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教学设计.doc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赛课用)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菌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细菌的繁殖方式;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理解细菌的繁殖速度及其在环境中的分布;掌握细菌在疾病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细菌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学生对细菌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细菌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
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细菌的繁殖方式,探讨细菌数量迅速增长的原因。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分组讨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分析细菌在环境保护、疾病防治等方面的作用。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细菌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了解细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观察、思考、提问的好习惯。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赛课用)
一、导入新课
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病毒的相关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激发学生对细菌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4.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细菌现象,撰写观察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教材后的习题,重点复习细菌的分类、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以及细菌的繁殖方式和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生活中的细菌现象,如发酵食品的制作、洗手的重要性等,撰写一篇关于细菌在生活中的作用的观察报告。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真实、具体,能反映出学生对细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初中初二生物上册《细菌》教案、教学设计

初二是学生生物学习的关键时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生命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细菌这一章节的学习有着较高的兴趣,但可能对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认知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细菌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惑和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内容,绘制一幅关于细菌形态结构的简图,并标注出各个部分的结构名称,以加深对细菌形态的认识。
2.设计一道思考题:细菌在自然界中是如何生存和繁殖的?请举例说明细菌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策略。
3.请学生调查生活中细菌的应用实例,如发酵食品、生物降解等,并撰写一篇短文,分享调查成果,以提高学生对细菌在人类生活中作用的认识。
2.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细菌的形态结构,让学生初步了解细菌的特点,激发学习欲望。
3.教师简要介绍细菌的基本概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掌握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讲授新知
1.细菌的形态结构:介绍细菌的基本组成部分,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酸等,并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的电子显微镜照片,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细菌。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细菌的显微镜观察、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具体应用。
(二)教学设想
1.利用生活实例引入细菌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食物变质、伤口感染等与细菌有关,从而引出细菌这一章节的学习。
《细菌》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细菌》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细菌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细菌,可以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生命特性,理解细菌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细菌的分类和生活习性,掌握与细菌有关的科学实验技能,并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本教学设计将通过引入案例、实验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细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掌握细菌的基本概念、结构与功能;2. 技能与能力:学生能够进行与细菌相关的科学实验,并能准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细菌的科学兴趣和保护意识,弘扬科学精神和实验守则。
三、教学内容1. 细菌的概念与特点a. 细菌的定义与分类;b. 细菌的结构与功能;c. 细菌的生活习性与繁殖方式。
2. 细菌实验a. 实验一:细菌培养观察i. 准备材料与设备:物品清单如试管、琼脂、细菌培养基、滴管等;ii. 实验步骤:包括制备培养基、取细菌样品、接种培养、观察和记录结果等;iii. 实验总结:呈现实验结论与进一步思考。
b. 实验二:抗生素对细菌的影响i. 准备材料与设备:物品清单如琼脂平板、细菌培养基、细菌培养物、抗生素等;ii. 实验步骤:包括制备琼脂平板、涂抹细菌样品、点加抗生素、观察对比生长等;iii. 实验总结:分析实验结果和讨论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四、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通过引入真实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细菌的理解。
2. 实验表演法:让学生亲自参与细菌实验,在实践中感受细菌的特点和规律。
3. 提问讨论法: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加深对细菌的记忆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生动的细菌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描述某种细菌感染的例子,并引导学生思考细菌的普遍存在和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PPT或板书等形式,讲解细菌的基本知识,包括定义、分类、结构与功能等。
2024年细菌的教学设计

细菌的教学设计细菌的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本节是__的重点内容,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作为分解者,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方面讲述了细菌的基本知识,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
由于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所以教材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渗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由于细菌的个体很小,其形态和结构特点又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所以我通过展示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的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得出细菌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的结论;再通过“观察与思考”材料,让学生说出细菌的结构。
通过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相比较,突出细菌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根据细菌没有叶绿体,引导学生推测细菌的生活方式,得出绝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生活方式是异养的结论。
细菌的生殖我是通过书中的技能训练来让学生来体验,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
3、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图片,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并进一步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2、观看教师展示的细菌分裂图片和课件,了解细菌的快速繁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对科学研究勇于探索的精神,意识到讲究个人卫生的必要性。
学习重点:1、细菌的形态特点和细菌的结构特征以及细菌的营养方式。
2、细菌的生殖方式。
学习难点:1、巴斯德实验的理解。
2、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细菌的教学设计 2c 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废旧物利用的良好意识。
2、使幼儿学会美术中粘、贴、刮的基本操作。
活动准备:物质准备:水粉颜料、小圆纸片、五子棋、双面胶、蛋糕叉和废旧蛋糕纸盘。
《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细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2.尝试通过将细菌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3.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的观点,认同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细菌的发现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细菌的菌落一般呈什么颜色?它的表面有什么特点?【学生】一般呈白色。
表面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教师】真菌的菌落呈什么颜色,有哪些形状?【学生】颜色有红、褐、绿、黑、黄色等;形状一般呈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了解了细菌的菌落特点,那么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呢?作为单个的细菌,其形态、结构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究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一)细菌的发现【教师】介绍列文·虎克和他发现细菌的过程。
进而提出当时人们共同的疑问——这些微小的生物真的很神奇,但它们是从哪来的?【学生】随老师一同探索细菌的发现过程。
【教师】19世纪时,许多科学家都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
接着介绍巴斯德和他的鹅颈瓶实验。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分析巴斯德实验的科学性,并得出结论。
【教师】老师带着学生进行总结: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同学们只有努力学习、涉猎各科知识,在平时积极训练自己科学的思维、严密的逻辑、做好实验,为将来报效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师】简单的介绍巴氏消毒法。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教师】课件展示各种细菌的图片,提问:你能尝试描述细菌的形态吗?不同形态的这些细菌在组成结构上是否一样呢?【学生】试着总结细菌的三种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
【教师】播放视频:细菌的结构。
【学生】观看视频,熟知细菌各结构名称。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细菌细胞的结构特征,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学生】合作交流后回答: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5.4.2 细菌(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上册(人教版)

5.4.2 细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它可以作为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方面讲述了细菌的基本知识,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会观察细菌的形态,能进行正确分类。
(2)掌握细菌的结构,通过细菌的细胞结构推测其营养类型;(3)了解芽孢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将细菌的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相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进而进行推测的科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史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三、教学重难点1.细菌的形态特点和细菌的结构特征以及细菌的营养方式。
(重点)2.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难点)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激发热情以破伤风杆菌为背景,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探究细菌的结构和生殖。
(二)细菌的发现——明确教学目标1.列文虎克(教师简介)通过资料展示列文虎克,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制作了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观察了多种微小的生物。
一次,他把一位从未刷过牙的老人的牙垢,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吃惊的发现了许多小生物。
这些小生物呈杆状、螺旋状或球状;有的单个存在,有的几个连在一起。
他把小生物绘制成图,寄给英国的皇家学会,发表在学会的会刊上,从此人们知道了细菌的存在。
2.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引导学生对鹅颈瓶实验进行分析)学生讨论分析: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他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三)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明确教学目标1.让学生描述自己对细菌的认识,引起大家的共鸣。
细菌的个体微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八年级生物细菌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细菌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细菌教学设计(一)
亲爱的同学们,咱们今天要一起来探索一个超级神奇的小世界——细菌的世界!
咱们先来说说细菌到底是啥?你们想想,平时生活里是不是有时候东西放久了就会变质,有怪味道?那可能就是细菌在捣乱呢!细菌呀,小小的,咱们肉眼看不到,但是它们无处不在。
再讲讲细菌都有啥作用。
可不是所有细菌都是坏家伙哟!有的细菌能帮咱们做酸奶、泡菜,可有用啦!但是也有一些坏细菌,会让咱们生病。
那咱们怎么对付这些细菌呢?很简单,勤洗手、讲卫生,把细菌都赶跑!
怎么样,同学们,是不是觉得细菌的世界很有趣?咱们以后可要多多留意这些小小的生命啦!
八年级生物细菌教学设计(二)
同学们,咱们又见面啦!今天要一起走进神秘的细菌世界哟!
你们知道吗?细菌虽然小得不得了,但能量可大着呢!想象一下,一个小小的细菌,就像一个超级迷你的工厂,不停地工作。
咱们先看看细菌长啥样。
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小的球,或者是小棍子,是不是很可爱?不过可别被它们的外表骗了,它们可厉害啦!
细菌的生活环境也特别广,不管是在热的地方,冷的地方,还是潮湿的、干燥的地方,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
那细菌是怎么让咱们生病的呢?它们会偷偷钻进咱们的身体,然后搞破坏。
不过别怕,咱们身体里也有小战士——白细胞,会和细菌战斗!
咱们还可以通过显微镜来观察细菌呢,到时候你们就能亲眼看到这些小家伙啦!
好啦,同学们,准备好和我一起探索细菌的奇妙世界了吗?。
细菌教案初中生物

细菌教案初中生物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 了解细菌的生长、繁殖和传播方式;3. 了解细菌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如何预防细菌感染。
二、教学重点:1. 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 细菌的生长、繁殖和传播方式;3. 细菌对人类的影响以及预防细菌感染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细菌?2. 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a. 形态特征:球形、杆状、螺旋形等;b. 营养方式:厌氧细菌、好氧细菌、需氧细菌等;c. 分类:革兰氏染色、培养特性等;3. 细菌的生长、繁殖和传播方式:a. 生长:优势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b. 繁殖:二分裂、孢子等;c. 传播:空气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等;4. 细菌对人类的影响:a. 引起疾病:肺炎、流感、肠炎等;b. 影响生活:腐败、发酵等;5. 预防细菌感染的方法:a. 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等;b. 饮食卫生:避免生食、加工熟食等;c. 接种疫苗:预防相关传染病。
四、教学活动设计:1. 观察实验:观察不同形态的细菌,并用显微镜观察其特征;2. 分组讨论:讨论细菌的分类和生长环境;3. 案例分析:分析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并讨论预防方法;4. 游戏竞赛:围绕细菌的传播方式设计游戏竞赛,加深学生对防止细菌传播的认识。
五、教学反馈:1. 学生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提出问题;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针对细菌感染进行调查,并总结预防方法;3. 下节课内容预告:介绍下节课将要学习的细菌感染的防治方法。
六、教学延伸:1. 细菌与抗生素的关系;2. 细菌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3. 不同环境下的细菌群落结构。
教案初中生物细菌教学设计

教案初中生物细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细菌
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掌握细菌的生存繁殖方式;
3. 了解细菌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4. 培养学生对细菌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菌的基本特征、分类和生存繁殖方式;
难点:细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及相关防范方法。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2. 实验器材和细菌培养物等实验材料。
教学步骤: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细菌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细菌的外形特征,引发学生对细菌的兴趣。
2.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包括形状、结构、营养方式等;讲解细菌的生存繁殖方式,包括分裂、孢子等。
3.实验操作(20分钟)
进行细菌培养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培养细菌,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形状和数量,加深对细菌的了解。
4.讨论互动(15分钟)
带领学生讨论细菌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细菌感染和传播。
5.总结复习(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对细菌相关知识的掌握。
6.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练习题目或实验报告等任务,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细菌的生存和影响,培养了学生对细菌的感知和预防意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和调查,深化对细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细菌教学设计(共8篇)

细菌教学设计(共8篇)第1篇:细菌教学设计《细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通过对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结合生活实际,说出细菌的生殖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利用网络搜索资料,进行表达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开展思考、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细菌的内容,这课内容包括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的生殖三部分。
由于细菌个体十分微小,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八年级学生来说,平铺直叙的讲解恐怕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于是我根据他们喜欢上网、动手实践强的特点,对教材作认真的解读和适当的重组后,教学内容重新分为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细菌的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细菌的休眠体——芽孢六个小内容,层层推进,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力求通过互联网中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知识直观具体化,降低学生认知难度。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热情,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特点。
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细菌的生殖。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了与本节课有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接着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到舒肤佳的广告视频、“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动画、细菌形态图片、“细菌的营养方式”视频、芽孢形成和萌发视频、细菌生殖图片、细菌生殖过程视频。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教学设计

3.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学生需要学会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4.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细菌的奥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个关于细菌的实验,例如观察细菌的生长、繁殖等。实验设计要求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实验步骤清晰,实验目的明确。
4.拍摄一组关于细菌的图片,并附上简要的文字说明,展示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要求图片清晰,说明准确,能够直观地展示细菌的特点。
5.与家人分享本节课所学到的细菌知识,向他们解释细菌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家人对细菌的认识和了解。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细菌现象,撰写观察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生活中的细菌现象,如发酵食品的制作、洗手的重要性等,并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观察报告。要求报告内容真实、具体,能够体现出细菌在生活中的作用。
2.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细菌的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在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注意查漏补缺,对于疑难问题,可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4.引导学生关注生物技术的发展,了解细菌在医学、环保等领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的分类、细胞结构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细菌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
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教学设计

4.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如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等。
(三)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引入细菌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通过介绍发酵食品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细菌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菌的奥秘。
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细菌的基本概念、分类、结构和生理功能,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了解细菌的定义、特点及其与真菌的区别。
(2)掌握细菌的分类,如球菌、杆菌、螺旋菌等。
(3)学习细菌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等。
2.撰写一篇关于细菌在自然界中作用的短文,字数在300-500字之间。短文应包括细菌在分解有机物、氮循环等方面的作用,以及这些作用对生态环境的意义。
3.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细菌知识点的理解:
a.列举三种细菌的营养方式,并简要说明其特点。
b.简述细菌的繁殖方式,并与真核生物的繁殖方式进行比较。
c.解释细菌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发酵、制药等。
此外,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生活中的细菌实例,观察细菌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真正掌握细菌知识,提高生物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学习,绘制一张关于细菌结构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细菌的基本结构、特点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4)掌握细菌的营养方式、繁殖方式、生长条件等。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3.2《细菌》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3.2《细菌》教学设计课题:《细菌》科目:初中生物学年级:七年级上册版本:人教版(2024)《细菌》教学设计一、学生情况七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生物学,对生物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望。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细菌有一定的耳闻,但对细菌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等知识了解较少,且可能存在一些误解。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喜欢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
同时,他们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自主学习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生物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是新教材人教版(2024)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第三章《微生物》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细菌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营养方式、呼吸方式、繁殖方式)以及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对细菌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为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生物技术的应用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呼吸方式和繁殖方式。
列举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包括有益和有害方面。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图片和显微镜下的细菌标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尝试通过分析资料、讨论等活动,总结细菌的生命活动特点和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参与探究细菌分布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细菌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
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细菌,增强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健康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细菌的营养方式、呼吸方式和繁殖方式。
生物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上册2.3.2 细菌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3

第二单元第三章微生物第二节细菌一、本节聚焦1.学会观察细菌的形态,并根据细菌的不同形态进行分类。
2.结合细菌的结构特点,横向对比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理解其中的区别与联系。
3.了解芽孢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结合细菌生殖的特点,理解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比较细菌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回顾旧知:1.细菌有什么特点?2.细菌生存的条件有哪些?出示脚丫被铁钉扎伤、破伤风杆菌的图片。
破伤风杆菌是一种在缺氧条件下生存和繁殖的细菌,人体感染后会使人患破伤风。
想一想(1):当伤口较深时容易得破伤风,而皮肤表面划破,伤口浅,一般不会得破伤风,这是为什么?(2):怎样预防破伤风?1.学生根据问题引导,思考并自由回答。
2.学生课堂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破伤风杆菌生存条件,破伤风杆菌适于在无氧条件下生存,所以当伤口较深时(如被铁钉扎伤)氧气不足,适于破伤风杆菌生1.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回顾,思考问题,回答问题,顺利过渡到新课学习。
2.学以致用,巧妙的将生活场景引入,激发兴趣。
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1、出示细菌结构示意图,说说细菌有哪些结构?2.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域等结构,。
3.细菌的特殊结构(有些细菌有,有些细菌没有):有些细菌有荚膜,在细胞壁外侧,有保护作用,有些细菌有鞭毛。
4.比较细菌细胞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三)细菌的营养方式小组交流:细菌没有叶绿体,细菌如何获得营养呢?营养方式是什么?与植物细胞相比的不同: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只能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营养方式为异养大多数细菌是腐生或寄生生活,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营养方式是异养,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少部分细菌可以自己制造有机物(如硝化细菌,可以利用化学能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章《细菌》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章《细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细菌的基本特征和生存方式。
2. 了解细菌对人类的影响,包括有益细菌和有害细菌。
3. 掌握细菌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4.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细菌的分类和特征。
2. 细菌对人类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介绍细菌的普遍存在和重要性。
2. 呈现:向学生介绍细菌的基本特征,例如微小、单细胞、无真核器官等。
3. 活动:在课堂上进行细菌分类的小组活动,让学生根据形状、结构等特征将细菌进行分类。
4. 总结:让学生总结不同细菌的分类特征,引导他们思考细菌的多样性。
第二课时:细菌对人类的影响1. 复:回顾上节课研究的细菌基本特征和分类。
2. 呈现:向学生介绍细菌对人类的影响,包括益生菌、致病菌和腐败菌等。
3. 活动:分组进行小研究,让学生选择一种细菌,了解其对人类的影响,并展示给全班。
4. 总结:总结各组展示的细菌对人类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细菌的传播与预防1. 复:回顾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以及细菌对人类的影响。
2. 呈现:向学生介绍细菌的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等。
3. 活动:进行细菌传播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结果,了解细菌传播的方式。
4. 总结:总结细菌传播的途径和预防方法,强调个人卫生的重要性。
第四课时:综合实践活动1. 活动: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细菌的生长情况,例如温度、光照和营养等。
2.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细菌生长的影响因素。
3. 结论:让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培养他们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小组活动表现: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与贡献。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观察与总结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细菌知识的掌握程度。
《细菌》教学设计(精选4篇)

《细菌》教学设计(精选4篇)《细菌》教学设计篇1第五单元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其次节细菌(1课时)老师寄语:科学上宏大的发觉,都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学习目标:1、学问目标:知道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想出细菌的养分方式。
2、力量目标:通过推想细菌的养分方式,提高规律推理力量。
3、情感目标:了解细菌发觉过程和巴斯德的试验,认同科学进展与技术的进步亲密相关。
重难点:重点是“细菌的形态和结构”,难点是细菌的生殖。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夏天吃剩的肉汤过一段时间会变质,我们知道是由于里面有了细菌,那么,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呢?最初,微小的细菌又是如何被发觉的呢?(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阅读列文虎克发觉细菌的故事。
)二、合作探究仔细阅读课本整节内容,不要放过任何细节噢,10分钟后,完成下列问题:1、细菌的发觉:(1)第一个发现细菌的人是谁?被称作“微生物学之父”的又是谁?(2)巴斯德通过闻名的“曲颈瓶试验”向世人证明白什么?2、细菌的形态、结构:(1)细菌有哪几种形态?它们是群居生活的吗?(2)细菌有哪些基本结构?有哪些特别结构?(3)细菌结构与植物细胞相比有哪些区分?(4)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及作用是什么?3、细菌的生殖:(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什么方式?(2)细菌无处不在的缘由是什么?三、拓展创新1、植物的养分方式是什么?试推想细菌的养分方式与植物有什么区分?2、细菌的芽孢是生殖细胞吗?为什么?四、归航拾贝(清点今日的收获!)五、达标测试(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a 细菌能够引发人的疾病,细菌是对人类有害的一种生物b 细菌的遗传物质存在于它的细胞核中c 在相宜的条件下,细菌会快速分裂大量繁殖d 细菌含有叶绿体,营自养生活2、没有真正细胞核而又有其他细胞结构的生物是()a 噬菌体b 乳酸菌c 酵母菌 d草履虫3、外科手术器械和罐头食品的消毒,都要以能够杀死什么为标准?()a 球菌b 杆菌c 螺旋菌d 芽孢4、对细菌芽孢的描述,正确的是()a 芽孢是细菌细胞内形成的休眠体b 细菌以形成芽孢的形式进行繁殖c 芽孢的含水量高,抗热性弱d 芽孢是由细菌细胞壁裹上厚壁而成5、细菌的发觉得益于()a 科学家的勤奋观看b 观看者的细心c 显微镜的消失d 细菌分布非常广泛6、细菌的发觉者是()a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b 荷兰人列文虎克c 中国人李时珍d 英国人珍妮左多(二)非选择题1、下图为细菌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细菌与动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不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菌教学设计范文

细菌教学设计范文教学设计:细菌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将主要介绍细菌的基本知识,包括细菌的特征、分类、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繁殖方式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了解细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3)理解细菌的繁殖方式。
(4)了解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态度与情感:(1)培养学生对细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细菌的繁殖方式,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生物基础知识,了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细菌?细菌在哪些方面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2.新知讲解(20分钟)(1)通过图片和文字的配合,简单介绍细菌的特征和分类。
(2)学生观察一份预先准备好的细菌样本,引导学生尝试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比较不同种类细菌的差异。
(3)结合实例,讲解细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4)结合图表和实验案例,讲解细菌的繁殖方式。
(5)通过图片和文字的配合,讲解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案例实验(30分钟)(1)学生分组实施“细菌宝宝”的实验:将一些日常接触的物品放置在培养皿中,观察并记录细菌的繁殖情况,并分析细菌孳生的原因。
(2)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就细菌孳生的原因进行讨论。
(3)老师指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细菌的滋生。
4.拓展延伸(20分钟)(1)学生阅读一篇有关细菌与人类生活的文章,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并进行必要的补充。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学生的表现评价(1)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操作,是否能够准确描述细菌的特征和分类。
(2)学生是否能够合理分析细菌繁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3)学生是否能够理解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并对此进行深入思考。
2.3.2 细菌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

辩证地看待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构建“有些微生物会使人患病,有些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医药工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的概念,形成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提供资料】
资料一细菌分裂生殖的视频。
资料二有机物是细菌生长、繁殖的关键因素;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细菌繁殖速度加快;细菌往往适合在湿度高的地方生存。
资料三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大肠杆菌平均约20分钟繁殖一代,1个大肠杆菌12小时后可繁殖出上亿个后代。
【提出问题】
1.细菌通过什么方式繁殖?
2.细菌的繁殖有什么特点?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生物学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二单元 多种多样的生物
第三章 微生物
第二节 细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细菌的电镜图,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构建“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的概念,并尝试运用概念对细菌进行分类。
2.通过分析资料,了解细菌的繁殖特点,发展科学思维。
探究酸奶制作方案,思维训练“作出假设,验证假设”
【科学探究】
酸奶制作方案(“√”表示有此操作,“×”表示无此操作)
方案
步骤
将新鲜牛奶和糖混合
煮沸
冷却至42~43℃
加入酸奶
密封,放在温暖的环境下数小时
方案一
√
√
√
×
√
方案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的教学设计第二节细菌教学目标1.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2. 通过将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收集信息、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3. 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实验的操作步骤,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分析能力,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4.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的繁殖方式。
2.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课前准备 1.有关细菌的挂图2.学生准备有关细菌发现的材料教学过程设计导入:从小我们的爸爸、妈妈在我们吃饭前,总要唠叨一句,‘快洗手去,不然细菌会跑到你的肚子里去’。
那时,我想同学们可能就对细菌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
但细菌究竟长的什么样?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介绍细菌发现和研究的三个故事学生: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不是什么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的管理员,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
他从小就迷上了自己制作放大镜,他磨制的镜片可以将物体放大200到400倍。
用这些镜片,列文虎克观察了很多东西,他将观察到的景象绘制成图画寄给英国皇家学会。
从这些图画中人们第一次认识了各种形态的细菌,英国皇家学会还选举他做会员,相当于我们的科学院院士。
学生:很长时间人们一直不知道细菌是从那里来的。
人们观察到腐烂的牛肉汤里有很多细菌,就认为细菌是从肉汤里自然而然产生的。
意大利的斯巴兰扎尼做了一个实验,他准备了几个玻璃烧瓶,把它们刷洗干净,灌进肉汤。
把瓶颈放在火上烧,玻璃融化在一起,将瓶口死死封住。
这样一来,不管多么小的细菌也休想钻进玻璃瓶了。
瓶口封好后在沸水里煮了一个多小时,杀死了肉汤中的全部细菌。
几天之后,肉汤没有变质,证明了细菌是从空气中进入肉汤里的。
可是有的生物学家质疑说:自然生殖有可能需要借助空气中某些化学物质完成,斯巴兰扎尼隔绝了空气,就破坏了生物“自然发生”的条件,因此没有微生物生出来。
这样的疑问听上去也是有道理的。
(学生纷纷点头同意)学生:1860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终于设计出了一个新的实验,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
他把肉汤灌进两个烧瓶里,第一个烧瓶就是普通的烧瓶,瓶口竖直向上;而将第二个烧瓶在火焰上熔化瓶颈,不是将它融合,而是把它拉长,弯曲成鹅颈一样的曲颈瓶。
然后把肉汤煮沸、冷却。
两个烧瓶都敞开着,外界的空气可以畅通无阻地与肉汤表面接触。
过了三天,第一个烧瓶里就出现了微生物,第二个烧瓶里却没有。
直至四年后,第二个曲颈瓶里的肉汤仍然清澈透明,没有变质。
巴斯德解释说,因为第一个烧瓶是顶端开口,悬浮于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可以落人瓶颈直达液体,微生物在肉汤里得到充足的营养而生长发育,于是引起了肉汤的变质。
第二个烧瓶虽然也与空气相通,但瓶颈拉长弯曲,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仅仅落在弯曲的瓶颈上,而不会落人肉汤中生长繁殖引起腐败变质。
巴斯德以令人信服的实验赢得了舆论的一致支持,后来,他在研究微生物方面获得了很多成就,被尊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2018--06第二节细菌教学目标1.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2. 通过将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收集信息、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3. 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实验的操作步骤,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分析能力,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4.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的繁殖方式。
2.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课前准备 1.有关细菌的挂图2.学生准备有关细菌发现的材料教学过程设计导入:从小我们的爸爸、妈妈在我们吃饭前,总要唠叨一句,‘快洗手去,不然细菌会跑到你的肚子里去’。
那时,我想同学们可能就对细菌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
但细菌究竟长的什么样?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介绍细菌发现和研究的三个故事学生: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不是什么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的管理员,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
他从小就迷上了自己制作放大镜,他磨制的镜片可以将物体放大200到400倍。
用这些镜片,列文虎克观察了很多东西,他将观察到的景象绘制成图画寄给英国皇家学会。
从这些图画中人们第一次认识了各种形态的细菌,英国皇家学会还选举他做会员,相当于我们的科学院院士。
学生:很长时间人们一直不知道细菌是从那里来的。
人们观察到腐烂的牛肉汤里有很多细菌,就认为细菌是从肉汤里自然而然产生的。
意大利的斯巴兰扎尼做了一个实验,他准备了几个玻璃烧瓶,把它们刷洗干净,灌进肉汤。
把瓶颈放在火上烧,玻璃融化在一起,将瓶口死死封住。
这样一来,不管多么小的细菌也休想钻进玻璃瓶了。
瓶口封好后在沸水里煮了一个多小时,杀死了肉汤中的全部细菌。
几天之后,肉汤没有变质,证明了细菌是从空气中进入肉汤里的。
可是有的生物学家质疑说:自然生殖有可能需要借助空气中某些化学物质完成,斯巴兰扎尼隔绝了空气,就破坏了生物“自然发生”的条件,因此没有微生物生出来。
这样的疑问听上去也是有道理的。
(学生纷纷点头同意)学生:1860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终于设计出了一个新的实验,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
他把肉汤灌进两个烧瓶里,第一个烧瓶就是普通的烧瓶,瓶口竖直向上;而将第二个烧瓶在火焰上熔化瓶颈,不是将它融合,而是把它拉长,弯曲成鹅颈一样的曲颈瓶。
然后把肉汤煮沸、冷却。
两个烧瓶都敞开着,外界的空气可以畅通无阻地与肉汤表面接触。
过了三天,第一个烧瓶里就出现了微生物,第二个烧瓶里却没有。
直至四年后,第二个曲颈瓶里的肉汤仍然清澈透明,没有变质。
巴斯德解释说,因为第一个烧瓶是顶端开口,悬浮于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可以落人瓶颈直达液体,微生物在肉汤里得到充足的营养而生长发育,于是引起了肉汤的变质。
第二个烧瓶虽然也与空气相通,但瓶颈拉长弯曲,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仅仅落在弯曲的瓶颈上,而不会落人肉汤中生长繁殖引起腐败变质。
巴斯德以令人信服的实验赢得了舆论的一致支持,后来,他在研究微生物方面获得了很多成就,被尊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2018--06第二节细菌教学目标1.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2. 通过将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收集信息、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3. 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实验的操作步骤,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分析能力,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4.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的繁殖方式。
2.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课前准备 1.有关细菌的挂图2.学生准备有关细菌发现的材料教学过程设计导入:从小我们的爸爸、妈妈在我们吃饭前,总要唠叨一句,‘快洗手去,不然细菌会跑到你的肚子里去’。
那时,我想同学们可能就对细菌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
但细菌究竟长的什么样?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介绍细菌发现和研究的三个故事学生: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不是什么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的管理员,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
他从小就迷上了自己制作放大镜,他磨制的镜片可以将物体放大200到400倍。
用这些镜片,列文虎克观察了很多东西,他将观察到的景象绘制成图画寄给英国皇家学会。
从这些图画中人们第一次认识了各种形态的细菌,英国皇家学会还选举他做会员,相当于我们的科学院院士。
学生:很长时间人们一直不知道细菌是从那里来的。
人们观察到腐烂的牛肉汤里有很多细菌,就认为细菌是从肉汤里自然而然产生的。
意大利的斯巴兰扎尼做了一个实验,他准备了几个玻璃烧瓶,把它们刷洗干净,灌进肉汤。
把瓶颈放在火上烧,玻璃融化在一起,将瓶口死死封住。
这样一来,不管多么小的细菌也休想钻进玻璃瓶了。
瓶口封好后在沸水里煮了一个多小时,杀死了肉汤中的全部细菌。
几天之后,肉汤没有变质,证明了细菌是从空气中进入肉汤里的。
可是有的生物学家质疑说:自然生殖有可能需要借助空气中某些化学物质完成,斯巴兰扎尼隔绝了空气,就破坏了生物“自然发生”的条件,因此没有微生物生出来。
这样的疑问听上去也是有道理的。
(学生纷纷点头同意)学生:1860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终于设计出了一个新的实验,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
他把肉汤灌进两个烧瓶里,第一个烧瓶就是普通的烧瓶,瓶口竖直向上;而将第二个烧瓶在火焰上熔化瓶颈,不是将它融合,而是把它拉长,弯曲成鹅颈一样的曲颈瓶。
然后把肉汤煮沸、冷却。
两个烧瓶都敞开着,外界的空气可以畅通无阻地与肉汤表面接触。
过了三天,第一个烧瓶里就出现了微生物,第二个烧瓶里却没有。
直至四年后,第二个曲颈瓶里的肉汤仍然清澈透明,没有变质。
巴斯德解释说,因为第一个烧瓶是顶端开口,悬浮于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可以落人瓶颈直达液体,微生物在肉汤里得到充足的营养而生长发育,于是引起了肉汤的变质。
第二个烧瓶虽然也与空气相通,但瓶颈拉长弯曲,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仅仅落在弯曲的瓶颈上,而不会落人肉汤中生长繁殖引起腐败变质。
巴斯德以令人信服的实验赢得了舆论的一致支持,后来,他在研究微生物方面获得了很多成就,被尊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2018--06第二节细菌教学目标1.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2. 通过将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收集信息、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3. 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实验的操作步骤,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分析能力,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4.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的繁殖方式。
2.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课前准备 1.有关细菌的挂图2.学生准备有关细菌发现的材料教学过程设计导入:从小我们的爸爸、妈妈在我们吃饭前,总要唠叨一句,‘快洗手去,不然细菌会跑到你的肚子里去’。
那时,我想同学们可能就对细菌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
但细菌究竟长的什么样?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介绍细菌发现和研究的三个故事学生: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不是什么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的管理员,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
他从小就迷上了自己制作放大镜,他磨制的镜片可以将物体放大200到400倍。
用这些镜片,列文虎克观察了很多东西,他将观察到的景象绘制成图画寄给英国皇家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