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进程缓慢艰难的原因
事变教训反思中国现代化进程艰辛历程
事变教训反思中国现代化进程艰辛历程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充满了艰辛和教训,不断的事变和挫折使得中国不断反思并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些教训对于中国实现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一、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艰难曲折,部分原因可追溯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经历的屈辱历史。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遭受了数十年的外国列强侵略。
这段历史教育了中国人民痛定思痛,迫切需要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
二、对西方文明的追求和反思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追求西方文明的经验和教训,也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中国通过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吸收了西方文化的优点,并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和创新。
这种追求和反思使得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挑战。
三、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新篇章。
中国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通过劳动人民的伟大奋斗,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错误,形成了许多宝贵的教训。
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视自身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和问题,通过积极改革,加强对外开放,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
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中国的快速崛起使得世界瞩目。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如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反思和启示。
五、教育和科技创新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到教育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并加大了对这些领域的投资。
中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中国注重科技创新,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
通过教育和科技创新的发展,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
六、中外关系的平衡和发展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还需要处理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与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对比
中国与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对比内容提要:现代化是指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一种向以西欧及北美地区等地国家许多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价值为目标,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一般而言,近代化包括了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等。
在这个层面上来对比一下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中国、日本、现代化、对比正文: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鸦片战争被打开国门后缓慢地开始的。
这个进程是由“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拉开帷幕的。
在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船坚炮利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
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夷书,使广东“海外图说毕集”。
他组织编译的《各国图例》和《四洲志》直接为抗英斗争服务,受到人们的重视。
林则徐还积极仿制西方战船,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
魏源也是新思想的倡导者,他根据《四洲志》等资料,编写出《海国图志》一书,书中阐述了作者“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林、魏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寰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在新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之后一系列的探索近代化的活动。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从18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前期,洋务运动以“自强”为旗号,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包括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等。
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方面的困难,以“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包括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另外,洋务派从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到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旅顺口、威海卫两个海军基地以及海军衙门。
同时,洋务派还先后创办了30多所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又选送了几批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
中国走过的艰难历程
中国走过的艰难历程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经历了无数次的艰难困苦,才走到了今天的辉煌。
这个标题所指的艰难历程不仅包括中国古代的战争、政治动荡等,也包括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中国走过的艰难历程。
一、战乱与政治动荡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许多次的战争和政治动荡。
从战国时期的七雄争霸到鸦片战争后的列强入侵,中国人民一直在战争中挣扎求存。
内部的政治动荡更是让中国陷入了无休止的混乱。
太平天国起义、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等,都是中国走过的艰难历程的一部分。
二、经济困境与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面临着经济的困境。
经过多次尝试,中国决定进行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吸收先进技术,推动经济发展。
然而,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比如资源短缺、技术落后、管理不善等。
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推动着改革开放进程,逐渐摆脱了经济困境。
三、自然灾害与抗灾救灾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经常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
洪涝、旱灾、地震等灾害频繁发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然而,中国人民在面对灾害时总是团结一心,积极投入到抗灾救灾的工作中。
无论是抢险救灾、灾后重建,还是预防减灾工作,中国人民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让灾区重新恢复生机。
四、科技发展与创新突破中国在科技发展和创新方面也经历了许多艰难的历程。
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受制于人。
然而,中国人民不甘落后,积极引进技术、培养人才,加大科研投入。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一。
从航天事业到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中国都取得了许多引人瞩目的成就。
五、社会变革与人民生活改善中国的社会变革也是艰难的历程之一。
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再到现代化社会,中国在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发展,让中国人民享受到了更好的福利和社会服务。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
3、近代化的核心是: 工业化
二、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1)萌芽阶段或揭开序幕阶段(19世纪四 五十年代) 主要表现:
1、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 迷梦中惊醒,萌发了以林、魏为代表 的“师夷”的新思潮; 2、《资政新篇》,被誉为"近代中 国第一个现代化方案"
阶段特征:
“师夷”和《资政新篇》只是提出了思 想和主张,都还缺乏实践 ;
(2)起步阶段(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前期)
主要表现:
1、洋务派引进和采用西方机器设备和技 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航 运、采矿、冶炼、纺织等)。这是在中 国出现的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
2、筹建了中国近代海军;兴办了中国 最早的近代教育。 (1)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的第一次大规 模实践,经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 主要特征: 到民用,由国营到私营的发展过程。 (2)仅仅停留在科技表层,政治体制的现 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3)带有向西方学习的特征; (4)过程艰难
主要表现: 1、中共为实行民族独立,制定民主 革命纲领,参加国民大革命运动,领导土地革命 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三座大 山的压迫,为中国的现代化扫除了障碍;
2、中共在领导斗争的各个时期为实现近代化采 取了各方面的措施: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 导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建立工农革命政权; 抗战时期,建立三三制政权、领导大生产运动, 召开中共七大,提出总任务; 解放战争时期:为实现民主政治和工业化参加 重庆谈判、重庆政协会议,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召开人民政协;
主要特征:
(1)把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 会制度等全方位变化有机结合在一起。 (2)已经触及到了思想、文学各方面;
近代前期中国的近代化总结:
城镇化进度缓慢的原因
城镇化进度缓慢的原因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城镇化进程缓慢。
在我国,东部地区相对经济发达,资源较为集中,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资源分配不够均衡。
这导致了城镇化进程在东部地区相对迅速,而在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缺乏足够的经济支持和资源投入,限制了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土地制度问题也是城镇化进程缓慢的原因之一。
我国土地制度长期以来存在着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问题,这导致了农民对土地的流转和使用存在较大的限制。
农民往往面临着土地无法有效流转、难以获得土地补偿等问题,这使得他们对城市化进程持有观望态度,不愿意将土地流转给城市用地,从而限制了城镇化进程的发展。
城市规划和管理不到位也是城镇化进程缓慢的原因之一。
在许多地方,由于规划不科学、管理不规范,导致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污染严重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城市的吸引力,也使得农民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疑虑和不满。
缺乏科学的城市规划和有效的城市管理,制约了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人口流动和户籍制度限制也是城镇化进程缓慢的原因之一。
我国户籍制度将人口划分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而城市居民享有更多的福利和社会保障。
这导致了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户籍转换的难题,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
财政支持不足也是城镇化进程缓慢的原因之一。
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投入等。
然而,由于财政收入不足和财政资源分配不够合理,导致了城镇化进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持,限制了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城镇化进程缓慢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
资源分配不均、土地制度问题、城市规划和管理不到位、人口流动和户籍制度限制、财政支持不足等问题都制约了城镇化进程的发展。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对城镇化进程的支持和投入,改革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促进资源的均衡配置,才能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稳步发展。
中国早期现代化艰难发展因素简析
中国早期现代化艰难发展因素简析作者:商静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27期摘要:中国近代化延误是中国早期历史发展的谜题,社会学者对这个“谜题”的研究可归纳为两种基本观点:外因论与内因论。
虽然学者们提出了更多的侧重点和创新点,但对原因分析还应进行具体的梳理与总结。
关键词:帝国主义侵略;早期现代化;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一、外部因素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是由外力导致的,帝国主义侵略与西方资本主义渗透是外因论研究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和经济侵略。
1、武装侵略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武装侵略始于鸦片战争,武装侵略主要是行其军事占领,以武力、军事力量以及外交手段划分势力范围。
通过侵略战争,承认法国在云、贵的专权、割让香港给英国、割让辽东半岛和澎湖列岛给日本、承认朝鲜半岛独立、俄国侵占大连和旅顺、英法相继租占威海卫和广州湾等。
帝国主义除占据土地划分势力范围以外,还在“协作凯歌”中实现共管中国。
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掠夺政治、经济、军事等特权,如海关共管,盐税共管,铁路共管,江河共管,邮政共管,财政共管,甚至还掌握了中国的海关总务司。
将租借地扩展为“国中之国”。
按费正清的说法,这是“一种新的混合政体”。
清政府成为列强共管中国的“胚胎”,中华民族遭各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愈发狠毒。
2、经济侵略与武装侵略同时进行的是经济侵略,靠武装侵略来获得经济利益,利用经济控制来获得更多的政治特权,这是列强经济侵略的重要特点。
自被迫开放了广州、福州、宁波、上海、厦门等五处通商口岸后,中国接受协定低关税,导致进口税率低于出口税率,对外贸易税低于国内贸易税,洋商纳税低于华商,洋货纳税低于本土货税。
英国和印度的大量洋纱洋布倒流中国,造成了中国手工纺织业的急剧衰落。
在鸦片战争以前,通过对外贸易从印度、缅甸和日本输入大量的白银。
在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白银通过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贸易渠道流入中国,但自以为与世无涉的中国经济在货币方面受到了世界市场的支配。
【精品作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版权所有:【碧意之时】
篇一: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 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班级:xxxxxxxxxxxxx
中国近代史现代化艰难曲折的原因探析
摘 要:现代化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性的潮流,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潮流的组成部分,中国
关键词:合作、分裂、民族利益、阶级利益。
一、 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及条件
(一) 第一次国共合作历史背景
1. 北洋军阀腐朽的统治,社会黑暗,民不聊生。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极其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历了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中国大地并没有像资产阶级革命派预想的一样实行民主和共和。相反,新旧利益的交织,新旧势力的冲突,使得满目创痍的中国大地异常黑暗。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政府分裂,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混战不断,闹得民不聊生。
3 从政治学视角分析中国现代化进程迟缓的原因
3.1政治衰败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原因
篇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河南工程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查课
专业论文
论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
学生
学 院: 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市场营销1442班
专业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战期间,及其新中国成立前的一段时间,有过短暂的飞速发展外,更多的时间 是处于被压抑和苦苦挣扎之中,它们不但没有逐渐占据社会主导地位,且本身存在也因独裁政权、帝国 主义列强和大小军阀的压制而变得岌岌可危。而新中国成立以后,现代化工业仍然集中在城市,集中了 全国绝大部分先进的生产力。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广大农村,虽然实行了互助组、合作化,但基本上还 是手工工具劳作,物资装备基础薄弱,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自给半自给的消 费结构模式基本上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刚刚开始发育和发展,面广量大的小农经济格局尚未改观。
中国现代化的艰难
基本概况:
现代化的前夜:康乾盛世 在屈辱中开始艰难的现代化历程: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 革命中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四阶段 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 1949-1978年 革命后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 1978年以来 列强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 中国山河破碎/主权残缺/经济侵略 •四条线索 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农民阶级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决定其必定失败
⑵、地主阶级:
代表人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鸦片战争后) 主张: 作用及局限: •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时间/背景: 代表人物/指导思想/目的: 前期(60年代): 洋务运动 内容 后期(70年代后): 其他: ★评价:主、客观
★器物变革
㈠、革命时期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1、“以俄为师”: 仿效苏联,走城市革命的道路
①中国仿效欧美走民主共和道路行不通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软弱性和妥协性
•背景 西方列强对中国弱肉强食的政策 本国反动势力异常强大(北洋军阀) ②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使中国看到希望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决定的)
•过程:
①新文化运动后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 《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 附约 《虎门条约》(1843年) 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 鸦片战争 (1840-1842) 中法《黄埔条约》(1844年) 影响: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天津条约》(1856年) 《北京条约》(1860年) 条约 《爱珲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沙俄 《中俄北京条约》 (1856-1860)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影响: 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发展路径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发展路径【摘要】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发展路径经历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起点、困境与挑战、探索与实践,以及成功经验的积累。
中国现代化的未来展望在于继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现代化的意义在于推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启示表明要深刻认识国家发展的现实状况,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则在于不断创新和改革,适应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潮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和完善,中国将继续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近代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发展路径、起点、困境、挑战、探索、实践、成功经验、未来展望、意义、历史启示、必由之路1. 引言1.1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发展路径中国现代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经历了近代中国的起点、困境与挑战、探索与实践、成功经验,以及未来展望等阶段。
从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到现代化的腾飞,中国人民不断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近代以前,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之一,但随着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逐渐陷入了危机之中。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起点便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中国人民觉醒了,开始寻找新的发展道路。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如政治动荡、社会动乱、经济落后等问题不断出现,严重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中国人民并没有放弃,他们不断探索与实践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走过了一条艰难而曲折的道路。
中国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包括了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成果,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未来,中国现代化仍将迎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现代化的意义在于推动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幸福、文明进步,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启示是,要与时俱进,积极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改革创新,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及历史启示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及历史启示第一, 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必须始终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公论。
因此,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邓小平认为, 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关键是要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他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就是说, 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 以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这两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缺一不可的, 只有坚持了这两者的有机统一, 才可以说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 只有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蓬勃地向前发展。
而过去那种搞穷过渡、大搞阶级斗争的做法显然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第二, 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符合中国国情的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曾走过了一段弯路, 遭受了一些挫折。
鉴于历史的经验教训, 邓小平强调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 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 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 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这就是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 而只能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第三,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必须有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一整套建国方略和工业化发展战略是基本正确的。
然而, 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上的失误, 加上其他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逐步走上了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单纯追求高指标、高速度, 搞穷过渡,忽视综合国力提高的片面发展道路,使国民经济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1949至1978年间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透视
1949至1978年间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透视内容导读:1949至1978年间,中国事|教育论文范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围绕着实现产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的一个重要时段。
在此期间,国家在农村也进行了一系列关于现代化的探索,并在某些领域有所突破。
但因受体制所限,再加上建国初的经济发展战略以产业化为中心,优先发展重产业,使农村成了为产业和城市提供粮食、生产原料及资金来源的基地。
这使农村现代化陷入滞缓状态,并成为整个社会现代化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对中国农村29年的现代化进程作一个透视,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层面对农村现代化所取得的进展,农村现代化整体进程缓慢的状况,及造成整体进程缓慢的原因等作了系统研究。
第一部分对1949至1978年间中国农村现代化探索中所获得的进展进行梳理和研究。
建国后,中国在农村现代化探索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经济方面,主要包括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化两方面内容。
农业现代化方面,通过农业集体化实现了农业规模经营,在规模经营基础上兴修农田水利,大搞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等农业技术革新:农村产业化,则是通过大办社队产业进行的。
政治方面,农会的组建培养了农民的组织意识;农村开展乡镇民主建制,举行普选,使农民作为国家主人参政议政,对农民进行了一次民主政治培训;确立了社会救助及五保供养制度、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获得一定社会保障,也保证了农村社会的有序运行。
文化方面,国家为促进农村学校教育的普及采取系列措施,尤其在扫盲工作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革命文化输入农村,使农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受到一定冲击和影响。
第二部分对1949至1978年间中国农村现代化整体进程缓慢状况进行探寻和研究。
1949至1978年间的中国农村,尽管在经济、政治、文化层面都曾产生一系列现代性的、或对传统社会曾起到破坏性的因素,从而促进了中国乡村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因素错综复杂的影响,中国农了农村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挑战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挑战近年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现代化进程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并分析其解决方法。
一、经济现代化的挑战中国一直以来致力于推动经济现代化,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然而,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中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国的经济结构仍然偏重于重工业和出口导向型经济,这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和环境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加强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其次,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对经济现代化构成了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需要加大对教育、医疗和养老等领域的投入,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
最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挑战也日益显现。
中国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二、科技现代化的挑战科技现代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仍然依赖进口,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并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
其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也是一个重要挑战。
中国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吸引海归人才和留住国内人才,推动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流动。
三、社会现代化的挑战社会现代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方面。
中国在社会现代化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重要挑战。
中国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实现全面发展。
其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也是一个挑战。
中国需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最后,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也是一个重要挑战。
中国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引导社会风气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篇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索中国近代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索鸦片战争后,在严重的民族危机、急迫的救国救民历史任务的促逼下,中国人仓促地以采借西方文明的形式发起了近代化运动。
从只根据于直觉、完全出于防御目的的被动姿态开始,经历了价值观裂变、人文主义思潮兴起、政治变革、社会全面革新、制度层次近代化、“人”的近代化等阶段。
整个过程曲曲弯弯、峰回路转,迅速快捷但又浮皮潦草。
它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为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作了准备,但终究没能使中国“化”向近代社会。
要找出中国近代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就必须先明确现代化的含义。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
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
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
1、从过程上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浅谈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浅谈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原因多种多样。
我将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首先,政治体制的问题是近代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清朝的封建专制体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权力高度集中,君主尊重儒家思想,漠视法治和科学理性。
政府官员贪污腐败,排斥外来思想,严格限制国内民众的思想和言论自由,导致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僵化和学术进步的停滞。
其次,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也是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清朝时期,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工商业相对较弱。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导致粮食产量低下,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困难。
此外,清朝政府对外贸易限制严格,独占海外贸易权利,限制了与外界经济接触的机会,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同时,清朝政府对工商业发展的限制和压制,更是导致了中国工商业的长期停滞。
第三,社会制度的不完善也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
封建等级制度压制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流动性,使社会阶层之间的壁垒极高。
父系家族制度和男权制度使女性长期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限制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潜力。
此外,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农民的贫困,进一步加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
最后,文化观念的滞后也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
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长期保持着封闭和保守的文化传统。
这种传统思想观念,对科学、技术和创新持怀疑态度,导致了中国在工业和科技领域的滞后。
此外,宗族观念严重阻碍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流动性,限制了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政治体制的问题、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社会制度的滞后、文化观念的保守等都是导致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
要实现现代化,中国需要进行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深层次,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才能真正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近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析
中国近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析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持续了百年以上,而且不是一帆风顺的。
想要了解其中艰难曲折的原因就必须明白什么是近代化。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发展科学技术,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
近代化还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等领域渗透,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世界近代化运动随着各国工业革命的胜利而开始,中国也顺应了世界近代化的潮流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化进程。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
但是中国的近代化发展与西方国家有着巨大的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
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为什么中国的近代化会如此不同,会如此曲折,难以迅速发展?这是因为中国的近现代化是被动的,鸦片战争以后,为了抵抗外敌,救国救民,一些中国人开始盲目的照搬西方文明形式发起近现代化运动。
可是,在无法处理国内外各种矛盾的情况下,中国的近现代化的发展是曲折的,是很难快速发展的。
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一)起步阶段(1840-1895)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主要是学习以科技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阶段;这一阶段近代化还停留在经济领域,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工业到民用工业、由国营工业到民营工业的历程,并逐渐向教育领域国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从甲午战争到大革命失败,主要是政治制度的变革阶段;这一阶段经济工业化迈出一大步,政治民主化开始并有突破,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从国共十年对峙开始到解放战争胜利,主要是近代化的艰难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情况下,缓慢发展。
[1]从上面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是异常的曲折,我们既要处理国内的各种事宜,又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干扰,而且还缺少必须的科技实力人才,人民的思想没有得到解放,近代化的发展十分艰难。
我国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原因
我国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原因中国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毛概的角度来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因素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家,但在近代以前,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存在,国家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状态,与先进的国际社会脱节,无法接触到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方法的进步。
这种历史因素导致了中国在近代以前一直处于农业经济的初级阶段,无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二、经济结构在刚刚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工业基础薄弱,主要以农业为基础。
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积累,无法快速实现工业化。
加上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对中国进行封锁和压制,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这使得中国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状态。
三、人民素质在中国革命胜利后,人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由于历史原因和长期封建统治的残留影响,很多人缺乏现代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无法适应现代工业生产和管理的要求。
这导致了生产效率低下,难以提高国家整体的经济水平。
四、发展路径中国在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时,选择了一条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道路,即以农业为基础,通过农村集体经济和人民公社的建设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步骤。
然而,这种发展路径在实践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导致了工业化进程的滞后和经济发展的落后。
五、国际环境在毛概中,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和打压下,受到了很大的经济制裁,无法获得先进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国际环境的不利因素使得中国很难在短时间内快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
综上所述,中国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原因主要包括历史因素、经济结构、人民素质、发展路径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中国无法快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在较长的时间内停留在初级阶段。
然而,随着开放的进行和经济发展的推进,中国正在逐渐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实现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化为重点的经济转型。
中国现代化的迟滞因素分析
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五大绊脚石!文∕南天白如果问,什么东西对一个民族影响最大,熏陶最深,牵累最远,那一定是文化。
文化可以塑造一个民族的性格、行为习惯、价值观以及心性特征,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就是由中国的传统文化造就的。
由此看,文化直接作用于人的内里,是由心性再到行为上影响着人的活动,相比之下,制度只是从外表上规约人的活动,于是问题就产生了,这就是,当文化与制度发生冲突时,制度大都败下阵来,人们更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文化习惯行事,结果制度便成了文化的牺牲品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制度会受制于文化,会遭到文化的侵蚀,要接受文化的雕琢,这一问题在中国尤其明显。
旧的社会制度可以被消灭,但旧时代的许多东西会以文化形式沿袭下来,中国传统文化有五大主流落后习惯,目前仍在我们的社会和政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政治上的专制习惯,二是经济上的轻利习惯,三是权力上的官本位习惯,四是用人上的宗法主义习惯,五是做人上的谦忍习惯。
中国目前仍然受着这五大传统习惯的拖累,这五大传统文化习惯与中国的现代化及所要建设的现代制度是格格不入的,他们是中国现代化的绊脚石,中国要成为现代化的强大国家,就必须搬掉这五块绊脚石!专制习惯有多种表现,现代中国深受这一习惯的损害和耽搁!最严重的就是那场文化大革命,如果在最高领导人身上深挖文化大革命的思想根源,就会发现,与当时的最高领导毛泽东头脑中的封建帝王思想不无关系,毛泽东不仰慕任何民主人士,他最崇拜封建帝王,尤其是那位横扫六合统一中国的秦始皇,他甚至公开将自己比作秦始皇,好说,“始作俑者,其无后呼,我无后呼!”毛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目的一直很蹊跷,邓小平就曾在一次会议上公开坦言,“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要达到什么目的,大家都不清楚”其实毛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深层原因乃是毛自己的帝王夙愿,所以自然不能让大家知道他的真实意图,在文革初期,他提出“中国需要个人崇拜”,这暴露了他的帝王梦的深层意图,也道出了他登上帝王之尊的捷径,文革将毛推到了高于宪法的至高无上的帝王地位,他的一句“造反有理”,便将宪法践踏在了脚下,而全民高呼“毛主席万岁!”,则使毛的帝王梦如愿以偿,他一定体验到了被三呼万岁的做皇帝的感觉,就这样,所谓现代制度被中国专制文化传统糟蹋得不成样子了!就是在今天,我们仍然习惯于将最高领导往至高无上的地位上抬升,帝王遗风仍在呼呼地吹着,结果使得百姓见到最高领导就激动得手舞足蹈。
百年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程是坎坷不平而又富有诗意的
中国近现代化发展历程艰难曲折原因探析姓名:王勇学号:541013140247班级:3G软件10-02百年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程是坎坷不平而又富有诗意的:一次次美好的机遇从中国的身边擦肩而过;一批批仁人志士呕心沥血、前赴后继,其心均为寻找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捷径,以使中国早日跻身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一个个倾情而出的现代化方案层出不穷,共同鸣奏出波涛汹涌、波澜壮观的现代化思想交响乐。
然而,百年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结果却是非常令人不满意的,虽然中国也不乏发奋图强的现代化先驱者,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实在太缓慢了,所取得的成效如果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后发式现代化国家相比较,实在微不足道。
这种局面令后人们陷入沉重的思索:其原因何在?针对这个问题,本人正是抱着这种不求全知的态度,来对中国百年现代化进程缓慢之原因进行一番简单的分析。
第一,中国主动迎接现代化挑战的意识十分薄弱,苟且偷安的封闭心态占据了整个社会群体思想界之主流位置。
后人多对 1840 年鸦片战争的失败表示痛心疾首,从骨子里不相信拥有四万万人口、80 万军队的泱泱大国竟敌不过漂洋过海、远离故土的区区两万英国军队的进攻。
因之,便很自然的形成了“汉奸误国论”,把失败的原因简单的归咎于政治决策和军事指挥上的失当。
应该说,如果单单从军事战争的层面来考虑,中国本不该败,它完全可以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比如像后来的抗日战争一样,来克服兵器上的弱势,而打退英国军队的进攻。
持这种论调者为数甚多,即便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朝野上下也大都抱有此种心理,所以,无论是林则徐、魏源,还是琦善、奕经、伊里布,虽然后世将其各打入“红”“黑”两派阵营,但在对待英军犯境之始初的态度都是同一而坚定的:坚决主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来自域外的新文明的挑战的威力之程度大小缺乏认识,只是想被动地举全国之兵力将英夷赶走而一了百了。
而当发现此种用兵之举不仅糜费昂贵、且节节败退之事实时,则唯恐其引发全面社会的混乱和危机,于是又想采取求和之举来“哄”走”夷”敌。
发展现状较慢的原因
发展现状较慢的原因
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进展缓慢,这种现象可能有以下原因:
1.资源短缺:一些地区缺乏重要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
和稀有金属等。
这使得这些地区在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方面面临困难,进而导致整体发展较慢。
2.教育水平低下:教育水平低下也是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育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基石,它不仅能够提供技术和知识,还可以培养人才。
如果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低下,人才储备不足,就会影响到各个领域的发展。
3.政治不稳定:政治稳定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基础。
一些地区
存在政治纷争、冲突以及政权更迭等问题,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政治不稳定还可能导致外国投资减少,进一步影响到整体发展速度。
4.社会不公平和贫富差距:社会不公平和贫富差距也是导致发
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分配不公平,很难激励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同时,贫富差距过大也会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进一步影响到整体发展速度。
综上所述,发展较慢的原因可能包括资源短缺、教育水平低下、政治不稳定以及社会不公平和贫富差距等。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综合施策,包括加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教育质量、建立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
中国现代化进程缓慢艰难的原因
百年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程是坎坷不平而又富有诗意的:一次次美好的机遇从中国的身边擦肩而过;一批批仁人志士呕心沥血、前赴后继,其心均为寻找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捷径,以使中国早日跻身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一个个倾情而出的现代化方案层出不穷,共同鸣奏出波涛汹涌、波澜壮观的现代化思想交响乐。
然而,百年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结果却是非常令人不满意的,虽然中国也不乏发奋图强的现代化先驱者,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实在太缓慢了,所取得的成效如果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后发式现代化国家相比较,实在微不足道。
这种局面令后人们陷入沉重的思索:其原因何在?针对这个问题,学术界已有无数人进行过程度不同的研究,提出过很多真知灼见。
坦率地说,对于任何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要想探知其真正的发展动因,是不可能的,因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永远都存在着不可填平的鸿沟,任何经过艰辛而睿智劳动而形成的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都是相对接近真理的认识。
本人正是抱着这种不求全知的态度,来对中国百年现代化进程缓慢之原因进行一番简单的分析。
第一,中国主动迎接现代化挑战的意识十分薄弱,苟且偷安的封闭心态占据了整个社会群体思想界之主流位臵。
后人多对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表示痛心疾首,从骨子里不相信拥有四万万人口、80万军队的泱泱大国竟敌不过漂洋过海、远离故土的区区两万英国军队的进攻。
因之,便很自然的形成了‚汉奸误国论‛,把失败的原因简单的归咎于政治决策和军事指挥上的失当。
应该说,如果单单从军事战争的层面来考虑,中国本不该败,它完全可以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比如象后来的抗日战争一样,来克服兵器上的弱势,而打退英国军队的进攻。
持这种论调者为数甚多,即便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朝野上下也大都抱有此种心理,所以,无论是林则徐、魏源,还是琦善、奕经、伊里布,虽然后世将其各打入‚红‛、‚黑‛两派阵营,但在对待英军犯境之始初的态度都是同一而坚定的:坚决主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来自域外的新文明的挑战的威力之程度大小缺乏认识,只是想被动地举全国之兵力将英夷赶走而一了百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程是坎坷不平而又富有诗意的:一次次美好的机遇从中国的身边擦肩而过;一批批仁人志士呕心沥血、前赴后继,其心均为寻找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捷径,以使中国早日跻身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一个个倾情而出的现代化方案层出不穷,共同鸣奏出波涛汹涌、波澜壮观的现代化思想交响乐。
然而,百年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结果却是非常令人不满意的,虽然中国也不乏发奋图强的现代化先驱者,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实在太缓慢了,所取得的成效如果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后发式现代化国家相比较,实在微不足道。
这种局面令后人们陷入沉重的思索:其原因何在?针对这个问题,学术界已有无数人进行过程度不同的研究,提出过很多真知灼见。
坦率地说,对于任何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要想探知其真正的发展动因,是不可能的,因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永远都存在着不可填平的鸿沟,任何经过艰辛而睿智劳动而形成的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都是相对接近真理的认识。
本人正是抱着这种不求全知的态度,来对中国百年现代化进程缓慢之原因进行一番简单的分析。
第一,中国主动迎接现代化挑战的意识十分薄弱,苟且偷安的封闭心态占据了整个社会群体思想界之主流位置。
后人多对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表示痛心疾首,从骨子里不相信拥有四万万人口、80万军队的泱泱大国竟敌不过漂洋过海、远离故土的区区两万英国军队的进攻。
因之,便很自然的形成了“汉奸误国论”,把失败的原因简单的归咎于政治决策和军事指挥上的失当。
应该说,如果单单从军事战争的层面来考虑,中国本不该败,它完全可以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比如象后来的抗日战争一样,来克服兵器上的弱势,而打退英国军队的进攻。
持这种论调者为数甚多,即便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朝野上下也大都抱有此种心理,所以,无论是林则徐、魏源,还是琦善、奕经、伊里布,虽然后世将其各打入“红”、“黑”两派阵营,但在对待英军犯境之始初的态度都是同一而坚定的:坚决主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来自域外的新文明的挑战的威力之程度大小缺乏认识,只是想被动地举全国之兵力将英夷赶走而一了百了。
而当发现此种用兵之举不仅糜费昂贵、且节节败退之事实时,则唯恐其引发全面社会的混乱和危机,于是又想采取求和之举来“哄”走”夷”敌。
他们中绝大多数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将是一场新的文明开始挑战中国的开端,自然也无法有意识地超前性思索如何采取措施主动迎接这种新文明的挑战。
所以自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虽有魏源、姚莹、徐继畲等个别人强调了解西方的重要性,魏源还大力呼吁要“师夷长技”,但这种很快回应西方文明挑战的现代化意识只能被亿万人迟钝僵化的思想所淹没,而无法成为社会的共识。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述现代化意识才由个别式的“学在民间”上升到较普遍式的“学在官府”,终于启动了器物层次的中国现代化运动——“洋务运动”。
但“洋务”的实行并非标志着中国人的现代化意识的普遍增强,而仅仅标志着大清国政府内官员的现代化意识已不是完全绝对的与此前一样的死水一潭,而是有了一定程度的萌芽,使中国开始了主动探索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尽管其步伐极其缓慢。
但从总体上来说,当时中国人的现代化意识还是非常弱的,多数人安于现状,盲目自大,不思进取。
1862年7月,在洋务派领袖奕訢的大力倡导下,以学习西学、培养西学人才为目的的同文馆正式设立。
此举可谓中国主动探索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其历史意义已是后世所共见。
但大批守旧派官员对于朝廷关于在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招收科甲正途出身人员入馆的举措表示反对,以为“天文算学只不过是技巧末艺,持以自强救国,是本末倒置,徒劳无效;……‘奉夷为师’,必会导致‘变而从夷’,祸国殃民”。
[20]他们中有人甚至在此时连西方的船炮利的事实都罔然不顾,枉斥“火轮者至拙之船”、“洋船者至拙之器”。
他们的中心思想乃倭仁所言:“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他们以此来否定同文馆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否定西方科技的先进性。
他们的行为是对西方现代化浪潮冲击的完全漠视和麻木,表明了他们现代化意识的严重薄弱,而他们的这种思想是一大批中国官僚士大夫的思想观念的集中代表。
可以说,直至甲午战争之前,现代化观念(虽然主要限于器物层次)在绝大多数中国人身上表现的仍极为淡薄。
只是在空前的民族危机的刺激下,中国的士大夫文人和官僚们才陡然间集体性的增生了现代化意识,于是仓促间有了戊戌变法,有了辛亥革命,甚至也有了清末新政。
但这种在被动挨打的过程中无奈的增强的现代化意识,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大规模、全面系统后发式、追赶型,需加速发展的现代化任务。
第二,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所带来的沉重的负面影响。
虽然,今天的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已大大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对“帝国主义”进行一番重新盖棺定论。
“帝国主义”作为“侵略”的代名词,其历史行为是客观事实,无可置疑。
因此,本书沿用过去使用的,甚至带有过多意识形态色彩的“帝国主义”一词,来形容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前期不断向外侵略扩张、处于上升期的资本主义国家。
一般的来说,我们都习惯于把鸦片战争的爆发作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开始。
从历史分期所需的标志性历史事件的角度来看,这种分法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表明从1840—1949年间帝国主义都程度相同的“侵略”着中国。
事实上,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从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起到1856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前夕,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还谈不上有多大的侵略,只不过想获得在中国进行合法自由贸易的权利,勉强算得上想利用贸易来达到“侵略”中国的目的。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开始,西方列强的“帝国主义”所有的侵略性表现的日益明显,渐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的泥潭,甚至于差一点“亡国”。
在帝国主义给中国施行侵略的国家当中,使中国遭受到近于灭顶之灾的是日本,英美诸国之“侵略”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阻碍作用自20世纪初开始不断式微,美国则很难说对中国施行了多少带有负面影响的“侵略”活动,唯有日本确是得寸进尺,变本加厉。
帝国主义的侵略的确给中国现代化进程带来极严重的负面影响,关于这些负面影响的具体情况大致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加以认识。
在政治方面,帝国主义国家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独立,使中国主动发展现代化变得越来越困难。
各帝国主义大国在中国均享有程度不同的政治特权,诸如霸占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享有领事裁判权等。
这一方面使中国的整体国家利益受到严重侵害,直接攫取了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很多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也使得无法扭转这种局面的中国政府的社会威信不断受损、降低,使后发式现代化快速发展所必需的政治动员力、政治整合力不断削弱,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各种资源的迅速而有效的整合。
另外,各帝国主义国家还经常直接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通过政治施压来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他们还通过扶植各自在中国的中央和地方实力集团作为自己的利益代言人,来满足各自的需求。
而这必然加剧了中国中央政府内部的争权夺势和地方上的各派军阀混战局势的发展,使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得不到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一波三折,历经坎坷艰辛,浪费了漫长的大好时光。
在经济方面,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掠夺,更是疯狂无比。
其掠夺方式主要分为如下几种类型:其一,索取所谓的战争赔款。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从中国索取赔款210万银元,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各从中国索取白银800万两。
甲午战后,日本从中国索取赔款2.3亿两白银,而清政府当时的年财政收入只有8000万两白银。
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向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加上利息共计9.8亿两,到1937抗战前夕实际支付了6.6亿两白银。
大量的赔款使本已困窘的中国雪上加霜,现代化发展所需的资本积累无处可寻。
其二,通过给予中国借款来索取高额经济利益。
从1853—1949年,帝国主义国家共向中国借款达62.91亿元。
国际间相互借款本是正常的经济活动,似乎无可厚非,但此间帝国主义国家给中国的借款往往附带着非常苛刻的政治、经济条件,如长期控制中国关税税率的变化,以盐税、关税、厘税、烟酒税等作为偿债担保,利率过高,享有在中国开采矿产、建筑铁路等权利。
这些条件都大大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其三,通过不平等条约,直接攫取了一些经济特权。
如协定关税、自由通商、最惠国待遇等权利,使中国的经济自由权受到严重侵害,比如关税方面,在1929年以前,长期的税率不超过5%,约只有2%至3%左右,导致外国商品大量倾销中国,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也大大减少了中国的财政收入,严重影响了现代化发展所需的资金积累。
其四,帝国主义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直接的破坏和损失。
为了迎战,中国政府方面需花费大量的军费,仅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例,就花掉了军费约3000万两。
[21]战争给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破坏程度则往往无法精确的用货币数字来计算。
象圆明园的被毁,旅顺城的被毁绝,颐和园遭劫,已经无法用准确的数字来计算其遭受的经济损失了。
一切侵略战争给整个社会所遭受的经济损失更是无法准确计算,其中尤以日本于20世纪30年代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现代化发展造成的损失最为巨大。
据有关的人士研究认为,自1814—1936年间,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在2%至2.5%左右,如无日本侵华战争,则1933年—1953年间的中国的GDP应增加1.63倍(作者注:中国大陆的经济在1952年才恢复到抗战前的水平),而实际上只增加了0.28,而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造成的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约1000多亿美元[22]。
第三,盲目排外的自大狂情节和保守主义情节的影响。
由于中国是在西方列强枪炮声的恐吓下才被赶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之上,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西方列强从骨子里存有反感心理。
加上自己昔日所拥有的辉煌历史的孤芳自赏,使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人在虚幻的自大狂情节的驱使下,产生了比过去更强烈的盲目排外主义的行为,不独对西方的精神文明贬斥为“伤风败俗”,即使对其明显优越于中国的物质文明讥笑为“奇技淫巧”。
故而在五口通商后的20年间,国人对于西人、西学、西礼仍抱有一种不可理喻的怪物印象,既不欢迎西人,也不愿学习西学,更不习惯于西方礼仪制度,仍蔑称之为“夷”,俨然以文明者自居,这就不可能不产生各种排外之举。
“教案”频起,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1861-1895年间,中国就发生了数百起规模较大的教案[23]。
这些教案的发生,不乏有一些是教士胡作非为而引起,但多数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盲目仇外、排外的心理而产生的。
尤其是甲午战争后,面对着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日益加深,中国民众心中的怒火无从释放,于是非常自然的将这种仇恨的烈火吹向生活在中国的广大教士及“背叛”了祖宗的普通中国教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