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古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古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古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古文两篇》课文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古文两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

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

有《刘宾客文集》。

二、故事背景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百般刁难。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刘禹锡看到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三、课文翻译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注释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

斯: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注释上:动词,长到。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doc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doc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陋室铭一、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

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

有《刘宾客文集》。

二、故事背景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百般刁难。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刘禹锡看到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三、课文翻译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注释名:名词作动词,出名,著名。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

斯: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注释上:动词,长到。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原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注释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属于宾语前置。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四、问题归纳1.《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短文两篇 复习要点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短文两篇 复习要点

16 短文两篇复习要点陋室铭一、重点字词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发展为一种文体。

名:有名,著名。

灵:神奇,灵异。

斯:这。

惟:只。

馨(xīn):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儒(rú):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这里指弹琴。

调,挑弄,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阅金经:阅览(珍贵的)佛经。

金经,指佛经。

丝竹:琴瑟、管萧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二、文学常识《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

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和柳宗元交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著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诗篇。

《陋室铭》写作历史背景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陋室铭》通过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充分证明了“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 短文两篇 知识盘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 短文两篇 知识盘点

16 短文两篇一、文学常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著有《刘宾客集》《竹枝词》《柳枝词》等。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

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

二、重点字词1.重点字案牍.(du)西蜀.(shu)鸿儒.(ru)陋.室铭.(lou ming)调.素琴(tiao)惟.吾德馨.(wei xin)甚蕃.(fán)淤.泥(yū)亵.玩(xiè)濯.清涟(zhuó)隐逸.(yì)鲜.有闻(xiān)不蔓.不枝(màn)2.词语解释(1)词类活用○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做动词,出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做动词,灵异)○3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混乱)○4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5不蔓.不枝.(名词做动词,长枝蔓,生枝杈)○6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远播,显得清幽)(2)古今异义○1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身体/今义:形状)○2惟吾德馨(古义:美好,品德高尚/今义:芳香)(5)特殊句式(1)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省略介词“于”)(2)倒装句○1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即“有何陋”)○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宾语前置句,“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分别是“爱菊”“爱莲”“爱牡丹”的倒装,“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3)判断句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者也”表判断)三、结构层次四、主题思想《陋室铭》: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环境的描写,以及室中来往人物、日常生活情景的叙述,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然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16、《短文两篇》复习要点及练习(加粗的内容记诵过关)《爱莲说》一、文学常识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是一种议论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爱莲说”的意思就是:说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二、原文及重点词语翻译水陆草木之 (助词,“的”)花,可(值得)爱(喜爱)者甚(很,非常)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从)李唐来,世人甚(多)爱牡丹;予(我)独(只)爱莲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淤泥而(表转折)不染(沾染污秽),濯(洗)清涟(水波)而(表转折)不妖(过分艳丽),中通外直,不蔓(名词作动词,生出枝蔓)不枝(长出枝节),香远益清(香气传的越远,越发清幽。

益:越发,更加),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洁净)植(竖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态度不庄重)焉(语气词)。

予谓(认为)菊,花之(助词,的)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同上)富贵者也;莲,花之(同上)君子者也。

噫(叹词,相当于“唉”)!菊之爱(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陶后鲜(少)有闻(听说);莲之(同上)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同上)爱,宜(应当)乎众(多)矣!三、重点句子翻译1、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翻译: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

2、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

莲从淤积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娇媚。

它的茎梗里面通透,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远播,越发清芬。

它笔直洁净地站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3、原文:噫(y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短文两篇》预习与复习资料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短文两篇》预习与复习资料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十六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资料汇编文学常识1.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常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

课文《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2.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号濂溪先生,北宋道州(今湖南道县)人。

儒家哲学家(理学思想家),其著作合编《周子全书》。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

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写感想的小品文。

写法灵活自由,不拘一格。

课文《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中华书局2009年版)。

3.古代铭文代表:商汤的《盘铭》、崔子玉的《座右铭》、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苏轼《三槐堂铭》等。

“说”体文言文代表:韩愈《马说》《师说》;柳宗元《捕蛇者说》;袁枚《黄生借书说》等。

内容主题《陋室铭》写自己的陋室与陋室中的高雅生活,表述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也暗含着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

《爱莲说》通过描绘“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在象征中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反面来看,就流露出对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浇薄世风的鄙弃。

关键字词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出名,闻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神奇,神异)。

斯(斯,代词,这)是陋室,惟(惟,只)吾德馨(馨,能散播很远的香气,这里指美好的德行)。

苔痕上(上,名词作动词,蔓延上)阶绿,草色入(入,映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往来无白丁(白丁,没有功名的人,平民)。

可以调(调,调弄,弹奏)素琴(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阅金经(金经,佛经)。

无丝竹(丝竹,借指音乐。

丝,指弦乐器,弦乐;竹,指管乐器,管乐)之(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乱(乱,扰乱)耳,无案牍(安牍,指公文,文书)之劳(劳,劳累,使…劳累)形(形,形体,身躯)。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1)蕃(
)
(2)濯(
)
(3)蔓(
)
(4)益(
)
(5)植(
)
(6)鲜(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①取: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 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名之不可(
)
(2)莫能肖也(
)
1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 释是(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
)
(2)惟吾德馨(
)
(3)往来无白丁(
)
(4)无案牍之劳形(
)
(5)濯清涟而不妖(
)
(6)不可亵玩(
)
(7)宜乎众矣 (
)
(8)亭亭净植 (
)
3.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下列语句中的“之”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一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何陋之有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语文知识点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word教案-总结

语文知识点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word教案-总结

16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铭”“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3.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2.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

导语设计设计1:(背景导入)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设计2:(激发兴趣)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

谁来介绍一下?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

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

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

他就是刘禹锡。

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

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

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

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

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课件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课件新人教版
《爱莲说》 说,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 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爱莲说”,即借写莲花表达自己的情操。
创作背景
《陋室铭》 刘禹锡写《陋室铭》时,唐王朝正 在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 听命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 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 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 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 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2.《爱莲说》中的“莲”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文中“莲”的形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者正是从这个整体出发,得出了“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结论;又依据这个结论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 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具体地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了君子身处污浊 环境而不与之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了君子的庄重 、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了君子的正直不苟、 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了君子美名远扬,洁身自好。所有这些象征的 内容都是通过联想产生的,关键在于要把握“莲”的整体形象,然后仔细品味;联想愈 丰富,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形象就愈加鲜明。
从本文表达的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 情趣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独处其身,避而不 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 等作法来看,又是消极的
重难点探究
《爱莲说》
1.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他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 样的品格?
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 品德。
二、阅读与鉴赏
烟 艇 记 [南宋]陆 游 (2016·江苏南通中考) 陆子寓居,得屋二楹①,甚隘而深,若小舟然,名之曰烟艇。客曰:“异哉! 屋之非舟,犹舟之非屋也。以为似欤?舟固有高明奥丽②逾于宫室者矣。遂 谓之屋,可不可耶?” 陆子曰:“予少而多病,自计不能效尺寸之用于斯世,盖尝慨然有江湖 之思,而饥寒妻子之累劫而留之,则寄其趣于烟波洲岛之间,未尝一日忘也 。使加数年,男胜锄犁,女任纺绩,衣食粗足,然后得一叶之舟,入松陵,上严 濑,历石门、沃洲,而还泊于玉笥③之下。醉则散发扣舷为吴歌,顾不乐哉! 虽然,万钟之禄,与一叶之舟,穷达异矣,而皆外物。吾知彼之不可求,而不能 不眷眷于此也。其果可求欤?意者使吾胸中浩然廓然,纳烟云日月之伟观, 揽雷霆风雨之奇变,虽坐容膝之室,而常若顺流放棹④,瞬息千里者,则安知 此室果非烟艇也哉!”绍兴三十一年八月一日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陋室铭一、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

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

有《刘宾客文集》。

二、故事背景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百般刁难。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刘禹锡看到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三、课文翻译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注释名:名词作动词,出名,著名。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

斯: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注释上:动词,长到。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原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注释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属于宾语前置。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四、问题归纳1.《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为全文的什么句?有什么作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16课短文两篇总结部编版

16课短文两篇总结部编版

16.短文两篇《陋室铭》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

语句注释:⑴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⑵在:在于,动词。

⑶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灵:神奇;灵异。

⑸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词,此,这。

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上:长到;入:映入。

⑼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⑽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⑾金经: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金:珍贵的。

⑿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⒀之:语气助词,不译。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⒁乱耳:扰乱双耳。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⒂案牍:(官府的)公文,文书。

⒃劳形:使身体劳累。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⒄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⒅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

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庐:简陋的小屋子。

⒆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

选自《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16. 短文两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16. 短文两篇

治家。②西蜀:现在的四川。③子云:扬雄,字子云,西汉哲学家、文学
家。④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第三层:收束全文,说明“陋室”不陋。
16
短文两篇
层解三
诸葛庐 子云亭
“陋室”不陋
爱莲说 水陆①草木之②花,可爱者甚③蕃④。晋 水中、陆上的草本、木本植物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朝的
陶渊明⑤独爱菊。自李唐⑥来,世人甚
16
短文两篇
爱莲说 1.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作者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的自比,也是 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的生活态度。文中分别赋予菊、牡丹和莲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 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进行了精辟的概括,突出表明了君子“出淤泥而 不染”这一高尚品质。
16
短文两篇
中心意旨 1.《陋室铭》通过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 分析证明了“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 的道德节操。 2.《爱莲说》的作者以莲自比,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表达了自己的 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 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第二段: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又从衬托中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
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16
短文两篇
16
短文两篇
传承美德 素养呈现 深入了解中华美德的深刻内涵,认识到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 唤,陶冶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文化
传承与理解)
16
短文两篇
作家作品 1.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言系出中山。唐代文学家, 有“诗豪”之称。著有《刘梦得文集》。 “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本篇课文内容是《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言短文。

“陋室”意思就是简陋的屋子。

“铭”是记载的意思,在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陋室铭”即作者给陋室作的铭。

“爱莲”即喜爱莲花。

“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言论。

“爱莲说”就是说一说对莲花的喜爱。

二、作者简介和背诵提示《陋室铭》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此篇需背诵。

《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此篇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主题概述《陋室铭》: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赞美简陋的居室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爱莲说》:本文通过将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的风气与自己独爱莲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委婉地批评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表达了作者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情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惟吾德馨古义:德行美好;今义:散布得远的香气。

2.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

3.亭亭净植古义:树立;今义:植物,种植。

4.宜乎众矣古义:应当;今义:合适。

(二)一词多义1.濯清涟而不妖(清澈)香远益清(清芬)2.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远处)(三)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2.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神异)3.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延到)4.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5.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6.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藤蔓)7.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茎)8.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四)重要虚词1.之①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②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③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④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⑥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2.而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连词,表转折,却)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却)(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斯是陋室。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16课 短文两篇 (共25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16课 短文两篇 (共25张PPT)

课内精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 A ) A.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不宜偏私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芳草鲜美 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太守谓谁 D.不蔓不枝 / 青树翠蔓
课内精读
3.重点句子翻译题。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 ,却不受泥的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 得妖艳。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赏 玩啊。
课内精读
2.文言词语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有仙则名 / 则自为其名
B.可以调素琴
C.何陋之有 /
/ /
以钱覆其口
康肃笑而遣之
D.惟吾德馨
惟手熟尔
课内精读
3.重点句子翻译题。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 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 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 劳神伤身。 (4)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洁身自好 菊→隐逸者→逃避现实→正衬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课内精读
《陋室铭》
一、 字词理解、句子翻译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出名,有名。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神异。 )。斯( 这。 )是陋室,惟 (只,只是。 )吾德馨( 德行美好。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博学的人。 ),往来 无白丁(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可以调素 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 使……扰乱。 )耳, 无案牍之劳( 使……劳累。 )形。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020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

2020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本篇课文内容是《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言短文。

“陋室”意思就是简陋的屋子。

“铭”是记载的意思,在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陋室铭”即作者给陋室作的铭。

“爱莲”即喜爱莲花。

“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言论。

“爱莲说”就是说一说对莲花的喜爱。

二、作者简介和背诵提示《陋室铭》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此篇需背诵。

《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此篇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主题概述《陋室铭》: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赞美简陋的居室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爱莲说》:本文通过将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的风气与自己独爱莲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委婉地批评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表达了作者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情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惟吾德馨古义:德行美好;今义:散布得远的香气。

2.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

3.亭亭净植古义:树立;今义:植物,种植。

4.宜乎众矣古义:应当;今义:合适。

(二)一词多义1.濯清涟而不妖(清澈)香远益清(清芬)2.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远处)(三)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2.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神异)3.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延到)4.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5.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6.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藤蔓)7.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茎)8.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四)重要虚词1.之①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②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③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④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⑥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2.而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连词,表转折,却)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却)(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斯是陋室。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 短文两篇——《 爱莲说》(素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 短文两篇——《 爱莲说》(素材)

16、短文两篇——《爱莲说》一、文体知识及其作者情况。

1、“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2、本文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人称濂溪先生,宋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

他是中国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代表作是《爱莲说》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

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

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赜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

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

张(木加武字)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等、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

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

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

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笔记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笔记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笔记
一、文章背景与作者介绍
《陋室铭》和《爱莲说》均是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分别由刘禹锡和周敦颐创作。

《陋室铭》通过描述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志趣;《爱莲说》则以莲花的描绘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二、重点字词解析
1.陋室铭
1.馨:香气,这里比喻品德的高尚。

2.牍:古代写字的木片。

3.鸿儒: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2.爱莲说
1.淤泥:积存的泥沙。

2.濯:洗涤。

3.隐逸:隐居的人。

4.净植:洁净地挺立。

三、文章主旨概括
1.陋室铭
1.作者刘禹锡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展现了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志趣,认
为只要品德高尚,居所并不重要。

2.爱莲说
1.周敦颐赞美莲花的高洁品质,认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表达了自己
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崇尚。

四、写作手法分析
1.托物言志: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描述某一物象来
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2.借物抒情:作者通过描写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
的内心世界。

3.对比手法:在《爱莲说》中,作者通过对比其他花卉与莲花的不同特点,
突出了莲花的高洁品质。

五、思考题
1.你认为《陋室铭》中的“陋室”真的简陋吗?为什么?
2.《爱莲说》中,作者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价值
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作品概述
《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文言文。

说为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以议论为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二)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

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

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

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

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

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

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

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三)三行对译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有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名词作动词,灵验。

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翻译句子)
斯,指示代词,这。

陋室,简陋的屋子。

惟,只,只是。

吾,我。

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翻译句子)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读书人一般有功名)。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可以。

以,用来。

调,调弄。

素,朴素、不加修饰的。

金经,指佛经。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翻译句子)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乱,使……扰乱。

案牍(dú),官府文书。

劳,使……劳累。

形,形体、躯体。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草玄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翻译句子)
之,助词,无实意,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之,的。

可爱,值得喜爱。

蕃,多。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只。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从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翻译句子)
予,我。

之,取独。

而,表转折。

染,沾染(污秽)。

濯,洗。

涟,水波。

而,表转折。

妖,过分艳丽。

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过分妖艳。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句子)
蔓,名词做动词,横生藤蔓。

枝,名词做动词,旁生枝茎。

远,远播。

益,更加。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

而,表转折。

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语气助词。

(它的茎)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越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谓,认为。

之,的。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噫,叹词,表示感叹。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鲜,少。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宜,应当。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四)重点词语:
一、古今异义:
1、无案牍之劳形形
古义:形体,躯体
今义:样子,形状。

2、亭亭净植植
古义:竖立
今义:种植
二、一词多义:
1、之:
①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案牍之劳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何陋之有)(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
③助词,的。

(水陆草木之花)(花之隐逸者也)
2、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

(往来无白丁)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桃花源记》)
1、远:①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香远益清)
②副词,远远地。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鲜:①形容词,少,读xiǎn。

(陶后鲜有闻)
②形容词,鲜艳,读xiān。

(芳草鲜美)
三、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有仙则名(名:出名,显名。


②有龙则灵(灵:灵验。


③惟吾德馨(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④不蔓不枝(蔓,横生枝蔓;枝,旁生枝节。


2、形容词用作动词
香远益清(远,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3、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无丝竹之乱耳(乱:使……扰乱。


②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


四、特殊句式:
1、倒装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有何陋”。


2、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3、省略句
①谓语“出”前面省略了主语“莲”,后面省略了“于”。

出淤泥而不染
②谓语“濯”前面省略了主语“莲”,后面省略了“于”。

濯清莲而不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