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一.主要代表人物:(美)冯.格拉斯菲尔德(Von Glasersfeld),20世纪80年代提出。
二.产生背景:最早源于(瑞士)皮亚杰“同化”与“顺应”理论。
波普尔“经验证伪原则”经验不可证真,但可以证伪。
三.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认识是由主体主动建构的,而不是从外界被动地吸收的。
2.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不是去发现独立于他们头脑之外的知识世界,而是通过先前个人的经验世界,重新组合,且建构一个新的认知结构,认识具有建构性。
同化: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
顺应: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无法同化时,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和改造的过程。
四.理论要点:
1.建构主义学习观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2)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3)学习应该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互动过程。
2.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1)支架式教学:
这种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的框架,而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学习者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
支架式教学环节:
搭建支架: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支架。
进入情境:引入问题情境,提供获得的工具。
进行探索:启发引导、分析探索、适当提示、沿框架发展。
合作学习:小组协商、讨论。
达到全面正确地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效果评价: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合作的贡献、是否完成任务。
(2)情境性教学:
要求,内容要选择真实的问题情境,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教学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之中;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具体问题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
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3)随机进入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