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清政府在改革中走向灭亡
中国近代史纲要清末新政及破产
中国近代史纲要清末新政及破产
清末新政是指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光绪帝的支持下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新政试图通过西式近代化来挽救滞后的国家命运,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以失败告终。
清朝晚期,中国面临着外敌入侵、内忧外患、社会动荡等多重危机,国家日益衰落。
康有为等人认识到中国必须走向现代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试图通过借鉴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经验,来改善中国的状况。
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旨在推行宪政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却遭到清廷保守派的反对和外国干涉的打压,最终以失败告终。
百日维新则是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反对派发动的一场改革,试图加强教育、开放民主、改革政治制度等,但同样被清朝保守势力和外国势力打压。
清朝的破产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政治上,清廷无法有效应对国内外的危机和挑战,官僚制度腐败,统治能力日益下降。
经济上,中国面临着贸易不平衡、商品结构单一、农业技术落后等多种问题,无法与欧美列强竞争。
社会上,封建主义的束缚难以适应现代化进程的需要,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总之,清末新政虽然带来了一定的变革,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以失败告终,清朝破产的根源则是多方面的。
- 1 -。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清末新政是指1901年—1905年间清政府推行的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改革。
在戊戌年,清政府本来它有一个主动变革主动变法的机会,结果被慈禧给镇压了,清王朝丧失了这次机会,导致了八国联军血洗北京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清政府在义和团战争中几乎垮台,内忧外患不断,国内要求变革之声此起彼伏,,使他们深深感受到了统治的危机,清廷为了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和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慈禧太后不得不在1901年被迫宣布实行“新政”,进行自救。
1901年1月29日,还在西安的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并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表示要“取外国之长”,“去中国之短”,“壹意振兴”,谋求富强。
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负责筹办“新政”,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1901年7月,张之洞和刘坤一三次联合上奏,提出了一些变法措施,即“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受到了慈禧太后的重视。
他们的建议再加上袁世凯的意见,就成为清廷推行“新政”的这样一个蓝本。
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内容有:第一,筹措军饷,训练新兵。
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清政府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并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
设立练兵处,作为全国编练新军的参谋部,任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
第二,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清政府从全面革新到最终没落的历史解析
清政府从全面革新到最终没落的历史解析自1644年清朝建立以来,历经两个多世纪的时间,尽管清政府在其统治时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最终在1911年辛亥革命中被推翻。
而在清政府治理的过程中,著名的全面革新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议题。
清政府全面革新的背景清政府面临的问题多种多样,其中包括社会秩序混乱、财政赤字加剧、外交压力增大等多个方面。
加之清政府传统的封建体制极难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全面革新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清政府全面革新的内容清政府全面革新的内容极其宽泛,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所召开的有关议会制度改革以及建立国家银行等大型综合性项目都是其改革的内容之一。
其中,政治方面的全面革新是最受到关注和讨论的一个问题。
清政府试图推出的议会制度改革,可以说是这一政治改革的核心。
由于当时中国的封建特征较为显著,外来的议会制度并非一下子就能够被广泛接受。
清政府为了逐步推广议会制度,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探索,不断地进行优化和改善。
在其整个改革过程中,议会制度和改革的理念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而在其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中,清政府也积极推动现代化建设。
其提出的教育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军队等都是有助于建立现代化国家的举措。
清政府全面革新的成果和成本清政府的全面革新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清朝的近代化进程以及对官僚贪污、浪费的有效处置。
但同时,清政府全面革新所涉及的问题较多,因此需要耗费更多的力量和资源。
其全面革新的过程中还存在严重的官场腐败和思想保守的问题,这也正是其慢慢走向没落所在。
清政府全面革新的影响清政府的全面革新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环,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
随着其全面革新进程的不断推进,其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同时,清朝也因其全面革新的失败及时地引领了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进一步转型。
清末新政的成败
清末新政的成败2011-10-03 第09版:中外历史作者:高放来源:学习时报字数:6181 清廷顽固派首领慈禧太后1898年镇压了维新派的戊戌变法之后,很快引发了 1900年义和团的暴动和八国联军的入侵。
在国难加深的险境下,慈禧为了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大清王朝的世代威权,不得不从 1901年重新开启变法,推行新政。
以往史学界对新政多加否定,甚至认为“新政实际上是一种苛政”。
这有失偏颇。
我认为清末新政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政府在新世纪最早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在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上迈出新的一步。
清末新政历经10年多,大体上可分为前5年与后5年两个时期,在经济、政治、军事、文教、法制方面的成就后期比之前期更为显著。
但是新政终归失败。
其得失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非常值得重新总结。
经济方面,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
1902年 2月的上谕强调提出:“农工商业,为富强之根本,自应及时振兴。
”同时又指明:“振兴农工商业,以保利权。
”(《光绪朝东华录》总节 4830页)可见振兴农工商业,旨在保护国家利益主权以抵御外国资本入侵,这个宗旨是明确的。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
尤其是义和团的内乱和八国联军的外祸给农业造成很大破坏,所以新政从恢复农业起步。
主要措施是激励开荒屯田,扩大耕地面积,改进农业技术,大力兴修水利。
由官方兴办农事试验场,是破天荒的新举措。
1902年首先在保定办一所农事试验场,1906年进而在福州、北京、济南、盛京(沈阳)等地增设开办,引进日、美等国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农具(如洋犁、畜力机器、割麦器、玉米自束器)等。
现代化工业也开始由官方倡导。
1901年开始由北京进而在多省设立工艺局或劝工局,用招股办法开办股份制企业。
官办企业与民办企业并举。
我国的民族工矿企业到1901年仅有156家,到1911年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就达到700多家,资本总额拥有1.3亿元,产业工人增加到60万人。
20世纪的头10年,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高峰。
清末新政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清末新政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
当时习惯称为“新政”。
它的历史背景是: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变它的无能状态;清政府也企图以此取得列强对它的支持。
清政府自感面临统治危机,需要加强本身统治能力。
《辛丑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发展,清政府需要采取对策。
清朝统治集团中,在义和团运动后顽固派失势,洋务派占据上风。
1901年1月29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清政府颁发上谕,命各省督抚及政府大员议奏,“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兴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
”在当时的笔记、报刊、奏折中,通常称清廷此举为“新政”。
同年4月21日,又命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清朝中央政府推动“新政”的专门机构。
以后陆续颁布各种章程命令推行“新政”,直至清政府灭亡。
编练“新军” 新军是相对于清朝旧有军队而言。
它用西方营制编成,以洋操训练,使用洋枪洋炮,要求士兵具有一定的文化,军官则由国内外近代军事学堂毕业生担任。
1894年冬,清政府命胡芬在直隶(今河北)马厂编练“定武军”,次年转往小站练兵。
随即由袁世凯接办,改称“新建陆军”,约七千人。
同时,又有张之洞在湖北编练的“自强军”。
1901年以后,“练兵”成为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当年下谕停止武科科举考试。
命各省筹建武备学堂,并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
1903年,清朝中央政府设练兵处,任庆亲王奕劻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襄同办理;各省设督练公所,为中央及地方编练“新军”的领导机构。
1904年,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练成“北洋常备军”三镇,成为以后北洋军阀的基础。
1905年6月,清政府将“常备军”改称“陆军”,统一全国番号,“北洋陆军”练成六镇,1906年11月,清政府改兵部为陆军部,将练兵处并入,统率全国“新军”,并将北洋六镇中四镇的指挥权收归陆军部。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其目标是进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以期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清末新政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清帝国的终结。
那么,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将对此进行一些新的探讨。
一、外部压力与内部抵制清末新政之所以难以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外部压力和内部抵制。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割据,各种不平等条约剥夺了中国的主权和自主权,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面对外国列强的压力,清政府难以有足够的精力和资源来进行国内的改革,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
清朝皇帝对改革持保守态度,特别是慈禧太后在朝鲜战争失败后加强了对政局的掌控,限制了改革的动力和空间。
慈禧太后因身后未有合适皇子继任帝位,她唯恐社会变革会动摇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她对清朝新政持谨慎和顽固的态度,不愿意在自己的统治下进行实质性的改革。
满清政府内部的官员贵族对新政改革亦持异议,他们担心改革将削弱他们的利益和权力,因而积极地阻挠和抵制新政的推行。
在这样的外部压力和内部抵制下,新政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最终导致改革的失败。
二、改革方案的缺陷清末新政的失败还与其改革方案本身的缺陷有关。
在政治上,清朝政府试图通过设置各种新的官署和部门来改革现有的官制,推行分权制度,但实际上这些新官署的权力仍受到皇权的限制,缺乏真正的自治权,因此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政试图推行的选举制度也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使得政治改革无法迅速有效地进行。
在经济上,清朝政府试图通过推行洋务运动、修筑铁路和发行银元等手段来改革国家的经济结构,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却因为技术力量、资金来源、管理体制等原因遭遇困难与挑战,难以取得较大的成效,致使改革陷入了停滞状态。
在教育和文化上,清朝政府也试图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有效地改变国家的教育和文化模式,导致改革的目标无法实现。
清政府的改革与覆亡
清政府的改革与覆亡刘悦斌:清政府的改革与清王朝的覆亡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中国2000多年帝制的辛亥革命今年整整100年了。
这是一场根本政治制度变革的革命。
对于这场革命的发生,一般认为是清政府的改革速度太慢导致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清政府的改革速度太快有以致之。
那么,为什么会在这时发生这场革命呢?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中国2000多年帝制的辛亥革命今年整整100年了。
这是一场根本政治制度变革的革命。
对于这场革命的发生,一般认为是清政府的改革速度太慢导致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清政府的改革速度太快有以致之。
那么,为什么会在这时发生这场革命呢?这要从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三股政治势力的各自取向和力量对比分析。
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有三股政治力量:一是清政府,这是统治力量;二是立宪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三是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后两股力量是甲午战争后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新兴力量。
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开端,它以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为途径,目的是“自强”御侮。
但是,中日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政治上的破产。
接下来中国该何去何从,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道路选择:一种是康有为的维新之路,一种是孙中山的革命之路。
在 19世纪末,主张渐进的维新之路得到广泛的支持,特别是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
这时候,革命还被看作大逆不道,孙中山1895年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举国舆论把革命党人看作“乱臣贼子”,“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
但是,维新变法运动昙花一现,即被慈禧太后血腥镇压,“中国又成一旧世界”(李鸿章语),盲目排外的守旧势力一时间甚嚣尘上,结果是他们为了逞一时之快,利用义和团,并向各国宣战,导致了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北京沦陷,慈禧西逃,清政府的威信一落千丈。
慈禧还算明白,知道她两年来的作为不得人心,给清王朝带来了统治危机,于是在逃往西安的半路上就急忙发布谕旨,宣布实行“新政”,以收拾人心,挽救危机。
论文评述清末改革之清末新政
评述清末改革之清末新政关键词:清末新政改革中国现代化进程失败经验教训清朝末期,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风雨飘摇,内有农民的不断反抗,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
在内忧外患之际,清政府也做了一些“挣扎”即清末改革,主要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下面以清末新政为例,评述一下清末的改革。
清末新政是晚清政府继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之后,在最后十年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的改革运动,它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清末新政最终以清朝的灭亡而告终,其经验和教训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历史发展的必然清政府近代以来所实行的每一次变革,大多是在国家经历了外来侵略、民族面临危机的背景下所做出的被动反应。
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生存与自救,但也正是如此推动了清政府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现代化的尝试和努力,也才有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这三次一浪高过一浪的改革,因此,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历史发展的必然。
1901年1月29日,清廷发布了变法改革的谕旨“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内悉条以闻”。
[1]这份诏书实际是清政府全面推行变法新政的宣言书和动员令。
(一)从清末新政的内容看其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新政改革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
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在政治制度层面,从“改官制”扩展到“预备立宪”,并探索建立现代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在经济制度层面,从奖励农工商业扩展到试图确立以个人为本位的财产权制度;在军事制度层面,从编练新军扩展到确立现代军制;在文教制度层面,从建立学堂、废除科举扩展到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可谓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运动。
1.政治改革:前期主要是整顿吏治,裁撤合并中央和地方一些旧有机构,同时创立商部、学部,改总理衙门为外交部等。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遂开始着手政治体制改革。
厘定中央官制,确立司法独立和自治原则,设资政院、咨议局,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一系列新的法规等。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朝晚期,清政府在面对列强侵略和各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一系列“新政”被推出,旨在挽救危局、拯救国家。
然而,这些新政在实施过程中却遭受了许多批评和质疑,并最
终宣告失败。
那么,清末新政的失败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一、缺乏经济基础
清朝晚期的经济相当落后,重农轻商的政策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
而新政并
没有真正改变这一现实,清政府虽然提倡实业兴国、支持工商业发展,但没有为其提供足
够的资金和技术,并在政策执行层面也存在诸多不足。
因此,新政没有在经济上得到有效
实施,也未能迅速改善百姓生活。
二、官僚主义严重
新军、新学与变法运动的出现,都是清政府为了振兴国家而推出的改革措施。
但在这
些改革中,官僚主义的问题凸显。
一些官员不愿意接受新思想和新制度的训练,并且不愿
意改变旧有的行政作风。
同时,新政实行的新制度可能还存在许多不足,而清政府对这些
问题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信仰建制不坚
四、叛乱和反对活动的威胁
以上几点或多或少地困扰着清朝的新政,并最终宣告了失败。
虽然后来的辛亥革命催
化了它的衰落,而衰落的原因正是这些直接或间接的问题。
最终,它以民众反抗和官员分
化为前景,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分界点。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清朝末年,面临严重的国内外问题,国力衰退,社会动荡,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国家命运,这就是所谓的清末新政。
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最终导致了清政府的失败。
那么,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将对此进行探讨。
清末新政的失败与清政府自身的腐败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政府的腐败问题已经严重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清政府高层官员贪污腐败、生活奢靡、任人唯亲,导致了官民矛盾的激化,民众对于清政府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而清末新政所采取的改革措施并没有针对腐败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没有彻底根除官员腐败的根源,因此无法取得民众的支持和信任。
清末新政面临着强大的外国压力。
清政府在这一时期失去了对外交际的控制,被列强逼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失去了国家的独立与权力。
尽管新政试图通过改革来增强国家的实力,加强国防能力,但是面对列强的强力干涉和打压,新政的努力往往是徒劳无功的。
清政府的主权受到了严重的侵蚀,所以即便是有了与人民顺应的改革政策,也会因为外国势力的干预而束手无策。
清末新政实施的改革措施并未得到广大农民阶层的支持。
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生活和工作条件的改善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清末新政所推行的改革措施以城市为中心,忽视了农民的权益和利益,缺乏对农民的有效保护和扶持。
相反,新政给农民带来了更大的负担与压力,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导致了农民起义的频繁发生。
这无疑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使得新政的改革无法取得农民的支持与拥护。
清末新政的失败还与时局的变动有关。
清末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
清末新政推行的改革措施并没有解决这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问题,没有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而随着社会矛盾的发展和加剧,清末新政逐渐失去了对社会的控制力,最终导致了新政的失败。
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清政府自身的腐败、外国压力、农民阶层的不满以及时局的变动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庚子新政)一、清末新政的时间1、开始:1901.1.29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颁布变法上谕,之后又成立督办政务处(1901.4.21)具体负责变法事宜,奕劻,荣禄,李鸿章为督办大臣,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遥为参与,拉开清末新政序幕2、结束:1911年清朝覆亡3、上谕二、清末新政的背景1、义和团运动的震荡,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的打击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内外交困,面临空前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2、帝国主义以华制华,加深对中国的全面控制3、为了实现王朝的自我救赎:朝野上下态度的转变;顽固保守势力遭到沉重打击;慈禧太后态度转变,接受变法主张三、《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清末新政期间指导变革的纲领性文件,规划了改革基本框架主要内容:育才兴学;整顿中法;吸收西法四、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1、文教改革:废科举(1905.9.2);改革书院制度,兴学堂;派遣和鼓励留学;设立教育行政机构学部(1905);颁行新学制癸卯学制2、军事改革:编练新军,设立练兵处(1903),改建兵制(1904,把新军分为常备、续备和后备三等),统一全国军事编制(1905);废除武举;裁减绿营;编制巡警;建设军事学堂(至1911,全国共设各类军事学堂40多所,连成新军26镇)3、经济改革设立商部(1903.7);劝设商会,奖励实业;改革财政;制定商律1903年清廷设立商部,以“振兴商务”,奖励发明创造,鼓励私人投资设厂,保护工商业者的权利。
1905-1910年国内新设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209家,总资本7525.5万元;各省铁路公司兴起“保路”、“招商筑路”热潮。
财政上1903年在北京设铸造银钱总厂,1905年在天津办户部银行,至1911年,全国共有30家银行,保险公司14家,投资公司1家。
4、法制改革:修订法律修改《大清律例》,打破了“诸法合体”的中国传统法律结构,并根据西方近代司法体系行政、立法、司法分立的原则,实现了“政刑”分离和司法独立,并编篡了刑法、民法、商法、诉讼法。
晚清新政为何走向反面
晚清新政为何走向反面2011-10-21 14:28:32马勇百年之后回望,晚清在政治改革上的图谋和努力,不容忽视。
清末,朝廷逐渐放弃专制,实施新政,意图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这些努力让中国渐有现代国家的形态。
不过,皇族保守势力的顽固断送了政改,并被革命党人发起的辛亥革命所摧毁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里一场规模不大的军队哗变引起天翻地覆的巨变,不仅一个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王朝走进了历史,而且顺带将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一并终结。
经过最近二十多年的研究,我们对晚清的历史已有许多不一样的看法。
我们不再认为晚清就是一味腐败、一味卖国,晚清政府其实在政治变革上做了不少努力,君主立宪经过十几年发展即将成功,何以到最后关头功亏一篑呢?一个还算具有活力的大清帝国何以在一夜之间顷刻瓦解呢?清廷的觉醒近代中国的所有问题都不由社会内部自发产生,而是由外部引发,是西方工业革命和大航路开辟之后的必然后果。
由于中国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中国没有在第一时间追踪西方工业革命、实现社会转型,待到1840年被英国打败而走上近代化道路。
这无论如何都具有一种被动的感觉或者不太舒服的别扭,所以清廷在那之后半个多世纪里,虽然要学西方,但在内容上却有很大保留,并不愿意像稍后的日本那样转身向西、脱亚入欧,将中国变成一个彻底的近代国家。
中国有选择地学习西方,并且在很短的时间里取得不小实效。
到1891年前后,中国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到太平天国和几次外部战争破坏之前的水准,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占有很大比例。
更重要的是,由于洋务新政的主旨是富国强兵,中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几乎超越了一个时代,跨越先前比较原始的冷兵器时代,构建了一支比较现代的新型军队,尤其是北洋海军,公认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六,足见“中体西用”在推动发展上不能说毫无功效。
问题在于,洋务新政30年的发展是畸形的,经不起考验。
1894年那场局部战争不仅使30年倾国之力创办的北洋海军毁于一旦,而且在精神层面摧毁了中国知识阶层先前的自信或者说自负。
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
袁伟时: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贵开端——我看清末新政1.政治制度改革当断不断。
清政府虽然把原定十年的预备立宪年限缩短为五年,仍然扭捏作态,不肯在翌年立即召开,坚持在1913年才开国会。
1911年5月说是组织责任内阁,却换汤不换药,弄出一个不伦不类的皇族内阁。
改革时机,稍纵即逝。
当断不断,并且一再激怒各种社会力量,通过体制内改革整合社会的机会白白流失了。
2.无力制止贪污。
3.重蹈国有经济的死胡同。
一是直接侵犯广大民众的权益,触发众怒,犯了一般统治者通常不敢犯的错误。
收回铁路利权,不是一般商业行为,而是经济利益和捍卫主权的政治行为相结合的群众运动。
二是重蹈洋务运动覆辙。
将筑路权收归国有的唯一藉口是这些公司管理混乱,筑路进展缓慢,成效很差。
这符合事实。
它体现了中国企业家成长缓慢,法治不健全的现实。
萧功秦:清末新政时期的立宪论争及其现代启示清末现代化过程就面临着这样一种深刻的矛盾:清末新政的立宪之争体现的就是这种深刻的两难矛盾。
这种两难困境导致清末现代化处于进退失据的两难困境:要通过集权的开明专制来实现现代化所必须的政治整合,则清政权已经陷入合法性危机;要通过加快立宪来扩大政治参与,则由于立宪所必需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缺乏,而导致政治整合的严重困难。
这种两难矛盾是清末新政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我从保路运动这一个案分析中指出,权威合法性已经大量流失的政府,即使推行的国策是基本正确的,合理的,由于缺乏权威与驾驭改革的能力,也会遭到利益集团的反抗而使改革失败。
清末推行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的政策总体上是合理的,却因地方势力与革命派相结合而引发不满现实的民众的共同抵制,最后导致清朝的崩溃。
杨小川则认为,“皇权弱化注定了宪政的短期而亡”,“薄弱的社会经济基础是宪政失败的根源”。
孙代尧、王文章认为由于清统治者“动机极其狭隘,内部纷争”,也“由于满清朝廷失去了领导中国进行现代化所应必备的权威,因此,清末…新政‟最后也未有任何功效,并且反而成了清朝崩溃的催化剂”。
慈禧废戊戌变法后也搞新政,没想到新政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慈禧废戊戌变法后也搞新政,没想到新政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清朝末年,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向光绪帝上书,要求推⾏新政,光绪帝在1898年6⽉11⽇,接受康有为建议,实⾏“戊戌变法”。
没想到,戊戌变法触及了清朝贵族的利益,受到守旧贵族的攻击,变法仅仅维持了103天,在9⽉21⽇,慈禧突然囚禁光绪帝,并把新政全部废⽌。
进⼊⼆⼗世纪,慈禧经历了⼋国联军⼊侵,她仓皇失措地逃出北京后,饱尝了颠簸流离之苦后,也认识到清朝的各种落后的守旧制度不变⾰的话,还会经受列强的欺辱。
于是,⼀个曾经极⼒扑杀维新变法志⼠的慈禧太后,此时⼜极⼒倡导“变法”,⽽她⼜担⼼世⼈会把她的这次变⾰会同康有为的新政联系起来,所以,在其上谕中,还不忘加⼏句,蔑称康有为所谓的新政乃是祸乱国家的“乱法”⽽⾮改⾰的“变法”,⽤来表⽰她这次的变法⾮彼“变法”。
然⽽,令慈禧没想到的是,她推⾏的新政,没有挽救⼤清朝,反⽽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慈禧的新政,有以下⼏⼤⽅⾯: ⼀、官制改⾰,光绪⼆⼗七年六⽉,慈禧下令把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列六部之⾸;之后⼜设⽴商部、巡警部、学部;还设置了练兵处和财务处。
在设⽴新机构的同时,也淘汰了⼀些失去职能的旧机构,并于1901年8⽉正式停⽌了纳捐实官的制度。
⼆、教育改⾰,慈禧下令彻底废除科举制,改为西式学堂教育,这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基础。
三、军制改⾰,在练兵处成⽴后,清政府开始改建全国的兵制,制定了⼀个编制为三⼗六镇新军的计划,新军的⼠兵从全国各地招募,武器、训练、编制等都仿照西式,⽽且还花钱请外国⼈当教练,这就整个改变了清朝的兵制。
四、奖励实业,清政府以⽴法的形式给⼯商业者们的经营活动提供保护,并且规定对⼯商业实施奖励,这直接促进了创办实业的⾼潮。
慈禧推⾏的这些新政,为什么说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呢? 她的教育改⾰本是想造就“尊孔爱⼤清国”的⼈,但是在这些新式学堂中,清政府没有获得多少⼈才,受西⽅思想影响,反⽽出现了⼀个不同于传统⼠⼦的新的知识分⼦群体。
清末新政破产的原因真相
清末新政破产的原因真相清末“新政”破产的原因改革毕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清末新政由一批曾仇视改革或与改革为敌的人物完成了一场带有革命内容的改革。
在这种意味深长的矛盾背后是历史造成的两个原因:其一,庚子之变以后的局势是一种真正的统治阶级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时局。
1901年2月颁布的上谕中说:“无事且难支持,今又构此奇变。
”正是对这一点的承认,新政在主观上是为了防止革命掀揭屋顶而挖开的一个窗洞,但在客观上却成为时势假手不愿改革者而实现的一场改革。
历史常常会使动机与效果大相异趣,对于一个没落的阶级尤其如此。
其二,有人说过:戊戌政变杀青年人、南方人多;八国联军杀老年人、北方人多。
透过这种南北方和青老年的对立,是改革人物与顽固保守人物的对立。
侵略者用暴力消灭了后一类人物中的一部分,同时又以此震慑了其他一部分人。
这并不是一件值得称颂的事,但它导致的结果却是为中国的改革消除了一些阻力。
许多历史的是非是隐藏在深处的,只有透过某些历史细节的表象,才能把握历史迈进的步伐和节奏。
清末新政是以自下而上的推动和自上而下的改革双向互动的形式出现的。
清政府原想借此实现王朝的自我挽救,但新政非但没有延长它的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加速了它的灭亡。
他推行教育改革,是想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但无论是在国内新式学堂中还是在留学生中,清政府并没有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士子的知识分子群体,成为王朝的掘墓人。
清政府在全国各省扩编新军,原本是要以此来弹压各种可能出现的变乱,却又给革命党人在各省以发展革命势力的机会,新军绝大多数成了王朝的“叛兵”。
清政府奖励实业,原想借此摆脱严重的财政危机,却导致了“资产阶级利益、知识分子利益与专制制度冲突越来越大”。
所有这一切,都走向了清政府预想的反面。
何以会如此?历来论者大都从其推行新政的动机来说明它的欺骗性和反动性,这并没有错,但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
清政府推行新政固然有取悦列强、拉拢立宪派、打击民主革命的一面,更有统治阶级变法自强的一面;它有欺骗、拂逆舆情的一面,更有符合历史逻辑的具体内容。
清末新政的影响
二、经济早期现代化
1903年设立商部,(1906年改为农工商部,) 主管商务、工矿、铁路、电信、金融、农桑畜牧 1906年设立邮传部,将铁路、电信、航运从农 工商部分离,分工更为明确。
三、中国军事早期现代化
停止武举,各省设立武备学堂,培养新 型军官,裁汰旧军,编练新军
四、中国法制早期现代化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具有浓厚的封建 性,但也承认了人民有一定的权力,如言论、出 版、集会结社的自由,非依法律,不得加以逮捕 和监禁,财产和居住不得无故加以侵扰等。
第二,违背太平天国以来汉族地主地方势 力日益扩大的总的趋势,一味加强以满洲 贵族为中心的中央集权,迫使汉族官僚离 心,失去了自己统治基础的又一部分。
1861-1900的40年中,清政府任命的总督44个,其 中汉人占33个;同一时期任命的巡抚117个,其中 汉人104人。以载沣为首的清廷在新政的后期企图 扭转这个趋势,一味扩大强化中央集权,扩大满 洲贵族的势力,结果适得其反,将汉族地主阶级 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失去了汉族地主阶级的支 持。
最典型的例子1911年5月成立的内阁,是整个国人 的寄托和期盼,结果宣布,全国哗然,13名阁员 中,满人9,汉人4。9名满人中皇族占7人,被嘲 笑为皇族内阁,国人对清廷的信誉度一下子降到 零。 地方方面,剥夺总督巡抚的兵权、财权,全部集 中到中央。 所以武昌起义爆发,地方官员、汉族地主官僚几 乎没有人为清政府殉葬,他们几乎都站到了清政 府的对立面
清末新政内容 一、政治早期现代化
1909年各省成立咨议局,作为地方议会的雏形, 1910年中央设立资政院,作为国家议会的基础,而 咨议局、资政院的议员,绝大多数是通过选举产 生的。宪法方面,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 废除军机处,1911年5月成立了内阁(皇族内阁)。 经过新政,设立了外交、农工商、学部、法部、 邮传部、巡警部、陆军部、海军部、度支部、理 藩部等部,国家机构真正实现了现代化。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清末新政是晚清政府在面临内外压力的情况下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挽救满清统治,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发展。
这些新政在推行的过程中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阻力,最终以失败告终。
下面将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对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进行探讨。
新政在政治上的失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晚清政府在启动新政之前,内外有诸多问题未能解决。
外部来自列强的压力,使得中国陷入了殖民地的困境,失去了国家主权。
再加上内部的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使得清政府的统治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推行新政,使得新政开展起来就面临巨大困难。
新政在设计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清政府在制定新政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导致政策执行不力。
晚清政府内部缺乏统一的领导,各级官员的能力和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
新政在经济上的失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晚清政府对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力度不够大。
尽管推行了一些新的政策和措施,如铁路建设、邮政改革等,但整体来说改革的力度不够,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的落后状况。
晚清政府在资本主义和封建经济的矛盾上处理得不当。
一方面,晚清政府在拥护封建经济的也试图改革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这导致了政策的混乱和冲突。
晚清政府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和生产方式上坚持了传统的封建观念,未能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晚清政府在财政和税收方面处理不当。
新政推行初期,财政上比较宽裕,但随着改革的深化,清政府开始面临财政困难,无法解决经济发展的需求。
新政在社会上的失败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晚清政府在各种社会问题上的应对能力较差。
清政府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一直缺乏明确的方案和措施,往往只采取暂时的应付之策。
这导致了社会问题的严重积累,在新政推行的过程中日益暴发出来。
晚清政府在教育改革上的效果不佳。
尽管推行了新的学制和教育体制,但由于政府的投资不足和管理不善,教育改革的效果较差,未能满足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晚清政府在农村地区的改革力度不够。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清末新政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改革措施被称为“清末新政”。
清朝末年的政治、经济、社会形势严重,国家面临着帝国主义侵略、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试图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
这一新政在很大程度上失败了,本文将探讨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
清末新政在实施过程中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强烈抵制。
在清朝末年,守旧势力对于改革持有强烈的排斥态度。
他们认为改革会威胁到自身的利益,并且会破坏传统的社会秩序。
保守势力通过阻挠改革的实施,使得新政的效果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清末新政在制度设计上存在一些缺陷。
虽然新政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推行西方的政治制度、启动现代军队的建设等,但这些改革并没有解决中国根本性的问题。
在政治制度上,清政府推行了一些新的机构和政策,但这些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容易被腐败和特权所侵蚀。
在社会制度上,尽管清政府试图推动农业、教育、司法等领域的改革,但由于缺乏具体落地措施和有效的执行力度,这些改革往往无法真正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清末新政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
由于清政府的改革力度不够大,导致很多改革措施无法得到全面和有效的实施。
清政府的改革措施也受到了各种外部因素的干扰,如英、美、日等国的干涉、民族军阀的混战等。
这使得新政在艰难的环境中推行,进一步加剧了改革的失败。
清末新政因为缺乏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真正见效。
由于清政府在改革方面的努力与失败相对应,清朝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愈发严重。
短短几年的改革时间无法解决清政府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由于新政的失败,人们对于政府的改革能力和决心产生了怀疑,导致后来的对立与动荡。
清末新政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保守势力的强烈抵制、制度设计的缺陷、推行过程中的困难以及时间和机会的不足等。
这一失败不仅反映了清政府自身的无力,也暴露出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
正因如此,清末新政的失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为后来的革命和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清末新政的失败及启示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和启示内容摘要:20世纪初,内外交困的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场旨在挽救统治危局的革新运动,然而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自身局限,改革终告失败,清政府最终走向覆亡。
关键字:清政府、不得不、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宪政、辛亥革命1.改革背景那是一个值得全中华儿女永远铭记的时期。
八国联军侵华,尽管有义和团战士和部分清军的英勇抗敌,但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中国战败了。
首都北京成了侵略者烧杀抢掠的天堂,中华民族真正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辛丑条约》的签订更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屈辱和深重灾难。
侵略者是无情的,在弱肉强食法则的支配下,她们奉行了一套侵略逻辑:我打了你一棍,震痛了我的手,所以你必须付出代价。
向侵略者祈求或投降是无用的,反而会遭嘲笑、鄙视和变本加厉的侵略。
全民族奋起抗争,并把斗争的矛头越来越多的指向了腐败的清政府。
清政府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展开了垂死的挣扎。
对外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背负上巨额外债;另外,由于清政府的岁收入不足以支付巨额外债,而不得不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
这样清政府就不得不每年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和借款利息,而财力匮乏的清廷不得不将此转嫁到广大人民身上。
一方面,老百姓不得不支付清廷的沉重赋税;另一方面,各级管理更借收税之名巧立名目,对广大人民进行敲骨吸髓的敲诈。
人民生活陷入困境,不得不奋起反抗,深刻震撼了清朝统治。
再者,甲午战争抗击八国联军的失败,清政府治理国家的自主权受到极大削弱,国际地位急剧下降,而这更暴露了清政府的虚弱,人民群众对清政府的失望是革命党获得了更大的市场,清廷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面对摇摇欲坠的统治,最高统治者慈禧老太后坐不住了,不得不改弦更张,抓起了两年前拼死反对的维新变法的大旗。
2.对改革措施的评价早在慈禧逃难西安的时候,就发布了改革上諭,痛下决心改革图强。
改革是从经济领域里开始的,不能不说清廷的的经济改革是一场推进经济近代化。
首先,从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看,都是为了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这不仅适应了世界资本主义上升发展的大趋势,而且还有利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在同外国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更重要的是笼络了资产阶级上层人士,扩大了统治基础,稳定了统治秩序;其次,这种经济改革也有利与人们思想的解放,是清政府对传统经济政策的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编练新军、建立新军制、设立练兵处、废除武举、派遣留学 生学习军事、筹建武备学堂
湖北新军
• 3、经济方面的改革 • (1)1903年7月,清廷设立商部,以为“振兴商务之地” • (2) 制定商律;颁行了《商部章程》、《奖励公司章程》、
《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商会简明章程》 等一系列商法。
•
1905年12月——1906年8月
• 载泽、戴鸿慈、李盛铎 、端方和尚其亨
• 2、预备立宪的宣布
•
1906年9月1日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 预备立宪的原则: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 预备立宪的目的:是“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
• 预备立宪的步骤:是先从官制改革入手,
• 预备立宪的时间:到时再说
一个地方政府的言论、咨询机构。通过的议案没有强制力。
• 6、颁布《重大信条十九条》
•
1911年11月3日
•
扩大了议会权力,削弱了君主权力
•
我国第一部正式的成文宪法。
•
确立了英国式的立宪君主制度(虚君制)。
钦定宪法大纲书影
• 三、立宪运动蓬勃发展 • 1、立宪团体 • 2、请开国会运动1907年秋—1908年夏 • 3、国会请愿运动 1909年底—1910年11月
清末新政的启示
改革是社会主义保持活力的必备 条件,但是改革总是伴随着风险。我国 正处于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 盾突出,这需要我们在政治、经济、教 育等等各个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 为社会主义制度注入新鲜的血液,永远 保持青春与活力,实现国家振兴和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
管议决国家预算、决算、税法及公债事项、新订法典及嗣后修改 事项(但宪法不在此限),以及其余奉旨交议事项等。
具有一定立法权的不完全的立法机构。
谘议局是清政府为筹备立宪而设立的地方谘议机关
宣统元年(1909)九月开始在各省陆续成立,为各省采择舆论之所, 以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职责是议决本省兴革事宜、 预决算、税法及公债、选举资政院议员、申复资政院及督抚咨询事项 以及收受本省自治会或人民陈请建议事项等等。
清政府在新政改革期间实施了这么 多的措施,那么为什么清政府会在改 革中走向了灭亡???
讨论 分析
新政的积极作用
新政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新政 中关于“派遣留学生出国”、“编练新军”、 “奖励实业”等明文规定,客观上促使中国近 代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军事制度的 更新并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培植、壮大了力量, 同时促进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队 伍的壮大。
• ①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 ②反帝爱国主义运动的刺激。
• 拒俄运动 1903
•
抵制美货运动 1905—1906
•
收回利权运动 1903-1911
• ③清新政的成果。
• 2、立宪派的宣传鼓吹活动
• (1)立宪派的形成
•
张謇 郑孝胥
• (2)康梁等维新派
• (3)资产阶级中上层及绅商
• 3、日俄战争的刺激
新政的实际效果
对于实际效果,可以从清廷被立宪派、维新 派、革命派和代表列强的袁世凯四者“群殴”的惨 剧可知 ,效果似乎不大理想,并且由史实知道新政 之后仅仅1年,清政府就在革命和袁世凯的逼宫下 而灭亡,所以可以说,新政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原因
根本在于清政府虽然避免在镇压立宪派的 国会请愿运动时暴露真相,但在搞“皇族内 阁”时暴露了底牌,伤透了立宪派和维新派 热忱的心 。代表社会有志之士和人民的革命 派本来就看不惯清政府,清政府这么一折腾, 还把本来自己的支持者立宪派和维新派很多 人投逼到革命事业中去了,使得自己更加孤 立,加上持实权的袁世凯强势“逼宫”,清 政府不就范也不行了,于是,中国最后一个 正经的封建王朝——大清,就亡了。
• 3、清廷的官制改革:1906
留:内阁与军机处并存,不设责任内阁。都察院、宗人府、 翰林院、钦天监、銮仪卫、内务府等均照旧制。外务部、吏部、 学部仍照旧制。都察院、宗人府、翰林院、钦天监、銮仪卫、 内务府等均照旧制。
改并:巡警部改民政部,户部改度支部,礼部以太常寺、 光禄寺、鸿胪寺并入,兵部改陆军部(以练兵处、太仆寺并 入),刑部改法部专任司法,大理寺改大理院专管审判,工部 并入商部改为农工商部,理藩院改理藩部。
• (3)劝设商会、奖励实业 • 4、文教方面的改革 • (1)废除科举制度 • (2)奖励出国留学 • (3)改革书院制度、广设学堂。 • (4)设立教育行政机构--学部 • (5)颁行新学制——癸卯学制 • 5、司法改革--修订法律
清廷的政治改革 ——预备立宪
• 一、政治改革的背景
•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清末新政
——清政府在改革中失去政权
1901年1月29日上谕的发布标志着晚 清最后十年改革的开始,史称 “清末新 政”、“光宣新政”、“庚辛新政”、 “辛丑新政”、“新政”等。
• 变革的主要内容(1901-1905)
• 1、行政制度改革--调整机构、整顿吏治。
• a、总理衙门改外务部;b、设立商部(1903)、巡警部 (1905)、学部(1905);c、裁撤重复闲散衙门;d、整顿 吏治、裁汰胥吏、停止捐纳买官;e、允许满汉通婚,令旗人 自食其力。
增:邮传部,管理轮船、铁路、电报、邮政等事务。
• 4、《钦定宪法大纲》等文件的颁布
•
1908年8月29日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议院法要领》、
《选举法要领》、《逐年筹备事宜清单》等文件
• 5、谘议局、资政院设立
• 1907年7月,清廷宣布筹设资政院:“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 议院,实为行政之本。中国上下议院一时未能成立,亟宜设资政院, 以立议院基础。” 1910年10月,资政院正式成立。
• (1)日胜俄败的结局向国人昭示了君主立宪政体的优势, 增强了立宪派追求君主立宪体制的信心和决心 。
• (2)立宪派加强了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宣传与鼓动;
• (3)统治阶级内部赞同立宪的人也在逐渐增多。
• 4、清廷官员的奏请
• 5、国内局势继续恶化
• 二、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及其举措
• 1、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直接影响
新政中的“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的设立,对 资产阶级各派和全国人民无疑是个天大的玩笑,其 真实的加强封建统治的目的使得民众对清政府彻底 失望和资产阶级立宪派和维新派的离心,清政府从 此陷入空前孤立的状态,这无形之中为资产阶级革 命派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帮助,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深远影响
新政为资产阶级宪政制度进行了大力宣传,为 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制度目标向宪政化的方 向发展提供了范例。同时,新政虽是一个清政 府自欺欺人骗局,但客观上为中国社会进行了 民主启蒙的作用,为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做了一 个前奏,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准备了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