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3篇)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能够用实例说明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各种地貌。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4章 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案
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
.喜马拉雅山是地壳垂直运动形成的吗?
【提示】不是。
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隆起形成的,是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
堆积作用:在搬运
没有太大的变化?
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力作用——泥沙淤积使渤海变浅,而内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意义:今天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
.化石存在于哪类岩石中?
(1
甲乙
图甲景观的形成突出反映了( )
B.地壳的垂直运动
D.剧烈的火山活动
判断某一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否为内力作用所致,应一是看是否是自然作用,二是看其能量是否来自地球、在台湾东北部海岸的野柳地质公园,已有约
则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
在我国西北地区也有类似于“女王头”的蘑菇石,它的形成与“女王头”有何异同?
甲乙丙丁
关于以上四图地貌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丁图—
甲图表示风蚀蘑菇,是由于风力侵蚀形成的,主要分布于干旱地区。
乙图表示冰川侵蚀
原来是晶晶。
上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代表此次火山活动的地质过程及形成的岩石是
.1,d
下列与此次海底火山活动形成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 ( )
B.玄武岩
C
( )
.①②D.④⑤
本图对地壳物质循环的表述尚不够完整,以下有关完善本示意图的方案中,你认为最为合理的是。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变化,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构成2.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 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分析5.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表形态的构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分析,以及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地表形态的构成,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基本组成。
3. 讲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
4. 讲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风化、侵蚀、沉积、固结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
5. 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实际中的表现。
6. 探讨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
8.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地表形态的构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规律。
2. 实例分析:教师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如地震、火山、风化侵蚀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2024届高三地理考备考一轮复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答案] (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2) 形 成 的 先 后 次 序 : 构 成 尖 顶 山 的 玄 武 岩 、 构 成 平 顶 山 的 玄 武 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 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 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 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 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 (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 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 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形成沙滩等
性)
滨海地区
2.不同的外力作用在不同的区域形成的地貌 (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 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 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二、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主要是___太__阳__辐__射__能____。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作用有哪些?
表现
因素
作用
风化 作用
温度、水、 __生__物__
使岩石发生_崩__解___、 _破__碎___;为其他外力作用 创造条件
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
侵蚀 水、_冰__川___、 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
元。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 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 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 发时期。
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4.1营造地表形态力量(2课时)
授课题目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第1课时〕教学目标,推断岩石类型及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2.结合实例,解释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3.从区域的视角,解释板块运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重点难点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媒体展现课堂主讲内容〔工程〕课前提问:1、地中海气候分布、特征、成因及对农业的影响。
2、红海、安第斯山的形成缘由.3、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地形成缘由。
一、内力作用1、概况: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貌影响2、地壳运动与地貌:二、板块构造与地貌1、观点2、分布3、边界留意:边界名称由来及海底岩石年龄关系。
【对点练】考向1地壳运动与地貌(2020·天津等级考)如下图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
读图,完成1、2题。
1.形成图示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所需的外力作用分别是()A.变质岩、水平裂隙、流水侵蚀C.岩浆岩、垂直裂隙、风力侵蚀集体研讨状况记录2.导致如下图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A.垂直抬升B.水平拉张考向2板块运动及其形成的地貌读某种地质演化过程示意图,完成第5题。
5.以下地貌形成和上图地质演化过程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A.马里亚纳海沟—e B.喜马拉雅山—bC.东非大裂谷—c D.雅鲁藏布江谷地—f以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逝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讨论,百年之内该岛上的自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2014·大纲卷)1.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快速的独特条件是A.海拔高B.种源丰富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同学提升落实教学反思授课题目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第2课时〕教学目标,推断岩石类型及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2.结合实例,解释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3.从区域的视角,解释板块运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重点难点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媒体展现课堂主讲内容〔工程〕课前提问:1。
高中地理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1)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重点和考点(一)课程标准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分析内力、外力作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来分析地壳变动,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辩证地分析地表形态的变迁。
二、主干知识梳理(一)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主要是。
它主要表现为、、。
2、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和。
水平运动使岩层,常形成和;垂直运动使岩层,引起。
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为主,以为辅。
3、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
(二)外力作用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主要是。
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和四种方式。
2、在、和等因素的影响下,或的岩石经常发生和,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这种作用叫。
3、、、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进行破坏,叫作用,常在原地形成地貌。
4、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5、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
2、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受到、、和作用,形成岩;已形成的岩石在一定和作用下发生作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岩石深处发生作用,又成为新的。
这个过程称为。
【达标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地质灾害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导致的是()A、印尼大地震B、印度洋海啸C、云南东川泥石流D、夏威夷的火山喷发据《科技日报》报道:西部大开发调研组于2001年秋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了一处面积约100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类型。
该处花岗岩岩华丽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滚,仿百兽飞禽。
伟硕岩体已被掏蚀得薄如蛋壳。
花岗岩岩体绵延分布百里,相对高差百米左右。
据分析,此处的花岗岩体的外围出露的是距今5亿年至4亿年的奥陶纪和志留纪的沉积岩地层。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2-4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高考第一轮复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2012届咼考一轮复习第13课时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咼考考点: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地壳的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考点分析:1 •以典型地质地貌的景观图或模式图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分析、运用能力。
2•以区域图或等高线地形图为背景,描述地貌特征,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策略。
3•剖析地貌的形成过程,推测地貌的演化趋势。
知识梳理: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 _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 ___________ 、岩浆活动、_________ 。
其中,_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3.地壳运动: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上升和下降水平运动:常形成绵长的____________ 和巨大的______________二、外力作用1 •能量来源: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主要表现形式。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岩浆岩、_____________ 、变质岩之间的相互转化。
2 •岩浆及三大类岩石的形成教学过程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地质作用:地球表面的主要动力有三:太阳辐射(大气、水的运动和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地球内能(主要是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天体引潮力(形成潮汐现象)。
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
高考名师解析1.(2011年山东高考题)图1为我国北方某地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 )下列土地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①甲处平整士地,提高土地质量②乙处修建护坡堤,防止岸坡侵蚀③丙出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④丁处修建挡土坝,拦截泥沙以淤地A .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图像信息的提取分析能力及对区域开发整治的掌握。
由图示可知,乙处有断层,不适于修建护坡堤;丙处位于地势较高的陡坡,应注重生态保护,而不应再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
[备考资料]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doc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纲要求】1. 高考要求:(1)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热点:(1)从考核内容上看,侧重考查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从考核形式上看,多以区域图、地貌景观图、示意图等形式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3)从考核能力上看,注重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考情分析】1.考点分布:2012山东卷基测44;2012浙江卷文综3-4;2012山东卷文综。
2.高考命题趋势:(1)以重要地形区、重大地质灾害、典型岩石的形成为背景材料,结合区域地理考查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知识点。
(2)结合板块构造学说,联系汶川地震考查地震等灾害的成因、分布等知识。
(3)以热点地区区域地形区特征与等高线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相结合的形式,考查地质构造、地貌、人类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地质构造与找水、找矿、交通工程建设的关系,地貌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等。
【自主学习】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热能。
21.能量来源:主要是__________。
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__________。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A是________,B是________(或变质岩),C是______(或沉积岩)。
2.地质作用:①__________;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③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④____________。
【学习探究】〖互助学习〗根据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喜马拉雅山脉和东非大裂谷都是主要由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分析二者的形成有何不同吗?2.形成长江三峡和长江三角洲的外力作用有何异同?3.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的总称,化石只可能存在于哪类岩石中?4.岩石圈的三类岩石都能直接相互转化吗?〖思路点拨〗点拨点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主要内力作用例 1.读图回答(1)~(2)题。
高中地理必修1优质学案: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程标准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学习目标1.记住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2.举例分析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说明岩石转化关系。
[基础知识梳理]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分类(1)迅速激烈的内力作用,如火山喷发或地震。
(2)极其缓慢的内力作用。
3.表现形式及影响(1)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的平行于地表垂直于地表二、外力作用1.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它们被统称为外力作用。
2.能量来源: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表现形式及作用4.对地表的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1)岩浆岩由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被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固结成岩作用而成。
(3)变质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经变质作用而成。
2.物质循环过程(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岩浆、B喷出型岩浆岩、C沉积岩。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a外力作用、b变质作用、c重熔再生、d冷却凝固。
『思考』1.喜马拉雅山的隆起是不是地壳垂直运动的结果?提示不是。
喜马拉雅山是地壳水平运动导致岩层弯曲变形而出现隆起上升,形成的巨大褶皱山脉。
2.三大类岩石彼此之间能否直接相互转化?提示不能。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沉积岩和变质岩不能直接转化成岩浆岩。
3.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变成千沟万壑的?提示远古时代的风力堆积形成黄土高原;现代的流水侵蚀形成现在的千沟万壑。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变化;(2)掌握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的地表形态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际地表形态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运用地理模型和图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服务于社会和人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变化;(2)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地表形态现象的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1)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内在联系;(2)地表形态现象的实际应用和解释。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的相关知识;(2)准备相关的地理模型和图示;(3)准备实际的地表形态现象案例。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章节内容;(2)准备笔记本和笔,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变化原因。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变化,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运用地理模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分析实际的地表形态现象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解释和分析。
3. 课堂练习与讨论:(1)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2)组织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模型演示和实际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了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变化,掌握了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过程;(2)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地表形态变化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际地表形态变化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运用地理模型演示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地表形态演变过程中各种力量的作用及相互关系;(2)实际地表形态变化现象的解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演变;(2)提问:“地表形态是如何变化的?是什么力量在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知识讲解:(1)讲解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如地壳运动、流水侵蚀、风力侵蚀等;(2)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地球内部力量的地壳运动、火山地震,外部力量的风力、流水等。
3. 实例分析:(1)展示实际地表形态变化实例,如河流三角洲的形成、海岸线的变迁等;(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例中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4. 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际地表形态变化实例,分析其原因和过程;(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5. 总结提升:(1)总结地表形态演变的过程和内外力作用的影响;(2)强调地理知识在解释实际地表形态变化现象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地表形态演变的过程及内外力作用的影响;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学案12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学案12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点呈现】 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地壳物质循环。
【素养目标】 1.联系海陆、湖陆交界地带的一些典型地貌的形成,从要素综合和时空综合的角度探究其形成和发展演化过程,分析内、外力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综合思维)2.结合区域气候、水文特征,从区域的视角解释地貌的形成原因。
(区域认知)3.动手绘制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分小组探讨典型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地理实践力)知|识|梳|理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①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②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系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③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岩浆只有④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拓展] 准确理解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1)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结果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2)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
(3)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⑤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表现因素作用结果风化作用⑥温度、水、生物使岩石发生⑦崩解、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⑬平缓侵蚀作用水、⑧冰川、空气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⑨侵蚀地貌搬运作用风、⑩流水、冰川等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⑪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堆积外力减弱或遇被搬运的物质⑫堆积下来作用到障碍物[提醒] 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遭到破坏,形成许多松散物质,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力无关。
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二者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变质岩(或沉积岩)。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课标解读】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目的在于联系实际,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在学习方法上,课标要求注重“地理过程”研究,“探讨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和变化机理”。
因此在本节中引起地表形态变化内外力作用原理成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内力作用的原理和过程,并能判断和解释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2)理解外力作用的原理和过程,并能判断和解释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3)能说出内外力作用的区别与联系,并能用于具体分析某一地貌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资料,分析、思考、交流、尝试用已学知识,判断和分析某地貌的成因,培养观察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所学辨别地理事物的能力。
(2)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感受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在活动中提高然就知识的能力,逐步领悟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运用内外力作用的原理解释地貌成因可以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实的科学态度。
建立内力和外力作用辩证统一的关系,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教学重点】1. 内、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典型地貌;2. 内、外力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对于某地貌景观的成因及形成过程分析,如何由静转动运用地质作用的原理进行准确的分析。
师: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五岳之一“西岳华山的险峻、挺拔,其山峰拔地而起,悬崖峭壁令攀爬者心惊胆颤,但是华山也有其秀丽多资的一面,五座山峰犹如一朵花的花瓣,峰顶还有诸如“大鸟石”等形状奇特的岩石。
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了这种景观的形成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从这节课中寻找答案。
【教师】:【教师总结】:地质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其中内力作用的最主要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它往往引起地壳中岩层的变形与变位从而形成一定的地质构造来改变地貌形态,力作用的主要方向是“使地表起伏不平,增强地势的高差,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范本
一、教案基本信息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范本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表形态的构成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地壳运动、流水、风力、冰川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地表形态的构成和特点。
2. 地壳运动、流水、风力、冰川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
2. 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作用的区分。
二、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地表形态的构成和特点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地表形态,分析其构成和特点。
2. 介绍地表形态的分类,如山地、平原、丘陵等。
2.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活动:1. 讲解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类型,如板块运动、地震等。
2. 分析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作用,如山脉的形成、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等。
第二课时:3. 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活动:1. 介绍流水的侵蚀、沉积作用。
2. 分析流水作用在地表形态上的表现,如河谷、瀑布等。
4. 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活动:1. 讲解风力的概念和侵蚀、沉积作用。
2. 分析风力作用在地表形态上的表现,如沙丘、风蚀蘑菇等。
5. 冰川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活动:1. 介绍冰川的概念和侵蚀、沉积作用。
2. 分析冰川作用在地表形态上的表现,如冰川谷、冰碛地貌等。
四、课后作业1. 总结地表形态的构成和特点。
2. 分析地壳运动、流水、风力、冰川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观察周围的地表形态,举例说明各种自然力量的作用。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问题驱动、实例展示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第1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①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
④
由于温度变化,岩石表层与内部
受热不均,产生差异膨胀和收缩,
容易崩解破碎。
②
③
物理风化示意图
1、风化作用
概念: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 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这一过程叫作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我国东部海岸带和西北干旱区
2.盐的风化作用——盐风化 大本131页 盐风化作用是指雨水或海水等含盐水分(溶液)渗透岩石并由内部从岩块 下方渗出,盐分结晶膨胀而导致岩石露头表面矿物颗粒、碎片或部分盐晶 脱落的物理风化作用。一般岩石露头表面(主要是侧面)因物质脱落,易形 成各种形态的风化凹穴,多见于沿海和内陆干旱地区的近地面岩石中。风 化时间越长,风化穴越大。 (1)要形成盐风化,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提示 可溶性盐类物质、含有孔隙的岩石、干湿交替的环境、蒸发旺盛 (2)我国东部沿海海潮平均高潮线与最大涨潮线之间的区域也存在盐风化 现象。与西北内陆地区相比,沿海地区形成的风化穴的大小有何特点? 提示 沿海地区形成的风化穴小。
岩浆活动(火山喷发)
一、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作用 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2023·全国甲卷】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 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
A. 冰川作用
B. 化学溶蚀
C. 河流侵蚀
D. 风力侵蚀
12. 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年龄最接近的是 D
A. 花岗岩区
B. 变质岩区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轮讲
C B.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
C.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 D.④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 6、图中城市历史上曾是某王朝的都城,该王朝一般会选择在土层深厚、
B 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皇家陵墓。图中较为理想的地方是( )
下形成的。采玉期集中在每年十月至次年四月。清代,主要是人工采集河床上 的翡翠石料(也称水石,如图2),现在则使用大型机械采掘。80%以上的翡翠原 料出口中国并加工、销售。最近,缅甸准备将翡翠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
(1)根据资料推测乌龙河“水石”的形成条件。
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岩浆侵入,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后 经地壳抬升、外力侵蚀、搬运、沉积。
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
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
堆积。由此
B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 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
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
D 7、全新世以来海岸变迁的状况是
A.一直向陆地方向后退 B.一直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相对稳定 D.先向陆地后退,后向海洋推进
C 8、对海岸线的变迁影响较弱的地质作用是
A.河流的堆积作用 B.地壳的升降运动
C.风力的侵蚀作用 D.海浪的搬运、堆积作用
(2015年全国2卷)如图示意在 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 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 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 一侧的固定点。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含解析
第1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对地表形态塑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我们称之为地质作用。
根据能量来源的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热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1)地壳运动:1运动形式:A.水平运动:造成岩层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B.垂直运动:造成岩层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两种方向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过程缓慢,不易察觉,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岩浆活动:1形式:主要有岩浆喷出(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两种形式只有喷出地表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但作用微弱。
而喷出岩又分为裂隙式(线状)喷发或中心管道式(点状)喷发。
(3)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高温高压)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二)作用主体: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三)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1.风化:风化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温度、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进行分解,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实质是“大块变成小块”。
注意:风化不过多与风联系,风化之后的产物我们称之为风化壳,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从地表风化壳厚度来看,温度高,水分多,植物茂密的地区风化壳厚度最大。
【类型】1物理风化:岩石机械破碎,化学成分没有显著变化。
分:热力风化;冰劈作用。
2化学风化: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
在干燥的环境中,以物理风化为主;在湿润的环境中,以化学风化为主,物理风化主要受温度变化影响;化学风化受温度和水分变化影响都较大。
3生物作用:受生物生长及活动影响而产生。
主要有:机械破坏,植物根分泌出的有机酸。
高三地理复习 第四章 第1课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要点·疑点·考点一、内力作用1.地表形态的变化: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2.地表形态的变化的原因:3.影响地表形态的力:二、外力作用⑴表现:、、、。
⑵对地貌的影响:①流水作用:流水侵蚀地貌:使地面崎岖。
如:、、。
流水沉积地貌:如: 、 。
②风力作用:风蚀地貌: 、 、 、 。
风积地貌: 、 、 。
③人类活动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成因分类: 岩、 岩、 岩 ⑴岩浆岩喷出地表 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岩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型岩浆岩 如: 岩⑵沉积岩①形成过程: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②沉积岩按沉积物分: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岩、 岩、 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 岩。
③沉积岩的特征:岩层和化石 → 记录地球历史的“ ”和“ ”。
可确定地层 和 ;还可 。
⑶变质岩例如:石灰岩 ; 页岩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⑴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 、 、 ) 过程:岩浆——岩石——新岩浆——新岩石,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⑵其组成和过程图示:如图搬运、沉积风化、侵蚀地壳物质循环简略图示⑶作用及意义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地壳物质与地球内部和外部在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与能量转化; 地表物质循环深刻地影响着地表的自然地理环境。
能力·思维·方法【例1】下图表示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原因,请判断图中甲、乙两处分属何种岩石( )A 、岩浆岩和变质岩B 、变质岩和沉积岩C 、沉积岩和岩浆岩D 、沉积岩和变质岩 延伸·拓展【例2】读“五种外力作用方式关系图”,判断: 图中数字能够反映太湖平原形成原因的是( )A .1B .2C .4D .5【例3】下图河流中三个不同位置与三幅河流断面图及外力作用形式对应正确的是( )A .①—a —侵蚀作用为主B .②—c —搬运作用为主C .③—b —沉积作用为主D ①—c —搬运作用为主【例4】读下面五幅“地貌示意图”,回答:(1)按照范例填写下表:地貌名称地质作用A B15423C 风蚀蘑菇风力侵蚀DE(2)A地貌特点为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习目标定位知识体系预览1.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
2.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3.应用:运用内外力作用解释地貌的形成。
考点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影响[核心知识再现]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对地形的影响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举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相互关系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喜马拉雅山脉和东非大裂谷都是主要由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
你知道二者的形成有何不同吗?提示喜马拉雅山脉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而东非大裂谷则是由板块张裂形成的。
[高分素养提升]读下面景观图,回答(1)~(2)题。
(1)甲景观图的形成,突出反映了()A.地壳的水平运动B.地壳的垂直运动C.剧烈的火山活动D.外力的强烈侵蚀(2)乙图中地质构造及出露的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C.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D.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解析』第(1)题,由甲图可知,景观悬崖壁立(是我国著名的华山景观),突出反映了地壳岩层沿断裂面相对上升形成的地貌。
第(2)题,由乙图可知,岩层受挤压形成褶皱,褶皱一般埋藏在地下,只有经外力侵蚀或地壳上升后才出露地表。
『答案』(1)B(2)A1.辨析各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不同的内力作用会使岩层发生不同程度的弯曲和变形,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质构造和地貌,考生只需掌握各内力作用对岩层、地貌造成的影响,就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
例如,岩层地壳运动中的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褶皱中的背斜向上弯曲,多形成山地;褶皱中的向斜向下弯曲,多形成谷地。
2.根据地貌及岩层剖面特征判断内力作用的类型要求考生能在辨析各内力作用对地貌影响的基础上,根据所给图片或材料信息,判读出岩层的地质构造,进而确定内力作用的类型。
如下图,图1山体岩层清晰,岩层向上弯曲明显,应为背斜构造形成的山地,属于地壳运动中的水平挤压运动造成的;图2山体呈锥形,且山顶凹陷呈圆形,为典型的岩浆活动形成的火山。
3.地质构造类型的判读地质构造指岩层在内力作用下发生的弯曲和变形,包括背斜、向斜、地堑、地垒等,考生需分清地质构造与地貌无关,地质构造仅与岩层的弯曲和变形有关,地貌指地表的起伏变化。
如右图中,a处岩层向上弯曲,其地质构造为背斜,但其地表甲为谷地;b处岩层向下弯曲,其地质构造为向斜,但其地表乙为山地;丙为断层构造等。
[真题考向探究]考向一内力作用表现形式的判断1.(2014·浙江文综,7)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
读图,完成下题。
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A.①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B.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C.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D.④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解析』根据此地位于北纬38.5°,东经106°附近,且有黄河流经,可推知是银川平原,①地为贺兰山,地势较高,无法受到黄河干流流水侵蚀,A项错。
②地位于山口地区,由黄河的众多小支流形成沙砾洪积,不是干流洪积形成的,B项错误。
③地有黄河干流流经,断裂下沉后黄河的泥沙在这里冲积形成冲积平原,C项正确。
④地地势较高,黄河干流无法向高处堆积,D项错误。
『答案』 C考向二对内力作用概念的理解2.(2013·广东文综,1)下图为某地实景图。
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A.搬运作用B.地壳运动C.变质作用D.风化作用『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貌为山地,岩层弯曲显示地质构造为褶皱,所以应为地壳水平运动导致的岩层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答案』 B考点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核心知识再现]1.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有什么区别?提示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2.侵蚀作用与地貌侵蚀类型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如,雅丹地貌)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湿润、半湿润地区(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
4.沉积作用与地貌沉积类型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如,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形成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形成长江三峡和长江三角洲的外力作用有何异同?提示均为流水作用,前者为流水侵蚀而成,后者以流水堆积为主。
[高分素养提升)(2017·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质检)下图示意长江口部分沙岛群演变过程。
读图完成(1)~(2)题。
(1)1880~1945年,①②③④四处侵蚀速率大于堆积速率的是()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2)据河口沙岛群的空间演变趋势推测,长江河口地区一百多年来()A.河口不断拓宽,河道不断变深B.海水侵蚀作用大于河流堆积作用C.北航道航行条件始终好于南航道D.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积速率『解析』第(1)题,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堆积,越往入海口,河流的流速越慢,堆积作用越明显。
结合图中①②③④四处1880年和1945年的沙洲0米线的变化可知,②③④处的沙洲或从无到有或由小变大,唯有①处沙洲消失,说明①处受侵蚀速率大于堆积速率。
第(2)题,由图可知,沙洲的面积在增大,说明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积速率;河口不断变窄,河道不断变浅,海水侵蚀作用小于河流的堆积作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水流向南岸偏,南岸受冲刷,河道变深,北岸受堆积,航道淤浅,故北航道航行条件比南航道差。
『答案』(1)A(2)D1.判断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对应地貌(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以我国为例)(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如图所示)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2.外力地貌的应用(1)风向的判定(2)河流流向的判定[真题考向探究]考向一外力作用与地貌1.(2016·新课标全国Ⅰ,7~9)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解析』第(1)题,贝壳堤是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所以,某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这样大量的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而形成贝壳堤,故选C项。
第(2)题,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故选B项。
第(3)题,由图可知,渤海湾沿岸该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在多条贝壳堤形成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泥沙在海水作用下堆积,海岸线向海洋的方向推进,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入海口有大量泥沙沉积,导致海岸线多次变动,故选D项。
『答案』(1)C(2)B(3)D2.(2016·天津文综,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1)图1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B.由西向东倾斜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D.由北向南倾斜(2)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B.气候持续性变暖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D.地壳阶段性下沉『解析』第(1)题,由图中古海岸线曲线的时间变化特点及等高线的变化规律,可推知图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第(2)题,由题干“……贝壳堤……是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结合图中贝壳堤的不同年代的位置分布,说明该地海平面存在间歇性下降特点。
『答案』(1)C(2)A考向二风化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2016·海南地理,19~20)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
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据此完成(1)~(2)题。
(1)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A.东北坡B.西北坡C.东南坡D.西南坡(2)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A.温带荒漠带B.温带草原带C.热带雨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提示,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南坡昼夜温差大,西坡下午受到太阳辐射强,西坡的白天气温高一些,所以西南坡气温日较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