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颜真卿《祭侄文稿》高清详解

合集下载

颜真卿的《祭侄帖》全文及解释

颜真卿的《祭侄帖》全文及解释

颜真卿的《祭侄帖》全文及解释一、全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

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

余时受命,亦在平原。

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

土门既开,凶威大蹙。

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天不悔祸,谁为荼毒。

念尔遘残,百身何赎。

呜呼哀哉。

吾承天泽,移牧河关。

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

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

魂而有知,无嗟久客。

呜呼哀哉。

尚飨!二、解释1.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 “维”:句首语气词,无实际意义。

“乾元元年”是唐肃宗的年号,即公元758年。

“岁次戊戌”是用干支纪年法表明这一年是戊戌年。

“九月庚午朔”指九月初一这天是庚午日,“朔”为每月的初一。

“三日壬申”表示九月初三是壬申日。

这是按照古代的纪年、纪月、纪日方法准确写明祭祀的时间。

2. 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 颜真卿在这里列出自己的官职和身份。

他是死者颜季明的第十三叔,当时担任银青光禄大夫(这是一个散官名,代表官员的等级待遇)、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表示被授予管理蒲州军事事务的权力,“使持节”是一种权力象征)、蒲州刺史(蒲州的地方长官)、上轻车都尉(勋官名,表示功劳等级)、丹阳县开国侯(爵号,有一定的食邑等权益)。

3. 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 “清酌”指祭祀用的清酒,“庶羞”指多种美食佳肴。

颜真卿用清酒和美食来祭祀已经去世的侄子颜季明的灵魂。

颜季明被追赠为赞善大夫(这是一个官职名,多为太子属官,追赠表示朝廷对死者的褒奖)。

4.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 “惟”:发语词。

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赏析

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赏析

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赏析颜真卿是中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颜筋之神”,他的行书作品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发展。

其中,他创作的《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是他晚年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对侄子颜璩的追思和祭奠之作。

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赏析和一些拓展。

《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是一幅长卷,采用了行书的书体。

整幅作品自上而下,由右至左,用笔苍劲有力,气势磅礴。

字体端庄,线条流畅,每个字的笔画都非常有力,充满了生命力。

整体上,这幅作品展现了颜真卿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人魅力。

在内容上,这幅作品描绘了颜真卿追思侄子颜璩的情感。

颜璩是颜真卿的侄子,也是他非常钟爱的亲人。

然而,颜璩在年轻时就逝去了,给颜真卿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悲伤。

这幅作品以祭文的形式表达了颜真卿对侄子的思念之情。

他写道:“赫赫之武,其灵光已辞;翕翕之才,其希冀已绝。

”这两句话透露出颜真卿对侄子英才早逝的痛惜之情。

此外,作品中还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哲学意味。

颜真卿写道:“昔人已矣,将谁与之存焉?感时伤怀壮志凌云。

”这句话反映了他对生命短暂和时光消逝的感慨,以及对壮志未酬的遗憾。

这些思考让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不仅是颜真卿个人的悼念之作,也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之一。

它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技巧高超的笔法和雄浑有力的气势,更在于它凝聚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这幅作品在书法史上的影响也深远。

它开创了行书的新路线,形成了后世行书创作的范式。

颜真卿的笔法和构图手法成为了后世书法家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他的作品也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书法的影响不可忽视。

总之,颜真卿的《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是一幅情感深沉、技巧精湛的书法作品。

通过它,我们可以感受到颜真卿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和对生命的思考。

它不仅是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颜真卿《祭侄文稿》234字高清注释

颜真卿《祭侄文稿》234字高清注释

颜真卿《祭侄文稿》234字高清注释
颜真卿,是唐代的大书法家,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他初学褚遂良、二王,后又师从草圣张旭,学其笔法,吸众人所长,一改初唐风范,自成一体。

他的作品端庄秀丽、气势磅礴、遒劲有力,被称为“颜体”。

颜真卿颜体登峰造极的作品时《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它不是等同于《兰亭集序》的心情愉悦、畅快下所作的艺术作品,相反,《祭侄文稿》只是一个涂改数次的手稿。

点击下方,欣赏颜真卿绝美书法
水墨书画学社,交易担保,放心买,怪不得都喜欢颜真卿,原来竟是因为这个…… 小程序
通篇气势澎湃,颜真卿情感起伏波动大,字随心动,章法浑然天成外加颜体开张的体势,宽博的结体,平正中寓险奇。

全篇不到300字,据传颜真卿仅用了七次蘸墨,一笔写下53字,留下了干枯压痕出现难以控制的伤痛轨迹。

颜真卿《祭侄稿》全卷欣赏
《祭侄文稿》是祭祀颜真卿的侄子颜季明
的手稿作品,颜真卿的哥哥颜杲卿及其儿子颜
季明殊死保卫常山,抵抗叛军安禄山时,弹尽
粮绝而英勇就义。

次年,颜真卿收复常山后,
派人去寻找颜季明的尸首,却只找回一个头骨,
颜真卿心情悲怆,奋笔疾书,写下了《祭侄文
稿》。

希望笔友们的笔法技巧愈发精进!一天更比一天好!。

颜真卿 祭侄文稿

颜真卿 祭侄文稿

颜真卿祭侄文稿
近来天气炎热,居宅方丈侄病重,生命垂危,恍惚之中,居宅方丈叹曰:“余今卒未可料,不辞此时,念及未了之事,尤伤心耳。

”余闻之泪下。

居宅方丈侄字孝先,遵守家规,读书不倦,博学多才,自幼习书法,小有成就。

子承父志,其书法亦得祖母颜鲁公真卿遗风,自成一派。

但遗憾的是,夫妻无子,侄不幸罹患不治之症,思及殊未来及之处,居宅方丈不忍离弃。

余深感此时之难言之痛,转念修禊祷告,有感斋僧嘱余为侄作文于祭酒之上,以昭告天地,化蒸魂魄。

故此,余为居宅方丈侄孝先作祭文。

蒸尸而行,三日前遁书于家,相信远方亲友,能如愿而得。

敬献:“孝先蒙尘归陇右,终年三十,气象阴晴不定,如电如风。

于书法之上下足功夫,遗风余韵,祖母传艺,精研笔法。

人生之短暂,而人物之长远。

其书法,留给子孙后代,必见荣美,而名仕鲁公真卿贤者之道,亦可青史传扬。

此情此景,义不容辞,谨以此文祭之。


愿孝先归天安息,今生来世得幸。

此祭酒之文,一过千古,叹息不已。

《祭侄稿》赏析(组图,高清)

《祭侄稿》赏析(组图,高清)

《祭侄稿》赏析(组图,⾼清)颜真卿《祭侄⽂稿》赏析(个⼈观点,点击下图可看⼤图)【背景】《祭侄⽂稿》⼜称《祭侄季明⽂稿》,颜真卿50岁时书。

计25⾏,共230字。

这篇⽂稿追叙了常⼭太守颜杲(gǎo)卿⽗⼦⼀门在安禄⼭叛乱时,挺⾝⽽出,坚决抵抗,以致“⽗陷⼦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

季明为颜杲卿第三⼦,真卿堂侄。

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

其后常⼭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

颜真卿援笔作⽂之际,悲愤交加,情不⾃禁,⼀⽓呵成此稿。

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应属“⽂稿”或“草稿”类的。

但由于作者⼼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

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纯以神写,得⾃然之妙。

通篇波澜起伏,时⽽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低回掩抑,痛彻⼼肝,堪称动⼈⼼魄的悲愤之作。

被历代书家公认为是继“天下第⼀⾏书”《兰亭集序》之后的“天下第⼆⾏书”。

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但,我倒觉得《祭侄⽂稿》要⽐《兰亭序》(指的是现存临摹本,⾮原迹)⾼⾄少⼀个档次。

此观点不多做解释。

但有⼀条很重要,祭侄稿是颜真卿真迹,且“悲愤交加,⼀⽓呵成”。

⽽现存的《兰亭序》均为临摹本,其中有很多败笔,其败笔甚⾄不及当代普通书法家的⽔平,⽽真迹是什么样的,唐太宗之后⽆⼈得见。

所以我说,此若为第⼆,兰亭⾄多第三。

【原⽂】原⽂和释⽂在⽹上有很多版本,但让⼈充分肯定的不多,不是标点断句有问题,就是个别释义相距甚远。

下图便是流传较多者之⼀:较为准确的原⽂:【释⽂】【注释】1、原⽂中的“丹杨”,应为“丹阳”。

2、颜真卿兄弟姐妹共⼗⼈,真卿排⾏第七。

但其同祖兄弟有⼗五⼈,他排⾏第⼗三。

3、庶羞:原指普通的⾷物。

但祭奠⽤的⼀般都是活着的⼈认为是最好的,当为“美⾷”。

但在作者的⼼⾥再好的⾷物,也是“庶羞”。

4、瑚琏:宗庙中盛⿉稷的祭器,夏代称瑚,殷代称琏。

颜真卿《祭侄文稿》高清详解

颜真卿《祭侄文稿》高清详解

颜真卿《祭侄文稿》高清详解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又称《祭侄季明文》,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叛军进逼,颜季明,即颜杲卿第三子,颜真卿堂侄,在其父揭旗反正,与颜真卿共同声讨安禄山叛乱时,由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形成犄角之势,齐心效忠王室,抵抗叛军。

但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先后罹难,所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事后颜真卿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祭侄文稿》之作。

则鲁公在援笔作文之际,抚今追昔,萦纡忿激,血泪交进,悲愤交加,情不能自禁。

颜真卿此文,正义凛凛,有不忍卒读之感,故黄庭坚《山谷题跋》说:“鲁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

”评论书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说。

鲁公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之反应于翰墨,《祭侄文稿》最为论书者所乐举。

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籀,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蘸墨,墨色因停顿起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

《祭侄季明文稿》既是起草文稿,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当是存世鲁公手书第一名墨迹。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祭侄文稿》流传有绪,据元张晏跋:当时宣和尝收,后为庸工剪去印记,元代时于“岁”字旁犹有天水圆印痕迹。

元初在鲜于枢手并有跋。

明时在吴廷家,后辗转入清内府。

内中钤有“赵子昂氏”、“鲜于枢伯机父”、“张晏私印”、“句曲外史”、“石渠宝笈”、“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鉴藏印。

前隔水有题识;幅后有张晏、鲜于枢、王顼龄、徐乾学等跋。

又有周密、屠约、僧德一、王图炳等观款。

著录于《宣和书谱》、《清河书画舫》等。

刻入宋《博古堂》、《忠义堂》等帖。

明《停云馆》、《戏鸿堂》、《玉烟堂》等丛帖亦有刻入。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作品鉴赏颜真卿著名的行书作品还有“三稿”——《祭侄文稿》、《争座位稿》(按:亦称《争座位帖》)、《告伯父稿》(按:亦称《告伯父文稿》)。

高清颜真卿《祭侄文稿》逐行扫描图、释文

高清颜真卿《祭侄文稿》逐行扫描图、释文

高清颜真卿《祭侄文稿》逐行扫描图、释文逐行扫描图(文末有逐行释文)微店,交易担保,放心买,精品好笔年终大促底价冲量小程序原文: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

注釋:“維”:語助詞,常用於句首,有時也用在句中。

“乾元”:為唐肅宗李亨年號,“元年”,相當西元758年。

“歲次戊戌”:歲次也叫年次。

古代以歲星(木星)紀年。

古人將天空的赤道部位分作12等分,每等分中以某些恒星為標誌。

木星正好每年走一等分,12年走一周。

每年歲星(木星)所值的星次與其干支稱為歲次。

該年的干支為戊戌。

譯文:時在唐肅宗乾元元年(西元758年),農曆是戊戌年。

原文: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

注釋:古人不僅以干支紀年,也以干支紀月和紀日。

紀月法從丙寅開始,60個月(五年)為一週期。

紀日亦以甲子為第一日,60日為一週期。

“朔”:月亮運行到地球與太陽之間,地面看不到月亮時稱朔,一般以農曆初一為朔,十五稱望。

又朔又有初、始等義。

這裏可解為初三日。

譯文:農曆九月為庚午,三日壬申原文:第十三叔,銀青光祿(大)夫。

注釋:顏真卿兄弟姐妹共十人,真卿排行第七。

但其同祖兄弟有十五人,他排行第十三。

“銀青”:指銀質印章和青色綬帶。

秦漢時期凡吏秩比在二千石以上者,皆可佩銀印青綬。

“光祿大夫”:原為郎中令的屬官。

漢武帝以後無固定職守,為散宮,相當於顧問。

唐宋時期光祿大夫加銀章青綬者為從三品文階官。

原帖“光祿大夫”之“大”字漏寫,為筆誤。

譯文:(顏季明的)第十三叔、佩帶銀印章和青綬帶的光祿大夫。

原文:使持節、蒲外諸軍事、蒲州刺史。

注釋:“使持節”:為刺史的加銜。

加此銜後有誅殺中級以下官吏之權。

“使持節”為持節中的最高一級,次為“持節”,再次為“假節”。

“刺史”:隋唐時期刺史為一州之行政長官。

刺史本兼軍民兩政。

然漢代以後管軍之職權實際已廢,故唐代管軍事要另加街,顏真卿任薄州刺史後,加州防禦使之銜,以示兼管諸軍事。

故其州刺史的全稱就是“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之”。

其他州刺史情況也大致如此。

颜真卿《祭侄文稿》精讲

颜真卿《祭侄文稿》精讲

颜真卿《祭侄文稿》精讲历代法书特写精讲之颜真卿《祭侄文稿》作品的特点要点简介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

书成于公元758年。

原作纸本,纵28(8厘米。

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

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

张晏评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

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

”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一如楷书,呈现典型的颜体特点。

其一,渴笔枯墨,燥而无润。

这一方面反映出作者当时思如泉涌,手不能追,非快速行笔不足以表达其激愤之情,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凝重练达的品格。

其二,字中戈挑多不挑出,而作断竹一顿,如“岁、戊、戌、贼、我、蹙、残、哉”诸字,这正是颜字内放外收的典型之处。

其三,纵列竖,尤其是相对边竖,变传统的内弧相背形为外弧相向形。

如“蒲州、丹杨、开国、)兰、图、开、门、围、关、同”等,此为颜体行书的创新之所在,亦是颜体阔达大度的结构特点之表现。

其四,本篇作品,纯用中锋行笔,一改中侧并用的传统用笔方法。

书家行语日:“正锋取劲,侧锋取妍”;将笔画一改灵巧而为刚劲,使这篇书法作品与其表现的英雄精神更趋统一。

其五,一改笔画“贵瘦硬”为尚肥壮。

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

总而言之,《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不泥古,不乖今,大胆创新,终成大家的典范之作。

单字书写要点解读:1、谁:左部向左偏,右部整体向右边倚侧,两边互相呼应。

第一笔点画取斜侧之势,露锋起笔后按笔回锋,状若瓜子。

右边部分四笔横画连续书写为一笔完成,最后一笔向上挑出写竖画,到末端不收笔直接出锋带出下一字。

2、庚:点画起笔露锋直入,向右下顿笔铺毫,与下一笔笔断意连。

颜鲁公书祭侄帖 赏析

颜鲁公书祭侄帖 赏析

颜鲁公书祭侄帖赏析《颜鲁公书祭侄帖》是唐代文学家颜真卿所写的一幅碑帖,是他为侄子祭祀而撰写的序文。

这幅碑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艺术价值而备受赞赏。

本文将对《颜鲁公书祭侄帖》进行赏析,介绍其艺术特点和精神内涵。

首先,从艺术特点来看,该碑帖的字体端庄大方,紧密有序,线条流畅自然。

颜真卿所用的楷书字体凝练清晰而又富于变化,点画精确有力,笔势铿锵有力,给人以一种气势磅礴之感。

整篇碑帖字迹工整饱满,张力十足。

每个字的结构都非常工整,筆画線條充滿美感。

其次,从内容来看,该碑帖以庄重、肃穆的语言表达了对逝去的亲人的怀念之情。

在序文开头,颜真卿以“躬祭之情,感无可言。

弥以文忠;挟道堂之谊,求生又所恃者”表达出对已故侄子的思念之情。

在接下来的文字中,他展示了对侄子品行的赞美,表达出难以言尽的思念之情,“伤逝如山,泣幸怀忠”之言表达出他对侄子生前品德的称赞。

整篇碑文情感真挚动人,使人在阅读时不禁产生共鸣。

最后,从精神内涵来看,这幅碑帖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亲情之情。

颜真卿分别在序文的开头和结尾表达了他对家族的忠诚和对国家的忧虑。

他以侄子为榜样,表达了自己对家族传统的承继之意,同时也激励了后人要秉持家族的志向和品质:“人生须负气节,万事恃行就。

”这不仅体现了他对家族的报效之情,更表达了他对后人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家族的优良传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颜鲁公书祭侄帖》是一幅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情感渲染的碑帖。

它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价值,更体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对家族传统的传承之意,对国家社会的关怀之情。

它的字迹工整有力,内容真挚动人,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

对于当代的读者,无疑是一种精神的指导和启示。

通过欣赏这幅碑帖,不仅可以品味到颜真卿的艺术魅力,更能激发人们对家庭、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颜真卿《祭侄文稿》赏析

颜真卿《祭侄文稿》赏析

颜真卿《祭侄文稿》赏析《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

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

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

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

《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

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

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

《祭侄文稿》释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辰,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常山作郡。

余时受命,亦在平原。

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门。

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去)。

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

天不悔祸,谁为荼毒。

念尔遘残,百身何赎。

呜呼哀哉。

吾承天泽,移牧河关。

(“河东近”涂去)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榇,及兹同还。

(“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涂去二字不辨)卜(再涂一字亦不辨)尔(“尔之”涂去)幽宅(“相”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

呜呼哀哉。

尚飨。

作者简介:颜真卿(709—784年),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名臣、书法家。

颜真卿《祭侄文稿》(附释文,高清晰)

颜真卿《祭侄文稿》(附释文,高清晰)

颜真卿《祭侄文稿》(附释文,高清晰)来源:新浪博客发布者:网络转载热度7131票浏览319357次时间:2009年4月29日 09:10颜真卿《祭侄文稿》行草纵28.2厘米,横72.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维乾元元年。

岁次戊戌。

九月。

庚午朔。

三日壬申。

第十三(从父涂去)。

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

蒲州刺史。

上轻车都尉。

丹阳县开国侯真卿。

以清酌庶羞。

祭於亡姪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

惟尔挺生。

夙标幼德。

宗庙瑚璉。

阶庭兰玉。

(方凭积善涂去)。

每慰人心。

方期戩穀。

何图逆贼开衅。

称兵犯顺。

尔父竭诚。

(□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

常山作郡。

余时受命。

亦在平原。

仁兄爱我。

(恐涂去)。

俾尔传言。

尔既归止。

爰开土门。

土门既开。

凶威大蹙。

(贼臣拥眾不救涂去)。

贼臣不(拥涂去)救。

孤城围逼。

父(擒涂去)。

陷子死。

巢倾卵覆。

天不悔祸。

谁為荼毒。

念尔遘残。

百身何赎。

呜乎哀哉。

吾承天泽。

移牧河关。

(河东近涂去)。

泉明(尔之涂去)比者。

再陷常山。

(提涂去)。

携尔首櫬。

及兹同还。

(亦自常山涂去)。

抚念摧切。

震悼心顏。

方俟远日。

(涂去二字不辨)。

卜(再涂去一字不可辨)。

尔幽宅。

(抚涂去)。

魂而有知。

无嗟久客。

呜呼哀哉尚饗。

《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50岁时书。

计25行,共230字。

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

季明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

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

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

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一、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

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

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

颜真卿真迹《祭侄稿》,天下第二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颜真卿真迹《祭侄稿》,天下第二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颜真卿真迹《祭侄稿》,天下第二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位于中国台湾台北市士林区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仿古代宫殿式建筑,馆藏文物69.6万余件。

其中的颜真卿真迹《祭侄稿》,是仅次于羲之《兰亭序》的中国第二大行书,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十大镇馆之宝。

颜真卿,祖籍山东临沂,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宪部尚书、吏部尚书、太子太师,是唐代名臣何著名书法家。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

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

他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其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祭侄稿》又称《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50岁时书,文稿长72.3厘米,宽28.2厘米,共230字。

文稿讲述了颜真卿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颜杲卿寡不敌众,孤城难守,全家被虏,威武不屈,英勇就义的壮举。

安史之乱平息之后,颜真卿在洛阳特地派人寻找杲卿一家,杲卿的尸骨没有找到,只找到了杲卿第三子季明的尸骨。

颜真卿得看到侄儿的尸骨,悲愤交加,挥笔写成《祭侄稿》。

《祭侄稿》是颜真卿发自内心情感的杰作,在中国书法史上唯有此一件作品最为遒劲且和润。

虽有涂抹,却得到后人推崇。

《祭侄稿》特点有三,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

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

字间行气,随情而变,圈点涂改随处可见;渴涩生动的墨法。

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

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

”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

此评为历代书家公认。

有人说,《祭侄稿》当为天下第一行书。

《祭侄稿》是直抒胸臆,无比率真的天然美的典范。

而《兰亭序》毕竟是人工美多于天然美。

心恸义愤 情驭笔驰——颜真卿《祭侄文稿》章法赏析

心恸义愤 情驭笔驰——颜真卿《祭侄文稿》章法赏析

心恸义愤情驭笔驰——颜真卿《祭侄文稿》章法赏析http://wwwThe main theme of Yan Zhenqing’s “Offerings to a Nephew” is sorrow for lost family and righteous indignation for injustice. Yan Zhenqing weaves together personal grief, admiration for his nephew’s character, and his own reflections on political and military matters, as well as his passionate appeal for justice. His passionate appeal is seen most clearly in the first two chapters of the text, which focus on the tragedy of his nephew’s death and Yan's own attempts to honor and console him.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Lamentations and Grief," contains Yan Zhenqing’s sorrowful reflection on the sudden sadness caused by his nephew’s death. The second chapter, "Criticism and Reflection," focuses more on Yan's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political situation, the emperor's incompetent rule, and the corruption that plagued the imperial officials. Lastly, the third chapter encapsulates Yan Zhenqing’s general points of view on the state of society and earnest advice on righteous governance. Through Yan Zhenqing’s poignant and vivid depiction of his own personal anguish, as well as his ardent appeal for social justice, “Offerings to a Nephew” serves as a literary testament of his profound emotions and urgent call for impending reform.。

颜真卿《祭侄文稿》释义

颜真卿《祭侄文稿》释义

颜真卿《祭侄文稿》释义颜真卿《祭侄文稿》释义《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

原作纸本,纵28.8厘米。

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颜真卿为杨国忠排挤,出为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乱开始。

一时河北诸郡迅速瓦解,惟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义旗,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首领。

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颜季明与真卿联系,联合反叛。

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要塞的李钦凑,夺回土门。

一时形势好转。

颜杲卿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群请求救兵。

不料路经太原时为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

王想冒功,拥兵不救。

安禄山闻河北有变,派史思明回兵常山。

颜杲卿孤军奋战,苦战三日,粮尽矢绝,城破被俘。

颜季明等被杀头,颜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

颜杲卿被押解至洛阳,英勇不屈,先被断一足,凌迟处死。

直到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颜杲卿才被朝廷追赠太子太保,溢“忠节”。

颜真卿时任蒲州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即派杲卿长于颜泉明到常山、洛阳寻找季明、杲卿遗骸。

只得到季明头部和杲卿部分尸骨,为了暂时安葬这些尸骨,颜真卿写下了这篇祭侄文草稿。

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

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

现将原文注释如下:原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

注释:“维”:语助词,常用于句首,有时也用在句中。

“乾元”:为唐肃宗李亨年号,“元年”,相当公元758年。

“岁次戊戌”:岁次也叫年次。

古代以岁星(木星)纪年。

古人将天空的赤道部位分作12等分,每等分中以某些恒星为标志。

木星正好每年走一等分,12年走一周。

颜杲卿祭侄文稿

颜杲卿祭侄文稿

颜杲卿祭侄文稿《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写,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全文共计234字,释文如下:维乾元元年。

岁次戊戌。

九月。

庚午朔。

三日壬申。

第十三(从父涂去)叔。

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

蒲州刺史。

上轻车都尉。

丹阳县开国侯真卿。

以清酌庶羞。

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

曰:惟尔挺生。

夙标幼德。

宗庙瑚琏。

阶庭兰玉。

(方凭积善涂去)。

每慰人心。

方期戬谷。

何图逆贼间衅。

称兵犯顺。

尔父竭诚。

(□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

常山作郡。

余时受命。

亦在平原。

仁兄爱我。

(恐涂去)。

俾尔传言。

尔既归止。

爰开土门。

土门既开。

凶威大蹙。

(贼臣拥众不救涂去)。

贼臣不(拥涂去)救。

孤城围逼。

父(擒涂去)陷子死。

巢倾卵覆。

天不悔祸。

谁为荼毒。

念尔遘残。

百身何赎。

呜乎哀哉。

吾承天泽。

移牧河关。

(河东近涂去)。

泉明(尔之涂去)比者。

再陷常山。

(提涂去)。

携尔首榇。

及兹同还。

(亦自常山涂去)。

抚念摧切。

震悼心颜。

方俟远日。

(涂去二字不辨)。

卜(再涂去一字不可辨)尔幽宅。

(抚涂去)。

魂而有知。

无嗟久客。

呜呼哀哉尚飨。

颜真卿《祭侄文稿笔法和章法》精讲,带你了解其笔法精妙之处

颜真卿《祭侄文稿笔法和章法》精讲,带你了解其笔法精妙之处

颜真卿《祭侄文稿笔法和章法》精讲,带你了解其笔法精妙之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很著名的行书法帖,素有“天下第二行书”之称,行书三法帖之一,《祭侄文稿》是在其悲痛的情景下随意流淌的笔意,书法内心的真实情感,在此贴中渴笔和牵带的笔意处处可见,行书中带有草书笔法,也是学习草书的好法帖。

《祭侄文稿》完美的呈现了苏轼所说的:书法无意乃佳!无任何的矫揉造作,也没有提前的构思,全凭心情任意挥洒,终于造就了鲜于枢口中的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基本都是中锋行笔,使用了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以及自然开张的结体章法,另外枯墨飞白较多,本是草稿,不是书法作品,笔势雄起,得自然之妙趣。

敲黑板:本人持续分享古今著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以及书法教材类,方便书友临摹学习,更多资源看我以往发布的文章和视频。

学习书法可以参考《宗少林实用钢笔字》视频课程,专业的视角,系统的讲解演示。

您的关注、点赞、评论、转发,是我持续分享的动力。

祭侄文稿高清大图 [颜真卿《祭侄文稿》赏析与临摹]

祭侄文稿高清大图 [颜真卿《祭侄文稿》赏析与临摹]

《祭侄文稿高清大图 [颜真卿《祭侄文稿》赏析与临摹]》摘要:面对为国捐躯的侄子,颜真卿一时百感交集,在极度悲愤中挥笔写下了《祭侄文稿》,乍看《祭侄文稿》,给人的感觉是乱头粗服,颜体楷书素来以“篆籀笔法”著称,行书《祭侄文稿》亦然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行书中的“双擘”,一件是如论如漾、如珠玉之辉的秀逸之美,一件是如涛如浪、如日出东山的崇高之美。

在主客体关系中,崇高不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崇高争取美的过程又要激烈一些,从这点上来讲。

《祭侄文稿》更胜一筹。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叛唐,史称安史之乱。

时任平原(今山东境内)太守的颜真卿与其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分别在山东、河北起兵讨伐叛贼,果卿幼子季明往来于平原、常山之间进行联络。

叛军攻陷常山后,杲卿父子不幸被俘而遭杀害。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 8年),颜真卿命人寻访杲卿及家人下落,结果只从常山携回侄子季明的首骨。

面对为国捐躯的侄子,颜真卿一时百感交集,在极度悲愤中挥笔写下了《祭侄文稿》。

乍看《祭侄文稿》,给人的感觉是乱头粗服。

而真正感人的作品一定是先生于情,然后通过象来表情的。

临习《祭侄文稿》,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了解作者当时创作的背景和体悟他的创作情绪。

这样才能抓住作品气韵和神采。

颜真卿由于刚正敦厚、爱憎分明的禀性,在激发创作欲望时将强烈的感情无遗地倾注到作品中去,念往昔“贼臣不救,孤城威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抚今追昔,平原悲愤交加,血泪交进。

《祭侄文稿》的乱头粗服就是这种痛心疾首的象。

当此稿表现的形式已超过观者观念中的行书模式,作品本身否定了观众,从而唤醒观众的理性观念,当最后理性观念战胜作品时,观众就会由乍看的痛感转化为肯定观众尊严而产生的快感,这就是我们称那些崇高作品的原因。

用理性观念可对作品作几个角度的分析。

虽然中国书法只用墨来表现作品色彩,但古人早已有墨分五色之说,《祭侄文稿》之墨色可谓备矣――浓、淡,干、湿,焦的灵活运用,使作品有了大的跳跃性,从而避免了章法的呆板。

汉桥话画: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高清大图赏析

汉桥话画: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高清大图赏析

汉桥话画: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高清大图赏析画家邱汉桥带你走进传世名画背后的故事《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

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

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

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

《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

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

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

在结体上,《祭侄文稿》打破了晋唐以来结体茂密、字形稍长的娟秀飘逸之风,形成了一种开张的体势,结体宽博,平正奇险。

一是宽郎舒展,外紧内松。

字中戈挑多不挑出,而作断竹一顿,如“岁”、“戊、戌、贼、我”、“残”、“哉”等字。

这正是颜字内放外收的典型之处。

二是多横向展势,左右偏旁或相向、或相背、或同向。

尤其是相对的边竖,使传统的内弧相背为外弧相向形。

如“蒲州、丹杨、开国、图、开、关”等处,使字形开张多变。

显得疏密得体,相得益彰。

此为颜体行书的创新之所在,亦是颜体阔达大度的结构特点之表现。

三是气势凛然,但却寄寓着奇险。

从《祭侄文稿》中我们会察觉到,有些字的俯仰变化之大,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正应和了颜真卿内心的悲壮心理,在书写时情绪放任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必然原因。

这在前人行书书作中是很少见到的。

“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米芾《海岳名言》),字形尽量向两边拓开,却相互照应,形散神聚。

如“尔、倾、巢、准”等字,而“摧、作、悔”等字则正中寓奇,大胆造险。

祭侄文稿》笔法圆转,笔锋内含,力透纸外,其线条的质性遒劲而舒和。

看《颜真卿祭侄文稿》长卷,读出版说明,了解此帖相关知识

看《颜真卿祭侄文稿》长卷,读出版说明,了解此帖相关知识

看《颜真卿祭侄文稿》长卷,读出版说明,了解此帖相关知识本册所用高清原稿(局部)本册内页之一本册内页之二全卷如下:出版说明《颜真卿祭侄文稿》,又称《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行书墨迹,麻纸本,纵二八·八厘米,横七五·五厘米。

引首纸本,纵二八·八厘米,横五九·六厘米。

前隔水绫本,纵二九·二厘米,横一一·八厘米。

后隔水绫本,纵二八·八厘米,横一二·一厘米。

拖尾纸本,纵二八·八厘米,横三六八·三厘米。

前隔水有楷书『颜鲁公书祭侄帖』七字,后隔水有小字三行云:『右《鲁公祭侄稿》共计字二百三十四字,又涂抹三十四,合二百六十八。

』引首有清乾隆帝《颜真卿祭侄文稿记》。

拖尾有后人题跋九则:一为元张晏跋;二仍为元张晏跋,在此跋后上方又有乾隆御题七言诗一首;三为元鲜于枢跋;四为元周密、屠约、僧德一观款;五又为元鲜于枢跋;六为清王顼龄跋;七为清王图炳观款;八为清徐乾学跋;九又为清王顼龄跋。

卷中钤有『瑞文图书』『贤志堂印』『张晏私印』『鲜于』『伯几印章』『徐健庵』『干学之印』『王鸿绪印』『王顼龄印』『松乔老人』『石渠宝笈』等鉴藏印多方。

(小编注:此一段说《颜真卿祭侄文稿》的书体、材质、幅面构成、长卷上的内容等。

)颜真卿(七〇九七八五),字清臣,生于京兆万年(今陜西西安),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

开元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平原太守、户部侍郎、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等职,官至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平原、颜鲁公。

为官以刚正忠贞、不附权贵、清操有节、直言敢谏著称,后被发动叛乱的李希烈杀害。

颜真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大师,初学褚遂良,后得张旭指导,其楷书以古为新,以拙为巧,端庄雄伟,气势开张,开唐代新风,千余年来被奉为楷模,人称『颜体』。

传世作品以碑刻为多,楷书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东方朔画赞碑》《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等,书迹有《祭侄文稿》《自书告身帖》《刘中使帖》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高清详解唐颜真卿祭侄文稿麻纸墨迹28.3x75.5cm 23行234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作品资料《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叛军进逼,颜季明,即颜杲卿第三子,颜真卿堂侄,在其父揭旗反正,与颜真卿共同声讨安禄山叛乱时,由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形成犄角之势,齐心效忠王室,抵抗叛军。

但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先后罹难,所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事后颜真卿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祭侄文稿》之作。

则鲁公在援笔作文之际,抚今追昔,萦纡忿激,血泪交进,悲愤交加,情不能自禁。

颜真卿此文,正义凛凛,有不忍卒读之感,故黄庭坚《山谷题跋》说:“鲁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

”评论书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说。

鲁公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之反应于翰墨,《祭侄文稿》最为论书者所乐举。

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籀,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蘸墨,墨色因停顿起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

《祭侄季明文稿》既是起草文稿,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当是存世鲁公手书第一名墨迹。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祭侄文稿》流传有绪,据元张晏跋:当时宣和尝收,后为庸工剪去印记,元代时于“岁”字旁犹有天水圆印痕迹。

元初在鲜于枢手并有跋。

明时在吴廷家,后辗转入清内府。

内中钤有“赵子昂氏”、“鲜于枢伯机父”、“张晏私印”、“句曲外史”、“石渠宝笈”、“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鉴藏印。

前隔水有题识;幅后有张晏、鲜于枢、王顼龄、徐乾学等跋。

又有周密、屠约、僧德一、王图炳等观款。

著录于《宣和书谱》、《清河书画舫》等。

刻入宋《博古堂》、《忠义堂》等帖。

明《停云馆》、《戏鸿堂》、《玉烟堂》等丛帖亦有刻入。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作品鉴赏颜真卿著名的行书作品还有“三稿”——《祭侄文稿》、《争座位稿》(按:亦称《争座位帖》)、《告伯父稿》(按:亦称《告伯父文稿》)。

其中,《告伯父稿》为刻本,书、刻皆不足以称善。

《祭侄文稿》与《争座位稿》实为绝妙之品。

草稿因其性质,书法尤为率意,但率意显真情,无刻意之迹。

《祭侄文稿》运笔迅疾,情绪激动,与其悲愤之情有关。

其书法最妙处,一在其字的点画密聚,草成一个块面之处;二在其枯笔连擦写数字之处。

这两种现象交相映衬,造成虚实、轻重、黑白之间的节奏变化,再加上草稿特有的率意所造成的用笔“不拘小节”,和结体的偏于松散,形成了颜体稿书风格。

《争座位稿》也有这样的特点,只不过因是刻本,这些特征不似《祭侄文稿》那么真切而已。

此外,草稿的涂改、添加之处更增添了率意感,这本是因草稿而自然形成的,如果有着意仿者,将古人的诗文拿来再行涂改一番以追求率意之趣,不免东施效颦,流于浅薄庸俗。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颜真卿的行书信札、草稿,如《祭侄文稿》等。

因其用途和行书书体的形式特点,使其点画用笔中舍弃了对起笔、收笔和转折、勾趯等处的刻意求工,但却保留了沉实挺劲而浑厚的线质,结体则变严谨端庄而为宽松多态,章法又随势产生紧松、疏密的变化,这正体显出颜真卿书法的艺术创造力和高层次的书美意趣。

颜真卿的真书严谨至极,而其行书却能放任随意,不拘绳墨,轻松空灵,富有情韵。

研究颜体行书,所依据的是他的信札草稿,而这些作品都是在平时的非郑重的实用用途中产生的,由于是随意所为,无意于佳,所以能表现出真情实意。

点画厚重,用笔圆浑,结体宽博,这是其真书和行书都具备的基本特征。

但由于行书多用于非郑重用途的随意书写,使其艺术天才、灵感性情随兴得以充分喷发,故其书法点画飞动,多连笔之势,体态就势变异,奇妙无穷,焕发出浓郁的书卷气息。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祭侄文稿》线条节奏随着作品的展开而不断改变。

开始时线条沉稳、含蓄、笔画断开,随着连笔增加,速度加快,但一些连续性极强的线条之间,总有些点画断开的字作为隔离带,以至使作品在总体节奏不断趋向奔放、疾速的同时,隐含着抑扬的交替。

当然,每一次循环都把整体节奏推向更激越的一个层次,作品最后在线条无法遏止的推移中结束。

作品线条的外部运动和内部运动都包含了丰富的层次和极为细微的变化。

它展示一种连续的完整的过程,展示了一种运动在某种精神背景支持下演变、推移,以至达到另一种无法预想的节奏状态的过程。

从作品的起端无法推想它的结尾,更无法推想它在延续中的一切变化。

这是手稿、信札类作品与写本类作品在节奏上的区别。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祭侄文稿》等作品中的线结构与运动节奏取得了很好的呼应。

点画断开的单字使字间空间与行间空间融成一片,成为一些相对稳定的字内空间的背景,但是当线条连续性增加时,字间空间时而与字内空间融合,如“都尉”、“何图”、“无嗟”等,从而转入另一种空间态势,使线条所牢笼的空间与背景处于更紧张的冲突中,以至最终插入行间空间,在各种空间无法调和的冲撞中奏出结束的音符;行轴线也与运动节奏相呼应,平直——动荡——恢复清晰的轴线,每一次这样的反复都使轴线远离作品开始时的基调,而在作品结束时产生最强烈的震荡——这也是从起端无法预想的尾声。

作品“时——空”节奏这种复杂的变化,不可能是作者刻意追求的结果,否则总会在某些细节上露出着意刻画或是摆布的痕迹——在他的楷书作品中多少含有此种因素,但没有在《祭侄稿》中发现过任何蛛丝马迹。

这就是说,左右这件作品复杂节奏的因素,不处于形式构成层面,也不处于作者对形式构成的意识中,而潜藏在作者精神生活深处。

《祭侄稿》的文辞透露了有关信息。

颜真卿的侄儿季明在安史之乱中牺牲,这件作品是颜真卿所撰祭文的草稿。

可以想见作者行文时的沉重心情,但铺辞行文,总还得对情绪有所克制,然而随着文章的展开,作者逐渐陷于抑制不住的悲痛中,不能自已,直到文章结束,还可以感到作者无法平复的心境。

情绪的波动成为控制这件作品节奏的支点。

这当然不是说情绪和线条节奏之间存在精确的对应关系,而是说在决定作品构成的极为复杂的深层原因中,可以找到这样一个层面:在这个层面上,作者的情绪活动涵盖了一切;同时这一层面与形式构成层面之间影响自动进行,不受意识的干预。

这便是书法创作中的“忘情”。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陈振濂在《文字在书法中的载体地位》一章(《书法美学》第三章)中,以元代陈绎曾的跋语为线索对作品进行分析:《祭侄帖》(《祭侄季明文稿》)是颜真卿悼念死于安史叛军之手的侄子的文章,身遭家国之痛,他不会不无动于衷。

顺着陈绎曾的提示去按察颜真卿的感情起伏:“前十二行甚遒婉”,这十二行的文字是:“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惟尔挺生,风(按:应为“夙”字)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

”这一段除自述官职之外,对季明的出身幼行作了概括的描述,以及点出时代背景,但尚未及本事。

而且“仁兄爱我,俾尔传言”,是一种绵绵的回忆。

尚未达到感情最高潮、冲突最激烈的阶段,有这样文字背景,其书法亦较平稳——当然是激越中的平稳。

陈绎曾评其“遒婉”,可称的论。

“自'尔既’至'天泽’逾五行殊郁怒,真屋漏迹矣。

自'移牧’乃改”。

这六行的文字是:“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

吾承天泽……”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这一段直接写出了季明父子的功绩与牺牲。

“凶威大蹙”是颜氏父子的赫赫战功,“父陷子死”则是他们惨遭杀害的悲壮结局。

对颜真卿来说,是亲兄长与亲侄子的惨死,切肤之痛与对叛军的切齿之恨,使这六行“殊郁怒”:感情的冲突达到高潮。

“自'移牧’乃改。

'吾承’至'尚飨’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烂然,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

这五行文字是:“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才(按:应为“方”字)俟还(按:应为“远”字)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

呜呼哀哉,尚飨!”这是文章的收束。

文中谈到寻得季明死骸时,仅剩首级。

史传他兄长颜杲卿遗骸亦荡然无存,仅寻得一足及头发数缕,是则更是沉痛切骨矣。

沉痛和郁怒是两种不同的情绪,前者低回后者高昂,前者压抑而后者喷发;陈绎曾以为此是沉痛,颇可玩味。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祭侄稿》坦白真率,是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进行创作的典范。

个性之鲜明,形式之独异,是书法创作述志、述心、表情的典型。

作品中所含蕴的情感力度震撼着每位观赏者,以至于无暇顾及形式构成的表面效果。

这恰是自然美的典型结构。

《祭侄稿》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杰作,是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巨制。

在“忘情”状态下的无意识的表现手法使作品产生出无比优美的艺术效果。

是经过长期探索而在这非常的一瞬间产生创变突破的实例。

《祭侄稿》的线质遒劲而舒和,与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和无间。

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风”,也唯此作品能当之。

全帖高清分解浏览原图下载唐颜真卿《祭侄文稿》(高清11M)阴山箴言阅画千卷,不如读透一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