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社区老年人个案服务(精)(修订版)-精选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以下是一个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案例名称:小明的故事
小明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年人,他曾经是一名医生,但现在他的
职业已经退休。
小明一直有一个好习惯,就是在每天的早晨都会喝一
杯水,这对他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好处。
然而,最近几个月,
小明的身体状况开始恶化,他开始感到口渴、口干,身体有些不舒服。
小明的家人非常担心他的健康状况,于是带他去了医院做了一些
检查。
医生告诉他,他的身体已经得了严重的糖尿病,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控制血糖水平。
为了帮助小明控制血糖水平,社工开始介入他的治疗过程。
社工
了解了小明的情况后,为他建立了一个个人档案,记录了他的健康、行为和需求。
然后,社工和小明的家人一起制定了一些健康计划,包括饮食、锻炼和控制血糖水平的方法。
此外,社工还和小明一起参加了一
些社交活动,帮助他结交新朋友,保持积极的心态。
通过这些努力,小明的血糖水平得到了控制,他的健康状况也逐
渐恢复。
社工也和小明的家人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帮助他们一起管理
小明的生活,并确保他能够获得必要的支持和关爱。
这个个案案例表明,老年社会工作可以帮助老年人解决健康问题、社交问题和生活压力等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案例:社区老年人个案服务(精)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案例:陈某,男,63岁,曾任行政领导多年,工作上勤勤恳恳,具有极好的口碑。
三年前退休。
现与老伴住一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一年难得来几次。
退休后他每天就是帮着老伴买菜做家务,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的很慢。
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聊。
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
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也不说,劝他去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
他说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了,老了,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一、问题分析1、个人问题(1)年龄方面:案主63岁,刚进入老年。
这一阶段,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往往固步自封,还按照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去生活。
别人把自己奉为老人,口口声声“老人家”、“老前辈”,使案主极易产生迟暮之感,从而生活态度越来越消极。
(2)身体方面:案主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
近来食量减少,身体素质下降,很少进行身体锻炼。
(3)精神方面:案主退休后生活变得很清闲,无所事事,感觉比较空虚。
时间长了便会意志衰退,情绪消沉,从而加速生理上的衰退和心理功能的降低。
2、家庭问题案主与老伴住一起,儿女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和儿女的情感交流少了,隔阂加深,由于缺少儿女的照顾和关怀,老人感到被儿女冷落,两位老人经常会产生寂寞感。
尤其是案主觉得自己退休后,没了权力,在家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孩子还经常打电话回来,遇到什么事情了,还向他征询意见,可是现在不会这么做了。
2、社会问题(1)社会环境对案主造成一定影响。
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老年人在社会化的过程落后于他人,而且社会没有充分提供老年人社会化的机会和服务,社会政策通常注重于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身体物质保障,并没有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
社会更注重青年一代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往往不够。
(2)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儿孙绕膝,含饴弄孙,仍然是许多具有传统思想的老人的追求。
案例_社区老年人个案服务[精]
![案例_社区老年人个案服务[精]](https://img.taocdn.com/s3/m/6fc7f41c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87.png)
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随着社会发展,社区老年人口占比逐渐增大, 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
多样化养老方式
目前,社区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包括家庭养老、 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种形式。
3
健康状况参差不齐
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各异,有些老人存在慢 性疾病、失能等问题。
社区老年人面临的问题
养老服务供需矛盾
01
随着老年人口增多,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但养老服务供给
个案服务将与健康管理相结合
未来的个案服务将更加注重老年人的健康管理,通过引入健康管理理念和模式,为老年人 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和照料。
个案服务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未来的个案服务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以 满足不同老年人群体的需求。
THANKS
感谢观看
促进社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推动社区服务的协 调发展。
个案服务在社区老年人中的应用范围
家庭照顾
心理辅导
医疗保健
社会参与
临终关怀
为行动不便或身体状况 较差的老年人提供家庭 照顾服务,包括饮食、 穿衣、洗浴等基本生活 需要的帮助。
针对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如孤独、焦虑、抑郁 等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 和干预,帮助他们调整 心态,增强信心和乐观 态度。
05
个案服务在社区老年人的总 结与反思
个案服务的总结与反思
服务效果良好
通过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个案服务,有效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在心理 、生理和社会适应方面得到平衡。
服务质量待提高
在服务过程中,存在一些服务人员沟通技巧不足、对老年人的需求理解不够深入等问题, 导致服务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
04
个案服务在社区老年人的实 际效果
社会工作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

社会工作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一、案例背景。
张爷爷和张奶奶是一对失独老人。
他们唯一的儿子几年前因为意外离世,这一沉重打击让老两口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黑暗。
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每天就只是守着儿子的遗物发呆。
社区工作人员发现了他们的情况,转介给了我们社工机构,希望能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帮助老两口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乐趣。
二、接案与预估。
# (一)接案。
我第一次上门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屋里那种压抑的气氛。
我敲了好久的门,张爷爷才缓缓地打开,眼神里满是警惕和冷漠。
我表明来意后,他也只是淡淡地让我进了屋。
屋里很昏暗,东西摆放得杂乱无章,我知道这背后是老两口破碎的心。
# (二)预估。
通过和老两口的初步交谈以及对他们家庭环境的观察,我发现他们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
1. 心理层面。
巨大的悲痛使他们陷入深度的抑郁情绪中,无法自拔。
他们一直沉浸在对儿子的思念里,觉得生活失去了希望,有很强的无助感和孤独感。
对未来感到极度迷茫,不知道自己的生活该何去何从,缺乏重新开始生活的动力。
2. 社交层面。
因为儿子的离去,他们主动切断了与亲朋好友的联系,社交圈子几乎完全封闭。
长时间的自我隔离,导致他们不知道如何与外界重新建立联系,缺乏社交技能和自信。
3. 生活层面。
由于情绪低落,他们对生活的基本事务都缺乏打理的兴趣。
家里的卫生状况差,饮食也不规律,身体健康存在潜在风险。
三、服务计划。
# (一)服务目标。
1. 短期目标。
与老两口建立信任关系,让他们感受到被关心和尊重。
改善老两口的家庭环境,确保基本的生活秩序。
引导老两口适当表达内心的悲痛情绪。
2. 中期目标。
帮助老两口恢复一定的社交能力,鼓励他们重新与亲朋好友建立联系。
协助老两口发现自身的兴趣爱好,转移他们对儿子离去的过度关注。
3. 长期目标。
促使老两口重新建立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找到生活的新意义和价值,提高生活质量。
# (二)服务策略。
1. 建立关系策略。
定期上门探访,每次带上一些小礼物,比如新鲜的水果或者自制的点心。
老年个案工作案例4篇

老年个案工作案例4篇首先,工作者与XXX建立更深入的信任关系,了解他的兴趣爱好,鼓励他参加福利院的各种活动,增加社交活动,提升自尊心和社会地位感。
其次,与XXX的儿子沟通,让他了解父亲的真实感受,以及福利院的服务和管理情况,消除误解和不信任,增加家庭支持。
最后,与福利院的服务人员合作,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方案,帮助XXX改善身体状况,增加食欲和营养摄入。
XXX:老年个案工作生理健康模式案例一位80岁的老人,名叫XXX,自从搬进福利院后,每天都会感到身体不适,经常头痛、胸闷、气短,而且食欲也不好,经常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
福利院的医生对她进行了检查,发现她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等多种慢性疾病。
医生开了药并给出了饮食和运动的建议,但XXX并没有遵守,反而越来越消沉,情绪低落,不愿意与他人交流。
社会工作者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与XXX进行了面谈,发现她的身体状况导致她对未来的恐惧和无助感,加之福利院的环境和生活方式与她以前的生活惯差异很大,这些都导致了她的情绪问题。
工作者通过与XXX的交流,了解到她很喜欢唱歌跳舞,但福利院并没有提供相关的活动,让她感到很失落。
工作者还了解到,XXX的儿子每周会来看她一次,但时间很短,无法提供足够的陪伴和支持。
根据这些信息,工作者制定了介入计划:首先,与福利院的服务人员合作,为XXX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和音乐活动,满足她的兴趣爱好,提升身体和心理健康。
其次,与XXX的儿子沟通,让他了解母亲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增加家庭支持和陪伴时间。
最后,工作者与XXX建立更深入的信任关系,通过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她克服身体和情绪问题,重建自信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XXX:老年个案工作环境模式案例一位70岁的老人,名叫XXX,自从搬进福利院后,经常感到孤独和无助,情绪低落,甚至出现了轻度的抑郁症状。
XXX的儿子每周会来看望他一次,但时间很短,无法提供足够的陪伴和支持。
XXX的床位离窗户很远,没有阳光和新鲜空气,而且福利院的环境和生活方式与他以前的生活惯差异很大,这些都导致了他的心理问题。
案例_社区老年人个案服务[精]
![案例_社区老年人个案服务[精]](https://img.taocdn.com/s3/m/34dce2c8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d9.png)
04
社区老年人个案服务案例分析
案例一分析:张先生的个案服务
背景介绍
张先生是一位退休的老人,年龄68岁,患有高血 压和糖尿病,独居在社区中。
服务提供
社工为他提供了定期的健康监测服务,同时也有 志愿者帮助他购买生活用品,并定期探访他,确 保他的生活安全和健康。
服务需求
张先生需要定期监测血压和血糖,需要有人帮助 他购买药品和食材,并帮助他进行日常生活中的 一些活动。
案例二:李太太的个案服务
背景介绍
李太太是一位独居老人,由于患有老年痴呆症,记忆力逐渐减退,经常忘记如何做饭、吃药等日常生活事务。她的子女都在 忙于工作,无法时刻照顾她。因此,她非常需要社区的帮助。
服务内容
社区为李太太提供了一系列的个案服务,包括定期探访、生活照顾、药物管理。志愿者们会定期去李太太家,帮她做饭、 洗衣、打扫卫生等。此外,社区还为李太太提供了专业的药物管理服务,确保她按时服药,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社区老年人个案服务的挑战与对策
在服务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老年人对服务不信任、服务人员不足等问题,同时也存在一些 管理上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与老年人的沟通与互动,提高服务人员 的专业水平,并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研究展望
要点一
深入开展社区老年人 个案服务研究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社区 老年人个案服务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更加有效的服务模式和管理机制,以 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案例分析
张先生的服务需求主要是健康和生活方面的,通 过个案服务的方式,能够更好地了解他的身体状 况和生活情况,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案例二分析:李太太的个案服务
背景介绍
服务需求
李太太是一位独居老人,年龄76岁,患有 老年痴呆症,需要有人陪伴和照顾。
社工老年人个案服务记录范文

社工老年人个案服务记录范文一、案例背景介绍本文记录了社工对一位老年人的个案服务过程和结果,旨在探讨社工在老年人服务中的角色和服务方法,以及对老年人的帮助和支持。
二、个案服务记录1. 个案基本信息姓名:李奶奶性别:女年龄:78岁家庭情况:李奶奶丧偶,独居,子女不在身边,经济困难。
2. 问题分析与需求评估李奶奶反映感到孤单、无助,身体健康状况不佳,需要社工的支持和帮助。
社工进行了详细的问题评估,发现李奶奶的主要问题包括:- 社交孤立:缺乏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导致心理上的孤独感。
- 经济困难:李奶奶的经济来源有限,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 身体健康:李奶奶患有高血压和关节炎等疾病,需要定期就医和药物管理。
3. 服务计划与实施- 社交支持:社工联系了附近的老年活动中心,帮助李奶奶参加社区组织的老年活动,扩大社交圈子,减轻孤独感。
- 经济援助:社工协助李奶奶向社区申请救助金,提供食品券和物资救助,缓解李奶奶的经济困难。
- 健康管理:社工陪同李奶奶定期就医,帮助管理药物,教育李奶奶关于健康饮食和生活习惯的知识。
4. 服务结果与评估- 社交支持:通过参加活动和与他人的交流,李奶奶的社交圈子扩大了,孤独感有所减轻,情绪变得积极向上。
- 经济援助:经过社会救助和社区的帮助,李奶奶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 健康管理:通过定期就医和药物管理,李奶奶的身体健康状况得到了控制,疾病稳定,生活质量有所改善。
三、个案总结与心得通过本次个案服务,社工发现老年人在社交、经济和健康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和需求。
社工作为老年人服务的重要角色,应通过提供社交支持、经济援助和健康管理等多方面帮助,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四、个案服务的启示与建议- 加强老年人社工服务的宣传:通过社区宣传、媒体报道等方式,提高老年人对社工服务的认知和了解。
- 建立老年人服务网络:社工可以与社区、医疗机构、福利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形成老年人全方位的服务网络。
案例_社区老年人个案服务(精)

案例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服务资源有限
由于人力和物力资源的限制,案例中个案服务的覆盖面较窄,无法满足广大社区老年人的 需求。未来应加大资源投入,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
缺乏跟踪与评估机制
案例中,对于服务效果缺乏系统的跟踪和评估机制。未来应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对服务 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以便不断优化服务方案和提高服务质量。
志愿者培训和支持不足
案例中,虽然有志愿者参与服务,但志愿者培训和支持不足。未来应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 和支持,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使其更好地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帮助和支持。
社区老年人个案服务的推广和发展建议
加强宣传与推广
通过各种渠道(如社区宣传、媒体报道、网络平台等) 加强对社区老年人个案服务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 服务的认知度和需求度。
监督与评估
对服务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服务的质量和效 果。
服务的具体实施过程
服务启动
在服务计划确定后,正式启动服务,与社区老年人建立联 系,开展个案服务。
定期跟进
定期对社区老年人进行跟进,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健康 状况、家庭情况等,以及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提供支持与指导
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包括日常生活指导 、健康保健指导、心理疏导等,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 中的各种挑战。
建立信任关系
在个案服务中,社工与案主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这需
要社工具备较高的沟通技巧和同理心,能够耐心倾听案主的需求和问
题,并为其提供支持和指导。
03
综合评估与计划
通过对案主进行全面的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服务计划,能够更好地满
足其独特的需求。评估应包括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社会支持网络等
案例:社区老年人个案服务

服务效果的评价及对服务对象的改变
服务效果评价
通过定期评估服务效果,可以了解老年人在 接受服务后的变化情况,如生活质量是否提 高、孤独感是否减少等。
服务对象改变
接受服务的老年人在生活技能、自我照顾能 力、社交能力等方面可能会有所提高,同时
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可能得到改善。
对未来社区老年人个案服务的启示与展望
完善服务体系
针对老年人的需求和特点,应建 立完善的个案服务体系,包括定 期评估、服务记录、服提供者,应加强相关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以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创新服务方式
针对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应创新服 务方式,如采用移动应用程序、在 线服务等手段,为老年人提供更加 便捷的服务。
VS
社区老年人服务需求
社区老年人对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包括 日常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心理支持等方 面。
服务对象及需求
服务对象
本案例的服务对象为社区老年人,特 别是那些需要特殊照顾的老年人,如 高龄、独居、失能等。
需求分析
通过调查和评估,了解老年人的具体 需求和问题,如身体健康状况、生活 自理能力、心理状态等,为后续的服 务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服务效果的评估标准与方法
老人生活质量 服务满意度 社会参与度 服务团队专业性
通过比较服务前后的生活质量变化来评估服务效果,包括日常 生活能力、健康状况、心理状态等方面。
通过问卷调查和服务反馈,了解老人对服务的满意度和评价, 以此评估服务质量。
观察和记录老人在社会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以此评估 服务对老人社会参与的促进效果。
对服务团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和评价,以确保服务团 队具备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能力。
评估结果及对服务方案的调整建议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独居老人个案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独居老人个案一、案例背景:服务对象72岁,妻子于2008年因病去世,唯一的儿子也接连生病,几年后因车祸离世,儿媳和孙女在甲地生活,服务对象独自一人居住。
这一连串的事情让服务对象深受打击,把自己封在家里,不外出与人交流,不愿意接触身边人,常常自己一个人坐在阳台里看向窗外发呆,身体状况愈发下降,许多病症都接踵而来。
二、分析预估:1.心理方面:服务对象在妻子和独子的去世后遭受到很大的打击,心理非常悲痛,不愿意出门面对别人,也不愿意跟外人交谈,需要得到心理的疏导。
2.家庭环境:服务对象的儿媳和孙女住在了太仓,离他居住地较远,因为孩子的学业繁忙,不能经常来探望他。
3.生活方面:因为年纪大了身体状况不太好,导致各方面都很不便利,例如测血压、检查煤气表、查看药品的使用说明、分类药品、标注药品信息等,需要有人帮助,但又不想麻烦他人。
三、理论支持:社会环境是指与人的生存相关的社会因素以及与人的生物遗传、心理状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社会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庞大的系统,包括人造物质环境和纯社会环境。
人造物质环境包括房屋、道路、活动空间和各种服务设施,它们对使用者构成了行动的外部环境,纯社会环境可简称为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单位、群体、社区、文化等子系统。
社工通过社会环境理论,帮助服务对象缓解悲伤情绪,教服务对象使用血压监测,帮助服务对象查看药品日期、将药品分类等日常生活问题。
四、服务目标:1.总目标:提供心理需求、生活照顾等服务,逐步改善缓解服务对象悲伤的情绪,打开自己的内心,培养其积极乐观的态度,建立对生活的信心,让服务对象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2.分目标:①陪伴服务对象,与服务对象沟通聊天,缓解其悲伤情绪。
②倾听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经历,更进一步的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关怀与支持,减轻服务对象的孤独感。
③教授服务对象如何使用血压监测,帮助服务对象解决查看药品日期、药品分类、标注药品信息等生活的部分难题。
案例:社区老年人个案服务(精)

服务模式创新与发展
精细化服务
针对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注重服务细节,使老年人感受到贴 心的关爱。
智能化服务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社区老年人服务的便利性、高效性和精 准性。
多元化服务
整合社区资源,发挥社会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人服务,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
案例:社区老年人个案服务( 精)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服务背景 • 服务内容与形式 • 服务效果 • 服务资源与支持 • 服务展望
01
服务背景
服务对象
对象特点
本案例中的服务对象为社区老年人,他们年龄在50岁以上, 生活能够自理且社交活动正常。
数量与比例
该社区共有约200名老年人,其中约有50名需要接受个案服 务。
04
服务资源与支持
服务人员培训
总结词
专业培训有助于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服务质量。
详细描述
针对社区老年人的个案服务,需要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包括老年心理学、社会工作、心理咨询等专业知 识,以及沟通技巧、礼仪规范等服务实践能力。通过培训,可以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质量,从而更 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服务需求
1 2 3
健康咨询
老年人对于如何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有着强烈 的需求,需要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健康咨询服务 。
日常生活帮助
部分老年人可能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例如 购物、清洁等,需要为他们提供日常生活帮助 。
心理支持
老年人在面对退休、孤独等问题时,容易出现 心理问题,需要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和情绪疏 导。
组织各类文化娱乐活动,满足老年人的精神 文化需求。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老年社会工作是指为了帮助老年人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下面将通过一个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来介绍相关参考内容。
案例:李奶奶是一位80岁的老人,她的子女都已经搬到了其他城市工作,生活上无法给予她太多的照顾。
李奶奶最近身体一直不太好,行动不便,也感到孤独无助。
社区工作者决定对她进行社会工作介入。
1. 综合评估:社区工作者首先对李奶奶进行综合评估,了解她的生活状态、身体状况、社会关系等。
通过评估,可以确定她的主要需求和问题,为后续工作提供指导。
2. 确认需求:在评估的基础上,社区工作者确认了李奶奶的主要需求是生活照料和社交需求。
老年人常常面临着生活照料、情感支持、社交参与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需求对于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3. 制定计划:社区工作者与李奶奶及其家人一起制定了一份个人计划。
计划包括每天上门帮助李奶奶做家务、购物等生活照料工作,并且定期组织老年人活动,帮助李奶奶扩大社交圈子。
4. 行动实施:社区工作者开始按照制定的计划行动,每天按时上门给李奶奶提供帮助,做家务、购物等。
此外,社区工作者还联系了附近的老年活动中心,帮助李奶奶参加活动,结识其他老年人,增加社交。
5. 监督和跟进:社区工作者定期与李奶奶和家人见面,了解居民对服务的满意度,并根据需要调整服务计划。
同时,社区工作者与其他机构合作,提供必要的康复和医疗服务,确保李奶奶的健康状况得到关注。
6. 资源整合:社区工作者会协调社区内外的资源,包括志愿者、老年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等,为老人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这些资源可以包括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临时庇护等。
7. 长期计划:除了当前的需求,社区工作者还要与老人及其家人讨论长期计划。
这可能涉及到老人的住房问题、养老院选择、护理等重大决策。
社区工作者可以帮助老人和家人了解各种选项,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建议。
通过以上个案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老年社会工作不仅仅是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且还关注老人的心理和社交需求。
养老个案服务案例

养老个案服务案例一、个案背景。
李爷爷,今年78岁,是一位独居老人。
他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很少有时间回来探望。
李爷爷身体还算硬朗,但是因为独自生活,难免有些孤独和无助。
他性格比较内向,不太善于主动与人交往,每天的生活就是简单地做做饭、看看电视。
二、问题呈现。
1. 生活单调乏味。
李爷爷每天的生活几乎千篇一律,缺乏乐趣。
他经常坐在电视机前发呆,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
他自己也想找点有意思的事情做,可是又不知道从何下手。
2. 社交圈子狭窄。
由于性格内向,他很少和邻居交流。
社区里组织的一些活动,他也总是犹豫着不敢参加。
这种缺乏社交的生活,让他的内心更加孤独,有时候一整天都不说一句话。
3. 健康隐患。
虽然目前身体没什么大毛病,但他年纪大了,在饮食上不太注意营养搭配,有时候一顿饭就随便对付过去。
而且他也没有定期体检的习惯,对于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缺乏防范意识。
三、服务过程。
# (一)建立信任关系(第1 2周)1. 初次家访。
我作为社区的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第一次去李爷爷家的时候,他对我还有些防备。
我就先从一些轻松的话题入手,比如问问他对社区环境的看法呀。
慢慢地,他开始放松下来,和我聊了几句。
我看到他家墙上挂着一些老照片,就好奇地问起照片背后的故事。
这一下子打开了他的话匣子,他开始兴致勃勃地给我讲他年轻时候的经历。
2. 定期探访。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我又去了他家几次。
每次去都给他带一点小点心,像他那个年代人爱吃的桃酥之类的。
我们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亲近,他开始期待我的到来,还会提前泡好他珍藏的茶叶等我。
# (二)丰富生活内容(第3 6周)1. 兴趣培养。
了解到李爷爷曾经对书法有点兴趣,我就给他带了一些毛笔和宣纸。
刚开始,他还不太好意思写,说自己好久没写了,手都生了。
我就鼓励他,说不管写得怎么样,就当是消磨时间嘛。
没想到,他拿起笔写了几个字后,就渐渐找到了感觉,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还给他介绍了一些书法的视频教程,让他可以在空闲的时候学习。
高级社会工作师直接服务个案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精品

高级社会工作师直接服务个案分析单位:姓名:现任专业技术职务:申报专业技术职务:年月日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一、背景介绍(一)基本资料服务对象:案主性别:男年龄:56社会工作者:督导:(二)个案来源接案原因:来院后不适应新环境,特别是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不适应。
途径:主动求助(三)重要事件丧偶,患有糖尿病,右肩处有一个直径5cm的肿块,需要有人照顾。
有一个儿子,在外地工作,不在身边。
(四)曾作出的调试及成效想邀请同房间老人一起逛院内公园,但是遭到拒绝。
(五)行为表现积极主动想适应院内环境,但找不到方法。
(六)人际关系年轻时,因工作需要到各县区下乡,认识的朋友多;喜欢打牌等娱乐活动,与邻里乡亲友好,社会交往广泛。
(七)情绪状况与他人意见不同时,易急躁,发脾气。
(八)精神病记录:无(九)健康状况案主患有糖尿病,右肩处有一个直径5cm的肿块等生理问题。
(+)经济状况无退休金,经济来源有儿子提供。
(H^一)暴力倾向/虐待记录:无(十二)支持网络L个人系统患有糖尿病,右肩处有一个直径5cm的肿块等生理问题,家庭情感缺失。
2.家庭系统父母已过世,丧偶,一儿子,不在身边;有两个姐姐,两个哥哥。
入院前独居。
3•社会系统年轻时,去各地唱戏,认识的朋友多;喜欢打牌等娱乐活动,与邻里乡亲友好,社会交往广泛。
二、案例分析任务中心模式:任务中心模式的理论根源是问题解决理论,属于一种用来解决个人和家庭的心理、社会问题的社会工作短期介入模式。
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折中性质的“行为”、“认知”和“自我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
本案例中的案主由于患有糖尿病、右肩有肿块等生理问题,家人在外地无法照顾,于是将案主送到之家,希望案主能够受到专业照顾以及颐养天年。
社工接案后及时从多方面收集案主资料并结合任务中心模式为案主在饮食、环境熟悉、人际等方面提供专业介入与服务。
三、服务计划(一)服务计划实施初期L服务目标与案主建立相互信任关系4.服务策略及程序生活上关心案主,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二)服务计划实施中期1.服务目标帮助案主熟悉之家,介绍案主与其他之家的老人认识,结交新朋友。
社会工作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

社会工作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一、案例背景。
张大爷(化名),68岁,是一位失独老人。
他唯一的儿子在几年前因意外离世,这对张大爷来说是巨大的打击。
从那以后,张大爷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原本开朗乐观的他变得沉默寡言,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愿与外界接触。
他的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患有高血压和轻微的关节炎。
社区工作人员在日常走访中发现了张大爷的情况,于是联系了我们社工机构,希望我们能够为张大爷提供一些帮助。
二、问题预估。
1. 心理创伤与孤独感。
儿子的突然离世让张大爷遭受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他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无法自拔。
每天看着儿子的照片发呆,晚上也常常失眠,脑海里都是儿子的影子。
由于失去了唯一的孩子,张大爷在家庭关系上变得非常孤独。
他没有了子女的陪伴和照顾,感觉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孤零零的一个人。
2. 社交隔离。
张大爷自从儿子去世后,就不再参加社区的活动,也很少和邻居们打交道。
以前经常一起下棋聊天的老伙伴们来家里找他,他也总是闭门不见。
他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了,害怕别人提到孩子的话题,所以选择逃避社交。
3. 健康问题。
长期的心理压力和缺乏运动,导致张大爷的高血压病情有些不稳定。
他也不太注意自己的饮食,因为一个人吃饭没有什么胃口,常常随便对付一口,这对他的身体恢复很不利。
轻微的关节炎在天气变化的时候也会让他疼痛难忍,但他又不愿意去医院定期检查和治疗。
三、服务目标。
1. 短期目标(1 3个月)建立与张大爷的信任关系,让他愿意接受社工的服务。
缓解张大爷的孤独感,鼓励他与外界有一定的接触,比如和邻居简单打个招呼。
改善张大爷的饮食习惯,确保他能规律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
2. 中期目标(3 6个月)帮助张大爷处理部分心理创伤,能够面对儿子去世的事实,减少过度的悲伤情绪。
促进张大爷恢复一定的社交活动,例如参加社区组织的小型老年人健康讲座。
监督张大爷对高血压和关节炎的治疗,提高他的健康管理意识。
3. 长期目标(6 12个月)帮助张大爷重新建立生活的信心和乐趣,让他能够积极乐观地生活。
老年人社工个案案例

老年人社工个案案例在社会工作实践中,老年人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群体,他们往往面临着身体健康、心理需求、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问题。
作为社工人员,我们需要关注老年人的个体情况,提供相应的社会工作服务,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我将分享一个老年人社工个案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社会工作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应用。
李奶奶,78岁,是一位独居老人。
她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平时很少有人来看望她。
李奶奶身体虽然健康,但因为年龄的增长,行动不便,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
她曾经是一名教师,退休后生活比较孤独,情绪也比较低落。
在社工人员的介入下,我们对她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并制定了个性化的社会工作服务计划。
首先,我们帮助李奶奶建立了一个社交支持网络。
我们联系了当地的老年活动中心,帮助她加入了一些兴趣小组,让她有机会结识新的朋友,参加一些社区活动,增加社交互动,减轻她的孤独感。
同时,我们还联系了志愿者团队,定期为她提供一些家庭帮助,比如购物、清洁等,让她的生活更加便利。
其次,我们帮助李奶奶建立了健康管理计划。
我们邀请了专业的医护人员为她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为她制定了健康管理方案。
我们还为她安排了定期的康复训练课程,帮助她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和健康状态。
通过这些措施,李奶奶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最后,我们还帮助李奶奶进行心理支持。
我们安排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与她进行心理沟通,帮助她排解心理压力,调整心态,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
我们还鼓励她参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帮助她更好地适应老年生活。
通过以上的社会工作服务,李奶奶的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她在社交、健康和心理方面都得到了支持和帮助,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这个案例也充分展示了社会工作在老年人群体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也提醒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老年人的需求,提供更多的社会工作服务,帮助他们过上幸福、健康、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总而言之,老年人社工个案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社会工作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应用的机会。
优秀老年社工个案案例

优秀老年社工个案案例一、背景介绍。
李大爷,70岁,是社区里出了名的“倔老头”。
老伴儿去世后,他就变得越来越孤僻,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和邻居们也很少交流。
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虽然经常打电话,但老人总是没说几句就挂断。
社区工作人员反映,李大爷对社区组织的活动也不感兴趣,甚至还会拒绝社区志愿者的上门探访。
二、接案。
我作为社区的老年社工,在了解到李大爷的情况后,决定主动去拜访他。
第一次上门的时候,我在门口敲了好一会儿门,李大爷才不耐烦地打开门,问我有什么事。
我满脸笑容地说:“李大爷,我是社区新来的社工,专门来看看您呢。
”李大爷哼了一声,说:“有什么好看的,我不需要你们关心。
”然后就想关门,我赶忙把脚伸进去(当然这有点小危险,不提倡哈,但当时也是着急),笑着说:“李大爷,您先别关门呀,我就跟您聊两句,我听邻居说您以前可厉害了,我想听听您的故事呢。
”也许是“厉害”这个词让李大爷有点心动,他犹豫了一下,让我进了屋。
三、预估。
在和李大爷的聊天中,我发现他其实内心很孤独,老伴儿的离去对他打击很大,他觉得生活没什么乐趣了。
而且他对新事物有抵触情绪,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跟不上时代,和年轻人也没什么共同话题。
他拒绝社区活动和探访,是因为他害怕被同情,觉得那是一种怜悯。
四、计划。
1. 短期计划。
每周去李大爷家拜访两次,每次和他聊一个小时左右,话题就从他的过去开始,让他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
给李大爷带一些他这个年代的小零食,像麦芽糖之类的,拉近关系。
2. 中期计划。
邀请李大爷参加一些简单的社区活动,比如老年人书法比赛的观摩活动。
先从观摩开始,让他慢慢适应人群。
教李大爷使用智能手机的一些简单功能,比如看新闻、听戏曲,让他能接触到外面的世界。
3. 长期计划。
鼓励李大爷加入社区的老年兴趣小组,像象棋小组或者老年合唱团,让他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
建立李大爷和子女更紧密的联系,让子女多回来看看,或者定期视频通话。
五、介入过程。
1. 建立关系。
社会工作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

社会工作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一、案例背景。
李大爷(化名),68岁,是一位失独老人。
他唯一的儿子在几年前因意外去世,这一沉重打击让李大爷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黑暗。
原本开朗乐观的他变得沉默寡言,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愿与外界接触。
社区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关心,但李大爷总是敷衍几句,不愿敞开心扉。
二、接案过程。
我作为社区的社会工作者,在了解到李大爷的情况后,主动上门拜访。
第一次去的时候,李大爷连门都不太想给我开,在我耐心地解释自己的来意并表示只是想和他聊聊天后,他才勉强让我进了屋。
屋里弥漫着一股沉闷的气息,东西摆放得有些杂乱。
我看到李大爷坐在昏暗的角落里,眼神空洞。
我笑着跟他打招呼:“李大爷,我今天来就想跟您唠唠家常,您可别嫌我烦啊。
”李大爷哼了一声,没说话。
我就自顾自地说起了社区最近发生的一些趣事,像谁家的小狗走丢了又找回来啦,小区门口新开了一家特别实惠的小超市之类的。
慢慢地,李大爷的表情有了一些松动,偶尔也会搭一两句话。
三、问题评估。
# (一)心理层面。
1. 李大爷遭受了巨大的丧子之痛,陷入了深深的悲痛和绝望之中,长期的情绪压抑导致他出现抑郁倾向,对生活失去了兴趣和希望。
2. 由于儿子的离世,他产生了强烈的自我否定感,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了,常常陷入回忆无法自拔。
# (二)社会层面。
1. 李大爷与外界社会几乎隔绝,缺乏社交支持网络。
他不再参加社区活动,以前的朋友也渐渐疏远,这种孤独感加剧了他的心理问题。
2. 他在生活上遇到一些困难时,不知道向谁求助,比如家里电器坏了,他只能干着急,这种无助感让他更加觉得自己被社会抛弃。
四、服务目标。
# (一)短期目标。
1. 与李大爷建立信任关系,让他能够愿意和我交流,至少每周能有一次深入的谈话。
2. 帮助李大爷改善居住环境,让他的生活空间变得整洁、舒适,增强他对生活的控制感。
# (二)中期目标。
1. 缓解李大爷的抑郁情绪,引导他正视丧子之痛,通过一些心理疏导技巧,让他能够表达出内心的痛苦和情感。
照顾老人支持服务个案案例

照顾老人支持服务个案案例一、个案背景。
李奶奶今年已经85岁了,住在老旧小区的一个小房子里。
她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伴儿去世后就一直独自生活。
李奶奶身体还算硬朗,但是由于年纪大了,生活中还是会遇到不少小麻烦,比如买菜提不动重物,家里的电器坏了也不知道找谁修,偶尔还会感到孤单。
二、服务介入过程。
# (一)需求评估。
我们社区的工作人员通过上门走访和与李奶奶聊天,了解到她的这些情况。
她最迫切的需求就是日常生活上的小帮手,像有人帮忙买菜、简单打扫一下卫生,还有就是希望能有人陪她聊聊天,排解一下孤独感。
# (二)制定服务计划。
1. 生活协助。
联系了社区里的志愿者小周,小周是个热心肠的年轻人,每周二和周四下午都会去李奶奶家帮忙买菜。
小周第一次去的时候,李奶奶可高兴了,拉着小周的手就开始说自己喜欢吃什么菜,不喜欢吃什么菜。
小周也很细心,会把菜按照李奶奶的要求处理好,放在冰箱里方便她取用。
安排了家政服务人员每月去李奶奶家做一次深度清洁,平时就由小周简单打扫一下卫生,擦擦桌子、扫扫地之类的。
2. 情感陪伴。
组织社区里的小朋友们成立了一个“小小陪伴团”。
这些小朋友们每周六上午都会到李奶奶家,给她唱歌、跳舞、讲故事。
李奶奶特别喜欢这些孩子,每次都提前准备好小零食等着他们。
我自己也会不定期地去看望李奶奶,陪她唠唠家常。
有一次我去的时候,李奶奶正对着老伴儿的照片发呆,我就陪着她一起回忆他们年轻时的趣事。
李奶奶说:“这些事儿啊,好久都没人听我讲咯,今天可算是讲痛快了。
”# (三)服务实施中的小插曲。
有一次,小周去给李奶奶买菜的时候,不小心把脚崴了。
这可把李奶奶急坏了,她又是找跌打油,又是打电话叫社区医生。
小周虽然脚疼,但还一直安慰李奶奶说没事。
这件事之后,李奶奶和小周的感情更好了,就像亲祖孙俩一样。
还有一次,“小小陪伴团”的一个小朋友因为生病没能去李奶奶家。
李奶奶一直念叨着这个小朋友,还让我们带她去小朋友家看望。
我们拗不过她,就带她去了。
老年人个案工作案例

老年人个案工作案例一、案主基本资料李女士,81岁。
服务对象于2007年10月因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申请居家养老服务,目前有一位服务员为其提供居家清洁及买菜服务(一个月服务6次)。
工作员于2009年7月上门家访时接触到服务对象,她表示自己于2008年申请了临时救助资金3000元做了左眼的白内障手术,右眼看东西模糊,也想做手术,但一方面担心去年申请了临时救济不知道现在还能否申请得到,另一方面怕自己做了手术住院期间没有人照顾,所以有点焦虑情绪;同时服务对象表示由于眼疾和腿疾,很少下楼,在家陪伴她的只有收音机,所以时常会觉得孤单。
社工就此问题进行了近4个月的跟进,最后因案主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于2009年10月结案。
2010年1月,案主再次主动向社工求助,呈现的问题有三个。
一是她表示要办理遗嘱公证;二是其住房面临旧城改造的境况,案主担心自己到时候应付不了,希望社工到时候可以协助她适应新的环境;三是异地社保认证政策有些调整,需要去户籍地的社保机构重新办理手续。
由于一下子出现了这么多问题,案主表示“适应不了,压力很大,有点焦虑”。
同时她行动不便,身边没有亲人可以帮忙,所以向社工主动求助。
二、问题分析案主是在第一次服务的基础上再次求助于社工,有了上一次专业关系的建立与了解。
由于案主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年老体弱,因此此次的服务着重于帮助案主解决由于自身客观原因所无法达成的目标功能。
(一)情绪困扰问题由于案主年岁已高,长期行动不便,生活无法自理,常年独自在家,孤独感倍增,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经济状况不稳定的同时又担心住院期间无人照顾,因此常常产生焦虑的情绪。
社工需要运用同感、鼓励和支持等专业技巧对其进行情绪疏导。
此外,工作人员要与服务对象一起制定解决问题的目标,并鼓励服务对象积极主动地和工作人员一起去完成这些目标,以达到问题的解决。
(二)任务中心模式的运用二次求助时,案主明确提出了希望社工帮助解决的三个问题:遗嘱公证,适应新环境,异地社保认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案例:陈某,男,63岁,曾任行政领导多年,工作上勤勤恳恳,具有极好的口碑。
三年前退休。
现与老伴住一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一年难得来几次。
退休后他每天就是帮着老伴买菜做家务,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的很慢。
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聊。
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
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也不说,劝他去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
他说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了,老了,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一、问题分析1、个人问题(1)年龄方面:案主63岁,刚进入老年。
这一阶段,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往往固步自封,还按照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去生活。
别人把自己奉为老人,口口声声“老人家”、“老前辈”,使案主极易产生迟暮之感,从而生活态度越来越消极。
(2)身体方面:案主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
近来食量减少,身体素质下降,很少进行身体锻炼。
(3)精神方面:案主退休后生活变得很清闲,无所事事,感觉比较空虚。
时间长了便会意志衰退,情绪消沉,从而加速生理上的衰退和心理功能的降低。
2、家庭问题案主与老伴住一起,儿女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和儿女的情感交流少了,隔阂加深,由于缺少儿女的照顾和关怀,老人感到被儿女冷落,两位老人经常会产生寂寞感。
尤其是案主觉得自己退休后,没了权力,在家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孩子还经常打电话回来,遇到什么事情了,还向他征询意见,可是现在不会这么做了。
2、社会问题(1)社会环境对案主造成一定影响。
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老年人在社会化的过程落后于他人,而且社会没有充分提供老年人社会化的机会和服务,社会政策通常注重于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身体物质保障,并没有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
社会更注重青年一代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往往不够。
(2)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儿孙绕膝,含饴弄孙,仍然是许多具有传统思想的老人的追求。
可是随着中国的社会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变成以核心家庭为基础,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还有工作调动,人口流动,住房紧张,年轻人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生活方式等问题,都造成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原因。
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顾影自怜,再加上体弱多病,更加加重了老年人生理、心理上的状况的恶化。
(3)就目前中国社区的情况而言,一般社区没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服务,没有关注到空巢老人,没能很好地为空巢老人提供多彩的老年生活,因而案主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的活动。
这在一定程度造成案主心理上的孤单、寂寞。
二、介入和干预(一)约定阶段1、案主的基本资料案主:陈某年龄:63岁性别:男家庭背景:儿女不在身边,与老伴生活在一起。
案主来源:案主求助案主类型:自愿案主出现的问题:情绪低落、食量减少、身体状况每况愈下2.评估途径:通过案主老伴、儿女、朋友、邻居、社区及案主自身了解情况。
3.初步评估的结果:案主所出现的问题属于老年社会工作的范畴,应以老年社会工作个案工作方式进行介入和干预。
4.约定阶段注意的事项:虽然案主是主动求助于机构,但是考虑到社会工作在我国本土发展情况,许多人对它的了解还不是很深,社会工作者应在初期阶段适当地对案主和案主的儿女等人对社会工作做一下具体介绍,阐明社会工作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专业的手段和技巧帮助社会上有需要的群体的科学。
而社会工作者本身是会遵循保密、平等、尊重和接纳等原则去帮助案主解决问题。
这样有助于社工与案主确立专业关系,并有助于社工得到案主、案主家人以及案主所在社区等的配合与协助,使得更有效地帮助案主。
(二)评估问题1.收集资料:(1)与案主谈话,了解他的情况和想法,尽量了解案主个性,并向案主介绍社会工作的性质和宗旨,介绍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实务和目标,尽量与案主建立良好的关系。
(2)与案主的老伴及儿女交谈,了解案主的家庭情况,家庭生活状况。
(3)与案主的邻居和朋友谈话,收集案主个人性格,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资料。
附注:需了解的情况:(1)案主以前的生活习惯和现在的生活习惯(2)案主平时的活动和交际(3)案主对儿女离家的看法,对自身情况的想法2.理论分析(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以具有特定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而社会角色的失调会对人们造成打击和压力,使行为人无所适从。
案例中,案主原本有着自己的工作,而且在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得到周围人的认同。
案主觉得这份工作是对他价值的肯定。
退休后在这较急剧的变化中,案主一时间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生活亦似乎失去了意义。
因而我们社工应该注意给予案主这方面的帮助,解决社会失调问题。
(2.从理论上认为一个人适应的良好与不好,是常以个体与环境中是否能取得和谐的关系而定,同时也与自我评价密切相关。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的主要动机有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等,当这些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产生挫败感等不良情绪。
在案例中,案主子女不在身边,长期缺乏子女的生理及心理的关怀,与老伴相依为命。
尤其是退休后,突然一下子闲下来,他的这种感觉更为明显,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身体也因此每况愈下。
社工应帮助案主把身体调理好,增加其与儿女的接触交流,使老人精神愉快,心理上获得安慰,走出心理问题的困境。
(3).伯吉斯、哈维格斯特等人的活动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对每一个人都有同等价值。
个人的角色建立在工作、婚姻和与社会联系及社团参与的基础上。
如果老年人失去工作和社交活动,又不能在其他地方找到替代角色或建立新角色,就会成为“没有角色的角色”。
这种情况无论是自愿还是所迫,最终将导致其放弃身份,社会价值及自我形象也会变得模糊。
因此,老年人在精神上和心理上与社会保持接触,有活跃的社交生活,积极开辟新的生活形式,才能获得和维持开朗的心境,获得快乐与健康。
在本案例中,案主随着退休,社会参与变少,从而越来越封闭,越来越消极。
因而社工注意让案主多参加社会活动,广交朋友,拓展兴趣爱好,把案主闲逸的生活时间安排的饶有乐趣,丰富多彩。
(4).归因理论认为,归因就是根据人的外部表现特征来推测其内在的意图和动机,对其心理活动状态做出解释和推论的过程。
归因理论对于科学地认识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改进个体的行为有很好的作用。
归因的类型可以外归因和内归因。
在本案例中,外归因是案主退休,儿女常年不在身边,自己身体也不如以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主的行为。
而内归因则是案主主观心理因素的作用,案主缺乏积极的活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亦造就了案主消极的行为。
(5).ABC理论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核心理论,其主要观点就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外部诱发事件的看法解析评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析造成的。
在ABC理论中,A 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析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在案例中,A是指案主退休,儿女不在身边,身体状况下降。
B是指案主在这些情况下,感到自己的价值已经失去,在家庭里的地位下降。
C是指案主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消极、悲观。
正是由于案主在A事件的客观世界和B事件的主观世界的相互作用影响,因而案主的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为异常消极、悲观。
借鉴于此,我们社会工作者对其情绪行为进行调理,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活动,上门心理陪聊,帮助案主转变为正确的生活价值观。
(6,).社会网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一个整体结构,两个互动主体之间的关系或社会联系构成社会网的纽带。
社会纽带既可以形成社会结构也可以破坏社会结构。
个人社会网的结构特征决定了二人关系的作用,而个人的社会结构决定了二人关系发挥作用的环境。
当一种关系建立以后,它就为其成员提供了直接接近其他人或其他资源的机会。
在案例中,案主案主与自己单位的同事,儿女,邻居等建立的社会纽带。
退休,儿女的离开,都相继断裂或变弱,案主得不到社会网络支持,会影响到案主身心健康和其对生活的热忱和信心。
社工应该帮助案主改善其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鼓励案主多与外界接触,重建案主的社会网。
(7)危机理论。
危机指一个人在正常生活过程中突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危机时间,带来个人无法克服的困难,可能导致个人身心混乱的一种状态。
每一个人、群体或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有危机。
危机主要由一些事变所导致的问题或一系列困难所引发。
有些事变是可以预料的,个人无法解决事变所导致的问题或困难时,危机就会出现。
成长危机是人在成长阶段过程中所遇到的。
在案例中,案主就遭遇了成长危机。
他的退休是他在成年后期这一阶段必定遭遇到的。
社工人员应该帮助案主了解问题,对危机性做出迅速判断,先稳定案主情绪,获得案主信任,在帮助案主解决问题。
(8)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结构不是静止的,而是随家庭生命周期动态变化的。
家庭生命周期可分为六个历程:形成期、发展期、扩展完成期、收缩期、完成收缩期、家庭解体期。
在完成收缩期阶段,子女离巢,夫妻俩面对空巢,要重新建立二人世界。
面对年老、健康恶化及退休的生活。
在子女家中,学习做附属角色。
家庭在不同的历程会遭受不同的挑战、危机和困难。
社工应及时介入,维持家庭的正常运作。
在案例中,案主家庭处在了完成收缩期。
案主退休,子女离巢,案主的家庭地位下降。
社工应帮助案主正确认识这一阶段,帮着案主接受这一现实,并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面对变化。
(三)计划及合约1.制定目标(1)短期目标:帮助案主把身体调理好,增加案主与家人、邻居及朋友的接触交流,使案主精神愉快,心理上获得安慰,走出心理问题的困境。
(2)长期目标:使案主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认识到老年是人生的一个必经阶段。
通过对人生和自我价值的合理认定提高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健康快乐地活下去。
2.具体行动方案:(1)个案会谈。
与案主进行个案会谈,时间约为每个星两次,以便了解和掌握案主各个方面的适应情况,并帮助案主及时解决他所面对的困难与问题。
个案会谈中注意运用归因理论,ABC理论,个人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原理等理论引导案主思考自己现在出现的行为想法的原因,和其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如何去克服这些心理问题。
个案会谈中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情况有:案主与子女关系是否和谐,与邻里、朋友是否常有交流,平时有什么业余爱好,以及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案主的情绪变化。
个案会谈需要讨论到的话题:1.对退休的看法2.对于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看法3.对于子女成家立业后,自己独立生活的看法4.对于老年的看法(2)社区访谈。
根据个人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原理,社区的生活与案主的行为有一定的关联。
在社区访谈中要了解案主在社区的活跃指数和资料,分别向案主的邻居,社区中心以及案主的好朋友进行访问,从不同角度了解案主在社区生活的情况,协助有关人员了解案主目前的问题,求得他们的了解和理解,从而得到各种的资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