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必修三《邻居们》教案
邻居们-语文版第三册教案
邻居们-语文版第三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邻居的生活、职业和人际关系等,并培养尊重邻居、积极参与社区生活的态度和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包括朗读、口头表达、写作等;
•掌握形容词及其在句子中的运用;
•学习认识、运用古诗词,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重难点
1.形容词的运用
2.古诗词的学习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分钟)
老师拿出一个瓷器姑娘,根据瓷器姑娘的样式和装饰向学生讲述其来历,并引出邻居和邻里关系的话题,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 学习及练习形容词(20分钟)
老师通过举例和课文解析让学生掌握形容词的含义和运用,引导学生在阅读练习中感受作者用词的妙处。
3. 学习古诗词(20分钟)
老师选取《静夜思》、《登高》等古诗词,通过解读、感悟、背诵等方式让学生欣赏古诗词之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4. 听力练习(15分钟)
老师播放5个邻居语音,让学生听后选出其职业和特点,并以此展开表达讨论,增强口语表达能力。
5. 写作练习(20分钟)
老师通过阵地打卡、写家信、写邻居肖像等形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形容词和古诗词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
•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积极参与,表达意见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形容词和古诗词进行表达和写作;
•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古诗词之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备课精选】2012年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三学案:《邻居们》
《邻居们》学案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有关小说的知识。
2.技能目标把握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情感目标感悟小说主旨,认识国民劣根性。
二.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感悟小说主旨,认识国民劣根性。
四.教学方法点拨、探究式我夯基我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管辖.(xiá)污辱.(rǔ)惩.罚(chéng)B.悔.悟(huǐ)嗜好(shì)赤裸裸.(luǒ)C.溺.爱(nì)契.约(qì)糟蹋.(tā)D.过瘾.(yǐn)仆.人(pú)鬼祟.(suì)解析:C项“蹋”应为“tà”。
答案:C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 )A.尊严唠叨积蓄勤恳B.隔阂交涉签字指摘C.道歉惩处欣幸富裕D.书籍和暧钦仰笃学解析:D项中的“暧”应为“蔼”。
答案:D3.(2006江西高考,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今年1月1日,中国26年来粮食接受联合国__________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2)“保卫钓鱼岛”网站遭受黑客袭击,__________仍在修复当中。
(3)帕舍森病是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疾病,拳王阿里就患有__________病。
A.馈赠日前该B.捐赠目前该C.馈赠目前本D.捐赠日前本解析:馈赠:赠送(礼品)。
捐赠:赠送(物品给国家或集体)。
日前:几天前。
目前:指现在,与题中“仍在”相照应。
该: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多用于公文)。
本:指自己方面的。
答案:B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家是什么?家不只是房子,不只是丈夫、妻子、孩子,家是一份惦念,家是一份牵挂。
B.是今天去买钢笔呢?还是明天去买钢笔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C.诈骗犯有一种特长,讲究“适销对路”:你迷信鬼神,他就以鬼神为饵,你迷信权力,他就以权力为诱。
高一语文《邻居们》学习要点
《邻居们》学习要点一、学习目的和要求: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了解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3、知晓课文的艺术特色。
二、学习步骤及内容:<一>理解课文的内容与结构。
课文大致分为四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她怕,她得想办法”)这是明先生、明太太两大主人公的出场介绍。
第二部分(从“明先生的小孩偷了邻居的葡萄”至“这些议论使她消了不少的气”)写明、杨两家如何处理“明先生的小孩偷了邻居的葡萄”这件事。
第三部分(从“夫妇们正这样碎叨唠着出气”至“‘恨'有那么一点儿佩服的气味在里头”)写送错信事件之后,明杨两家各自的反应。
第四部分(末段)一个讽刺性很强的结尾,揭示小说主旨: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很难消除。
<二>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1、明太太的形象分析:(1)小说的第一部分写出了明太太性格的几大特点?作者写这些有什么意义?小说一开头介绍“明太太的心眼很多”,“大缺点,不认识字”,这应该可以算性格中的两大特点。
这些特点,为下文很多情节埋下了伏笔。
如果不是明太太心眼多,在明先生面前总爱编排是非,就不会有两家不断的纠葛和冲突。
如果不是她不识字,从而多疑,拒收信件,那么送错信件也不会演化成一场风波。
(2)小说的第一部分,用哪些细节体现了明太太脆弱的心理和可悲的家庭处境?这可从明太太的几段话入手分析。
一方面,“对于儿女,对于丈夫,她无微不至的看护着。
对于儿女,她放纵着,不敢责罚管教他们。
她知道自己的地位还不如儿女高。
在她的丈夫眼前,她不敢对他们发威”,“她晓得丈夫要是恼了,满可以用最难堪的手段待她;明先生可以随便再娶一个,她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另一方面,“孩子们和别家的儿女打架,她是可以破出命的加入战争;叫别人知道她的厉害,她是明太太,她的霸道是反射出丈夫的威严,像月亮那样的使人想起太阳的光荣”。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明太太在家中的卑微地位和外强中干。
“月亮”和“太阳”的比喻非常贴切、生动。
“她”为什么“心眼多”,为什么“多疑”,这些都是值得分析的。
高中语文:3.9-10《邻居们》《山地回忆》知识精讲(语文版必修3)
《邻居们》《山地回忆》【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邻居们》《山地回忆》《宝黛初会》和《巨翅老人》二. 学习目标教学目的:(一)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二)体会作品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三. 知识归纳总结1、老舍(1899 ~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
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
20世纪30年代就成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集《赶集》等。
其《骆驼祥子》问世后蜚声文坛,标志着老舍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达到了他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曾先后被译成十几种外文。
40年代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贫血集》、《月牙集》,以及通俗文艺作品集《三四一》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正红旗下》,长篇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散文杂文集《福星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老舍文学创作历时40年,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
人物性格鲜明,细节刻画真实。
能纯熟地驾驭语言,善于准确地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
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2、孙犁(1913~2002)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
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
1936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
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
邻居们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优秀教案
邻居们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邻居们》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学习小说的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掌握小说的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
3.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变化的细腻描写。
2.理解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同学们谈谈对邻居的印象,引出邻居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介绍《邻居们》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二、课文阅读1.分组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邀请几名同学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和节奏。
三、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a.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他(她)的性格特点是什么?b.小说的其他人物有哪些性格特点?2.讨论小说的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a.小说采用了哪种叙事方式?b.小说的语言风格有哪些特点?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变化的细腻描写:a.主人公在故事中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b.这些心理变化是如何表现出来的?2.理解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a.小说中有哪些象征手法?b.这些象征手法对主题思想的表达起到了什么作用?二、课文解析1.逐段分析小说的情节和结构,让学生理解小说的叙事节奏和情感变化。
2.解析小说中的关键词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课后作业2.选择一个小说人物,为他(她)写一篇心理描写。
第三课时一、课堂分享1.邀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读后感,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
2.分析同学们的心理描写作业,讨论如何更好地表现人物心理。
二、课堂小结2.鼓励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邻居,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
三、课后作业2.选择一个小说人物,为他(她)设计一段对话,展现其性格特点。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同学们对小说《邻居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大家能够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叙事手法,对主题思想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邻居们教案
《邻居们》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二、体会作品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一、本文篇幅较长,由几大板块组成,需要进行总体梳理;而更重要的是掌握故事情节中多个人物多侧面深层次性格的呈现。
二、老舍作品的文化内涵是很耐人咀嚼的,文章中两个家庭的冲突其实可以解读为两种文化的摩擦,理解这一精神实质是教学难点。
三、介绍老舍的生平经历以及观点主张,介绍后学的评价,辅助学生体会文章的主题,加深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通过梳理情节,把握文章内容几大部分。
二、理清明太太和明先生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多方位性格,以及他们性格微妙的变化。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题解1我等。
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21935年人间书屋出版了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樱海集》,收有十篇小说,大多写于青岛,《邻居们》就是其中一篇。
老舍在青岛居住的房子,“开开屋门,正看邻家院里的一树樱桃。
再一探头,由两所房中间的空隙看见一小块儿绿海”(老舍自序),既能赏樱花,又可观大海,有“樱”有“海”,所以名曰《樱海集》。
3成就不高,“在我的写作经验里也没有一点重要,因为它并没引起我的写作兴趣”(老舍《我怎样写短篇小说》)。
他的短篇小说应该从《老张的哲学》算起。
老舍回顾他写《邻居们》前后的小说创作,把它们归为如下几类:《赶集》与《樱海集》里所收的二十五篇,和最近所写的几篇——如《断魂枪》与《新时代的旧悲剧》等——可以分为三组。
第一组是《赶集》里的前四篇和后边的《马裤先生》与《抱孙》。
第二组是自《大悲寺外》以后,《月牙儿》以前的那些篇。
第三组是《月牙儿》《断魂枪》,与《新时代的旧悲剧》等。
第一组里那五六篇是我写着玩的;……第二组里的《微神》与《黑白李》等篇都经过三次的修正;既不想再闹着玩,当然就得好好的干了……第二组里十几篇东西的材料来源大概有四个:第一,我自己的经验或亲眼看见的人与事。
语文版语文高一邻居们 《邻居们》素材 语文版必修3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邻居们》简介
《邻居们》小说中的事件有二,称之为“葡萄事件”和“信件事件”。
小人物,小事件,作品的篇幅也不长,很合乎老舍对短篇小说“集中”“紧凑”的要求。
最为精巧的,是人与事的配合,时合时分地推动着小说的发展。
老舍以从容的笔墨刻画了生动的人物,同时揭示出“故事”背后的“人类的普遍性”“人生的哲理”,从而完成老舍式的文化批判。
小说围绕两件事情展开,一件是围绕明家的孩子偷了杨家的葡萄,两家大人的反应;另一件是对两封信(包括杨先生写给明先生的信和明先生同伙写的并且邮递错的信)两家人的表现。
这两件事因果上并不关联,但是它们共同带动了两家人情绪的发展,使得大家尽情表演,个性充分呈现,构成了小说颇有喜剧色彩的情节
精心校对版本。
【高中语文】邻居们ppt精品课件1
• 3 老舍最早的一篇短篇小说是在南开中 学教书时写的,当时纯为了敷衍学校刊 物的编辑,成就不高,“在我的写作经 验里也没有一点重要,因为它并没引起 我的写作兴趣”(老舍《我怎样写短篇 小说》)。他的短篇小说应该从《老张 的哲学》算起。 • 老舍回顾他写《邻居们》前后的小说 创作,把它们归为如下几类:
• 《赶集》与《樱海集》里所收的二十五篇,和 最近所写的几篇——如《断魂枪》与《新时代 的旧悲剧》等——可以分为三组。第一组是 《赶集》里的前四篇和后边的《马裤先生》与 《抱孙》。第二组是自《大悲寺外》以后, 《月牙儿》以前的那些篇。第三组是《月牙儿》 《断魂枪》,与《新时代的旧悲剧》等。第一 组里那五六篇是我写着玩的;……第二组里的 《微神》与《黑白李》等篇都经过三次的修正; 既不想再闹着玩,当然就得好好的干了……第 二组里十几篇东西的材料来源大概有四个:第 一,我自己的经验或亲眼看见的人与事。第二, 听人家说的故事。第三,摹仿别人的作品。第 四,先有了个观念而后去撰构人与事。列个表 吧:第一类:《大悲寺外》《微神》《柳家大 院》《眼镜》《牺牲》《毛毛虫》《邻居 们》……
• • • •
•
阅读后思考:小说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来突出 邻居之间的隔阂? 两件事情。 一件是围绕明家的孩子偷了杨家的葡萄,两家 大人的反应; 另一件是对两封信(包括杨先生写给明先生的 信和明先生同伙写的并且邮递错的信)两家人 的表现。 这两件事因果上并不关联,但是它们共同带动 了两家人情绪的发展,使得大家尽情表演,个 性充分呈现,构成了小说颇有喜剧色彩的情节。
• 但是家庭中夫妇、母子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导致 了明太太性格的异化。家庭里她是受虐狂,家 庭外她成了虐待狂。家庭中压迫和被压迫的关 系延伸到家庭之外,明太太成了可恨的压迫者, 对邻居、对仆人、对她看不惯的任何人,她都 时时刻刻想表示出她的尊严。这旧时代的家庭 氛围中,她这样扭曲的双重性格是很普遍的。 有趣的是,细细分析,不仅明太太,其实明先 生,甚至杨家夫妇身上也都或轻或重地带有这 样双重性格的痕迹。
(语文版)必修三:第9课《邻居们》ppt课件(15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邻居们教案4
《邻居们》教案一。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有关小说的知识。
2.技能目标把握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情感目标感悟小说主旨,认识国民劣根性。
二.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感悟小说主旨,认识国民劣根性。
四.教学方法点拨、探究式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在高考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小说选段的阅读,那么如何阅读这类的文章、如何把握、如何分析呢?今天我们拿老舍的《邻居们》这篇为例,来解决以上问题。
2.理解文体提问:小说三要素是什么?明确:人物、情节、环境3.回顾与设疑①小说主要人物是谁?②请一位同学复述小说情节。
③结尾的“平安”来至于杨先生最后的疯狂和明先生的一反常态,怎么会这样呢?我们不妨对这两个人物进行深入的探究,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4.深入探究明、杨两位先生的典型形象请同学们在偷葡萄、调节信、送错信、踩花草、砸玻璃等故事情节中找到对人物刻画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明先生:专制、自负、崇洋媚外、好面子明太太:心眼多、多疑、蛮不讲理、搬弄是非、泼妇杨先生:迂腐、天真杨太太:有勇气但柔弱5.点拨:①明先生身上的“黑点”是什么?②明太太为什么多疑?③明家夫妇性格上是否有相似之处?6.领悟主题老舍通过两个家庭之间的冲突反映了新旧市民的摩擦,在民族文化自我反省的年代,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剖析着国民的劣根性,寻找改良。
7.作业如果《邻居们》中的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该怎么办?请你设想一个最佳的解决办法。
六.板书设计明先生恨恶杨先生专制恨明太太杨太太七.教学反思我刚参加工作还不到一年,在教学上还不太成熟,通过这次的语文教研组组内比赛,更好的锻炼了自己。
同时欣赏到了其他优秀教师的语文课,让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从而更加激励着我向她们学习。
通过听其他教师的课和自己上课,我针对这节课有以下反思:1.应在情节的发展中把握《邻居们》人物形象。
人物性格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逐步展现出来、丰富起来的。
《邻居们》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邻居们》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邻居们的生动描写。
2、帮助学生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和关系的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关心他人的意识,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课文中各个邻居的形象特点。
(2)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邻居们的性格和品质。
2、难点(1)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引导学生思考邻里关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的邻居都是什么样的人?你们和邻居之间有没有发生过什么有趣的或者难忘的事情?(2)引出课题《邻居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3、精读课文(1)分组讨论:文中描写了哪些邻居?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2)引导学生找出描写邻居们的语句,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他们的性格特点的。
例如:“张大爷总是笑呵呵的,见人就打招呼,特别热情。
”通过“笑呵呵”“打招呼”“热情”等词语表现出张大爷的和蔼可亲。
(3)分析邻居们之间的关系,体会邻里之间的温暖和互助。
比如:“李奶奶家的灯坏了,王叔叔二话不说就帮忙修好了。
”体现了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
4、写作技巧指导(1)让学生总结作者在描写人物时所运用的方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
(2)布置小练笔: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邻居进行描写,运用所学的描写方法。
5、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邻里关系?(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6、课堂总结(1)回顾课文内容,总结邻居们的形象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2)强调邻里关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心邻居,营造和谐的邻里氛围。
7、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观察自己的邻居,写一篇关于邻居的短文。
高一语文邻居们(PPT)5-3
【玻璃纤维】?用熔融玻璃制成的极细的纤维,绝缘性、耐热性、抗腐蚀性好,机械强度高。用作绝缘材料和玻璃钢的原料等。 【玻璃纸】?名透明的纸状薄
膜,用纸浆经过化学处理或用塑料制成,可染成各种颜色,用于包装或装饰。旧称赛璐玢。 【玻璃砖】?名①指较厚的玻璃。②用玻璃制成的砖状建筑材料,
多是空心的。坚固耐磨,能透光,隔音、隔热; /ask/ 三农问答;性能好。 【砵】①地名用字:铜~(在福建)|麻地~(在内蒙
古)。②同“钵”。 【盋】〈书〉同“钵”。 【哱】[哱罗]()名古代军中的一种号角。 【趵】〈书〉踢。 【趵趵】〈书〉拟声形容脚踏地的声音。
【钵】(鉢、缽)名①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饭~|乳~(研末的器具)|一满~水。②钵盂。[钵多罗之省,梵a] 【钵头】〈方〉名钵?。 【钵
盂】名古代和尚用的饭碗,底平,口略小,形稍扁。 【钵子】?〈方〉名钵?。 【般】[般若]()名智慧(佛经用语)。 【饽】(餑)[饽饽](?)〈方〉
缘有锯齿,花紫色,果实密集在一起,外部呈鳞片状,果肉味甜酸,有很浓的香味。产于热带地区,我国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湾湾等地都有出
产。②这种植物的果实。‖也叫凤梨。 【菠萝蜜】同“波罗蜜”。
??)名金属元素,符号()。有放射性,由人工核反应获得。 【鱍】*(鱍)
[鱍鱍]()〈书〉拟声形容鱼跳跃或摆尾的声音。 【播】①动传播;传扬:广~|~音|电台正在~重要新闻。②动播种:条~|点~|
老舍简介
• 老舍(1899~1966) 现、当代作家。原 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 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 家庭。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 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 协日常工作。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 沟》,1951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逐渐变平。③侵蚀。 【剥削】动无偿地占有别人的劳动或产品,主要是凭借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权来进行的。 【剥削阶
【推荐下载】高二语文邻居们知识精讲
~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
誉为人民艺术家。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 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20 世纪 30 年代就成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著有长 篇小说《小坡的生日》 、 《猫城记》 、 《离婚》 、 《牛天赐传》 、 《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 集《赶集》等。其《骆驼祥子》问世后蜚声文坛,标志着老舍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 达到了他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曾先后 被译成十几种外文。40 年代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 、 《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 《我这一辈子》 ,短篇小说集《贫血集》 、 《月牙集》 ,以及通俗文艺作品集《三四一》 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正红旗下》 ,长篇报告文学《无 名高地有了名》 ,散文杂文集《福星集》 ,剧本《龙须沟》 、 《茶馆》等。老舍文学创作 历时 40 年,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人物性格鲜 明,细节刻画真实。能纯熟地驾驭语言,善于准确地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 件,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 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1951 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2、孙犁(1913~2002)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原名孙树 勋,河北安平人。1936 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 年后参加抗日工 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 合大学编辑、教师,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 《平原杂志》编辑。1944 年在延安发表 《荷花淀》 《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此外, 还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评》 。 《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其中的《荷花淀》 《芦花 荡》等作品,成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品。1949 年后历任天津日报社副刊科副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邻居们》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二、体会作品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一、本文篇幅较长,由几大板块组成,需要进行总体梳理;而更重要的是掌握故事情节中多个人物多侧面深层次性格的呈现。
二、老舍作品的文化内涵是很耐人咀嚼的,文章中两个家庭的冲突其实可以解读为两种文化的摩擦,理解这一精神实质是教学难点。
三、介绍老舍的生平经历以及观点主张,介绍后学的评价,辅助学生体会文章的主题,加深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通过梳理情节,把握文章内容几大部分。
二、理清明太太和明先生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多方位性格,以及他们性格微妙的变化。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题解1我等。
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21935年人间书屋出版了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樱海集》,收有十篇小说,大多写于青岛,《邻居们》就是其中一篇。
老舍在青岛居住的房子,“开开屋门,正看邻家院里的一树樱桃。
再一探头,由两所房中间的空隙看见一小块儿绿海”(老舍自序),既能赏樱花,又可观大海,有“樱”有“海”,所以名曰《樱海集》。
3辑,成就不高,“在我的写作经验里也没有一点重要,因为它并没引起我的写作兴趣”(老舍《我怎样写短篇小说》)。
他的短篇小说应该从《老张的哲学》算起。
老舍回顾他写《邻居们》前后的小说创作,把它们归为如下几类:《赶集》与《樱海集》里所收的二十五篇,和最近所写的几篇——如《断魂枪》与《新时代的旧悲剧》等——可以分为三组。
第一组是《赶集》里的前四篇和后边的《马裤先生》与《抱孙》。
第二组是自《大悲寺外》以后,《月牙儿》以前的那些篇。
第三组是《月牙儿》《断魂枪》,与《新时代的旧悲剧》等。
第一组里那五六篇是我写着玩的;……第二组里的《微神》与《黑白李》等篇都经过三次的修正;既不想再闹着玩,当然就得好好的干了……第二组里十几篇东西的材料来源大概有四个:第一,我自己的经验或亲眼看见的人与事。
第二,听人家说的故事。
第三,摹仿别人的作品。
第四,先有了个观念而后去撰构人与事。
列个表吧:第一类:《大悲寺外》《微神》《柳家大院》《眼镜》《牺牲》《毛毛虫》《邻居们》……由老舍的自述,我们大体上可以给《邻居们》定位,小说中的情节是作者亲眼看到甚至亲身经历过的;它经历过作者多次修改,抱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写成。
虽然老舍先生最初曾是抱着一种写着玩玩儿的心态写小说,但他很快就成熟了。
因为他清楚地意识到一点,所谓的文学创作一定是思想与文字两者兼得的。
所谓特异的风格不仅是在文字上,更主要在于思想的力量。
也恰恰是因为这种思想的力量,使得《邻居们》成为老舍短篇小说中不能被忽视的一篇。
从中,我们能够分析老舍对市民文化独特观照与呈现的视角,咀嚼出不少滋味来。
二、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梳理情节,课文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她怕,她得想办法”)这是明先生与明太太两大主人公的出场介绍。
第二部分(从“明先生的小孩偷了邻居的葡萄”至“这些议论使她消了不少的气”)写明家和杨家如何处理“明先生的小孩偷了邻居的葡萄”这件事。
第三部分(从“夫妇们正这样碎叨唠着出气”至“‘恨’有那么一点儿佩服的气味在里头”)写送错信事件之后,两家各自的反应。
第四部分(最后一段)一个讽刺性很强的结尾,揭示小说主旨:人与人之间隔阂很难消除。
说明:课文结构分析可以结合课后练习题一,有层次地展开。
例如,阅读后思考:小说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来突出邻居之间的隔阂?讨论,明确:两件事情。
一件是围绕明家的孩子偷了杨家的葡萄,两家大人的反应;另一件是对两封信(包括杨先生写给明先生的信和明先生同伙写的并且邮递错的信)两家人的表现。
这两件事因果上并不关联,但是它们共同带动了两家人情绪的发展,使得大家尽情表演,个性充分呈现,构成了小说颇有喜剧色彩的情节。
这样的概括能训练学生宏观把握故事情节脉络的能力。
在把握文章两大主体部分的基础上,将开头(人物出场)和结尾(主旨呈现)独立出来,分别成段,结构已很明晰。
三、人物形象分析(一)明太太形象分析1讨论,明确:小说一开头介绍“明太太的心眼很多”“大缺点,不认识字”,这应该可以算作性格中的两大特点。
这些都为下文很多情节埋下了伏笔,如果不是她心眼多,在明先生面前总是编排是非,就不会有两家不断的纠葛和冲突。
如果不是她不认识字,从而多疑,拒收信件,那么送错信事件也不会演化成一场风波。
2讨论,明确:从小说写明太太的几段话入手分析。
一方面,“对于儿女,对于丈夫,她无微不至的看护着。
对于儿女,她放纵着,不敢责罚管教他们。
她知道自己的地位还不如儿女高,在她的丈夫眼前,他不敢对他们发威”,“她晓得丈夫要是恼了,满可以用最难堪的手段待她;明先生可以随便再娶一个,她一点办法也没有”;另一方面,“孩子们和别家的儿女打架,她是可以破出命的加入战争;叫别人知道她的厉害,她是明太太,她的霸道是反射出丈夫的威严,像月亮那样的使人想起太阳的光荣”。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明太太在家中的卑微地位和外强中干。
“月亮”“太阳”的比喻非常生动。
她为什么“心眼多”,为什么“多疑”,这些都是值得分析的。
虽然明先生是个洋买办,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官僚社会,但是他骨子里传统腐朽的东西却根深蒂固,而他们的家庭结构形式也还是非常传统的中国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妇女没有地位,男子停妻再娶,天经地义,无人能管。
为了维护自己生存的权利,为了维护脆弱的家庭地位,明太太没有足够的“心眼”是不行的。
表面上看起来,“对于儿女,对于丈夫,她无微不至的看护着”,但这分明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在“无微不至”背后是一分让人心酸的小心翼翼,是卑微家庭地位的反映——她不仅仅随时可能失去妻子的名分,甚至连做“母亲”的正当名分都随时可能被剥夺。
从这个角度来看,明太太是畸形社会里处于弱势地位的被压迫的可怜的人。
但是家庭中夫妇、母子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导致了明太太性格的异化。
家庭里她是受虐狂,家庭外她成了虐待狂。
家庭中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延伸到家庭之外,明太太成了可恨的压迫者,对邻居、对仆人、对她看不惯的任何人,她都时时刻刻想表示出她的尊严。
这旧时代的家庭氛围中,她这样扭曲的双重性格是很普遍的。
有趣的是,细细分析,不仅明太太,其实明先生,甚至杨家夫妇身上也都或轻或重地带有这样双重性格的痕迹。
3讨论,明确:小说第一部分交代了明太太的性格特点,这在第二部分中的具体事例中被表现。
因为“小孩偷葡萄”在明太太看来,是自己家的小孩偷了别人家的葡萄,按照她的性格逻辑,对内“无微不至”对外“霸道”,她自然是护着自己家的孩子,不仅如此,平日里在偷花问题上,明家夫妇对此有空前一致的看法:“假如孩子们偷几朵花,而邻居找上门来不答应,那简直是不知好歹。
”“杨氏夫妇没有找来,明太太更进一步的想,这必是杨家怕姓明的,所以不敢找来。
”——这些,都是明太太霸道逻辑自然而然的延伸。
但除了“霸道”,明太太的“多疑”为“小孩偷葡萄”事件又额外赋予了一层意义。
那就是丈夫心中的“黑点”。
既然明太太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卑微的,心理是脆弱的,她便只能把这种受压抑的状态转嫁,发泄到别人身上,例如像杨太太这样“俊俏”又“识字”的女人身上,让杨太太承载她心中无名的畸形的“恨”。
因为“丈夫的眼睛时常往矮墙那边溜”,这使得明太太对杨太太的“恨”更加理直气壮,更加合理化,此时,“孩子们偷杨家老婆的花与葡萄是对的,是对杨老婆的一种惩罚。
她早算计好了,只要那个老婆敢出一声,她预备着厉害的呢”。
在如此复杂的心态背景下,两家太太的第一交锋结果自然胜负分明。
一方面是明太太的自负、霸道、“恨”,有预备;一方面是杨太太“以礼相待”,客客气气,不忘“所受的教育”和“教育的理论”。
因此,交锋中,明太太冷嘲热讽,用“音调是音乐的”语言,表现了蛮不讲理的姿态。
受了气的杨家夫妇,作为文明人,受过教育的人,选择以写信的方式来表达不满,这符合他们的身份、习惯。
但不成想,这一行为选择恰好暗暗和明太太“多疑”又“不识字”的性格冲撞,极好地呼应了上文,成了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明太太“心眼多”“多疑”,想到这信是“杨老婆写给明先生的”,她不能不嫉妒,并且怒发冲冠;她“恨字,恨会写字的杨老婆”,于是不收信,还在明先生那里编排说杨家来人闹了一场,编排说“还说要给他写信要求道歉”。
因为她“编好了所要说的话语”,而且“设法把丈夫常爱用的字眼都加进去”,她达到了目的——“明太太的话很有力量的打动了他(明先生)爱子女的热情”。
综上所述,在“小孩偷葡萄”事件中,多疑、心眼多,不识字、霸道的明太太“成功”调动自己的心计,蛮横地赢得了胜利。
她“得意于自己的成功”,其言行举止、心理活动都跃然纸上。
4和上个事件有什么不同?讨论,明确:在这个事件中,明太太因“不识字”而“多疑”,因“心眼多”而自作聪明的特点再一次被演绎得生动、形象。
在第三部分,“信”又扮演了重要角色。
这一次是送错的信,并不是杨先生写的交涉信,但不识字的明太太坚决不收杨家老妈子送来的信,她自作聪明反而显得愚蠢地说:“叫你们先生给收着吧。
当是我看不出来呢,不用打算诈我!”这样,她就给走私货的丈夫制造了麻烦和危机的引子。
丈夫逼她要信,她不肯去,于是她再一次发挥了“心眼多”的优势,告诉回家来的明先生说杨家不给那封信,明太太的谎言使得两家的冲突更加激烈。
对比两个事件,在“小孩偷葡萄”事件中,明太太无论是当面辩论还是背后编排,总是以“胜利”收场;这次,她却一次一次因此吃亏,以失败收场。
(二)明先生形象分析1讨论,明确:第一部分,介绍完明太太后,小说用三段介绍了明先生的处世为人。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新式的职业背后旧式男人的典型形象。
他的职业是在洋人的公司供职,这使得他区别于中国传统社会男人求“官”求“权”,但是他的追求也是很世俗的:他求“钱”——“他有个理想,就是他怎样多积蓄一些钱,使自己安稳独立像座小山似的”——这种想法是典型自给自足农业社会的思想,透着小农经济的印迹;在夫妻关系上,他虽不像中国传统社会男人三妻四妾,但是并不是因为尊重夫人,更不是因为爱,他是为了保住洋人给的饭碗。
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他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
首先,他是专制的,他是家庭的主角,控制着明太太;其次,他虚荣,好面子,“在心里,他真看不起太太,可是不许别人轻看她;她无论怎样,到底是他的夫人”;第三,他保守、骄傲,没有社会责任感;在知识上固步自封,在为人上自负傲慢,“他永远不看书,因为书籍不能供给他什么,他已经知道了一切。
看见邻居要向他点头,他转过脸去。
他没有国家,没有社会”。
当然,小说揭示得最为深刻最值得玩味的是明先生“身里有个黑点”。
这个抹不去的“黑点”让他不再“遍体透明”“无可指责”,与他自认为自己是“圣人”的评价是不相符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