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知识梳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知识梳理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朝代)文学家。
2.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二、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临:靠近。【2】河干:河岸。
【3】圮:倒塌。【4】阅:经过、经历。
【5】求:寻找。【6】竟:终了,最后。
【7】棹:划船。【8】曳:拖。
【9】尔辈:你们这些人。【10】究:研究、探求。
【11】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12】是.非木杮:这。
【13】湮:埋没。【14】颠:颠倒、错乱。
【15】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16】为.坎穴:形成。
【17】如是:像这样。【18】转转不已.:停止。
【19】溯流:逆流。【20】臆断:主观地判断。
【21】如.其言:按照。【22】固.颠:固然。
【23】遂:于是。【24】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25】确论:正确的言论。三、翻译句子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处找到了石兽。
2.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
四、问答题
1.石兽与山门并沉十余年后,寺僧因募金重修山门而重寻石兽,竟不可得。开篇交代“阅十余岁”有什么用意?
——内容上点明了石兽被埋没的时间之久,突出寻找不易。
结构上,为下文写难寻石兽做铺垫。
2.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分别从何处寻找二石兽?他们做事的依据分别是什么?——寺僧:到下游找。根据水流的情况,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
讲学家:在原地沙下寻找。根据“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所以石兽会渐沉渐深。
老河兵:到上游找。根据石性、沙性、水流之间的关系,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3.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寺僧只考虑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讲学家则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
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基于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没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
只有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合起来考虑,而做出了正确的推断。
4.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
“其二”是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
5.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寺僧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寺僧“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寺僧做事执著,但缺少经验。
6.讲学家和老河兵在发表看法前都“笑”了,请分析二人因何而笑,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
——讲学家的笑:嘲笑寺僧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方法,从中可以看出讲学家自以为是,自恃博才的特点。
老河兵的笑:是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是对讲学家的否定,从中可以看出他阅历丰富,有实践经验,也很自信。
7.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原文: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自己的话: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要深入实践,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进行探究。
8.本文故事曲折,结尾画龙点睛地议论一句,戛然而止,揭示题旨,余味无穷。请你说说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哪些启示?
——①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
②不能主观臆断,要从实际出发,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③不能脱离实际去空想,要理论联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