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李白杜甫初遇——策马挽弓,诗酒年华
李白杜甫传诵千古的友谊
李白杜甫传诵千古的友谊李白与杜甫是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个为浪漫主义大师,一个为现实主义巨擘,分别有“诗仙”和“诗圣”的美誉,是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双子星座。
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洛阳相会,更成为后人的千古美谈。
公元744年,翰林供奉李白被唐玄宗赐以赏金,放其退隐于草野,算是体面地免了他的职。
杜甫在科举取士的路上同样功名蹭蹬,终生没能成为进士。
名满天下的诗人惺惺相惜,期待着相会的那天。
终于在一个孟夏之际,他们相遇于洛阳。
这一年,李白四十四岁,杜甫三十三岁。
当年秋天,他们同游梁、宋,后又一起渡过黄河,共游王屋山。
次年,他们又共游齐鲁。
杜甫因故南游,短暂分离。
李白有诗《沙丘城下寄杜甫》相赠,沙丘在山东兖州,是李白的寄寓之所。
以李白的才情文思,就他们之间的友谊,本应有大量的作品,可却散佚太多,除这一首外,还有《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的桀骜不驯、豪放纵逸、傲视权贵的性格,给杜甫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是杜甫对李白的最真为神似的概括,没有人将李白的形象描摹得如此真实。
分别不过半年,他就思念起李白,作《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论细文。
”他写了很多怀念李白的诗,如《赠李白》前后两首、《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二首、《天末忆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不见》等。
其中《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可谓是李白的诗传,明代著名的文学家王嗣奭说:“此诗分明为李白作传,其生平履历备矣。
”758年,李白被朝廷流放往贵州正安以西,即所谓长游夜郎。
次年春,当行至巫山遇朝廷大赦,便回到江陵。
杜甫时在北方,不知道李白已经遇赦回到了江陵,心中思思念念,以至梦中与李白相遇。
杜甫的命运又何尝好于李白呢?759年,杜甫离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历程。
李白杜甫大事年谱
李白大事年谱701年(武则天长安元年)李白生。
705年(中宗神龙元年)李白五岁。
发蒙读书始于是年711年(睿宗景云元年)李白十岁。
攻读《诗》、《书》及诸子百家。
715年(开元三年)李白十五岁。
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
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
718年(开元六年)李白十八岁。
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
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
720年(开元八年)李白二十岁。
出游成都、峨嵋山。
谒颋于成都。
颋甚赞其才,复励之以学。
721年(开元九年)李白二十一岁。
春归家昌明。
此后三年均在匡山读书。
724年(开元十二年)李白二十四岁。
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
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725年〔开元十三年)李白二十五岁。
春三月自三峡东下。
经荆门山至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在江陵与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相遇。
夏游洞庭(在今湖南省境内)、庐山(在今江西省境内)。
秋游金陵(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726年(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
春往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
秋,病卧扬州。
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
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
结识孟浩然。
727年(开元十五年)李白二十七岁。
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逐家于安陆。
728年(开元十六年)李白二十八岁。
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
730年(开元十八年)李白三十岁。
春在安陆。
前此曾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于近日上书自白,终为所拒。
初夏,往长安,渴宰相说,并结识其子张相。
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别馆。
又曾谒见其它王公大臣,均无结果。
暮秋游邢州(在长安之西)。
冬游坊州(在长安之北)。
731年(开元十九年)李白三十一岁。
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无赖之徒交往,初夏,离长安,经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县)。
论唐诗两大高峰的碰撞--李白与杜甫的相遇
论唐诗两大高峰的碰撞--李白与杜甫的相遇李白和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分别尊称为“诗仙”和“诗圣”,二人在诗歌创作中各有所长,风格迥异,李白长于七绝,夸张大胆,想象奇特,清新自然,天然浑成,体现了追求自由的浪漫主义精神。
杜甫尤善七律,取典型人和事,呈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寓主观于客观,用个性化的语言塑造形象,浸透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宋代严羽评论李白和杜甫诗歌的风格时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沧浪诗话》。
然则如此不同的两个诗人在历史长河上却有着一次举世瞩目的相遇,并成为了忘年之交,两人结下深厚情谊,拥衾共眠,在两人以后的诗歌也可看出这次短暂的相遇对各自的重大影响,两人的诗风也互有借鉴。
本文将从李杜相遇前之李杜差异、李杜相遇时之情谊、李杜相遇后之诗风转变三个层面对其二人的思想碰撞及诗风转变进行层层剖析。
一、相遇前之李杜差异李白与杜甫是唐代诗坛的两座高峰,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们在艺术成就上各有千秋,难分高下。
李白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2年,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卒于770年。
两者都经历了玄宗、肃宗两朝,这是唐王朝由盛极走向衰败的动荡年代,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经过百年的励精图治、社会经济发展鼎盛的时期,之后由于安禄山的叛乱,唐朝急剧走向衰败。
李白与杜甫的青少年,都生活在社会经济比较繁荣稳定的时期,中老年则由于社会动荡,颇受战乱流离之苦。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爱国,对祖国大好河山、劳动人民的讴歌。
李白与杜甫的爱国热情,主要表现他们的政治理想上,建功立业、平定叛乱、振兴国家是他们的政治追求,虽然这些理想都破灭了,但他们不息的追求、呐喊,千百年后仍使人感动。
但李白与杜甫终究是两个性格迥异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反映的思想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别,表现出不同的、鲜明的特点。
(一)李白与杜甫的政治理想的差别李白、杜甫在相遇前都是少有壮志的人,李白年轻时即好谈“王霸之术”,杜甫“七龄思即壮”,但两人的具体政治目标与实现途径却有很大的区别。
杜甫与李白在洛阳相遇的故事
杜甫与李白在洛阳相遇的故事在公元744年夏天,也就是唐玄宗天宝3年夏季,杜甫与李白在东都洛阳相遇。
当时,李白已经名声在外,但却被唐玄宗疏远,离开了大唐皇宫。
而杜甫虽然才华横溢,但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这次相遇,作为李白的忠实粉丝,杜甫并没有一味地赞美他的偶像。
毕竟,当时的李白正处于失意之中。
李白虽然失意,但并没有轻视和怠慢眼前的这位默默无名的年轻人。
两人第一次相遇后,经过一番神侃,相谈甚欢,一见如故。
但由于各自还有事情要处理,此次会面略显匆忙。
大概是因为觉得谈得还不够过瘾,于是两人便约好下一次在梁宋会面,一起访道拜仙。
744年秋,在仅仅过了几个月后,两人如约来到了梁宋。
第二次见面,两人分外亲近和高兴。
一时间,此二人,那是即兴抒怀、借古评今、高谈阔论,好不自在。
不过,因为两人均是怀才不遇,略有伤感。
加之他们此次,还遇到了,同样也是怀才不遇的,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
一番交谈之后,三人都对大唐的隐患,深感担忧,心情也愈发悲观起来。
不过,好在李白、杜甫、高适,都是豁达之人。
对于国事和天下事的悲观之情,并不能影响到,他们评文论诗。
于是乎,三人在诗文歌赋上,相互切磋和探讨。
于不知不觉中,三者互相影响到了,各自以后的诗文。
当然,这其中,属李白对杜甫的影响最大。
只因后来,杜甫为李白写了太多太多诗文了。
当然了,此为后话,我们后续再说。
话说,杜甫和李白的,第二次见面。
算是交谈颇多,也颇深。
且一道同游了,王屋山阳台宫,以寻访司马承祯。
旅途中,李白在得知司马承祯,早已仙逝的情况下。
有感而书,写出了那绝世的,书法作品《上阳台帖》。
机缘巧合之下,杜甫算是领教到了,诗仙的绝世书法水平。
继而对李白,那是更加地钦佩起来。
744年冬季,因为各自有事有约,需要处理。
两人才依依不舍地分开,并相约下次再见。
玄宗天宝4年秋,即745年秋天。
杜甫来到了东鲁地区。
有事在外的李白,得知后,从任城赶了回来。
这是两人,第三次相遇,二者均倍感珍惜。
秋日里,当年轻的杜甫遇见李白
秋日里,当年轻的杜甫遇见李白秋的天空深邃而高傲,仿佛随时会远去。
我喜欢秋天,因为春和夏播种的希望,总会在秋天有结果。
我喜欢秋天,还因为一个人,那就是杜甫。
我始终认为,杜甫命中属秋,他人生成长的关键际遇往往发生在秋天。
从“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1]里我发现,杜甫的秋思似乎和李白有关。
杜甫为何写下这么多怀念李白的诗句?这要从他们的三次会面说起。
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的那个夏天,这时候的李白刚刚得罪了高力士和杨贵妃,被唐玄宗赐金还山,李白失望地来到了洛阳,而此刻,杜甫就在洛阳。
这是一场命中注定的相遇,杜甫与李白一见如故,并且迅速做了第二次会面的约定:于开封,秋天见!夏日的约定终究在秋天实现,同年的秋日里,三十三岁的杜甫第二次和四十四岁的李白见面。
据说他们当时一起去狩猎,李白惊叹于杜甫的骑射之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杜甫有点武艺,而且擅骑射,自然也是裘马轻狂的少年儿郎。
杜甫这点武术基因是因为他的祖上可以追溯到晋代名将杜预。
从杜预以来,杜甫家一直“奉儒守官,未坠素业”[2],他的祖父,是初唐时的“文章四友”[3],文采翩翩,名声在外,他的父亲是兖州司马,杜甫出生于书香世家,又是官僚子弟。
这样的人生配置,妥妥地拿了大男主的剧本。
《江帆楼阁图》|李思训·唐杜甫的童年是在洛阳度过。
当时的洛阳是唐朝的大城市,富庶繁华。
自小天资聪颖的杜甫,锋芒毕现。
年仅七岁,就会作诗,风格豪迈,开口便是咏凤凰。
九岁就临写虞世南的榜书大字,十一二岁的时候,已经因为诗文在洛阳显露头角了。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杜甫《壮游》节选所以,杜甫并不是个一辈子怀才不遇的小透明,而是一个年少成名、才华横溢的世家公子。
当时,杜甫也是命运的宠儿,才气和名誉,年轻的杜甫轻而易举就得到了。
图片来源|BBC纪录片《伟大诗人杜甫》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表现不出应有的价值。
李白杜甫的交往与情谊
李白杜甫的交往与情谊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李白、杜甫的交往与情谊知音故事——李白和杜甫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又是交情深厚的好友,他们的友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人传诵的佳话。
唐天宝三年(744)春夏之交,李白与杜甫在洛阳初次相遇,当时李白44岁,杜甫33岁;李白已经名满天下,杜甫还默默无闻。
这年秋天 , 两人相约共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并在这里遇上了另一位诗人高适。
唐代三位了不起的诗人聚在一起,浪游痛饮,畅谈古今,抒怀遣兴,实在是人间不可多得的奇遇。
次年秋天,李、杜两人又结伴游历了齐鲁(今山东)。
这几后,他们再也没有重逢,只是通过诗歌来述说彼此间的友谊和思念。
特别是杜甫,赠李白及怀念李白的诗,留传到今天的还有十多首。
在杜甫抒发友情的作品中,这些诗是写得最为动人的,几乎每一篇均堪称名作。
在李白和杜甫的交往中,首先,我们看到年龄的差异、诗坛地位的高低,一点也没有成为两人间“知音”的阻碍。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这是杜甫写两人在一起时亲如兄弟的情形;“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这是杜甫写李白喝酒时可爱的样子。
而李白在表示想念杜甫时,感觉独自饮酒唱歌了无情趣,“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真诚的友谊建立在“知音”的基础上,它不会因为友人遭遇世人的鄙弃而改变。
“安史之乱”中,唐肃宗李亨与他弟弟、永王李璘因权力之争而兵戎相见,李白参与了李璘的军事行动,在李璘失败后成为阶下囚,继而流放夜郎(今贵州)。
在一般人看来,李白此时是一名罪犯,倒霉全是自找的。
但杜甫仍然对李白保持着信任,并且充满同情。
他在《天末怀李白》诗中写道: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里“文章憎命达”,意思说有才华的人总是命运多舛;“魑魅喜人过”意思说心思恶毒的小人总是喜欢利用别人的过失加以陷害,对李白的遭遇有十分清醒的理解。
历史故事:杜甫遇李白_1500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历史故事:杜甫遇李白_1500 字
李白与杜甫相遇,在744年。
那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相差11岁。
两人见面时,李白已名满天下,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
李白与杜甫相遇,在744年。
那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相差11岁。
其实,李白不仅在实际年龄上比杜甫大11岁,而且在诗坛辈分上整整先于杜甫一个时代。
两人见面时,李白已名满天下,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
杜甫早就熟读过李白的很多名诗,此时一见真人,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一个取得巨大社会声誉的人往往会有一种别人无法模仿的轻松和洒脱,这种风范落在李白身上更是让他加倍地神采飞扬。
眼前的杜甫恰恰是最能感受这种神采的,因此他一时全然着迷。
李白见到杜甫也是眼睛一亮。
他历来不太懂得识人,经常上当受骗,但那是在官场和市井。
如果要他来识别一个诗人,他却很难看错。
即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李白在哪里遇到了杜甫并写的诗
李白在哪里遇到了杜甫并写的诗李白和杜甫第一次见面是在年的初夏,当时李白刚刚离开长安,名满天下,而杜甫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文艺青年,困顿于洛阳。
杜甫对李白的景仰如同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而李白对杜甫的赏识只能用夏天的一场雨来形容,来得迅猛,去得也突然。
临别之时,他们相约在商丘再次同游。
秋天,两人如约同至,还偶遇了另一位诗人高适。
三人或入酒垆,或登吹台,或游梁园,饮酒赋诗,纵论天下,好不痛快。
第二年春天,李白在山东任城安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分离的日子里,杜甫对李白念念不忘,相继写出多少诗想念在一起时的`点点滴滴。
终于有一天,他遏制不了内心的思念,专程赶往任城探望李白。
这一年的秋天,李白偶遇在饭颗山种田的杜甫,目睹老友的窘迫情状,生性开朗的李白忍不住写了一首诗调侃他:《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之句别去太胖生,总为从前作诗痛。
宋人说,“杜诗思苦而语奇,李诗思疾而语豪”。
李白这首貌似打油诗,后人多有微词。
人生似乎总是充满了误会,真性情很多人不懂。
既然不懂,就不必懂了……故友相逢:“一别多日,你又瘦了,又没有好好喝茶么?”“唉,苦吟伤神,就这样了。
”写到此,忽然想到李白《短风流》里的句子去了:“妾播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去,绕床搬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大并无疑猜猜。
”李白就是这样,孩子般的心思。
相见之后,兴致勃勃的李白又邀请杜甫到山东游玩,这是他们最后一次相聚。
分手时,连李白都莫名的有些伤感,写下了给杜甫的第二首诗:《鲁郡东石门送来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下泗水,海色清徂徕。
飞蓬各自离,且尽手中杯。
忆相逢时,泗水河中秋波荡漾,徂徕山上光影明媚,现在都看不见。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这两句写得太好,灵动,惬意,圆满。
秋波落碧水,水光明山色,爱摄影的人会知道我描述的景象。
那是最美的时刻,令人怡然自足,顿生夫复何求之意。
此情此景,秦观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差可比拟,但毕竟太精巧,太琐碎了。
李白与杜甫的相遇
9李白与杜甫的相遇李白和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两位诗人,他们都生活在唐代,而且几乎是出现在同一时期,并且都在诗歌史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唐代诗歌史上,特别是盛唐诗歌史上,诗人众多,名家如云,但成就比肩李白、杜甫的大家毕竟寥寥。
像李白、杜甫这样,成就如此卓越的两位大诗人能够同时出现在盛唐的诗坛,不能不说这是大唐帝国经济和国力的强盛,文化繁荣造就的结果。
也正是因为产生了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盛唐的文学地位才显得格外重要。
由于李白、杜甫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杰出贡献,人们把这两位大诗人并称“李杜”。
而综观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能够像李杜一样相提并论的作家,其实并不多,仅有的如屈宋、屈贾、潘陆、沈宋、王孟、元白等等。
然而这些相提并论的作家和李杜的影响、成就相比远远逊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白和杜甫不仅生活在同一时代,而且他们还有着很多生活交集、交往,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李白、杜甫能有机缘相互认识,并且结下了终身友谊,这不能不说是冥冥之中安排的,天造地设的一段文坛佳话,真是盛唐诗坛之幸事,我国文学之幸事。
然而十分可惜的是,李白和杜甫两位大诗人之间仅仅有过为数不多的几次人生交集、交往,而且他们在一起相处的时间也并不长,但两人之间的友谊却是长远的、终身的,特别是两人之后的相赠、相忆的诗作,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研究李白、杜甫交往的极为珍贵的资料,弥足珍贵。
李白生于701年,卒于762年。
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
因此,李白年长杜甫11岁,李白早杜甫8年去世,这样说他们就是同时代的人,两人相遇也就是很正常的了,这里首先就有几个问题:李白、杜甫最初的相遇是在哪一年?相遇是在哪里?他们一生究竟见过几回?这些看似平常的问题却长期困扰着学术界,学者之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仅仅对李白与杜甫的见面次数,学术界就出现了一次、两次、三次、四次这四种看法。
笔者参考专家观点,觉得李白与杜甫的见面次数为三次,坚持三次说倒不是说这种说法就一定对,而是代表了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李白与杜甫酒逢知己千杯少两位文人的酒仙之路
李白与杜甫酒逢知己千杯少两位文人的酒仙之路唐代是中国文化辉煌的时期,那个时代诞生了许多伟大的文学巨匠,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李白和杜甫。
他们是唐代文坛上的两位巨星,他们在文字和酒中找到了彼此的知己,与酒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李白和杜甫既是文人,又是酒仙,他们的酒仙之路充满了传奇和故事。
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豪放不羁的个性和风格使他的诗歌独树一帜。
杜甫则以他的忧国忧民之心和写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成为了另一大文学巨匠。
他们的创作风格迥异,但都对诗酒有着深深的热爱。
李白和杜甫的相遇可以追溯到唐代。
据史书记载,有一天,杜甫在一家酒馆喝酒欲借酒消愁。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飘扬的白袍出现在他的视线中。
那人就是李白。
杜甫被这个身材高大,面目英俊的青年迷住了。
他们开始攀谈,并倾诉彼此的忧愁和苦恼。
他们发现彼此的经历竟然如此相似,二人均为流亡之人,为生活中的艰辛和政治的黑暗感到愤慨。
从这一刻起,两位文人就成了知己,也成了彼此的解压和宣泄的对象。
从那以后,李白和杜甫经常相聚,并在酒的陪伴下展开了他们的创作之路。
在那个酒馆里,他们结交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文人朋友。
杜甫为李白写下了名篇《赠李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赞美了李白的豪情壮志和超乎寻常的诗才,也表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除了创作和酒,李白和杜甫还通过诗歌表达了他们对时局的关切。
李白以他的豪情壮志和仗剑天涯的气魄表达了对国家和民众的爱,杜甫则以他的忧国忧民之心揭示了朝廷腐败和人民疾苦。
他们的诗歌不仅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他们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当他们在酒中沉浸时,他们亦经历了个人生活的挫折和政治的波折。
李白曾数次被贬谪,而杜甫也一度陷入困境。
但酒仍是他们心灵的草地,他们用美酒畅快地倾诉着内心的情感,释放着内心的压力。
在他们的酒仙之路上,他们结识了许多其他文人,比如白居易、王之涣等。
他们一同酣饮,一同吟唱,分享彼此的创作心得并推动彼此的进步。
李白与杜甫初次相见是什么样子
李白与杜甫初次相见是什么样子李白与杜甫都是诗人中的名人,他们有什么羁绊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李白与杜甫吧。
李白与杜甫初次相见是什么样子如果友谊可以贩卖,那么一生的友谊该卖多少钱?对于“大李杜”来说,只是一次面,一碗酒钱。
杜甫初次相遇李白就认定了他是自己一生的知己,即使后来两人各奔东西,但有酒有知己,对于他来说,人生也足矣了!杜甫和李白李白和杜甫只见过一两次面(次数有争论),就成了一生的知己,绯闻一直流传至今,但历史公认的是,两人是纯洁的男男关系。
杜甫曾在诗中描写过他们初次相识的情形: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认识的时候,是天宝三载(744年),李白正因触怒权贵被驱出朝廷,诏许还乡,坎坷的生涯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在当时很看重杜甫的真诚情谊,他们一见如故,赋诗作歌、亲同手足。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他们同床共游,是二人深情厚谊的写照。
李白大杜甫11岁,当时他已经是诗名远扬的人物了,但他不仅是诗人,还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而杜甫当时还默默无闻,应该算是小鲜肉遭遇了大叔,虽然之前他没有见过李白的庐山真面目,但一直在心里对李白这个人非常崇敬,对李白的诗也评价甚高,在《春日忆李白》中,杜甫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日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李白性格豁达不羁,认识杜甫后也并没有在他面前倨傲,互相切磋诗艺,“曾有观点认为,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中,“浮去连海岱,平野入青徐”与李白诗句“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句式相似,视野比以前更开阔了。
于是后人猜想,李杜相处的那段时间里,李白帮杜甫改诗。
虽然这一观点有待确认,但我觉得两个同样喜爱诗歌创作的人在一起谈诗论文,肯定会互相切磋。
认识后,两人喝酒论文,李白的诗歌造诣必定对杜甫的诗歌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李白当时又是诗坛泰斗,诗歌自成一体,作诗经验也比杜甫丰富,所以他会指导杜甫修改诗歌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杜甫第一次遇见李白是在
杜甫第一次遇见李白是在什么时候?答:东都洛阳。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的会合,是中国诗歌史和文学史上的一大盛事与佳话。
过去学界长期认为,李白(701-762)与杜甫(712-770)一生总共见过三次面。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
在这里,他遇到了当时正蹭蹬不遇的杜甫。
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终于见面了。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
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人人赞誉;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11岁,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
两人一见如故,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亲如兄弟。
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和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同年秋,两人如约到了梁宋。
这是他们的第二次见面。
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
他们还在这里遇到著名边塞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
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
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
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
翌年即天宝四年(745)秋,李白与杜甫在东鲁(齐州或兖州)第三次会见。
此次李白是从任城赶过去的。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
他们同行共眠,互相酬唱,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
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而杜甫则返回京城长安。
不见李太白,却闻杜子美
不见李太白,却闻杜子美作者:刘楚琪来源:《速读·中旬》2019年第12期在杜甫写给李白的诗篇中,我们能看到的不仅仅是二人间深厚的情谊,还含有杜甫对李白的深刻理解与思考,更有叹其不幸、哀我之悲的意味,值得细细品味。
《不见》这最后一首写给李白的诗完成时,距他们相遇的那个盛夏已过去了22年,杜甫已到风烛残年时,李白也于八年前逝世。
天宝三年(744年)的炎热盛夏,两个盛唐最杰出的诗人相遇于洛阳,四十四岁的李白与三十三岁的杜甫从此同游多地,一同赋诗,天宝四年(745年)的冬天,二人在山东分别,从此一生再没有重逢。
虽然,杜甫对李白才学的推崇从未改变。
不论是初遇之时写下的“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还是后来常常被后人引用形容李白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但他对李白个人精神品性的理解却随着年月不断加深,同时,他对于李白的怀念、同情等诸多情感也愈加浓烈。
以天宝中期创作的《饮中八仙歌》为界,杜甫前期有关李白的诗歌主要是崇拜赞扬李白才华与品格,叙述二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的兴奋,或是回忆、记录共游的美好时光,期盼有朝一日重逢共饮,在他写给李白的第一首五言——《赠李白》中,后人甚至或多或少能读出些源于崇拜敬仰的趋附之意。
到了后期,杜甫理解了李白潇洒狂浪背后的苦闷与悲愤,对二人的惺惺相惜、形离神合的深厚友情的怀念更甚,哀叹李白的不幸遭遇,为李白蒙受的不公而愤慨。
杜甫专门写给李白的最后一首诗《不见》,最能概括地反映晚年杜甫对李白的情感态度。
全诗如下: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首联“佯狂真可哀”就直接写出,杜甫认为李白的放浪不羁仅是假做癫狂,真正意图是以酒醉癫狂的形态麻痹自我,排遣痛苦。
这与杜甫早年的《赠李白》中“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一句正好形成呼应,杜甫在经历了种种人生磨难后,终于自己回答了多年前对李白提出的疑问——“痛饮狂歌”是“佯狂”,“飞扬跋扈”只为慰藉李白自己。
那一年,杜甫和李白相遇了,然后........
那一年,杜甫和李白相遇了,然后........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行路难》唐开元十九年(731),刚过弱冠之年的杜甫,启程江南,率性于山光水色。
这一年,李白三十一岁,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弃。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杜甫《壮游》唐开元二十年(736),杜甫进士落第,往游齐赵之间。
身处江湖之远,俯仰名山美景,一扫胸中抑郁。
这一年,李白与友人相会于嵩山,作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杜甫《赠李白》天宝三年,即公元744年初夏,二人终相遇,杜甫遇到了将牵绊一生的“挚爱”好友——李白。
彼时,杜甫只是初生牛犊,而李白已习惯了众星捧月,友谊天平的两端也许注定不会平衡。
1人生若宛如初见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把诗仙和诗圣的初次相遇比作因日月同辉而生的盛事——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
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个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
如今李白和杜甫——诗中的两曜,劈面走来了,我们看去,不比那天空的异端一样的神奇,一样的有重大的意义吗?诗仙和诗圣若居于同世而不得相见,后世文人该有多少遗憾?事实上,李杜二人的性格迥然不同。
李白15岁习剑术,20岁游侠九州,宛若天上谪仙人;杜甫为人恭谨,心怀苍生,极少辉扬恣肆。
迥异的性格,并未影响二人的交往。
因得罪高力士而赐金放还的太白,与身在洛阳备考的子美,初次邂逅即把臂同游,相携游尽洛阳胜景。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朝夕相处之下,李白的坦率、奔放和浪漫自在,皆令杜甫心生倾慕,以诗表白~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天宝三年夏末秋初,李白邀杜甫北渡黄河,朝谒道家圣地王屋山,杜甫欣然应允,令前文诗中的“梁宋游”成为现实。
李白与杜甫 _0
李白与杜甫公元744年,杜甫与李白初次相逢于洛阳,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同饮同醉,携手同游,度过了一段彼此难忘的日子。
杜甫在成都做节度使严武的幕客时,生活还算安定。
闲暇时常想起与李白相处的日子,这时他们阔别已经十多年了。
想起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好时光,杜甫总感慨不已,颇为怀念。
如今正是仲春时节,蓉城景色秀美,心旷神怡,李白若能来此同游,那该是何等美事。
一代豪放的诗仙,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将栖息于何处?想到这里,诗人不禁提笔做诗,写了一首五律《春日忆李白》,开头四句是: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在诗中对李白是这样赞许的:庾信的诗清新而不俊逸,鲍照的诗俊逸而不清新,而李白的诗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风实在是无人可以匹敌的。
但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
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李白和杜甫:一、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
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二、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
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三、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
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李白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
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
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他们两人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两人的诗,是各有长处的。
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比较本文选自:《研究性学习平台》,原文地址:/2484947.html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
3.《蜀道难》《蜀相》联读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部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作用:
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蜀道来历
一 侧面写高 叹
蜀
道 蜀道高峻
之 高
正侧面写高
不与秦塞通人烟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五丁开山故事、作用)
1、点染神话色彩,引 人入胜 2、开辟蜀道的艰难
六龙回日(神话)群山挡日 万仞深渊,急浪回旋 黄鹤不得过 猿猱愁攀援
现实主义 沉郁顿挫
《蜀相》
七言律诗,结构严谨、法度森然
祠堂、柏树、碧草、黄鹂
幽静、寂寞和阴冷
情景交融、叙议结合、以实写虚
•对诸葛亮的称颂及其“未捷先死” 的惋惜 •忧国忧民却壮志难酬的苦闷
七言歌行 《蜀道难》
通过语言品味诗风
《蜀相》 七言律诗
语言 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掺杂以四言、五 特点 言、八言、九言等,短者仅三字,长
1、初读诗歌,理解内容
讨论1:自由诵读这两首诗,谈谈自己的朗 读感受:你读了这两首诗歌之后感觉它们有哪 些区别? ( 建议:读完之后,谈自己主观感受
即可,不用深入思考,不限任何角度。)
讨论2:这两首诗,一首写蜀道,一首写 蜀相,请阅读诗歌,分别梳理两首诗的内容。
比较探究——讨论1(示例)
①韵脚:《蜀道难》,开口音,气韵舒朗;《蜀相》,闭口音, 气韵深沉厚重。
蜀道难
唐·李白
讨论2——整体感知《蜀道难》
1、本诗是如何围绕“难”展开的?三段内容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一叹其高
第一段:道蜀道来历,描蜀道高峻,难行
二叹其险
第二段: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势险
三叹其乱 第三段:述剑阁险要,申攻守凶险,人祸
2、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 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诗词研究:当杜甫遇上李白
当杜甫遇上李白那是公元744年的春日,河南洛阳的花儿开得正好。
一个英俊的少年乘车穿过天津桥(桥址在今洛阳桥附近),去城东看花,引得路上的大姑娘、小媳妇儿一步三回头地看他。
帅哥在桥上看风景,李白在远处看他。
很快,一首新诗推出:〃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
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诗名《洛阳陌》,李白原创。
李白的粉丝奔走相告:〃网红〃诗人李白来洛阳啦!杜甫小老弟——李白的头号粉丝,小跑赶到了现场。
“网红〃诗人洛城会友〃诗仙〃李白可算是唐朝〃首席网红〃,他的名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他的身世成谜,人们只知他生于公元701年,却说不清他究竟从何处来。
然而他在洛阳度过了一段愉快时光,并在此结识杜甫,这一点毋庸置疑。
李白当时43岁,佳作频出,粉丝众多——包括皇帝和贵妃。
此前,唐玄宗和杨贵妃曾专门请他到宫里喝酒。
他给杨贵妃写了几首〃网红诗〃,譬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大宦官高力士还帮他脱过靴子。
不过,因为李白不肯讨好权贵,浑身带刺儿,不好相处,皇帝就赐给李白一笔重金,打发他离开了长安(今西安)。
虽不再是令人艳羡的御用诗人,但李白才华盖世,雄霸诗坛,潇洒不羁有魅力,走到哪里都有一帮粉丝追着他求签名。
杜甫比李白小11岁,曾在洛阳参加过科举考试,可惜没考上。
他最大的爰好是读书、写诗。
杜甫崇拜李白,一直梦想着能有机会跟偶像亲密接触,切磋交流,顺道取取经。
机会终于来了!那天,洛阳的朋友在天津桥头的董家酒楼设宴招待李白,杜甫荣幸获邀,加入其中。
三生有幸得遇知音李白和杜甫第一次见面,是文学史上的大事件。
闻一多先生认为,这简直像太阳和月亮碰了头。
李白性情豪爽,好喝酒,爱交朋友。
他口若悬河,讲他看过的风景,讲他吃过的美食,讲皇室八卦,当然还有他热爱的诗歌。
他说,古代的侠客〃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他说,四川山高,鸟都飞不过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他还说,他曾在孤独时〃花间一壶酒〃,自斟自饮;也曾在夜半无人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和李白是同一时期的人吗
杜甫和李白是同一时期的人吗李白和杜甫是一个时代的。
李白生于701年死于762年12月。
杜甫生于712年2月12日死于770年。
二者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和杜甫的交情李白和杜甫,一个诗仙一个诗圣,他们是唐朝诗词峰顶的人物,李白擅长写的是豪迈大气的诗文,他的诗句都是比较磅礴大气,而杜甫是唐朝著名爱国诗人,他的诗文多是一些抑郁不得志从而去感叹疾苦悲观的诗词,虽然两个人都是诗人,但他们创作的风格是完全不同。
李白和杜甫的初次相识是在洛阳,当时李白已经名震天下,而杜甫却被困于洛阳,但这并不影响两人一见如故,即便李白比杜甫大了十一岁,但也不影响两人相交,李白很欣赏杜甫的才华,这也给了当时正处在困境中的杜甫力量,所以,两人又相约在下次梁宋见面,不多久,两人守着朋友间的约定,如约去了梁宋见面,两人有聊不完的话,诉不完的心事,虽然两人都在仕途上不得志,但是他们还是彼此相互安慰。
后来,李白和杜甫又在东鲁相约去拜见一位高人,一年中两人约了两次,见了三面,在那个交通并不便利的时代,两人能够跨越万水千山赴友人约,证明两人的友情非常好。
后来,李白仙逝,杜甫心中十分苦痛,他为了抒发对李白的诗篇非常赞赏,也为了怀念自己的老友,还曾写过一首诗去赞美思念李白。
李白简介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评价:“李白之诗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诗德参天地,源于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
“《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杜甫简介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一年李白杜甫初遇——策马挽弓,诗酒年华
那一年李白杜甫初遇——策马挽弓,诗酒年华李白与杜甫相遇,是在公元七四四年。
那一年,李白四十三岁,杜甫三十二岁,相差十一岁。
很多年前我曾对这个年龄产生疑惑,因为从小读唐诗时一直觉得杜甫比李白年长。
李白英姿勃发,充满天真,无法想象他的年老;而杜甫则温良醇厚,恂恂然一长者也,怎么可能是颠倒的年龄?由此可见,艺术风格所投射的生命基调,会在读者心目中兑换成不同的年龄形象。
这种年龄形象,与实际年龄常常有重大差别。
事实上,李白不仅在实际年龄上比杜甫大十一岁,而且在诗坛辈分上整整先于杜甫一个时代。
那就是,他们将分别代表安史之乱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唐朝。
李白的佳作,在安史之乱以前大多已经写出,而杜甫的佳作,则主要产生于安史之乱之后。
这种隔着明显界碑的不同时间身份,使他们两人见面时有一
种异样感。
李白当时已名满天下,而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
杜甫早就熟读过李白的很多名诗,此时一见真人,崇敬之情无以言表。
一个取得巨大社会声誉的人往往会有一种别人无法模仿的轻松和洒脱,这种风范落在李白身上更是让他加倍地神采飞扬。
眼前的杜甫恰恰是最能感受这种神采的,因此他一时全然着迷,被李白的诗化人格所裹卷。
李白见到杜甫也是眼睛一亮。
他历来不太懂得识人,经常上当受骗,但那是在官场和市井。
如果要他来识别一个诗人,他却很难看错。
即便完全不认识,只要吟诵几首,交谈几句,便能立即作出判断。
杜甫让他惊叹,因此很快成为好友。
他当然不能预知,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将与他一起成为执掌华夏文明诗歌王国数千年的最高君主而无人能够觊觎;但他已感受到,无法阻挡的天才之风正扑面而来。
他们喝了几通酒就骑上了马,决定一起去打猎。
他们的出发地也就是他们的见面地,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部,旧地名叫陈留。
到哪儿去打猎呢?向东,再向东,经过现在的
杞县、睢县、宁陵、到达商丘,从商丘往北,直到今天的山东地界,当时有一个大泽湿地,这便是我们的两位稀世大诗人纵马打猎的地方。
当时与他们一起打猎的,还有一位着名诗人高适。
高适比李白小三岁,属于同辈。
这位能够写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种慷慨佳句的诗人,当时正在这一带“混迹渔樵”,“狂歌草泽”。
也就是说,他空怀壮志
在社会最底层艰难谋生,无聊晃悠。
我不知道他当时熟悉杜甫的程度,但一听到李白前来,一定兴奋万分。
这是他的土地,沟沟壑壑都了然于心,由他来陪猎,再合适不过。
挤在他们三人身边的,还有一个年轻诗人,不太有名,叫贾至,比杜甫还小六岁,当时才二十六岁。
年龄虽小,他倒是当地真正的主人,因为他在这片大泽湿地北边今天山东单县的地方当着县尉,张罗起来比较方便。
为了他的这次张罗,我还特地读了他的诗集。
写得还算可以,却缺少一股气,尤其和那天在他身旁的大诗人一比,就显得更平庸了。
贾至还带了一些当地人来凑热闹,其中也有几个能写
写诗。
于是,一支马队形成了。
在我的想象中,走在最前面的是高适,他带路;接着是李白,他是马队的主角,由贾至陪着;稍稍靠后的是杜甫,他又经常跨前两步与李白并驾齐驱;贾至带来的那些人,跟在后面。
当时的那个大泽湿地,野生动物很多。
他们没走多远就挽弓抽箭,扬鞭跃马,奔驰呼啸起来。
高适和贾至还带来几只猎鹰,这时也像闪电般蹿入草丛。
箭声响处,猎物倒地,大家齐声叫好,任何人的表情都不像此地沉默寡言的猎人,更像追逐嬉戏中的小孩。
马队中,喊得最响的大多是李白,而骑术最好的应该是高适。
猎物不少,大家觉得在野地架上火烤着吃,最香最新鲜,但贾至说早已在城里备好了酒席。
盛情难却,那就到城里去吧。
到了酒席上,几杯下肚,诗就出来了。
这是什么地方啊,即席吟诗的不是别人,居然是李白和杜甫,连高适也只能躲在一边了,真是奢侈之极。
近年来我频频去陈留、商丘、单县一带,每次都会在路边长
久停留,设想着那些马蹄箭鸣,那些呼啸惊叫。
中国古代大文豪留下生命踪迹的地方,一般总是太深切、太怨愁、太悲壮,那样的地方我们见得太多了。
而在这里,只有单纯的快乐,只有游戏的勇敢,既不是边塞,也不是沙场,好像没有千年重访的理由,但是,我怀疑我们以前搞错了。
诗有典雅的面容,但它的内质却是生命力的勃发。
无论是诗的个体、诗的群体、诗的时代都是这样。
没有生命力的典雅,并不是我们喜欢的诗。
因此,由诗人用马蹄写诗的旷野,实在可以看作被我们遗落已久的宏大课本。
诗人用马蹄写诗的地方也不少,但这儿,是李白、杜甫一起在写,这如何了得。
我曾动念,认认真真学会骑马,到那儿驰骋几天。
那一带已经不是打猎的地方了,但是,总还可以高声呼啸吧?总还可以背诵他们的几首诗作吧?
在那次打猎活动中,高适长时间地与李白、杜甫在一起,并
不断受到他们鼓舞,决定要改变一种活法。
很快他就离开这一带游历去了。
李白和杜甫从秋天一直玩到冬天。
分手后,第二年春天又在山东见面,高适也赶了过来。
不久,又一次告别,又一次重逢,那已经是秋天了。
当冬天即将来临的时候,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大诗人永久地别离了。
当时他们都不知道这是永诀,李白在分别之际还写了“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的诗,但金樽再也没有开启。
因此,这两大诗人的交往期,一共也只有一年多一点,中间还有不少时间不在一起。
世间很多最珍贵的友情都是这样,看起来亲密得天老地荒、海枯石烂了,细细一问却很少见面。
相反,半辈子坐在一个办公室面对面的,很可能尚未踏进友谊的最外层门槛。
就在李白、杜甫别离的整整十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
那时,李白已经五十四岁,杜甫四十三岁。
他们和唐代,都青春不再。
仍然是土地、马蹄,马蹄、土地,但内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