在活动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各长度单位并体验它们之间的联系。

由此可见,教师可以通过各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化抽象为具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标签:综合实践做米尺动手操作做中学一、活动缘由苏教版二年级上下册都有长度单位的知识,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对其有所接触,但是仅仅限于知道。

课堂上教师也曾多次尝试采用不同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但是在解决具体情景中选择哪个长度单位更适合的问题的时候,部分学生还是一脸的茫然。

这说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

所以,在学习了这些长度单位后,我特地安排一节实践活动课——做米尺,旨在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各长度单位的理解。

二、活动尝试(一)活动前准备课前,我一直在思考:这节课要怎么上才能达到预期目的?该怎样安排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点要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会怎么应答?……其实,在实际的课堂中,这些课前预设显得有些多余,学生们对问题的思考可能要廣得多。

(二)活动过程经过反复思考,以及和同年级组老师的讨论,我安排了六个环节:1.观察尺子的特点和结构尺子是学生已经认识的测量长度的工具,但是关于尺子的细节,他们其实并没有注意过,所以我设计的第一个实践活动就是观察尺子,为接下来制作米尺做铺垫。

2.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小组讨论做米尺的方法。

师:既然我们了解了尺子的结构,那我们又该如何制作米尺呢?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该如何制作。

可以把想法写在纸上。

在这里我还提出了“怎么去确定刻度”“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和米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样的问题,来引发思考。

3.同桌合作做米尺尽管他们讨论后觉得做米尺是很简单的事,可是当真正开始做米尺的时候问题就多了起来。

课题申报模板: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数学“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模式的应用

课题申报模板: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数学“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模式的应用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数学“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模式的应用课题名称: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数学“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模式的应用关键词:信息做中教,做中学应用申报级别: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课题类别:青年课题学科分类:数学研究类型:数学预期研究成果:立项号:课题设计论证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在西方科学教育的变革发展历程中,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由来已久,尤其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更注重“做中教、做中学”。

最早可见于第斯多惠、斯宾塞等人的教育主张中。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于1835年在其著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提出了探讨发现的教学法原则,其中蕴涵了教学做合一的理念。

美国学者约翰·杜威于1904年完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构建,出版了《民主主义与教育》,充分体现了知与行的结合。

在国内,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教学做合一”的发展和倡导者。

他主张“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言是实学。

”并特别指出一切教学都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陈鹤琴先生也主张“做中教,做中学,在做求进步”,他还说“教师与学生共同来做,必要时给学生以指导,他们在做与教中取得的经验,则是求得进步的主要因素。

”尽管现有很多的资料发布,但大多是运用在中职的专业课上,文化课特别是数学课程的运用还属于初级阶段,以理论层次的探索居多,具体的与课程教学的成功应用案例和操作方法在国内并不多见,加上运用几何画板和excel的数学课堂上的教学更为空缺。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活”起来,即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不妨从以下方面做起:一、将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乐趣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倍加注意:1、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不得、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组知识;2、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可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其它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又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可让学生报数,并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问:你们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教师请两次都站起来的同学,说出他们自己报的数:6、12、18……发现它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师:像这样的数还有18、24、30……由此引出课题:公倍数;让学生列出一些2和3的公倍数6、12、18、24、30……师:请找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几生:找不出最大的,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6;师:说得真好;2和3的公倍数中6最小,我们称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接上面板书前填写“最小”2和3的公倍数很多,而且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公倍数,所以研究两个数的公倍数的问题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数;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这里,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入手,把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因为报数游戏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报数,并请符合条件的学生“站起来”这一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面这些所作所为都是学生经常玩的游戏,教师把生活实际融入教学中,使课堂活跃起来;他们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同学站两次,为什么会站两次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中,学生把抽象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一下形象化了,不仅使学生理解知识,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多关注教师教的行为,现在更多关注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的差异,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讲坛,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让创新与实践充满课堂;只有营造和谐、自主、有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出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动手能力等,才会使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创新灵感凸显;如:教学“用9的口诀求商”时,复习“9的乘法口诀”,教师让学生用“9的乘法口诀”编除法算式;学生热情极高地编起算式来:生1:9÷1生2:18÷2生3:45÷9生4:3÷9生4刚说完,其他学生都喊起来:“老师,他编错了;”这位同学难过地低下了头,羞得快要哭了;这时,教师走到那位同学身边,轻轻抚摸他的头说:“同学们,其实他很了不起,这道题他没编错,只是要等到我们上六年级的时候才会做呢”同学们都很诧异,过一会,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位同学也慢慢抬起了头教师利用学生错误算式进行改编: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生1:把3换成27生2:把3换成72学生激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师:如果“3”不动,怎样添上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除法算式呢生1:把“3”的前面添“6”,就是63÷9 = 7生2:在“3”的后面添“6”,就是36÷9 = 4……这里,正是教师轻轻的抚摸、充满赞赏的鼓励在生4的内心激起波澜,使他重新找回了自信;“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正是老师灵活的教学机智,才激起了学生后续的动力,才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关爱学生、欣赏学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能及时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得到每个孩子的认可;教师利用学生的错误,巧妙设计,走出教材的框框,使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放飞思维的场所;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体验做中学课堂中应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把课本中的既成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素材,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究的思路新颖化,解题的方式独特化,让学生边学边用,而不是学后通过单纯的复习去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通过让学生对折圆片,动手量折痕,使学生认识到圆的一些特点:这些条折痕都通过一个中心点,沿着折痕描画下来的线段两端都在圆的边沿上;一个圆中像这样的折痕是描不完的,对折后,两个半圆完全重合在一起,大小是一样的;教师小结:大家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圆的这么多知识,其实,大家把圆对折后,描下来的一条条线段就是圆的直径,这些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在这里,教师讲得不多,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对折圆片,描下折痕,仔细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圆心,发现直径的本质特征;整个过程至少有1/2以上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创造地学习,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重视让学生做数学,通过亲自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把抽象、枯燥的概念具体形象化,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1、案例描述带教学片断:⒈学生根据“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5×2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 ②×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是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让学生经历过独立思考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有充分的时空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呢2、案例描述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在课的结尾,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下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问: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没让你发言吗答:老师有可能没有看到我举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准确吧,因为数学这门课我学得不太好;问:平时课堂上,老师都叫哪些同学发言呢答:差不多都是成绩较好的同学;案例反思可以从面向全体的角度分析:答:这是我们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普遍想象,我们的数学如何来面向全体学生呢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全体,这样的道理已经很难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得以落实;我们想,我们可以采用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的个人想法在小组内得到展示,在小组内得到表现;…3、案例描述师:今天,在学习小数的之前,请你们独立解决一个问题:笑笑在书店买一套中国花了148元,还剩下53元,笑笑带了多少钱师:淘气跟笑笑一起到书店买书,也有一个问题,看谁有办法帮他解决淘气在书店买一本,花了3. 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 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真审题,先列出算式,教师巡堂,再到黑板前列出算式:+=师:指着算式这是我看到的一些同学所列的算式,有没有列式和这个不同的学生还可能列出+=教师也把它写到黑板上,给予肯定师:为了帮淘气解决付钱的问题,大家都列出了正确的算式;可我们都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怎么相加;现在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算法;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3看一看教材中三位小朋友是怎么计算的;其中哪种算法和你的一样,哪种你没想到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4小组讨论:教材中的三种算法各有什么特点和相同之处小数相加时,为什么智慧老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5全班围绕“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小数加法的算理;师: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加法的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问题讨论1. “小数加法”这一课,教材是让学生直接进行尝试的,本案例中教师引入时先安排了整数加法的内容,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直接安排学生尝试,对学生理解小数是否有帮助2、教师在学生讨论完之后,安排了看书的环节,你认为有必要吗为什么3、书中三种算法的共性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案例分析围绕上述问题分析4、案例9加几前半节课的教学过程:⒈创设9+5的情境,列出数学算式;⒉学生合作交流9+5=⒊比较算法多样化,得出“凑十法”;⒋教师布置学生以四人小组的为单位,通过摆小棒计算9+6=9+7= 9+4= 9+3=笔者仔细观察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大多数小组同学先写出得数,再摆小棒,有一个组的同学纯粹在玩小棒;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了弄清原因,于是我又出了一些9加几的算式让学生口答,每人5题,抽测了十位同学,只有一人算错了1题;问他们怎样算的,多数同学回答,想出来的,在幼儿园里就会算了;位数不少的同学能把“凑十法”的过程说得头头是道、明明白白;思考题:1、摆小棒计算时学生为什么先写得数再摆小棒2、我们应如何对待书中所安排的动手操作案例分析:5、设计一个你认为较理想的问题情境,并加以分析;6、、案例描述:这样的合作有效果吗场景1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一课时,在学生根据情境列出16-7这样一个算式之后,马上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应该怎样计算16-7;场景2某校四年级六班有56名同学,老师在教学实践活动课“秋游计划”一课时,在让学生合作制订购买秋游所需物品及所需钱数之后,又设计了一个活动——乘车与买门票;“一辆大客车可坐50人,每辆300元;一辆中型客车可坐30人,每辆200元;个人票每人10元,团体票每人8元10人为一组;”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这些数据,讨论交流应该怎样租车、怎样购买门票比较合理在第二次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在继续计算买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计算器;场景3 .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数学课“克和千克”一课时,让小组合作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小组汇报时,有一个学生说:“我称的是竖笛,它的重量是8克;”老师问道:“是8克吗”坐在旁边的学生提醒了一下:“它的重量是85克;”这名学生终于说出了合理的答案;思考题:场景1的合作缺少了什么场景2在第二次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在继续计算买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计算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场景3中为什么会出现第一次说是8克而第二次说是85克的情况呢“5的加法”新授课;教材是这样编写的:教材编写的意图是:渗透算法多样化的理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那么老师又是怎样理解使用教材的呢师:算出一共5只,是用什么方法算生1:4+1=5;生2:4和1组成5;师:为什么用加法生:无人举手师:昨天学习加法,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现在,要把4只和1只合起来,所以该用——加法;师:算式4+1=5中的4、1、5表示什么生:略师:5只鸟,可能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生:用加法;教师想要的方法没出来,于是教师要求学生讨论师:请四人小组讨论;生:学生讨论师:谁来汇报“5只鸟,可能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生1:用加法;生2:想组成分解;这时教材上列举的三种方法,学生只想到“组成”这一种;于是,教师继续引导师:有不同的想法吗你是怎么想的生3:心里想的;生4:5-0=5这时,学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师:请你说一说怎样想出等于5生5:4和1组成5;生6:跟他一样是心里想的;学生仍然想不出“数数”的方法,这时教师干脆地“导”师:在心里怎样算先数几生7:先数4;师:再数几生7:再数5;至此,“用数数的方法来计算4+1=”终于出来了评析为了启发学生说出数数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用了十几分钟;在这当中学生有什么收获呢学生为什么不会想到数数的方法实际上城市的一年级新生几乎100%接受幼儿园教育;目前,许多幼儿园都在教学10以内,而且为了更好地与小学“接轨”,他们教孩子用想组成分解的方法来计算加减法,还让学生天天练习;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期间对10以内的加减法已达到了提取事实的阶段即的程度,早已超越用数数得到计算结果的阶段;也就是说学生经验中早就淡忘了数数的方法,所以学生想不到数数的方法也就成其自然了;教师用这么长的时间想达到什么目的呢为什么千方百计地非要学生说出用数数的方法计算“4+1=”呢因为这种方法教材上出现了;有些教师以为教材提倡算法多样化,就必须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每一种方法;这说明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尚未理解,仍然是“以教材为本”、“以为本”;学生在这十几分钟里知识无增,认知水平降低,只有失败的体验;这样的教学,无论是从的哪个维度来衡量,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反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而要体现这个基本理念,非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可;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在“五个字”调、改、增、组、挖上下功夫;调:调整认知目标,调整教学内容,调整练习题;改:改变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活动情境……、改变例题、习题;增:增加让学生探索创造的活动;组:重组教学内容;挖:挖掘教材中可发展学生的因素;像前面举的这个例子,当学生列式计算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说一说:“4+1=5,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能想出几种就几种,勿强求;接着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笑笑也在学习5以内的加法,可2+3=他给忘了,你能帮他想办法算出这题的得数吗然后可设计游戏和一些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练习;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哪些事可以用5的加法来表示……如果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可以把5以内的加减法合在一起上,甚至也可以不教学这部分内容;这样的设计,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

“做中学”和“做中教”中的“学”“思”研究

“做中学”和“做中教”中的“学”“思”研究

“做中学”和“做中教”中的“学”“思”研究从为什么要在“做”中培养“学”“思”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学”“思”能力两方面,研究“做中学”和“做中教”过程中的“学”“思” 以培养学生“做”的能力。

标签:做中学;做中教;内部动机;学与思“做中学,做中教”倡导以实践为主体,“做”是学生学习和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和教的起点,其最终教学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会技能,并将其转化为科学的学习方法。

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单纯地教会学生“做”,而将“学”和”思”的过程抛在脑后,严重割裂了“做”“学”“思”之间的联系,这种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

一、为什么要在“做”中培养“学”“思”能力教师在教学时一直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陶行知先生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

”因此,在“做”的过程中,一定学生要让学生“思”起来,“学”起来。

否则,教育出来的学生只会模仿而不会总结和创新。

很多教师在学生“做”完任务后就认为已经达到课堂教学目标了,但实际情况不然,一些学生在“做”完之后,对于理论知识以及知识的运仍然很茫然。

学生训练和提升自身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也要同时注意知识的理论积累和分析,在“做”的同时不断学习和思考。

长期只“做”不“思”的学习方式只会让学生不愿、甚至不会去“思”去“学”。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学”“思”能力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并给学生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有这样一则故事:数学课上,教师讲完有理数运算法则后问:“(-3)×(-4)等于多少?”一个学生说:“等于9。

”“好的,请坐。

”另一个学生说:“等于12。

”“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随后教师对答案正确的学生提出了表扬。

下课后,教师及时找到第一个作答的学生,并问其为什么得出的答案是9,这位学生说:“先从数轴上找到-3这个点,从此出发,向相反方向移动4次,每次3个单位,也就是4个3,于是得到9。

做中学在教学中的实践(3篇)

做中学在教学中的实践(3篇)

第1篇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演变。

其中,“做中学”作为一种强调实践与体验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本文将探讨“做中学”在教学中的实践,分析其优势、实施策略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一、做中学的概念与优势“做中学”起源于19世纪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1. 做中学的优势(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践性强,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做中学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做中学的实施策略1. 创设实践情境(1)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2)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让学生亲身感受实践的魅力。

2.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1)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材料,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知识。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强化过程评价(1)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

(2)根据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3)引导学生反思实践过程,提高实践能力。

三、做中学在教学中的应用1. 小学语文教学(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故事讲述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开展手抄报、书法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博物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 小学数学教学(1)让学生动手制作几何图形,理解几何概念。

(2)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游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

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

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新课标“四基”之一,是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对于数学的体验和认知,是新的学习活动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主要阵地,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一、做中学,在操作活动中初步感悟数学活动经验。

匈牙利大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有效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

”学习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对于学生来讲,只有动手操作、体验积累数学经验,才能最终沉淀到他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思考和探索,通过各种动手活动,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在活动中学习和感悟数学,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计算题算理的理解枯燥无味,单凭单调的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

课堂上,如果能让学生通过反复动手操作,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十几减九退位减时,我让学生操作小棒,九根不够减,所以从一捆10根中减去9根,还剩1根再和原来的几根合在一起就算出了结果。

然后借助计数器,个位不够减,可先用十位上的1个十减,还剩下1根,再和个位上的数合在一起。

学生在熟练操作的基础上,充分理解了算理。

二、学中思,在小组探究活动中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是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一个重要渠道。

如果不对获得概念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那么数学活动就有可能停留在经验水平上,事倍功半。

如果学生在抽象出概念后能对思路进行检验和自我评价,探索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再概括,从而可以对概念的认识上升到理性水平。

长此以往,学生便学会了“数学地思考”,使自己的思维变得条理化、清晰化、精确化、概括化,而这便促进了数学素养的形成。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做中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做中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做中学”作者:张莹来源:《新一代》2013年第10期摘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学会提问、学会讨论、学会表达。

这不仅是一种学习的能力,更是一种科学生活的能力。

“做中学”在本质上是学生再创造的过程,不局限于单纯的操作层面的“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去实践,动口数、动口说、动手量、动手画、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并掌握知识的实质,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激趣乐学。

关键词:做中学;生活原型;动手操作;参与探索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263-01“做中学”是美国教育大师杜威的教育主张,20世纪上半叶不仅风靡于美国,而且影响了整个世界。

他认为应教学生去"做",而不是去"学",是让孩子亲历整个探究过程,注重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动脑发现,重视孩子亲身的体验和感受,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孩子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让他们在动手操作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学会提问、学会讨论、学会表达。

这不仅是一种学习的能力,更是一种科学生活的能力。

“做中学”在本质上是学生再创造的过程,不局限于单纯的操作层面的“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去实践,动口数、动口说、动手量、动手画、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并掌握知识的实质,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激趣乐学。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做中学”呢?下面就结合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包装的学问》这节课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一、让学生在生活原型中做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蕴含着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教育要想真正地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教师必须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实例,把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处处与生活同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原型,经过自己的实践与反思上升到数学知识,也就是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从而让学生真正获得充满生命力的数学知识,体验数学创造的无穷乐趣。

如何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如何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如何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那么,如何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1.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1)创设教学情境,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我要学”教师是课堂教学心理环境、课堂氛围的直接创造者,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和教师的教学特色去感染学生,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活动中去,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2)全体发展,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说——“我能学”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从无知走向有知,从知之甚少走向甚多的过程。

教师要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课堂上要给所有的学生展示自己、表现自我的机会,而且机会要均等。

特别是对那些不太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

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但成功是不分大小的,只要进步了就要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师生一起分享每个学生的成功与快乐的时候,让每一个学生感到“我能学”。

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有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热情(3)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会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因而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深厚的生活基础。

要转变学生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就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即在实践操作中,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来获得有关的数学知识。

如笔者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先让全班学生折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看能得到哪些分数;在教学分一个整体时,让学生用手中的材料代替苹果或小旗,动手分一分,拿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用分数来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做中学
------数学课堂教学
七年级数学上完这节课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所以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课堂的内容和环节,切实的了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困惑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层层递进,并贴近生活,具有可实践性。

作为这节课的教学反思,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满意的地方,以及自己的教学不足。

收获如下:
首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上课时重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都能让学生动手、动脑中探索过程中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发现的乐趣,感悟数学的本质。

教学模式灵活,既有课堂教学,又有实践教学,并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其次:坚持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新课标中指出:让学生在做中学。

比起那种枯燥无味的讲解,这样做非常的直观形象,便于学生接受。

期中在课堂上让学生按要求捏橡皮泥和用绳子围长方形,不但激发探索知识的兴趣,还加强了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课堂上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之处,教学中,没能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等等。

课堂语言不太简洁,说话比较随便,有待于改进,争取使自己的课堂更严谨;有些地方需方手给学生做的还是放不开:学生在第四环节活动时,小组活动设计不太合理,学生为长方形可以安排三个学生动手做,一个学生做记录,这样更能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在此处用时较多。

课堂教学是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最佳途径,只有暴露问题,才能发现问题、改正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继续和同行们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