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目的和功能
教育学基础 第二章 教育功能
一、教育功能的概述
(四)教育功能的类型(性质)
超越功能是指通过教育的自我更新和变革,促进和引
领人类社会的发展; ✓ 教育受到外部压力的影响,不断更新自己的内容和
结构,并因此促进和引领社会的发展;
没有教育的保守性,教育将缺少“主心骨”; 没有教育的超越性,教育将失去发展的活力;
2020/12/5
✓ 隐性功能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202显0/12/5性功能和隐性功能可以相互转化、相互利用;
一、教育功能的概述
(四)教育功能的类型(性质)
保守功能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结构,具有内在的稳定
性和自身的逻辑性,形成了教育自我保存的功能性和 继承性; ✓ “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重复,重复地把上一代
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知识传递给下一代”;
2011年,李天一与苏某涉嫌在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殴打他人并损坏 他人机动车,构成寻衅滋事犯罪,由政府收容教养1年。
2020/12/5
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二)个体发展的影响因素
1、个体自身因素
成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自然结果,是指机体及其 各组成系统、器官在形态与机能的控制。 ✓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个体发展的阶
段性和规律,制约着个体发展的速度和教育的 可接受性。 成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对个体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作用
2020/12/5
一、教育功能的概述
(二)概念辨析
教育本质
教育固有的特质,是 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 本特征。 “教育是什么?”
教育功能
取决于教育本质,并 随之变化。 “教育能够干什么?”
2020/12/5
一、教育功能的概述
(二)概念辨析
教育价值
教育学路线图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1教育功能:教育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
教育表现为一种活动。
教育活动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它的运行是教育者借助教育手段,以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其结果是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
所以教育的内部功能就表现为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起的作用,它是由教育自身的结构决定的。
教育在微观上表现为一种活动,在宏观上表现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其他系统共同构成完整的社会结构。
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推进的,教育通过向社会输送人才,对生产力、生产关系产生作用,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形成教育的外部功能、教育的外部功能是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在社会运行中的作用,它是由社会结构决定的。
注:教育功能也不同于教育职能。
职能是职责赋予的能力,而职责又是认为赋予的,带有一定的价值期待,因此职能也就具有了主观性。
而功能是一种实然的结果,这种结果可能是期待中的,也可能是超越预期的。
1教育的个体功能有哪些表现,个体社会化功能和个体个性化功能关系如何?答: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促进人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所预期的正向功能,即显性正向功能。
这一功能是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的体现,因此也被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成为派生其它功能的源泉,在教育功能系统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总的来说,教育对个体发展有正向功能,谋生功能,享用功能以及负向功能。
——正向功能之促进个体社会化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既是社会的人,追求个体间的共同性,又是个体的人,追求个体的独特性。
社会性和个性是相互对立而又矛盾统一的,人是社会性和个性的双重统一体。
因此,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想观念,讲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目录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目录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教育功能与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三节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节教育目的及其功能第五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三章学校第一节学下概述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第三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第四节学校文化第五节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第二节学生第三节师生关系第五章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第一节班主任工作概述第二节班集体第三节班级管理概述第六章课外活动第一节课外活动概述第二节课外活动的设计、指导与组织开展第七章教育研究第一节教育研究概述第二节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第三节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第四节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第五节教育研究方案的设计第六节教育研究的方法第七节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八节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第九节我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几大学派第一部分教学法第一章教学目标第一节教学目标概述第二节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四节教学目标的设计、陈述方法和评价第二章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概述第二节教学过程概述第三节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第四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三章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学内容概述第二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三节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背景下的综合性学习第四节课程资源第四章教学设计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第二节课程的类型和结构第三节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实际与实施第四节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第五章教学实施第一节课程实施第二节教学方法第三节教学原则第四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五节说课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第七节现代学习方式第八节教学行为第六章教学评价第一节教学评价的含义第二节教学评价基本理论第三节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第四节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教育学基础导论:第二章 教育功能
教育学基础导论:第二章 教育功能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 对教育功能类型的划分,可以从多个角度着手。 ▪ (一)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 能和社会功能
▪ 1.促进个体的有效发展,是教育的个体功能。教 育的个体功能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所以也称为 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
▪ 2.通过对社会个体的培养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构成了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 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 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教育学基础导论:第二章 教育功能
第一节 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功能是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 的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本质决定了 教育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开放的 系统。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 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 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学基础导论:第二章 教育功能
(二)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 能和负向功能
这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R.K.Merton)20世纪 50年代末提出的功能分析的一个维度。
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 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 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对任何社会、任何时期 的教育来说,正向和负向的功能都存在,只不过比重 不同。多数时期的教育以正向功能为主,但历史上也 有某些时期,如欧洲中世纪教育、法西斯教育、军国 主义教育等,不仅扼杀了人的个性发展,而且也阻碍 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学基础导论:第二章 教育功能
(四)多维度的复合分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把性质(方向)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功能
教育学——教育功能
LOGO
教育的制约性——面对个体身心发展特点 ➢互补性:机能相互补偿(视觉失去后用听觉去弥补);
教育中取长补短和特长爱好发展(盲人推拿;非智力因素) ➢ 整体性:各发展元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情商与气质)
教育既要追求全面发展又要发展个性(抑郁质容易生病) ➢ 个别差异性:早慧与大器晚成
识是必须学习的,但是来到大学,更重要的是一个悟道的过程。如果学校的
教育只重视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性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
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
毕业生职业对口程度下滑
•
杨玉良在讲话中指出,由于现代职业极度分化、多元化,导致高等教育
的过度专业化。各类明确的职业指向使各种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
教育本质、教育职能
教育学——教育功能
LOGO
二、教育功能特征 1、客观性 2、社会性 3、多样性 4、整体性 5、条件性
教育学——教育功能
LOGO
三、教育功能的分类 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1)个体功能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推动作用。 (2)社会功能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
•
杨玉良认为,这样的现实更加迫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念、方法
、内容进行新的思考,并做出相应的改变。“综合性的大学必须有别
于通常的职业学校。大学不能沦为金耀基先生所批评的那种职业培训
所。因为纯粹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够保证你真正能够学好专业
,有时反而会扼杀你的文化生活和专业精神的基础。虽然专业知识是
必须学习的,但是来到大学,更重要的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LOGO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 教育目的
【参考观点】 (1)该案例中的悲剧源于对应试教育的无奈和无助的消极反抗。应试教育是一种 立足于“选拔尖子”的教育,这种教育只以分数衡量和评价学生,以升学率作为评 价根本目的。这种教育模式异化了教育的本义和根本目的。 (2)该案例中的悲剧也启示我们必须要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史面向全 体学生的教育,它不只是着眼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而是把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目 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既是德、智、体、美、劳的全 面发展,也包括学生生理、心理和思想等方面的素质发展。实际上,学习成绩的好 坏,只反映了学生在智力方面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其他方面均 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如果一味强调智力发展,而忽视其他素质发展,即使升学率得 到了提高,而最终培养出来的仅仅是单向度的人才,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素质 教育史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实际上,人是千差万别的,培养人不能用一 个模子,比如说,成绩差的学生,也不排除其在其他方面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四)生活本位论 教育目的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五)社会与人的辩正统一论 教育目的考虑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1.哲学观念。 2.人性假设。 3.人格理想。
(二)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第二章 教育目的
章前导读 1.理解教育目的的意义。 2.了解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以及不同价值取向教育目的论。 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发展变化。 4.掌握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和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 5.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 6.探究推进素质教育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_第二讲_教育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手段
c. 现实表现
国外统计结果: 小学毕业程度比文盲43% 中学毕业程度比小学 108% 大学毕业程度比中学 300% 国内统计结果: 小学100% 初中150% 高中(职中中专)170% 大学210%
d. 结论 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劳动创造的财富成正比 即文化程度的高低与劳动者个人劳动的收入成正比。
一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P18)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中,统治阶级 为了实现其政治统治,所采用的组织政权的原则 和方式,以及建立和发展特定的经济秩序所创设 的各种经济规则和措施的总称。
奴隶社会:
中国 西周:学在官府 政教合一 官师合一
{
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二)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 能
教育的正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 响和作用,是一种贡献性的功能。 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响和 作用,是一种损害性的功能。
(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 性功能
显性功能: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 合的结果。 隐性功能: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35% 24% 6%
10% 5%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 古代社会:主要是哲学、政治、宗教、 道德等人文学科以及语言、文字等工具 课程,自然科学课程不多; 十四世纪:主要有三门,算术、几何、 天文学等; 十六世纪:增加地理学、力学等; 十八世纪:又增加代数学、三角学、植 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化学等; 二十世纪以来:电子计算机、信息论、 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等。
第二章 教育功能
(四)多维度的复合分类 1.把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 日本学者柴野山昌提出了教育理论分析框 架:
主观意向 显性 客观结果 正向 负向 A D 隐性 B C
2.把对象与性质结合起来划分:
分析 客观结果 正向 负向ຫໍສະໝຸດ 人 A D社会 B C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地位 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三、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四、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二)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影响人的发展有四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 动性。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 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个体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 格塞尔(Gesell,A. 1880-1961) 的成熟理论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正确认识遗传素质的作用 遗传决定论的荒谬——极端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 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 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 教育只是起一个引发的作用。
关于印度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 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 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 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 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 裸体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 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 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 在孤儿院里,人们首先对他们进行了身体检查,发现他 们身体的生物系统是正常的,但是营养不良。人们还发 现这两个狼孩虽然长得与人一样,但行为举止却完全和 狼一样,他们白天睡觉,夜晚活动,常常像狼那样嚎叫, 他们用四肢爬着走路,用手直接抓食物送到嘴边吃。于 是研究者就在人类的正常社会环境里对其进行训练,教 他们识字,教他们学习人类的基本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 然而,其中阿玛拉不幸死亡,卡玛拉在四年之后(大约十 一二岁)才开始能够讲一点点话,智力水平也才相当于 一个普通的婴儿的智力水平。
《高等教育学》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的分类和层次
分类
高等教育目的可以分为社会服务型、知识商业 化型和人才培养型。
层次
高等教育目的按照教育层次可以分为本科教育 目的和研究型教育目的。
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的
1
纯粹科学与应用技术并重
培养人才一方面是要培养学生的纯粹科学研究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应用技 术能力。
2
理论研究与现实落地并行
高等教育学
在这个演讲中我们将探讨高等教育目的的定义、重要性、分类和层次,以及 实现方式和策略,挑战和发展趋势。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的定义和重要性
定义
高等教育目的是制定目标和计划以满足社会和个人 需求,帮助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和发展。
重要性
高等教育目的对于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至 关重要,它使您具备更多的知识、技能和增强的学 术信仰。
总结和结论
1 总结
2 结论
高等教育目的是制定目标和计划以满足社会 和个人需求,帮助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和发展。 高等教育目的的分类和层次以及培养人才是 高等教育的核心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要更加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学 生的应用技术能力和纯粹科学研究能力,使 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契合。
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让学生在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能将其应用于现实生 活中,推动国家的社会进展。
3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契合
要使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契合,应该培养符合社会时代需要的新一代人才。
高等教育目的的实现方式和策略
实现方式: 策略:
在教学和管理中实践目的,促进学生认识到自己 的职业志向和能力,践行目的创造知识和提高管 理效率。
发挥自身的特长,坚持不懈地不断探索创新,提 高师资力量,丰富教育形式,注重实践环节,适 应社会需求。
教育学基础(第二章)
(四)中国教育机会的均等问题
1、中国的教育机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进入21世纪,我国有近12亿人口的地区普及 九年制义务教育,有1亿人口地区普及了小学 五-六年的教育。2009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 超过了23.5%,我国已经快速进入高等教育大
众化阶段。
25年来中国博士数量年增23%,2007年,我国博士人数超过5 万人,2008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
如何从社会公正的视角看待教育?
既要考虑教学与学校组织中更技术性的问题,又要 考虑渗透在教育中的价值观和政治因素;
要批判地疑日常的思考与实践是怎样形成的,以及 在社会中谁将从中获益; 要特别关注那些与种族、社会阶层、语言、性别及 其他社会范畴相关的不平等,并寻求替代这些不公 平的途径。
(二)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的公平
教育的经济效益是如何实现的?
如何估量教育的经济效益?
教育的经济效益有否特殊性?
早期西方经济学的理论
早期的西方经济学家已 经注意到了教育的经济 效果。亚当· 斯密认为: “学习一种才能,须受 教育,须进学校,须做 学徒。 ……学习的时候,固 然要花费一笔费用,但 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 还,赚取利润。”
在现代化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的作 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 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教育投资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
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
教育经济效益的实证研究
对18世纪70年代欧洲的制钉业的调查:不满20岁 的青年工人一天能制钉2300多枚;而不曾练习过 制钉的普通铁匠去制钉,一天不过200—300枚。 美国的学者比较了1889-1919年与1919-1957年这 两段时间里经济发展状况时发现,尽管劳动力与 物的资本的增长率对国民收入增长率所起的作用 的比重都明显下降,但整个国民收入仍明显增长。 经过多方的计算,他们认为教育投资的总收益率 为17.3%。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
• (3)人员往来和 教育内容交流是发 挥教育融合文化的 主要途径。
4.教育的文化创 造功能
• (1)教育作为文 明进步的灯塔,不 能没有文化创造功 能。
• (2)按社会发展 需要,遵循文化的 时空特性,构建新 的文化特质和体系。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
(四)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与个体个性化的统一 1.个体社会化是其个性化的基础 2.个体个性化是其社会化的基础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1.教育赋予学生知识或技能,使个体习得谋生本领 2.教育把潜在劳动力再生产为现实劳动力 3.教育使个体习得社会角色行为规范及其意识,适应新的环境
习过程的情意发展;培育积极个性倾向性,最大限度的发挥个性特征优势, 完善个体心理生活。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
(二)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个体社会化即个体由自然生物体到社会活动主体的变化过程
(1)学习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学习内容是个体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 习惯和各种思想观念。 (2)社会欲达到的目的:个体认同或践行社会期望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 友善)、行为规范;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遵循行为要求。 (3)个体社会化的标准:掌握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认同社会文化;习得社 会性发展目标;学会身份认同。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教育活动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发生于 教育活动内部,是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即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培养的人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而发生的功能,是教育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 生,也叫工具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要受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律和 社会性质制约。
《高等教育学》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
• 16大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 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17大党的教育方针:“要全面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二、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 培养目标(狭义)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人 才培养的具体的质量规格。 • 层次不同的高校其培养目标是不同的,如本科 大学与高职院校。本科大学是培养学术型、科 学型人才,而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 (面向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实用性人才)。 • 同时,即使在同一层次,不同类别学校其培养 目标也是不同的。 • 同一所学校的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不同的。 • 相同专业在不同学位层次也有不同的培养目标。
(二)基本内容
• 1957、1958年的教育方针可概括为: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 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几方 面都得到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 化的劳动者。 •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 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节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
•
•
一、高等教育目的
指整个高校系统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可表述为培养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案例一:目前,学校正紧紧围绕甘肃及西部地区经济 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向“教师教育为主,特 色鲜明,西部一流,全国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目 标迈进。 案例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学将以建设国际 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秉承“自强不息、 独树一帜”的校训,弘扬**精神,强化开放意识,注 重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努 力构建和谐校园,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 态、更加执着的努力,开创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为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 民族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章 教育功能(教育学小学)
第二章教育功能(教育实践的合理性是教育实践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合目的性以合规律性为前提,合规律性以合目的性为指导。
)一、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代表人物:法国的勒图尔诺、美国的桑代克。
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把教育活动归结为按照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起源论否定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
2.心理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
合理之处: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
错误观点: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这一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教育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
3.劳动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人的生产需要和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生产劳动是教育产生的直接必要条件。
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的整个社会活动的需要——既包括原始社会作为整体的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需要,也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个体生命存在、延续和发展的需要;既包括原始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也包括原始人生活交往的需要。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由原始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并对原始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产生了重要影响。
特点:(1)教育没有阶级性;(2)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3)教育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4)教育手段极端原始。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两个社会的教育存在一些共同特征:(1)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2)鲜明的阶级性与严格的等级性(奴隶社会,阶级性;封建社会,阶级性、等级性、宗教性(西方中世纪时期));(3)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4)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5)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教育;(6)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7)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教育学第二章教育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个体发展
是指个体身心诸方面发生的变化, 是个体潜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
个体发展 的内容
身体 心理
指有机体的自然器官及其 机能的发展、完善
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的发展和社会性的发展。
教育是通过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促 进个体身心和谐全面地发展。
具体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促进个体个性化。
因而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实践活动 中促进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示意图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教育
终极目的
促进人的发展
传授知识经验
谋生的本领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不同于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教育的 个体发展
教育的个体 谋生功能
着眼人自身发 展,促进人身 心和谐发展。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 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 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 精神上的享受。
教育的享受功能是教育个体发展功能的必然 延伸。对学校教育而言受教育过程是一个通过促 进个体发展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受过教育的人, 是自由之人,也是幸福之人。幸福是完美人性的 展示和表现。教育通过使学习者人格的提升和完 善,使他们体验到精神上的幸福。
(三)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
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默顿)
主观目标与客观
可
结果相符
转
化
意外结果
教育功能
显性教育 功能
隐性教育 功能
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 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 期的功能。
教育学基础-第二章
(二)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结构 B 、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的质量
A
四、教育对社会人口的作用
2、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人口质量是指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 身体素质:遗传素质和健康状况 文化修养:知识水平、智力发展程度、劳动技术水平 道德水平: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和合于社会规范的社会品质。 人口质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直接方面,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间接方面,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从 而影响以新生一代为对象的学校教育质量。
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素质 3、教育可以完善人口结构 4、教育可以促进人口合理流动
第二章 教育功能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教育功能的概念、类型; 2、了解教育功能的形成和释放; 3、理解并能举例说明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发展的正、 负向功能的表现及原因。
第一节
教育功能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 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着眼于人自
身的发展的需要,是成‚人‛的教育)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个体社会化(P35) 社会化的具体内容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的表现: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个体个性化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第二章 现代教育目的
第三,他们不仅提出了人 的全面发展的概念,而且 初步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 的内容,并开始认识到了 肉体和精神、智力和体力 的充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 核心,脑力劳动和体力劳 动的统一、教育与生产劳 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 的具体方法和具体措施。
局限性
还缺乏科学基础,仍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 础上,具有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他 们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认为只要通过 教育就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看不到 影响人的发展的其他社会因素和条件。但 这些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 发展学说的思想渊源。
(2)指令性教育目的和指导性教育目的
指令性教育目的 指立法与执政部门、 执政党等制定主体以 法定文献的形式规定 的一定社会的受教育 者的质量和规格,它 带有强制性。
指导性教育目的
那些不拥有政治 权力的部门和团 体制定的,它不 具有法律的强制 性,只能是指导 性的教育目的。
2. 以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 值倾向为标准的分类 (1)个体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 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 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 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它为包括我国在内的社会 主义国家制定社会主义教 育目的提供了正确的方法 论的指导和重要理论依据, 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 础。
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进步性
第一,他们都开始意 识到资本主义旧式分 工对人的发展的危害 作用,明确提出了改 造旧式分工的伟大理 想。
第二,他们关于人 的全面发展的主张, 已经不再仅仅限于 统治者内部,而是 扩大到了劳动者, 甚至着眼点已经主 要转移到无产阶级 的发展问题上来。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教育方针是教育工 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 的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和 教育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教育目的和功能
教育目的: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队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方针: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社会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
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用社会发展
的各种指标来评价。
个人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
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
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观念、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
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素质教育: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