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即天,爱心至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心即天,爱心至正
一所新建学校T小学的核心文化的内蕴与追求
教育以人的生活为目的,人的生活以幸福为目的。因此,教育以幸福为目的。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可以说,教育中的幸福是指学校中的主人即儿童和教师在学校生活中人性得到肯定并由此而产生的主观感受。正是带着对人性的高度关切和对美好教育理想的憧憬,T小学开始了它的漫漫的求索之路。用什么来指引这条道路的方向?文化,唯有文化才能赋予学校生命发展的动力。本文试对T小学核心文化进行了解读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教育实践规划,力求在且行且思中为学校发展提供一些校本理论基础。
T小学位于人文荟萃、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城市中心地带,是一所著名省级实验L小学的分校,基于T小学与L小学这样的特殊关系,学校提出了“源于母体、别与母体、创新母体”的发展思路。T小学在办学伊始,经常发出这样的追问:这校园里的主人是谁呢?这里的教育依靠谁?这里的教育又是从哪里出发的毋庸置疑,校园的主人就是儿童,教育就是为了这些儿童的,而且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儿童的立场在哪里,教育从哪里出发。T小学抓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就是“童心”。同时结合校名中的“天”字与“正”字进行了文化挖掘。于是,以“童心即天,爱心至正”为核心理念的“童心文化”呼之欲出。
一、“童心即‘天’,爱心至‘正’理念的提出
什么是童心?对“天”文化和“正”文化又是如何理解的?“童心即天,爱心至正”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教育内涵?笔者对以上问题首先进行了解答。
1、什么是童心?
《辞海》解释的童心就是“儿童心情,孩子气”。李贽的《童心说》解释得非常好:“儿童心情”就是中讲的“绝假纯真。陈鹤琴的观点是:儿童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群、好游戏、好野外生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加拿大的马克思·范梅南说:“看待儿童其实是看待可能性,看待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 T小学认为:首先,儿童有儿童自己的地位。第二,儿童是自由的探索者。第三,儿童意味着可能。
2、关于“天”与“正”。
(1)对“天”的解读。
《简易道德经》记载:“空空旷旷亦天。”老庄认为:“天即道之自然”。荀子也“以天为自然。”西汉董仲舒讲天人感应。东汉王充则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实体。王守仁则以心规定天,称为“心即天。因此,“天”有自然说:意指时空的辽阔与高远。“天”有人性说:人之初善和生存之道。“天”有哲学说:从“天为自然”,到“天者,理也”再到“心即天”反映了对天认识的思维的进步。
(2)对“正”的解读。
“正”即“真”,纯正真实,正本清源;“正”即“直”,正直正派,平心持正;“正”即“义”,正义凛然,浩气长存;“正”即“道”,尚正行正,天道酬正。总之,总而言之一句话:“正”是人间美好的追求。D小学的每一个孩子都应该都应该赞美“正”,热爱“正”,追求“正”。从教育的效果来说,要使每一个孩子都要做到衣正、容正、言正、身正、品正。概括起来就是:身正业勤才能成人成才。
3、童心即天,爱心至正。
“童心”就是一颗“纯真之心”,一颗“无限之心”,一颗“创造之心”。卢梭认为:“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儿童是一种不断地渴求创造性表现的存在,真正的教育在于使儿童的这种自然本性得到发展。”卢梭的观点与王守仁的观点的融合就是T小学说理解的“童心即天”。
教育经典书籍《爱的教育》中的每一个小故事如一泓清泉,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教育人。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离不开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有大爱,“大爱”的目的就是让儿童健康的成长。也可以说,“大爱”的过程就是“至正”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爱心至正”就成为了我们对教育孜孜地追求。
至于“童心即天”与“爱心至正”的关系,一句话,就是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达到“至正”的目标。
二、学生成长:每一个孩子都自信,每一个孩子都可爱。
1、学生发展目标。
(1)理想。
泰戈尔说:“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
苏霍姆林斯基:“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T小学的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理想、有抱负。他们要有关心世界、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意识,要有放眼世界的眼界,要有容下世界的胸怀,要有为这个世界做一点事情的激情。
(2)态度。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T小学的孩子的行为习惯始终要围绕一个“正”字,即“衣正、容正、言正、行正、身正”。同时还要抓住一个“勤”字,即手勤、体勤、脑勤,要端正“勤”的态度,养成“勤”的习惯,收获“勤”的品质。只有靠“勤”才能为日后的幸福和发展奠基。
(3)聪慧。
德洛尔曾经说过:“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童心不泯就是创造。既然我们理解的童心包括: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我们教育只有顺应儿童的天性营造出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环境,才能让儿童生命的舒展起来。只有当孩子有了充分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时,学生才会有创造可能,才有创造力。有了创造力,就有了智慧。
(4)品格。
许多事实也足以证明,尚“正”行“正”,其力量和作用的确是无法估量的。人“正”就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从而担起兴业大任,为国为民谋事立功。天正的每一个孩子都应该都应该我赞美“正”,热爱“正”,追求“正”!
2、学生发展特点。
(1)让儿童像儿童。
儿童就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并未真正认识他们。更未真正发现他们。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站在成人立场上看待他们,于是认为儿童是“小大人”。陈鹤琴先生早就作了揭露:“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其实,儿童就是儿童。卢梭说说得好啊:“在万物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类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2)让儿童慢慢地成长。
拥有童心和童趣是儿童自然的状态,在某一方面说,童年是渺小的,它没有自我的保护能力,没有与人、物、社会的打交道的经验,当他第一个跟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