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功能
教育目的PPT课件
17
.
18.05.2020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提出的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 人。
18
.
18.05.2020
1995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 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
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其所需的成员。教 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
《教育原理》
18.05.2020
.
10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 (一)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 (二)人的价值取向•1确、立以可应持注续发意展的的问理念题为指导
•2、适应与超越
21
.
18.05.2020
有关我国的教育目的: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规定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
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规定了实 现教 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3、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规定了我国的教育目的。
4、关于“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教育目的的重 要内容。
22
.
18.05.2020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1、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 2、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 • 人的全面发展:
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统一的发展。 • 片面发展: • 是说一个人只能使自己能力或潜力的某一方面获得发展,而
第三章 教育目的
各种结果。具有持续性特点。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终极性教育目的与发展性教育目的关系: 终极性教育目的是发展性教育目的的根本性依据,是发展 性教育目的确立不可忽视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 发展性教育目的是终极性教育目的实现的“必经路线”和 必不可少的“具体策略”,是终极性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案例四:读书为什么?
湖南省株洲市二中语文教师尹健庭在其撰写的《入学教育课》中写道 ,“读书干什么?。。。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资本 ,将来能找到一个好工作,挣下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好的生活。 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实,前途美好,事业辉煌,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
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所以我强调读书是为了自己。”
人对多门功课不及格却不以为然,他在《三重门》自述中表明了自己的心
声:“还是七门功课红灯照亮我的前程”,“思想品德不及格,总比没思 想好。”这又引起了教育界的恐慌,虽然不少人为韩寒惊讶叫好,但也有 不少人认为韩寒是个“问题少年”,很多人在为韩寒的处境和未来担忧, 这个“高才留级生”已成为教育界、文化界争论的一个热点。
思考:你赞同这样的观点吗? 家长、教师和社会到底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他们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符合社会的要求?
•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意识性和目的性。
•我们再做任何事情之前总要有个目的和计划才行,而动物的
这种目的性和计划性不强。 •比如你为什么要上大学?你为什么要选择当老师?这其中也
(三)正式决策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 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社会的一定权力机构正 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 的。 二者因不同的社会需要常有互为依据的情况。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回复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回复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种:提供知识和理解、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培养技能和能力、传播价值观和道德观。
首先,教育的一个基本目的是为学生提供知识和理解。
在这方面,教育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各种学科的知识,包括科学、数学、历史、文学等。
通过教育,学生能够获得广泛的知识,了解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社会,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教育还要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通过培养学生的才能和激发学生的潜力,使他们达到个人成长的目标。
这种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使学生具备自信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具备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价值观。
第三,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技能和能力。
在现代社会,专业技能和实用能力对个人的成功至关重要。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计算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这些技能将使学生更容易适应社会,更容易找到就业机会,从而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最后,教育还应该传播价值观和道德观。
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需要遵守一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行为习惯。
这种教育注重人的精神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品质和正确价值观的人。
综上所述,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有提供知识和理解、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培养技能和能力、传播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些目的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全面的教育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永久发展和塑造积极的个人品质。
通过这些教育目的的实现,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实现个人目标,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贡献力量。
教育目的的类型和功能
(三)对教育活动旳评价功能
1、对价值变异情况旳判断和评价
2、对教育效果旳评价
三、教育目旳旳类型
(一)价值性教育目旳和功用性教育目旳
1、价值性教育目旳
教育在人旳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所要到达旳目旳, 内容对人旳价值观、人生观、生活观、道义观、 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旳指向和 要求,反应教育在构建和引领人旳精神世界、 人文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 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到达旳成果。
所谓“教育无目旳说”并不是说教育真旳没 有什么目旳。杜威旳原意是教育除本身之外无 目旳。教育当然有它旳目旳,他区别了两种教 育目旳,即教育过程以内旳目旳和教育过程以 外旳目旳。
a、教育旳内在目旳由小朋友旳本能、冲动、 天性和爱好等决定旳教育历程旳目旳
b、教育旳外在目旳由家长或是教师予以小朋 友以教育旳目旳,从外面硬性插入教育历程旳 目旳
定
• (2)对教育对象旳发展具有质旳规定性: • A、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旳社会倾向
二、教育目旳旳功能
教育目旳旳功能指教育目旳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 旳作用。 (一)对教育活动旳定向功能 详细体现:1、对教育社会性质旳定向作用
2、对人旳培养旳定向作用 3、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旳定向作用 4、对教师教学旳定向作用 (二)对教育活动旳调控功能 指一定社会根据本身或人旳发展需要对教育活 动进行调整、调控旳一种主要手段,以便到达其本 身发展旳目旳。
教育目旳 培养目旳 课程目旳 教学目旳
• (二)教育目旳与教育方针 • 一致性:教育社会性质旳规定上具有内在
一致性
• 区别: 1、内容范围不同 2、侧重点不同 • (三)教育目旳旳基本特点 • 1、教育目旳对教育活动具有质旳规定性 • (1)对教育活动具有质旳规定性: • “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旳基本规
第三章 教育目的思维导图 脑图
第三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一、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特点(一)教育目的的基本意蕴(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一)价值型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四)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三、教育目的的功能(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一)社会依据(二)人的依据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一)社会价值取向确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知道1适应与超越问题2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3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4(二)人的价值取向确立中应注意的问题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问题人的理性与非理性问题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一)社会主义——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存在(二)使受教育者德、智、踢、美全面发展(三)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与含义(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理性把握(一)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二)要确立金额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确立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必要性1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2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3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4。
教育目的的分类与研究
教育目的的分类与研究
1.认知目的与非认知目的
认知目的是指教育活动中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智力和思维能力的目标,例如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科学素养、逻辑思维等。
非认知目的是指
教育活动中旨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目标,例如培养学生
的创造力、团队合作、社交能力等。
认知目的与非认知目的是教育目的的
两个基本维度,两者相辅相成,在教育活动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个体目的与社会目的
个体目的是指教育活动中旨在培养个体发展和个体价值实现的目标,
例如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人格完善等。
社会目的是指教育活动中旨在培
养社会公民和社会成员的目标,例如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社会责任感等。
个体目的与社会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另一个重要维度,两者相互关联,在教
育活动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传统目的与创新目的
传统目的是指传统教育中既定的、相对稳定的目标,例如培养学生的
基础知识、批判思维等。
创新目的是指随着社会变革和教育而提出的新目标,例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变化的能力等。
传统目的与创新目的
是教育目的的发展历程中的两个阶段,传统目的在教育中具有一定的稳定
性和持久的价值,而创新目的则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和教育的方向。
4.国家目的与个体目的
国家目的是指教育活动中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资源的目标,例如培养国家需要的科学家、工程师等。
个体目的是指教育活动中为个体
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机会和支持的目标,例如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等。
国家目的与个体目的是教育目的的两个层面,两者相辅相成,在教育活动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的第三章教育⽬的★导⼊:⼈的⼀切有意义的活动都是有⼀个既定的⽬标。
⽬标就像上帝之⼿⼀样,会牵引着我们向着正确的⽅向前进。
⽬的的特征:1、明确的意识性。
2、主体的⾃觉⾃愿性。
3、实现的可能性。
4、实现的预期性。
(以⾼考为例)。
因⽽,⼈类社会的各种活动都是带有⽬的性的,教育活动也不例外。
第⼀节教育⽬的的类型及其功能⼀、教育⽬的的含义及特点(⼀)、教育⽬的教育⽬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的培养规格、努⼒⽅向和社会倾向性等⽅⾯的要求。
教育⽬的不仅规定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的要求,也标志着教育活动的⽅向和⽬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的主要回答了两问题:⼀是规定教育“为谁培养⼈”,这是关于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是“培养什么样的⼈”,这是关于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
狭义的教育⽬的:特指⼀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才培养所确⽴的总体要求,是整个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
⼴义的教育⽬的: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的⽬的领域,含有不同的层次,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之分,依次为:教育⽬的—培养⽬标—课程⽬标—教学⽬标等。
(⼆)、教育⽬的与教育⽅针⼀致性:教育⽬的与教育⽅针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致性,两者都含有“为谁培养⼈”的规定性,都是⼀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1、内容范围:教育⽅针所含的内容⽐教育⽬的更多些。
教育⽬的⼀般只包含“为谁培养⼈”和“培养什么样的⼈”的问题。
教育⽅针还含有“怎样培养⼈”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侧重点:教育⽬的在对⼈的培养的质量规格⽅⾯要求较为明确;教育⽅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显得更为突出。
(三)、教育⽬的的基本特点1、教育⽬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1)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为谁培养⼈”“为谁服务”的基本规定。
⼈才培养的社会性质和根本⽅向,培养出与⼀定社会要求相⼀致的⼈。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亲爱的同学,在教师招聘和教师资格考试过程中,教育目的是一个常见的知识点。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目的的类型经常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所以各位同学对于教育目的的类型,需要从分类标准和概念部分进行识记。
教育目的在不同历史发展年代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所以在类型上也会有所不同。
以下为常见的教育目的类型:一、从作用的特点来区分:价值性目的和功能性目的价值性目的是指对人得价值观、生活观、道义观、审美观和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根本是要解决人的社会情感和个性情操。
所以价值性教育目的指引和要求实际的教育要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价值倾向、情感态度、审美情趣和人格品行等方面的发展,使人在生存中内心世界有所依托即“心有所属”。
功能性目的是指,解决人在各种活动中的实际能力和作用效用的开发与提升,发展和提升人的行为在活动中的有用性和功效性。
所以功能性教育目的要求实际的教育活动应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智能素养和技能技巧。
二、从所含要求的特点: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重要实现的结果,内含对人的发展的理想性要求。
终极性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影响是宏观的,具有指导原则和方向指引的意义。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在不同阶段所要连续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的培养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期具有衔接行的各种要求。
发展性的教育目的对教育阶段及其活动的影响是具体,对各种教育现实问题解决的结果具有直接评价和认定的意义。
三、从其体现的范围: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把教育目的区分为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的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他将“教育活动里边的”、当前的“具体目的”视为内在的教育目的;把“一般的和最终的教育”视为外在的教育目的。
内在的教育目的是通过课程建设实现的直接目的,是对教育活动预期结果的直接指向,内含对学生思想、行为和情感等方面预期结果的期待。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一)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一)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性质:教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阶级性、生产性。
2. 教育的功能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包括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社会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
3.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规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
教育目的的类型:终极目的、阶段目的、具体目的。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生活本位论、能力本位论。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全面发展、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个性发展。
4. 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近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当代社会教育。
教育的发展趋势:全民化、终身化、民主化、多元化、信息化。
二、教育制度1. 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的定义: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
学校教育制度的构成:学校类型、学校级别、学校形式。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2. 现行学制现行学制的特点:重视早期教育、强调基础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注重职业教育、发展成人教育。
现行学制的改革:学制缩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类型多样化。
3.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概念:指国家对适龄儿童和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免费的、强迫的、世俗的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的发展: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义务教育法》,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第三章 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类型
关系: 关系: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操作性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价值性教育目的 是确立具体目标的设定原则,奠定了具体目标的 价值基础; 操作性教育目的是价值性教育目的的体现,受价 操作性教育目的 值目的所规定,是表现价值内核的形式。
二、教育目的类型
从要求 要求的特点 要求 终级性教育目的( 终级性教育目的(理想的教育目的) ) 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 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 全面发展的人 完人 发展性教育目的( 发展性教育目的(现实的教育目的) 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 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 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小学培养目标 中学培养目标
如何把握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两种价值 取向教育观的关系?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以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 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 是指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 的和谐发展。
二、教育目的类型
从被实际所重视 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分 被实际所重视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指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 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功能与目的
教育的功能一、教育功能的定义: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三、教育的个体功能: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题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现存教育由于某种异化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实现。
四、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2、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5)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6)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3、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1)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4、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1)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5、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6、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1)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2)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的负向功能。
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按教育功能作用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的,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 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 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教育目的不同于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规格。教育目的是对各级各类教 育的人才培养标准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规格是某一层次、 类别教育或某一专业的具体要求。
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家H.斯宾塞为了适应当时英国资 产阶级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为“完满的生活”作准备的教育 目 的。20世纪,美国教育家J.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目的 。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过程在它本身以外无目的, 它 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一个真正的目的和一个从外面强加 给 活动过程的目的,没有一点不是相反的。” 杜威主张教育的目的应该由受教育者固有的活动和需要 来确立,反对任何外加的、为未来作准备的教育目的。他所 提出的教育目的只能培养出资产阶级所需要的、顺应资本主 义社会的人。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对课 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 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1)借助三种方式进行:确定价值的方式;标准的方式;目 标的方式; (2)调控对象: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受教育者(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控制) 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1)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2)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三个功能相互联系、综合体现。定向功能伴随评价功能 和调控功能而发挥;调控功能的发挥需要以定向功能和评价功 能为依据;满足社会需要视 为教育的根本价值(19世纪到20世纪鼎盛时期) 有两种观点: ① 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需求来主张的 涂 尔干 ② 基于社会稳定或延续的重要性来主张的 凯兴 斯泰纳 优点: 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是无法 脱离社会的。 缺点: 过于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 的绝对化。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目的及功能
1949年12月 ,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全国教 育工作的总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它的主要 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 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种新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教育,其方法是理论与实际一致,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 为当前的革命斗争服务。”
五、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内容丰富,其要点有以下几方面: 1. 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2. 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 提供了可能性。 3. 资本主义的绝对矛盾限制了个人的全面发展. 4. 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共产主义条件下将使人的全 面发展成为现实。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六、我国建国以来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 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医、师等, 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 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 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 不同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其次,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能脱离教 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 养目标来体现和落实。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惟一的,而培 养目标却是多种多样的。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选择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三、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功能一、教育目的及其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一)教育目的的含义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意识性和目的性。
在其生存和发展中,通过自身的意识活动,不仅能够认识自然与社会、认识自己和他人,而且还能够凭借所获得的认识,提出活动的任务、设定活动的目的。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人类活动的意识性、目的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
从其产生来看,是基于人类及其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知识得以延续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从其运行过程来看,一切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及具体培养目标的制定等,无一不是依据教育目的来进行的。
可见,教育目的体现了人类活动的特性,任何社会对人的培养都是依据所确定的教育目的来进行的。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各位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作用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特性。
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联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
从二者的联系看,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从二者的区别来看,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
教育日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在教育实践中,要清楚地认识和把握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不能以为二者都是各级各类教育所应遵循的指导原则和依据而将其等同起来或相互代替,也不能因为二者的区别而在考虑教育性质和方向问题时将其分割开来。
(三)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教育对象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规定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即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哪个社会、哪个阶级)服务”。
这种质的规定性在于明确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的社会性质和根本方向,使其培养出与一定社会要求相一致的人。
如果偏离了社会要求或违背了社会性质,社会必然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其教育进行批评、整顿、改造,严重的甚至予以取消。
二是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即要使教育对象成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的人,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服务。
另一方面规定了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即要使教育对象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应养成哪些方面的素质等。
二、教育目的的几种基本类型(一)价值性教育目的与操作性教育目的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即现实要达到的具体教育目标,表示实际教育工作努力争取实现的某些具体目标,一般是由一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的具体教育目标所组成。
这两类教育目的是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特点来划分的,它们属于同一教育目的在实现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操作性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是确立具体目标的设定原则,奠定了具体目标的价值基础;操作性教育目的是价值性教育目的的体现,受价值目的所规定,是表现价值内核的形式。
一般而言,历史发展的丰富内涵总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表现出它的时代规定性,以及对这一时代教育的规定性,并且不断变更表达它发展要求的操作性目标。
这说明,价值性教育目的发生变化,操作性教育目的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在实际教育中,必须以人未来发展的利益和社会需要为教育确立具有良好价值的根本目标,同时也要使操作性目的的确立符合价值性目标的要求,使二者一致、相统一。
否则,教育活动就难以实现它的价值。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与发展性教育目的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涵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每一种目的都不带有终极性,在每一阶段向另一阶段的发展过渡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不可或缺性,既表示某一阶段的目标,又表示对先前阶段目标的续接性和对以后阶段目标的奠基性。
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各有不同的特点:前者具有发展的终结性,对各种教育阶段及教育活动的影响是宏观的,具有总的指导原则和方向指针的意义。
后者具有发展的持续性,对各种教育阶段及教育活动的影响是具体的,对各种教育现实问题解决的结果具有直接评价和认定的意义。
就二者的关系看,前者是发展性目的的根本性依据,是发展性目的确立不可忽视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
后者是前者实现的“必经路线”和必不可少的“具体策略”,是前者的具体体现。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依据终极性教育目的来确立各种相互承接的发展性目的足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有效增强其实现的效果;否则将可能导致各种教育及教育活动发展向度的多样化,体现不出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和方向。
但也不能把这一问题绝对化。
如果不分教育阶段、不分具体年龄阶段地用终极性目的作为自身的直接目的,将会欲速则不达(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也无助于它的实现。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它一般是由国家(或一定地区)作为主体提出,其决策的过程要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常常体现在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教育文本或有关的法令之中。
它表现的层次多种多样,有的是国家或地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总体目的,有的是特指的教育目的,如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目的等。
它的实现过程具有权力机构的支持和行政上的要求。
正是在权力机制的运作下,它才成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依据和努力方向。
非正式的教育目的,指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
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思想理论为根基而存在,其大多是一些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基于自己的社会见解或教育见解而提出的,通常体现在他们的理论或思想中。
这类教育目的虽不是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正式决策,但因其深邃的思想阐述、多视角的深刻分析和严密的逻辑论证而产生一定的影响。
另一类则是基于一定社会单纯的功利观念而存在,它虽没有明确的阐述,但常常借助一定的社会功利心理和观念而起作用,如片面或单纯升学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虽然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但二者因不同的社会需要常有互为依据的情况,有的非正式教育目的成为国家(或一定地区)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的重要来源或重要依据。
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我国教育目的,邓小平关于“四有”新人的培养与我国义务教育目的等。
有的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成为非正式决策教育目的提出的重要依据或来源。
如日本学者提出的21世纪教育目的,就是基于本国1947年公布的《教育基本法》中教育目的的精神来考虑的。
①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有时还带有矛盾性,如我国正式决策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与实践中出现的单纯或片面追求升学的教育目的就是如此。
在实践中,要注意这两种教育目的相互影响的积极与消极的两重性,注意分清各自所具有的不利因素,防止和避免消极影响。
三、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它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定向作用任何社会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教育目的才得以定向的。
教育目的及其所具有的层次性,不仅内含对整体教育活动努力方向的指向性和结果要求,而且还含有对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规定性。
它指示给教育的不仅有“为谁(哪个社会、哪个阶层)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未来的方向,而且还包括现实教育实际问题解决的具体路径。
具体体现为:一是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培养人”具有明确的规定。
二是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使教育依循这样的规定,不仅能改变人的自然的盲目的发展性,而且还能对人不符合教育目的要求的发展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其发展与预定的方向相一致,符合教育目的的规定,产生社会所需要的新的品质。
三是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它对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选择何种水平的教育内容,对内容进行如何取舍等具有决定性作用。
四是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除了要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方面的教学定向外,还有对培养思想品德方面的价值定向作用.使教师知道自己所要教的最重要的是什么。
(二)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作用一定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根据自身或人的发展需要对教育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以便达到其自身发展的目的。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主要借助以下方式来进行:一是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教育价值取向的把握上。
教育的产牛和发展既是社会的需要,也受社会所制约,社会在利用教育来满足自身或人的发展需要时,无不给它赋予特有的价值取向。
因此教育目的带有一定价值观实现的要求,并成为衡量教育价值意义的内在根据,进而调控实际教育活动,使其对“价值不可违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