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铜仁一中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铜仁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铜仁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铜仁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依稀荷塘李建臣①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让我神往多年。

②当我跨入清华校门时,第一个愿望便是尽快一睹荷塘的风采。

③记得当时班上有个同学,带了一台海鸥相机来为大家拍照,成了全班焦点。

七嘴八舌之后,几个拍摄点便确定下来。

一是工字厅,建于乾隆年间,雕梁画栋如翚斯飞,门楣高悬咸丰御匾;二是清华学堂,德国古典建筑范式,青砖红瓦廊柱白墙,清华教育发端之地;三是水木清华,山林环拢一泓碧水,玉阶朱阁古韵流芳;四是融会古希腊和拜占庭艺术风格的大礼堂……④见此情形,我真没有勇气提议荷塘了。

⑤不久开展义务劳动,我们被带到校园西北角的荒岛挖土清淤。

偶然间我探询一句荷塘在哪儿。

不料老师的回答令我目瞪口呆:此刻正在清淤的这片壕沟便是荷塘!⑥真是造化弄人。

面对眼前的荒芜萧飒、满目狼藉,我怅然若失。

这便是我魂牵梦萦、寤寐以求的荷塘么?蓦然间,脑海中闪过一句“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⑦秋风瑟瑟,暮雨潇潇。

眼见得绿色渐次褪去,黄叶倏然飘落,心中那莫名的挂念却未曾消匿。

除了晨练,间或也会带上笛箫,于荒岛僻静处吹上一曲《汉宫秋月》,思绪便随着袅袅余音,游弋于空山幽谷冷雨寒窗、荒野孤雁大漠残阳。

若偶得燕雀应和,则有喜遇知音、对影三人的感觉了。

⑧所谓荒岛,乃十亩大小的土丘。

岛上三面土山,高丈余,南向平阔,远看犹如一张坐北朝南的龙椅。

周围壕池环绕,宛若玉带。

南侧玉带之外有土山横亘,恰如影壁;岛内兔葵燕麦虬枝盘曲,碎瓦朽木残垣依稀。

西北有汉白玉拱桥凌卧沟池之上,隐约寻履胜境;东南有木栈折桥与对岸相连,仿佛曲径通幽。

整体形貌虽苍凉残败,然构局中规,同条共贯意蕴不凡。

⑨翌年春天,岛上矗起一块石碑,上书“近春园遗址”。

碑铭揭开了荒岛身世。

⑩原来康熙年间,皇家大兴土木,从各处广征奇石异木,于北京城西北修建三山五园。

2018-2019学年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铜仁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半期考试语文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

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

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

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

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

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中语文7涉江采芙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最新整理)

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中语文7涉江采芙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最新整理)

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中语文7 涉江采芙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中语文7 涉江采芙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中语文7 涉江采芙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涉江采芙蓉兰泽、芳草、芙蓉、长路、旧乡。

其中最重要的意象是——芙蓉:亦称荷花、莲花、芙蕖、菡萏①兰与芳草指的是江边的芬芳馥郁的水草。

香花美草在屈原时代就被赋予善与美的高洁品性,后代诗人又把穿着、佩戴、饮食香花美草比喻为刻苦自修。

②旧乡则代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长路、旧乡"正把游子对“故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③芙蓉:君子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品质高洁、气质优雅、姿态优美、仪表庄重的代言。

佳人之花-—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爱情之花—--—-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2017年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商丘市一高XXX一、导语设计师:XXX《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

对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别离的哀音在真纯的古典文学世界回响不绝。

山隔水阻,风雪塞途,游学仕宦,战争行役……一朝分别,音讯杳然。

漫漫时光使分别化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让别离酿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显得格外真挚动人。

今天,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走近涉XXX的有情人。

书写题目《涉江采芙蓉》出示幻灯片师:请看研究目标:1.诵读诗歌,品味诗歌含蓄隽永的语言。

2.品析意象,体会诗歌深沉真挚的情感。

二、研究过程师:那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首诗歌,让我们初步感知这首诗歌。

涉XXX,XXX。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生读。

师:这位同学对字音、断句的把握非常到位,但是对情感的把握稍显不足。

跟着这位同学的朗读,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这首诗歌,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生:一对男女恋人分离相互思念着对方的故事。

师: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呢?生:同心而离居。

师:我详细地问问,是谁在涉江采芙蓉呢?他的目的是什么?生:女子师: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女子而不是一位男子呢?生1:因为采芙蓉的应该还是女子,如果是一位男子采芙蓉,这个画面也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生2XXX《荷塘月色》里也说:XXX是江南的旧俗……XXX的是少年的女子。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呢?生:男子。

师:那你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呢?(你为何把他想象成一位男子呢?)生:诗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我认为古代离开家乡,外出生活的应该是男子,而女子一般是不离开家的。

而且男子也可以采芙蓉,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一般给别人送花的都是男子。

师:你们谈了自己的见地,而且从诗歌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老师觉得都不错,但是我发现无论你们的谜底是什么样的,都有一个配合的特性:都认为是一对星散的恋人在相互思念着对方。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教学目标1.吟咏诗韵,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寻找诗眼,体悟诗歌情感。

3.分析诗歌抒情主人公形象,商讨《涉江采芙蓉》视频创作;描摹意象,体味诗境,绘制视频封面。

教学重点吟咏诗韵,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寻找诗眼,体悟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抒情主人公形象,商讨《涉江采芙蓉》视频镜头创作;描摹意象,体味诗境,绘制视频封面。

教学过程导入课题,明确任务1.导入课题有一组诗作,南朝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说它“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明胡应麟叹其“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

这组诗,就是南朝萧统收录在《昭明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东汉朝堂,宦官外戚交替专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

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

他们背井离乡,辞别父母,留下妻儿,然而往往一事无成,因此诗中“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2.明确任务本节课学习任务:《涉江采芙蓉》诵读视频策划会。

11月,以“家乡"为主题的诵读视频比赛,不少同学与它失之交臂。

为更好的迎接下一次诵读视频比赛,班级启动了诵读视频策划会,选择《涉江采芙蓉》为诵读作品,这节课我们一起进行诵读视频的策划和商讨。

学习任务一:吟咏诗韵,定基调1.初步诵读,体悟感情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体悟情感。

(1)听录音跟读。

优美动人的诗歌吟诵,是诵读视频的灵魂。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跟随录音诵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诗歌节奏吧!(2)指名朗诵,师生评议。

2.寻找诗眼,体悟情感诗眼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是我们理解诗歌情感的一把钥匙。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找出这首诗的“诗眼”,并用心体悟诗歌情感吧!通过刚刚动情的吟唱,你找到这首诗的诗眼了吗?对!就是“忧伤"——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高一必修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教学设计设计2022 涉江采芙蓉教案教学设计设计一等奖

高一必修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教学设计设计2022 涉江采芙蓉教案教学设计设计一等奖

高一必修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教学设计设计2022 涉江采芙蓉教案教学设计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和诗歌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句诗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有没有听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一般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

但是,最可怕的距离,是两个人的心明明贴的很近,却不能在一起。

这是怎样的一种伤痛?今天让我们走进《涉江采芙蓉》,共同感受诗中挥之不去的思念与忧伤。

二、介绍文学常识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文人作品,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用平浅质朴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之情。

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

2、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3、《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学生自读一遍诗。

2、听范读一遍,跟读一遍,教师做朗读指导。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3、下面来练习朗读,朗读时想象诗句的画面,感悟诗句的情感。

四、品读鉴赏逐句解读鉴赏诗歌,师生交流,讨论。

1、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贵州省铜仁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人教版高一下册

贵州省铜仁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人教版高一下册
先生曾提出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的八字箴言:“博采、精鉴、深味、妙悟”,他写有一篇学术随笔《学问的气象》,认为作诗讲究气象,做学问也讲究气象。“学问的气象,如释迦之说法,霁月之在天,庄严恢宏,清远雅正。不强服人而自服,毋庸标榜而下自成蹊。”这分明是对学问诗一般的礼赞!
先生在北京大学执教50余年。如今,已是北大名师的葛晓音教授曾撰文,深情回忆当年听先生讲课的情景:“他的课着重在诗歌的意境和艺术表现,正是学生们最为渴求的内容。而他的讲课艺术也和他讲的内容一样,非常讲究。节奏的快慢疏密、声调的抑扬顿挫,都把握得恰到好处,让学生跟着他清晰的讲解进入意境。”
老于开始修鞋了,虽说他是钳工出身,可毕竟隔行如隔山,最初艰难的日子可想而知。有时一天下来,累得头昏眼花,不但没挣到钱,反而还得包赔损失。今天手指磨破了,明天手掌叫改锥扎了。还有一个让他头痛的问题,由于不会修鞋,来的顾客一天比一天少了,照这样下去,小枣回来他怎么交代呢?俗语说“急中生智”,他把小枣的遭遇和临时看摊的原由以及在小枣没来期间他免费修鞋用毛笔字写下,挂起来。这一招果然灵验,顾客非常理解老于,都向他伸出大拇指。
5.小说中的老于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6.为什么老于被烟卷烫了还傻笑?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9题。
袁行霈先生的诗意人生
今年4月,是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先生的80华诞。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满怀敬意,为先生塑了一尊青铜头像。头像传神至极,眉宇间透露出他诗意人生。
修鞋摊
左岸
于守桥临近下班的时候,手机响了,是小枣来的电话,说有急事找他。小枣是来自乡下的小姑娘,像一瓶未开封的纯净水,在这个城市的城乡结合部的一个角落,摆了一个三平米大小的修鞋摊。老于天生八字步,两只脚后跟外侧先着地,时间长了鞋就容易磨偏,偏大了,老于就去找小枣修鞋,一来二去就和小枣熟了。

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18-19学年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语文)

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18-19学年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语文)

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开学考试高二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增加古诗文背诵不是负担是捷径①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加到了72篇。

有声音说,这为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

其实如果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

②从现代语文教育本身看,背诵篇目增加的幅度很大,但若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及民国时期的私塾教育相比,则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

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也能够背诵数十万字。

唐宋以来,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书经》《仪礼》《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

有些人甚至背诵的更多,如顾炎武、戴震都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

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他们也都有出色的背诵功夫。

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谈到,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而王国维则当即背诵了《西京赋》。

③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这至少包括如下几点:④多感官参加背诵活动过程。

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即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还加上头、身体的动作。

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早就指出:“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些印象就会越牢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更加容易。

”因此,如果一个教师想使学生牢牢记住什么东西,那么他就应该注意尽可能让儿童更多的感觉器官,如眼、耳、口、肌肉运动的感觉来参加识记。

⑤最大限度发挥儿童时期听觉记忆的作用。

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高考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专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高考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专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中寡妇杜荀鹤①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②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③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释】①杜荀鹤:字彦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县)人。

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②柘:树木名,叶子可以喂蚕。

③旋斫:现砍。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抓住“衣衫”“鬓发”等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的刻画出寡妇贫困痛苦的形象。

B. 颔联“犹”“尚”二字与尾联“任是”“也应”前后呼应,不管百姓如何困苦,横征暴敛依旧无处不在。

C. 此诗虚实结合:前三联虚处着笔,具体形象的写出寡妇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生活,尾联谊感慨升华主题。

D. 颈联“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采用加倍强调的艺术手法,极力渲染了寡妇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

(2)此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同情——农妇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

②揭露控诉——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横征暴敛无处不在。

【解析】【分析】(1)C项,错在“前三联虚处着笔”,前三联是对山中寡妇的形象和困苦的生活做了描写和叙述,应该是实处着笔。

故选C。

(2)本题中,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麻苎衣衫鬓发焦”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强调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寄寓了诗人对山中寡妇的同情。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 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表达了对不顾人民死活、横征暴敛的统治者的控诉。

故答案为:⑴C;⑵①同情——农妇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

②揭露控诉——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横征暴敛无处不在。

2018-2019学年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离开长安是郁闷的,但离开长安这个是非之地后,诗人也得到了平生以来第一次真正的释放。

一路的江山好景,一路的放声吟唱。

走到哪,哪儿就是诗章,哪儿就有人传唱,妇孺儿童争相传颂,把一段迁谪当成了诗旅,把江州当成了人生诗旅的时光。

影响千数百年的诗歌名篇,如珍珠般撒落,在诗歌的浩瀚星空中。

条件是艰苦的,困难是不可避免的。

水土不服,地低潮湿,黄芦苦竹,寂寥无事,知音难遇。

诗人的灵魂遇滩搁浅,诗人的精神世界出现的空荒。

因而诗人也更为敏感,更加多情,更加伤感。

流落异地的京城歌女,寄以同情之泪,哀人亦自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百年前的田园诗祖陶渊明让他缅怀,寻踪访迹,寄托高思。

秀丽的大自然更是涤荡心胸,匡山锦绣,让他着迷,一有闲暇,便选胜登临,抒怀写志,让他的与锦绣河山,,妙趣横生。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走到哪,哪儿就是诗章,哪儿就有人传唱,妇孺争相传颂,把一段迁谪当成了诗旅,把江州当成了人生诗旅的时光。

B.走到哪,哪儿就是诗章,哪儿就有人传唱,妇女儿童争相传颂,把一段迁谪当成了诗旅,把江州当成了人生诗旅的时光。

C.走到哪,哪儿就是诗章,哪儿就有人传唱,妇孺儿童争相传颂,把一段迁谪当成了诗旅,把江州当成了人生诗旅的驿站。

D.走到哪,哪儿就是诗章,哪儿就有人传唱,妇孺争相传颂,把一段迁谪当成了诗旅,把江州当成了人生诗旅的驿站。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诗家不幸江州幸。

江州成就了千古诗人,也迎来了诗人千古。

B.江州成就了千古诗人,也迎来了诗人千古。

诗家不幸江州幸。

C.诗家不幸江州幸。

江州迎来了千古诗人,也成就了诗人千古。

D.江州迎来了千古诗人,也成就了诗人千古。

诗家不幸江州幸。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熠熠生光空前绝后妙笔生花相辅相成B.容光焕发前所未有妙笔生花相辅相成C.容光焕发空前绝后生花妙笔珠联璧合D.熠熠生光前所未有生花妙笔珠联璧合【答案】1. D2. C3. D【解析】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涉江采芙蓉》 说课稿

《涉江采芙蓉》 说课稿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涉江采芙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涉江采芙蓉》。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本单元所选诗歌主要是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东汉时期的文人五言诗,出自《古诗十九首》。

这首诗以简洁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相思怀人的情境,抒发了游子思乡、爱人相思的真挚情感。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在初中阶段积累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知识和方法,对诗歌的基本要素,如意象、意境、抒情方式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诗歌中蕴含的深层情感和文化内涵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和深入。

此外,由于时代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差异,学生可能对古人的情感表达和思维方式感到陌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

掌握诗歌的抒情方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中蕴含的相思之情,感受古人对爱情和亲情的珍视。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掌握诗歌的抒情方式,如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等。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芙蓉”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体会诗歌中“对写”手法的妙处。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
时间安排
每个课时45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课程结束后,留 出一定时间供学生提问和交流。
02
芙蓉文化与历史
芙蓉的起源与传说
01
芙蓉的起源
芙蓉原产于中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唐 代就有相关记载。
02
芙蓉的传说
相传芙蓉是王母娘娘的瑶池仙花,因触犯天条被 贬至人间,成为美丽的凡间花卉。
芙蓉在古代诗词中的象征意义
表情与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理解舞蹈所表达 的情感内涵,通过面部表 情和肢体语言传递出内心 的感受。
学生分组排练展示
分组排练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负责人,组 织学生进行排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 织能力。
排练成果展示
每个小组在公开课上展示自己的排练成果,接受 老师和同学们的点评和建议,提高学生的表演水 平和自信心。
该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明 快,情感真挚动人。诗人通过对 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内
心的感受,使读者产生共鸣。
诗中意象与意境的营造
意象的运用
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芙蓉”、“兰泽”、 “芳草”等,这些意象不仅构成了优美的画面,还寄托了 诗人的情感。
意境的营造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清新、宁静、优 美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相交融,使读者能 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03
涉江采芙蓉的文学解读
《涉江采芙蓉》原文赏析
诗歌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汉代的一首文 人五言诗,被誉为代表作之一。 诗歌以涉江采芙蓉为引子,表达 了诗人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诗歌内容
全诗运用比兴手法,通过描绘涉 江采芙蓉的场景,引出诗人内心 的情感。诗中采用对写手法,将
离情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 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 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这首诗怎样诵读更有情味?试着读一读。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思妇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游子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共同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3 比诗歌异同
比较《涉江采芙蓉》与《上邪》在诗歌 内容和情感表达上的区别。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内容 手法 语言风格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涉江采芙蓉
语言质朴自然
表达婉转曲折
意味隽永
“浅而能深、近而能远”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
总结
➢ 知人论世,理解内容 ➢ 因声求气,涵泳诗韵 ➢ 缘景明情,感悟意境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
1 品诗歌新名 2 析抒情主体 3 比诗歌异同
学习目标
1、通过“知人论世” “吟咏诗韵” 的诗歌阅读方法,感 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悟“悬想”的手法,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3、体会诗歌“浅而能深、近而能远”(胡应麟《诗 薮·内编》卷一)的艺术特色。
“知人论世”——《古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
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
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
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春日忆李白》
➢ 分析手法,体会情感 ➢ 比较探究,明晰特性 ➢ 思摩经典,传承文化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探讨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以及如何通过朗读和赏析来深入 理解诗歌。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智能图形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智能图形项正文
时间安排:10分钟,其中5分钟用于分组讨论,3分钟用于学生代表发言,2分钟用于教师点评和 总结。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0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标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标
05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和教师讲解,掌握诗歌鉴赏的 方法和技巧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 意赅的阐述观点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总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回顾学生表现和课堂互动情况
布置相关练习和思考题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内容
06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涉江采芙蓉》的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 诗歌主题与艺术特色
《涉江采芙蓉》的背景与作者简介
后人广为传颂和赞誉。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本背景介绍:涉江采芙蓉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文学风格
文本内容解读:对涉江采芙蓉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进行深 入剖析
文本语言赏析:欣赏涉江采芙蓉中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文本意义与价值:探讨涉江采芙蓉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现 实生活的启示
诗歌主题与艺术特色
04

【解析】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0年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

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

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

《涉江采芙蓉》的前世今生

《涉江采芙蓉》的前世今生

《涉江采芙蓉》的前世今生
赵利
【期刊名称】《教育艺术》
【年(卷),期】2022()6
【摘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古代诗歌单元,编选的是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分别是《<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是一篇传统篇目,过去只注重对主人公是谁的探究,而对最后一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挖掘不够。

笔者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这一结尾进行研究,挖掘出更多意义,发现了《涉江采芙蓉》的前世今生。

【总页数】1页(P21-21)
【作者】赵利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第一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政府采购法的今生后世与招标投标法的前世今生--看似问过去,实则问未来
2."可可托海的前世今生"教学设计(湘教版)
3.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前世今生——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前世今生
4.基于概念演变史与元素观建构的九年级化学复习课--以“再探元素的前世今生”教学为例
5.语文单元教学的前世今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江采芙蓉
教材分析:
《涉江采芙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二的第二单元“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的《古诗三首》。

从整体上看,必修二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的诗歌及其发展,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而这首古体诗不论是诗歌内容,还是在艺术思想都已经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完全担得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样的编排有助于学生从这首诗歌入手了解中国诗歌的发展,便于由浅入深地学习我国的古典诗歌。

对于本首古诗所表现的内容,历来存在争议,该诗首先说采香花芳草打算赠送对方;然后说所思之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遂;最后说人各一方,忧伤难遣。

但是现代人在解读时却有两种思量:一则说这是女子思念爱人的闺怨之思,一则认为这是以思妇之闺怨内含游子思乡之情,感情变化曲折悠长,精妙非常,值得学生去研读赏析。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和体验之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这首诗的表面内容。

再者学生对于诗歌的解读理解还停留在感性、直观的阶段,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和情感,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应通过激趣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度的注意力,这是好的课堂的必要条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构建诗歌的画面,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曲折的抒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涉江采芙蓉》的改写,把握诗歌内容,深入体会诗歌情感,并通过此活动了解中国诗歌由四言变五言的转变过程,了解《古诗十九首》的重要地位。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了解并学习《古诗十九首》含蓄、曲折的抒情方式。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来描摹诗歌画面;
2、学生质疑、诗歌改写活动。

3、抒情主人公及诗歌主题的探讨与确定,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的掌握。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师生探究
3、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歌曲《长亭外》导入。

离别相思主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题解,请学生介绍古诗十九首,老师补充。

这首诗歌为何没有标明作者呢?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它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非一人一时所作。

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由一批游宦在外、落魄失意的下层文人所作。

多游子、思妇题材,语浅而情深。

《古诗十九首》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钟嵘则称之为“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

2、初读,定基调。

(1)教师范读,正字音,定基调。

思考,这首诗歌表现的是怎样的情感?能否在诗中找到直接表达情感基调的词语?应该怎样来读。

感情基调——忧伤;
朗读时声音宜低沉、节奏缓慢一点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学生单个读,或是男女生分开读
(3)学生齐读
三、学生讨论、质疑,师生探究
1、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有没有不能理解的字词,请一位同学疏通诗意。

2、读了这首诗,你还存在哪些疑问?小组进行讨论,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我们共同探究。

(内容、语言、结构、表现手法)
学生提问,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四、诗歌主题探究
全诗的画面感很强,请同学们自读一遍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给每幅图画取个标题,并谈谈此画面给你的主观感受。

明确:一幅采莲图;一幅望乡图。

全诗共八句,前四句是采莲图,后四句是望乡图。

能否给每幅图加上一个主人公呢?并说说你的理由。

引导学生赏析两幅图画,感受诗歌情感内涵。

(一)如果主人公是男子,应该怎么来解读这幅画面呢?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情感?
表达游子思乡怀人。

理由: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对仕宦与富贵的追求,以及那个时代文人士子所共有的建功立业的理想,把他们从故乡、亲人的怀抱中拉了出来,使他们踏上了漫长的、前途未卜的征程。

志在四方的男人就像是一只候鸟,不停地飞翔就是他们的命运,家当然是温暖的窠巢,但归期不能由他们的意志所左右。

游子在旅途上采集了一束芙蓉花,忽然意识到自己形孤影单,欲赠无人,不禁触发了思念故乡、亲人的痛苦。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游子的形象从诗中站了起来。

这个很好理解。

(二)如果主人公是一位多情的女子,我们怎么来讲这个故事?
女子思夫的闺怨愁绪。

理由:
1、采莲是江南的旧俗,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就有这样的描绘“采莲的是年少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2、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往往暗关着“夫容”;随水而居不伴妾身,独飘摇于江心活水之上。

3、另外,所思在“远道”,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那我们就可以由此推想说话人应是女子。

我的观点:游子思乡主题。

我对此诗的解读是,主人公是女子,抒写故乡的妻子对丈夫的思念。

但是作者是男子,思妇词是游子的虚拟,采用“思妇调”的“虚拟”方式,把同一种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

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

这叫做“对写法”。

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同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也就是李清照笔下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

这样的写法叫做对写法,或是悬想。

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对写法”拓展:类似这样的写法在古诗词中很常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例如: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二句正面直接写自己客居他乡,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三四句改变写作角度,不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亲人,而是在生活实感的基础上,由对面写来,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而思念自己,这是更深一层的描写,诗人运用对写法,把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而浓郁。

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的《月夜》也是运用对写法的名篇。

当时,杜甫身陷长安,却写妻子独望月色而感慨命蹇时乖,苦盼丈夫而杳无音信,不觉潸然泪下,雾湿云鬟,月寒玉臂,不知何年相聚泪始干。

通篇皆是想见,以想见为真实,更觉悲从中来不可断绝,比直述相思其情更切,其意更浓。

总结:其实主人公是思妇还是游子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首诗将人类的这种相思之情表现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独特的美,遗憾的美,美得那样寂寞,美得那样稀薄,美得那样哀婉。

五、学生活动
这首诗是五言诗,以《涉江采芙蓉》为代表的《古诗十九首》上承《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下启魏晋璀璨的五言七言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
重要地位,被誉为“风余”、“诗母”。

前面我们刚学过以四言为主的诗经了,下面,能否试着将这首五言诗改为四言诗呢?
例如:将“涉江采芙蓉”改为“涉过江水,采摘芙蓉”。

学生改完后,请3到5位同学与大家分享他的作品。

老师做点评并总结。

六、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涉江采芙蓉》为代表的《古诗十九首》的重要特点。

内容上承上启下,谓之“风余”,谓之“诗母”,成为抒情诗的典范,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语言上,用最明白浅显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若“秀才说家常话”,却又“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这也就是《古诗十九首》何以能在中国诗歌的历史长河中占据这么重要的地位的原因。

《古诗十九首》,这条美丽而清澈的小溪,她虽流量不大,却是中国诗歌的历史长河中一个绚丽的源头,承前启后,共同构成了这条波澜壮阔而又风光万千的诗歌长河。

最后,我们再通过朗读,一起来体会她的魅力。

1、全班朗读
2、作业:
(1)背诵《涉江采芙蓉》
(2)对比阅读《古诗十九首》中的另外一首《庭中有奇树》,写下自己的感想。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