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水库泥沙的认识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国内水库泥沙治理研究现状及治理措施

国内水库泥沙治理研究现状及治理措施

国内水库泥沙治理研究现状及治理措施泄流排沙措施作为水库设计的重要内容是不容忽视的,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国内水库泥沙治理研究现状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1引言我国大多数河流都存在含沙量高、输沙量大的特点,其中七大江河的年输沙量高达23亿t;而长江的含沙量虽然不算高,仅0.54kg/m3,但由于年径流量较大,年沙量也近5亿t[1].在这些河流上修建挡水建筑物形成水库后,导致库区水位抬高,流速减小,从而使水流携带的泥沙被淤积在库区,大幅度减少有效库容量,增加水库运行难度,影响经济效益.为减少库区泥沙淤积的不利影响,国内相关专家学者针对不同类型的水库,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治理措施.2水库泥沙淤积机制及影响水库泥沙淤积主要是河水挟带的泥沙在水库回水末端至挡水建筑物之间库区的堆积.拦河筑坝后抬高了河流的水位,形成了在建筑物前近似水平、在上游末端与天然河流原水面线相切的水面曲线.水流进入库区后,由于水深沿流程而增加,水面坡度和流速沿流程减小,因而水流挟沙能力沿流程而逐渐降低,出现泥沙淤积[2].水库淤积是水库设计和管理中的一个难题.在河道上兴建水库会改变河流的水流条件和泥沙运动状态,使泥沙在水库库区内较快地淤积,占用水库的库容,从而降低水库的使用效益,甚至导致水库失效报废.其次,水库的回水变动区将由于泥沙淤积,很容易形成三角洲淤积,抬高河床河床高程,堵塞航道,使得河流通航能力降低.回水区内的三角洲可能减少过河桥下的净高,甚至在枯水季时造成通航困难.上游河段河水的含沙量越高,水库水位的变幅就越大,水库回水区内形成的三角洲也就越大,对航运的影响也就越严重[3].所以,设计水库回水区内的新建桥梁时,应考虑水库的调度运行方式及河道的可能淤高,减小泥沙淤积对航运条简单的影响.水库淤积还会减少水库的有效库容,从而使水电站的发电能力降低.如果淤积形成的三角洲在大坝附近,还可能阻碍水流进入发电机,并增加进入发电机的泥沙.当泥沙粒径大于零点二五毫米时,会磨损涡轮机叶片和阀门座槽,大大降低其使用寿命[4].因此只有合理选择冲沙时机,制定和实施恰当的冲沙调度方案,才能较好地解决冲沙与发电之间争水的矛盾,增加水库使用寿命,从而最大的发挥工程效益.所以对水库泥沙淤积及冲沙调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国内水库泥沙治理研究现状我国早期修建的水库,由于对水库排沙问题的考虑相对较少,造成的水库淤积现象特别严重.为了减缓水库的淤积速度,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大部分水库都进行改造,对水库调度方式也进行改进和优化.例如三门峡水库,由于泥沙淤积非常严重,为了扩大泄流排沙规模曾进行过两次大改建.姜乃森等对红山水库淤积进行研究认为,即便采用泄空冲刷,效果也极为有限,主要原因就是现有泄流设施不能满足排沙的需要.杨方社等(2003)对新桥水库淤积的研究分析指出,水库泥沙设计的关键是泄流排沙措施的布置.由此可见,泄流排沙措施作为水库设计的重要内容,是不容忽视的.除了排沙设施外,合理的水库调度和排沙方式对水库运行期间的淤积控制也是很有效的.张振秋等对以礼河水库冲刷的研究表明,这种方式能有效的治理水库泥沙淤积,但却以消耗水库大量的清水为代价,严重影响了水库发电效益.黄委会兰州总站等对巴嘴水库在不同运行调度方式下的排沙效果进行分析,得出在采用蓄水运用、治洪运行和出现滩槽时排沙比分别为14.9%、52.0%和91.5%,说明在库区初步形成高滩深槽对增加水库排沙比、减少淤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在对水库淤积研究的深入,我国科研工作者利用水库淤积和排沙规律摸索出来的蓄清排浑的治理方式,可以使得水库淤积大大减缓的有效运行模式,其中较为典型的主要有闹德海、红领巾、恒山等水库的研究[5].现阶段,我国修建的大中型水库都汲取了以往水库运行的经验教训,从水库的长期使用出发,采用蓄清排浑的治理方式.为更好地发挥水库的经济效益和减少泥沙淤积,以及回水上延,在综合考虑了防洪、发电和航运的影响的基础上,研究分析泥沙淤积对不同运行方式下对水库影响的侧重点,进一步优化蓄清排浑方式,主要集中在对特征水位和特征水位部分变动的研究.例如童思陈采用一维不平衡泥沙数学模型,以溪洛渡水库为例,从汛后蓄水时间和汛期限制水位两个方面对水库淤积过程、三角洲推进、横断面发展和排沙比变化等淤积特性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了其中表现出来的规律[6].4国内水库排沙治理措施案例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黄河、长江流域兴建了许多水库,水库排沙治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为此,针对问题较为严重的一些水库,通过大量的研究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4.1小浪底水库小浪底水库的调水调沙过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小浪底水库清水下泄阶段,降低水库蓄水量,放水造峰,可以对下游河道进行冲刷;第二阶段为小浪底水库排沙出库阶段,由于含沙量较大,会形成异重流,排出水库中淤积的泥沙.第一阶段的清水下泄,可以冲刷下游河槽,使其形成窄深状,加大河道过水面面积,恢复河道排洪能力.而第二阶段需要与上游水库联合调度.从2010年汛前调水调沙水库排沙过程(图1)来看[7],小浪底水库排沙出现了2个峰值:在三门峡水库排沙(7月4日19时)之前,小浪底水库已经开始排沙(7月4日12时5分),含沙量为288kg/m3(7月4日19时12分),说明三门峡水库泄空时塑造的洪峰在小浪底水库三角洲附近发生强烈冲刷,形成的高浓度悬沙水流在水库回水库段产生异重流并排沙出库,造成第一个沙峰(7月5日1时);随后三门峡水库排沙形成的高含沙水流所产生的异重流排沙出库,造成第二个洪峰(7月5日20时)。

水库泥沙淤积与治理技术研究

水库泥沙淤积与治理技术研究

水库泥沙淤积与治理技术研究水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工水源,可以为人们提供生活、农业和工业用水。

但是,在使用水库的同时,会发现水库泥沙淤积问题,这会对水库的运转和维护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这篇文章旨在介绍水库泥沙淤积的问题,并讨论目前所采用的一些治理技术。

水库泥沙淤积的原因水库泥沙淤积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来自水库流域内的泥沙输入。

水库周围的山坡、土地等地形地貌变化可能会对水库内的泥沙输送起到影响。

此外,水库上游的建设工程也可能会增加泥沙输入。

另一个原因是水体本身的携带能力。

当水流速度降低的时候,悬浮的泥沙就会沉淀在水库底部,时间越长,沉积的泥沙层就会越厚,从而使得水库蓄水量减少,水深下降,水质变差。

治理技术研究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的日益严重,导致了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不同的治理技术方案。

1. 泥沙削减技术这种技术方案的主要思想是利用水库流出的水量,将水库内的泥沙通过疏浚船等设备提取出来,从而达到削减水库底泥沙淤积的目的。

泥沙提取的方法主要包括机械、水力等多种方式。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削减水库内的底泥,但是,成本较高,可能存在不利影响,比如大面积的局部环境破坏。

2. 转移泥沙的技术转移泥沙的技术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手段,主要是将水库中的泥沙通过河流等管道输送到别的地方,在泥沙在运输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技术手段,比如平衡运作、沉积处理等等,从而达到减少泥沙在水库中的沉积的目的。

这种方法解决了泥沙在水库内堆积的问题,还可以产生一些经济效益,但是在泥沙运输的过程中,可能会对河道环境产生破坏。

3. 易发滑坡治理技术易发滑坡是由于水库填筑、抛石、施工等造成的土体层位断层的破坏,引起坡体失稳而产生滑坡的一种风险。

因此,治理易发滑坡的技术也成为了水库泥沙淤积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易发滑坡的治理技术包括必要的勘探、分析、设计、监测等过程,通常采用加固措施,比如落钢钉加固、钻孔注浆加固等手段。

结论总的来说,治理水库泥沙淤积问题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综合考虑。

水库清淤调研报告

水库清淤调研报告

水库清淤调研报告水库是一种人工建造的蓄水设施,主要用于防洪、供水、发电等目的。

由于长时间的使用,水库内部会积累大量的淤泥,严重影响水库的蓄水能力和水质,因此定期对水库进行清淤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解当前水库清淤工作的情况,特进行调研。

以下是对水库清淤工作进行的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水库清淤工作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调研的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

二、调研结果1. 水库清淤工作的现状:(1)清淤频率不足:许多水库清淤工作仅按照一定的周期进行,而无视淤积程度,导致淤泥越积越多。

(2)清淤方式单一:大部分水库采用机械清淤的方法,对环境影响较大。

(3)清淤投入不足:由于清淤工作对资金、人力等资源的需求较大,许多水库清淤工作缺乏支持。

2. 水库清淤存在的问题:(1)清淤周期过长:水库清淤工作一般按照5-10年的周期进行,导致淤积严重。

(2)清淤成本高:机械清淤的成本较高,同时还需要考虑淤泥处理的问题,增加了清淤的难度。

(3)清淤对水质的影响:清淤过程中会搅拌水库底部的沉积物,导致水中的悬浮物增多,影响水质。

三、改进建议1. 建立科学的清淤周期:根据水库淤积情况,制定合理的清淤周期,以保证水库始终具备良好的蓄水能力。

2. 探索多样化的清淤方式:除了机械清淤外,可以探索使用生物增氧、水生植物等方法进行清淤,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 加大清淤投入力度: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水库清淤工作的投入,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

4. 加强对清淤工作的监测和评估:建立定期的清淤工作监测机制,及时了解清淤工作的进展和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四、结论水库清淤工作是保证水库正常运行的必要措施,但目前存在清淤频率不足、清淤方式单一和清淤投入不足等问题。

为了提高水库清淤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需要建立科学的清淤周期,探索多样化的清淤方式,并加大清淤投入力度。

与此同时,加强对清淤工作的监测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水库泥沙问题与解决方案

水库泥沙问题与解决方案
水库泥沙问题与解决方案
01
水库泥沙问题的概述及影响
水库泥沙问题的定义与成因
水库泥沙问题是指水库运行过程中,由于水流减缓、 泥沙沉积等原因导致的泥沙积累和水库淤积问题
水库泥沙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和地质条件等因素
• 水库建设改变了河流的水沙平衡,导 致泥沙在水库内沉积 • 水库运行过程中,入库泥沙量大于出 库泥沙量,导致泥沙积累 • 水库泥沙问题影响水库的运行安全和 综合效益
水库泥沙沉降 的影响因素主 要包括水库运 行管理和自然
条件
02
• 水库运行管理如调度运行、 冲洗排污等影响泥沙沉降 • 自然条件如气候、地质、地 形等影响泥沙沉降
水库淤积形态与特征
水库淤积形态主要包括层状淤积、锥状淤积和带状淤积
• 层状淤积主要发生在水库的底层,受泥沙浓度、水流速度等因素影响 • 锥状淤积主要发生在水库的尾部,受地形、水流速度等因素影响 • 带状淤积主要发生在水库的两侧,受地形、水流速度等因素影响
水库泥沙淤积影响水库的库容、调度运行和综合效益
• 泥沙淤积导致水库库容减少,影响水库的调蓄能力 • 泥沙淤积影响水库水质,影响水库的供水功能 • 泥沙淤积影响水库的航运、灌溉等综合效益
03
水库泥沙问题的防治技术
水库泥沙沉降与淤积的预测技术
水库泥沙沉降与淤积的预测技术主要包括数学模型 和物理模型
• 数学模型如统计模型、动力学模型等 用于预测泥沙沉降和淤积 • 物理模型如室内试验、现场观测等用 于验证和优化数学模型
水库淤积的特征主要包括淤积速率、淤积物成分和淤积厚度
• 淤积速率受入库泥沙量、水库运行方式等因素影响 • 淤积物成分受泥沙来源、河流地貌等因素影响 • 淤积厚度受泥沙沉降规律、水库运行方式等因素影响

关于水库泥沙淤积防治的若干思考

关于水库泥沙淤积防治的若干思考

关于水库泥沙淤积防治的若干思考水库是重要的水利工程,但长期以来,由于水库流域的泥沙淤积问题,给水库运行和维护造成了很大困扰。

为了解决水库泥沙淤积问题,从而保证水库的正常运行和有效利用,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应该加强对水库泥沙淤积的监测和预测。

通过采集和分析水库入库和出库的泥沙数据,可以了解泥沙淤积的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而制定出合理的防治策略。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比如遥感和数值模拟,可以提高泥沙淤积的预测准确性,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工作。

需要加强对水库上游的泥沙控制和治理。

水库泥沙的主要来源是流域内的河流和土地侵蚀,必须对流域内的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进行治理。

通过种植适宜的作物和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流域内的泥沙产生,从源头上控制泥沙的输入。

水库底泥的清淤也是防治泥沙淤积的重要环节。

水库底泥的淤积会影响水库的蓄水容量和调度能力,定期对水库进行清淤工作是必要的。

可以采用机械清淤、冲淤和抽淤等方式,清除水库底部的淤泥,恢复水库的容量和流量。

还可以考虑在水库出口或导流洞口设置泥沙清理装置,对流出的水进行泥沙分离和过滤,以减少泥沙的进入水库。

这样的装置可以根据泥沙的不同密度和颗粒大小进行设计,有效地清除泥沙,保护水库。

水库周边的土壤和植被保护也是防治泥沙淤积的重要措施。

加强水库周边土地的管理和保护,防止土地侵蚀和水土流失,可以减少入库水中的泥沙含量。

适度保留周边的植被,提高土壤的保持能力,减少泥沙的产生。

还需要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意识。

水库泥沙淤积问题不能仅仅靠政府和专业人员解决,需要广大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加强对公众的环保教育,提高公众对水资源的价值和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泥沙的产生和进入水库。

水库泥沙淤积防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研究。

只有加强科学研究和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保证水库正常运行和泥沙淤积的有效防治。

三峡大坝淤泥问题的研究

三峡大坝淤泥问题的研究

三峡大坝淤泥问题研究1.研究目标及理论依据,实际意义伴随三峡大坝运行时间增加,泥沙在库区淤积,水库有效库容降低,水库调整性能和建筑物正常运行减弱,水库寿命、航运条件、抗洪能力、发电能力等均降低,其环境作用和经济效应均受影响。

本方案立足于三峡大坝现实状况,在中国外大量相关人员研究结果上,经过搜集、浏览、比较、模拟、归纳、总结,试图发觉和三峡大坝淤泥相关很多问题,并努力争取探索出更科学,更实际,更可行理论研究处理方案。

2.现在中国外研究现实状况,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外水利工作者在三峡工程长久论证过程中,对其泥沙问题一直坚持原型观察调查,泥沙数学模型计算和泥沙实体模型试验紧密结合研究方法,对各方面进行实际检测并构建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分析。

现在,针对长江流域泥沙输移特征改变研究在中国外纷纷展开,有研究还同时提出了对应调控对策。

长江各大支流相继开发造成中下游沙量输移特征发生改变,造成河漫滩、河口淤积量降低,湿地面积退缩,不一样年代入海沙量起源组成百分比也发生调整,各国学者等对此开展了系列研究。

在各位学者理论研究和相关部门宏观调控下,三峡大坝泥沙控制取得了可喜成绩,长江委公布《长江泥沙公报》指出,三峡水库蓄水10年来,泥沙淤积量仅为估计值4成,有效保障了水库综合效益充足发挥。

淤积量少于预期,给水库带来利好显而易见。

据长江委水文局相关教授介绍,首先是延长水库使用寿命,确保水库防洪库容全方面发挥,有力地减轻了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还可增加发电效益、确保“黄金水道”航运通畅。

长江委泥沙教授分析,泥沙淤积降低关键原因有二,一是水库来沙大幅降低。

受长江上游水库群拦截泥沙、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降低水土流失面积、长江上游降雨量偏少等原因影响,三峡水库年均入库泥沙由初设值约5亿吨,降低至现在2亿吨。

二是三峡水库采取了“蓄清排浑”利用方法,使得汛期约3成泥沙被排出库外。

以上工作人员研究方案和取得实际成效表明,相关三峡大坝泥沙治理理念在不停进步,未来研究热点方向关键是降低泥沙起源和清除现有泥沙两个方面。

关于水库泥沙淤积防治的若干思考

关于水库泥沙淤积防治的若干思考

关于水库泥沙淤积防治的若干思考水库是人类利用河流资源的重要设施,它可以调节河流水量,防洪蓄水,发电等多种功能。

长期以来水库泥沙淤积问题严重,影响了水库的正常运行和利用效率。

水库泥沙淤积防治一直是水利工作者和科研人员们共同面对的难题。

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做了很多尝试和探索,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在此,我对于水库泥沙淤积防治做一些思考,希望对解决这一难题有所帮助。

水库泥沙淤积的形成是由于长期以来河流的不良开发利用和环境破坏所致。

水库泥沙淤积防治的关键是要解决河流水土保持问题。

只有从源头上控制河流的泥沙产生,才能最终解决水库泥沙淤积问题。

我认为要加强对河流流域的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严格控制河流的过度开发和破坏,规范河流开发利用的行为,加强对河流水土流失的监测和治理,逐步减少河流的泥沙产生,从而减轻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

对于已经形成的水库泥沙淤积,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传统的方法是进行人工清淤,但是效率低、费用昂贵。

我们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水库泥沙淤积的处理。

比如利用激光雷达技术对水库淤积情况进行全面测绘,精确掌握淤积的情况和分布,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处理方案。

可以利用机械化设备进行淤积物的清理,采用吹砂、抛撒等物理方法进行泥沙淤积的处理,提高清淤的效率和降低成本。

还可以尝试利用生物修复的方法,通过种植植物等生态手段降低水库的泥沙淤积,改善水库的正常运行。

水库泥沙淤积的防治也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在水库泥沙淤积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在水库泥沙淤积防治方面有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可以进行借鉴和参考。

比如一些国家通过对水库泄洪通道进行优化设计,降低泥沙淤积的速度;通过合理的水库排砂排泥设计,减少泥沙在水库内的沉积;通过生态修复,恢复水库周围的植被和生态系统,减少泥沙淤积的发生等等。

这些经验可以对我国水库泥沙淤积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从而提高我国水库泥沙淤积防治的水平。

水库泥沙淤积的防治也需要政府、科研机构、水利企业等多方合作。

谈谈对水库泥沙的认识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谈谈对水库泥沙的认识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谈谈对水库泥沙的认识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库泥沙淤积主要是河水挟带的泥沙在水库回水末端至拦河建筑物之间库区的堆积。

拦河筑坝后抬高了水位, 形成了在建筑物前近似水平、而在上游末端与天然河流原水面线相切的水面曲线。

水流进入库区后, 由于水深沿流程增加, 水面坡度和流速沿流程减小, 因而水流挟沙能力沿流程降低, 出现泥沙淤积。

水库淤积是水库设计和管理中的一个难题。

在河道上兴建水库会改变河流的水流条件和泥沙运动状态, 使泥沙在水库库区内淤积, 从而降低水库的使用效益, 甚至导致水库失效报废, 所以, 对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水库淤积观测和资料分析水库淤积的观测和资料收集是水库淤积研究的基础。

我国最早开展的系统性泥沙淤积观测是对20世纪50 年代建成的永定河官厅水库、60 年代初建成的黄河三门峡水库和汉江丹江口水库的泥沙观测,从中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从60年代开始,水利部科技司针对黄河流域和北方多沙河流的水库淤积,选择了官厅、三门峡等12 座大型水库作为重点淤积观测的水库,并建立了“黄河泥沙研究协调小组”,组织了攻关研究和成果交流。

后来又将其扩展到包括南方水库在内的20个大型水库。

以这20个水库为骨干,我国已有一支数量较大的水库淤积观测队伍,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不论从收集资料的数量、内容、深度和可靠性看,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二、水库变动回水区泥沙问题研究三峡水利枢纽运用各时期水库变动回水区的范围,从坝址上游约440km 的丰都,至嘉陵江入汇口以上的油溪,长约270km。

变动回水区河道流经丘陵和山区,平均比降约0.2%。

〜0.3%°。

河道由宽谷和峡谷相间,河床由基岩和卵石组成。

通过长江科学院等单位采用原型观测资料分析、泥沙数学模型计算与河工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认为:建库后变动回水区各河段均有不同程度的累积性淤积;局部河段发生河势调整,淤滩留槽,河道向单一、规顺、微弯形态发展;航道、港区较建库前有较大改善,少数港区和局部航道可能在丰沙年后的水位消落期出现航道尺度和港区水深、水域不足的情况,可采取优化水库调度,结合港区改建和整治、疏浚措施加以解决。

水库泥沙淤积与治理:问题、原因与对策

水库泥沙淤积与治理:问题、原因与对策

• 放养水生动物
• 水库旁通河道排沙
• 投放吸附剂
• 利用生物降解泥沙
水库泥沙淤积治理的实践案例
01
某水库泥沙淤积治理案例
• 治理背景和方法
• 治理效果和评估
• 治理经验和启示
02
某水库泥沙淤积治理案例
• 治理背景和方法
• 治理效果和评估
• 治理经验和启示
03
某水库泥沙淤积治理案例
• 治理背景和方法
• 保护和改善水库水质
• 治理流域水土流失
• 合理布置水库泄洪和灌溉设
• 保护和增加水生生物栖息地
• 减少水库周边人类活动影响

水库泥沙淤积的治理技术
水库泥沙淤积
物理治理技术
水库泥沙淤积
化学治理技术
水库泥沙淤积
生物治理技术
01
02
03
• 水库冲沙泄沙
• 投放絮凝剂
• 种植水生植物
• 水库底部排沙
• 投放沉降剂
监管
• 建立水库泥沙淤积治理专家咨询
计划
• 确保水库泥沙淤积治理工程质量

• 制定水库泥沙淤积治理项目实施
• 及时调整水库泥沙淤积治理实施
方案
计划
水库泥沙淤积治理的监测与评估
治理效果评估
监测数据收集与分析
监测体系建设
• 建立水库泥沙淤积监测网络
• 定期收集水库泥沙淤积监测数据
• 评估水库泥沙淤积治理经济效益
人类活动对水库泥沙淤积的影响
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利用变化
人类活动导致水文条件
变化
人类活动导致污染物排
放增加
• 土地开发导致植被破坏
• 水利工程导致河流改道

浅谈山区水库泥沙问题

浅谈山区水库泥沙问题

浅谈山区水库泥沙问题高台县全县有水库19座,其中平原洼地水库13座,山区水库6座。

水库均于上世纪建成。

水库自除险加固以来,发挥着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少山区水库随着进库泥沙的淤积,库容不断减小,大大降低了水库正常发挥的经济效益。

标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泥沙问题;经济效益石灰关河地处高台县南部的祁连山区,上游河源区分布冰川 2.5km2,海拔4800m左右,河流至下游水库坝址处,海拔2640m,河道长10km左右,属黑河水系,控制流域面积60.8km2。

石灰关水库属高寒半干旱气候,平均年径流量1360万立方米,多年平均降水量160mm,多年平均蒸发量1633mm,平均冻土深度1.5m,年平均最大风速21m/s。

石灰关河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洪水来势猛,主峰历时短,多为陡涨陡落,峰高量小的单峰洪水。

石灰关水库位于肃南县大河乡石灰关河清水崖附近,距高台县城乡约67km,距肃南县大河乡西河村约2km,是以灌溉为主的一座山谷水库,自1971年开始建设,于1978年年底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石灰关水库属四等小(1)型工程,原设计总库容25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32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35万亩,设计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年一遇洪水校核。

水库除了拦蓄石灰关流域径流外,尚在河源上游通过红塘引水工程从马营河支流流域每年引水300-350万立方米。

多年运行以来,库区淤积较为严重,已将原设计死库容24万立方米淤积满后,又将兴利库容淤积了125.8万立方米,目前的有效库容已由原来的232万立方米淤积为150.6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由2.35万亩减少为1.5万亩。

库区两岸谷坡大部分基岩裸露,植被发育较好,在坝前右岸有一浅层滑坡体,长约120m,宽30-40m,滑坡体厚度1-2m。

石灰关河坝址处多年平均径流量1360万立方米,50%保证率设计年径流量1336万立方米,75%保证率设计年径流量1164万立方米。

石灰关河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暴雨历时一般较短,但强度较大,因流域小,比降大,雨水集中汇流快,形成洪水来势猛,主峰历时短,多为陡涨陡落、峰高量小的单峰洪水。

最新 国内水库泥沙治理研究现状及治理措施-精品

最新 国内水库泥沙治理研究现状及治理措施-精品

国内水库泥沙治理研究现状及治理措施泄流排沙措施作为水库设计的重要内容是不容忽视的,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国内水库泥沙治理研究现状的,欢迎阅读查看。

1引言我国大多数河流都存在含沙量高、输沙量大的特点,其中七大江河的年输沙量高达23亿t;而长江的含沙量虽然不算高,仅0.54kg/m3,但由于年径流量较大,年沙量也近5亿t[1].在这些河流上修建挡水建筑物形成水库后,导致库区水位抬高,流速减小,从而使水流携带的泥沙被淤积在库区,大幅度减少有效库容量,增加水库运行难度,影响经济效益.为减少库区泥沙淤积的不利影响,国内相关专家学者针对不同类型的水库,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治理措施.2水库泥沙淤积机制及影响水库泥沙淤积主要是河水挟带的泥沙在水库回水末端至挡水建筑物之间库区的堆积.拦河筑坝后抬高了河流的水位,形成了在建筑物前近似水平、在上游末端与天然河流原水面线相切的水面曲线.水流进入库区后,由于水深沿流程而增加,水面坡度和流速沿流程减小,因而水流挟沙能力沿流程而逐渐降低,出现泥沙淤积[2].水库淤积是水库设计和管理中的一个难题.在河道上兴建水库会改变河流的水流条件和泥沙运动状态,使泥沙在水库库区内较快地淤积,占用水库的库容,从而降低水库的使用效益,甚至导致水库失效报废.其次,水库的回水变动区将由于泥沙淤积,很容易形成三角洲淤积,抬高河床河床高程,堵塞航道,使得河流通航能力降低.回水区内的三角洲可能减少过河桥下的净高,甚至在枯水季时造成通航困难.上游河段河水的含沙量越高,水库水位的变幅就越大,水库回水区内形成的三角洲也就越大,对航运的影响也就越严重[3].所以,设计水库回水区内的新建桥梁时,应考虑水库的调度运行方式及河道的可能淤高,减小泥沙淤积对航运条简单的影响.水库淤积还会减少水库的有效库容,从而使水电站的发电能力降低.如果淤积形成的三角洲在大坝附近,还可能阻碍水流进入发电机,并增加进入发电机的泥沙.当泥沙粒径大于零点二五毫米时,会磨损涡轮机叶片和阀门座槽,大大降低其使用寿命[4].因此只有合理选择冲沙时机,制定和实施恰当的冲沙调度方案,才能较好地解决冲沙与发电之间争水的矛盾,增加水库使用寿命,从而最大的发挥工程效益.所以对水库泥沙淤积及冲沙调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国内水库泥沙治理研究现状我国早期修建的水库,由于对水库排沙问题的考虑相对较少,造成的水库淤积现象特别严重.为了减缓水库的淤积速度,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大部分水库都进行改造,对水库调度方式也进行改进和优化.例如三门峡水库,由于泥沙淤积非常严重,为了扩大泄流排沙规模曾进行过两次大改建.姜乃森等对红山水库淤积进行研究认为,即便采用泄空冲刷,效果也极为有限,主要原因就是现有泄流设施不能满足排沙的需要.杨方社等(2003)对新桥水库淤积的研究分析指出,水库泥沙设计的关键是泄流排沙措施的布置.由此可见,泄流排沙措施作为水库设计的重要内容,是不容忽视的.除了排沙设施外,合理的水库调度和排沙方式对水库运行期间的淤积控制也是很有效的.张振秋等对以礼河水库冲刷的研究表明,这种方式能有效的治理水库泥沙淤积,但却以消耗水库大量的清水为代价,严重影响了水库发电效益.黄委会兰州总站等对巴嘴水库在不同运行调度方式下的排沙效果进行分析,得出在采用蓄水运用、治洪运行和出现滩槽时排沙比分别为14.9%、52.0%和91.5%,说明在库区初步形成高滩深槽对增加水库排沙比、减少淤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在对水库淤积研究的深入,我国科研工作者利用水库淤积和排沙规律摸索出来的蓄清排浑的治理方式,可以使得水库淤积大大减缓的有效运行模式,其中较为典型的主要有闹德海、红领巾、恒山等水库的研究[5].现阶段,我国修建的大中型水库都汲取了以往水库运行的经验教训,从水库的长期使用出发,采用蓄清排浑的治理方式.为更好地发挥水库的经济效益和减少泥沙淤积,以及回水上延,在综合考虑了防洪、发电和航运的影响的基础上,研究分析泥沙淤积对不同运行方式下对水库影响的侧重点,进一步优化蓄清排浑方式,主要集中在对特征水位和特征水位部分变动的研究.例如童思陈采用一维不平衡泥沙模型,以溪洛渡水库为例,从汛后蓄水时间和汛期限制水位两个方面对水库淤积过程、三角洲推进、横断面发展和排沙比变化等淤积特性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了其中表现出来的规律[6].4国内水库排沙治理措施案例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黄河、长江流域兴建了许多水库,水库排沙治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为此,针对问题较为严重的一些水库,通过大量的研究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4.1小浪底水库小浪底水库的调水调沙过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小浪底水库清水下泄阶段,降低水库蓄水量,放水造峰,可以对下游河道进行冲刷;第二阶段为小浪底水库排沙出库阶段,由于含沙量较大,会形成异重流,排出水库中淤积的泥沙.第一阶段的清水下泄,可以冲刷下游河槽,使其形成窄深状,加大河道过水面面积,恢复河道排洪能力.而第二阶段需要与上游水库联合调度.从2010年汛前调水调沙水库排沙过程(图1)来看[7],小浪底水库排沙出现了2个峰值:在三门峡水库排沙(7月4日19时)之前,小浪底水库已经开始排沙(7月4日12时5分),含沙量为288kg/m3(7月4日19时12分),说明三门峡水库泄空时塑造的洪峰在小浪底水库三角洲附近发生强烈冲刷,形成的高浓度悬沙水流在水库回水库段产生异重流并排沙出库,造成第一个沙峰(7月5日1时);随后三门峡水库。

奴尔水库泥沙淤积现状调查及排沙措施的探讨

奴尔水库泥沙淤积现状调查及排沙措施的探讨

奴尔水库泥沙淤积现状调查及排沙措施的探讨摘要:因奴尔水库库区两岸均堆积有较厚风积粉土,一般厚5~30m,最厚者达72m以上,且结构松散,在库水冲刷及掏蚀作用下两岸发生大方量变形破坏,坍岸主要为坍塌和滑塌形式。

蓄水1年,绝大部分死库容即已淤积,经调查运行3年来坍岸已完成设计预测的方量的74%,为了保障奴尔水库防洪安全,缓解水库泥沙淤积问题,防止泄洪排沙洞洞口淤堵,减少水电站过机含沙量,通过准确测量并计算水库泥沙淤积量,提出合适的水库运行方式和排沙措施,对延长水库使用寿命和增加水库综合效益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水库,泥沙淤积,排沙措施,措施探讨1.概况1.1工程概况奴尔水库是新疆策勒县奴尔河上一座集灌溉、发电综合利用任务的中等Ⅲ型工程。

水库设计淤积前总库容0.69亿m3,淤积30年后总库容0.43亿m3,正常蓄水位为2497m,死水位2465m,电站总装机容量为6.2M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为0.217亿kW·h。

工程由拦河坝、导流兼泄洪冲沙洞、表孔溢洪洞、发电引水系统及电站厂房等组成。

最大坝高80m,泄洪发电建筑物在左岸集中布置。

1.2 库岸地质奴尔水库河谷两岸山体为低山区,海拔高程2660~3100m,河谷与两岸山体高差约200~500m,为宽“U” 型谷,谷底宽300~400m,河水由南西流向北东,库区河水高程2423~2497m,河床比降18‰,主河床宽10~60m,河漫滩宽280~390m,迴水长约4.2km。

水库库区滑坡主要位于奴尔河河谷两岸Ⅰ~Ⅳ阶地及后缘谷之上,其中Ⅲ、Ⅳ级阶左岸广泛分布,右岸零星分布。

库区两岸表层分布大量的风积粉土,下部为阶地砂砾石及西域砾岩,库区范围内构造不发育,无褶皱现象,也未发现断层,节理裂隙不发育,以玉其库龙河与奴尔河汇合口为界,可分为两部分:①坝址区至汇合口段,长约0.9公里。

左岸坡度为50°~90°,主要出露地层为西域砾岩,岸坡整体稳定,未发现有卸荷岩体;右岸边坡坡度为22°~37°,岩土体均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粉土,据物探及钻孔资料,厚度为20~71米,粉土岸坡总体呈稳定状态,但局部已形成浅层土滑坡。

关于水库泥沙淤积防治的若干思考

关于水库泥沙淤积防治的若干思考

关于水库泥沙淤积防治的若干思考【摘要】水库泥沙淤积是影响水库功能和安全的重要问题,泥沙淤积的加剧给水库运行带来了诸多困扰。

本文分析了泥沙淤积的成因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水库泥沙淤积防治的措施,包括加强水土保持,开展泥沙淤积治理技术的研究等。

同时强调科研投入和政府支持对于泥沙淤积防治的重要性。

最后总结了加强水库泥沙淤积防治的重要性,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促进水库泥沙淤积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水库泥沙淤积防治、原因、问题、措施、治理技术、科研投入、政府支持、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总结思考1. 引言1.1 问题背景水库泥沙淤积是当前水利工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水库泥沙淤积问题日益突出。

泥沙淤积不仅会减少水库有效蓄水容量,影响水库的运行效率,还会造成河道断流、农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由于泥沙淤积对水库运行和流域生态系统带来的巨大影响,加强水库泥沙淤积防治成为当务之急。

水库泥沙淤积的问题背景主要包括泥沙来源增多、水库建设及管理不当、流域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等方面。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村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水库周边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改变,导致了大量泥沙的输入。

一些水库的建设规划和管理未能充分考虑泥沙淤积问题,缺乏科学的治理措施。

需要通过对水库泥沙淤积产生原因的深入研究,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实现水库泥沙淤积的有效治理。

1.2 研究意义水库泥沙淤积是中国水利工程领域长期存在的难题,给水库的防洪和供水功能带来了严重影响。

对水库泥沙淤积进行有效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研究水库泥沙淤积防治的意义不仅在于保护水库的基本功能,更在于维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只有有效防治水库泥沙淤积,才能保障国家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人民生活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水库泥沙淤积管理研究进展

水库泥沙淤积管理研究进展

水库泥沙淤积管理研究进展
水库具有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等多种功能,泥沙淤积造成库容损失,使水库的功能、安全和综合效益受到影响。

此外,被淤满的水库可能面临拆坝问题,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2)减
1.“设计寿命”管理理念
“设计寿命”管理理念是指在工程的寿命周期内,实现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完成工程既定的各项任务。

工程的寿命一旦确定(50年、75年或是100年),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就限于这个时段内进行。

“设计寿命”管理理念有如下特点:(1)工程的寿命期确定,工程管理是有限
的线性过程;(2)水库建设、运行与维护的约束条件是规划或设计时所考虑的外部因素;(3)随着工程老化、水库不断淤积,工程逐步丧失各项功能;(4)工程寿命末期,报废或降等处理造成的环境和社会影响由后代承担。

这种管理理念在水库设计与运行管理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在这种管理理念指导下,为实现水库的各项功能,需要根据外部因素和建设目
时,。

水利工程中存在的泥沙灾害及对策

水利工程中存在的泥沙灾害及对策

研究背景
我国水库淤积至少呈现以下两个特点:
(1)水库淤积现象普遍。 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无论是多沙的黄河流域还是含沙量较少的长江、珠江 等流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水库淤积问题。据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1994年7月 的长江上游地区水库统计资料,截至20世纪80年代末,嘉陵江流域内已建成各 类水库4542座,总库容56.10亿m3,年淤积率约为0.86%。根据1990~1992年黄河 流域的水库泥沙淤积调查,至1989年全流域共有小(一)型以上水库601座,总 库容522.5亿m3,淤损库容109.0亿m3,占总库容的21%。 (2)中小型水库淤积问题突出。 国内550余座有淤积资料的水库统计表明,中小水库的泥沙淤积速率一般较 大型水库高出50~237%,北方严重水土流失区的中小型水库淤积速率尤甚。如 ,陕西省杏河水库两年建成,而仅一年就被淤满;马家湾水库总库容750万m3 ,兴利库容300万m3 ,已淤积43万m3 ;白家坪水库库容240万m3 ,已淤积230万 m3 ;延安王瑶水库淤积也十分严重,总库容 2.03亿m3 ,淤积已占总库容的 44.5%(高志科,2001)。
泥沙危害的防治措施
5.1.1 泥沙颗粒的净水沉速 泥沙的沉速一般是指单粒泥沙在静止、等温、广域清水中自由 下降的平均速度。泥沙颗粒的净水沉速根据在水中的自由沉降可以 分为层流、过渡和紊流三种状态。层流区的泥沙颗粒大多是扁平的 盘状黏粒和由多面组成的杂角形粉粒,它们的沉速显著小于等容的 球体。过渡区的泥沙是常见的各种粗细不同的沙子,沙子的形状变 化较大,相同的等容粒径,因形状各异,其沉速大小之比可达1.5倍 。紊流区的泥沙是自由可动的,颗粒运动的轨迹因其形状的不同而 复杂多变。
水库泥沙淤积状况 全世界年均库容损失约 450 亿 m3,占水库剩余库容的 0.5~1% ,我国水库年淤损率为世界之最,高出世界平均值的 2~3 倍,如 表 1.1 所示。

水利工程泥沙治理技术研究

水利工程泥沙治理技术研究

水利工程泥沙治理技术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变得尤为重要。

而在水利工程中,泥沙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则成为了关键。

本文将对水利工程泥沙治理技术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全面了解。

一、泥沙对水利工程的影响泥沙是水中悬浮物的统称,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中的颗粒状物质。

泥沙的存在对水利工程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例如,堆积在水库底部的泥沙会减少库容,增加水阻,使得发电效率降低;河道中过多的泥沙会加剧河涌,增加河道淤积的风险,对防洪工程造成威胁等。

因此,泥沙的治理是确保水利工程有效运作的关键环节。

二、泥沙治理技术的分类根据治理目的和方式的不同,泥沙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机械治理技术、生物治理技术和化学治理技术。

1. 机械治理技术机械治理技术主要是利用工程设备进行泥沙的清理和排除。

常见的机械治理技术包括挖泥船、泥浆泵和鱼类清道器等。

挖泥船可以清理和运输大量的泥沙,是一种高效的机械治理技术;泥浆泵则可以通过吸入泥沙并将其输送至特定地点;鱼类清道器则是通过引入特定的鱼类来清理河道中的泥沙。

这些机械治理技术在泥沙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生物治理技术生物治理技术主要依靠生物社群的作用来净化水体中的泥沙。

常见的生物治理技术包括湿地建设、水生植被种植等。

湿地可以充分利用湿地植物的吸附作用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来减少泥沙的含量;水生植被则可以通过根系的网状结构和吸附作用来固定和减少泥沙的含量。

生物治理技术具有环境友好、成本低廉等优点,正在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3. 化学治理技术化学治理技术主要利用化学药剂的作用来固化和减少泥沙的含量。

常见的化学治理技术包括添加剂固化法、浸泡固化法等。

添加剂固化法主要是通过在泥沙中加入特定化学药剂,使其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固化泥沙;浸泡固化法则是将泥沙浸泡在化学药剂中,使泥沙固化和凝结。

化学治理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效果明显等优点,但也存在着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和成本较高等问题。

关于水库泥沙淤积防治的若干思考

关于水库泥沙淤积防治的若干思考

关于水库泥沙淤积防治的若干思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库建设得越来越多,水库的积淀不但是人类的伟大成就,还是重要的水源地和能源库。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库里面的泥沙淤积问题越来越严重,它的影响不仅会影响水库的水质,还会对水利工程及其运行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各种防治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应用,防治泥沙淤积的效果也在不断提高。

本文将就防治水库泥沙淤积的若干思考进行论述。

一、加强水库的维护管理水库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时间的运行导致了堆积在水库底部的大量泥沙,使得水库容积减少、水库的水质也随之下降、水利工程的缺陷等问题日益显现。

因此,加强水库的维护管理,在一定范围内及时清理水库底部的泥沙,对于防治泥沙淤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河道的治理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不止产生于水库内部的原因,大量泥沙的进入源来自于上游河道,如果上游河道不能有效地治理,就会导致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加速。

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河道治理,防止上游的泥沙流入水库,同时为水库提供清洁的水源水。

三、引入生态防治技术生态防治技术是近年来的一项新技术,它是以生态为基础,通过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制的相互作用,实现对环境的防治。

引入这种技术,通过植物修复、微生物降解等方法,利用生态系统对泥沙的过滤能力,达到一种良性的环境生态平衡,从而防治泥沙淤积现象。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采用物理、化学防治技术来处理泥沙淤积问题。

物理防治包括机械开挖、刮积等手段,其效果较快,但是它的开销也较高。

化学技术则是通过添加一些化学药剂等方式,使得泥沙快速固化或溶解,从而避免泥沙淤积的问题.。

总之,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防治泥沙淤积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维护管理、加强河道治理、采用生态、物理、化学等多种防治技术,从而达到防治泥沙淤积问题的目的。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可以处理好泥沙淤积问题,保护我们的水利资源。

三峡水库泥沙淤积现状及减淤措施简述

三峡水库泥沙淤积现状及减淤措施简述
5.结语 水 库 泥 沙 淤 积 问 题 ,一直以 来都
是水库运行治理过程中的重大难题 之一,本 文 基 于三 峡 水 库 建 成 蓄 水以
来 的出 、入 库 泥 沙 的 资 料进 行 整 理 分 析,明 晰了三 峡 水 库 的 淤 积 现 状; 并以 此 为 例,对库 区泥 沙 淤 积 的成 因 进 行了综 合描 述 ,指出 在 新 的 现 状 条 件下,仍应 对库 区 泥 沙 淤 积 机 制 进 行 深入探索;最后,通 过回顾我国对库 区泥 沙减 淤 措 施 的 研 究 现 状,基于目 前 的 高 新 智 能 技 术 的 发 展,对库 区 减 淤 防 治 的可预 测 性、智能 化 发 展 提 出了展 望 。
参考文献: [1]王俊,张欧阳,熊明.三峡水库首次蓄水对泥沙 输移特性的影响[J].水力发电学报.2007, 26(5): 102-106,96. [2]张根广,周双,王愉乐,刘余.泥沙输移问题研 究进展与展望[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9, 17(4):8-15. [3]N.I.ALEKSEEVSKIY,K.M.BERKOVICH,and R.S.CHALOV. Erosion,sediment transport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riv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2008, 23(2):93-105. [4]张瑞瑾,谢鏊衡,王明甫等.河流泥沙动力学 [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 [5]丁金凤.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研究[J].吉林水 利.2009.9:11-15. [6]李文杰,张凌越,杨胜发,杨威,肖毅,付旭辉.三 峡库区泥沙絮凝临界条件现场测量[J].水科学 进展,2019,30(01):76-83. [7]祖波,李旺,李振亮,等.黏性泥沙受紊动剪切 作用下的絮凝效果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8, 49(10):120-126. [8]陶国武,周泽宇.国内水库泥沙淤积治理综述 [J].吉林水利.2016,1:(36-38). [9]夏迈定,程永华,程建民.黑松林水库泥沙处理 技术的研究及应用[J].泥沙研究.1997,4:7-13.

[生态环境调研报告】关于三峡工程泥沙情况的报告

[生态环境调研报告】关于三峡工程泥沙情况的报告

关于三峡工程泥沙情况的报告泥沙问题是三峡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直接关系到三峡水库寿命和工程综合效益发挥,也是三峡水库“安全、健康、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从三峡工程论证开始,中央就高度重视三峡工程泥沙问题,三峡建委和三峡办各届领导同志,也都非常关心泥沙工作的开展情况。

为全面了解三峡工程泥沙冲淤变化,分析泥沙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泥沙工作下一步的意见,6月12日,陈飞副主任在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主持召开三峡工程泥沙工作座谈会。

交通运输部长江航道局,长江委设计院、水文局,重庆市港航局、移民局和三峡集团公司枢纽局相关负责同志,泥沙专家组部分专家,我办规划司、装备司、水库司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现将会议情况和泥沙问题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三峡工程蓄水后泥沙冲淤基本情况及分析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2008年至2012年)阶段性总结报告》、《2013年度三峡水库进出库水沙特性、水库淤积及坝下游河道冲刷分析》提供的数据,三峡工程蓄水后泥沙冲淤基本情况如下:(一)水库上游来水来沙2003年—2013年,三峡水库年均入库水、沙量分别为3652亿m3、1.84亿吨;论证阶段采用1961年—1970年水沙系列,年均入库水、沙量分别为4202亿m3、5.06亿吨;蓄水以来入库水、沙量分别为论证阶段的87%和36%。

2008年―2013年试验性蓄水期间,年均入库水、沙量分别为3550亿m3、1.79亿吨,分别为论证阶段采用值的84%和3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峡上游来水量略有减少,来沙呈持续减小态势。

来沙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上游大型水库群的建设运行拦截了大量的泥沙;二是上游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减少了入库泥沙量;三是上游河道采砂的影响。

有专家分析认为,若按照1991年―2000年新的水沙系列测算,三峡水库达到冲淤平衡的时间将由论证阶段的100年延长到300年,届时仍将保持86%的有效库容。

同时,也要看到,上游来沙减少趋势存在不确定性,例如:上游水利工程拦沙会随着水库泥沙淤积而减弱;“5·12”汶川地震后,岷江流域形成大量松散堆积体,也可能成为新的泥沙来源,如遇极端气象或地质灾害,将产生大量泥沙进入三峡水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对水库泥沙的认识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库泥沙淤积主要是河水挟带的泥沙在水库回水末端至拦河建筑物之间库区的堆积。

拦河筑坝后抬高了水位, 形成了在建筑物前近似水平、而在上游末端与天然河流原水面线相切的水面曲线。

水流进入库区后, 由于水深沿流程增加, 水面坡度和流速沿流程减小, 因而水流挟沙能力沿流程降低, 出现泥沙淤积。

水库淤积是水库设计和管理中的一个难题。

在河道上兴建水库会改变河流的水流条件和泥沙运动状态, 使泥沙在水库库区内淤积, 从而降低水库的使用效益, 甚至导致水库失效报废, 所以, 对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水库淤积观测和资料分析水库淤积的观测和资料收集是水库淤积研究的基础。

我国最早开展的系统性泥沙淤积观测是对20 世纪50 年代建成的永定河官厅水库、60 年代初建成的黄河三门峡水库和汉江丹江口水库的泥沙观测,从中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从60年代开始,水利部科技司针对黄河流域和北方多沙河流的水库淤积,选择了官厅、三门峡等12 座大型水库作为重点淤积观测的水库,并建立了“黄河泥沙研究协调小组”,组织了攻关研究和成果交流。

后来又将其扩展到包括南方水库在内的20 个大型水库。

以这20个水库为骨干,我国已有一支数量较大的水库淤积观测队伍,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不论从收集资料的数量、内容、深度和可靠性看,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二、水库变动回水区泥沙问题研究三峡水利枢纽运用各时期水库变动回水区的范围,从坝址上游约440km 的丰都,至嘉陵江入汇口以上的油溪,长约270km。

变动回水区河道流经丘陵和山区,平均比降约0.2‰~0.3‰。

河道由宽谷和峡谷相间,河床由基岩和卵石组成。

通过长江科学院等单位采用原型观测资料分析、泥沙数学模型计算与河工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认为:建库后变动回水区各河段均有不同程度的累积性淤积;局部河段发生河势调整,淤滩留槽,河道向单一、规顺、微弯形态发展;航道、港区较建库前有较大改善,少数港区和局部航道可能在丰沙年后的水位消落期出现航道尺度和港区水深、水域不足的情况,可采取优化水库调度,结合港区改建和整治、疏浚措施加以解决。

葛洲坝变动回水区河道演变主要表现为:分汊型河段向单一河槽河型转化;弯曲型河段的弯道平面形态趋向规顺,边滩淤高展宽和上下延伸,滩槽高差增大;顺直过渡段年内为汛淤枯冲,年际为累积性淤积,滩槽高差加大。

推移质淤积、变动回水区的冲淤及淤积引起的洪水位抬高是水库淤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有一定理论价值,而且对淹没、通航及与上游梯级联接等也有很大实际意义。

由于一般水库主要是悬移质淤积,推移质占的比例较小,所以我国对推移质淤积研究较少。

入库推移质往往缺乏实测资料,仅对丹江口水库和山东一些水库做过不同粒径泥沙的淤积量分析,确定了其推移质淤积量及组成。

较长时间推移质淤积部位及剖面的确定可参考文献。

水库淤积的上延,首先是淤积引起回水上延,上延后的回水又产生新的淤积,如此不断相互作用,形成了水库淤积的翘尾巴。

从理论上对淤积引起回水抬高的方程、特性以及回水末端定义等的研究见文献。

变动回水区的冲淤涉及到水库与河道的双重作用,是水库淤积最复杂的问题,不少成果对丹江口水库回水变动区冲淤特性进行了研究。

有对变动回水区河型特点及转化的可能性的研究成果。

关于变动回水区冲淤对航运的影响,也有一些调查成果。

韩其为对变动回水区提出了航运控制的调度原则,即要求枯季坝前水位不低于或等于航运控制水位(消落水位),以加大变动回水区枯季的航深和减少对航运不利的消落冲刷。

这种调度将在三峡水库中应用,能使枯季水深明显加大。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水库泥沙淤积管理理念○1“设计寿命”管理理念“设计寿命”管理理念是指在工程的寿命周期内,实现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完成工程既定的各项任务。

工程的寿命一旦确定,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就限于这个时段内进行。

“设计寿命”管理理念有如下特点:(1)工程的寿命期确定,工程管理是有限的线性过程;(2)水库建设、运行与维护的约束条件是规划或设计时所考虑的外部因素;(3)随着工程老化、水库不断淤积,工程逐步丧失各项功能;(4)工程寿命末期,报废或降等处理造成的环境和社会影响由后代承担。

这种管理理念在水库设计与运行管理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在这种管理理念指导下,为实现水库的各项功能,需要外部因素和建设目的,确定水库设计与运行管理的关键要素,包括水库寿命和水库运行调度方式。

同时,由于水库运行与维护的需要,应对水库进行安全管理,并进行相应的经济评价。

运行期间,若外部条件发生变化,尤其是来水来沙条件变化,一些水库库容会不断减少,甚至被淤满。

○2生命周期管理理念针对“设计寿命”管理理念中存在的问题,2003年世界银行提出了水库可持续管理的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包含的元素与“设计寿命”管理方法基本一致,但以循环的形式进行组织,循环是水库泥沙淤积管理得以实现的关键。

该理念的根本目标是通过积极地管理和维护,实现大坝主要功能的长久维持。

当工程老化不可避免时,大坝允许报废,同时每年定期拿出工程的部分收益成立报废基金,以此提供大坝报废所需的经费。

该方法下,从大坝获益的每代人都将为报废做出应有的贡献,代际公平得以维持。

由于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要求水库管理者积极采取泥沙淤积管理以维持水库的可持续利用,因此,不仅需要对各种管理技术进行经济分析,更需要对其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进行评估,以寻求最优的管理方案。

泥沙淤积管理效益和成本的识别与计算,影响决策者对方案的选择。

全面、正确地识别和计算效益、成本,做到不重不漏,是水库可持续利用、实现代际公平的关键。

2、水库泥沙淤积研究成果泥沙淤积研究揭示水库泥沙淤积规律,为泥沙淤积防治和管理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利用水库淤积和排沙规律,我国摸索出一套使水库淤积减缓、甚至不淤积的运行模式,即“蓄清排浑”。

利用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的滞后响应现象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滞后响应模型,为三门峡水库在2003年后制定合理运用方式提供了参考。

对大型水库淤积控制的研究,林一山提出水库长期使用的设想和概念;韩其为从理论上阐述了水库长期使用的原理和根据,并提出了长期保留库容的计算方法;周建军等以三峡水库为例,初步提出在大型河道型或径流水库上布置固定河段挖粗沙进行淤积控制研究。

现有水库淤积数学模型主要通过研究水流运动和泥沙运动规律,对河道或水库进行冲淤计算,重点关注淤积量计算,淤积形态、河床变形和边岸坍塌等。

国际上比较著名的有GSTARS模型、FLUVIAL模型、HEC-6模型、SSIM 模型、MIKE11模型和RESSASS模型。

国内应用较广泛的模型有张启舜模型、黄委设计院模型、韩其为模型、长江科学院模型、王仕强模型、王新宏模型、曲少军模型和张俊华模型等。

3、水库泥沙淤积防治措施○1拦减水库上游来沙在水库集水范围内开展水土保持,最大限度减少水土流失,是防治水库淤积的根本途径。

在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还可因地制宜采取坝库联合运用、绕库排浑、引洪放淤和渠道外蓄水等措施,防止泥沙入库。

○2利用泄洪排沙设施排沙利用水库泄洪排沙设施,选择合理的水库运行调度方式可进行排沙。

根据对入库水沙的控制程度,水库运行方式可分为蓄洪拦沙、滞洪排沙和蓄清排浑3类。

○3利用机械设备挖除水库泥沙利用机械设备将已经落淤或进入水库的泥沙清除出库,包括挖泥船挖沙、水力虹吸抽沙清淤、气力泵清淤、射流泵清淤和空库干挖等。

其优点在于耗水量小,对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缺点是需要消耗外部能量,清淤能力与范围有限,清淤成本高,且挖出的泥沙处置困难。

○4出库泥沙的有效利用出库的含沙浑水应尽可能地利用,不仅能充分利用水资源,降低清淤成本,还可以减少下游河道及水库泥沙的负担。

出库泥沙的处理可分为3类:泥沙回归下游河道或上游侵蚀区;引浑放淤,缓解用水矛盾,改善土壤;用作建筑材料。

4、水库泥沙淤积管理评价目前对水库泥沙管理经济评价和社会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研究不少,包括水库可持续利用和代际公平研究、水库经济和环境影响制约因素及影响计算研究、水库功能开发研究、水库生态特征及可持续发展分析探讨等。

世界银行于1999年启动了RESCON研究项目,提出水库可持续利用的评估方法,并开发了RESCON模型。

模型从泥沙淤积管理角度,考虑了多种水库清淤技术,采用经验关系计算各技术的清淤能力,从经济、环境和社会角度评估各清淤方案。

模型在巴基斯坦、伊朗、印度、瑞士、日本的多个水库得到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对于RESCON模型,尚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利用实测数据进一步对模型进行验证,识别模型的错误和局限;将洪水控制能力加入模型中;将其他泥沙淤积管理方法纳入模型中,如异重流排沙、泄沙和水库绕流等;使模型具备模拟梯级水库的能力;拓展模型模拟季节性水流的能力,以识别更适合冲沙的水文条件;可设置下泄水流的含沙量上限,作为下游环境约束的一部分;可计算每种方案的环境成本。

在RESCON模型基础上,结合中国水库的淤积特点,一些学者对水库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框架进行了研究,可快速评估泥沙淤积对水库防洪、发电、灌溉、供水、航运、生态等方面的影响程度,为决策者进行水库泥沙淤积管理决策提供初步依据。

一些学者还依据已有的清淤能力经验公式和最优控制方法,在RESCON模型的基础上扩充水库效益计算模块,增加泥沙淤积管理措施,可确定最优的清淤措施和清淤过程,为决策者选择水库清淤方案提供初步的依据。

总体上看,国外虽然在水库泥沙淤积管理评价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理念、理论和方法都比较超前,但对水库泥沙淤积防治措施研究得还不多。

我国在水库泥沙淤积防治方面的工程经验世界领先,但对水库泥沙淤积管理的评价研究和实践还比较薄弱。

近几年,我国逐步重现这一问题,对一些重点水库的泥沙淤积处理开展分析和评价等工作,与国外相比,我国还存在系统理论缺乏、评价方法不确定、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评价缺乏等不足。

三、结语水库泥沙淤积是水库运行治理的难题之一,不仅占用了水库的有效库容,使水电站的发电能力降低,更是严重影响水库运行安全。

根据上述几个水库排沙方式的比较,可以得知:虽然针对不同的水库的泥沙淤积都采取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国水库大多数采用“蓄清排浑”的水库排沙调度措施,且在水库的实际运用中起到良好的效果,尤其对于泥沙淤积严重的黄河流域,更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而减轻水库的淤积量,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

针对不同类型和地区的水库,国内众多科研工作者研究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详细深入地研究相应的排沙治理方案,从而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泥沙调度方案,有效地控制水库泥沙淤积,对水库运行安全和经济效益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