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域开发的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不合理的,就是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一、名词解释1.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环境中一切对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有用的物质。

2.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3.人力资本: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二、简答题1.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1.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2.自然资源利用的数量减少、依赖程度降低的趋势3.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越来越重要2.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1.纯自然资源型。

采取这种发展模式的区域往往有着储量巨大的一种甚或多种重要的矿产资源。

特点是: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为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四种基本类型:高消耗高效益型<如美国>和高输出高收益型<如中东各石油输出国等>:在资源消耗殆尽后区域仍能持续发展。

高消耗低效益型<如苏联、中国>和高输出低收益型<如非洲资源输出国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出省份>:一旦资源消耗完毕,严重影响整个区域的发展。

2.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四种发展模式里最好的一种,典型例子:美国。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1)“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1)“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区域经济学总结

区域经济学总结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一、基础设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

P211二、区域经济学:狭义: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P2三、区域经济增长:狭义: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广义: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P44四、地区主导产业:是指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P81五、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

P112六、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P145七、资金合作:是指合作双方以资金的筹措与投放为核心内容进行的经济合作活动。

P154八、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

P236简答★一、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一般分析P1731.农村与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2.规模化与积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

3.较多的就业与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对居民的拉力。

二、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学发展中的作用P321.以人为本是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1)新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崭新的阶段(2)人力资源的开发室区域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3)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活跃的生产要素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1)人是知识经济化的直接创造者(2)人力资源的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3)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具备的条件3.人力资本运营是区域经济的基本经营模式三、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P45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2.中间产品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四、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P651.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通常用人均GDP来衡量。

区域经济学复习汇总

区域经济学复习汇总

名词解释一、区城经济学是指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城经济发展,增加社会福利的社会科学。

二、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三、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四、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它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

五、地区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六、聚集效应是指由于某些产业部门、某些企业向某个特定地域集中所产生的使生产成本降低的效果。

七、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八、生产要素禀赋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九、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主体为了谋求经济社会利益,而促使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和重新组合的过程。

十、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十一、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

十二、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十三、主导产业应该是能够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在区域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

选择题单项选择题1.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2.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谢费尔3.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4.区位经济学:廖什5.制度环境的核心内容:产权理论6.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7.大推进理论:罗森斯坦—罗丹8.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赫希曼、辛格9.首先提出三次产业的划分:克拉克10.投入产出表的重要系数,是反映产业间经济技术联系的指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11.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主导产业升级12.要素禀赋论:俄林13.在开放的、交通方便的地区:市场原则14.在经济开发程度低的地区,或者在山区和交通不便的地区,由于客观上的原因与外界隔绝:行政原则15.在新开发的地区:交通原则多项选择题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A.全国国土B、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C、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2.中心地理论的概念建立分三个步骤A.根据已有的区位理论,确定个别经济活动的市场半径B.引进空间组合概念,形成一个多中心商业网络;C.将各种经济活动的聚集纳入一套多中心网络的等级序列中去。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一.中心地:城市化地区或大都市区内占有支配地位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可以是商店,超市,城市。

二.新产业区:是弹性专精的区域,强调专业化企业之间广而精细的合作,手工技术与现代微处理技术的混合使用,公共和私立部门提供广泛的商业服务。

强有力的非正式或制度化地调节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

三.城镇规模体系理论:定义:指以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种规模不同特点各异而又互相关联的城镇组成的空间系统,城镇规模分布是一个区域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特点:(1)关联性。

城镇体系的关联性是指体系内部各城镇之间有着合理的分工和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关联性是城镇体系最重要的特征。

(2)整体性。

城镇体系的建立,使得各个城镇之间有发达的交通通讯网路连接,从而形成完整的整体。

(3)层次性。

城镇体系的层次区域之间的科技合作是科学技术在不同的地区转移和再配置的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贸易和技术转让与技术援助三大类。

四.艾萨德的《区域分析方法》标志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五.城乡一体化: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六.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区域就是一定的地理空间。

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状况、交通状况、教育水平、技术水平、工农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政治制度等等,对于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生产过程的影响极大。

如何使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达到整体最优效果呢?区域经济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它的形成和发展最早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至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

然而,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它大体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各国政府为解决区域问题而加强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大规模开展各种区域规划工作,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分配和经济政策等问题。

以下是区域经济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和理论。

1. 区域发展差异区域发展差异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差异。

这种差异可以基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治环境和经济政策等因素。

区域发展差异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经济的空间分布格局,同时也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有指导作用。

2. 区域竞争与合作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影响和互动关系。

一方面,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会导致竞争,各地区会争夺资源和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地区也会通过合作提升整体经济效益,例如共享基础设施、合作开展研发等。

3.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探讨了为什么一些地区经济增长更快,而其他地区增长相对较慢。

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是新经济地理学,提出了地理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

它认为地理要素如交通、市场和劳动力流动等对于促进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4. 区域产业集聚区域产业集聚是指同一地区内相关产业的聚集现象。

这种集聚可以减少交通成本和信息传递成本,提高产业效率并实现规模经济。

同时,区域产业集聚也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跨域共享。

5. 区域规划与政策区域规划与政策是指政府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解决区域差异而采取的措施。

这些规划和政策包括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基础设施、鼓励企业投资和培养人才等。

区域规划与政策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市场环境、地方特点和经济潜力等因素。

6. 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多个地区在经济上的合作与整合。

它可以通过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人员流动自由化等措施来促进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

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提高整体效益、降低交易成本和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

总结起来,区域经济学研究了地区发展差异、区域竞争与合作、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集聚、区域规划与政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可以为地方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区域经济学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复习知识点1、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也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聚集经济效益:指由于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中所产生的高效益。

3、自然资源:人在自然介质中可以认识、可以萃取、可以利用的一切要素及其集合体,包括这些要素互相作用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

4、区域经济系统:由一定地域空间内相互作用的经济要素(经济腹地、经济中心、经济网络)所组成,具有严密的结构和完整的功能的综合体。

5、人力资源: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6、人力资本: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7、区域经济系统运动:指区域经济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规模、等级、性质等在一定时空的演变过程。

8、区域经济增长: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广义则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9、增长极: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

10、极化效应:增长极形成后,吸纳周围的生产要素,使本身日益壮大,使周围的区域成为极化区域。

(回波效应)11、扩散效应:增长极扩张到足够强大时,会产生向周围地区的扩散作用,将生产要素扩散到周围的区域从而带动周围区域的增长。

12、区域产业结构:指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13、地区主导产业: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以地区生产专业化为前提。

14、地区生产专业化: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一、简答题(一)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1.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

2.区域经济的整张与发展(主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和方法, 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现路径)。

3.区际关系(主要研究区域贸易利益的形成及实现路径,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

4.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主要研究城乡结构与区域城市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宏观空间结构)。

5.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宏观政策与管理的角度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以及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职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来指导,监督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塑造地区形象并提升所在地区的区域竞争)。

6.区域经济学的展望(探讨21世纪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态势)。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2.中间产品的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均衡增长理论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3.非均衡增长理论非均衡增长的概念1.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2.连锁效应:(前向关联效,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新增长理论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2.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四)区位选择基本要素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自然资源)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与劳动力,资金,市场、运输)3.科技因素(投资软环境,智力资源)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内部结构。

(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体现的)(五)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①能源指向, ②原料地指向, ③劳动力指向, ④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⑤无固定指向,⑥高科技指向(六)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1.在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归纳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归纳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归纳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联系和作用。

以下是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的归纳:1. 区域经济的定义: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由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经济联系和经济结构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2. 区域经济的特征:- 空间性:区域经济具有明确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范围。

- 整体性:区域内的经济活动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 动态性:区域经济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展和变化。

3. 区域经济的分类:- 按经济结构:工业区、农业区、商业区等。

- 按地理位置:沿海经济区、内陆经济区、边境经济区等。

4. 区域经济的发展历程:- 工业化前: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 工业化阶段:工业迅速发展,成为主导产业。

- 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成为主导,经济结构多元化。

5. 区域经济的影响因素:- 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等。

- 社会条件:如人口、文化、政策等。

- 经济政策:如税收、投资、贸易等。

6. 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 产业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 区域一体化: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 创新驱动:鼓励科技创新,提高区域竞争力。

7. 区域经济的规划与管理:- 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优化空间布局。

- 产业布局规划:根据区域特点制定产业发展战略。

-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8.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区域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 区域特色发展: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形成特色经济。

9. 区域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全球产业链:区域经济融入全球经济,参与国际分工。

- 跨国公司的作用:跨国公司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10. 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生态保护,实现绿色发展。

- 资源节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归纳,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的基本概念、特征、分类、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发展战略、规划与管理、协调发展、全球化趋势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区域经济学重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区域开发: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力资源: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人力资本: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产权: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收入和可让渡性的权利。

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区域经济开发:区域经济开发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经济的过程区域经济发展: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产业结构:指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情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区位商: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地区生产专业化: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布局指向:在各种因素和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大范围区域的产业布局往往具有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趋势。

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职能各异、规模不等、经济社会密切联系的城镇群体所组成的空间体系。

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分布的学科,它对产业、劳动力、资本、技术创新等要素在地理区域内的流动与分布进行科学分析,揭示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及其形成机制。

以下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区域发展差异理论区域发展差异理论主要研究为什么不同地区存在经济发展差异。

其中,区位理论认为地理位置是决定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地区禀赋理论强调地区资源禀赋是影响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

此外,区域创新理论认为技术创新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地区发展差异中起着重要作用。

2.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地区内生产要素的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其中,新古典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本理论则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

此外,研究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于理解区域经济增长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学理论也涉及到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

区域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区域发展规划、区域产业政策、区域创新政策等。

其中,区域发展规划是指通过制定规划方案来引导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产业政策则是指采取措施来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创新政策则是指通过支持技术创新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来推动区域经济创新。

4.区域间贸易与一体化区域经济学理论还涉及到区域间贸易与一体化的研究。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区位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有助于解释不同地区间的贸易现象。

此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研究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现象,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

5.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对经济活动的密集程度、经济规模、劳动力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

城市经济学理论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升级理论、城市职能划分等。

6.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总体而言,区域经济学理论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地理、经济学、政策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区域经济学重点笔记

区域经济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导论1 区分经济区域和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的标志:1956年胡弗《区域经济学导论》(1)区域经济学所研究的空间:经济区域。

(强调空间)①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多为具有相对完善的点、线、面结构的功能区。

如:地域生产综合体、行政—经济区、核心—边缘区,通常为异质区。

②人们出于研究的目的划分的经济区域,通常属于同质区。

(2)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区域经济。

(强调经济活动)①区域经济指的是特定的经济区域及其相互之间经济活动。

②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或国际经济的组成部分。

¥③在通常情况下,区域经济并不具有宏观经济的基本属性。

④国家尺度以下的地方经济,以及城市经济都可以被看作是区域经济。

⑤在中国,区域经济往往还特指行政区经济。

2 经济区域的特点。

(1)、有限的空间。

(2)、往往包括在一个国家的疆域内。

(3)、经济上完整。

(4)、在经济系统中具备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3 古典区位论的缺陷。

(1)假设前提是完全竞争(2)部门最优与整体最优往往不一致¥(3)自由竞争下的自由放任往往导致区际间不平衡(4)研究方法局部均衡,静态(5)单纯考虑纯粹的经济因素,忽略了创新环境、制度变迁、不确定的政治因素、社会文化背景等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区域早期区位论:重商主义贸易观古典贸易与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斯密) 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古典的区域经济学时期——古典的区位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市场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论的发展:1)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2)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作出接近区域实际的、可具有应用型的区域模型第二章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区位与区位决策的含义。

(1)区位:指可以供(经济)活动选择的位置或者是(经济)活动位置的确定过程。

区位通常指经济活动出现的最有利的有限空间范围。

(特定空间,寻找最优空间过程)(2)区位决策:人类在自己的社会生活中,不得不为自身或所代表的机构(企业、社团、政府等)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

区域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汇编

区域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汇编

2
2
4)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 5)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促进区域发展 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1、评价内容: 1)生态环境调查:影响因子、环境状况与特征、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因子确定与筛选、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标准与方法、评价
分级与分类 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建设项目评价、生态环境趋势分析、规划环境影响 2、评价方法 第三节 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一、基础理论 1、生态学理论 1)相互制约与相互依存理论 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规律:十分之一定律 3)负荷定额规律 4)多样稳定规律 5)地域分异规律 2、环境经济学理论 1)环境与经济对立统一理论 2)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藕合理论 3)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内部化理论 3、可持续发展理论 4、“阳光经济”理论 二、区域发展中的外部性与区域间环境问题 1、外部性的概念 2、外部性与生态环境问题:外部不经济性导致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失衡、环境破坏 3、外部性的解决对策:政府管制、经济激励、自愿协商、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 第三章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分析 一、区域经济背景 1、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 1)区域经济:一定区域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
3
3
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3、我国区域文化背景与区域经济
中华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中庸、凡事不走极端) 三、区域历史基础分析 1、分析方法:横剖法 2、分析内容:
1)区域历史沿革 2)区域重要经济社会历史事件 3)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 第二节 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 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一)作为生产者 1、人口数量:影响资源开发利用和生产规模 2、人口素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 3、人口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布局 (二)作为消费者 1、人口数量:影响区域市场规模、劳动力资源供应、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供给 2、人口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 3、人口迁移与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 二、区域人口结构与人口增长分析 1、人口结构分析:性别、年龄、职业、民族 2、人口增长分析:自然增长、机械增长 三、区域人口素质分析 1、身体素质:评价指标 2、文化技术素质:评价指标 3、思想素质 四、劳动力供应分析 1、区域劳动力的质和量 2、区域劳动力就业与失业:下岗、劳动力转移、门槛效应 3、教育成本与收益 五、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 1、适度人口:概念 2、人口容量:概念 第三节 政策与制度 一、政策与区域发展 1、区域政策目标:实现的目的—快速增长、稳定增长、平衡增长 2、区域政策工具:直接控制措施、间接控制措施 3、区域政策感应:区域政策效应评价 二、制度与区域发展 1、区域制度:政府行为及行政运作方式、经济制度、人们观念 2、制度创新与区域发展 1)强制性制度创新:政府推动与实施 2)诱致性制度创新:政府与非政府推动与实施 第四章 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

区域经济学重点

区域经济学重点

高婷婷区域经济学重点第一章:1、区位论的概念、发展:1)以单个厂商区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2)研究①古典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韦伯、克里斯、廖什区位:厂商生产活动的位置;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的核心问题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理论的发展:单个厂商发展为地区总体经济结构;理论推导转向区域模型;从第一、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不仅考虑生产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到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2、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以人地关系的区域差异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理科学;从古典的单个厂商生产组织研究扩展到产业区位分析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和区域经济配置。

3、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1)区域结构2)区域经济活动组织3)区域地域结构及其组成单元4)区际分工与联系5)区域经济政策4、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概念;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研究范围和层次,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3)科技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选择最佳区域经济模式,提供了最好的区域经济环境;4)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区域经济学(新区域经济观):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5、区域经济(名词):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第二章1、基本概念: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志为一定的空间坐标;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区位决策:决策主体的区位决策过程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2、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绝对优势理论;1)地域分工理论(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相对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2)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大国经济的区域发展规律):①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增长极理论②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3)经济增长理论4)现代区域经济理论①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体系: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共同市场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综合发展战略理论②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③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④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循环经济第三章: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合作,相互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部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绪论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 区域的概念和类型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包括经济区域、行政区域、自然区域等不同类型。

区域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区域,即具有相对完整性和特定功能的经济活动空间。

2.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西方区域经济学起源于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1826年提出的农业区位论。

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形成。

20世纪6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扩展以及各国政府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方面。

3.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并没有区域经济学科的研究,主要是经济地理专业。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产业布局学的发展,中国的区域经济学逐渐形成。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区域经济学在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开发行动和地域整治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理论体系。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区域发展与区际关系协调,着重于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关系。

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产要素配置、产业聚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区域竞争与合作、国民收入区际分配与政府调控、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

3.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宏观和微观分析、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等。

此外,区域经济学还借鉴了地理学、规划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性研究方法体系。

三、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1. 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背景,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2. 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包括:空间差异性、集聚性、开放性、动态性、综合性等。

区域经济学重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重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重点整理一导言1.经济区域概念及三个特征:经济区域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一般按照地理、行政、文化、经济特征划分。

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是人类经济活动及其必需的生产要素存在和运动所依赖的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2)、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区域是区内各经济主体在经济上紧密联系,社会、文化趋于或融合为一体的地域空间,不仅区域内部经济主体具有独立性,而且任何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也有较为明显的功能差异或界面分割,各区域相对独立,具有能够组织和协调内部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能力。

(3)、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一个独立的区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它是在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优化调整自身组织结构、发挥自己独特功能的单位。

2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从宏观角度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各个区域间的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科。

目的是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二第一章(一)屠能的农业区位论1屠能,nen区位理论的鼻祖。

1820-1830,初步形成的标志《孤立国》屠能。

2形成背景(1)19世纪初,德国的农业面临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了耕作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

(2)屠能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

(3)假定:“孤立国”。

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社会经济单位。

3屠能圈理论的含义(1)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2)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利润=产品价格-(生产成本+运费) >0即:P = p - (c + t)4、屠能圈农业布局6层次(1)自由农作圈,蔬菜和牛奶等鲜活农产品。

(2)林业圈,木材,用于能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卷面安排:1、填空(10)2、名词解释5-6 3、简答题3-4 4、计算题5、论述题第一章导论1、区域】: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2、区域的经济学概念】:是指便于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经济活动而以整体加以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织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能力,常由一个以上高级循环占重要比重的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以及广大乡村地区所组成。

3、区域的内涵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范围。

2)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驶控制权。

3)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

具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结构,能独立的组织与其他区域的经济联系。

4)任一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4、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3)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4)商品和劳务的不完全流动性5、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区域结构、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区际分工和联系、区域地理结构及组成单元、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结构是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去也内任何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到区域的任何部分。

(待补充)第二章经济活动的区位第一节基本概念一、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经济区为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经典理论:1、古典区位论18世纪,欧洲古典经济学家,如康提隆、斯密、毕什等探讨并论述过运费、距离、运输等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特点: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出发,研究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2、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杜能V.Thünen,区位论的鼻祖,《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开创经济过程与空间的联系1820-1830背景:19世纪初,德国农业面临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耕作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

杜能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

3、龙哈德区位三角形理论背景:19世纪中叶以后,西欧的机器大生产空前发展,基础性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区位问题提到日程。

1880,德国经济学者W·Launhaldt提出由原料产地、燃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构成的“区位三角形”。

(此处计算题)4、韦伯工业区位论背景:十九世纪初,产业革命,人口向大城市集中。

韦伯(A·Weber)据1960年代后德国和西欧工业发展,吸收龙氏最小费用区位的概念,补充修正,加以数学推导,建立推理和应用的区位论体系。

理论假设企业以成本极小化为原则决定设厂区位。

成本因素中只有运费和劳动费和区位相关,进一步专注于运费最小地点的计算。

最小费用点的三个指向,即决定工厂最佳位置的因子主要有:运输成本、劳力成本、集聚近现代区位论:5、克里斯托勒的中心地理论也称城市区位理论理论背景:德国,Walter. Christaller,把区位论由古典学派转换为近代学派。

1930《德国南部的中心地》。

建立步骤:既运用经济学原理,又通过地理调查树立样板,从研究地图上聚落分布开始,通过调查研究,据已有区位理论,确定个别经贸活动市场半径。

引进空间组合概念,形成多中心商业网络。

将各种经贸活动(工业区位、城市、交通线等)的集聚纳入一套多中心网络的等级序列中。

在探讨市场中心和服务范围关系结构时,形成六边形市场区模型。

确立中心地原理。

6、廖什景观理论假定:工业中心周围是农业区域,居民是工业品的购买者;居民偏好相同,有相同个人需求曲线。

工厂规定价格,运费由消费者负担。

只要这些居民的需求有价格弹性,有两种情况并存:距离中心点越远的居民需求越少;以工业所在地为中心的半径越大,到中心点购买工业品的消费者就越多。

没有新企业加入,工业区位主要由对产品需求量来决定。

工业如果设在它能够吸引足够数量的消费者的地点,就能获得利润,否则就不能获利,不能获利地点,就不宜成为工业所在地。

廖什公式:RK=(PK-CKX)QK-FK或单位产品利润公式:rK(x)=pK(i)-aK(j)-cKxPK 、pK(i)是区域j生产的产品或单位产品k在i区域的售价,CK X分别是单位产品k的单位距离运费和i到j的距离,QK FK分别是产品k的生产产量规模和固定成本。

aK(j)是区域生产单位产品k的成本。

对产品的需求取决于4个因素价格高低、需求强度、市场半径、单位距离的产品运输成本。

廖什景观:将市场网络按照经济法则排列,所形成的具有等级序列的空间分布称为经济景观。

在自然条件和人口分布密度均质的情况下,经济景观有规律扩展,形成三角形、聚落和城市分布、六边形市场区形。

六边形最接近圆,具有比其他多边形运送距离最短的特点。

所以,需求可达极大化7、现代区位论的进一步发展区域科学:以区域经济综合开发和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计量经济学、系统分析方法,编制区域总体模型。

艾萨德把单个厂商最佳区位扩展为区域的综合发展,建立区域空间的总体均衡,完成区位论向区域经济学的转变。

人文地理学:从区域角度,考察区域系统的结构和内部机制,模拟和预测区域的发展过程,用数量统计、投入—产出、线性规划等数学方法。

贝里、赫格尔斯特兰、巴尔特尔斯、哈格特。

第三章: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工与区域空间的形成第一节经济聚集与城市的形成1】规模经济:伴随生产能力的扩大而出现的单位成本(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包括工厂和企业规模经济。

2】聚集经济:即外部经济,指某一经济行为者带来的,但他本人无法占有而其他人也能获取的利益。

聚集经济的表现:1)社会生产条件和辅助行业所提供的专门服务的共享;2)技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3)形成有较高效率的地方劳动力市场;4)企业之间增强信任感,促进合作,结成企业之间网络;5)竞争与合作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氛围。

第三节城乡联系与区域的形成一、城乡联系的有关理论1、马克思恩格斯的阶段论:分工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分离;2、非均衡增长理论和城市中心论: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导致资源要素至上而下的流转。

城市→乡村。

3、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有关城乡联系的新的理论1)利潽顿:发展政策对城市偏向的城乡关系导致城乡差距;2)科布纳基:社会基本结构作用的结果,是依附于社会进程的一种关系。

3)朗迪勒里:对相对分散的聚居区的战略性投资,促进自下而上的发展。

城乡平衡发展模式;4)斯多尔和泰勒:农村自下而上发展的成功四个方面:政治相对自主;价格偏向;剩余出口;网络交通联系。

5)麦吉:提出DESAKOTA概念即同一地理区域上同时发生的城市性和农村性的行为。

二、城乡联系模式1、城市-工业导向模式:以城市为中心,吸收农业中隐蔽的劳动力,促进国民收入中利润份额的提高,再投资,循环往复。

2、小城镇发展模式:弗里德曼:强调广大农村地区小城镇发展,通过合理的城乡联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经济与社会均衡法发展的新格局。

费孝通:在农村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

3、Desakota 模式:城乡边缘区不仅包括大城市郊区、交通线路沿线地带,也包括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聚集区。

4、农村综合发展模式:托达罗、斯多尔、泰勒认为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落后是因为片面强调对工业部门的投资,忽视农业部门。

提出农村发展的政策与建议,重视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就业与城乡收入差别;职业教育为农村及农业提供人才。

三、城乡联系的途径1、从佩鲁到布代维尔的联系通道——增长极2、米尔顿.桑托斯的分享空间与城乡联系通道——高级循环与低级循环在不同等级城市中的分布模式为城乡联系通道提供新的依据。

第四章 区域经济增长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要素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区域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影响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是资本积累的源泉之一。

2)劳动力资源:劳动力的数量、行为和素质影响区域增长;3)资本:形成类型有外延性(提高储蓄率、投资转化率及资本形成率)和内涵型(提高资本利用效益)。

途径主要为储蓄。

4)技术:决定要素组合,改变劳动对象和手段,提高劳动力质量,促进产业结构变化以及技术创新的重要性;5)结构变化:就业结构(劳动力素质)和组织结构(资源的有效利用);6)制度安排、基础设施:政策导向带来创新能力差异。

第二节 区域经济增长模型一、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模型(p174-176)产出增长率的标准定义资本增长率定义方程劳动增长率定义方程区域i 吸引其他区域的资本和劳动力的能力分别和该区域对资本的回报、对劳动的回报与其他各区域对这两项回报的差异相关。

1、核心思想:某一区域资本的回报率与该区域资本/劳动比率成反相关,劳动的回报率与这个比率成正相关。

资本与劳动在区际流动反向,资本与劳动各自回报率在区际趋于收敛。

2、结论:应让市场发挥作用,采取无作为的区域经济政策。

3、不足:忽视区域之间的差异;忽视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效果(假设不变的规模回报);忽视技术和创新在空间的扩散;人口迁移模型过于简单(移动成本和(1)()()i i i i i i i i ij j i i i ij j ji i j ji i j y a k a l t S k k V l n m k f R R m f W W =+-+=±=±=-=-∑∑政治文化自然等因素);资本的区际流动仅是回报率的区际差异的函数,过于简单。

二、出口基础模型1、核心思想: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前者向后者提出需求,决定了区域和城市经济的规模,决定了后者的经济活动。

区域和城市经济的增长取决于两部门的比例。

也就是说取决于区域外需求的扩张。

2、乘数:基础部门规模增长所带来的区域和城市经济整体规模增长的倍数。

M=T/B T为区域和城市的总就业量,B为基础部门就业量。

三、以运输成本为空间变量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难题:如何将空间因素或区域因素引入模型?第三节区域经济增长模式一、工业化的一般模式:西方发达国家英美的工业进程8世纪后期技术进步(蒸汽机)纺织业、煤炭业、钢铁业等发展—圈地运动—农民进城劳动—海外市场拓展—资本积累—二战发达国家工业化的特征:1、资本积累方式:扩大农产品的价格差,农业剩余向工业转移;收入分配向资本积累转移;海外拓展,经济掠夺。

2、结构演化:纺织业—钢铁、机械制造、造船、建筑业—新兴产业(服装,家具,橡胶)—高科技产业(电子计算机、飞机制造、原子能利用)二、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前苏联中、日、印非均衡发展模式,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用各种经济手段和非经济措施,优先发展重工业,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