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价值、教育功能、教育目的三者之关系

合集下载

论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及其之间的关系-2019年精选文档

论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及其之间的关系-2019年精选文档

论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及其之间的关系1教育目标及相关概念辨析通过比较《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教育心理分册),以及《教育学辞海》等多家看法,归纳其一致之处,教育方针就是由国家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其依据是政治、经济的需要,为的是实现教育目的;教育目标等同于狭义的培养目标,即指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培养要求或培养标准;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即教育想要大大的结果。

三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1.1 三者的区别教育目的比较抽象,实际上是理论术语,不由国家或政党来规定,而要由理论界探讨以求共识,因而具有不可操作性。

教育方针高度概括,是工作术语,由国家和政党规定,体现国家和政党的意识,直接面向教育实践、面向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操作性,但无直接的衡量指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和分解,也是工作术语,由国家规定,并具有更进一步的可操作性,有直接的衡量指标,如人才培养的数量目标、质量目标、结构目标等等。

1.2 三者的联系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理论表述,实际上就是确立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直接理论前提,教育目的的任何不科学、不完整必然带来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不科学和不完整。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操作定义,它本身取决于教育目的的深度和广度,而它的实际操作将产生对教育目的的反馈。

教育目标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相对来说是教育方针的操作层面,更是教育目的的操作层面,其具体执行结果有助于直接检验教育方针是否切合实际,判断教育目的是够正确科学。

基于以上辨析,我们认为,无论是从时间跨度还是从国家跨度上,对教育方针的比较都比对教育目标的比较更加宏观、有效,更具有反思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2课程目标2.1 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是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它期望一定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素养等方面所达到的程度。

它是现代课程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介于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之间,起着桥梁转换作用。

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三章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与功能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的总体方向,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它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决定教育目标的状态,内容和方向,而教育目的又体现了一定的教育哲学的观点、教育目的是教育过程的长期目标,对于教育活动虽则提出了一般的方向,但同日常的学校和班级中的教育实践并无直接的关系、因此,教育目的必须加以具体化使之成为同课程开发,教学设计等有直接关系的教育目标。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美国麦克唐纳的教育目标的功能:1明确教育进展的方向2选择理想的学习经验3界定教育计划的范围4提示教育计划的要点5作为评价的重要基础就课程与教学目标而言,其主要功能是什么?1为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2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3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因此课程实施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是创造性地实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过程4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提供依据第二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取向类型:“普通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1.“普遍性目标”取向: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中的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2、“普遍性目标”的特点: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和课程教学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可普遍运用于所有的教育实践中。

3、“普遍性目标”的价值取向:普遍主义的价值观,认为任何课程与教学目标都能够并应当运用于所有的教育情境。

4、“普遍性目标”的价值与局限:这种目标取向所给出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是一般性的宗旨或原则而不是具体的目标菜单,所以教育工作者可以对这些目标创造性地作出解释,以适应各具体教育实践情境的特殊需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这类目标在逻辑上往往不够彻底,不够完整,往往以教条的形式出现,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二、“行为目标”取向(一)“行为目标”取向概况1、“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形位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表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学前教育学》模拟试题

《学前教育学》模拟试题

《学前教育学》模拟试题一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1. 标志着学前公共教育思想诞生的著作是(C)。

A。

《学记》 B.《颜氏家训》 C.《理想国》 D.《政治论》2。

世界上第一部学前教育的大纲和参考本是(A)。

A. 《母育学校》B。

《世界图解》 C. 《大教学论》D。

《爱弥尔》3。

卢梭的教育代表作是(C)。

A。

《母育学校》 B.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C。

《爱弥尔》 D. 《林哈德与葛笃德》4。

阐述裴斯泰洛齐的学前教育理论的著作是(D).A. 《爱弥尔》B. 《大教学论》C. 《母育学校》D. 《林哈德与葛笃德》5. 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的人物是(C)。

A。

蔡元培 B. 张雪门 C. 康有为 D. 陶行知6。

我国最早的学前儿童教育实验中心是(C)。

A。

北京香山慈幼院 B. 上海劳工托儿所 C. 南京鼓楼幼稚园D。

江西实验幼师7. 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的创建者是(C).A. 蔡元培B. 张雪门C. 陈鹤琴D. 陶行知8。

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的创建者是(C)。

A。

张雪门B。

陈鹤琴 C. 陶行知 D. 蔡元培9。

(B)成立“性格形成学院”,这是为工人子女实施学前公共教育的首次尝试。

A. 福禄培尔B. 欧文C。

杜威D。

蒙台梭利10. (C)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A。

杜威B。

蒙台梭利 C. 皮亚杰 D. 维果茨基11。

(A)是指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A. 最近发展区B。

恩物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12. 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阶段的()和()、揭示这一特定阶段(),以及阐明学前()的科学。

(A)A.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教育理论B. 教育理论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C。

教育问题教育规律教育理论教育现象D。

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教育现象教育理论13. 所谓(C)是指教育本身所特有的对个体或社会所产生的功用或价值。

教育的起点与终点一论教育功能 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之关系

教育的起点与终点一论教育功能 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之关系

教育的起点与终点一论教育功能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之关系摘要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点和终点是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

教育的起点是指教育的功能,它包括培养人的知识、技能和道德等方面的能力,以及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

而教育的终点则是指教育的目的,它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构建社会和谐、文明的现代社会做出贡献。

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教育的目的决定了教育的价值,而教育的价值又反过来影响着教育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教育的起点和终点之间教育功能、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的关系。

关键词教育起点、教育终点、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教育价值引言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促进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

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而教育的目的则是为了追求某种具有意义的结果。

教育的起点和终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教育的功能决定了教育的目的,而教育的价值又反过来影响着教育的功能。

本文将重点探讨教育的起点和终点之间教育功能、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的关系。

教育功能的起点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它是教育的起点。

教育功能包括培养人的知识、技能和道德等方面的能力,以及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

首先,教育需要传授人们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具备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教育可以提供各个领域的知识,如文化知识、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等,帮助人们获取必要的技能,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教育需要培养人们的道德素养和价值观念,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品行和行为准则。

教育可以教育人们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关心社会和环境,以及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和良好道德的人。

最后,教育还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扩大他们的眼界,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教育目的的终点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某种具有意义的结果,它是教育的终点。

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观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教育活动有指导意义。

二、层次结构(一)国家教育目的(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课程目标(四)教师的教学目标三、概念辨别(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

教育方针的表述结构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②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

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四、教育目的功能(一)导向功能(二)选择功能(三)激励功能(四)评价功能第二节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二、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三、教育的无目的论四、教育的辩证统一论五、生活本位论六、文化本位论一、个人本位论(一)核心观点: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二)代表人物卢梭、洛克、夸美纽斯、(德)福禄倍尔、(瑞士)裴斯泰洛齐、人本主义者、孟轲二、社会本位论(一)核心观点: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二)代表人物:孔子、(英)斯宾塞、(法)涂尔干、(法)孔德、(德)凯兴斯泰纳三、教育的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核心观点: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四、辩证统一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

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主体价值和实践方法论

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主体价值和实践方法论

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主体价值和实践方法论作者:宋晓波郑刚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24年第06期摘要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在遵循教育现代化一般发展规律的同时,又坚守中国本土立场。

从本质特性上看,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既体现世界教育现代化的普遍性规律,又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还体现“两个结合”赋予的特殊性,三者是辩证统一的。

从主体价值上看,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既是领导主体与人民主体相结合,又是事实主体与价值主体相统一。

从实践方法论上看,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既坚持实事求是与驱动创新相结合,又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还坚持独立自主与改革开放相结合。

关键词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教育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教育自主创新引用格式宋晓波,郑刚.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主体价值和实践方法论 [J].教学与管理,2024(18):1-6.教育现代化是“一系列现代要素及其组合方式发生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是教育现代要素逐步占据主导性、支配性地位的过程”[1]。

作为世界各国教育事业的共同追求,教育现代化虽有其普遍特征,但每个国家的教育现代化道路都有其独特的特征,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路径和模式。

教育现代化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成功走出中国式道路”的进程中,开创了教育现代化的崭新局面,成功地找到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顺应国际潮流的教育现代化道路。

从教育现代化在中国开启之时,学术界就从理论体系、历史演变、价值逻辑、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为开拓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但是,系统地研究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主体价值和实践方法论等方面的成果并不多见。

从哲学视角探讨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实践逻辑,更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精髓,还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理解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为什么能成功。

124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考判断

124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考判断

124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考判断摘要: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2.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关系3.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4.各目标之间的关系总结正文:在教育活动中,124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考判断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四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以下将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教育目的是国家、社会或教育部门对整个教育系统所期望达到的宏观目标。

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各级各类教育确立统一的指导思想。

教育目的主要体现在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上,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

其次,培养目标是教育部门或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对各级各类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具体素质、能力、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为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培养目标主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接下来,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核心,是对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应达到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课程目标是对培养目标的细化,为教学目标提供指导。

课程目标主要通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来实现。

最后,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课程内容、学生特点等所制定的,旨在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步骤。

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落实,是教育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

教学目标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综上所述,124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教育目的是总体指导,培养目标是对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课程目标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落实。

这四个目标层次分明,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了教育工作的目标体系,为提高我国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体育课程与教材分析

体育课程与教材分析

专业硕士《体育课程与教材分析》复习题一、绪论1.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有哪些?答:①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②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③从强调教材这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④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⑤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⑥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2.什么是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答:“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课程。

“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非正式的,具有潜在性和隐蔽性。

3.什么是体育课程?答:是指为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学生自主发展目标所赋予的体育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程。

4.现代课程论的发展趋势有哪些?答:①课程论的繁荣和分化还将继续。

②与教育改革关系日益密切。

③在教育理论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④在教育工作者之中进一步普及。

二、我国体育课程历史发展1.我国古代的学校课程有哪些特点?第一,把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分成一定的门类,按学科的内容和学生年龄大小,进行施教。

第二,课程还不是专门的研究对象。

因此,古代社会中对课程做描述的文献作品,都不能称之为课程论或课程学。

第三,那时并无严格、明确、稳定的年级划分,教学年限长短不定,教学内容之间缺乏联系。

各学科与年级间的联系以及与学生年龄特征间的联系,在认识上是朦胧的。

2.课程标准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①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内容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②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③倡导建构的学习。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④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运动成绩的现象和过于注重甄别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完整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重点

(完整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重点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性质:1.实践性。

2.交往性: 个性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基础、密不可分。

动力性: 教育活动在上述进程中起到促进和加速作用。

社会性:教育活动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也是塑造不同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学校教育的定义: 学校教育实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 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 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要素的关系: 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完整的系统。

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起源:1.神话起源说宗教(错误的、非科学的)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3.教育不只存在于人类社会, 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 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4.没有把握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论述。

5.心理起源说代表人: 美国教育史家孟禄6.劳动起源说代表: 主要集中在前苏联和我国, 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产生发展: P16各阶段教育的特征: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1.原始社会教育:2.教育水平低3.教育没有阶级性4.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1.奴隶社会的教育:2.古代学校的出现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奴隶主对精神生活和生产资料的绝对占有, 同样占领了学校, 使学校培养奴隶主阶级治理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对象主要是奴隶主贵族子弟, 内容以军事教育与道德教育为主。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有非正规的教育方式。

1.封建社会教育:2.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治国方略, 培养能够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官吏。

目的、价值、功能

目的、价值、功能

教育目的、价值、功能教育目的、价值、功能关系教育功能是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 它由教育的本质和结构所决定。

教育价值就是教育功能对于不同主体所具有的意义。

在人们期望着用教育来干什么时, 实际上就对教育目的的内容作出了选择。

教育价值的选择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制定, 教育目的体现了一定的教育价值观, 同时教育目的的实现又会促进教育价值的实现和教育功能的发挥。

一、教育功能分析功能是指事物所具有的一种能力、力量和影响、作用, 它体现着/ 是什么0 、/ 具有什么作用0。

教育功能就是指教育这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和影响。

由于教育功能是由教育的结构所决定的, 功能是指事物所具有的一种能力、力量和影响、作用, 它体现着/ 是什么0 、/ 具有什么作用0。

教育功能就是指教育这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和影响。

由于教育功能是由教育的结构所决定的,在理解教育功能这一概念时, 人们常常赋予其理想色彩, 将之与教育职能混为一谈。

教育职能是指教育必须实现的任务与作用。

从表面看来, 两者都是指教育在与人及周围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但是, 两者是有着本质不同的: 教育功能是教育本身固有的客观属性, 是由教育的结构所决定的, 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教育职能强调的是教育的职责, 是从社会期待出发断定教育应当发挥何种作用。

教育功能与教育本质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对教育本质的研究, 重在从观念形态上回答教育究竟是什么; 而对教育功能的研究, 则是从教育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角度, 分析教育具有何种作用和影响。

对教育本质的不同认识, 会影响对教育功能的确定; 对教育功能研究的深入, 又会加深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二、教育价值分析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

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关系范畴, 即主体的需要与客体的属性二者之间的关系。

这一界定有以下基本内涵: 首先, 教育价值体系中的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

论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及其之间的关系-2019年精选文档

论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及其之间的关系-2019年精选文档

论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及其之间的关系1教育目标及相关概念辨析通过比较《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教育心理分册),以及《教育学辞海》等多家看法,归纳其一致之处,教育方针就是由国家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其依据是政治、经济的需要,为的是实现教育目的;教育目标等同于狭义的培养目标,即指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培养要求或培养标准;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即教育想要大大的结果。

三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1.1 三者的区别教育目的比较抽象,实际上是理论术语,不由国家或政党来规定,而要由理论界探讨以求共识,因而具有不可操作性。

教育方针高度概括,是工作术语,由国家和政党规定,体现国家和政党的意识,直接面向教育实践、面向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操作性,但无直接的衡量指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和分解,也是工作术语,由国家规定,并具有更进一步的可操作性,有直接的衡量指标,如人才培养的数量目标、质量目标、结构目标等等。

1.2 三者的联系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理论表述,实际上就是确立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直接理论前提,教育目的的任何不科学、不完整必然带来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不科学和不完整。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操作定义,它本身取决于教育目的的深度和广度,而它的实际操作将产生对教育目的的反馈。

教育目标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相对来说是教育方针的操作层面,更是教育目的的操作层面,其具体执行结果有助于直接检验教育方针是否切合实际,判断教育目的是够正确科学。

基于以上辨析,我们认为,无论是从时间跨度还是从国家跨度上,对教育方针的比较都比对教育目标的比较更加宏观、有效,更具有反思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2课程目标2.1 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是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它期望一定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素养等方面所达到的程度。

它是现代课程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介于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之间,起着桥梁转换作用。

教育目的、功能及其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功能及其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功能及其价值取向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具体体现为:一是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培养人”具有明确的规定。

二是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

三是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四是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一是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二是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

三是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一是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二是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上。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三种。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上,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的提出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本性,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

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教育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满足社会需要。

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的存在与发展领带并从属于社会,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的话教育目的就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

3重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认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二者都重要,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既满足个人需要又满足社会需要。

马克思吸收了以往任何时代关于人性、人的本质的理论观点,从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历史地考察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的观点。

教育功能与教育价值内涵及其关系的再认识

教育功能与教育价值内涵及其关系的再认识

教育功能与教育价值内涵及其关系的再认识作者:李巍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年第06期一、教育功能的内涵功能是指一个事物系统所具备的对周围其他事物发生作用的能力或根本属性,是事物存在的重要特征,主要由物质结构所决定。

由于不同物质形态具有不同的物质性能,使得功能成为不同物质相区别的标志。

但是功能必须在与周围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才能表现出来。

离开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事物的功能便无法确立。

就教育而言,其功能是一个多元的有机整体。

教育的功能究竟涵盖哪些方面,包括哪些内容呢?有论者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现象,是与社会一同产生和发展的,所谓教育的功能就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即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另有学者认为,教育的功能应理解为教育对人的直接作用和影响,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那么教育也主要是对人产生作用和影响。

教育的作用主要是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教育功能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结构体系,从其作用的对象来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

1.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表现为教育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人口的促进作用。

教育对社会政治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体制的国家中,教育都通过发挥政治功能来维护执政者的统治。

社会主要通过教育来宣传政治路线、方针、政策,推进民主进程,最终来为社会政治服务;教育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表现为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这主要是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实现的;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促进作用表现为通过教育活动,对社会历史的优秀文化遗产进行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先进的人类文化;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表现为教育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结合起来,从而把科学技术更加迅速有效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使科学技术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促进人的发展表现为通过教育培养人、造就人,为促进社会发展服务。

教育价值论(1)

教育价值论(1)
教育价值论(1)
第三节 教育价值的分类和系统整合
l (二)教育的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
l 教育的目的是有助于人们接受人类精神文化,并在文化的传 递与接受文化的过程中,是每个受教育者的人格得到陶冶,这才 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也是教育的全部价值的核心和精华所在。
l “应试教育”是一种既不重视理想、能力,也不重视知识文 化和科学价值的典型的功利主义教育和凭证教育。科学的教育价 值观应是教育的德智体美等方面价值高度统一的价值观,教育的 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高度统一的价值观。当代教育改革的目的就 是要形成新的教育价值,形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人类精 神。
l 为了知识而教育、为了能力而学习、为了真理而学习和教育,就是追 求教育的内在价值;而为了功名利禄而学习和教育,就是追求教育的外 在价值。
l 教育育人的实质就是使人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良好思想品质, 形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教育内在价值的根本。重新审视教育的 价值就是强调教育的内在价值。
l 人既是教育和知识的需求者,也是教育和知识的被需求者。任何人都 需要教育,作为教育的需求者、消费者,他们需要真正有用的教育,作 为教育结果的承载者,他们希望销售真正有用的教育。
l 一般哲学是从古代本体论,即“世界是什么”的问 题转换到近代的认识论,再由有近代的认识论转换到 现代价值论。与此相反,古代甚至近代的教育学理论 主要研究教育应该如何发挥作用,较少谈论教育是什 么和为什么的问题。真正深入探讨教育本质问题,教 育是什么和为什么,应该是什么等的关系问题,或者 把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看做对教育的两种不同认识, 是从近代开始的。
教育价值论(1)
第二节 教育事实判断与教育价值判断
l 第二,从认识的过程和特点看,科学认识要求按照 事物的本来面目把握事物,其过程表现为对象向主体 的运动,其标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程度,主体对象化 或主体统一于对象的程度。价值评价要求从主体的需 要出发判断客观事物,其过程表现为主体向对象的运 动,标准是对象符合主体需要的程度,对象主体化或 对象统一于主体的程度。

论教育功能、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三者之间的关系

论教育功能、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三者之间的关系

上流动而进行激烈竞争的场所, 忽视了受教育者个体身心 发展的规律。随着社会的进步, 这种教育越来越来受到人
们的批判。教育的促进作用指教育要遵循个人身心发展 的路径 , 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 使其得到不断的发 展, 从而逐步的社会化, 着重强调人的发展问题 ,素质教 “ 育” 即是如此。它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要突出人的因素的重 要性 , 重视人的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事实上, 在教育的选拔与促进功能问题上, 我们应该做到两者兼
二、 教育 功能 与教 育价值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教育功能的多面性。 人们对
教育的功能就具有多向选择的可能性, 再加上人们处于不 同的经济地位、 不同的文化背景、 实践经验、 认识水平、 政 治倾向、 社会理想和不同的利益要求。 不同的价值观念, 他 们对于教育的功能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这里就存在一个教 育的价值取向问题。由此可见教育价值与教育功能之间 存 在着密切 的联 系。
部门。 从上述教育职能与教育功能的区别和联系中, 我们已 经得出了一些关于教育功能的理解。那么教育的功能究
照社会判断和评价其成员的一定模式和标准, 对受教育者 进行评价和分流, 形成了一种精英式的教育体制, 在各级
学校之间产生激烈而残酷的竞争。教育只是为国家、 为社 会选拔、 培养、 输送人才服务的, 学校也成了社会各阶层向
是积极的、 正向的观点受到挑战, 人们开始怀疑、 淡化乃至 否定教育的功能。此外又有学者提出了教育主要具有选 拔功能和促进功能的观点。不同的教育体制对这两种功 能重视程度的差异, 就会形成所谓的“ 应试教育” 素质 和“ 教育” 的对立。“ 应试教育” 单纯强调教育的选拔功能, 按
如, 我们可以说学校是教育的职能部门, 却不能说是功能

《护理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汇总

《护理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汇总

一.名词解释1.护理教育学:是护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研究护理领域内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科。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身心发展:是指人从胚胎、出生、成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在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这些变化是有顺序的,不可逆的,而且能保持相当长的时间。

3.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莰基认为个体有两个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个体能独立解决智力任务;一种是个体尚未完成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个体在指导下,借助他人帮助所能达到解决智力任务的水平,在这两个水平之间的过渡阶段称“最近发展区”。

4.继续护理学教育:是为正在从事实际工作的护理人员提供的教育,是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目标的、持续终身的在职教育。

1.教育机智:是对突发性教育情景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能力。

2.移情理解:是指教师应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觉察他们的知觉,体验他们的情感,从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3.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概念、定理、法则等的概括程度,以及对所教学生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知觉程度。

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智力和体力、道德和审美情趣的高度统一的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

2.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3.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与培养要求。

4.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测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与学双方都应努力去实现的。

1.课程: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

2.必修课:指每个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通常包括公共课程、基础课程和基本专业课程。

教育目的及功能

教育目的及功能

1949年12月 ,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全国教 育工作的总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它的主要 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 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种新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教育,其方法是理论与实际一致,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 为当前的革命斗争服务。”
五、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内容丰富,其要点有以下几方面: 1. 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2. 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 提供了可能性。 3. 资本主义的绝对矛盾限制了个人的全面发展. 4. 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共产主义条件下将使人的全 面发展成为现实。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六、我国建国以来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 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医、师等, 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 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 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 不同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其次,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能脱离教 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 养目标来体现和落实。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惟一的,而培 养目标却是多种多样的。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选择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三、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7月 Vol.30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8────────── 收稿日期:2007-08-04作者简介:高俊霞(1971-),女,河北滦南人,唐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 128 -论教育价值、教育功能、教育目的三者之关系高俊霞1,毕树林2(1.唐山师范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2.唐山市职称考试中心,河北 唐山 063000)摘 要:教育价值、教育功能和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领域中的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教育实践工作的起点,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教育价值;教育功能;教育目的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8)04-0128-03Relation among Education Value, Education Function and Education AimGAO Jun-xia 1, BI Shu-lin 2(1.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Hebei Tangshan 063000, China; 2. Professional Post Examination Center, Hebei Tangshan 063000, China)Abstract: Education value, education function and education aim are essential issues in education field, and are also starting point of education practice. They are dialectic and uniform.Key words: education value; education function; education aim一、概念分析 1.教育价值教育价值现象纷繁复杂,欲洞悉其本质,就要从理解价值和教育的概念开始。

在价值的本质含义上,哲学界关于价值问题大致有三种理论:主体需要论、客体属性论和主客体关系论。

我国的学者一般认同第三种观点,因此我们理解价值的概念基本上可遵循这样的一种思路,从实践中主客体的关系上去理解价值的本质,价值是客体属性的人化、需求化和主体化,又是主体需求和能力的对象化、客体化和现实化,是主体和客体的辨证统一。

我国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价值进行论证,各家均有所侧重。

陈理宣在其《教育价值论》一书中,对此进行了总结,如傅统先、桑新民、马凤歧、王坤庆等诸学者各自从不同的出发点对其概念进行了剖析[1]。

总结起来,这些观点大体上基于哲学上关于价值概念的三种理论,即需要论、属性论和关系论,更多的人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来认识,认为教育价值是主客体间的一种特殊关系[2]。

劳凯声教授在其教育学原理的专题研究讲义中对种种教育价值概念进行了归纳,认为教育价值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教育需求和作为客体的教育活动的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3]。

2.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对社会、对人所产生的影响,教育功能的发挥在于教育活动的实现。

教育有两大功能,即促进功能和选拔功能。

一方面,教育促进个人的发展,帮助个体更好地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教育通过培养的这些人来作用于社会。

教育功能这一范畴的含义是十分广泛的,教育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变化,带来的各种结果和影响都可以称为教育功能,不仅包括对教育系统内部各方面的影响,而且包括对外部其他系统的影响,既包括直接影响也包括间接影响。

由于功能在语义学上属于中性词,因此教育功能既可以指对人和人类社会发展有益的结果和作用,也可以包括对人和人类社会不利甚至有害的后果和影响[4]。

对教育与社会发展和与个体发展的关系这两大功能,从教育产生的时候起即客观地存在着,但对于二者关系的认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的主张上,一直存在着分歧或孰轻孰重的观点,当前这种争论有走向统一的趋势[5]。

3.教育目的对于教育目的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些不高俊霞,等:论教育价值、教育功能、教育目的三者之关系- 129 -同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也有助于我们对其理解。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规限教育目的的含义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6]。

《实用教育大辞典》认为教育目的是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结果,它规定着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7]。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总的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社会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的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总的要求[8]。

在黄济、王策三主编的著作中,认为,教育目的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的作用,教育目的确定以后,教育事业才能有组织、有计划地向预定的目标进行,教育不可能没有目的,无目的的教育是不存在的[9](P214)。

综合各家之言,可以看出,教育目的是人们对于教育活动的一种期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从社会角度而言,教育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成员;从个体角度而言,教育为个体提升什么样的素质。

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因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人就无所谓社会;反之,没有社会,单个的人也是不存在的。

这样我们在确定教育目的时一方面要考虑到社会的发展特点和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

二、关系探讨1.教育功能与教育价值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并不是一回事。

有的教育学论著中,教育功能也有被称之为教育效能、教育功效、教育作用、教育价值的,如孙喜亭认为,通俗地讲,教育价值就是教育的功效[10]。

傅维利认为,教育的功能就是教育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价值[11]。

各种说法不一而足。

虽然二者在实践意义上对社会和个体的促进和发展作用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但详细地进行分析,二者之间仍有区别,将教育功能等同于教育价值的说法是比较片面的。

从概念和内涵上来看,功能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而价值则表示事物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因此,可以从这一角度明显地区分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

教育某种功能的实现并不代表其某种价值的实现。

教育本身是一把双刃剑,教育功能的发挥不等于教育价值的实现[12]。

教育有对个人和社会的促进和选拔的功能,但教育功能并不总是正向的,从促进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教育通过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影响而体现其对社会的促进作用,但在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因此,可以从这个角度对教育功能进行分类,分成正向的教育功能、负向的教育功能、正负双向的教育功能观点。

持教育负向功能观者,考察了历史上的教育变革,认为那不过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和再生产资本主义制度,而对劳动人民实行的社会控制手段[13]。

而教育的价值是教育的有用性或效用,作为价值意义的有用性,以一定的利益和需要为根据,既然教育功能有可能产生“负”的功能,则是消极的,就不能实现教育的有用性的价值。

因此,马凤歧认为,教育功能是消极的、自在的,而教育价值体现出明确的目的性,是积极的、自为的;教育功能是中性的,教育价值是褒义的[12]。

教育价值是否实现,要看其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正向功能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的观点,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把握,不能只局限于某一历史阶段,因为在社会实践发展中,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的脱节现象在教育实践中是不乏其见的,比如某些不当教育方法,失误的教育政策法规等。

教育价值体现着主客体的一种关系属性,教育价值的主体根据其主体需要和利益,进行主观的选择和评价,对教育系统的存在与发展对其呈现的意义进行追求。

教育是有目的的活动,价值也指向人的目的,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确定行动的目的。

2.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教育目的是对未来的教育实践活动的观念的超前预演,就此而言,它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是思维活动的产物。

在思维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从各自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在选择和取舍中体现出人们的不同的价值追求。

因此,教育目的的探索不能不和教育价值问题联系起来,教育目的体现着教育价值的导向,用G ·米阿拉雷的话说,就是:教育目的就其本质而言与价值有关(转引自张撰根《教育是什么》湖北教育出版社,74页)。

事实上,不同的价值取向也在很大程度上规范着教育活动的目的[9](P218)。

教育史上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可以归结为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一种从个人发展出发,依据内在需要来确定的,另一种是从社会发展出发,依据外在需要来确定的。

依据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也就有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在教育史上曾经讨论热烈并被一些教育实践者们赋予各种实践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可以说,教育目的的确立是以主体对教育价值的认识为前提的。

教育目的概括和表达着教育价值关系,体现了主体对教育价值的追求。

同时,在制定教育目的时,总会有教育价值取向的支配与制约影响。

在我国,一般强调教育目的的第30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 130 -建构要考虑社会和个体双方的发展需要,二者要辨证统一。

教育目的最终指向人的目的,虽然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要培养四有新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其目的表述,但是总的来讲,我国的教育目的应该是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强调的是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当前,我们的教育更应突出个人价值,使得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能够获得一种平衡的关系。

在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的认识定位中,还要认识到,教育目的是对教育价值的具体化和现实化[14]。

教育价值是人的需要和教育属性之关系中产生出来的,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要具体化,则表现出对活动的需要,否则主体的需要无法满足;而教育的属性要具体化,则落实在对人的培养,若不培养人,则教育的属性何以体现?因此,教育目的对教育价值的具体化和现实化,体现出了对活动——人之间关系的探讨,这也进一步揭示了教育目的关注的范围和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