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初探

本文阐述了人文关怀的内涵,分析了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意义、作用及误区,对如何把握好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提出了几点建议。要提高新闻从业者的人文素养;在新闻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文情怀积极引导受众。

标签:新闻报道;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媒体公信力

一、关于人文关怀

1、人文关怀的涵义

人文关怀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为了反抗“神本主义”而提出。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来审视世界,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道反对神道,肯定人的世俗幸福,反对禁欲主义;人文关怀体现着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它着眼于生命关怀,着眼于人性,尤其是人的心灵和情感。因此,人文关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

虽然人文关怀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但是其“以人为本”的实质是相同的。今天我们倡导的人文关怀大致表现为:尊重人的个性,维护生活的多样性、包容性;尊重人的理性,敢于解剖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尊重人的创造精神,促进道德完善和社会发展。目前,人文关怀逐渐成为一种价值追求。

2、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新闻媒体作为大众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应努力体现人文关怀精神,更好履行媒体的职责。多年来,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放下了以教育者自居的姿态,在新闻报道中充分考虑了受众的需求,媒体的人文精神也在此得以提升。

“关怀的理念深入到我国新闻人的意识中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的,而在2003年这种人文关怀的传播意识才算得到突破性的进展。”[1]2003年春,“非典”成为一个热词儿,几乎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其极强的传染性和人类对其起因和治疗方法的未知,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斗中,政府和新闻传媒及时、准确、客观地对疫情进行通报、报道,表现出新闻调控理念的变化—从不断提高透明度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充分体现了政府和新闻传媒尊重民意、民权,关注民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从而成为突发性公共事件报道的里程碑。

此后,媒体对于突发性社会公共事件报道更加及时、公开、透明。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刺痛了全国人民的心。当时,央视和全国诸多媒体将信息公开、快速、透明地传导给公众,其一减少了重大事件突发时个别人的造谣惑众;其二通过大量的信息,降低了公众在不知情时产生的焦虑感和压力;其三,连续的报道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和厚重的精神力量。应该说“汶川大地震”

的报道中,将人文关怀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重大事件的突发事件,更体现在日常的报道中。这种报道中的人文情怀,使媒体更加贴近大众的情感和心灵。

二、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意义和作用

1、重要意义

“我们看不到世界本身,看到的是被大众媒介选择和解释过的世界。”[2]而这个被再现的世界,深刻地影响着大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当人文关怀作为文明的象征被倡导和推崇的今天,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具有更为重要的社会意义。

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人类主要的文化传播方式之一,始终处在社会文化的敏感部位,对社会文化的变迁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因此,媒体的见证和记录,更应该体现这个时代的价值标准,也更应该成为这个时代精神的弘扬者。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在给社会带来繁荣的同时,也附带了诸多负面效应,导致许多的价值观念出现偏差。在此情况下,提倡人文精神、弘扬人文关怀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另外,在传统价值观不被追捧,而新的价值观又没有确立之时,新闻媒体作为最有力的文化载体,在新的社会价值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毫无疑问负有艰巨的任务,它不仅要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更要能够向受众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在报道中传递人文情怀,使受众在长期的濡染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引导,树立健康向上、充满人文精神的价值观念。

2、倡导人文关怀的作用

(1)消除极端客观主义的负面影响。尽管新闻报道应该客观公正,但这种客观公正绝对不是有闻必录式的绝对而片面的客观,新闻报道不仅要求新闻的内容要客观,更要求对客观事物的报道符合其本来面目,同时,新闻报道的表达形式也要符合客观实际,力戒主观臆断、一叶障目。在印尼海啸这一世纪灾难的报道中,一些网站长时间将标题为“海里的浮尸” “印尼横尸遍野”等一些图片悬挂于页面中心位置。在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中,一些网站将被泥浆包裹的遇难者尸体大量地展示在网页中……如此“客观”展示出的残酷景象,无情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不断地挑战着受众以及死难者家属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不仅是对逝者的伤害,也是对生者的不恭。

(2)避免新闻内容浅薄化和庸俗化。在泛娱乐化的今天,有些新闻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出现浅薄化、低俗化倾向,新闻内容有意无意流露黄色、暴力、血腥等情节,甚至对此加以刻意渲染打“擦边球”。有些报道用一些离奇的、庸俗的内容,去迎合大众的低级趣味,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窥私欲,这种迎合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满足和服务受众。而人文关怀则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需求,是受众在情感、道德、信仰、审美等方面深层次的精神需求。新闻报道中若以人文关

怀取代媚俗,不仅可避免新闻内容的浅薄化和庸俗化,更可以使报道深入人心、影响广泛。

(3)缓解抢新闻和救助之间的矛盾。1994年获普利策奖的照片《饥饿的小女孩》,在引起轰动的同时,摄影师凯文·卡特也招来了公众的指责。人们指责卡特在当时秃鹰可能扑向奄奄一息的小女孩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是拍照,而不是先轰走秃鹰去救小女孩。因为人们认为,拍照同救人这一人类基本道德原则之间有冲突,缺失了人文关怀。无论是否有失公允,这一新闻史上典型案例,至今仍常被人们提起。

摄影师卡特面临的问题其实是很多职业新闻人常常遇到和面临的问题,在不少情况下,记者需要就抢抓新闻和救助他人之间孰先孰后作出正确决定。就职业的要求而言抢新闻无疑是第一要务,但在任何情况下,新闻人首先是公民,然后才是职业身份。当新闻人将人文关怀融入自己的内心时,相信在救人和抢新闻这个问题的处理上会更为妥帖。(4)保护弱势群体的话语权,维护社会和谐。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弱势群体的数量较大,他们的生存状况关乎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等重要社会问题,媒体在这一问题上体现人文关怀是社会的需要,更是新闻工作者起码的责任。因此,媒体必须做到真诚地关怀、帮助这一群体,积极探求减少这一群体数量与缓和社会矛盾的途径,促进制度调整,为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寻求制度和法规上的保障。2004年,西安彩民刘亮爬上广告牌的事件牵出宝马彩票案,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新闻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每一个个体的命运,体现了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精神,起到了极好的社会效果。目前,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群众表达意见相对自由,群众的呼声得到重视后,不仅可以避免诸多社会问题,还为社会的稳定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几个误区

1、追求感官刺激,难以脱俗

有些报道虽然具有了人文关怀的意识,将关注的视角转向了事件中的人,但是在相关描述和记录中,却对分寸的把握不到位,以至于让感官刺激盖过了人文情怀。这一点在一些灾难性新闻的报道中尤为突出,应该说此类报道对新闻现场的描写和记录是必要的,但是在描述或记录时如果忽视受众的心理承受,一味用血腥味和刺激场面来博取轰动效应,这自然有悖于人文关怀的初衷。

2、为了关怀而关怀,功利性强

有些报道的着眼点只是受众关注的内容,而忽略了被报道者的主体意识和精神诉求,这种行为体现出媒体的目的是利己的,有人文关怀的外表而无其实。

毋庸置疑,当下许多记者也力图以平视的眼光去关注报道对象,但在实际的采访中,被采访对象往往还是处在被动的地位尤其在突发事件和策划性的新闻中,被采访对象有时甚至成了道具或者符号,其主体意识很难得以体现,这样的关怀自然也难以达到以人为本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