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资料

合集下载

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PPT课件

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PPT课件
消毒和卫生
保持环境卫生,对可能接触到病原体的物品和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可 以有效地控制疾病的传播。
医疗保健工作者培训
培训医疗保健工作者如何识别、诊断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提高 他们对疾病的认知和处理能力。
公众教育
向公众宣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疾病防范意识 。
公共卫生管理
监测和预警系统 国际合作与交流
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
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
下肢伸直,抬高时出现疼痛和屈曲受限。
伴随症状
如乏力、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
鉴别诊断
01
02
03
04
颅内占位性病变
如颅内肿瘤、血肿等,可通过 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
脑血管病
如脑梗塞、脑出血等,多见于 中老年人,常有高血压、糖尿
病等基础疾病。
脑膜炎
如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 炎等,常表现为脑膜刺激征, 脑脊液检查有相应病原体。
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概述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症状与体征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与评估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与护理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案例分析
01
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概 述
06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案例 分析
案例一:脑膜炎奈瑟氏菌感染
总结词
急性起病、高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
详细描述
脑膜炎奈瑟氏菌感染通常表现为急性起病,患者可能出现高热、头痛、呕吐等 症状。脑膜刺激征阳性,即颈项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该病进展迅速, 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和诊断方法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和诊断方法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和诊断方法一、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负责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调控。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大脑和脊髓功能的一类疾患,包括中风、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氏病等。

这些疾病在临床上常表现出一系列特定的症状。

1. 中风中风,即脑卒中,是指由于血管突然发生局部性缺血或出血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其主要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面部肌肉无力、言语障碍、肢体运动功能受限等。

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和偏身癱软。

2. 帕金森氏症帕金森氏症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变引起的慢性运动障碍。

其典型特征是肌肉僵硬(尤其是四肢和颈部肌肉)以及震颤,表现为手脚颤动或僵直,行走困难等。

患者常常还伴有体温调节障碍、睡眠紊乱和认知功能减退等症状。

3. 阿尔茨海默氏病阿尔茨海默氏病是老年性痴呆的一种,主要特征是逐渐进行性的记忆丧失以及认知能力下降。

该疾病开始时可能只表现为轻微的遗忘,但逐渐发展到乏力、失语,最终导致完全失去自理能力。

其他常见的症状还包括情绪波动、夜间觉醒频率增加等。

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

1. 临床表现医生通过询问患者或其家属关于最早出现的症状、持续时间以及进展情况等信息,可以初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中枢神经系统问题的可能。

例如,在帕金森氏症的诊断中,医生会询问患者关于肌肉僵硬、震颤、行走困难等动作障碍的症状。

2. 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来评估神经系统的功能。

例如,观察患者的肌力、感觉、反射以及平衡能力等方面是否存在异常。

在中风的诊断中,医生还会注意观察局部神经损伤的征象,如面部偏斜或眼球运动异常等。

3. 辅助检查辅助检查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确诊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常用的辅助检查项目包括脑电图(EEG)、核磁共振成像(MRI)、脑脊液检查等。

脑电图可以记录大脑电活动,并通过观察脑电波形来判断是否存在癫痫发作或其他异常。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例分析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例分析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例分析近年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已成为临床医学中备受关注的领域。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一种涉及脑和脊髓的严重疾病,其病因多种多样,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

本文将对一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例进行详细分析,以探讨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问题。

1. 病例背景本病例涉及一名35岁的女性患者,她于近期出现头痛、发热、恶心、呕吐、颈部强直等症状。

患者没有明显的基础疾病史,但她最近曾前往一个高感染率地区旅行。

这一背景信息引发了医生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怀疑。

2. 临床表现2.1 头痛患者的头痛是最突出的症状之一。

这种头痛通常呈剧烈的搏动性质,伴随着明显的颅内高压症状,如恶心和呕吐。

头痛通常出现在清晨,因为在躺卧位时颅内压力升高。

2.2 发热患者的体温升高,最高达到39°C以上。

高热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常见表现之一,表明身体正在抵抗感染。

2.3 颈部强直颈部强直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典型症状之一。

患者通常无法将下巴贴近胸部,颈部肌肉变得僵硬,这是由于脑脊液受到感染引起的。

3. 诊断和实验室检查为了确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医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包括脑脊液检查、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3.1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关键步骤。

患者的脑脊液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蛋白质浓度升高,糖浓度降低,这些都是感染性脑脊液炎的典型表现。

3.2 血液检查血液检查显示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提示存在炎症反应。

此外,医生还进行了病原体检测,最终确定了感染的病因。

3.3 影像学检查为了排除其他可能性,医生还进行了头部CT扫描和核磁共振成像(MRI)。

这些检查未显示明显的结构性异常,但有助于确定感染的范围和程度。

4. 确定病因在这一病例中,经过一系列实验室检查,最终确定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因是病毒性脑膜炎。

这种感染通常由脑膜炎病毒引起,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5. 治疗一旦确定了病因,患者立即开始接受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MR(一)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MR(一)
增强
T1WI
T2WI
同前病例
冠状位增强
矢状位增强
Ⅳ 级 星 形 细 胞 瘤
同前病例
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2.幕下星形细胞瘤 A.与幕上星形细胞瘤相比,囊变率 高而水肿较轻; B.囊性和实性部分均为长T1、长T2 信号,实性部分强化; C.没有骨伪影的干扰,MRI优于CT, 可清楚分辨肿瘤与脑干的关系。
中枢神经系统常 见 肿瘤的MRI诊断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钱银锋
颅内肿瘤
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 平片诊断价值有限。 血管造影可定位诊断,目前少用。 CT,绝大多数可定位、定量诊断, 大多数可定性诊断。 MRI,定位诊断优于CT,定性有时 有困难。
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发生于小脑者:
A.多位于小脑半球,亦可位于蚓部。 B.多为囊实性。

临床表现: A.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 B.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
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MRI: 1.幕上星形细胞瘤: A.长T1、长T2信号,以T2延长明显; B.Ⅱ囊液内蛋白含量较高,T1WI上 信号高于脑脊液,低于脑实质;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增强
T1WI T2WI
同前病例
增强
T1WI 增强
毛 细 胞 型 星 形 细 胞 瘤
脑干星形细胞瘤
增强 T1WI
T2WI
同前病例
增强
T1WI 增强
脑干星形细胞瘤
增强 T1WI
T2WI
同前病例
增强
T1WI 增强

颅内肿瘤

婴儿及儿童以幕下肿瘤常见,髓母 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多 见。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CT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CT表现
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信息处理和决策的中心,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来自身体各部位的 信息,控制和调节身体运动,维持内环境稳态,以及参与学习、记忆、情感等高级认知
活动。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分类
感染性疾病
血管性疾病
1
如脑梗塞、脑出血等,与脑血管病变有关。
如脑炎、脑膜炎等,主要由细菌 、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引起。
CT可见颈椎管前后径和横径变小,压 迫脊髓和神经根。
CT可见颈椎椎体边缘骨质增生,骨赘 形成,严重时可压迫神经根或脊髓。
腰椎间盘突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
CT显示腰椎间盘体积变小,边缘 不规则,密度不均,甚至突出压
迫硬膜囊。
腰椎间盘钙化
CT可见腰椎间盘内钙盐沉积,呈 现高密度影。
腰椎神经根受压
CT可见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 引起神经根水肿或炎症反应。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肿瘤性疾病
2
如脑瘤、脊髓瘤等,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遗传性疾病
3
如神经纤维瘤病、共济失调症等,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
其他疾病
4
如癫痫、帕金森病等,病因较为复杂多样。
Part
02
脑部常见疾病的CT表现
脑梗死的CT表现
低密度影
脑梗死区域在CT平扫中 呈低密度影,边界较模糊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占位效应
脑梗死病灶周围可出现占 位效应,表现为脑组织受 压、移位。
脑肿瘤的CT表现
01
02
03
占位病变
脑肿瘤在CT上表现为占位 病变,即脑组织中异常的 肿块。
密度不均
脑肿瘤的密度通常不均匀 ,可伴有囊变、坏死或出 血。
增强扫描

病理学第十六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重点知识点归纳

病理学第十六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重点知识点归纳
病因:病毒感染和变性疾病等
病变:病因不同,包涵体的形态、大小和着色不同,分布部位有一定规律。
Parkinson病的黑质、蓝斑等处的神经细胞中的Lewy小体;
狂犬病时海⻢和脑皮质锥体细胞中的Negri 小体,对这些疾病具有诊断意义。
5.神经原纤维变性或神经原纤维缠结
此为神经元趋向坏死的一种标志。神经元纤维变粗在胞核周围凝集卷曲呈缠结状
镀银染色阳性
电镜下为直径 7-10nm双螺旋微丝成分。
常⻅于 Alzheimer病, Parkinson病。
二、神经纤维的基本病变
1.Waller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AAA
是指神经纤维离断后,轴索与神经元胞体断离,其远端和部分近端的轴索及其所属髓鞘变性、崩解和 被吞噬细胞吞噬的过程。
4.某些解剖生理特征具有双重影响。
5.脑的恶性肿瘤极少发生颅外转移,而颅外肿瘤常转移至脑。
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学概述
组成
神经组织: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 → 传导冲动
神经胶质细胞 → 支持、营养、绝缘等
神经细胞
1.胞体: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的中心
⑴细胞膜:可兴奋的膜,有离子通道和受体
⑵细胞核:位于中央,大而圆,染色浅,核仁明显
(1)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
多分布在灰质,突起较短粗,分支较多,表面不光滑,胞质内的神经胶质丝少。
(2)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
多分布在白质,突起细⻓,分支较少,表面光滑。胞质内含大量神经胶质丝。
2. 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
胞体小,突起少,核圆色深
功能:形成髓鞘
3. 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⑶细胞质:两大特征性结构: 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例分析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例分析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例分析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指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造成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症状不典型,往往容易被忽略,因此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确诊需要综合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

一般来说,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痛、意识改变、痉挛、神经系统瘫痪等。

体检时可以观察到颈部强直、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等。

此外,脑脑脊液检查也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方法,包括脑脊液细胞计数、蛋白质浓度、脑脊液压力、脑脊液培养等。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需要根据病原体的不同进行针对性治疗。

对于细菌感染,通常会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对于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采用对症处理和支持疗法,如补充液体、解热药物等。

对于真菌感染,一般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等。

总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一类严重的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治需要综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信息,针对性的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加强预防措施是预防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关键,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感染的发生。

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与常见疾病介绍

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与常见疾病介绍

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与常见疾病介绍一、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神经系统是人体中一个细胞组成的复杂网络,负责传递电信号并控制身体的各种功能。

然而,由于遗传、环境或其他未知原因,神经系统可能遭受损伤,导致各种不同类型的疾病。

根据影响的部位和特征,神经系统疾病被分为三个主要类别: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周围神经系统(PNS)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

1. 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是人体主要的控制中心。

CNS 疾病指那些直接影响到大脑和脊髓功能的异常情况。

其中最常见的有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氏症、白质脑损害和多发性硬化等。

- 帕金森氏症:这是一种长期进行性运动障碍的慢性神经退行性进展性变性失调综合症,其主要特征是肌张力增高、肌肉僵硬和震颤等症状。

这一疾病通常在老年人中发作,并与大脑部位多巴胺的缺乏有关。

- 阿尔茨海默氏症:这是一种老年性痴呆症,患者可能会失去记忆、决策能力以及日常生活技能。

它是由于大脑细胞逐渐死亡和萎缩导致的,目前尚无明确的治愈方法。

2. 周围神经系统(PNS)疾病周围神经系统主要包括体表神经、末梢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

PNS 疾病指那些累及到这些部位的异常情况。

最常见的 PNS 疾病包括坐骨神经损伤、周围神经压迫和感觉神经损害等。

- 坐骨神经损伤:坐骨神经是人体最长且直径最粗的神经之一,负责下肢的运动与感觉。

当坐骨神经受损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臀部、大腿和小腿疼痛、麻木以及行走困难等症状。

- 周围神经压迫:周围神经受到压迫或损伤后,患者可能会经历局部麻木、肌无力和刺痛感等不适。

这种情况最常见于颈椎和腕部。

3. 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指那些由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己的神经组织而导致的异常情况。

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格林-巴利综合征和舞蹈-淡水综合征。

- 多发性硬化: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特点是白质损伤和形成散在的硬化斑块(sclerotic plaques)。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病例分析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病例分析

康复治疗:通过物理 治疗、言语治疗、认 知行为治疗等方法帮 助患者恢复功能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 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 饮食、适量运动、保持 良好的心态等,有助于 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的目的: 帮助患者恢复身 体功能,提高生 活质量
康复训练的方法: 物理治疗、作业 治疗、言语治疗 等
康复训练的注意 事项:遵循医生 的指导,循序渐 进,持之以恒
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重点:神经退行性疾病、脑血管疾病等 技术进步: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等新技术的应用 治疗策略:个性化医疗、多学科协作等治疗模式的推广 预防措施: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早期筛查和干预等预防措施的实施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饮食调理
均衡饮食:保证营养全面,避免偏食 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适量摄入蛋白质:增强免疫力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生冷 等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细嚼 慢咽
适量饮水:保持身体水分平衡
病例研究进展
最新研究成果
发现新的治疗方 法:干细胞疗法
开发新的诊断工 具:基因测序技 术
预后:病情逐渐 加重,但通过治 疗可以改善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阿尔茨海默病
症状:记忆力减 退,认知功能下 降,日常生活能 力下降
病因:不明,可 能与遗传、环境 因素有关
治疗:目前无特 效治疗,主要采 用药物治疗和康 复训练
预防:保持良好 的生活习惯,加 强锻炼,保持社 交活动
癫痫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中 枢神经系统疾病,主 要表现为突然发作、 反复发作的短暂性脑 功能障碍。
神经变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 金森病等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
头痛:持续性、阵发性、 搏动性等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因和治疗方法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因和治疗方法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因和治疗方法一、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因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简称CNS)是人体最重要的控制中心之一,包括大脑和脊髓。

然而,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疾病的情况时有发生。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其病因。

1. 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一种认知障碍性疾病。

其主要特征为渐进性记忆力丧失和认知功能下降。

虽然具体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但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生活方式等有关。

2. 帕金森氏病帕金森氏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运动障碍性疾病,表现为肌肉僵硬、震颤、行动迟缓等。

其主要原因是多巴胺神经元的退化和丧失,导致黑质功能异常。

3. 中风中风(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者阻塞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原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以及心房颤动等。

4. 脑肿瘤脑肿瘤主要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部或周围出现的恶性或良性肿瘤。

有些肿瘤可能是遗传因素导致的,但也有部分与环境、暴露于有害物质和电离辐射有关。

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医学界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治疗手段。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最常见且有效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具体情况,医生会开具相应药物,如抗生素、镇静剂、抗抑郁药以及特定用于帕金森氏病和癫痫等疾病的药物。

2. 生物反馈治疗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通过仪器监测并改变身体的生理活动来帮助患者自我控制身体功能的方法。

常用于头痛、焦虑、失眠和肌肉痉挛等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疾病。

3. 物理治疗对于一些运动障碍或功能障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物理治疗可以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包括康复训练、按摩、理疗以及适应性设备使用等。

4. 手术治疗在某些情况下,手术可能是解决特定中枢神经系统问题的最佳选择。

比如,对于脑肿瘤、血管畸形和严重脊髓损伤等需要直接干预的情况,外科手术可以起到明显效果。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与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与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与治疗一、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概述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主要控制机构之一,包括脑和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涉及到这些关键器官的功能受损或紊乱。

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帕金森氏综合征、阿尔茨海默氏病、多发性硬化等。

这些疾病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显著影响,并可能导致严重的身体和认知障碍。

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1. 运动功能障碍:帕金森氏综合征患者常表现为肌肉强直、震颤和动作减少。

脊髓损伤可能导致下半身或四肢功能丧失。

2. 记忆力下降:阿尔茨海默氏病患者最早表现为记忆力逐渐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认知功能障碍。

3. 情绪和行为改变: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会导致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

多发性硬化患者可能出现易怒和情绪失控。

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是缓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症状的常用方法。

帕金森氏综合征患者通常使用多巴胺补充剂来缓解运动功能障碍。

阿尔茨海默氏病患者可以通过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来改善记忆力。

对于一些精神问题导致的行为改变,如焦虑和抑郁,可以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在恢复运动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

帕金森氏综合征患者可以通过进行特定的肌肉锻炼来增强肌力和协调性。

脊髓损伤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部分运动功能。

3.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应对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

认知行为治疗等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调整态度,学会应对困境。

4.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肿瘤或癫痫,手术可能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手术可以去除异常组织或缓解受压神经。

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与饮食1. 健康生活方式: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措施。

包括适当的锻炼、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和减少精神压力等。

2. 营养均衡:饮食对中枢神经系统健康也起到很大影响。

摄入足够的维生素B 族和ω-3脂肪酸,例如通过多吃富含这些成分的食物如鱼类、坚果和豆类来促进脑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大脑、脊髓以及周围神经的疾病。

如今,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也在不断完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多种多样,可以按照病因进行分类。

例如,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等;代谢障碍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水肿、脑萎缩、脑出血等。

二、按发病机制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也多种多样,可以按照发病机制进行分类。

例如,神经元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舞蹈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免疫介导性脑炎等。

三、按病理组织学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组织学表现也不尽相同,可以按照病理组织学进行分类。

例如,炎性神经病变包括脑膜炎性脑炎、多种脑炎等;神经元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

四、按临床表现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可以按照临床表现进行分类。

例如,运动神经元疾病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代谢性脑病包括肝性脑病、尿毒症性脑病等。

总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一类复杂多样的疾病,需要进行科学分类以便于更好地进行治疗和研究。

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特点,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让患者尽早得到恰当的治疗和关怀。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治疗
治疗: • 抗病毒:阿昔洛韦 • 抗变态反应、抗水肿:激素 • 脱水、降低颅内压:甘露醇
预后: 不及时治疗死亡率高(60-80%)。急!急! 后遗症以精神障碍和智力低下明显。傻!傻!
普通病毒性脑膜脑炎
• 最常见 • 普通呼吸道病毒感染后症状 • 前驱症状后出现头痛、呕吐、颈项强直 • 无精神异常、智力减退、偏瘫等脑实质损害症状 • 脑积液变化同“单疱脑” • 治疗同“单疱脑” • 预后好,多自限,无后遗症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的病变部位
• 脑:脑炎(encephalitis) • 脑膜:脑膜炎(meningitis) • 脊髓:脊髓炎(myelitis) • 脊髓膜:脊髓蛛网膜(spinal arachnoiditis)
病因学分类
• 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普通病毒 • 细菌:化脓性、结核性 • 真菌:隐球菌 • 寄生虫:脑囊虫、弓形虫 • 阮病毒:CJD
颞叶管记忆、嗅觉) • 失语、轻偏瘫、偏盲(影响了额叶的运动、语言区,水肿波及内囊)
辅助检查
• 脑脊液
• 脑电图
• 核磁共振(MRI)
脑脊液
压力:正常或轻度增高(脑水肿); 细胞数:轻度中度增加(炎症反应不剧
烈, 但坏死明显),红细胞 (出血性坏死) 蛋白质:轻度至中度增高(组织坏死) 糖和氯化物:正常(病毒“不吃糖和
• 病理:最常累及引起脑组织出血性坏死和/或变态反应性脑 损害(病毒具有噬神经毒性)。
疱疹感染 ^
出血坏死性脑炎
病毒包涵体
临床表现
• 多为急性起病,约有1/4的患有口唇疱疹史,潜伏期为2~21天,前 驱期有发热、全身不适、头痛、肌痛、嗜睡、腹痛和腹泻等症状(病 毒感染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一、颅脑先天发育异常【病理基础】颅脑先天畸形及发育异常是由胚胎期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所致。

分类方法很多,本节从诊断和鉴别诊断出发,按病变的解剖部位进行分类可分为中线部位的病变、神经皮肤综合征、神经元和脑回形成异常。

中线部位的病变:脑膜和脑膜脑膨出、胼胝体发育不良、chiari畸形、Dondy-Walker综合征、透明隔囊肿、透明隔缺如、胼胝体脂肪瘤等。

神经皮肤综合征:结节性硬化、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sturge-weber 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等。

神经元和脑回形成异常:无脑回畸形、小脑回畸形、脑裂畸形、脑灰质异位。

【临床表现】轻者无明显临床表现。

重者可有智力障碍、癫痫、瘫痪及各种神经症状体征,容易伴有其他器官和组织发育异常和疾病。

【影像学表现】1、脑膜和脑膜脑膨出:CT和MRI表现颅骨缺损、脑脊液囊性肿物或软组织肿物、脑室牵拉变形并移向病侧。

2、胼胝体发育不良:CT和MRI表现两侧侧脑室明显分离,侧脑室后角扩张,第三脑室上移,插入两侧脑室之间。

可伴有其他发育畸形如胼胝体脂肪瘤、多小脑畸形等。

3、chiari畸形:小脑扁桃体向下延伸至枕骨大孔平面以下5mm以上,邻近第四脑室、小脑蚓部及脑干位置形态可正常或异常,常伴有脊髓空洞症和Dondy-Walker综合征。

4、Dondy-Walker综合征:在MRI矢状面后颅凹扩大,直窦和窦汇上移至人字缝以上,小脑发育不全等,并发脑积水。

5、无脑回畸形:CT和MRI均显示大脑半球表面光滑,脑沟缺如,侧裂增宽,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室扩大。

6、脑裂畸形:脑皮质表面与侧脑室体部之间存在宽度不等的裂隙,裂隙两旁有厚度不等灰质带。

7、脑灰质异位:CT和MRI均见白质区内异位灰质灶,多位于半卵圆中心,并发脑裂畸形。

8、结节性硬化:CT表现为两侧室管膜下或脑室周围多发小结节状钙化。

9、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sturge-weber综合征):CT和MRI表现病侧大脑半球顶枕区沿脑沟脑回弧条状钙化。

伴有脑发育不全和颅板增厚。

10、神经纤维瘤病:CT和MRI表现颅神经肿瘤(听神经、三叉神经和颈静脉孔处),常并发脑脊髓肿瘤、脑发育异常和脑血管异常。

二、颅脑损伤(一)脑挫裂伤(contusion and laceration of brain)【病理基础】脑外伤引起的局部脑水肿、坏死、液化和多发散在小出血灶等。

可分为三期1、早期:伤后数日内脑组织以出血、水肿、坏死为主要变化。

2、中期:伤后数日至数周,逐渐出现修复性病理变化(瘢痕组织和出血机化)。

3、晚期:经历数月至数年,小病灶有瘢痕修复,大病灶形成囊腔,邻近脑组织萎缩,脑膜增厚与脑粘连。

【临床表现】伤后头痛、恶心、呕吐和意识障碍,有或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也可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

【影像学表现】1、CT表现损伤后局部低密度改变:脑水肿、脑肿胀和脑软化。

散在点片状出血:在低密度区内散在点片状高密度灶。

蛛网膜下腔出血占位及萎缩表现:急性期有占位效应慢性期萎缩表现。

合并其他征象:脑内外血肿、骨折、积气。

2、MRI表现:脑水肿、出血、软化灶信号表现。

(二)弥漫性轴索损伤【病理基础】头颅受到旋转暴力致大脑绕中轴发生旋转运动导致脑白质、灰白质交界区、胼胝体、脑干及小脑等处受到剪切力损伤,引起弥漫性轴索断裂、点状出血和水肿。

【临床表现】伤后立即意识丧失,多数立刻死亡,部分患者持续昏迷达数周数月,甚至成为植物人。

【影像学表现】1、CT表现:弥漫性脑肿胀,白质或/和脑灰白质交界处散在不对称的小出血灶,蛛网膜下腔出血。

2、MRI表现:弥漫性脑肿胀,出血信号表现。

(三)脑内血肿(intracerebral hematoma)【病理基础】系指脑实质内出血形成的血肿,多由对冲性脑挫裂伤出血所致。

【临床表现】症状重且迅速恶化,多数为持续性昏迷,且进行性加重,局灶性体征和颅内压增高症状重,发展快,出现脑疝与去大脑强直较早。

【影像学表现】1、CT表现:血肿形成期(1~2周):不规则高密度肿块,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

血肿吸收期(2~4周):血肿逐渐吸收缩小,密度减低,周围水肿减少,占位效应减轻。

血肿囊变期(超过4周):密度减低,囊变软化灶。

2、MRI表现脑内血肿不同时期生化状态及MR信号变化分期时间生化状态信号变化超急性期≤24h OHB T1WI=或↓ T2WI↑急性期1~2d DHB T1WI=或↓ T2WI↓↓亚急性期(早)3~7d MHB(Rbc内) T1WI↑↑ T2WI↓↓亚急性期(晚)7~14d MHB(Rbc外)T1WI↑↑ T2WI↑↑慢性期>14d HD T1WI=或↓T2WI↓↓OHB—含氧血红蛋白;DHB—去氧血红蛋白MHB—正铁血红蛋白;HD—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四)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病理基础】颅内积血位于颅骨与硬膜之间,多急性,局部易伴骨折,出血源以动脉性出血为主,因颅骨与硬膜粘连紧密,故血肿范围易局限。

【临床表现】头部外伤后原发昏迷时间较短,再度昏迷前可有中间清醒期,可有脑受压症状和体征。

【影像学表现】CT表现为颅板下高密度区,MRI为相应期血肿信号。

血肿呈双凸形,边界较锐利清晰,范围一般不超过颅缝。

邻近脑组织受压,脑沟裂池及脑室受压变窄。

中线结构向移位更明显。

(五)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病理基础】颅内出血位于硬膜与蛛网膜之间,根据血肿形成时间分为急性(3d 内),亚急性(3d至2周)和慢性(3周以上)。

因蛛网膜无张力,血肿范围较广,在颅板下呈新月状。

【临床表现】急性硬膜下血肿局灶性体征和颅内压增高症状重,发展快,多数为持续性昏迷,且进行性加重,出现脑疝与去大脑强直较早。

慢性硬膜下血肿,有轻微头部外伤史或没有明显外伤史,至少经过3周以上时间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和脑压迫症状。

【影像学表现】1、急性期CT表现为颅板下新月形或带状高密度影,MRI显示相应信号。

常合并脑挫裂伤。

较硬膜外血肿范围广泛,占位效应显著。

2、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等密度,MRI出现特有的信号变化,脑皮质、脑沟受压向内侧移位。

(六)脑外伤后遗症【病理基础】脑外伤常见后遗症包括脑软化、脑萎缩、脑穿通畸形囊肿、脑积水和蛛网膜囊肿等,均为不可逆性改变。

【影像学表现】1、脑软化(encephalomalacia):CT表现为低密度,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邻近脑室扩大和脑沟加深。

2、脑萎缩(brain atrophy):弥漫性脑萎缩表现为两侧侧脑室、脑沟和脑池扩大。

局限性脑萎缩局部脑沟和脑室扩大。

3、脑穿通畸形囊肿:CT表现为境界清楚的脑脊液低密度区,并与相应扩大脑室相通。

4、脑积水:脑室对称性扩大,无脑沟加宽加深。

三、颅内肿瘤(一)概述1、颅内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指包括所有来源于颅骨、脑膜、血管、垂体、脑神经、脑实质和残留的胚胎组织的肿瘤,还包括转移性肿瘤和淋巴瘤。

2、各种检查方法的价值和限度:颅骨平片诊断价值有限,少数能定位甚至定性脑血管造影可作出定位诊断,有时可作出定性诊断CT定位定量诊断达98%,定性80%以上MRI对肿瘤定位诊断更准确,CT和MRI优于传统的X线,MRI优于CT3、发病年龄情况:颅内肿瘤发病情况在小儿与成人不同,婴儿及儿童期以幕下肿瘤常见,其中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发生率较高。

成人中约70%的颅内肿瘤位于幕上,中年人最常见为胶质瘤和脑膜瘤,老年人则最常见为脑膜瘤和转移性肿瘤。

(二)脑肿瘤基本病变表现1、X线平片:(1)颅内压增高:颅缝增宽,蝶鞍改变,脑回压迹增多,颅壁变薄(2)颅内肿瘤的定位征象局限性颅骨改变,蝶鞍改变,钙化,松果体钙斑移位。

2、脑血管造影:血管移位,血管形态改变,血循环改变。

3、CT和MRI:(1)病灶显示CT:高密度、低密度、等密度、混杂密度MRI:高信号、低信号、等信号、混杂信号(2)病灶的强化表现:均一强化,斑状强化,环状强化,不规则强化。

(3)脑水肿:CT:低密度MRI: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无强化(4)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的移位,脑室与脑池的移位与变形,脑室、脑池的扩大,脑沟的变化,脑体积的改变。

(5)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阻塞性脑积水,代偿性脑积水(压力正常,脑脊液增加)。

(三)神经上皮肿瘤占原发脑瘤40%~50%,包括星形细胞肿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成髓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等。

1、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病理基础】分为Ⅰ~Ⅳ级,Ⅰ、Ⅱ级分化良好,恶性度低,Ⅲ、Ⅳ级分化不良,恶性度高。

分化良好星形细胞瘤:多位于白质区,含神经胶质纤维多,无包膜,可有囊变。

分化不良星形细胞瘤:浸润生长,不规则,与脑实质分界不清楚,有囊变、坏死和出血。

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为囊实性病变,囊变边界清楚,实性部分呈浸润生长,无明显边界。

【临床表现】颅内高压症状、癫痫及肢体活动障碍。

【影像学表现】(1)Ⅰ、Ⅱ级星形细胞瘤CT表现:脑内低密度病灶,类似水肿肿瘤边界多不清楚90%瘤周不出现水肿,少数有轻度或中度水肿增强扫描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表现为囊壁和囊内间隔的轻微强化MRI表现:病灶信号均匀呈长T1和长T2改变,其他与CT表现相同。

(2)Ⅲ、Ⅳ级星形细胞瘤CT表现: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为主。

高密度常为出血或钙化,但钙化出现率仅为2.3~8%。

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边缘清楚光滑,瘤周水肿约90%,增强扫描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环壁瘤结节;沿胼胝体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各级肿瘤均有,以Ⅲ~Ⅳ级占位征象显著。

MRI表现:信号不均匀,与其坏死、出血、囊变、钙化和肿瘤血管有关,其余与CT表现相同。

(3)小脑星形细胞瘤CT表现:80%位于小半球,20%位于小脑蚓部有囊变平扫呈低密度,边界清楚,增强后囊壁瘤结节不规则强化,实性部分呈不规则密度改变,伴坏死、囊变,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水肿轻,Ⅳ脑室和脑干受压。

MRI表现:病灶为囊实性占位病变,信号不均匀,囊变率高,其余与CT表现相同。

2、少突胶质细胞瘤(oligodendroglioma)【病理基础】肿瘤位于皮质下区,常累及皮质,无包膜,并可侵及颅骨和头皮,血运少,可有小的囊变,出血坏死少见,70%以上发生钙化。

【临床表现】与肿瘤部位有关,主要表现有癫痫、偏瘫、感觉障碍、颅内高压症状。

【影像学表现】(1)CT表现:边界不清等或低密度肿块,有多发条带状或团块状钙化,囊变为边界清楚低密度区。

肿瘤周围无或仅有轻度水肿,增强扫描2/3肿瘤轻~中度强化,1/3不强化。

(2)MRI表现:T1WI呈低、等混杂信号,T2WI为高信号,有不同程度强化或不强化,其余与CT相同。

3、室管膜瘤(ependymoma)【病理基础】占颅内肿瘤3~5%、占神经上皮肿瘤12%;儿童多见(1~5岁);70%位于幕下,四脑室最多见,依次侧、三脑室、导水管、脊髓、马尾、大脑半球;10~20%脑脊液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