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知识点整理
公共事业 管理概论考试复习资料(完整版)
公共事业组织与企业的区别
公共事业组织:一般并不追求收益 、提供的许多服务或商品具有独占性、收费通常以成本耗费为基础
企业:追求投资收益 、提供的服务或商品不具有独占性、以供求关系来确定商品或服务的价格
2.2.2事业组织的职能优势
人力资本是由投资而形成的,强调以某种代价获得的能力或技能的价值,投资的代价可在提高生产力过程中以
更大的收益收回。因此劳动者将自己拥有的脑力和体力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参与价值创造,就要据此来获取相应
的劳动报酬和经济利益,它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应当说是一种由因索果的关系。
而人力资源则不同,作为一种资源,劳动者拥有的脑力和体力对价值的创造起了重要贡献作用,人力资源强调人力作为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创造能力,它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创造产品、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发展。它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应当说是一种由果溯因的。
动机分类法,生理、安全、交往、尊重、自我实现;
主体分类法,个人需要、群体需要和社会公共需要。
公共需要不是个人需要的集合,也不是基于个人偏好的简单多数人的集团需要;
公共需要是相对独立于个人需要和群体需要的社会整体需要,是以社会共同体的利益为基本表现形式
的普遍需要;
公共需要本质上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生存发展所需的条件和利益。
1.2 公共需要的特征
客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提供的物质条件是公共需要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公共需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同时,公共需要也受到人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文化传统的影响,特定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消费偏好对特定时期公共需要的演变和表现甚至会起很大的作用。
社会性:公共需要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整体的共同需要,必然受特定社会条件制约,特定社会条件既表现在阶级性,也表现在民族性。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一、名词解释1、事业单位: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行业,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一定形式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以改善社会公众的生活,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拨给,受国家机关尤其是政府部门领导的社会组织。
2、公共事业:特指那些面向全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并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3、公共事业组织:依照一定的原则(或有关政策、法规,或有关法律),以独立、公正为原则,并凭借其特有的功能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的公共组织。
4、公共组织: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历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管理公共事务为基本职能。
5、公共事业管理:指政府对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要目的的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进行规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
6、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货物。
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
7、公共事业监督管理:就是指管理系统内外监督主体通过一定的政策、规则、制度、法律、法规等,运用制度化和法制化的手段对公共事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管理行为进行监督、检查,保证组织作业和工作制度全面、准确、有效的执行,根据其活动是否符合法律和政策的要求,进行积极的鼓励、促进或消极的限制、禁止,以使系统各环节的管理活动更加规范合理,从而推进组织目标的达成。
8、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有关的组织制度、机构设置、隶属关系、职权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公共事业管理项目:是指公共事业组织为实现其宗旨和战略目标,通过申请、设计实施、评估等程序,合理配置资源从而完成的一项专门任务。
(老师让记的)9、公共事业管理项目:是指政府、社会事业团体或社会福利机构等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直接或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物品,以从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公共生活质量、提高社会科学文化水平和人民素质而进行的组织和配置社会资源的一次性活动。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考试重点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一、名词解释1.公共需要:是在一定条件下个体为了生存发展而对客观事物的需要。
2.公共事务:生产公共物品的活动,是指涉及全体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
3.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国家或政府通过财政支持建立事业单位,通过全面负责事业单位的运行,向社会公众提供一定形式的事业产品以满足公众需要的公共服务运行管理体制。
4.公共事业:特指那些面向全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并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5.公共产品的概念:那些按照私人市场的观点来看待的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的,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6.公共事业管理基本内涵: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
7.公共事业管理组织职能的含义:是指为了达到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把所必需的各种业务活动进行组合分类,把监督每一类业务活动所必需的权力授予主管这类工作的主管人员,规定公共事业管理组织活动中上下左右的协调关系。
8.公共事业管理协调的基本含义:就是为了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在一定的范围如组织或群体运动中将不同的力量组合起来,是公共事业管理的过程中各个主体功能的有机结合。
9.公共政策的含义: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而做出的一个正式的决定或安排。
10.战略:是指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重大谋划与对策研究。
二、简答题1.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特征:公共性、强制性、非营利性、服务性。
2.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以公众为本原则、服务原则、社会效益优先原则、法制原则。
3.影响公共事业管理的政治因素及影响方式:(1)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的影响: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主要提供一种外部的政治组织环境,即它通过组织体系的合理化和有效的权力分配状态与机制而对公共事业管理产生影响。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重点
1.公共事业组织的基本特征1.非政府性(1.组织结构的非政府性,2.资源获取的非政府性,3.公共责任承担上的非政府性)2.服务性 3.非营利性(1.不以营利为目的,2.排斥个人营利行为,3.排斥团队营利)4自主性5.志愿性2.公共事业管理和企业管理的区别1.管理目标不同,2.管理的限制因素不同3.管理的物质基础不同4.绩效评估标准不同5.管理权力的来源不同 6 管理的性质不同。
3. 公共事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区别1.管理主体上的区别2.成员管理及上下级关系的不同3.管理手段不同4.管理的独立性与非独立性不同4.现代市场体制的局限性1.无法提供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2.无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3.无法消除负外部效应的存在4.市场体制难以实现经济的稳定5.国家体制的局限性1.专观努力同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存在差距2.政府行为存在低效率3.政府活动易滋生寻租行为6.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核心1.政府决定着公管的基本范围,基本性质,基本方向2.政府决定着公管的体制和运行机制3.政府是公管中其他管理主体的管理者。
7.公共事业组织的职能优势1.相对独立性2.非营利性3.低成本,高质量4.专业性5.沟通性6.灵活性7.互助性8.公共事业组织的局限性1.志愿失灵(1.筹款不足2.志愿活动的狭隘性3.志愿组织的家长作风4.志愿组织的业余性)2.我国公共事业组织自身存在的缺陷(1.缺乏独立性2.组织性质混乱3.立法滞后4.产权制度不尽合理5.自律机制不健全)9.公共事业绩效评估的基本指标1.经济指标2.效率指标3.效果指标4.公平指标10.绩效测评(人员)方法1.目标法2.比较法3.评价表法4.工作标准法5.重要事件记录法6..等级描述评价法★11.当前我国听证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1.听证范围狭窄,规定不明确2.利害关系人的权益得不到应有保护3.程序意识不强,公开程度不高4.听证的辩论性不足5.听证笔录缺乏其应有的法律效力12.我国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1.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使公共危机管理在依法,有序的环境下运行2.建立公共危机管理部门,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3.及时,透明发布危机信息,保持社会公众心理平稳4.转变思想,让非政府组织充分参与危机管理13.公共责任构成要素1.承担公共责任的行为主体2.公共责任的内容3.公共责任的客体14..政府规制的领域和主要内容1.注册登记制度2.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政优惠3.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务规制4.对公共事业组织的投资规制5对公共事业组织的不公平竞争的规制6 对公共事业组织的透明度的规制15.中国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机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1.社会腐败对公益机构的侵蚀2.道德滑坡公共事业组织面临的道德危机3 社会监督薄弱4.组织缺位政府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监督管理不力5.角色冲突监督主体的身份障碍6.双重俘获监督疲软的结果16.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立法的特点1.归口登记和双重管理体制2.分级管理体制3.限制竞争原则4 年度检查制度5财务监督17.事业单位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18.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点)第一章绪论个人需要: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也是人们需要的基础。
必须通过市场等价交换,支付等价方可使用,而且只能为某个人或某个集体所享用,排除了其他社会成员享用的可能。
公共需要: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这些公共物品,无须付出代价,或只需支付与提供这些公共物品的所费不相称的少量的费用。
主要靠政府提供。
公共事业四大特征:公共性;规模性;非营利性;超前性。
公共需要的特点:1.是社会成员在生产、工作、生活和发展过程中的共同需要。
2.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3.是发展变化的。
4.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公共物品两个特性:(1)非竞争性(名):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
(2)非排他性(名):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
公共物品的七大特征:(1)生产具有不可分性。
(2)规模效益特别大。
(3)初始投资量巨大,随后所需的经营资本数额较小。
(4)具有自然垄断性。
(5)消费不具有排他性。
(6)对消费者收费不易,或收费本身所支付的交易成本过高。
(7)其消费具有社会文化价值。
【区别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公共事业管理的四大特征:1.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各种公共需要。
2.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3.非营利性。
4.服务性。
行政手段(特性):权威性;强制性;垂直性;直接性。
直接对管理对象发生影响: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力,运用命令、指示、政策、规定、条例等,按照行政系统实施管理的方法。
优点:能够迅速有效地解决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的或紧迫的问题;可以有效地发挥管理的职能,使得高层领导的决策、计划作用得以落实;能保证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公共事业发展和管理过程中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能确保管理系统保持集中统一,在统一指挥下协同一致地行动。
局限性:管理效果受领导水平的限制;不便于分权管理,易产生滥用职权、个人专断的弊病;不利于发挥子系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横向沟通,协调发展;受行政层级繁复和管理部门及其管理者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信息传递迟缓,失真严重。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一、名词解释1.责任: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承担和履行的职责。
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必须承担其管理行为的后果的要求。
2.排他性:排斥他人消费的可能性——使用权或拥有权的垄断性。
3.非排他性:指某一物品不能排斥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或排斥成本过高,难以实施排斥行为。
4.竞争性:指某一物品供某人消费后即无法再让他人享用,如果增加消费者,则必须增加物品数量,从而增加物品生产成本。
边际生产成本不为零。
5.非竞争性:指某一物品供某人消费之后,还可以由其他人消费,并且其他人的消费不会降低该人对此物品的消费所获得的效用。
边际生产成本为零。
(路灯/海上灯塔)边际拥有成本为零;可分割性。
6.公共事业:特定的社会组织及其成员以满足社会群体需要和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向社会提供准公共物品和某些公共物品,为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公共生活创造有利条件而进行的活动或事物。
7.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组织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采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方式对提供准公共物品的社会事务进行协调,从而实现提高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众生活质量,保证实现社会公益目标的活动过程。
8.民办非企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9.事业单位:国家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10.社会团体:公民或者单位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展开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11.市场失灵: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零机会成本的状态。
12.政府失灵:政府由于对非公共物品市场的不当干预而最终导致市场价格扭曲、市场秩序紊乱,或由于对公共物品配置的非公开、非公平和非公正行为,而最终导致政府形象与信誉丧失的现象。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总复习(word文档良心出品)
第一章绪论一、公共需要与公共事业1、公共需要及其特征1.1 公共需要什么是公共学者关于“公共”的解释:理论层面:主权、合法性、福利等经验层面:公众、公有制、共同等行为层面: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管理中的“公共”内涵:一是主体性,与私人管理相区别,表明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企业或私人机构;二是目的性,明确公共管理活动的目的和责任,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而不是一般的个别需要;三是参与性,强调公众的参与性,即支持、约束和监督。
需要:主体对于客观外界事物以其主观欲望表现出来的要求。
需要是复杂多样的系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行为分类法,生理(物质)与心理(精神);价值分类法,正当需要、不正当需要、潜在需要、显在需要;动机分类法,生理、安全、交往、尊重、自我实现;主体分类法,个人需要、群体需要和社会公共需要。
公共需要不是个人需要的集合,也不是基于个人偏好的简单多数人的集团需要;公共需要是相对独立于个人需要和群体需要的社会整体需要,是以社会共同体的利益为基本表现形式的普遍需要;公共需要本质上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生存发展所需的条件和利益。
1.2 公共需要的特征客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提供的物质条件是公共需要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公共需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同时,公共需要也受到人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文化传统的影响,特定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消费偏好对特定时期公共需要的演变和表现甚至会起很大的作用。
社会性:公共需要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整体的共同需要,必然受特定社会条件制约,特定社会条件既表现在阶级性,也表现在民族性。
阶级性,公共需要受阶级利益、阶级需要的影响,尤其是受到统治阶级的影响,从而成为统治阶级的共同需要;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也要协调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被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从而达成包括不同阶级需要的社会公共需要。
民族性,不同民族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心理性格,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已然形成了体现本民族特质的民族文化和精神。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资料资料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一.名词解释1.公共事业管理:就是政府对公共组织的规范和发展,及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薇基本目标、直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创造条件或提供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种社会活动,所进行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活动。
2.公共产品:也称为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通俗地说,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按照私人市场的观点来看待的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3.草根组织:特指那些扎根城乡社区的基层民众组织,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层组织。
4.公民社会:是国家或政府系统以及市场或企业系统之外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他是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
5.非营利组织:是与政府、企业相对应的社会组织,一般指除政府部门和企业(市场部门)之外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
6.事业单位: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7.基础科学研究:是指自然科学中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8.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9.文化行政:是政府对文化事业的宏观管理,是各级政府及其文化行政部门以文化法律和法规为基本依据,以整个国家的文化事业为管理对象,对有关行政系统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事务进行决策、组织和调控的行为。
10.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为了有效地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使之更好地提供事业产品即必须的公共服务,保障和发展公共利益,国家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而形成的一整套有关政府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的各种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11.体育产业:是指在体育行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12.卫生事业:是我国公共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在防治疾病、保护和增进居民健康方面所采取措施的综合。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重点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重点第一章1、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国家或政府通过财政支持建立事业单位,通过全面负责事业单位的运行,向社会提供一定形式的事业产品一满足公众需要的公共服务运行管理体制。
2、公共事业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最主要和本质的特征(活动本身和过程、活动涉及的对象广泛)(2)非营利性:基本目标是满足公众基于基本生活的物质精神需要(3)规模性:产品涉及范围广;达到一定规模才能提供相应服务3、公共产品:美经济家保罗.A.萨缪尔森《公共支出的纯理论》。
是指那些按照私人市场的观点来看待的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4、准公共产品:(是由美国学者詹姆斯.M.布坎南在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中提出)准公共产品是指具备非排他性和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却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产品。
5、公共组织: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致力于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以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
7、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1)以公众为本的原则:以全体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为本①必须以维护和提高公共利益为管理的出发点,也作为管理的归宿②必须以公共的特点和需要水平为依据进行管理③以维护和提高公共的利益为基本要求,激励管理者的积极性(2)服务原则: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服务①在宏观层面,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现代公共事业管理本质上是服务而非管制,服务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内核和基础②公共事业管理中存在着管制的形式,但在根本上管制是服从于服务时,即管制是为了公众的基本生活质量和根本利益③中低层的公共事业管理机构面向社会,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基本的职能,管理是服务具有最明显的体现,也就是最基本的要求(3)社会效益优先原则:效率与公平①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统一的基础上,重视结果管理②在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重视外部管理③在对公共事业管理的评价中,将社会效益作为绩效评估标准的最重要的内容(4)法制原则:公共事业管理是依法进行的管理第三章1、公共事业管理模式:是在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过程中,承担主体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组合方式。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提要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提要(一)一、选择的知识点1.从本质上说,公共性是公共问题的关键所在。
2.非营利性可以说是公共事业公共性一个更为具体的表现。
3.公共产品之所以具有非排他性,根本原因是其收益的外溢性。
4.在理论上,最早对公共产品做出严格定义的经济学家是萨缪尔森。
5.国防、行政管理和立法等属于纯公共产品,而大学教育则属于准公共物品。
6.准公共产品的外部收益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生产的正外部性,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消费的正外部性。
7.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最主要的组织是政府组织。
8.公共组织实施公共事业管理的基础是公共权力。
9.间接控制是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如果出现偏差,就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追究管理者或执行者的责任,并督促其在实践中改正的过程。
10.政府的基本职能有两项,一是阶级统治,二是社会管理。
11.事业单位的主要特性服务性、公益性、公有性等。
12.元政策是指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府公共政策行为的一套理念和方法的综合。
13.情感方法属于公共事业管理的柔性方法的是14.战略规划是整个公共事业管理计划的核心。
16.公共项目是公共事业管理中最直接可见的对象。
17.公共项目运作方案选择的合理性标准是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提出来的。
18.公共项目运作方案的贯彻进入中期出现的失效是偶然失效。
19.煤气、水、电、电讯、公共交通等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方式可以是公共生产、市场提供。
20.法院判决属于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机制的正式构建途径。
21.社会公共事务的基本特征有公共性、劳务性、非营利性、阶级性等。
22.下列属于公共组织的是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准行政组织或准政府组织。
23.公共权力的特征有社会性、政治性、综合性、约束性。
24.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公众为本原则、服务原则、社会效益优先原则法治原则25.公共事业绩效评估的基本指标是经济、效率、效果、公平。
26.公共事业最主要和本质的特征是公共性。
27.公共产品除具有非排他性的特征外,还具有非竞争性。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重点
第三章第一节事业单位1.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2.特征:1)事业单位的性质是社会公益组织。
2)事业单位的举办主体是国家机关和其他国有机构。
3)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是国有资产。
4)事业单位的组织目的是从事社会根本服务。
5)事业单位的活动领域主要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
3.中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特征:非经济性、国有化、行政化~的弊端:非经济性事业单位脱离社会经济发展轨道;国家“包办”事业加重了财政负担,降低了事业投入的使用效率;事业单位的行政化使事业单位成为政府的附属物。
4.事业单位改革:第一阶段:1979-1992,恢复整顿并开始探索改革的阶段。
第二阶段:1992-2003,全面改革并快速发展的阶段。
第三阶段:2003-2006,改革深化和各事业领域多元化发展的阶段。
第二节社会团体1.社会团体: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公民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2.特征:非政府性、自愿性、共同性、非营利性、自我约束性。
3.社会团体与事业单位的区别:1)组织的目的不同。
(事业单位:社会公益为目的;社会团体: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
)2)经费来源。
(事业单位:政府财政拨款/国有资产;社会团体:会费,社会捐助、政府资助。
)3)组织经营性质。
(事业单位:既可以是盈利的,也可以是非盈利的;社会团体:非营利的。
)4)登记管理机关。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管理局,政府批准成立;社会团体:双重管理和登记。
)4.社会团体发展的作用1)沟通和协调政府和团队成员的关系。
2)沟通和协调企业与团队成员的关系。
3)沟通和协调社团成员的关系。
4)管理关系。
5)监督关系。
5.社会团体的类别1)学术性社会团体(从事学术研究和交流)2)行业性社会团体(从事某行业管理、协调或服务)3)专业性社会团体(由专业人员或以专业技术、专门资金从事某项事业而成立的)4)联合性社会团体(人群的联合体或学术性、行业性、专业性团体的联合)6.社会团体管理体制统一管理(表面上)由民政部门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考试重点
J 公共事业管理复习重点要点:1.P3-9公共性、公共需要、公共问题与公共事务概念与联系,以及特征名词解释2.P16-24公共产品的概念、特征以及分类案例分析※3.P26-30公共组织的概念、类型以及特征4.P42-45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的关系名词解释※5.P60-61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特征和分类宏观把握6.P94-95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概念,决定因素简答※7.P108-113宏观公共事业管理与微观公共事业管理基本方式与内容与11结合考简答※8.P122-124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地位简答※9.P134-135非政府组织的概念与特征10.P143-149事业单位的概念与基本分类及主要特征仔细看一下,重点哈11.P162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职能即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详细了解就看书第五章第一节与7结合考简答※12.P175-176公共政策的概念、基本内容以及层次13.P177-179公共政策与公共事业管理的关系名词解释14.P184-195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刚性与柔性方法的定义、特点15.P195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的关系名词解释※16.P202-203战略管理与战略规划的关系名词解释17.P226-228调查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案例分析可能性略大※18.P228-229公共项目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与目标的确立公共需要&公共问题P4公共需要:指具有公共性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共同体所具有的带有共同性、共享性的需要;公共问题:具有广泛性、复合型和不可分性等特征的社会问题,是关系到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绝大多数成员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的问题,是属于公共领域的共同性的问题;联系:公共问题与公共需要都具有公共性,都是和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反映了一定范围内公众基本利益的基本内涵;同时,公共问题,是公共需要在主观形成后,发生在客观上的问题;区别:公共需要是一定社会中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对客观事物共有的、具有共享性的需求,而公共问题则是共同的需要形成后,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使主观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主客观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2.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P44-45公共事业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的过程;行政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活动; 联系:1.管理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维护社会秩序,维持和增进公共利益;2.管理范围上有联系,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对特定的公共事务即一般所说的狭义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而从行政管理来看,作为管理唯一主体的政府,其存在的基本前提和基本的职能就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3.管理主体上有联系,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组织即行政组织,而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行政组织即政府在公共组织中居于核心地位;所以行政管理的主体与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并不完全一致,但密切联系;区别:1.管理对象和范围上,行政管理的对象时广义的社会公共事务,包括政治事务、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而公共事业管理体现的是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所以,行政管理的范围要大于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2.管理主体上的区别,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或政府部门,而共公告事业管理的主体是整个社会公共组织;3.管理方法和手段上的区别,行政管理主要依靠直接的行政管理手段,而公共事业管理不仅具有行政管理手段,还有法律手段、经技手段;行政管理手段单一,而公共事业管理的手段丰富;3.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P177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而作出的一个正式的决定或安排;公共事业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的过程;区别:1.概念的基本界定不同:前者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后者是一种行为;2.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前者广,后者窄;公共事业管理涉及的基本只是与公众基本生活和公共利益有关的、以狭义的社会公共事务为基础的公共事务;3.所具有的功能不同:前者制定秩序和规则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规定和引导,后者通过对社会公共事业的管理直接作用于社会公共事务;联系:1.前者指出了后者的基本方向,是后者的必要前提;+2.公共政策具有一定的公共事业管理职能;+3.后者是实现前者的一个基本渠道;+4.在一定层面政府层面上,两者是合而为一的;+综上,公共政策与公共事业管理既有明确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4.战略管理&战略规划P202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制定、实施和评价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艺术或技术;从管理过程的角度看,战略管理是一个以战略计划的制定为起点,包括了计划的执行、追踪与控制等环节的完整的管理过程;而从决策的角度看,它可以被视为一种战略决策的制定及其执行,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对组织未来发展产生冲击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的活动,将整体组织与对其发生冲击的议题进行分析的活动,关注组织目标以及发展方向的战略选择,促进战略的有效执行;战略规划是从战略的高度对完成组织目标或任务进行的计划,但并不涉及计划的执行和评估问题;主要由两种表现形式有企业战略规划和公司战略规划;关系:在管理领域内,战略管理代替了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成为了战略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执行、评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战略管理过程;5.行政授权&行政委托P195行政授权:行政机关依法将某项或某一方面公共事业的管理权明确授予行政机关以外的其他组织或个人行使的法律行为;行政委托:行政机关和法定授权组织在其职权范围内,将某项或某一方面公共事业的管理权委托给其他机关、社会组织或个人形式的法律行为;联系:形式上都是行政权力的转让行为;区别:1.权力来源上,委托组织的权力来源于行政机关和法定授权组织的委托,而授权组织的权力来源于法律的明确授予;2.权力性质上,委托组织获得的权力不能独立行使,必须以委托的行政机关或法定授权组织的名义行使,而授权组织获得权力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3.行为后果方面,委托组织的行为后果由委托的行政机关或法定授权组织承担,而授权组织的行为后果由授权组织独立承担;简答题3个,共36分;要根据书上内容作答,不能只答要点,要对要点略加阐述哈1.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决定因素P94公共事业管理模式:是在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供给过程中,承担主体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组合方式;决定因素:a)公共需求,一个社会的公共事业管理模式,是随着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公众公共消费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公共需求是决定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发展演变的根本因素;b)主体意识,这里的主体意识是指一定社会条件下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相关问题的认识;公共性事务的产生除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外,至为关键的一点是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并首先体现为政府是否能够对这一公共需求有意识,以及在准确把握一定的客观条件基础上形成可行的公共事业管理目标,并对可以采取的管理方式有必要的认识;c)政府能力,在一定的公共需求产生和管理主体对此有必要的认识基础上,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形成取决于涉足其中的政府的能力,作为社会中最具有权威和强制性的组织,政府能力无疑具有决定性的地位;d)社会发育程度,这里主要指作为社会组织载体的非营利组织等的发育程度;作为政府与社会关系一极中社会主要代表着的非营利组织,作为公共事业管理模式中一个可能的管理主体,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对整个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地位/为什么说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P122(一)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政府的基本属性和基本职能从根本上决定了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表现在:1.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需求扩大对管理的需求,决定了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首先必须是政府;+阐述公共事务根本上必须由社会公共组织来进行协调和管理,而政府正式社会中基于管理公共事务而产生的最基本的公共机构;+2.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事务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趋势,决定了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首先必须是政府;+(二)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核心政府的属性和历史发展决定了政府是整个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系统的核心;表现在:1.政府在一定的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形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2.政府决定着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范围、基本性质和基本方向;+3.政府决定着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和运行;+4.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中其他管理主体的管理者;+PS:若考察“为什么说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则详细作答一的内容;3.宏观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方式P108基本方式:间接管理;充分表现在宏观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职能的发挥上;从计划职能上看,公共事业管理部门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一是对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进行调控,二是规范公共事业领域内公共产品生产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行为;从组织职能看,表现在设立新的组织或维护原有的必需的组织以处理公共事业管理事务;从协调职能看,承担宏观管理任务的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协调外部环境和构建本部门内部的协调机制;从控制职能看,在外部控制上,体现在高层管理机构需要掌握本机构或部门权力的控制和行使,同时对本机构工作可能有影响的部门保持联系;在内部控制上,体现为通过必要的控制程序,保证整个部门按计划完成公共事业管理任务;可见在宏观公共事业管理中,以计划职能为起点,通过形成不同层次的公共政策,而相应地展开组织、协调和控制职能;这些职能的发挥以组织或部门为界,可以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两个方面;但无论是内部管理还是外部管理,显然都没有直接涉及具体的向公众提供公共事业产品,公共产品:判断一个产品是不是公共产品P16-17解析考察公共产品的概念、特征及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区别;作答公共产品也称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指那些按照私人市场的观点来看待的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特点是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区别主要在于消费方式的不同;2.调查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基本方法P225直接调查法——观察法3种方式访谈法问卷法问卷形式,使用问卷程序,问卷的设计间接调查法——调查法。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知识点整理
1.公共需要的特征:(P2-3)(1)公共需要是社会成员在生产、工作、生活和发展过程中的共同需要;(2)公共需要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3)公共需要是发展变化的;(4)公共需要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2.公共事业的特征:(P6-7)(1)公共性;(2)非营利性;(3)专业性;(4)基础性。
3.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容:(P8-9)(1)教育事业;(2)科技事业;(3)文化事业;(4)卫生事业;(5)体育事业。
4.公共事业管理的特征:(P9-11)(1)基本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各种公共需要;(2)具有一定的强制性;(3)非营利性;(4)服务型。
5.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P12-13)(1)计划职能;(2)组织职能;(3)协调职能;(4)控制职能。
6.公共事业管理的手段:(P13-17)(1)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及类似法律性质的各种社会规范调整社会关系,对社会各方面事务进行控制、指导和监督的管理方法。
(局限性:a.缺少灵活性与弹性;b.强制性)(2)行政手段:①特点:a.权威性;b.强制性;c.垂直性;d.直接性②局限性:a.管理效果受领导水平的限制;b.不便于分权管理,易产生滥用职权、个人专断的弊病;c.不利于发挥子系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d.不利于横向沟通,协调发展;e.受行政层级繁复和管理部门及其管理者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信息传递迟缓,失真严重。
③原则: a.集中管理,统一指挥原则;b.系统原则;c.权责一致原则;d.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民主原则。
(3)经济手段:①特点:利益性、调节性、间接性和非强制性②主要内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
(4)宣传教育手段特点:明确的目的性和鲜明的阶级性、启发性和间接性、广泛性和多样性、长期性和反复性。
(5)技术手段缺点:①信息技术必然导致传统的国家主权弱化;②互联网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它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们受到各种不良现象的污染。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娄成武版)各章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1、公共需要的特点:客观性、社会性、多样性2、通常人们把具有非排他性、不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称为公共资源,将具有非竞争性、不具有非排他性的产品称为俱乐部产品。
3、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拥挤性公共物品(道路、桥梁)、价格排他性公共物品(公园、文化遗产)4、公共物品:是指完全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物品,或者说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需要的物品。
5、准公共物品:指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却具有较大外部收益的产品。
6、准公共产品的特点:①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不充分性;②外部性7、准公共产品的分类:①拥挤性准公共物品;②价格排他性准公共物品8、公共事务:是生产公共物品的活动,是指涉及全体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其产品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可以直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9、准公共事务的特点:公益性中介性、非营利中介性10、公共事业:是指由特定的社会组织及其成员以满足社会群体需要和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向社会提供准公共物品和某些公共物品,为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众生活创造有利条件而进行的活动或事物。
11、公共事业的特点:公众性、公用性、公益性、非营利性12、社会公共事业: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
13、社会公共事业的特征:公共性、劳务性、非营利性、阶级性14、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①管理目的不同(公益性/盈利性);②管理的运行轨道不同(整个过程受到法律的限制/主要在利益轨道上进行);③物质资源来源不同(收入及政府补助/所获取的利益);④绩效评估不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15、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区别:①管理主体不同(公共事业组织/政府机关);②管理方式不同(在国家政策应倒下提供技术和辅助性服务/等级制);③管理的直接性和间接性不同(直接性管理/间接性管理);④阶级性不同(反映长期历史发展对社会管理的客观要求/反映特定阶段统治阶级的特殊要求)。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_复习资料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公共问题:所谓公共问题,通常是具体广泛性、复合性和不可分割性等特征的社会问题,是关系到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的社会问题,是属于公共领域的共同性问题。
2、公共事务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
公共事务的范围广泛,从劳动管理到国防、行政、治安等国家事务,以及法律事务、艺术、教育、科学等都在其中,以及涉及公众利益的公共交通、道路、水、电气等公用企业,且其范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动。
3、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也称为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就是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4、公共事业所谓公共事业,就是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即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
5、公共组织所谓公共组织,从广义来说,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致力于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
从狭义来说,是指行使行政权力,服务于公共利益,达成公共目的的组织,即行政组织。
6、公共事业管理所谓公共事业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促进社会整体利益和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即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或对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由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构成,并以准公共产品为主的产品生产和提供的调节和控制过程。
7、政府所谓政府,就是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关,是国家表示意志、发布命令和处理事务的机关,实际上是国家代理组织和官吏的总称。
广义政府是指行使国家权力的所有机关;狭义的政府是指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即行政机关。
8、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各章主要内容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各章主要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公共事业的内涵的特征、公共性、公共需要、公共问题、公共事务及特征公共性、公共需要、公共问题与公共事务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公共性是一定的社会或地区的公有、公用、共供和共享的。
公共需要是社会共同体具有的共同性、共享性的需要。
公共事务具有公共性、劳务性、非营利性和阶级(阶层)性四个特征二、我国传统的“事业”及其发展我国传统“事业”的基本含义事业,是我国特有的与全体人民整体利益有关的以科、教、文、卫、体等为基本内容的行业或部门,及其相应的管理体系。
事业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社会公共事务的范畴,治、非经济的事务,即而且是非政狭义的社会事务,反映的是一定条件下我国社会公共事务的发展水平。
公共事业,是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管理活动。
三、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是经济学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与公共事务理论所描述的对象是一致的,但其研究和阐述问题的角度不同,现代公共产品理论主要是通过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等概念和范畴对社会中不同属性的产品进行把握,从而明确公共事务范畴的。
(一)公共产品理论的几个基本内容l.公共产品的基本概念公共产品也称为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就是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什么是公共消费需要呢?人的活动具有两重性,即个体性和社会性。
前者是指作为个体的人,需要一定的产品来满足其私人需要,如衣、食、住、行等,而后者则是指作为社会的人,他的生存依赖于社会环境,如国防、治安、城市道路、卫生等,这是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
这种与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但每个人又不能享受其消费独占权的,且是作为一定社会所共有的保证居民基本生活的需要就是公共需要。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根据满足需要的不同,把整个产品世界分为两类:一类是私人产品,即满足私人需要或私人消费需要的产品,另一类是公共产品,即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产品。
在一个社会中,公共产品的范围十分广泛,如政治、法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公共需要的特征:(P2-3)(1)公共需要是社会成员在生产、工作、生活和发展过程中的共同需要;(2)公共需要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3)公共需要是发展变化的;(4)公共需要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2.公共事业的特征:(P6-7)(1)公共性;(2)非营利性;(3)专业性;(4)基础性。
3.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容:(P8-9)(1)教育事业;(2)科技事业;(3)文化事业;(4)卫生事业;(5)体育事业。
4.公共事业管理的特征:(P9-11)(1)基本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各种公共需要;(2)具有一定的强制性;(3)非营利性;(4)服务型。
5.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P12-13)(1)计划职能;(2)组织职能;(3)协调职能;(4)控制职能。
6.公共事业管理的手段:(P13-17)(1)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及类似法律性质的各种社会规范调整社会关系,对社会各方面事务进行控制、指导和监督的管理方法。
(局限性:a.缺少灵活性与弹性;b.强制性)(2)行政手段:①特点:a.权威性;b.强制性;c.垂直性;d.直接性②局限性:a.管理效果受领导水平的限制;b.不便于分权管理,易产生滥用职权、个人专断的弊病;c.不利于发挥子系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d.不利于横向沟通,协调发展;e.受行政层级繁复和管理部门及其管理者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信息传递迟缓,失真严重。
③原则: a.集中管理,统一指挥原则;b.系统原则;c.权责一致原则;d.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民主原则。
(3)经济手段:①特点:利益性、调节性、间接性和非强制性②主要内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
(4)宣传教育手段特点:明确的目的性和鲜明的阶级性、启发性和间接性、广泛性和多样性、长期性和反复性。
(5)技术手段缺点:①信息技术必然导致传统的国家主权弱化;②互联网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它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们受到各种不良现象的污染。
7.研究公共事业管理的意义(P18-20)(1)有助于增进人类的福祉;(2)有助于推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3)有助于促进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4)有助于减轻财政压力。
8.政府组织的特征:(P23)(1)公共性;(2)强制性;(3)普遍性;(4)执行性;(5)规模性;(6)法定性。
*9.政府体制的职能优势:(P24-25)(1)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制度;(2)提供公共物品,解决外部性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垄断问题;(3)解决社会问题,促进和保障社会公平;(4)克服市场经济导致的某些消极后果,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5)维护国家安全,应对紧急事件。
10.政府体制的局限性:(P26)(1)公共政策失效;(2)政府行为存在低效率;(3)政府活动易滋生寻租行为,出现不公正现象;(4)政府在解决垄断和外部性问题时可能造成新的垄断、外部性问题。
*11.政府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责任:(P27-29)(1)为公共事业组织的活动提供制度保障和行政管理的框架;(2)通过指导与协调为公共事业组织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3)直接或间接提供部分公共事业产品;(4)建立健全公共事业组织活动的监督机制;(5)与公共事业组织建立制度化的合作伙伴关系。
12.公共事业组织的基本特征:(P29-30)(1)组织性;(2)非政府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
*13.事业体制的职能优势:(P30-32)(1)相对独立性;(2)非营利性;(3)低成本、高质量;(4)专业性;(5)接近性;(6)灵活性;(7)在培养互助精神、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等方面更具优势。
14.事业体制的局限性:(P32-34)(1)行政化严重;(2)组织性质杂乱;(3)立法滞后;(4)经费不足;(5)自律机制不健全。
*15.事业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责任:(P34)(1)贯彻执行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的法律、法规、规划和政策;(2)发挥体制优势,从事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3)有效配置各种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资源;(4)充当科学理论的创新园地和实验基地。
16.市场组织的特征:(P35)(1)营利性;(2)竞争性;(3)排他性;(4)自发性。
*17.市场体制的职能优势:(P35-36)(1)有效配置资源;(2)优化经济结构;(3)推动科技创新;(4)调节收入分配;(5)促进人的发展。
18.市场体制的局限性:(P37-38)(1)无法有效地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2)无法消除外部效应;(3)无法消除信息不对称和垄断;(4)无法保证收入分配公平和社会公正;(5)无法解决宏观总量平衡和经济稳定发展问题。
*19.市场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责任:(P39)(1)市场组织也是公共事业产品或服务的供给者和竞争者之一;(2)将市场机制运用到公共事业改革与发展中。
*20.政府、事业、市场体制三种体制的互补关系(P40)(1)政府作为宏观管理者,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来规范社会活动各主体(组织和个人)的行为;(2)市场组织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通过各类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3)事业组织作为为社会提供公益性产品的专业化组织,通过事业机制的专业性、独立性、互助性等优势,为社会提供各类服务。
21.人力资源的特征:(P45)(1)能动性;(2)高增值性;(3)社会性;(4)时效性。
22.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的特征:(P46)公共事业人力资源除具备一般人力资源的共性外,还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1)主体智能性;(2)领域约束性;(3)价值公益性;(4)影响扩张性;(5)功能持久性。
23.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的意义:(P49)(1)有助于完善事业组织的用人制度;(2)有助于提高事业组织员工的综合素质;(3)有助于提高事业组织的效率,实现事业组织的目标;(4)有助于事业组织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事业产品。
24.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的原则:(P49)(1)以人为本原则;(2)公平竞争原则;(3)岗位责任原则;(4)民主法治原则。
25.公共事业人力资源招聘的特点:(P51)(1)从考察内容上讲,公共事业人力资源公开招聘重点考察人才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技能;(2)从招聘对象层次上讲,公共事业人力资源公开招聘涵盖了低、中、高三个层次的人才;(3)从录取制度上讲,公共事业组织实行的聘用制度,聘用制度下人才的流动性比较大;(4)从招聘技术上讲,公共事业人力资源招聘的考察方式灵活,不仅可以采取面试和笔试,对于应聘工勤岗位的人员,还可根据需要重点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测试;(5)从招聘组织者上讲,招聘工作的组织者既可以是政府各级人事行政部门、用人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也可以是用人单位自己,甚至可以是前面三种主体委托的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考试服务机构和人才服务机构。
26.公共事业人力资源招聘的原则:(P51)(1)公开原则;(2)节约成本原则;(3)回避原则。
27.公共事业人力资源招聘的意义:(P51)(1)创造出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竞争环境;(2)扩大了选才范围,促进事业单位自身发展;(3)有利于扩大公共事业组织用人自主权,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
28.公共事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原则:(P54-55)(1)政绩和业务相结合原则;(2)学以致用原则;(3)按需施教原则;(4)分级分类原则。
*29.公共事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方式:(P55)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员工自我培训*30.公共事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内容:(P55)知识培训、技能培训、素质培训和特殊的公共事业精神培训31.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意义:(P57)(1)绩效管理是公共事业组织合理配置人才的依据;(2)绩效管理是公共事业组织确定薪酬的依据;(3)绩效管理是公共事业组织进行人员培训的依据;(4)绩效管理是公共事业组织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的前提条件。
*32.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环节:(P57-58)(1)绩效计划;(2)绩效监控;(3)绩效考核;(4)绩效结果的运用;*33.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方法:(P58-59)(1)目标管理法;(2)关键事件法;(3)民主测评法;(4)评定组织共同确定方法;(5)配对比较法;(6)网上考评法。
*34.公共事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目标:(P60)(1)提升组织实力;(2)稳定岗位结构;(3)满足员工需要。
35.公共事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原则:(P60-61)(1)系统性原则;(2)竞争性原则;(3)激励性原则;(4)公平性原则;(5)经济性原则;(6)合法性原则。
*36.树立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观念:(P67)(1)确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2)确立公共事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观念;(3)确立人才商品化的观念。
37.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P68)(1)贯彻落实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2)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3)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4)坚持分类推进,充分体现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特点;(5)坚持责、权、利相结合,维护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
38.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P68)(1)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形成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事业单位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2)到2015年,全面建立聘用制度,完善岗位管理制度,普遍推行公开招聘制度和竞聘上岗制度,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
(3)到2020年,形成健全的管理体制、完善的用人机制和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
*39.人事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P68-70)(1)锐意进取,确立公共事业人力资源开发新机制;(2)齐头并进,完善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环节;(3)因材施教,加大关键岗位的人才开发力度;(4)配套改革,提供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保障;(5)不断创新,加快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方法的现代化。
40.公共事业财务管理的特点:(P73)(1)类型多样化,以社会公益为核心;(2)领域广泛化;(3)经费来源的无偿性;(4)政策性强。
41.公共事业财务管理的目标:(P74)(1)加强预算管理;(2)加强财务管理;(3)加强收支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4)加强财务分析与监督,保证公共事业各项活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42.公共事业财务管理的原则:(P74-75)(1)依法理财原则;(2)勤俭节约原则;(3)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4)利益兼顾原则;(5)量力而行原则。
*43.公共事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P75)预算管理、计划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专用基金管理、结余管理、清算管理、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以及财务监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