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译论的差异审视中西思维方式的区别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比一综合vs.分析口综合思维,即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并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等结合起来。
翻译家杨友钦1999曾说,中国人强调整体和归纳;而西方人则注重分析和细节。
由于中国人偏好综合,导致了思维上整体优先,即强调整体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试图寻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追求“万物一体”“天人合一”。
因此,中国人喜欢先从整体上分析事物,然后再将其分成不同的部分。
在西方,柏拉图首先提出“主客二分”的思想。
分析性思维从二元的角度解释世界。
它明确区分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并把二者对立起来。
分析性思维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然后深入分析各个部分在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而了解其特殊本质。
二形象vs.抽象口形象思维指在头脑中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
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较为发达,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并且大量运用形象类比的方法,通过物体的形象表达思想,重视直观经验。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
西方人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概念来表达具体的现象或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的运用。
在语言中大量使用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三螺旋型vs.直线形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受其文化影响巨大。
在社会中人们会根据一些约定俗成的习俗或规则来为人处事,他们总是从一个整体的角度认识并指出事物。
Hofstede1991指出,中国人从直觉或感觉上去思考,认为个体与社会是一个整体,其思考方式是呈螺旋型的。
与此相反,西方人善于分析推理,其思维模式是呈直线形,即一开始就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因此,他们逐渐形成了直线形思维模式。
受其逻辑思维传统影响,西方人在推理和判断事物时更倾向于追求精确。
二、中西思维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一词汇方面1.词汇选择英语词类可分为10种,并与汉语词类没有完全一一对等关系。
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在翻译中的体现
英汉思维模式的不同在翻译中的体现摘要: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形态。
英汉思维方式由于受各自哲学和文化的影响, 其思维倾向各有特征,他们的思维特征有其哲学渊源,在翻译中也有不同的体现。
本文探讨了英汉两种思维模式在翻译中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翻译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thinking pattern in the translation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material form of thinking. Influenced by their different philosophy and culture, English and Chinese people posses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in their thinking patterns. Their thinking modes are deeply rooted in their philosophy and also embodied in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those two language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specific manifestation of Chinese thinking and English thinking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Key words: English and Chinese; thinking pattern; difference; translation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语言是思维范畴诸经验的表现”(《注释篇》)。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生产劳动的产物。
从英汉翻译技巧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从英汉翻译技巧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蔡晓玲【摘要】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英汉翻译并不是一件易事,它需要通过精心研究多方面的文化因素后,进行再创作.但在日常工作中,对西方文化缺乏了解和固本的中国式思维局限了翻译的方法.通过几种常见翻译技巧,对比分析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协助翻译工作者更有效地把握语言间的内在联系,出色地完成工作.【期刊名称】《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3)002【总页数】4页(P92-95)【关键词】翻译;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作者】蔡晓玲【作者单位】漳州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漳浦3632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翻译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
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英汉翻译并不是一件易事,它需要通过精心研究多方面的文化因素后,进行再创作。
但在日常工作中,对西方文化缺乏了解和固本的中国式思维局限了翻译的方法。
本文通过几种常见翻译技巧,对比分析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协助翻译工作者更有效地把握语言间的内在联系,出色地完成工作。
1.语序的调整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developing rapidly.现代科学技术正在迅速发展。
英文句子结构为:主语+谓语+宾语+副词;而汉语句子结构为:主语+谓语+副词+宾语。
He is one of the few workers alive today who took part in the strike.他是参加过这次罢工还活着的少数工人之一。
英语句子中alive定语后置,而汉语译文中将定语“活着的”放至中心词前。
2.词性的转换由于英语和汉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用词特点,两种语言中绝对对应的词语不多,翻译时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逐词对译,这时需要把原文的某些词类加以转换,才能使译文通畅、自然,英语中不少词类(尤其是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等)在汉译时往往转成动词或其他词类。
从英汉语言看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1.Your finger nails needs cutting.你的指甲该剪了。 2.He is going to get his hair cut.他准备去理发。 I Theshipcutherwaythroughthewaves.轮船破浪前进。
汉 语 词 汇 以 双音词 为 主 。汉语 音组织 的特 点 是 以重
轻相间的基本节奏为主。在韵律 上, 一个音节几乎就等 于一个音步。于是, 两字一顿就成了汉语最基本的节拍 单位 。另外 ,汉语单音节文字 的特点便 于字 和词 的重 叠。许多名词 、 数量词 、 动词和形容词都有重叠的格式 , 如 干 干净 净 、 风风雨 雨 、 虑考 虑 、 白雪 白 、 柳 依 考 雪 杨 依、 脉脉含情等等。英语也有词语重叠现象 , 但远远不 如汉 语普遍 。这 主要是 因为英语 词的音节参差不齐 , 不 具 备上述汉语 语音文字 的特点。 重叠在 汉语里还是一种重要 的构词方 法 ,也 是一 种常用 的语法和修辞手段 。李清照的千古绝句 “ 寻寻觅 觅, 冷冷清清 , 凄凄惨惨 戚戚” 连用七对 叠 字 , 论 再 , 无 美 的译 文 , 也无法像汉语那样重叠。 二、 词汇 面的差异 在各 民族语 言之间 , 词 汇体 系的差 异最大 。英 就 汉词 汇差异极大 。例汉语中有一个“ , 心”英语 中有 两个
方 语 言上 的 差异 是思 维 方 式 不 同所致 。 关键 词 : 思 维方 式 英 汉 差 异
“ ” t 表示 “ 情 上 的心 ”mind 表示 “ 智 上 的 心 ;hear 感 , 理
心” 。汉语中只有一个“ 国家”英语中有三个:countr 表 , y 示“ 地理 卜 的国家’ ' ,state表示“ 政治上的国家”nation表 ,
中西思维差异与英汉翻译[教育]
中西思维差异与英汉翻译一、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着持某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千百年来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体现着持该语言民族的思维特征。
英汉两种语言也毫不例外。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中英思维方式的不同。
(一)抽象思维与具像思维英语民族重抽象思维,而汉民族重具像思维。
英语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而汉民族恰恰相反,崇尚天人合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具像代表概念,喜欢进行类比推理的思维定式,更习惯于运用具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而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
这种思维形式的不同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而汉语则习惯于使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理性概念,例如:1.“I hope my presence here tonight is further proof of the importance we British attach on relations with your great country.”“我希望,今晚我到这里来可以进一步证明,我们英国人非常重视和你们伟大祖国的关系。
”英文中的抽象名词presence, proof, importance 汉译时都转换成了具体的动作.2.Wisdom prepares the worst; but folly leaves the worst for the day it comes.聪明人防患于未然,愚蠢者临渴掘井。
此例中的抽象名词wisdom, folly汉译时都转换成具有共相概念的一类人。
以上两例中的抽象名词对于习惯于抽象思维英美人来说,词义明确,措辞简练;但对于习惯于具像思维的中国人来说,必须将这些抽象名词所表达的抽象概念具体化,才符合汉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汉语遣词造句的习惯。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作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有着很大的不同。
要在翻译中灵活转换,就很有必要首先弄清楚其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
标签:思维模式;思维差异;英汉互译很多学者认为,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思维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
(连淑能,2002)。
东方和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类型的思维模式。
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模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理性、逻辑、实证等等。
英汉互译中语言转换很大程度上受英汉思维模式的影响,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整体思维VS 分析思维(Synthetic thought VS Analytic thought)一般来看,中国人倾向于整体思维。
而英语国家的人则恰恰相反,会将整体分解成具体的部分,然后分析其特征、功用、关系等。
中国人计算时间一般按照年-月-日-小时-分钟从大到小的顺序,而英语中则从小到大,分钟-小时-日-月-年;中国人的名字一般将姓置于前,名放在后,而英语国家的人名顺序是先名后姓。
二、形象思维VS 抽象思维(Imaging thought VS Abstract thought)中国人往往选择形象思维,西方人选择的抽象思维。
中国的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会选择形象思维,例如,“人”、“田”、“山”等;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其需要借助于抽象思维的方式来表达含义。
例1:Now that the merger of “dot and com” has created so many young millionaires,there’s a new topic:venture capital.译文:既然网络公司的兼并造就了如此多的年轻百万富翁,我们面临一个新话题:风险资本。
中西译论的差异性——兼论中西思维方式与文化的不同
翻 译 不 仅 大 大 加 强 了 不 同 思 想 和 文 化 的沟 通 和 传 播 , 带 来 了 文 化 的繁 荣 , 大 大促 进 了 文 明 的进 步 和 科 学 的发 展 。回 也 顾 中 西 方 翻译 理 论 的发 展 史 , 们 不 难 发 现 , 西 方翻 译 的发 我 中 展 都 经 历 了许 多 曲 折 ,在 翻 译 理 论上 虽 然 存 有 不 少 相 同或 相 似之处, 但也 存 在 很 多 差 异 点。
朴 , 文 采 ”玄 奘 的 “ 真 ” “ 俗 ”到 后 来 的 “ 译 ”严 复着 轻 , 求 和 喻 , 善 ,
中 国 历史 上 的 四 次翻 译 高 潮 )东 汉 至 唐 宋 时 期 的 佛 经 翻 译 理 : 论 阶 段 , 段 时 期佛 经 翻 译 盛 行 , 这 中国 开 始 真 正 意 义 上 的翻 译 理 论 建构 : 明清 时期 的科 技 翻 译 理 论 阶段 , 这段 时 期 随 着 中 国 与西 方 国 家交 流 的不 断 深 入 ,西 方 的科 技 著 作 不 断 被 翻 译 引 进到 中 国 , 是 科 技翻 译理 论 便 应 运 而 生 ;8 0年 至 “ 四” 于 14 五 运 动 的 现代 翻 译 理 论 阶段 ,这 段 时 期 随 着 西 方 帝 国 主 义 的坚 船 利炮 的进 攻 , 国 的 国 门不 断 被 打 开 , 方 的 各 种 思 想 和 文 化 中 西 不 断被 输 入 到 中 国 , 中翻 译 起 着 不 可 忽 视 的作 用 , 翻 译 理 其 而 论 也得 到 了进 一步 的发 展 ;0世纪 5 2 0年 代 以来 的 当代 翻 译 理 论 阶段 , 这段 时 期 随着 新 中 国 的成 立 , 国 的 各 项 事 业 百 废 待 中 兴 , 翻 译 理 论 伴 随着 翻 译 实践 的发 展 也 日益 丰 富 起来 。 而 纵观 西 方翻 译 理 论 的发 展 , 们 不 难 发 现 , 方 翻 译 理 论 我 西 的 发 展经 历 了五 个 阶 段 :古 罗 马 时 期 以圣 经 为开 端 的 文 学 翻 译理论阶段 , 这段时期西 方各 国纷 纷推 出各种版 本的《 圣经》 , 随后 诗 歌 、 文 的翻 译 也 开 始 流 行 起 来 , 而 人 们 对 这 些 文 学 散 进 作 品 的翻 译 进 行 不 断 思 考 ,这 便 推 动 了文 学 翻 译 理 论 的 创 建 和发展 ; 中世纪 的民族语翻译理论阶段 , 这段时期 世界各民族 的主 体 意 识 不 断 加 强 , 了相 互 学 习和 交 流 , 民族 的 不 同语 为 各 言 相 互 转 换成 为 当 时 的 社 会 需 要 , 是 拉 丁 语 、 马语 等 翻 译 于 罗 日益 活 跃 起 来 , 之 相 关 的 民族 语 翻 译 理 论 研 究 盛 行 起 来 ; 随 文
【推荐下载】谈谈翻译中西文化思维区别
[键入文字]
谈谈翻译中西文化思维区别
翻译中西文化思维区别如下文
如果说翻译学较其他学科而言,还属于一个年轻的学科,那么伴随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的科学理论化进程,我国自八十年代后期,翻译研究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与文化等各方面全球化的影响,无论是翻译理论研究还是翻译实践都展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面貌。
在我国,翻译的对象领域被人为的划分为非文学的和文学的, 非文学的主要是指一般的实用性文体。
如政治、经济、科技、金融、商贸、旅游、体育等,其中最主要的要数科技翻译, 文学翻译则是与科技翻译并行的翻译的门类和方法论。
论文百事通随之也便产生非文学研究和文学研究, 非文学翻译被认为是一种技术性的活动,在翻译活动中长期处于优势地位,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否认。
文学翻译研究在翻译研究这一领域中占了主导地位。
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文化研究大潮的影响,翻译的历史文化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中西翻译的语言和文化思维的差异表现得极为突出,基于对语境、语气、含蓄等的敏感度及广泛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关注。
翻译的文化因素被更多地加以考虑。
1。
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及对翻译的影响
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及对翻译的影响作者:丁群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4期摘要:由于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性认识不深,很多学生在翻译时易犯错,易出现“汉语欧化,英语汉化”的现象。
本文拟通过分析范例译文,指出在翻译时,应当注意到中西方思维的差异性,避免死译,错译的现象。
关键词:思维差异;影响;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2一、引言不同民族有着各自迥异的定型化了思考问题的方式、特征及风格,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差异。
和中英两种语言打交道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符合各自语言的习惯,使译文和目的语意思基本对等,须考虑到这些差异性。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之处1.中国人倾向于顺向式思维,西方人倾向于逆向式思维。
在英语中,叙述及说明事物时,通常顺序是由小到大;而汉语则刚好相反:是由大到小。
最典型的体现在地址的写法上。
例如:“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凤城五路,赛高街区,7楼702室”翻译成英语,应译为“Room 702, Floor 7, Saigao Block, Fengcheng 5th Road, Weiyang District, Xi'an City, Shanxi Province,China”。
在原因和结果的表述上,中西方也存在差异。
英语中是先给出结果,再补充其原因,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一般是先因后果。
如“ The first two must be equal for all who are being compared ,if any compa rison in term of intelligence is to be made”。
为了符合中国人说话的习惯,翻译此句时,要先列原因,再得出结论。
因此此句译为“如果从智力方面进行比较的话,那么对于所有被比较者而言,前面两个因素必须是一样的。
”比较恰当。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作者:唐健吾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这种差异甚至是巨大的。
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
本文试图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中提炼出予以我们有启迪性的东西,使大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彼此了解。
1 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1]。
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
由此引发的“线性推理”的观念,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探寻世界的统一性,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本色,如“天人合一”、“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
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譬喻的话,那么中国以“辨证”为主的思维途径,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
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西方人喜欢更简单的抽象符号,对汉字的图形符号识别法感到非常头痛,因为这不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所以他们认为汉字是世界是最深奥难懂的文字。
那么,他们认定使用这种难懂文字的中国人,其思维方式更是不可捉摸的。
东西方文化在逻辑观念上也存在着基本的差异。
比如,面对同本身想法有悖的观点时,美国人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观点,驳斥他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
相反的,亚洲人则更加容易改变自己的立场,承认即使不太正确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
东方人因“整体思维”更容易注意到重要的环境因素,并认识到它们也会产生影响,因此犯下“基本归因错误”的几率较低[2]。
所以,东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处理各种事情大的如国际事务小的如夫妻关系,都有可取之处,不可片面否定;但在很多事情诸如有关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则可以向西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学习。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1.整体性和个体性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中国文化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而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逻辑和个体思维为特征..中国人的整体观念根源于对自然界的朴素认识;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观察..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把一切都放在关系网中从整体上综合考察其有机联系..这种整体性和综合性;其渊源可追溯到周易..周易以代表大地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将象征万事万物的其余六十四卦置于其后;以天地位准则;将天地间的道理普遍包容在内;从整体上把握宇宙和万事万物;形成了概括天地间的世界体系;体现了一种系统的整体观..这种思想传承已久;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谓深远;以中医为例:黄帝内经是中国精粹的医学典籍;其典型的特征就是整体性模式..它不但把人看成是一个整体;还把天、地、人看成是一个整体;提出了保持健康的四大平衡;即动与静的平衡;阴与阳的平衡;酸与碱的平衡以及最重要的理智与感情的平衡..中医把人的身体结构看做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提出了“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将五行与人体的五脏联系起来;讲究整体的辨证施治;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体现的是一种朴素的系统思想..与中国重视整体性相比;西方则更强调个体化或个性化..受基督教的宇宙观的影响;人是由上帝创造的;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有最高的个人价值和尊严;充分尊重人的个体性..同时;西方人明确地将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精神和物质;现象和本质相区分;并分别做出深入的分析研究..认为人与物质互相独立;物质又可分并有自己内在运动规律;这种的思想深深影响着西方;逐渐形成了西方人逻辑分析和个体思考的思维模式..2. 直觉经验性和逻辑实证性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中了悟而不重实证”;借助于直觉体会;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即“以经验为基础;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达到协同效应..”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只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事物本质的哲学思辨..大自然呈现在自己面前的只是一个感性的现象世界;不可分析;只可感觉..传统的中医理论;如春秋战国时代名医扁鹊发明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就属于典型感性直观和经验判断的例子..这种思维机制与生活保持着直接联系;不向分析判断的抽象思辨发展..可见中国哲学讲求实用;用直觉顿悟的内心体验的思维方式去悟出自然法则;而不用概念和语言去描述也不用逻辑推理去论证..而西方思维则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和思辨的色彩..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们在自然界的各种观察和实验中渗透着理性思维与哲学思辨的成分;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利用理性思辨的力量对世界进行了解说..近代西方哲学家们从对主体世界确定性质的探索;到主体思维确定性质的考察;借助自然科学的成果;依赖理性的力量;以实证或思辨为武器力求回答我们如何认识;我们能够认识什么的问题..康德以批评理性的精神;全面探索科学以及形而上学能够成立和存在的条件;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用辩证法思想重新确立了理论对现象世界本质的可知性;重新架起了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之间彼此过渡、转化的桥梁..这种逻辑实证性思维是对现象背后隐含的深刻原因的精心探索与深入挖掘;对西方科学及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翻译理论:中西翻译理论的差异性比较及其启示
中西翻译理论的差异性比较及其启示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的翻译事业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光辉灿烂历史。
一般认为,有历史记载的中国翻译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的佛经翻译。
而且自此之后,产生了四大翻译高潮时期,并产生了许多杰出的翻译家。
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了《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
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至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期间,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六次高潮。
随着时间的发展,特别是到了近现代,西方的翻译论理和流派日益科学化和系统化,处于领先的地位。
一、中西译论差异的原因探究中西翻译的历史同样悠久,并都有着丰硕的成果,但是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的翻译理论比较起来显得相对滞后。
本文对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的翻译理论比较起来相对滞后的原因做出分析: 第一、历史原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翻译事业发展的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
与此同时,中国从二战结束后到改革开放前期这一段时间里,翻译事业乃至各项事业发展的大环境是封闭的,是停滞不前的,这与同时期突飞猛进的西方翻译是远不能相比的,差距由此拉开。
其次,中国的思维方式也是造成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相对滞后的原因。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习惯重综合,西方人的传统思维习惯重分析。
表现在翻译理论上面,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大都是经验式的总结,其中很大程度上是主观感受。
而西方的翻译理论大多都是成理论体系的,体现了较强的科学主义精神。
在当今重视科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比自然显得相对滞后。
再者,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来看,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习俗趋于保守,而西方自文艺复兴以后则显得开放、自由。
中国人极端尊重传统,这种思维定式使得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缺乏开拓性,失去了进步的动力。
而西方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主张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翻译活动深人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浅议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及其对汉英语言的影响
浅议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及其对汉英语言的影响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以农立国”的农业经济。
这种经济具有浓厚的封闭性和内向性,追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而西方文化源于欧洲,源于其地理位置、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这样,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西方文化也就具有了开放性和外向性的特点。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两个根本不同的体系,具有很大的差异。
了解中西文化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及其对汉英两种语言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从宏观上理解语言的特点,微观上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及处理能力。
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思维方式;差异;语言思维方式主要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陈新夏等,1988)。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复杂的系统。
而且,它们各自的特征及其结构规定着思维方式的性质、类型和特征,产生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承担者。
也就是说,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现象的深层本质,属于文化现象背后的、对人类文化行为起支配作用的稳固因素。
(张忠利、宗文举,2OO2)因此,研究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对提高人类思维能力,推动人类文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主要差异左飚曾指出,在思维方式上,西方文化如同直线切划,细分明析,注重抽象推理;中国文化犹如圆环内封,综合观察,寻求知觉顿悟。
(左飚,2001)对此,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1,内向性与外向性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中国人很难与外界取得联系,所以,中国人大都具有求稳的心理和好静的性格。
关于这一点,梁启超也曾指出,中国“国境西界葱岭以与中亚及欧洲之文化隔绝,南界喜马拉耶以与印度文化隔绝,缺乏机缘以与他系文化相摩历相资长,故其文化为孤立的、单调的、保守的。
”(任天成,1987)老子的《道德经》称道虚静,倡导平心静气,不可争名夺利。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翻译论文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翻译论文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翻译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翻译论文篇1摘要:翻译的本质是两种文化的交流。
文化的差异是一个译者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让读者产生歧义。
分析了中西方主要的文化差异,并对主要的差异进行了举例说明。
介绍了对于这种差异的基本翻译方法,它们分别是:异化法、归化法和音译法。
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解释。
关键词:文化差异;处理方法;异化法;归化法;音译法1、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
不同的文化需要沟通。
沟通离不开翻译,可见文化及其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
翻译教学和研究的经验表明:翻译理论和技巧必须建立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
翻译之所以困难,归根结底是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有相似之处,但2012年02月13日09时09分,《英语学习:英语论文:简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翻译[1]》由出国英语编辑整理。
2、译法汉语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在英语文化中完全空缺,这时可采用音译法将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词语“移植”到英语文化中去。
如:“功夫”kong fu、“乌龙茶”oolong等。
许多采用音译法翻译的词语已成为英语中的外来词,被西方大众广泛接受。
3、结语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传承者。
文化依靠语言进行传播、交流。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英汉互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于译者来说熟悉中英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这两种语言更为重要。
翻译离不开文化,没有基于文化的翻译是达不到交流的目的的。
本文只列举了三种基本的翻译方法,对于文化意象处理的问题,并没有统一的翻译方法和公式,译者应根据上下文灵活处理。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翻译文化的表达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翻译文化的表达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重要差异。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更是深刻而广泛的。
在跨文化的交流中,翻译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翻译涉及到语言和文化的跨越。
因此,本文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翻译文化的表达。
一、不同思维方式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别。
西方人较为注重逻辑性、条理性和概念性,而东方人则更注重哲学性、历史性和细节性。
因为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也需要注重适当的转化和移植,以便让目标受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翻译的内容。
在翻译文化中,理解源语言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翻译者需要对源语言的文化和习惯有一定的了解,包括其中所涉及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在翻译过程中抓住其文化内涵而不至于过于机械地进行翻译。
二、不同的习俗和礼仪另一个需要考虑的方面是不同的文化习俗和礼节。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习俗和礼仪可能存在很大的不同。
比如在英国和美国,通常有较为正式的场合称呼对方的方式,如先生和夫人、女士等等;而在中国,通常称呼的方式比较复杂,涉及到年纪、亲戚关系和职业等等。
此外,在饮食、娱乐、礼物、名字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样的差异需要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地考虑进去,以便在目标文化习俗上更为合理和贴切地表达。
三、不同的语言结构另一个需要考虑的方面是不同语言之间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中西方语言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
中文是一种基于汉字的语言,在表达方式上更加注重意象和象征性。
而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则更注重逻辑结构和语法正确性。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来进行翻译,而不是单纯地按照源语言的意义直译。
例如,有一句中文翻译成英文的句子“他走了”,在英文中可以翻译成“He has left.” 或者“He left.”,根据情况而定。
四、文化概念的传递最后一个需要考虑的方面是文化概念的传递。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概念和价值观,这会导致在翻译过程中,很难将其传递给目标受众。
从中西思维差异角度看中西古典译论的异同
保持内容不变的情 况下 也就是意义 不变 的情 况下, 改变为另 外一 种 语 言 的 言语 产 物 的 过 程 。 ( 巴尔 胡 达 罗 夫 ,9 53 因 18 :) 此, 在翻译过程 中, 思维差异也会对其产生影 响, 者是以什 译 么样 的 思 维方 式 来 看 待 原 语 与 译 入 的 。翻 译 理 论 来 源 于 翻 译 实 践 , 指 导 翻译 实 践 , 并 翻译 理 论 也反 映 中西 思 维 的差 异 。 .
一
西古典译论。同时 , 古典译论 也是现代译 论的基 础与源泉 ,
通 过 比较 我们 可 以对 现 代译 论 的 发 展趋 势 更 加 了解 。 语 言是 思 维 的 物质 外 壳 。 中 西 思维 方 式 的 差 异 , 自然 反 映 在语 言上 。而 翻译 则 是 把 一 种 语 言 的言 语 产 物 ( 语 ) 话 在
据 考证 , 西 方 各 自 的 翻译 活 动 可 以 上 溯 到 20 中 0 0多 年 前 。翻译 活 动 为世 界各 族 人 民进 行 相 互 了解 时 产 生 了 巨 大 的 贡 献 。在 人类 20 00多 年 的 翻 译 史 上 , 生 了不 少 翻 译 理 产 论或者, 我们 或 可 以称 之 为 翻译 思 想 。
反 映 。 ( 运 强 ,04 2 ) 岑 20 :3 也就 是 说 , 们所 思 的 能 借 助 语 言 人 来 表达 。 由于地 域 的 差 异 , 人 类 文 明 出 现 以来 , 界 各 国 从 世 形成 了各 自独特 的 思 维 方 式 。 中 国 和 西 方 等 国 分 别 属 于 着 两种 不 同 的文 化 体 系 , 国 代 表 中 方 文 化 , 美 等 国 代 表 西 中 英 方 文 化 。我 国的 传统 文 化 是 以 儒 家思 想 为基 础 的 , 中 国 自 并 古 是 农业 大 国 , 民 们敬 畏 自然 , 以追 求 的是 顺 应 自然 , 先 所 天
【推荐下载】翻译中西文化思维区别
翻译中西文化思维区别如果说翻译学较其他学科而言,还属于一个年轻的学科,那么伴随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的科学理论化进程,我国自八十年代后期,翻译研究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与文化等各方面全球化的影响,无论是翻译理论研究还是翻译实践都展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面貌。
在我国,翻译的对象领域被人为的划分为非文学的和文学的, 非文学的主要是指一般的实用性文体。
如政治、经济、科技、金融、商贸、旅游、体育等,其中最主要的要数科技翻译, 文学翻译则是与科技翻译并行的翻译的门类和方法论。
论文百事通随之也便产生非文学研究和文学研究, 非文学翻译被认为是一种技术性的活动,在翻译活动中长期处于优势地位,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否认。
文学翻译研究在翻译研究这一领域中占了主导地位。
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文化研究大潮的影响,翻译的历史文化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中西翻译的语言和文化思维的差异表现得极为突出,基于对语境、语气、含蓄等的敏感度及广泛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关注。
翻译的文化因素被更多地加以考虑。
语言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
然而语言的个性与共性是共存和并重的,洪堡特曾经说过: 比较语言研究是对语言差异的准确探索。
可以说,寻找差异的目的是达到统一,其中必须特别关注的,则是语言的音形、词句、文体等形式中所内涵的精神文化实质。
翻译的实质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其目的在于把原语的全部信息输入译语,同时取得最大限度的等值效果。
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不同的语系特点,决定了各自的构词法和词义表达差异很大,要想确切地表达原作内容,在翻译过程中就要应用各种技巧,有时为了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西译论的差异审视中西思维方式的区别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最具有民族性的东西,而各国的翻译理论都深深根植于本国的历史结构和特定文化土壤之中(陈福康,iii)。
扎根于不同民族的翻译理论不免打上了各国的文化烙印,这使得从风格迥异的译论中窥探出各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成为可能。
本文将着眼于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差异,以此反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关键词:译论差异折射思维方式
1引言
虽然人们面对的是同一个外部世界,但由于文化的差异,人们的思维方式迥然不同。
这些差异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文学、翻译、美学等方面。
翻译是两种思维方式的转换。
翻译家们描写和规定原则的过程,也是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思维方式的反映。
由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的存在,中西译论循着不同的轨迹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翻译理论。
已有很多学者探讨了中西译论的区别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但鲜有人从译论差异的角度审视思维方式的差异。
2中西译论差异折射出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翻译是两种思维转换的过程,要顺利实现翻译,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完成思维方式的转换。
翻译理论是翻译家们对翻译实践的总结和描写性规定,从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方式可以窥探出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下面将从中西译论的主要区别试探中西
方思维方式差异。
2.1实用性思维与务实性思维
中国传统译论重实用性技巧,多是实践中的感悟,缺少抽象、精准的译论。
古代统治者借佛经以维持稳定和安抚百姓,而普通民众也欲从中寻求精神的慰藉。
佛经翻译家们出于虔诚的信仰和传教的需要,积极投身于翻译活动中,促成了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高潮。
即使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高潮中提出的“中体西用”,借鉴的也是国外的实用性文化成果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实用型思维方式。
这种实用性倾向可以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找到原型,儒家思想重伦理道德修养,重社会秩序的安定和有序,重现实和致用。
从中不难看出,中国翻译家们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故而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受制于民族性文化。
在西方,译论兴起之初是零散性、经验性的记述,后来的翻译家渐渐意识到翻译中的无体系,开始着手以自己的译风涤荡混沌的状态,力图探索真知。
例如,施莱尔玛克赫的诠释学主张,奈达从结构主义角度到应用话语言学和信息理论的视角,把新的角度引进到翻译理论中的脚步从未停歇。
这些坚持不懈的努力与西方务实性的思维密切相关。
古希腊哲学家们对数学、天文、气象等自然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形成了探求本质的习惯。
主客二分的传统观念使他们坚信自然是可以利用的,所以不断寻求解释自然现象的奥秘。
他们研究哲学,多是为摆脱愚昧,求得新知,而从实用和现实的层面上是不甚考虑的。
西方近代科学家因袭了古典哲学家的务实
性思维,为兴趣和解密而追求新知,锐意开拓新的知识。
2.2悟性思维与逻辑性思维
中国译论的表述中不乏“神似”、“形似”、“神韵”等词,这些标准恰似没有标准和周密的界定。
译作到底要在多大程度上相似,不得而知。
在前辈蜻蜓点水似的点拨下,后来的学者们对此作过多次详细的解读。
翻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出了新意,进一步推动了新时期翻译理论的建设。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佛教中的“顿悟“,老子的”道“,孟子的”诚“,无疑都强调人的悟性。
传统中国哲学视”悟“为精髓,求简捷而非推理,靠个人灵感顿悟而非逻辑。
国画中的留白和古诗中的诗眼,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悟性思维的体现。
反观中国传统译论,就不难理解语录、随笔、杂感之类的多于系统性的专著的原因。
2.3保守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
“圆满调和”是梁启超对中国传统译论的总结,调和思想的确贯穿了佛教翻译史。
民国时期的翻译高潮中的翻译论争不乏真知灼见,但深受古代文论的影响,尚未进行跨领域研究。
调和的思想折射出中国人思维上保守的一面,这与我们的民族性息息相关。
林语堂先生在其散文《中西文化》里也说起东方主静、主守、主安心立身之道和互相调和的倾向。
这些特点可以在儒家思想和封建社会中的大一统中找到根源,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人们视儒家为经典,推崇圣人和先哲,囿于权威的思想和历史结论,不敢打破传统。
传统意识中的爱好和平、维稳的倾向束缚了人们求新的步伐,加之,
中国半封闭大陆性地理环境,使人们固守着土地,形成了农业型经济模式。
这些深深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即接受多于挑战,保守多于改变。
西方译论的一个很显著特点就是重开拓(刘宓庆,1989)。
从古典译论到当代译论的发展,皆是翻译家们不断开拓的结果,他们不囿于前辈的研究视角和框架,敢于探索新知。
例如,文艺复兴后的翻译家们接受了人文主义的洗礼,思想上获得解放,开始用人文主义的语言学观点来建构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译论论述中含有“信息通道”、“控制论”、“符号翻译”等字眼,这些源于其他学科的术语概括了翻译家们多元的视野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倾向。
这些译论上的特征与西方传统文化不无关系,传统的海洋商业文化赋予了西方人冒险、开放的精神,后来的思想解放运动更是加深了西方人的思想自由和探索的精神。
而先哲们探索真理时不惧权威、敢于挑战的精神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笛卡儿的“怀疑论”和科学主义的出现,批判精神和挑战权威已渐成社会风尚,长期自由、民主的环境使他们的思维开阔,冲破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形成了他们的开放性思维(连淑能,2002)。
3小结
正如前面所述,翻译理论是深深根植于文化土壤中的,译论的发展轨迹折射出各国民族性的特点。
翻译过程是两种思维方式的转换,翻译理论则是思维的直接反映,中西译论的差异可以折射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在信息知识时代,对译论差异和思维方式区别
的分析,可以让我们聚焦两种译论的区别的成因,进而取长补短,推动翻译理论沿着更加完善的轨迹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3] 张柏然. 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理论研究[j] . 中国翻译,2002,(1)
[4] 刘宓庆. 中词翻译思想比较研究[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5] 连淑能. 论中西方思维方式[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6] 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 谭载喜. 中西译论的相异性[j]. 中国翻译,2000
[8] 刘宓庆. 西方翻译理论概评[j]. 中国翻译,1989.
[9] 施建伟. 林语堂集[m]. 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黄芳(1989.10—),女,湖北省十堰人,汉族,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文化与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