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以及思维的学科。

而人际关系则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理解和改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社会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人际关系的深刻洞察。

比如,社会认知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在交往中会自动地去推断他人的意图和态度。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会试图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

此外,社会认知理论还阐述了知觉过程中的“原理化因素”,即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倾向于给出“合理”的解释。

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们倾向于从善意出发给予他人解释,而不去考虑其恶意的可能性。

其次,社会心理学的群体性质使得它能够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中的群体动力。

集体行为、偏见和冲突都是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社会认同理论就探讨了人们对群体的认同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

当人们强烈地认同某个群体时,可能会表现出对其他群体的偏见和歧视。

而社会影响理论则研究了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行为和意见如何影响个体的态度和行为。

对这些群体心理学现象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偏见问题。

此外,社会心理学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

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如何实现个人和谐、幸福以及与他人的良好关系。

它提供了一系列的指导方针,比如培养感恩心态、发展乐观情绪和情绪管理技巧等。

这些策略可以帮助人们处理人际冲突,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亲密程度。

另外,社会心理学也对人际关系中的社交心理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社交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社交环境中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它提醒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需要注意非言语沟通和身体语言的重要性。

例如,微笑、握手和眼神交流等都是传递友好和亲近的信号。

此外,社交心理学还研究了人们在社交过程中的自我呈现和自我概念的表达。

了解这些社交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参与社交活动,与他人建立更好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

社会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

社会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在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被认为是相互关联且不可分割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而人际沟通是在人际关系中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的概念、重要性以及一些影响它们的因素。

一、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它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因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亲密关系和非亲密关系两类。

亲密关系是指个体之间情感亲密、信任度高的关系,例如家人、朋友和伴侣关系。

这种关系通常建立在相互理解、支持和尊重的基础上,并且在其中人们可以分享彼此的感受、需求和目标。

非亲密关系则是指个体之间较为疏远、信任度低的关系,例如同事、邻居和其他社交关系。

虽然这些关系没有亲密关系那么深入,但在社交交往和合作等方面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人际沟通人际沟通是在人际关系中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它是人们进行交往、建立关系和共享信息的基础。

人际沟通可以包括口头和非口头两种形式。

口头沟通是指通过语言来传达信息和交流思想的过程,例如对话、演讲和电话交流。

这种形式的沟通通常更直接和明确,有助于及时理解和回应对方的需求。

非口头沟通则是通过非语言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例如肢体语言、表情和眼神交流。

这种形式的沟通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可以传达更多的情绪和态度。

人际沟通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了解他人、理解需求以及建立共识的过程。

因此,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对于维系健康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三、影响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的因素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主要因素。

1. 社会文化因素: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会影响个体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从而影响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人们更注重集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在沟通中更注重保持面子而非直接表达观点。

2. 人格因素:每个人的人格特点和个性会对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产生影响。

心理健康学科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讲义(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学科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讲义(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第二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的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一定的群体背景中,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结成的心理关系,即心理距离。

它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沟通的过程、交流的过程。

人际交往的最基本的功能在于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促进人的行为保持和谐一致。

(二)人际关系的距离爱德华·霍尔,把人际距离划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

1.亲密距离距离0—46cm(0—50cm),这个区域属于亲爱者、家庭成员等关系密切的人在交际中所处的距离,如:父母对子女的拥抱亲吻等。

亲密距离又可以分为亲密近距离和亲密远距离。

亲密距离地近范围是指身体能够充分或直接接触的范围,人们在近距离沟通时候更多依赖触摸觉,通常情况下人们只允许情侣或孩子进入这一范围,亲密距离近范围一般为0—15cm。

而亲密距离地远范围一般指手臂相互接触拥抱的适当距离,但不能进行身体的全面接触,具体距离为15—46cm之间,通常情况下,亲密距离地使用都限于个人环境。

2.个人距离个人距离是朋友间进行沟通的适当距离一般为46—120cm(或者50—120cm)。

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46—76cm,这个距离可以隔断个人之间的体热和体味交流,同时又可以相互握手,并保持正常的视觉沟通。

个人的远距离范围76—120cm,在这个距离中,沟通双方没有任何触碰空间,熟人和陌生人都可以进入这个距离,一般情况下,熟人接触更接近近范围一端(46cm),陌生人更倾向于远范围(76cm)一端。

3.社交距离社交距离是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人际距离,进入这个区域的人彼此相识、但不熟悉,他们在一起具有一定明确的交际目的。

社交距离范围一般为120—366cm(120—370cm),这种距离个人有一种安全感,处在这种距离中的两人,既不会怕受到伤害,也不会觉得太过生疏,可以友好交流。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

第三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看,人际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心理关系等。

显然,这种定义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概括,没有揭示出人际关系的特殊性。

从狭义上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

在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各自的社会需要得到了满足,相互之间就能形成接近的心理关系,表现为友好、接纳的情感;如果人们之间的社会需要受到了损害或人与人之间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心理上的距离就会拉大,彼此之间就会形成不愉快的关系甚至敌对状态。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中较低层次的关系,受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制约;同时,它又渗透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是社会关系的“横切面”,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每个个体都是活在各种各样现实的、具体的人际关系之中。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它有以下特征:首先,人际关系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

它反映人与人之间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如友好关系、亲密关系、敌对关系等。

这种心理上的关系是由心理倾向性及其相应的行为反映出来的。

其次,人际关系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等一系列心理成分所构成。

认知成分是心理关系的基础,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理解。

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往往是由认知成分的改变而引起的,相互之间信息交流越多,了解越深刻,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就越接近。

情感成分是对交往的评价态度的体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何是人际关系的动力成分。

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亲密情感,促使彼此心理相容;二是分离性情感,促进人们疏远排斥。

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如言行举止、仪表风度等。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际关系的一门学科,它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作用,它是我们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一部分。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涉及到多个知识点,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1.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我们对他人和社会事件的认知和理解。

它包括人们如何处理他人的信息、社会归因、社会偏见等。

社会认知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它影响着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和行为。

2.亲近关系:亲近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密切的一种。

它包括朋友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

亲近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需要信任、亲密和共享等因素的支持,同时也受到文化、性别和社会角色等因素的影响。

3.人际吸引力:人际吸引力是指人们对他人的吸引程度。

吸引力可以基于外貌、个性特征、共同兴趣等多个因素。

人们更容易与吸引力较高的人建立亲近关系,因为他们认为与这些人相处更愉快和有益。

5.人际冲突与解决:人际冲突是在人际关系中常见的问题。

它可以源于意见分歧、利益冲突、价值观差异等。

人际冲突的解决需要双方的努力和妥协,也需要有效的沟通和解决策略。

6.群体行为与合作:群体行为是指在群体中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它受到群体动力、社会规范和个体特征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群体合作是指群体成员共同努力完成共同目标的行为,它需要团队合作和协调。

7.非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是指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声音和身体接触等方式传达信息和情感。

它在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表达情感,增加亲近感和理解。

8.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来自他人的情感、物质和信息的支持。

它对人的健康和幸福感有积极的影响,可以减轻压力和提供帮助。

社会支持可以来自亲近关系、朋友、社区和组织等。

9.社会影响与权威: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它可以通过罗伯特·凯利的可信度原理、亲和性原理和社会规范等方式实现。

权威是指被他人认可和尊重的人,他们对他人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家庭、朋友圈还是工作场所,我们都与他人相互交往。

社会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以深入研究和理解人际关系的本质。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际关系,并探讨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际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依赖和互动的基础上的。

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相互影响和塑造的。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我们可以获得情感支持、信息交流和身份认同等。

这种相互依赖性使我们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促进了社会合作和共同进步。

其次,社会心理学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社会认知过程。

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常常会根据对方的行为、言语和外貌等特征来评估他们。

这种评估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例如,如果我们认为某个人友善和可靠,我们可能更愿意与他建立亲密关系。

而如果我们认为某个人不可信或具有敌意,我们可能会保持距离或采取防御措施。

因此,社会认知过程在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我们与他人的互动方式和结果。

此外,社会心理学还研究了人际关系中的群体动力学。

我们常常会发现,当我们身处一个群体中时,我们的行为和态度会受到群体的影响。

这是因为我们希望被接受和认同,所以我们会倾向于遵循群体的规范和期望。

这种群体动力学可以在各种情境下观察到,例如团队合作、集体行动和社交群体等。

群体动力学对于理解人际关系中的集体行为和决策过程至关重要。

最后,社会心理学提供了一些策略和技巧,帮助我们改善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例如,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可以促进信息交流和理解。

培养共情能力可以增强我们对他人感受的理解和关注。

解决冲突和处理分歧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中的挑战和困难。

这些策略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稳固和满意的人际关系,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入理解人际关系的视角。

通过研究人际关系中的相互依赖、社会认知、群体动力学和应对策略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人际关系中的挑战和机遇。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八章 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八章  人际关系
社会渗透在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上发生。
与自我暴露程度相对应的是自我层次理论。
鲁宾(Z.Rubin)等把自我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自我的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 如对饮食、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等。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 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如自己与父母 的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个体的隐私部分,不会轻 易向别人暴露,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 的经验、念头、行为。
了解别人在怎样的层次上对我们暴露自己,我们可以了解 别人对我们的信任和接纳的程度,了解我们同别人关系的 状况。当然,根据自己可以没有顾虑地对别人暴露哪一层 次的自我信息,我们也能了解自己对别人的信任和接纳程 度。
二、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吸引是基于与另外一个人的有回报性的经历,而这些经历 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式,取决于时间、地点及所涉及的人。
(一)接近性
接近性(proximity):又称邻近性,是指在人际交往的早 期阶段,人们由于在地理距离的接近而彼此喜欢对方。
生活的时空性决定了我们只能与空间距离接近的人有密切 来往(互联网例外),距离越接近,交往的频率可能就越 高,越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光环效应 美丽的辐射效应(radiating effect of beauty)
3.外表吸引力的评价标准
美丽如何衡量?是有一套统一的标准还是“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
研究者们试图对可能的标准进行探索。
一种方法是先找出一组被评价为有吸引力的个体,然后看 看他们都有哪些共同之处。
另一种方法是测量五官和五官的分布与群体平均水平的差 异。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影响和关联的学科。

它探究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以及这些作用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人际关系则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它研究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互动和交流。

一、社会认知与认知偏差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在与他人互动时会通过自己的观念和认知来解释和理解他人的行为。

这就是所谓的社会认知。

在人际关系中,社会认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人们的社会认知也容易受到一些认知偏差的影响。

比如,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常常受到先入为主的印象和刻板印象的影响。

这种认知偏差可能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为,进而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

二、社会影响与从众行为社会心理学也研究了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和思维。

在人际关系中,人们常常受到周围群体的影响,导致他们采取从众行为。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一些社会心理现象来解释,比如赫尔扎伯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和阿什的“顺从实验”。

了解这些社会影响的理论和实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中的群体行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行为调节和影响管理。

三、情感与亲密关系情感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情感的发生、发展和表达,以及情感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亲密关系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建立在相互了解、依赖和信任的基础上。

研究发现,良好的亲密关系对个体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因此,了解情感和亲密关系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对于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四、冲突与解决策略在人际关系中,冲突是难免的。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冲突的成因、类型和解决策略,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冲突的指导。

例如,托马斯-科尔曼提出的“互动平衡理论”和沃尔夫冈·帕斯克等人开发的“冲突解决技巧”等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人际关系中的冲突。

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解决策略,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处理冲突,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五、社交心理学与交际技巧社交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了人们在社交交往中的认知和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7
符号相互作用论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中 的作用,强调人们应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 所担任的角色来行事,并注重行为效果的反 馈,认为客观现实是心理反应产生的源泉和 内容,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它将整个社会关系和文化简单归结为 符号,过分夸大了外部行为的影响力,而忽 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在交往过程中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把社会中人们复杂的交往关 系简单化,有机械主义倾向。
6
(三)积极进行交 往是建立、巩固和发 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的 重要条件。 人际关系是在彼此 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 发展起来的,且建立 后,也要通过不断的 交往加以巩固和发展。
7
三、人际关系的分类
依据 媒介 固定程度 维度 外部表现 影响程度 血缘 趣缘 类别 业缘 地缘
固定 非固定
纵向 横向
外露形 内涵型 伪装型
25
(二)控制的需要
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 , 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 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满足:使用权力、权威、影响、支配、 领导等行为特征; 未满足:抗拒权威、忽视秩序、受人支 配等行为特征。 控制行为可以归结为人们之间进行 决策的过程。
26
可分为:拒绝型、独裁型和民主型三种
通过了解别人对我们的自我暴露程度 如何,可以知道别人与自己的关系深度如 何,知道别人对我们有多高的接纳程度, 因为自我暴露程度越高说明对一个人的接 纳性和信任感越高。
15
定向阶段 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 多方面的心理活动。 注意: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是自发的或 非理性的。当对象的某些特质能引起我们情 感上的共鸣,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成 为我们注意的对象。我的眼里只有你。 抉择:是理性的。例如,选择恋人:外貌、 价值观、兴趣、爱好、品格等。
21
国外专家理论 人际激励理论:需要理论、归因理论、 期望理论 人际特质理论:群体中人际关系层次理 论、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 中国专家理论 费孝通:差序格局论 杨国枢:社会取向论 何友晖:关系取向论 彭泗清:示范与回应模式论 22
二、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舒兹( 1958 )提出,认为每个人都有 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愿望和需要,有些 人表现明显,有些人表现不明显。 人际关系模式大致通过三种人际需要 来加以解释。 包容的需要 控制的需要 情感的需要
19
稳定交往阶段
心理上的共同领域进一步增加,自我 暴露也更为广泛深刻。此时,人们已经可 以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隐秘性的个人领 域。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达到这一 感情层次的友谊关系。许多人仅仅停留在 第三阶段的同一水平上。
20
第二节
人际关系理论与测量
一、人际关系理论概述 学派理论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自我防御理论、 无意识理论、基本焦虑学说 行为主义:强化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需要和动机 国外专家理论 人际交往:符号相互作用论、场合交往 论、自我呈现论、社会交换论
23
(一)包容的需要 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相容,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 的需要。 满足:沟通、包容、相属等肯定性行 为特征。 未满足:孤立、退缩、排斥、忽视等 否定性行为特征。
24
个体成长中,如果包容的需要长期没 得到满足,就会在人际关系中产生低社会 的或超社会的行为。 低社会行为:尽量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 不主动参加社交性活动。行为特点:内向、 退缩、避免与他人建立关系、拒绝加入团 体等。 超社会行为:外向,主动与别人交往接 触,行为具有表现性,例如大声说话,吸 引他人的注意等。
30Leabharlann 不同需求的基本人际关系倾向
行为表现 需要性质
主动型
被动型
主动交往,积 包容需要 极参与社会生 活 控制他人、运 控制需要 用权力 对他人喜爱、 情感需要 友善、同情和 亲密
期待他人吸纳,往 往退缩、孤独 期待他人引导、愿 意追随他人 对他人冷淡,但期 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31
三、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又称象征性交往理论,是一种强调符 号、意义的作用的社会生活理论观。 符号相互作用论这一术语是H.布鲁莫于 1937年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来源于G.H.米德 的著作《心智、自我及社会》(1934)。 米德认为,社会心理学分析问题的出发 点不是个别个体,而是群体和社会中被称为 个体相互作用过程的社会过程,这种相互作 用过程主要是符号的相互作用。
4
二、人际关系的特征 (一)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反映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 融洽性和协调性,如友好关系、亲密关系、 敌对关系等。 (二)人际关系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 和行为成分等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
5
认知成分: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 知和理解。相互之间信息交流越多,了解 越深刻,心理距离越接近。 情感成分:是对交往的评价态度的体验。 分为亲密性情感,促进彼此心理相容;分 离性情感,促使彼此疏远、排斥。 行为成分:交往过程中的外在表现和结果, 如言谈举止、角色定位、仪表风度等。行 为成分越相似,越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情感的需要
情感的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 的需要,是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中建立并维 持亲密的情绪联系的需要。
28
满足:喜爱、亲密、同情、友好、热心 等行为特征。 未满足:憎恨、厌恶、反感、冷淡等行 为特征。
如果父母与儿童在情感上不能建立亲 密的联系,就有可能导致低个人行为或超 个人行为。
29
39
解释社会行为的基本命题
1. 成功命题:在一个人所做过的所有行动 中,若其中某一特定行动经常得到酬赏, 那么这个人就越愿意重复该行动; 2. 刺激命题:如果一个人在过去对某一刺 激做出的行动获得了报酬,那么,当类 似于过去的那种刺激再发生时,这个人 就有可能做出与过去相同或类似的行动 ;
利害 非利害
8
四、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人际关系的状态 亲密无间 形同路人
9
莱 文 格 和 斯 诺 克 ( G.Levinger & G.Snoke,1972)用图解的方式对人际关系的 各种状态极其相互作用水平的递增关系作了
直观描述。
10
图解
人际关系状态 零接触 单相接触 双向接触 表层接触 轻度卷入 中度卷入 深度卷入
38
四、社会交换论 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 初,主要与霍曼斯( G.C.Homans , 1958)的研究工作有关,他认为:人 与人之间的互动基本上是一种交换过 程,这 种交换包括情感、报酬、资源、公正性等。 思想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强化原则、 经济学原则和对策论思想。 特点:以奖赏和代价来考察人与人之间的 交往行为,并以双方的社会交往活动为主。
16
初步沟通:在选定交往对象之后,试图 与之建立联系,希望对对方有个初步了解, 同时,也希望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时间跨度:邂逅相遇而相见恨晚的人, 定向阶段会在第一次见面时很快就完成。 有经常的接触机会但都有较强的自我防卫 倾向的人,这一阶段要经过长时间的沟通 才能完成。
17
情感探索阶段
无论人们的关系多么密切,双方的心 理世界不可能是完全重合的,彼此都有自 己隐私的部分
13
14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奥 尔 特 曼 和 泰 勒 ( L.Altman & D.A.Taylor , 1973 )以自我暴露的程度作 为参考指标,将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分为:
定向 情感探索
情感交流
稳定交往
社会心理学之
人际关系
本章要点
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的发展 人际关系的理论 人际关系的测量 人及沟通及其改善 人际吸引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第二节 人际关系理论与测量 第三节 人际沟通 第四节 人际吸引
3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广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 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一切方面。含经 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 心理关系等。(社会学角度,未揭示人际 关系的特性) 狭义:人与之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 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反映了个人与 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
32
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刺激都称为符号。 两类符号 具体的自然的符号:声音、光源、颜色、 动态、姿势、表情等。 抽象的人为的符号:语言、文字、图案、 文化等。 在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语言文字符号, 人们用它来解释交往中信息的含义记忆语言 中包含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作为交往的 外在载体。
33
布鲁莫指出,在非符号的相互作用中,人们 彼此直接对姿式或动作起反应,在符号的相互作 用中,他们解释这些姿式或动作或言语,并根据 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意义进行活动。
该理论基于3个基本假设:①人们是依据事物 对他们的意义处理事物的。事物指社会客体,可 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②社会客体的意 义来自于社会相互作用,不是客体本身所具有的。 ③意义可以被掌握,也可以通过解释而改变。
34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主要决定于3 个变量:个性结构、角色和参照群体。 个性结构包括3个成分,即I、me和self。 I是主动的我;me是规范的我,他人所见的 我;self是自我。 主动的我是冲动性的、创造性的,是 变化的源泉。规范的我是社会的我。自我 是主动的我和社会的我的相互作用。个性 发展的源泉在于主动的创造性,社会变化 的原因在于个性。
低个人行为:避免亲密的人际关系,这种 人尽管表面上表现得很好,但却与人保持 一定的情绪距离并希望别人对他也这样。 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在于他担心自己能否 引起别人的好感,以能否博得他人的喜欢。 超个人行为:希望与别人建立亲密联系, 表现出过分的热情和主动。 理想的情感行为是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状 态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有良好的自信心及 社会交往方面的技巧。
35
与弗洛伊德的本我、超我和自我的区别。
超我/规范 自我的作用 我的作用 研究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