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改) 中枢神经系统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概述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概述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鉴别诊断
–脑脓肿: • 其他部位脓肿表现 • 有进展、但相对缓慢 • 脑脊液蛋白高 • CT、MRI增强可见特征性脓肿腔
脑脓肿MR表现
T1W
T2W
T1W/C+
脑脓肿坏死区含有大量黏液、细菌、炎性细胞、粘蛋白、细胞碎屑 肉芽肿壁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鉴别诊断
–化脓性脑膜炎:婴幼儿与老人,起病急, 高热,颅高压症状明显,脑膜刺激征,精 神症状,脑脊液病原学。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p207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病因及发病机制
– 致病菌为新型隐球菌、深部真菌、广泛分布 于自然界中;干燥鸽粪是主要传染源。
– 患者多有养鸽史。 – 圆形、卵圆形,菌体为宽厚的荚膜包裹;不
形成菌丝和孢子;出芽生殖。 – 多经由呼吸道感染,血行入脑。 – 免疫力低下时发病: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诊断依据
– 亚急性或慢性起病 – 低热、头痛 – 脑膜刺激征 – CSF压力增高,白细胞数增高,蛋白增高 – CSF墨汁染色阳性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鉴别诊断
– 结核性脑膜炎:常有午后低热、盗汗等结核 中毒症状,多合并肺结核或其他肺外结核, CSF抗酸染色阳性
– 病毒性脑膜炎:亦有发热、头痛、脑膜刺激 征,但发病急,CSF无糖和氯化物改变,脑 脊液中找不到隐球菌
– 对症及支持治疗 • 颅内压增高可使用脱水剂,防治脑疝形成 • 控制癫痫发作 • 注意加强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 防治肺部感染和尿路感染,防治压疮 • 脑积水可行侧脑室分流减压术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预后
– 本病常进行性加重,预后不良,死亡率较高, 未经治疗者平均于6个月死亡
– 但治疗晚将遗留视力减退、颅神经麻痹、精 神障碍等后遗症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第一节全身麻醉药学习要点全身麻醉药是一类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能可逆性引起意识、感觉和反射消失的药物。

该类药物可使骨骼肌松弛,便于进行外科手术。

一、药物分类根据给药途径,该类药物可分为吸入性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

1.吸入性麻醉药:乙醚、氟烷、异氟烷、恩氟烷、七氟烷及氧化酯等。

2.静脉麻醉药:硫喷妥钠、氯胺酮、丙泊酚、羟丁酸钠、依托米酯等。

全麻药的作用机制至今尚无定论。

类脂质学说认为,全麻药脂溶性较高,能渗入细胞膜的脂质层和进入胞内,引起细胞膜和细胞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改变,干扰大脑神经细胞功能,从而引起全身麻醉。

麻醉强度与其油/气或油/水分配系数成正比。

二、吸入性麻醉药常用的吸入麻醉药有麻醉乙醚、氟烷、甲氧氟烷、恩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地氟烷及氧化亚氮等。

其作用特点是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根据临床指征可将麻醉过程典型地分为四期,依次为镇痛期、兴奋期、外科麻醉期及麻醉中毒期。

麻醉乙醚虽然安全范围大、毒性反应小,但由于其兴奋期长以及易燃易爆等,已少用。

各种氟烷的化合物均具有不燃不爆炸,作用强,麻醉诱导迅速,麻醉平稳,恢复亦快等特点。

其中氟烷对肝和心的毒性较大;甲氧氟烷对肝、肾有损伤作用;恩氟烷对肝、肾的影响轻小,但对呼吸有抑制作用;异氟烷及七氟烷在肝、肾、呼吸方面的不良反应更小。

三、静脉麻醉药常用的静脉麻醉药有硫喷妥钠、氯胺酮、羟丁酸钠、依托米酯等。

硫喷妥钠作用迅速,由于再分布的原因,维时较短,为了维持麻醉需重复给药。

多用于诱导麻醉及短时手术的麻醉,其肌肉松弛作用较差,且可产生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及呼吸抑制。

氯胺酮的作用较特殊,可阻断痛觉的传导,同时又兴奋脑干及边缘系统,引起痛觉消失而仍有部分意识存在,被称为分离麻醉。

其麻醉起效快,镇痛作用强,维持时间短,苏醒期较长。

用于短时体表小手术及诱导麻醉。

该药对心血管有明显的兴奋作用,用药后可使心率加快,血压上升。

丙泊酚麻醉诱导及苏醒迅速,维时较短,多用于诱导麻醉及短小手术的麻醉。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1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1

中枢抑制过程的特征
中枢抑制过程的特征与中枢兴奋过程基本相似。 如抑制的发生需要外来刺激的作用,抑制有不同 的深度、也能扩散、集中、总和作用和后作用等。
中枢抑制过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另一种基本神 经活动,表现为某些反射活动减弱或遏止的作用。 所以,抑制过程并非简单的静息或休息,而是与 兴奋过程相对立的主动的神经活动。 中枢内的同一个神经元,在一种情况下进行兴 奋活动,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则进行抑制活动,即 两种活动在不同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
扩散
当机体的某些反射发生时,另一些与他们有协同作 用的反射也常常同时发生,互相加强,形成一个总的协 同性活动。 发生机理是中枢内神经元之间存在着辐散式的兴奋 性突触联系。
反馈
反射中枢内的某些中间神经元存在环形突触联系, 是反馈作用的结构基础。
优势现象 某一反射中枢因受到较强刺激而发生兴奋 时,它就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部占着优势,在一 定时间内成为起主导作用的优势兴奋灶。他将 抑制其他中枢原有的反射活动,并把这些反射 中枢的兴奋吸引过来,加强自己。
脑干(延髓、桥脑、中脑)

脑干网状结构的后行抑制系统:延髓 网状结构的内侧腹部和它的后行纤维 构成脑干网状结构的后行抑制系统。 这一系统兴奋时,能抑制骨骼肌的牵 张反射,使骨骼肌的紧张性下降(后 行抑制作用、抑制区)。
脑干网状结构后的行易化系统:延髓网状
结构外侧背部向桥脑、中脑延伸至间脑腹 侧的结构和它的后行纤维。他能加强骨骼 肌的牵张反射,使骨骼肌的紧张性升高 (后行易化或后行加强作用、易化区或加 强区)。
中枢突触传递特性



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突触延搁:化学介质释放、扩散、作用后 膜 总和作用:若干个传入冲动在时间、空间 总和,去极化总和达阈电位即可爆发动作 电位。

中枢神经系统由哪些组成部分构成?

中枢神经系统由哪些组成部分构成?

中枢神经系统由哪些组成部分构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构成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它在调节和控制人体的各种活动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大脑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大部分,位于头部的颅腔内。

它是人类思维、感觉、记忆和运动的中心。

大脑由两个半球组成,分别称为左脑和右脑。

这两个半球通过一个称为脑桥的结构相互连接。

大脑的表面有一系列嵌入式褶皱,称为脑回,这增加了其表面积,使其能够容纳更多的神经元。

脑叶大脑的表面分为不同的叶,每个叶都与不同的功能有关。

常见的脑叶包括:- 前额叶:处理思维、决策、行为控制和人格特征。

- 顶叶:负责感觉信息的处理和空间认知。

- 颞叶:与听觉、语言和记忆有关。

- 枕叶:处理视觉信息。

脑室大脑内部有四个脑室,它们是由脑回内的空腔组成的。

脑室内充满了脑脊液,这是一种保护性液体,起到了支撑和保护大脑的作用。

脊髓脊髓是一个长而细长的结构,位于脊柱内。

它是传递神经信号的通道,将大脑发送的指令传递给身体各部分,并将感觉信息传递回大脑。

脊髓中有一条称为背根神经的结构,负责将感觉信息传递到大脑,以及一条称为腹根神经的结构,负责将指令从大脑传递到身体。

脊髓外部有一层保护性的骨骼结构,称为脊柱。

这层骨骼可以帮助保护脊髓免受外部伤害。

小结中枢神经系统的构成部分主要包括大脑和脊髓。

大脑负责思维、感觉、记忆和运动等功能,而脊髓则是神经信号传递的通道。

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构成部分对于理解人体的神经功能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三章 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三章 神经系统

颈段 8节(C1~8) 胸段 12节(T1~12) 腰段 5节(L1~5) 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颈1~4节(C1~4) 颈5~8节(C5~8) 胸1~4节(T1~4) 胸5~8节(T5~8) 胸9~12节(T9~12) 腰1~5节(L1~5) 骶1~5节(S1~5) 尾节(Co1)
骶段
5节(S1~5)
脊N
传出N
组织学
胞体
神经元
髓鞘
树突
突起
轴突 + 施万C 有髓 神经纤维 无髓
中枢N:灰质 神经核 胞体 周围N:神经节 神经元 中枢N:白质 突起 传导束 周围N:神经
• 神经系统的演化: 从简单到复杂:结构、功能 • 神经系统的发生: 古皮层 旧皮层 新皮层
第二节 神经的兴奋与传导
一、神经细胞生物电现象 人体及生物体活细胞在安静和活动时都 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
(二)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中的传导
•→在兴奋部位和静息部位之间存在着电位差 •→膜外的正电荷由静息部位向兴奋部位移动 膜内的 正电荷由兴奋部位向静息部位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 传导方式: 无髓鞘N纤维的兴奋传导为 近距离局部电流; 有髓鞘N纤维的兴奋 传导为远距离局部电流(跳跃式)。
有髓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方式是跳跃式传导
前角外侧群
前角内侧群
后角 1)后角边缘核 与痛觉有关 2)胶状质 3)后角固有核: 传导痛温觉的重要核团, 接受后根纤维,发出纤维 至丘脑——脊髓丘脑束。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边缘层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中间带 1)胸核:
3)中间外侧核: 在侧角内(T1~L3段),与内脏 运动有关(交感神经的节前神 接受后根纤维,发出纤维至小 经元),发出纤维随前根走出。 脑,与反射性本体感觉有关。 4)骶副交感核: 2)中间内侧核: 接受后根纤维,与内脏感觉有关。 位于骶2~4段,与内脏运动有 关(副交感的节前神经元)。 胸核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神经系统结构2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神经系统结构2
前联合交叉后上升止于丘脑,传导对侧的粗略触压觉。 ⑨ 皮质脊髓前束:来自同侧大脑皮质,经白
质前联合交叉到对侧前角细胞。 ⑩ 网状脊髓束:起于脑干网状结构,与前角
细胞联系,调节肌张力。
脊髓的功能: 1、传导机能: 中继站,能把冲动传导到高级中枢和效应 器:
脑→脊髓→效应器 感受器→脊髓→脑 2、反射机能: 浅反射、深反射和内脏反射。
交通支: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
大多数脊神经组成了三个主要的神经丛,即颈丛、 臂丛和腰骶丛。
颈丛:起源于C1-C4脊神经,其分支支配舌骨的 肌肉,以及颈部和头后部的肌肉。颈丛一个中央的 分支是支配横膈膜的膈神经,与呼吸的调节有关。
臂丛:起源于C5-T1脊神经,形成5个主要的神 经分支,分布支配上肢和肩部肌肉。
12 对脑神经记忆口诀:
1嗅、2视、3动眼; 4滑、5叉、6外展; 7面、8听、9舌咽, 10迷、11副、12、舌下泉
脑干连脑神经根歌诀
中脑连三四,桥脑五至八; 九至十二对,要在延髓查。
十二对脑神经出脑部位:
端脑:嗅神经 中脑: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 脑桥: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延髓: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皮层的深面为白质,白质内还有灰质核,这些 核靠近脑底,称为基底核(或称基底神经节)。基 底核中主要为纹状体。
纹状体由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尾状核前端粗、 尾端细,弯曲并环绕丘脑;豆状核位于尾状核与丘 脑的外侧,又分为苍白球与壳核。
尾状核与壳核在种系发生(即动物进化)上出 现较迟,称为新纹状体,而苍白球在种系发生上出
大脑皮层的组织结构:
分 子 层:水平细胞,水平纤 维, 星形细胞。
外 粒 层:星形细胞,小锥体 细胞。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哺乳动物神经系统中几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元模式图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8
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到神经元
传统手段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最新手段 9
2.基本功能 (1)感受刺激→兴奋或抑制 (2)整合、分析、贮存信息 (3)传导信息或分泌激素 模拟脑神经元接受光刺激兴奋放电
真实脑神经元兴奋放电
运动神经元 运动生理学
中间神经元 11
神经纤维
⑴神经元的轴突和包被它的结构总称为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的 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神经冲动)
⑵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影响因素: 直径、有无髓鞘、髓鞘厚度、温度
① 纤维直径:与直径成正比; ② 轴索与总直径的比值:比值 = 0.6,为最适比例; ③ 有髓纤维 > 无髓纤维; ④ 温度:恒温动物 > 变温动物;
在一定范围内: 温度↑,速度↑; 温度↓,速度↓;
意义: 有助于诊断神经纤维的疾患和估计神经损伤的预后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12
⑶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①完整性(结构和功能) ②绝缘性(结缔组织) ③双向性 ④相对不疲劳性(耗能少)
轴浆运输:神经纤维内的轴浆经常处于流 动状态,轴浆流动具有运输物 质的作用。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38
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前易化的神经元联系方式及机制示意图
A:神经元联系方式;B:机制解释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39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40
(一)、感受器及一般生理特性
1.感受器、感觉器官及感觉的定义和分类
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 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称为感受器。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解析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解析

乙酰丙嗪(作用类似与氯丙嗪)
? 作用:具有镇静、降温、降压及镇吐等作用。镇
静作用强于氯丙嗪,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 用比氯丙嗪强。毒性、刺激性小。
? 应用:同氯丙嗪与哌替啶配合治疗痉挛疝,呈良
好的安全镇痛效果,此时用药量为各药的 1/3即可。
二、苯二氮卓类
? 具有抗焦虑、抗惊厥、肌肉松弛和健胃作用。 ? 代表药物: 地西泮、氯硝安定、阿普唑仓等。 ? 药动学:内服吸收迅速,肌注吸收不稳定。 ? 作用机理: 能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和
调节睡眠、觉醒及唤醒水平所必需的, 大部分内脏感觉传入信号的接收区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分类
镇静药和催眠药
中枢抑制药 安定药和抗惊厥药 镇痛药和麻醉药
C.N.S 药物
大脑兴奋药 中枢兴奋药 脊髓兴奋药
延髓(呼吸中枢)兴奋药
影响中枢神经药物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因素
? 血脑屏障,通过血脑屏障的能力取决于药物分子
本章结束
基本概念
? 镇静药(sedative)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
从而减弱机能活动、调节兴奋性、消除躁动不安和恢 复安静的药物。
? 催眠药(hypnotic)是能诱导睡眠或近似自然睡眠,
维持正常睡眠并易于唤醒的药物。
注意:镇静药和催眠药往往不能严格区分,高剂量催眠,低剂量 镇静。均不改变动物的基础体温或行为。所产生的是镇静、催眠 抑或镇痛作用,除剂量外,还与药物的种类和动物的种属有关。
药物是吩噻嗪类、丁酰苯类和罗夫木全碱。
一、吩噻嗪类 -二、苯二氮卓类 -三、丁酰苯类 -四、肾上腺素能 α2受体激动剂 -五、其他 --
一、吩噻嗪类
? 结构特点:
? 在C2上可以是卤素、甲氧基和乙酰基。 ? 在N10上如果是丙胺基,产生镇静作用; ? 在N10上如果是乙胺基,则为抗组胺和抗胆碱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试题及答案1. 一、单选题(题数:35,共 50.0 分) [单选题] *1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电突触传递的特性?(1.4分)A、双向传递B、快速传递C、兴奋性突触D、突触延搁(正确答案)2. 由大脑皮质发出,经内囊到达脑干内各脑区运动神经元的传导束,被称为何种传导束?(1. [单选题] *A、皮质脑干束(正确答案)B、皮质脊髓束C、网状脊髓束D、红核脊髓束3. 关于大脑皮质主要运动区功能特征错误的描述是?(1. [单选题] *A、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B、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交叉进行的C、产生体表感觉机会达50%以上(正确答案)D、身体不同部位在皮质代表区,其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4. 前庭小脑的主要功能是?(1. [单选题] *A、协调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B、控制躯体和平衡眼球运动(正确答案)C、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制D、调节肌紧张5. 下列哪一反射性运动,不是以脊髓为中枢的反射?(1. [单选题] *A、对侧伸肌反射B、屈肌反射C、牵张反射D、翻正反射(正确答案)6. 机体感受器按其所接受刺激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五种,但不包含?(1. [单选题] *A、机械感受器B、光感受器C、外感受器(正确答案)D、温度感受器7. 化学突触传递的特点不包括下列哪一项?(1. [单选题] *A、可塑性B、双向传递(正确答案)C、单向性D、突触延搁8. 当人体前庭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时,反射性地引起骨骼肌紧张性改变及自主功能反应,但不包含?(1. [单选题] *A、反应时缩短(正确答案)B、血压下降C、恶心呕吐、眩晕出汗D、心率加快9. 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胶质细胞可分为哪几类?(1. [单选题] *A、小胶质细胞、锥体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B、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正确答案)C、少突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颗粒细胞D、星形胶质细胞、锥体外细胞和小胶质细胞10. 基底神经节与大脑皮质之间有直接和间接两条通路,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分别对大脑皮质的活动起的作用是?(1. [单选题] *A、易化、易化B、易化、抑制(正确答案)C、抑制、抑制D、抑制、易化11. 脊髓小脑的功能是调节正在进行过程中的运动,协助大脑皮质对哪种运动进行适时控制?(1. [单选题] *A、躯体运动B、反射性运动C、形式化运动D、随意运动(正确答案)12. 基底神经节在肌肉活动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不包含?(1. [单选题] *A、协助把联络皮质产生的运动计划转变为运动程序B、情绪的调节(正确答案)C、与随意运动有关D、控制肌紧张并使运动动作适度13. 局部反应和动作电位都是哪种离子流向的结果?(1. [单选题] *A、K+外流B、Cl-内流C、Na+内流(正确答案)D、Ca2+内流14. 跳水运动员在做转体动作时,要充分利用下列哪种反射?(1. [单选题] *A、翻正反射(正确答案)B、状态反射C、直线运动反射D、旋转运动反射15. 运动员举重时,提杠铃至胸前瞬间头后仰,是利用下列哪种反射? [单选题] *D.脑桥(1.4分)A、牵张反射B、腱反射C、状态反射(正确答案)D、翻正反射16. 当大脑皮质发动精细运动时,首先从小脑的哪一部位提取运动程序,并将它通过大脑一小脑回路回输到运动皮质?(1. [单选题] *A、后外侧裂B、皮质小脑(正确答案)C、脊髓小脑D、前庭小脑17. [单选题] *视杆细胞的光感受器介导哪种视觉?A、暗光(正确答案)B、白光C、强光D、亮光18. 突触进行传递时,必须有哪种离子流入突触前膜?(1. [单选题] *A、Ca2+(正确答案)B、CI-C、K+D、Na+19. 机体感受器按其所接受刺激来源的不同可分为?(1. [单选题] *A、伤害性感受器和无伤害感觉器B、主观感受器和客观感觉器C、光感受器和机械感受器D、外感受器和内感受器(正确答案)20.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与下列哪一因素无关?(1. [单选题] *A、神经纤维直径的大小B、胞体的大小(正确答案)C、髓鞘的厚度D、有无髓鞘21. 21人眼能接受的刺激电磁波波长是?(1. [单选题] *A、990~2000nmB、770~980mmC、380~760nm(正确答案)D、100~370nm22. 突触传递的兴奋效应表现为?(1. [单选题] *A、突触后膜去极化(正确答案)B、突触前膜超极化C、突触后膜超极化D、突触前膜去极化23. 随意运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通常是由大脑皮质的哪一区域首先发起?(1. [单选题] *A、皮质联络区(正确答案)B、辅助运动区C、主运动区D、运动前区24. 翻正反射的中枢位于中枢的哪一部位?(1. [单选题] *A、中脑(正确答案)B、大脑C、小脑D、延髓25. 英文缩略词“EPSP”的意思是?(1. [单选题] *A、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正确答案)B、抑制性突触后电位C、氨基酸类递质D、神经生长因子26. 温度觉感受器包括热感受器和冷感受器,热感受器分布的皮下位置是?(1. [单选题] *A、0.1~0.2mmB、0.3~0.6mm(正确答案)C、0.7~0.9mmD、0.9~1.2mm27. 视锥细胞的光感受器介导哪种视觉?(1. [单选题] *A、强光(正确答案)B、亮光C、荧光D、暗光28. 神经元按其功能分类不包括?(1. [单选题] *A、运动神经元B、联络神经元C、兴奋性神经元(正确答案)D、感觉神经元29. 一般将脊髓灰质前角的α运动神经元称为脊髓运动反射的?(1. [单选题] *A、直接通路B、间接通路C、最后公路(正确答案)D、开始公路30. 在编排复杂的运动程序和执行运动前的准备状态中,哪一脑区作用最为重要?(1. [单选题] *A、辅助运动区(正确答案)B、丘脑C、纹状体D、扣带运动区31. 神经元代谢和整合的中心是?(1. [单选题] *A、胞体(正确答案)B、轴突末梢C、轴突D、树突32. 主观上不产生特定感觉,不能被意识到的感觉类型是?(1. [单选题] *A、平衡觉B、血浆渗透压(正确答案)C、温度觉D、视觉33. 内脏感觉传入冲动进入中枢后,沿着哪条传导束到达大脑皮质?(1. [单选题] *A、皮质延髓束B、皮质脊髓束C、皮质核束D、脊髓丘脑束(正确答案)34. 34小脑在随意运动中产生“误差信号”,是它将大脑皮质命令与下列哪感觉传入的执行情况进行比较后的结果?(2. [单选题] *A、肌肉与关节等处的本体感觉传入(正确答案)B、肌肉与内脏器官的感觉传入C、温度觉传人D、感知觉传入35. 下列感觉类型可以被主观感知的是?(1. [单选题] *A、平衡觉(正确答案)B、肌长度C、血浆渗透压D、肌张力36. 二、判断题(题数:49,共 50.0 分) [单选题] *1快速牵拉肌肉引起腱反射,对抗肌肉的拉长,缓慢持久牵拉肌肉引起肌紧张,调节肌肉的紧张度。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_第三章-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_第三章-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一、单选题1.大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是 ( )。

A.神经元B.突触C.神经回路D.神经系统2.神经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树突较短,分叉多,负责接收刺激B.树突较长,只有一根,负责传出神经冲动C.轴突较短,只有一根,负责传出神经冲动D.轴突较长,分枝多,负责接收刺激3.通过对大脑两半球一侧优势的研究,( )功能的定位不在右半球。

A.艺术欣赏B.知觉空间关系C.逻辑推理D.幻想4.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最小单位是 ( )。

A.神经元B.胶质细胞C.突触D.反射弧5.当神经元处于安静状态时,( )。

A.轴突内外无电位变化B.神经元随时处于自发放电状态,产生的电位为动作电位C.细胞膜对所有离子具有相同的通透性D.细胞膜内外保持着一定的静息电位6.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是 ( )。

A.静息电位B.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突触传递C.动作电位D.服从全或无法则的电传导7.早期颅相说为脑功能 ( )的提出打下了基础。

A.定位说B.整体说C.机能系统说D.模块说8.大脑皮层是指 ( )。

A.大脑半球内面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的白质B.大脑半球表面由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组成的灰质C.灰质与白质的总和D.灰质与部分白质的和9.正是通过对 ( )的研究,从而揭示了大脑两半球的不对称性。

A.动物脑B.失语症病人C.割裂脑D.脑成像10.机能系统学说是由 ( )通过对大脑损伤病人的临床治疗中总结提出的。

A.布鲁德曼B.加尔C.弗洛伦斯D.鲁利亚11.人的听觉主要受()的控制。

A.额叶B.顶叶C.枕叶D.颞叶12.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A.兴奋B.抑制C.兴奋与抑制D.反射13.“谈虎色变”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表现,它属于()。

A.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B.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C.两种信号系统相结合D.以上答案都不对14.一个神经元的()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者肌肉、腺体细胞A.树突B.轴突C.胞体D.基因15.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借助()实现的A.突触B.轴突C.髓鞘D.树突16.人的神经系统包括()A.脑和脊椎B.大脑和小脑C.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神经D.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17.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A.大脑和脊椎B.大脑和小脑C.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神经D.脑神经、脊神经18.听觉中枢位于()A.顶叶B.额叶C.枕叶D.颞叶19.视觉中枢位于()A.额叶B.枕叶C.顶叶D.颞叶20.人类的()高度发展,占整个大脑皮层总面积的30,对心理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A.顶叶B.枕叶C.额叶D.颞叶21.躯体运动中枢位于()A.扣带回B.中央后回C.中央前回D.角回22.下列哪一项不是动力定型()A.手碰到针刺就缩回B.习惯C.技能D.生活方式23.位于大脑左半球的布洛卡区受到损伤会发生()A.运动性失语症B.接受性失语症C.不能书写D.失读症24.无脊锥动物的心理发展水平处于()A.感觉阶段B.知觉阶段C.思维萌芽阶段D.意识阶段25.对一般人来说大脑两半球机能是不对称的,其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A.言语功能B.数学计算功能C.空间形象知觉功能 D.抽象思维功能26、对人的觉醒水平起重要作用的神经结构是( )A .脑干网状结构B.丘脑 C .下丘脑 D .中央后回27、躯体感觉中枢位于( )A中央前回B中央后回C枕叶后端 D 颞叶28、脑干中对人的觉醒和警戒起主要作用的神经组织是()A.桥脑B.丘脑C.下丘脑D.网状结构29、脑神经有()对。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 ppt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  ppt课件

构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由此感觉组成的感觉传 导通路即为深感觉传导通路。 躯体四肢意识性本体感 觉传导通路
躯体四肢非意识性本体
感觉传导通路
ppt课件 13
第三级 神经元
丘脑外 侧 核
第二级 神经元
延髓
第一级 神经元
躯 体 四 肢 意 识 性 本 体 感 觉 传 导 通 ppt路 课件
14
躯体四肢非 意识性本体 感觉传导通
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对肌紧张的调节抑制区易化区网状结构背外侧部包括中脑背盖网状结构内侧尾部部位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与易化区构成易化系统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小脑前叶引部与抑制区构成抑制系统网状脊髓束抑制n元兴奋性肌梭敏感性肌紧张和肌运动上级中枢下传通路作用特点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强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占优势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弱网状脊髓束加强n元兴奋性肌梭敏感性肌紧张和肌运动二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rigidity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
⑶ 牵涉痛(referred pain) ①定义:内脏疾病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 敏现象。 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
患病器官 体表疼痛
部 位
心 心前区
左臂尺侧
胃、胰 左上腹
肩胛间
肝、胆 右肩胛
肾脏 腹股
沟区
兰尾 上腹部
或脐区
②机制:
Ⅰ.会聚学说:
患病内脏与某 部位体表的感觉传入 纤维会聚于同一个后 角N元→痛觉错觉。
38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是完成躯体运动最基本、低位的反射中 枢。 脊髓反射:只需要脊髓存在即能完成的反射 活动。 脊 动 物:脊髓第五颈节段以下横断(保留膈 肌运动),使脊髓与延髓以上中枢离断的动物,来 研究脊髓功能。

人解习题解答--神经系统

人解习题解答--神经系统

第三章神经系统(128)3. 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由脊神经、脑神经、和支配内脏的自主神经组成,自主神经又分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4. 试述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在神经细胞膜上,存在大量的Na+通道和K+通道,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大小主要由这些离子通道开放的程度所决定。

我们已经知道,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的静息电位在数值上接近于K+的平衡电位,膜的通透性主要表现为K+的外流。

当细胞受到一个阈刺激或阈刺激以上强度的刺激时,膜上的离子通道将被激活。

由于不用离子通道激活的程度和激活的时间不同,当膜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时,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将产生巨大的变化。

11. 反射弧由那些部分组成试述其各部特点。

由五部分组成:(1)感受器:感受内外环境刺激的结构,它可将作用于机体的刺激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

(2)传入神经:由传入神经元的突起所构成。

这些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背根神经节或脑神经节内,与感受器相连,将感受器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

(3)神经中枢:为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一个简单的和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所涉及的中枢范围是不同的,需要这些部位的神经元群共同协调才能完成正常的呼吸调节活动。

(4)传出神经:由中枢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构成,如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把神经冲动由中枢传到效应器。

(5)效应器:发生应答反应的器官,如肌肉和腺体等组织。

15. 何谓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试以浅感觉和深感觉为例,说明其感觉传导通路。

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感觉冲动沿特定的感觉传导通路传送到大脑皮质的特定部位进而产生特定感觉的传导径路。

躯干、四肢浅感觉的传导通路: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构成脊神经中的感觉纤维,分布到皮肤和黏膜内,其末梢形成感受器。

中枢突经由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在脊髓灰质后角内更换神经元。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习题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习题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一、名词解释1、神经递质:2、突触:3、运动终板:4、运动单位:5、牵张反射6、脊休克:7、强化:8、突触后电位9、突触前抑制10、突触后抑制二、判断题1、神经递质全部都贮存在突触小体中。

2、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过程中,突触后膜对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特别是钾离子通透性升高。

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具有局部电位性质,可以总和。

4、中枢神经系统内,一个神经元兴奋,必然引起另外引起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反应。

5、中枢递质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包括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

6、痛觉是没有适宜刺激的一种特殊感觉,任何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成为伤害性刺激,必然引起痛觉。

7、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既有抑制作用也有加强作用。

8、脊休克是由于断面以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级中枢下行纤维的易化作用所致。

9、锥体系是完成随意运动的下行系统,而锥体外系则是完成不随意运动的下行系统。

10、所有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11、β波是大脑皮层兴奋时出现的主要波形。

12、锥体系通过α运动神经元发动肌肉收缩;通过γ运动神经元调整肌梭敏感性。

13、同一神经递质在不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效应,这取决于不同的受体。

14、在骨骼肌有肌梭和腱器官两种感受器,其中腱器官是腱反射的感受器。

15、人类语言功能的左侧优势现象是先天形成,不可改变的。

参考答案1-5:×、×、√、×、√;6-10:√、√、√、×、×;11-15:√、√、√、×、×三、选择题1、神经递质贮存于:A、突触小泡中;B、突触小体中;C、突触前膜;D、突触后膜2、为保证神经冲动传递的灵敏性,递质释放后:A、不必移除或灭活;B、保持较高浓度;C、必须迅速移除或灭活;D、保持递质恒定3、脊髓的最后通路为:A、α运动神经元;B、γ运动神经元;C、大脑皮层运动区大锥体细胞;D、小脑浦肯野细胞4、脊髓突然发生横断,会出现:A、断面以下骨骼肌肌紧张增加;B、膀胱和直肠中尿、粪积聚;C、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D、发汗活动增强5、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水平切断脑干,可出现:A、肢体痉挛麻痹;B、脊髓休克;C、去皮层僵直;D、去大脑僵直6、大脑皮层自发脑电活动是:A、由阈下刺激引起;B、人工刺激感受器引起;C、时有时无的无节律性活动;D、未受任何明显外加刺激下产生7、条件反射的特征是:A、种族遗传;B、先天获得;C、数量较少;D、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8、体液调节的特点是:A、迅速;B、准确;C、持久;D、短暂9、属于条件反射的有:A、雏鸡出壳就能啄食;B、沙粒入眼就眨眼流泪;C、新生儿嘴唇触及乳头便会吸吮;D、看见酸酶唾液立即分泌10、神经细胞兴奋阈值最低,最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A、胞体;B、树突;C、轴丘;D、轴突末梢11、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A、单向传递;B、中枢延搁;C、兴奋节律不变;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12、E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A、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钠离子;B、钙离子和钾离子;C、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钾离子;D、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13、I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增加:A、钠离子;B、钙离子;C、钾离子和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D、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钾离子14、、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相同点是:A、突触后膜电位去极化;B、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C、都可向远端传导;D、都与后膜对钠离子通透性降低有关15、决定反射时长短的主要因素是:A、神经纤维传导速度;B、感受器兴奋性;C、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D、刺激强度的高低16、侧枝抑制的形成是由于:A、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减少;B、轴突末梢去极化;C、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D、兴奋递质破坏过多1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活动减弱的原因在于:A、突触前神经元活动减弱;B、兴奋性突触释放递质少;C、后膜电位超极化;D、轴丘始段去极化18、对脑干网状上行激动系统错误的叙述是:A、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B、受到破坏时,处于昏睡状态;C、是一个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D、不易受药物的影响19、对痛觉叙述错误的是:A、痛觉是一种复杂的感觉,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和防卫反应;B、内脏病变可引起牵涉性痛;C、内脏痛与快痛都是伤害性刺激作用的结果;D、内脏痛与慢痛不同,前者发生时没有情绪变化20、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A、腱反射;B、屈肌反射;C、对侧伸肌反射;D、肌紧张21、快速叩击肌腱时,刺激哪一种感受器引起牵张反射:A、腱器官;B、肌梭;C、游离神经末梢;D、皮肤触觉感受器22、对锥体外系不正确的叙述是:A、它的皮层起源涉及大脑皮层各区;B、皮层起源的锥体外系与锥体系起源不相重叠;C、锥体外系对机体影响是双侧性的;D、其作用主要在于调节肌紧张,协调肌群运动23、下列哪项不属于下丘脑的功能:A、调节体温;B、调节肌紧张;C、调节内分泌;D、调节摄食活动24、按照频率由高到低次序排列,脑电波类型的顺序应是:A、β、α、θ、δ;B、α、β、θ、δ;C、θ、δ、β、α;D、β、θ、α、δ25、人在紧张状态时脑电活动主要表现是:A、出现α波;B、出现β波;C、出现θ波;D、出现δ波26、关于条件反射错误的叙述是:A、个体生活过程中形成,数量无限;B、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应用而形成;C、建立后可以消退;D、人类和高等动物建立条件反射还需要皮层下中枢参与27、下列哪项指标较适用于检查睡眠的深度:A、体温变化;B、脉搏变化;C、血压变化;D、唤醒阈或脑电图28、作为神经递质的必要条件不包括:A、其作用能被人工模拟;B、能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产生特定生理效应;C、发挥作用后被排出体外;D、神经元本身能合成并贮存之29、与EPSP产生有关的是:A、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对钾离子、氯离子通透性增大;B、是一种超极化电紧张电位;C、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对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的通透性,尤其是钠离子通透性增大;D、钾离子内流,膜电位降低30、δ波称为睡眠型脑电波,若在非睡眠状态下出现常表示:A、极度疲劳或深度麻醉;B、困倦;C、注意力过度集中;D、精神紧张31、关于异相睡眠时相的叙述错误的是:A、促进生长和体力恢复;B、去同步化脑电波;C、唤醒阈增高;D、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活动不稳定32、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是:DA、作用较广泛;B、机体安静时活动较弱;C、动员能量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D、促进消化和吸收33、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错误的是:A、生理完整性;B、绝缘性;C、相对不疲劳性;D、单向传导34、突触前抑制的特点错误的是:A、突触前膜去极化;B、持续时间长;C、潜伏期较长;D、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35、对脑电波不正确的叙述为:A、觉醒状态可记录到脑电波,睡眠状态记录不到;B、清醒安静闭目时出现α波;C、脑电波由快波变为慢波时,提示;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加强;D、睡眠过程中脑电既可有快波又可有慢波参考答案1-5:A、C、A、B、D;6-10:D、D、C、D、C;11-15:C、A、C、B、C;16-20:C、C、D、D、D;21-25:、B、B、B、A、B;26-30:D、D、C、C、A31-35:A、D、D、D、A四、简述题1、简述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第三章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3_张铭2009

第三章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3_张铭2009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
* 痛觉的分类:
刺激后立即出现刺痛 快痛 持续时间短,定位准确,不伴有情绪反应 皮 肤 躯 痛 慢痛 刺激后0.5-1.0s出现,烧灼痛(难以忍受) 体 持续时间长,定位不准确,常伴有情绪反应 痛 深部痛 疼痛与慢痛相类似 内脏痛 以空腔脏器壁受刺激产生的疼 痛为主,表现为“钝痛” 体腔壁痛 内脏疾患累及临近的体腔壁所产生的疼痛, 性质与躯体痛相类似 牵涉痛 内脏疾患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
投射特点:
Ⅰ.交叉支配: 除头面部是双侧性外 Ⅱ.倒置安排: 除头面部是直立外 Ⅲ.皮层投射区的大小 与感觉分辨的精细 程度呈正比: 如:舌和拇指的投射区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
2.第二感觉区 位置: 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感觉特点: 定位较差、感觉分析粗 糙;可能与痛觉有关。 投射特点: ①双侧性投射; ②分布正立而不倒置, 有较大的重叠区。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
(6)调节情绪变化和行为 情绪是一种心理活动,常伴随一系列生理功能 变化,包括植物性功能的变化和躯体运动功能的变 化,称为情绪的生理反应。 不同的情绪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形式,如发怒时 会出现心率增快、动脉血压升高、呼吸加快、瞳孔 变大、出汗等交感神经兴奋为主的反应,同时还会 出现肌紧张加强、运动增加,甚至大吼大叫等躯体 行为反应。 (7)边缘系统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
二. 感觉传入途径
(三)头面部感觉的传导途径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
(四)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丘脑与大脑皮层之间构成丘脑-皮层投射,决 定大脑皮质的觉醒状态与感觉功能(除嗅觉外)
1、丘脑的核团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二版第三章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二版第三章神经系统

细肌丝与粗肌丝结构示意图
Ca++通过和肌钙蛋白结合,诱发横桥和肌动蛋 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图
肌钙蛋白是含有三个亚单位的复合体。亚单位I、 亚单位T和亚单位C分别对肌动蛋白、原肌球蛋 白和Ca++。
三、骨骼肌收缩全过程(兴奋-收缩耦连)
1.兴奋传递
2.兴奋-收缩(肌丝滑行)耦联
运动神经冲动传至末梢

体表感觉区
二、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
• (一)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 • 1.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 2.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 • 3.脊休克 • (二)脑干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 • 主要对肌紧张的调节 • (三)小脑的躯体运动功能 • 维持姿势平衡;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Βιβλιοθήκη (四)大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疲劳性。 • (二)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中的传导 • 1.无髓纤维:连续而均匀的传导。 • 2.有髓纤维:跳跃传导。 传导速度快,节能。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三章 神经系统
教学内容
• 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活动 • 神经系统解剖 • 神经系统功能
教学目标
• 熟悉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活动 • 了解突触的结构及传递 • 掌握骨骼肌收缩的机制 • 掌握神经发射活动的特征 • 掌握脊髓和脑的系统解剖结构 • 熟悉神经系统的功能
2.受体的类型
(1)与离子通道偶联的受体 (2)与G蛋白偶联的受体:
受体、G蛋白、效应器
三、神经反射活动的特征
(一)反射 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机体在中枢神 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 应答
(二)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膝跳 反射
(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传递过程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 3.总和 4.后放

运动生理学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第三章

运动生理学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第三章

感受器
光感受器 毛细胞
血管 肌梭 腱器官 关节囊和韧带
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
前庭器官 前庭器官
毛细胞 毛细胞
皮肤 皮肤和深部组织 皮肤、下丘脑
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
视觉 光感受器及其信息处理
折光系统——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感光系统——视网膜(视锥细胞;视杆细胞) 调节系统——晶状体(曲度变化,通过睫状肌)
产生机制 直线加速度刺激球囊椭圆囊的毛细胞兴奋,并 沿位听神经传到位觉
中枢,产生向前或向后感觉。 旋转加速度刺激相应半规管中的壶腹嵴,刺激其中的毛细胞兴奋,并
沿位听神经传到位觉中枢,产生旋转感觉。
本体感觉
本体感受器
肌梭:感知肌肉长度的变化。 腱梭:感知肌肉张力的变化。
牵张反射
引起随意运动
腱器官
大脑皮质对运动的调控
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是通 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两条下行通路完成的。
锥体系下行途径
①皮层脊髓束:皮层运动区→延髓锥体交叉到对侧 →下行→脊髓→躯干、四肢
②皮层脑干束:皮层运动区→脑干→头面部
功能:支配随意运动
锥体外系
起源:锥体外系的皮层起源比较广泛,几乎包 括全部大脑皮层。 下行途径:下行途径复杂。 调控:作用对脊髓反射的控制常是双侧性的。 主要功能:调节肌紧张;协调不同肌群运动。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适宜刺激 ❖ 换能作用 编码作用 适应现象
人体感觉分类
感觉模态
视觉 听觉 肌肉感觉 血管压力 肌肉牵张 肌肉张力 关节位置 平衡感觉 直线加速度 角加速度 躯体感觉 触觉 压觉 温度觉
能量形式
电磁(光子) 机械
机械 机械 机械 机械

动物生理学3中枢神经系统[3]

动物生理学3中枢神经系统[3]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学习目标掌握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机能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 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运动的调节第一节 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第三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感觉机能第五节 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机能调节第六节 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机能调节本章主要内容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 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一、神经系统概述是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机构。

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和外周。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外周神经包含有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把外周神经冲动传送到中枢,或把中枢的冲动传向周围器官。

人类神经系统的结构脑干第一节 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人类神经系统功能第一节 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二、动物神经系统演化头索动物(文昌鱼):神经管-脑泡-脊神经,是高级神经系统雏型。

脊椎动物:膨大的脑(大脑、间脑、中脑、小脑、桥脑(灵长类)和延髓-脊髓-周围神经。

人类:大脑高度皮层化。

神经系统演化:从弥散、网状、梯形、链状到管状,直至前端分化成脑的六个部分以及大脑皮层的形成。

第一节 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第一节 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鱼类神经系统特点中枢神经:5部脑。

端脑:嗅叶和大脑,没有大脑半球,古纹状体,嗅觉发达。

间脑:较小,包括丘脑和下丘脑、松果体;内分泌调节。

中脑:发达,视觉整合中枢,是感觉中枢。

适应暗光,为近视眼。

小脑:发达,出现脊髓束,是运动协调中枢;延脑:壁薄,参与运动与姿势平衡。

某些鱼类(七鳃鳗)发育过程中的后脑(小脑和延脑)成为菱脑。

平衡器官发达:半规管、椭圆囊、球状囊;侧线感觉水流。

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1、神经元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神经元(neuron):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结构:胞体(soma):主体部分、内有细胞器。

轴突(axon):轴丘、始段,AP发源地,末端形成突触小体-突触:传导冲动:感受刺激、综合信息、传导信息;营养作用:释放营养物质,调整被支配组织代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上基底神经核损伤的主要表现
1)一类是具有运动过少而肌紧张过强的综合 症。如震颤麻痹(帕金森病)。
震颤麻痹患者病理研究证明,其黑质有病 变,多巴胺神经元受破坏,脑内多巴胺含 量明显下降。用可用左旋多巴治疗(可通 过血脑屏障)
震颤麻痹患者可用M型胆碱能受体阻断剂 治疗,由于纹状体内乙酰胆碱递质系统的 亢进。
等。
2. 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 3.递质共存现象
4.受体
1)受体的概念:受体一般是指嵌在细胞膜半 流体基质内的蛋白质大分子,能识别特定的 递质,并与之相结合而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 改变细胞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
2)受体阻断剂:这种能与受体相结合,从而 占据受体或改变受体的空间结构型式,使递 质不能发挥作用的药物,被称为受体阻断剂。
2)突触前易化
当一个突触前末梢被反复刺激,突触后的反 应将可能会随每次刺激而增大,这种现象称 易化。
长时程电位
3)突触后抑制
概念: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动引起的 一种抑制。
类型: 传入侧支性抑制和 回返性抑制
传 入 侧 支 性 抑 制
回 返 性 抑 制
4)突触传递特征
单向传递 突触延搁 突触活动的可塑性调节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三)完成信息传递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
1.确定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 1)在突触前神经元含有并能合成该物质。 2)刺激后可以起该物质的释放。 3)将该物质电泳至突触后膜能模拟刺激突触前神经
元产生的作用。 4)突触前刺激和微电泳这种物质能够被药物以相同
方式改变。 5)其他:合成该物质的酶,运载体;后膜上有受体
丘脑:是感觉传向大脑皮质的中继站,具 有初浅的感觉分析机能。它以特异性和非 特异性投射系统两种途径向大脑皮质投射。
下丘脑:调节内脏的活动及内分泌活动。
基底神经节:协调随意运动,参与非条件 反射和复杂的本能行为。
大脑皮质:运动、感觉及高级机能。
二、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分类
2.神经元的分类
按机能分: 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二)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结构——突触
1. 化学性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结构 突触间隙 突触后结构
2.突触形成的部位
轴突-树突 、树-树、轴-胞、树-胞、轴 -轴 、胞体-胞体
3.突触的活动
通过突触的活动实现突触前神经元对突触后神 经元的机能影响,通过突触传递,突触前神经 元对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产生影响。
3)胆碱能受体
(1)毒蕈碱型受体,简称M型受体,受体阻 断剂:阿托品。
(2)烟碱型受体,简称N型受体
烟碱型受体分为两种类型,神经节节后神经 元断烃上剂季的;胺受骨为体骼其为肌受终体N1板阻型膜断,上剂六的。烃受季体胺为是N其2受型体,阻十
4)肾上腺素能受体
(1)类型:两类,一类是α受体,另一类是β受 体。
(三)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1 屈肌反射:概念 2 对侧伸肌反射 3 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实现的中枢活动原
理。 产生的原理为中枢的交互抑制。
屈肌反射和伸肌反射产生原理
三、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调节途径 通过网状结构下行系统,即网状脊髓束控制
和影响脊髓反射。 1.抑制区: 脑干网状结构中具有抑制肌紧张及运动的区
域,称为抑制区。 抑制区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腹背侧部分。
2.易化区:
脑干网状结构中具有加强肌紧张及肌运动的区 域,称为易化区。
易化区分布在广大的脑干中央区域,包括延髓 网状结构的背外侧部分、脑桥的被盖、中脑的 中央灰质及被盖;此外下丘脑和丘脑中线核群 等部位也具有对肌紧张和肌运动的易化作用, 因此,也包括在易化区概念之中。
锥 体 系
(三)锥体外系
调节(控制) 肌紧张,协 调全身肌群 活动,以维 持正常的体 态姿势。
五、基底神经核对运动的调节
纹状体、新纹状体、旧纹状体 尾核、壳核与苍白球通称为纹状体,苍白 球称为旧纹状体;尾核和壳核称为新纹状体。
基底神经核的作用
基底神经核与随意运动的稳定、肌紧张的控 制、本体感觉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都有关系。
2)另一类是具有运动过多而肌紧张不全的综 合症。如舞蹈症和手足徐动症
舞蹈症患者主要是因为纹状体内的胆碱能 神经元和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功能减退, 而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相对亢进。
黑质纹状体环路示意图
六、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 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与身体的平衡有关,接受 前庭器官和侧线的传入信息。
辐散的范围大小与刺 激的强度及当时神经 中枢的机能状态有关。
2 聚合
含义 传出神经元接受其它神经元的信息往往通过
这种方式。
3 链锁状与环状联系
(二)反射和反射弧
1.反射的概念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1) 感受器:将刺激能量转化为生物的神经冲动
的换能装置。 2) 传入神经:将感受器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中枢
(2) α受体的作用:去甲肾上腺素与平滑肌的α 受体结合,产生以兴奋为主的效应,但也有抑 制性效应,如小肠平滑肌舒张。
(3) β受体:去甲肾上腺素与平滑肌上的β受体 结合后产生抑制性效应,但却使心肌兴奋。
四、中枢神经系统环路
(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 辐散 辐散的含义 传入神经元与其它神
经元的联系方法为辐 散
2. 腱器官:与肌纤维呈串联关系,对肌肉的张 力变化敏感。其兴奋引起肌肉的舒张。
二、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调节方式:脊髓反射,即中枢在脊髓的简单反射。 研究标本:脊动物,去除脑仅仅保留脊髓的动物。 脊髓休克:脊髓被横断后,断面以下节断暂时地
丧失了反射活动的能力,骨骼肌和内脏反射活动 受到完全抑制和减弱,这种现象称为脊髓休克。
神经系统的结构。
3) 神经中枢:为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某一反 射的神经元群及其突触联系的综合体。
4) 传出神经:为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把神经 冲动由中枢传到效应器。
5) 效应器:发生应答反应的器官,包括肌肉 和腺体等组织。
(三)反射活动的协调
1诱导:反射活动协调的主要方式。 负诱导和正诱导 交互抑制
1. 神经元的结构
胞体:代谢和营养中心
树突:末梢上有棘突、棘刺,接受其它神经元传来 的神经冲动,并将电信号传到胞体。
轴突一个,起始段为圆锥状隆起叫轴丘,为AP产 生的部位轴突分支末梢形成许多球形的突触小体, 轴突内的胞浆称轴浆,其在轴突与胞体之间作双向 流动,称为轴浆流,起着运输物 质的作用。
3)突触输入的总和
EPSP与IPSP可以产生 总和
突触后电位总和后,如 果去极化到阈电位,则 在突触后神经元的轴突 始段(即轴丘处)首先 爆发动作电位,产生扩 布性兴奋。
4.突触活动的调节
1)突触前抑制 突触前抑制是
通过突触前轴突末 梢兴奋而抑制另一 突触前膜的递质释 放,从而使其突触 后神经元呈现出抑 制性效应。
第三节 自主神经系统
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系
一、自主神经系统概述
(一)植物性神经的一般结构特征 1 中枢位置:脊髓胸段及1至3段侧角细胞; 脑干(动眼副核、上涎核、下涎核、迷走背 核) 脊髓骶段侧角细胞
2 传出神经: 传出神经交换一次神经元,故有 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之分。
(二)双重神经支配 绝大多数内脏器官既接受交感神经、又接 受副交感神经支配,形成双重神经支配。 但有少数例外。
越精细越复杂的肌肉,其代表区也就越大。 4 刺激运动区所得的肌肉运动反应单纯,只引起个别肌
肉收缩或某块肌肉的一部分收缩,并不产生肌群的 协同收缩。
(二)调节途径——锥体系与锥体外系
锥体系:皮质脊髓束 功能:锥体束下传的纤维直接或间接与下运动神
经元发生突触联系,分别控制α运动神经元和γ运 动神经元的活动。
1α型受体 分α1型和α2型两种,与α型受体结合产生
兴奋性效应。 2β型受体 分β1型和β2型,与β型受体结合产生抑制
性效应,但与心肌上的β1型受体结合产生 兴奋性效应。
(二)副交感兴奋的传递过程
节前神经纤维释放ACh与突触后神经元上 的ACh的N型受体结合,使兴奋传到节后 后神经元;节后神经纤维释放ACh,与效 应器上的M型受体结合,以产生副交感效 应。
2)抑制性突触传递过程
动作电位传到突触前膜时,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与后膜上的 受体结合,引起后膜对Cl- 、K+特别是对Cl-的通透性增加,引 起后膜超极化,即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持续 时间也为10ms,此时,突触后神经元不易去极化,不易发生兴 奋,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抑制
(一)牵张反射
1.概念:当骨骼肌收到外 力牵拉时,能反射性 的引起其收缩,这种 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 射。
2.相位牵张反射: 膝跳反射
3.紧张性牵张反射: 肌紧张。
(二)反牵张反射——腱器官反射
肌肉收缩时,腱器 官兴奋,它的传入 冲动兴奋抑制性中 间神经元,该中间 神经元使支配同一 肌肉的运动神经元 产生抑制,从而防 止肌肉的过分收缩。
2 脊髓小脑:与肌紧张调节有关,接受肌肉和关节的 传入信息,同时接受视觉、听觉的传入信息,调节 正在进行过程中的运动,协调大脑皮层对随意运动 的控制。
3 皮质小脑:接受大脑皮质的信息(感觉区、运动区 及联络区)。与运动计划的形成,运动程序的编制 有关。储存运动程序(记忆功能)。使运动协调、 精确并极为迅速。
前一个神经元对后一个神经元的影响分两种: 兴奋性或抑制性,前者称为兴奋性突触传递, 产生去极化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后者称为抑 制性突触传递,产生超极化的抑制性突触后电 位。
1)兴奋性突触传递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引起小离子特别是Na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引起膜的去 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 增加。
2. 最后公路原则 概念 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