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的一些概念
社会学的十六个名词解释
社会学的十六个名词解释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关系和结构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概念和术语。
在本文中,我们将解释社会学中的十六个关键名词,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社会学领域的基本概念。
1. 社会化(Socialization)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接受社会和文化影响下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接受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教育、培养和塑造。
2. 社群(Community)社群指的是一群共同居住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的人,他们通过共享共同利益、资源和活动而形成的一种紧密联系的组织。
社群可以基于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形成。
3. 文化(Culture)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中共享的知识、信仰、价值观、习俗和行为模式的综合体。
文化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
4. 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社会结构指的是社会中的模式化和稳定的关系和角色。
社会结构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层级、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等因素,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和互动产生影响。
5. 社会规范(Social Norms)社会规范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预期和要求。
这些规范通常是基于共享的价值观和期望,对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6. 社会不平等(Social Inequality)社会不平等指的是社会中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资源、权力和机会的分配不均。
这种不平等可以基于社会阶级、种族、性别、经济地位等因素产生。
7. 社会运动(Social Movements)社会运动是指一群人团结起来为了达到特定的社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
社会运动通常是为了争取权利、改革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变革而形成的。
8. 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社会资本指的是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网络,这些网络可以带来资源、信息和支持。
社会资本对个体的福利和成功有着重要的影响。
9. 歧视(Discrimination)歧视是指对个体或群体基于种族、性别、年龄、宗教等特征进行不公正的待遇。
(完整版)社会学基本知识及概念
(完整版)社会学基本知识及概念简介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结构、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以及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中的角色与互动。
本文档将介绍一些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社会学基本概念1. 社会结构:指社会中社会实体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包括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和社会组织等。
社会结构决定了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并影响着个人和群体的行为。
2. 社会变迁:指社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社会变迁可以是渐进的、革命的或周期性的,它通常与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文化变化等因素紧密相关。
3. 社会化:指个体在社会中研究和适应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社会化促使个体成为社会的一部分,并塑造了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4. 社会问题:指影响社会整体利益或社会群体利益的负面现象或情况。
社会问题可以包括贫困、犯罪、失业、歧视等,它们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造成了威胁。
5. 社会正义:指社会中的公平、平等和道德原则的实现。
社会正义追求的目标是消除不平等、促进公正和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社会学的研究领域1. 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研究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身份、角色和社会组织等。
研究重点包括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社会网络和社会互动等。
2. 社会变迁与发展:研究社会的历史变迁、经济发展和文化变化等。
研究重点包括社会演化、现代化和全球化等。
3. 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研究社会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以及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
研究重点包括教育、健康、福利和环境等社会问题领域。
4. 社会理论与研究方法:研究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研究重点包括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符号互动主义和社会调查等。
结论社会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揭示社会规律,并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社会和个体的关系,以及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社会学的一些概念
族群在民族学中指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体,也称族团。
比如中华民族可分为华夏族群,百越族群,百濮族群,氐羌族群,苗瑶族群,突厥族群,蒙古族群和女真族群等米德的自我概念米德认为在社会心理学中,我们并不使用组成群体的那些单个的个体的行为来构造社会群体的行为,相反,我们从特定复杂的群体行动的社会整体出发来分析那些组成这个群体的单个个体行为。
因而,他是从社会整体这个角度来定义自我的。
他指出自我是一种社会实体,不能象希腊学者将其定位在心脏、大脑或者其它器官的。
它是一种必须与整个身体联系起来的社会实体,只有自我与身体联系起来了,它才能与环境联系起来。
自我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存在,必须把它当作整个社会系统和社会过程得组成部分来考虑;个体的自我只有通过社会及其中不断进行的互动过程才能产生和存在。
并且自我具有下列特征,即它是自己的一个对象——这种特征既使它与其它对象区别开来,也使它与身体区别开来。
所以,在表明人类都有自我之下,米德仅意指人是他自身的客体。
米德首先对他的自我概念做出了社会的限定,即它是从社会整体、社会和个体的互动的视角来定义自我的。
在选取了研究的切入点之后,他展开了对自我的构成性分析——客我的一面和主我的一面。
作为客体的自我,是客我。
米德指出客我是一个人自己采纳的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
客我是内化了的共同体的态度,是“概化了的他人”和团体规范的总和。
是从他人的立场上评价和预测自我的反思方面。
与客我相对的是主我,它是有机体对其他人的态度做出反应,以主体姿态出现,它是允许更多的具体目标或结果出现的发动机。
主我是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对照自己的行为举止所做出的行动,他只有在个体完成了某种活动之后,才进入他的经验,因而,主我是不确定的;而客我是作为自己审视和评价对象的自我,是组织化的他人的态度,是社会价值观的映射,因而是确定化的和制度化的。
主我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不断地对他人、对群体、对自然环境做出反应,调整自己。
社会学基本概念
社会学基本概念社会学是一门关注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学科,探讨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等问题。
在社会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这些概念对于深入理解社会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至关重要。
1. 社会社会是指人类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并进行相互作用的集合体。
社会可以包括小到家庭、团队,大到国家、全球范围的人群。
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社会学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学科,它探讨着社会结构、社会行为和社会变迁等问题。
社会学家通过观察、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方法,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3.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的各种组织、机构和角色的总体组织形式。
它包括家庭、学校、政府和经济机构等。
社会结构为社会提供了一种秩序和稳定性。
4.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在特定社会中规定人应该如何行为的准则。
它们可以是正式的法律和制度,也可以是非正式的习俗和行为准则。
社会规范对于维持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非常重要。
5. 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动和演化。
它可以是缓慢的演进,也可以是快速的革命。
社会变迁可以涉及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改变。
6. 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学习并适应社会的过程。
社会化开始于个体的早期生活,通过教育、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逐渐习得社会角色、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7.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
人们通过社会互动来建立社会关系、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
社会互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面对面交流、网络社交等。
8. 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平等是指社会资源、权力和机会在不同群体之间的不公平分配。
社会不平等可以体现在经济收入差距、社会地位等方面,也可以涉及种族、性别和阶级等因素。
9. 群体和社会组织群体是指具有某种相同特性、共同目标或共同兴趣的人们的集合。
群体可以是以家庭、朋友团体、兴趣爱好等形式存在。
社会组织是由一群人组成的、为实现某种共同目标而有意组织起来的集体。
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变迁的学科。
它涉及社会机构、社会政治运动、社会组织和社会变革等概念,可以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社会学名词解释
1)会机构:社会机构是社会结构的基础,指社会组织和集体行动的一种形式。
它可以是一个经济和政治的结构实体,如宗教、商业、政府和教育结构。
2)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社会情景的重要特征,指的是每一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其中可以包括社会地位、社会角色、文化价值观、关系网络、社会规范等等。
3)会政治运动:社会政治运动是指社会可以在有权威结构的支持下对社会规范进行改变。
它可以用于改变社会中某些社会机构或社会整体的发展方向,提出要求,促进社会变革,改变社会中不公或不均等的现象。
4)会组织:社会组织是指社会现象的组织形式,它包括家庭、宗教、学校、政治组织、工会、慈善机构、文化组织等。
社会组织构成了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它们也构成了社会形态。
5)会变革:社会变革指的是社会系统本身发生变化的过程,它可以是一种文化变革、政治变革、社会制度变革、社会规范变革等。
它的变化可以是量变、也可以是质变。
以上是对社会学名词的解释。
社会学不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思想。
它通过研究社会的历史、文化、宗教、政治、经济等方面,旨在分析和探究社会发展和变迁的脉络,以期依据科学的观点和原则来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在社会学研究中,可以采用实证研究和全球视角的方法对现象和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以了解不同社会发展模式的差异,以更好地掌握社会变迁规律。
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学不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思想。
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名词解释1 、社会学: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 、群学:清朝末年,西方社会学说被介绍到中国来有两种名称,一曰群学、一曰社会学。
谭嗣同于1896 年著《仁学》一书中就提出社会学。
章太炎于1902 年翻译出版日本岸本武太著《社会学》,中文书名也定为《社会学》。
但为什么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却称为“群学”,而不称为“社会学”?这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情况,倡言群学是适应了时代潮流,能够起到鼓励中国人救亡图存、团结御敌的功效,对国家、社会的进步更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严复在其《原强》一文中说,为什么称斯宾塞的书(指《群学肄言》)为“群学”,“就荀卿言人之贵于禽兽者,以能群也,故曰群学”。
3 、结构功能主义:是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为代表的理论派别提出的社会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它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平衡状态,各部分之间互相协调。
社会有自我调节功能,当它受到外部环境影响时,各部分会相互适应,使社会系统达到新的平衡。
本世纪40 至50 年代该理论在美国有重要影响。
4 、冲突理论:使20 世纪50 年代形成的以反对结构功能学派为特点的社会学流派。
该理论流派不同意结构功能学派用均衡来解释社会现象,而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来解释社会变迁。
它认为现实社会中冲突不可避免,冲突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社会现实是冲突与和谐的循环过程。
5 、符号互动理论:是解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过程的一种理论。
它认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是借助于符号这种工具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而其效果有赖于对所有工具——符号的理解,因此,互动实际上是角色互动、符号的互动。
交换理论:是研究人的外显的社会交往活动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交往实际上是一种交换活动,这既包括物质交换也包括非物质的交换。
社会学基本概念
第一章社会学导言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静学:研究社会和部分(团体和制度)的建构方式、部分的功能,以及部分之间的关系。
3.社会动学:研究世界上各种社会模式如何产生以及如何改变。
4.功能主义视角:是指侧重对社会系统的制度性结构进行功能分析的社会学理论。
5.冲突论视角:认为社会内部权力分配不均是产生冲突的根源,冲突是社会生活中自发的、普遍的、基本上不能消除的因素,它应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承认,并使其制度化。
6.互动论视角:社会并不是外在于人的某种客观存在的模式或制度体系。
社会不过是人们的互动行为模式化了的互动。
7.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强调其动态性。
7.基础研究:指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获得新发现、新学说)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
其成果以科学论文和科学著作为主要形式。
用来反映知识的原始创新能力。
8.应用研究:是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目的或目标。
是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探索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
其成果形式以科学论文、专著、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为主。
用来反映对基础研究成果应用途径的探索。
9.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有的心智素质,主张通过个人置身于所处时代及社会中,才能理解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己的命运。
它思考人们实际上需要的是什么以及人们感到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它能帮助人们运用所了解的情况发展理性,以清醒地总结世界上正在进行和将要发生的事情。
第九章社会分层1.社会分层分层:(stratification):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
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社会学基本概念
社会学基本概念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了人类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行为模式和交互方式,并试图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本文将介绍社会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帮助读者对这一学科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社会社会是指由人类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群体,他们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交流、互动和合作。
这种群体有共同的价值观、规范和行为准则,并通过各种制度进行组织和管理。
社会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它提供了资源、机会和挑战,也塑造了个体的行为和认知。
二、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指的是社会中各种组织和关系的总体安排和组织方式。
它包括了家庭、教育系统、政府机构、经济机构等各种社会组织以及人们在这些组织中的地位和角色。
社会结构决定了人们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机会分配。
三、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学习和内化社会的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通过社会化,个体逐渐适应了社会的期望和要求,并形成了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社会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家庭、学校和职业等社会机构中,个体通过观察、模仿和反馈来学习和适应社会。
四、社会行动和社会交往社会行动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有目的地进行的行为。
社会交往是指个体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意见表达和互动的过程。
社会行动和社会交往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建立和维持个体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社会的持续发展。
五、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持续演变和转变。
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旧的社会结构逐渐被新的结构所取代。
社会变迁主要受到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政治变革等因素的影响。
社会学通过研究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提供了人们理解社会演变的视角和框架。
六、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平等指社会中个体或群体之间在资源、权力和地位分配上的差异。
社会不平等是社会结构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和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学关注社会不平等问题,并通过研究不同社会群体的行为和机会差异,探讨了不平等产生的原因,以及减少和解决不平等的途径和策略。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地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共同体。
2.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站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3.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
就是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4.社会需要:是人们需要是人们在一定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受,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5.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
6.社会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由哪些部分构成及各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在这里,前者是从外观上来描述社会组织的结构,后者则是从实质上来分析社会组织的结构。
7.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社会分化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8.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
9.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
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10.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11.社会解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取社会成员失去的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及至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
12.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一些很难懂的社会学概念
一些很难懂的社会学概念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学科,涉及的概念和理论比较庞杂。
以下是一些较难理解的社会学概念:
1. 结构功能主义:一种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部分和相互关联的机构组成的,每个机构都有其特定的功能,社会存在的目的是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利益。
2. 社会构建主义:强调社会现实是由社会成员共同建构的,个体的认识和意义是通过社会互动和语言习惯来形成的,而不是客观存在的独立实体。
3. 社会资本:一种资源,指的是个体通过社会关系和网络所获得的支持、信息和资源的能力。
社会资本可以包括个人的社交联系、信任和互助关系等。
4. 文化资本:一种资源,指的是个体所拥有的文化知识、价值观念、教育水平和艺术品位等。
文化资本可以影响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社会流动性。
5. 表征:指的是通过符号、语言和象征来传达和展示社会现象和关系。
表征可以包括文字、图像、音频等多种形式,是人们理解和沟通社会意义的重要方式。
6. 规训:一种社会化过程,指个体在社会中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接受教育、培训和训练,以适应社会角色的要求和期望。
7. 文化相对主义:一种理论观点,认为不同的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不存在普遍适用的道德标准,文化应该以其自身的背景和内在逻辑来理解和评价。
这只是社会学中的一小部分难懂概念,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复杂的理论和概念。
理解这些概念需要对社会学有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社会学的概念
社会学的概念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社会中的组织、结构、文化、价值观、制度、社会交往、社会变迁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是社会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
1. 社会结构:指社会中各种组织、制度和角色的分布和关系,如家庭、政府、教育机构、职业等。
2. 社会交往:指个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包括言语、非语言沟通、合作、冲突等。
3. 社会化:指个体通过社会互动和经验,逐渐获得和内化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4. 社会控制:指社会各种机制和规则,用来约束和引导个体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5. 社会变迁:指社会结构、文化和行为的持续演变和转变,包括经济、技术、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6. 社会不平等:指社会中不同个体在资源、权力、地位等方面的差距和不公平现象。
7. 社会群体:指在一定条件下共同活动和共享共同利益的个体或集体,如家庭、社区、组织、阶级等。
8. 社会规范:指社会对行为和价值观的预期,是指导个体行为的规则和准则,包括道德、法律、习俗等。
9. 社会问题:指社会中存在的、与社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相悖的问题或矛盾,如贫富差距、犯罪、性别歧视等。
10. 社会研究方法: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旨在收集和分析社会数据,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以上概念只是社会学研究的一部分,不同的社会学理论和学派还会有其他的概念和观点。
社会学概念
1.实证主义社会学--是以实证主义方法论为基础的社会学流派。
早期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如下: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样,都是纯粹客观的,社会现象背后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规律,虽然各个社会的性质和类型不同,但相同的原因必然产生相同的结果,这一点是无差别的。
②社会现象是可以被感知的,经验是科学知识的唯一来源,只有被经验证明了的知识才是科学。
③做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学,它的任务在于说明社会现象是什么,而不是应该是什么,科学只回答真与假的问题,不能回答美与丑、善与恶的问题,因此事实和价值的区分是社会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证主义方法论从欧洲传入美国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尤其表现为研究理论的模式化,即理论构架的建立和把研究过程变为可以操作的固定程序。
2.反实证主义--是与实证主义相反的方法论和理论观点,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可以大致概括如下:①强调在自然客体和社会现象之间作出区分,突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不可重复性,要求社会学使用与自己研究对象相适应的方法,反对把自然科学的方法绝对化。
②突出社会行动者的主体性、意识性和创造性,反对把人当作非人格的客观结构的物化现象。
③主张借助价值关联,理解人的主观意义在社会认识上的重要作用,在社会认识上要求对社会事实和价值判断、理论和实践做出分别处理,因而具有相对主义倾向。
3.社会--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它有以下基本特征:群体性、制度规范性、系统性、能动性。
4.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相对。
认为所谓社会不过是一个名称而已,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社会。
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则是各个个人的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而认识社会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
5.社会唯实论--与社会唯名论相对。
认为社会并不仅仅是一个名称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
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及其各种社会现象,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化、文化、价值观等,同时也探讨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社会学中有很多基本概念,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一个社会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各种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
社会结构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所构成的,其中包括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等各个方面。
举个例子,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可以被划分为农村经济、城市经济、工业经济等。
在这些经济结构的背后,有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制度安排。
不同的经济结构也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和矛盾,例如中国农村的土地问题和城市人口的流动问题等。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联结的联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互动情况和关联程度。
社会关系预示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行动和口口相传的信息,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比如以朋辈关系为例,一个人的朋友圈可以极大程度地影响他/她的消费行为和生活习惯。
据研究,一个人的消费行为、体态、饮食和娱乐方式,往往是塑造在其所处的社交圈中的。
文化文化是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类产生的观念、行为和物质实体的总和。
文化可以包括一整套的价值观、传统习俗、习惯和信念等。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而且在中国国内外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春节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一部分,除了春节前后的各种节日活动外,还有包括年货、年画、年糕、年夜饭、拜年等一整套的习俗和文化符号。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社会和文化教育的过程,逐步适应社会、接受社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社会化使个体具备了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认知、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能力。
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教育、家庭、社会环境、朋友圈、文化熏陶等因素都是影响他/她的社会化过程的主要要素。
社会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所作所为,包括他/她的思想观念、行为和行动等。
结语总之,社会学是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和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社会学的分析、研究和解释,但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念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探索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一步认知与理解社会,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简介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简介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的行为、互动和社会组织。
社会学主要关注人类群体的行为规律以及社会结构和社会变化,旨在理解人类社会的运作方式和社会问题的根源。
下面将简要介绍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首先,社会是指由人们组成的群体,他们相互作用、共享资源和构建社会结构。
社会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化,即个体从出生开始通过与社会交往和互动来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社会化对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秩序的维持非常重要。
其次,社会群体的互动和行为可通过社会关系来理解。
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邻居关系等。
这些关系不仅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产生影响,也构成了社会结构的一部分。
社会结构是社会群体中各种社会关系和组织的总和,它确定了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并对个体的行为和机会产生影响。
此外,社会学关注社会制度和社会变化。
社会制度是指一系列的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用于组织和调节社会生活。
例如,宗教制度、教育制度和政治制度都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社会变化是指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动和演变。
社会学通过研究社会变化来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原因和影响。
此外,社会学还研究社会问题和社会不平等。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和困境,如贫穷、犯罪、政治动荡等。
社会学通过研究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从而为社会改革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社会不平等是指社会中存在的不公正分配和权力集中现象,如阶级差异、性别歧视等。
社会学通过研究社会不平等,促进社会正义和公平的实现。
最后,社会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来进行研究。
社会学家可以通过实地观察、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同时,社会学也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概念,如心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来解释社会现象和问题。
总之,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学科,它涵盖了社会化、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变化、社会问题和社会不平等等多个方面。
什么是社会学?
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群体、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了人类行为、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规律,揭示了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探讨社会学的概念和应用。
一、社会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即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现象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个体与群体的互动、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及其背后的结构、组织和规律。
社会学被视为人文社会科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社会学的历程社会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当时欧洲兴起了一股人性主义的思想风潮,社会理论发展开始向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研究方面扩展。
早期的社会学主要围绕着人类文明和社会进化的观念展开,19世纪中叶以后,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细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直到今天,社会学已经涉及到了广泛的研究领域。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涵盖了社会组织、社会地位、社会阶层、社会问题等方面。
2、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它主要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及其背后的结构和规律。
3、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指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各种重大变化和发展趋势。
包括人口变动、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等方面。
4、社会进化社会进化是指人类过去通过逐步发展与进化而从一个简单的社群向一个发达的社会迈进。
社会进化研究关注社会结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实践和发展,及其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三、社会学的意义和应用社会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社会现象的规律和动态。
它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还能帮助我们做出更加科学、有针对性的决策。
下面列举一些社会学的应用和意义:1、人力资源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社会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如对组织结构、人际关系、团队问题的研究都能起到指导的作用,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2、政治决策政府制定政策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民众的需求和意见,这时就需要社会学来帮助政府了解一些社会现象和民意,以更好地制定社会政策。
社会学
1、社会学(sociology):社会学是关于社会世界的学说,是对人类生活、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变化进行整体研究的一门多范式的学科。
2、价值观念:是一个社会成员的评价行为和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合意目标的标准,是社会成员关于善良、正确、称心合意等的共同看法。
3、结构二重性:就是结构既作为自身反复不断地组织起来的行为中介,又是这种行为的结果;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动,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动的生产与再生产。
4、显文化:当几种文化同时并存时,一定有一种价值观念和规范体系占据着主导地位,为当时社会的大多数人所接受,而且往往是统治集团所推崇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称为显文化。
5、制度化控制:即按照一整套已形成的条文的规定,由某种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包括法律控制、组织化的宗教控制和其他规章制度控制。
1、社会事实:它是发生在社会集体层次上的现象,是个人每时每刻都遵守的,存在于个人之外的集体行为和思维方式的现实。
2、社会结构:社会学家对人类社会进行分析和描述的时候,引用“结构”一词,用来分析社会有哪些构成要素、部分或方面。
因此,社会结构可以简单概括为社会体系基本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3、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是反映一个家庭从产生到解体的循环过程的范畴,由于婚姻、生育和死亡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人口现象,家庭生命周期的变动也是以这几个现象为标志的。
4、社会性别:专指作为社会与文化的构成,通过社会化而学习到的、与两种生物性别相关的、对于一整套规范的期望,以及落实了的行为。
5、集体运动:指那些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群体情景下,由成员之间的相互暗示、激发和促进而发生的社会运动。
1、文化丛:又称文化特质丛或文化集丛,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功能上互相整合的文化特质构成,这些文化特质彼此为一体,表达一定范围的文化意义。
2、常人方法学(本土方法论):把社会凝聚在一起的力量并不是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共同的定义、互通有无、角色的讨价还价、利益联盟等流行的社会观点,而是人们明显的与不明显的创造社会秩序的假定的方法。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结构、组织、制度以及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学科。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理论体系相当广泛和深刻,应用范围也非常广泛。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入手,为您介绍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核心概念、研究方法以及理论体系。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这个整体,人类社会是由人群、群体、组织、社会制度等一系列元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在社会学的研究中,研究对象被概括为“社会现象”,包括了人类社会中的各种行为、行动、规律以及其背后的各种因素,例如个体和团体的行为、社会结构、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
二、社会学的核心概念1.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组织和制度,包括了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等。
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框架,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人类社会中的所有行为和社会交往。
2.社会交往社会交往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重要行为形式,它包括了语言、符号、行为等各种形式。
通过社会交往,人们在彼此之间建立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构建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
3.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它表现为社会中的各种符号、象征和实践。
文化不仅仅是人类社会的精神基础,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导向和规范。
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三个层次:观察、调查和分析。
其中,观察和调查是必要的前提,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大量细致地观察和调查,收集大量数据和信息。
分析则是从数据和信息的角度出发,对社会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规律进行研究和解释,从而发现和揭示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的内在原因和规律。
四、社会学的理论体系1.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重要性,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同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维持着社会的稳定和持续性。
约翰·杜威,泰尔德·帕森斯,罗伯特·莫顿等人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
李毅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的学科。
它关注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互动和结构,力图理解社会的发展、变迁和模式。
以下是社会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主题: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组织、结构和行为的学科,致力于理解社会中的模式、规律和互动。
社会学的目标: 社会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解释社会现象的原因和影响,同时提供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案。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学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调查、实地研究、历史研究、文献研究等,以获取关于社会现象的信息。
社会结构:社会学关注社会结构,即社会中各种组织、机构、群体和角色的排列和相互关系。
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学习和内化文化、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指社会中的重要组织形式,如家庭、教育、政府和经济系统。
社会变迁:社会学关注社会的演变和变迁,研究社会结构和文化如何随时间而改变。
社会不平等:社会学研究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包括阶级、种族、性别等方面的不平等。
社会问题: 社会学致力于分析和解决社会面临的问题,如贫困、犯罪、教育不平等等。
理论框架:社会学有多种理论框架,包括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符号互动主义等,用于解释社会现象。
总体而言,社会学通过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和相互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这一学科涵盖广泛的主题,从个体行为到整个社会结构,从微观层面到宏观层面都有深入的研究。
社会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1.社会学本土化: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第二章1 社会学: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一门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事例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做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1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族群在民族学中指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体,也称族团。
比如中华民族可分为华夏族群,百越族群,百濮族群,氐羌族群,苗瑶族群,突厥族群,蒙古族群和女真族群等米德的自我概念米德认为在社会心理学中,我们并不使用组成群体的那些单个的个体的行为来构造社会群体的行为,相反,我们从特定复杂的群体行动的社会整体出发来分析那些组成这个群体的单个个体行为。
因而,他是从社会整体这个角度来定义自我的。
他指出自我是一种社会实体,不能象希腊学者将其定位在心脏、大脑或者其它器官的。
它是一种必须与整个身体联系起来的社会实体,只有自我与身体联系起来了,它才能与环境联系起来。
自我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存在,必须把它当作整个社会系统和社会过程得组成部分来考虑;个体的自我只有通过社会及其中不断进行的互动过程才能产生和存在。
并且自我具有下列特征,即它是自己的一个对象——这种特征既使它与其它对象区别开来,也使它与身体区别开来。
所以,在表明人类都有自我之下,米德仅意指人是他自身的客体。
米德首先对他的自我概念做出了社会的限定,即它是从社会整体、社会和个体的互动的视角来定义自我的。
在选取了研究的切入点之后,他展开了对自我的构成性分析——客我的一面和主我的一面。
作为客体的自我,是客我。
米德指出客我是一个人自己采纳的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
客我是内化了的共同体的态度,是“概化了的他人”和团体规范的总和。
是从他人的立场上评价和预测自我的反思方面。
与客我相对的是主我,它是有机体对其他人的态度做出反应,以主体姿态出现,它是允许更多的具体目标或结果出现的发动机。
主我是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对照自己的行为举止所做出的行动,他只有在个体完成了某种活动之后,才进入他的经验,因而,主我是不确定的;而客我是作为自己审视和评价对象的自我,是组织化的他人的态度,是社会价值观的映射,因而是确定化的和制度化的。
主我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不断地对他人、对群体、对自然环境做出反应,调整自己。
这种调整会改变他所反应的那一环境的类型,世界也相应的变成了另一个世界;而具有稳定性、必然性、普遍性的客我则能够得到共同体的承认。
当然,就构成个体自我的主我与客我的关系而言,米德指出,这二者共同构成整体的自我。
这种整体统一的共同归属是社会,因为从本质上说,自我就是一个社会过程,它借助于这两个可以区分的方面不断进行下去。
作为社会实体的自我其产生依赖于三个条件:语言——有意味的符号、玩耍、游戏。
姿势的对话和语言都是一种符号。
只有这种符号的理解成为共同的经验时,交流才成为可能。
通过交流沟通,个体获得了我们所说的某种心理内容,或者是说获得了自我。
米德指出,自我在婴儿的早期并不存在,通过其与周围的诸社会个体的符号互动,作为他与该社会互动过程以及其中诸个体之关系的结果才产生出来。
具体来说,个体自我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玩耍阶段、游戏阶段和概化他人阶段。
在玩耍阶段,儿童开始表现出看待自己的能力,即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
在玩耍中儿童可能扮做一个母亲、警察或教师,在不同角色的扮演中视自己具有了一种把自身置于那些有意义的他人地位的能力。
由此发展下去,以自我为中心的玩耍让位于游戏规则和配合。
个体开始懂得它必须按照他在一个既定角色网络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待自己,必须按照他如何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方式知觉自己。
正在玩棒球的人做什么是由他所具有的这个球队的其他每一个人的态度控制的,这些人的态度至少可以影响他自己特定反应。
个体把这些他人的态度内化于自己心中。
当个体把采取他人的态度来知觉自己的态度或行为的观点扩大到他所在的社区或社会时,自我发展进入最后的阶段——概化他人阶段(或称为“一般化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
这时,个体被认为有能力假定推断一个社区总的观念,或总的信仰、价值和规范,也就是说:第一,个人在对待与之互动的他人时,更有能力来确定自己应采取何种适当的反映;第二,他把可以评价的自我形象从具体他人的期望扩展到更加广泛的社区标准和观念上去。
因此,只有当个体采取它所从属的这个社区或社群价值、观念和规范时,他才能确实发展一个完整的自我,或者说拥有它已经发展成的这种完整的自我迪尔剀姆在此书中的第一大成就就是指出了社会学所研究的特殊现象―――社会事实,这是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所必备的基本条件。
那么,什么是社会事实呢?根据迪尔剀姆的定义,“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从这个定义上,我认为社会事实应该具有三个特征。
第一,客观性。
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必须是外在的,即客观的,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社会中,诸如法律、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宗教等社会现象都是独立地客观地存在于个人的意识之外。
同时,个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中也可以看出有一种集体的成分存在,它们构成了社会的集体意识的部分,独立于个人意识之外。
而且,“尽管许多社会事实可以通过社会化过程被个体内化,但个人最初还是面对着作为外部现实的社会事实的。
”第二,强制性。
也就是说,社会事实都是对个人产生着约束力量的。
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而且具有一种必须服从的,带有强制性的力量,它们凭着这种力量强加于个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
”个人逆来顺受或许感觉不到社会强制的压迫,然而那种压迫力却总是客观存在的。
正如人们生活在空气中,并不觉得空气的重量,但空气的重量仍然总是存在一样⑤。
如果个人的社会化进程顺利,成功将社会的各种约束内化为自身的行为的一部分,内化为自身意识的一部分,那么他就不会感觉到社会事实的强制力;相反,如果个人的要求与社会所引导的倾向发生冲突,他就会马上感觉到强制力的存在,并且一旦违反了,就会受到社会各种各样的惩戒,如逮捕、舆论谴责等等。
第三,普遍性。
我认为这里应该明确的是,迪尔剀姆所指的普遍性并不是来自大量个体的事实的总和,而是来自一种集体的属性,集体于此是一个最小且不可分的单位。
“社会事实之所以是普遍的,是因为它是集体的······一种现象所以能够成为普遍现象,是因为它具有集体性,也就是说它或多或少是带强制性的,而不是因为它是普遍的,就能够成为集体性的现象。
这好比在一个团体中,团体的力量使每个成员采取相同的行动,这种团体行动能够触及各个成员,是因为它存在于集体之中,所以能触及其中的各个部分;而不能反过来说,因为它存在于各个部分,所以能触及全体。
⑥”社会事实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通过对个人的强制来实现自身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社会动力学是在静力学的基础上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速度、方向和规律的学说。
孔德认为,人类社会总体发展的特征是,人身上的动物性逐渐削弱,其知性、德性逐渐发达,并最终取得支配地位。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文明起着决定作用,或者说,社会生活是由精神、道德原则决定的,社会的发展是由精神、道德的完善决定的。
人类社会进化的总方向是:由于文明的发展,人的物质条件不断改善,人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不再完全受肉体需要的束缚,越来越求之于社会本能和理性,人的本质属性将得到充分展现。
三种权威有社会组织的地方就有统治和管理,有统治和管理就得有统治的道理,人们服从统治的道理就构成了权威。
任何一种组织,都是以某种形式的权威为基础的。
权威能消除混乱,带来秩序,实现组织目标,推进社会发展。
马克斯·韦伯是对权威进行理论剖析的第一人,他对权威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认为正当的(或称为合法的)权威不外乎三种历史形态。
即传统型权威、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韦伯认为,组织与权威的关系密切,任何一种形式的组织都以某种形式的权威作为基础,没有权威,组织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条件,这即就是著名的权威理论。
1. 传统型权威传统型权威是一种最古老的权威形式,来自于习俗、惯例、经验、祖训等等。
由传统权威支配的社会组织,统治者依照传统形成的组织规则来治理臣民,芸芸众生对长官的服从来自于传统赋予长官的固有尊严。
这种社会组织就是人们常说的家长制。
在家长制组织中,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并非“上司”与“下属”的关系,而是主子与奴仆、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他们所遵从的规则,是社会传统的习俗和惯例,而不是法律制度。
传统权威的本质是“顺从”。
传统型权威支配下的社会组织有三种亚形态,即族长制、世袭官僚制与封建制。
族长制是传统权威统治的最初级形态,起源于氏族社会,但它大量存在于各种社会形态之中,既便现代社会中也不乏这种组织形态的存在。
各种家族制企业、乡土社会组织以及初级形态的帮会等等,仍较多地拥有传统权威特征。
世袭官僚制与封建制是传统型权威的两种进化形态,是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规模扩大与制度细化的结果,是由氏族组织向国家及其他大型组织转变时出现的更高级形态。
2. 魅力型权威这种权威又可称之为超人权威或神授权威,它建立在非凡人格、英雄气概、创业奇迹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它来自于对领袖个人魅力的崇拜。
所谓魅力,即一个领袖人物的超越凡俗的品质,它可以是不同凡响的气质、人品、性格、学识、智慧和能力,也可以是凡人不能理解的神授魔力。
具有魅力权威的领袖人物,必须拥有某种超人类甚至超自然的,也是其他人无法企及的力量或素质。
超人权威的本质是“敬仰”。
魅力型权威的核心是个人崇拜,这种组织所依赖的往往是某种信仰,而不是强制性因素。
所以,要维持个人崇拜组织的生存发展,领袖人物就必须不断地以某种新的方式来表现出他的魅力。
这就像现在体育明星、演艺明星一样,只有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奇迹,为“粉丝”提供新的刺激,才能保持崇拜者的兴奋和激情,否则就会失去其受人崇拜的魅力。
所以,这种权威是最不稳定的,也是不能持久的。
一般来讲,伴随着领袖的魅力的失去,这种个人崇拜组织就会转化为传统型组织或法理型组织。
这种转化过程,即社会学中常说的“祛魅”。
3. 法理型权威这种权威又可称之为法定权威,是建立在相信规章制度和行为规则的合法性基础之上。
法理型权威以规则为统治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点,只有根据法定规则所发布的命令才具有权威,人们普遍遵守规则、信守规则,规则代表了一种大家都遵守的普遍秩序。
法律和规章有契约式的,也有强制式的,但是,法理权威的形成依赖于法律和规章表现出来的理性。
“通过协议的或强加的任何法都可能以理性为取向,即目的合乎理性或价值合乎理性为取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并制订成章程,同时有权至少要求团体的成员必须尊重它。
”正是这种从理性所衍生出来的规则成为了法理型权威所赖以存在的基础。
法理权威的本质是“理性”。
法理型权威是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是理性追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