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专题复习立体几何题型与方法(文科)
文科立体几何题型与方法

文科何体题型与方法总结考点一证明空间线面平行与垂直1、如图, 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3,BC=4,AA1=4,点D是AB的中点,(I)求证:AC⊥BC1;(II)求证:AC 1//平面CDB1;2、如图所示,四棱锥P—ABCD中,AB⊥AD,CD⊥AD,PA⊥底面ABCD,PA=AD=CD=2AB=2,M为PC的中点。
(1)求证:BM∥平面PAD;(2)在侧面PAD内找一点N,使MN⊥平面PBD;3.【2012高考山东文19】 (本小题满分12分)如图,几何体E ABCD -是四棱锥,△ABD 为正三角形,,CB CD EC BD =⊥. (Ⅰ)求证:BE DE =;(Ⅱ)若∠120BCD =︒,M 为线段AE 的中点, 求证:DM ∥平面BEC .4、(2012年高考(江苏))如图,在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1111A B AC =,D E ,分别是棱1BC CC ,上的点(点D 不同于点C ),且AD DE F ⊥,为11B C 的中点. 求证:(1)平面ADE ⊥平面11BCC B ;(2)直线1//A F 平面ADE .考点二 求空间图形中距离与体积5、(安徽理17)如图,ABCDEFG 为多面体,平面ABED 与平面AGFD 垂直,点O 在线段AD 上,1,2,OA OD ==△OAB ,,△OAC ,△ODE ,△ODF 都是正三角形。
(Ⅰ)证明直线BC ∥EF ;(II )求棱锥F —OBED 的体积。
6.(四川09) 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 BAC=90°,AB=AC=AA1 =1.D 是棱CC1上的一P 是AD 的延长线与A1C1的延长线的交点,且PB1∥平面BDA . (I )求证:CD=C1D :(Ⅱ)求点C 到平面B1DP 的距离.7.【2012高考湖南文19】(本小题满分12分)如图6,在四棱锥P-ABCD 中,PA ⊥平面ABCD ,底面ABCD 是等腰梯形,AD ∥BC ,AC ⊥BD. (Ⅰ)证明:BD ⊥PC ;(Ⅱ)若AD=4,BC=2,直线PD 与平面PAC 所成的角为30°,求四棱锥P-ABCD 的体积.8.【2012高考广东文18】本小题满分13分)如图5所示,在四棱锥P ABCD -中,AB ⊥平面PAD ,//AB CD ,PD AD =,E 是PB 的中点,F 是CD 上的点且12DF AB =,PH 为△PAD 中AD 边上的高. (1)证明:PH ⊥平面ABCD ;(2)若1PH =,AD =,1FC =,求三棱锥E BCF -的体积;(3)证明:EF ⊥平面PAB .9.【2012高考陕西文18】(本小题满分12分) 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B=A A 1 ,CAB ∠=2π(Ⅰ)证明11B A C B ⊥;(Ⅱ)已知AB=2,11C A AB - 的体积10.【2012高考辽宁文18】(本小题满分12分)如图,直三棱柱///ABC A B C -,90BAC ∠=,AB AC ==AA ′=1,点M ,N 分别为/A B 和//B C 的中点。
2020年高考文科数学《立体几何》题型归纳与训练

2020年高考文科数学《立体几何》题型归纳与训练【题型归纳】题型一立体几何证明例1如图五面体中,四边形ABCD是矩形,AD⊥面ABEF,AB//EF,AD=1,AB=1EF=22,2AF=BE=2,P、Q、M分别为AE、BD、EF的中点.(1)求证:PQ//面BCE;(2)求证:AM⊥面ADF.【答案】见解析【解析】(1)连结AC.因为四边形ABCD是矩形,且Q为BD的中点,所以Q为AC的中点.又因为P为AE的中点,所以PQ//EC,又因为PQ⊄面BCE,EC⊆面BCE,所以PQ//面BCE.(2)取EF的中点M,连结AM.因为AB//EM,且QB=EM=22,所以四边形ABEM为平行四边形,所以AM//BE,且AM=BE=2.在∆AMF中,A M=AF=2,MF=22.所以AM2+AF2=MF2,故AM⊥AF.由AD⊥面ABEF,得AD⊥AM,因为AD I AF=A,所以AM⊥面ADF.【易错点】定理证明所用知识点不清楚【思维点拨】证明几何体中的线面平行与垂直关系时,要注意灵活利用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抓住其中的平行与垂直关系.如该题中的(1)问需要利用五面体中的面ABCD是矩形,根据对角线的性质确定线段BD与AC的中点.(2)问中利用勾股定理验证线线垂直关系,这些都是证明空间平行与垂直关系的基础.例2在平行六面体ABCD-A B C D中,AA=AB,AB⊥B C.11111111A 1D1B1C1A DBC求证:(1)AB∥平面A B C;11(2)平面ABB A⊥平面A BC.111【答案】见解析【解析】(1)在平行六面体ABCD-A B C D中,AB∥A B.111111因为AB⊄平面A B C,A B⊂平面A B C,所以AB∥平面A B C.11111111A 1D1B1C1A DBC(2)在平行六面体ABCD-A B C D中,四边形ABB A为平行四边形.111111又因为AA=AB,所以四边形ABB A为菱形,因此AB⊥A B.11111又因为AB⊥B C,BC∥B C,所以AB⊥BC.111111又因为A B I BC=B,A B⊂平面A BC,BC⊂平面A BC,所以AB⊥平面A BC.111111因为AB⊂平面ABB A,所以平面ABB A⊥平面A BC.111111【易错点】定理证明所用知识点不清楚【思维点拨】证明几何体中的线面平行与垂直关系时,要注意灵活利用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抓住其中的平行与垂直关系.2(题型二 立体几何体积求解例 1 如图所示,在三棱锥V - ABC 中,平面VAB ⊥ 平面 ABC ,三角形VAB 为等边三角形, AC ⊥ BC ,且 AC = BC = 2 , O , M 分别为 AB ,V A 的中点.(1)求证:VB // 平面 MOC .V(2)求证:平面 MOC ⊥ 平面 VAB .M(3)求三棱锥V - ABC 的体积.AO BC【答案】 见解析【解析】(1)依题意, O , M 分别为 AB ,V A 的中点,则 O M 是 △VAB 的中位线,所以 OM //VB , OM ⊂ 平面 MOC ,VB ⊄ 平面 MOC ,故VB // 平面 MOC .(2)因为在 △ABC 中, AC = BC ,且 O 为 AB 的中点,所以 O C ⊥ AB ,又平面VAB ⊥ 平面 ABC ,平面VAB I 平面 ABC = AB , OC ⊂ 平面 ABC ,所以 OC ⊥ 平面VAB ,又 OC ⊂ 平面 MOC ,故平面 MOC ⊥ 平面VAB .(3)由(2)知, O C ⊥ 平面VAB ,所以V V - ABC= V C -VAB 1 1 3 3= ⋅ OC = ⨯ ⨯ 22 ⨯1 =3 △SVAB 3 4 3【易错点】定理证明所用知识点不清楚【思维点拨】证明几何体中的线面平行与垂直关系时,要注意灵活利用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抓住其中的平行与垂直关系.例 2 如图所示,在三棱锥 P – ABC 中, P A ⊥ AB , P A ⊥ BC , AB ⊥ BC , P A = AB = BC = 2 , D 为线段 AC 的中点, E 为线段 PC 上一点.(1)求证: P A ⊥ BD ;P(2)求证:平面 BDE ⊥ 平面 PAC ;ED C(3)当 P A // 平面 BDE 时,求三棱锥 E – BCD 的体积.AB【答案】 见解析 【解析】1)因为 P A ⊥ AB ,P A ⊥ BC ,AB I BC = B ,所以 P A ⊥ 平面 ABC .又因为 BD ⊂ 平面 ABC ,所以 PA ⊥ BD .(2)因为 AB ⊥ BC , AB = BC , D 为线段 AC 的中点,所以在等腰 △RtABC 中, BD ⊥ AC .又由(1)可知,P A ⊥ BD ,P A I AC = A ,所以 BD ⊥ 平面 PAC .由 E 为线段 PC 上一点,则 DE ⊂ 平面 PAC ,所以BD⊥ED.又因为BD⊂平面BDE,所以平面BDE⊥平面PAC.(3)当P A//平面BDE时,P A⊂平面PAC,且平面PAC I平面BDE=DE,可得P A//DE.由D是AC边的中点知,E为PC边的中点.故而ED=面BDC.12P A=1,ED∥P A,因为PA⊥平面ABC,所以ED⊥平由AB=BC=2,AB⊥BC,D为AC边中点知,BD=CD= 2.又BD⊥AC,有BD⊥DC,即∠BDC=90︒.因此,VE-BCD1111 =⋅ED=⨯⨯2⨯2⨯1=.3△SBCD323【易错点】注意体积几何证明题条件的严谨性【思维点拨】证明几何体中的线面平行与垂直关系时,要注意灵活利用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抓住其中的平行与垂直关系.掌握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应用及其体积的求解方法.题型三几何体的外接球问题例1(1)已知各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的正四棱柱的高为4,体积为16,则这个球的表面积是()A.16πB.20πC.24πD.32π(2)若三棱锥的三个侧面两垂直,且侧棱长均为3,则其外接球的表面积是.【答案】C;9π【解析】(1)V=a2h=16,a=2,4R2=a2+a2+h2=4+4+16=24,S=24π,选C;(2)4R2=3+3+3=9,S=4πR2=9π【易错点】外接球球心位置不好找【思维点拨】应用补形法找外接球球心的位置题型四立体几何的计算例1如图,已知三棱锥的底面是直角三角形,直角边边长分别为3和4,过直角顶点的侧棱长为4,且垂直于底面,该三棱锥的主视图是()【答案】B4, 【解析】显然由空间直角坐标系可知,该几何体在 xoy 面内的点保持不动,在 y 轴上的点在 xoy 面内的射影为坐标原点,所以该几何体的主视图就是其在面 xoy 面的表面图形,即主视图应为高为 4 ,底面边长为 3 的直角三角形.故选 B .【易错点】 该题易出现的问题是误以为 y 轴上的点在 xoy 面的射影落在 x 轴的正半轴上而误选 D , 【思维点拨】判断几何体的三视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几何体的放置位置和角度,注意投影线和投影面;(2)准确把握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特别是几何体中的线面垂直关系等;(3)注意实线和虚线的区别.【巩固训练】题型一 立体几何的证明1.如图,在四棱锥 P - ABCD 中,底面 ABCD 为菱形, ∠BAD = 60° P A = PD = AD = 2 ,点 M 在线段PC 上,且 PM = 2MC , N 为 AD 的中点.(1)求证: AD ⊥ 平面 PNB ;(2)若平面 P AD ⊥ 平面 ABCD ,求三棱锥 P - NBM 的体积.【答案】(1)见解析;(2)23.【解析】(1)∵ P A = PD, N 为 AD 的中点,∴ PN ⊥ AD ,∵底面 ABCD 为菱形, ∠BAD = 60︒ ,∴ BN ⊥ AD ,∵ PN I BN = N ,∴ AD ⊥ 平面 PNB .(2)∵ PN = PD = AD = 2 ,∴ PN = NB = 3 ,∵平面 P AD ⊥ 平面 ABCD ,平面 P AD I 平面 ABCD = AD , PN ⊥ AD ,∴ PN ⊥ 平面 ABCD ,∴ PN ⊥ NB ,∴S3⨯3⨯3=. 22∵AD⊥平面PNB,AD//BC,∴BC⊥平面PNB.∵PM=2MC,∴VP-NRM =VM-PNB22132=V=⨯⨯⨯2=.3C-PNB33232.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 B C中,D是AB的中点.111(1)证明:BC//平面A CD;11(2)若AC=CB,求证:A D⊥CD.1【答案】见解析.【解析】证明:(1)如图,连接AC,交A C于点O,连结OD.11据直三棱柱性质知四边形ACC A为平行四边形,所以O为AC的中点.111又因为D是AB的中点,所以BC//OD.1又因为BC⊄平面A CD,OD⊂平面A CD,111所以BC//平面A CD.11(2)因为AC=BC,D为AB的中点,所以CD⊥AB.据直三棱柱ABC-A B C性质知AA⊥平面ABC,又因为C D⊂平面1111所以AA⊥CD.1又因为AA I AB=A,AA,AB⊂平面ABB A,1111所以CD⊥平面ABB A,11又因为A D⊂平面ABB A,所以C D⊥A D,即A D⊥CD.11111ABC,题型二立体几何体积求解1.如图所示,四棱锥P-ABCD中,P A⊥底面ABCD,AD//BC,AB=AD=AC=3,P A=BC=4,M为线段AD上一点,AM=2MD,N为PC的中点.(1)证明MN//平面PAB;P6NA MB DC【答案】(1)(2) N -BCM 2 3 63 .AD = BC = 所以V △S ABC = ⨯ 4 ⨯ 2 5 = 2 3 6 3 . 1 2 ⨯ (2 + 4)(2)求四面体 N - BCM 的体积.1 1 14 5V = ⨯ P A ⋅= ⨯ 4 ⨯ 2 5 =△S ABC【解析】(1)取 PB 中点 Q ,连接 AQ 、 NQ ,因为 N 是 PC 中点, NQ //BC ,且 NQ = 1BC ,又2AM = 2 2 ⨯ 3 1 BC ,且 AM // BC ,所以 QN // AM ,且3 34 2QN = AM ,所以四边形 AQNM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 MN // AQ .又 MN ⊄ 平面PAB , AQ ⊂ 平面 PAB ,所以 MN // 平面 PAB .PQ NAMD(2)由(1) QN // 平面 ABCD .BC所以VN -BCM= VQ -BCM1 = V2 P -BCM 1= V 2 P -BCA.N -BCM1 1 14 5 = ⨯ P A ⋅2.如图所示,四棱锥 P - ABCD 中,侧面 P AD 为等边三角形且垂直于底面 ABCD , PAB = BC = 1AD , ∠BAD = ∠ABC = 90o .2(1)证明:直线 BC // 平面 P AD ;(2)若 △PCD 面积为 2 7 ,求四棱锥 P - ABCD 的体积.【答案】(1)(2) V = ⨯⨯ 2 3 = 4 3 .32BACD【解析】(1)在平面 ABCD 内,因为 ∠BAD = ∠ABC = 90o ,所以 BC //AD .又 BC ⊄ 平面 P AD , AD ⊂ 平面 P AD ,故 BC // 平面 P AD .(2)取 AD 的中点 M ,联结 PM , CM .由 AB = BC = 1AD ,及 BC //AD , ∠ABC = 90o ,得四边形 ABCM 为正方形,则 CM ⊥ AD .2因为侧面 P AD 是等边三角形且垂直于底面 ABCD ,平面 P AD I 平面 ABCD = AD ,所以 PM ⊥ AD ,因为PM ⊂ 平面 P AD ,所以 PM ⊥ 平面 ABCD .因为 CM ⊂ 平面 ABCD ,所以 PM ⊥ CM .因为 △PCD 的面积为 2 7 ,所以 ⨯ 2x ⨯ 1 2 ⨯ (2 + 4)设 BC = x ,则 CM = x , CD = 2 x , PM = 3x , PC = PD = 2x .取 CD 的中点 N ,联结 PN ,则 PN ⊥ CD ,所以 PN =14 x .21 142 2x = 2 7 ,解得 x = -2 (舍去), x = 2 ,于是 AB = BC = 2 ,AD = 4 , PM = 2 3 .所以四棱锥 P - ABCD 的体积V = ⨯3 2⨯ 2 3 = 4 3 .题型三 几何体的外接球问题1. 在正三棱锥 S - ABC 中, M 、N 分别是棱 SC 、BC 的中点,且 AM ⊥ MN ,若侧棱 SA = 2 3 ,则正三棱锥 S - ABC 外接球的表面积是.【答案】 36π【解析】正三棱锥的对棱互垂直。
文科立体几何知识点、方法总结高三复习

立体几何知识点整理一.直线和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1. 线面平行l符号表示:2. 线面相交符号表示:3. 线在面内符号表示:二.平行关系:1.线线平行:方法一:用线面平行实现。
mlmll////⇒⎪⎭⎪⎬⎫=⋂⊂βαβα方法二:用面面平行实现。
mlml////⇒⎪⎭⎪⎬⎫=⋂=⋂βγαγβα方法三:用线面垂直实现。
若αα⊥⊥ml,,则ml//。
方法四:用向量方法:若向量l和向量m共线且l、m不重合,则ml//。
2.线面平行:方法一:用线线平行实现。
ααα////llmml⇒⎪⎭⎪⎬⎫⊄⊂方法二:用面面平行实现。
αββα////ll⇒⎭⎬⎫⊂方法三:用平面法向量实现。
若为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且α⊄l,则α//l。
3.面面平行:方法一:用线线平行实现。
βααβ//',','//'//⇒⎪⎪⎭⎪⎪⎬⎫⊂⊂且相交且相交mlmlmmll方法二:用线面平行实现。
βαβαα//,////⇒⎪⎭⎪⎬⎫⊂且相交mlml三.垂直关系:1. 线面垂直:方法一:用线线垂直实现。
αα⊥⇒⎪⎪⎭⎪⎪⎬⎫⊂=⋂⊥⊥lABACAABACABlACl,方法二:用面面垂直实现。
αββαβα⊥⇒⎪⎭⎪⎬⎫⊂⊥=⋂⊥llmlm,2. 面面垂直:方法一:用线面垂直实现。
βαβα⊥⇒⎭⎬⎫⊂⊥l l方法二:计算所成二面角为直角。
3. 线线垂直:方法一:用线面垂直实现。
m l m l ⊥⇒⎭⎬⎫⊂⊥αα方法二: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PO l OA l PA l αα⊥⎫⎪⊥⇒⊥⎬⎪⊂⎭方法三:用向量方法:若向量和向量的数量积为0,则m l ⊥。
三.夹角问题。
(一)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1) 范围:]90,0(︒︒ (2)求法: 方法一:定义法。
步骤1:平移,使它们相交,找到夹角。
步骤2:解三角形求出角。
(常用到余弦定理) 余弦定理:abc b a 2cos 222-+=θ(计算结果可能是其补角)方法二:向量法。
高考文科数学__立体几何大题-知识点、考点及解题方法

立体几何大题题型及解题方法立体几何大题一般考以下五个方面:一、平行位置关系的证明1、证明线面平行(重点)解题方法:(1)线面平行判定定理;(2)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2、证明面面平行解题方法:(1)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2)面面平行判定定理的推论;(3)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4)平行平面的传递性。
3、平行位置关系的探索(1)对命题条件的探索;(2)对命题结论的探索;(3)通过翻折来探索。
二、垂直位置关系的证明1、证明线线垂直解题方法:2、证明线面垂直(重点)解题方法:3、证明面面垂直4、垂直位置关系的探索(1)对命题条件的探索;(2)对命题结论的探索;(3)通过翻折来探索。
三、求空间距离1、点到平面的距离解题方法:2、空间线段长解题方法:(1)解三角形法;(2)列方程法。
四、求几何体体积五、求空间角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考点一:如何判断空间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排除法)考点二:平行位置关系的证明证明题一般的解题步骤:一、根据题目的问题,确定要证明什么;根据题目的条件,确定用什么证明方法,如果无法确定,则要通过逆向思维来分析题目;二、看题目是否需要作辅助线(创造条件),证明平行位置问题一般作的辅助线是连等分点,特别是中点;三、根据确定的证明方法,看该方法需要多少个条件,然后看题目给的条件通过什么方式给,如果是间接条件则需要推理证明得出,如果是直接条件或隐含条件则直接罗列;四、准备好条件后,再次检查条件是否都满足,是否都罗列了,最后得出结论;五、规范书写答案过程:一般过程为1、作辅助线;2、准备间接条件;3、罗列直接条件或隐含条件;4、得出结论。
1、证明线面平行(重点)解题方法:2、证明面面平行解题方法:(1)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最常用方法):(2)面面平行判定定理的推论:(3)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4)3、平行位置关系的探索考点三、垂直位置关系的证明证明垂直的解题步骤:一、根据题目的问题,确定要证明什么;根据题目的条件,确定用什么证明方法,如果无法确定,则要通过逆向思维来分析题目;二、要注意先确定谁垂直于谁,如1、证明线线垂直时常考虑其中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条直线所在的平面,究竟选择哪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条直线所在的平面,需要通过对条件及图形结构做深入细致分析、尝试、判断。
立体几何大题方法总结(文科)

高考大纲: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①理解空间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如下的公理和定理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点都在此平面内公理2: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定理:空间中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②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定理理解以下判定定理:线面平行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面面平行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都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面面垂直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理解以下性质定理,并能够证明线面平行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该直线的任一个平面与此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就和交线平行面面平行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相互平行线面垂直性质定理: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面面垂直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③能运用公理、定理和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④能根据定义解决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的简单计算问题线面平行的证法:1、在平面内找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2、通过面面平行来证明线面平行(如果两平面平行,那么一个平面内的任何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面面平行的证法:在一个平面内找两条相交直线分别与另一个平面平行线面垂直的证法:1、在平面内找两条相交直线分别与已知直线垂直2、如果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与一个平面垂直,则另一条直线也垂直于这个平面3、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如果面面垂直,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面面垂直的证法:1、利用判定定理:在一个平面内找一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2、证明两个平面所成二面角是直二面角线线垂直的证法:1、利用勾股定理2、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3、利用余弦定理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找法:把一条或两条直线平移到相交 *有时要证垂直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身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2008高考数学专题复习_立体几何题型与方法(文科宜宾)

POAa高考数学专题复习 立体几何题型与方法(文科)一、 考点回顾1.平面(1)平面的基本性质:掌握三个公理及推论,会说明共点、共线、共面问题。
(2)证明点共线的问题,一般转化为证明这些点是某两个平面的公共点(依据:由点在线上,线在面内 ,推出点在面内), 这样,可根据公理2证明这些点都在这两个平面的公共直线上。
(3)证明共点问题,一般是先证明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再证明这点在第三条直线上,而这一点是两个平面的公共点,这第三条直线是这两个平面的交线。
(4)证共面问题一般用落入法或重合法。
(5)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面. 2. 空间直线.(1)空间直线位置分三种:相交、平行、异面. 相交直线—共面有反且有一个公共点;平行直线—共面没有公共点;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一平面内。
(2)异面直线判定定理: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和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不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3)平行公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4)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推论:如果两条相交直线和另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那么这两组直线所成锐角(或直角)相等.(5)两异面直线的距离:公垂线的长度.空间两条直线垂直的情况:相交(共面)垂直和异面垂直.21,l l 是异面直线,则过21,l l 外一点P ,过点P 且与21,l l 都平行平面有一个或没有,但与21,l l 距离相等的点在同一平面内. (l 1或l 2在这个做出的平面内不能叫l 1与l 2平行的平面) 3. 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垂直.(1)空间直线与平面位置分三种:相交、平行、在平面内.(2)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线线平行,线面平行”)(3)直线和平面平行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线面平行,线线平行”)(4)直线与平面垂直是指直线与平面任何一条直线垂直,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垂直,过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和一条直线垂直.● 若PA ⊥α,a ⊥AO ,得a ⊥PO (三垂线定理), 得不出α⊥PO . 因为a ⊥PO ,但PO 不垂直OA . ● 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亦成立.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线线垂直,线面垂直”)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二:如果平行线中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推论: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5)a.垂线段和斜线段长定理:从平面外一点..向这个平面所引的垂线段和斜线段中,①射影相等的两条斜线段相等,射影较长的斜线段较长;②相等的斜线段的射影相等,较长的斜线段射影较长;③垂线段比任何一条斜线段短.[注]:垂线在平面的射影为一个点. [一条直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是一条直线.(×)]b.射影定理推论: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点在平面内的射影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文科立体几何知识点、方法总结高三复习

立体几何知识点整理一.直线和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1. 线面平行l符号表示:2. 线面相交符号表示:3. 线在面内符号表示:二.平行关系:1.线线平行:方法一:用线面平行实现。
mlmll////⇒⎪⎭⎪⎬⎫=⋂⊂βαβα方法二:用面面平行实现。
mlml////⇒⎪⎭⎪⎬⎫=⋂=⋂βγαγβα方法三:用线面垂直实现。
若αα⊥⊥ml,,则ml//。
方法四:用向量方法:若向量和向量共线且l、m不重合,则ml//。
2.线面平行:方法一:用线线平行实现。
ααα////llmml⇒⎪⎭⎪⎬⎫⊄⊂方法二:用面面平行实现。
αββα////ll⇒⎭⎬⎫⊂方法三:用平面法向量实现。
若n为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ln⊥且α⊄l,则α//l。
3.面面平行:方法一:用线线平行实现。
βααβ//',','//'//⇒⎪⎪⎭⎪⎪⎬⎫⊂⊂且相交且相交mlmlmmll方法二:用线面平行实现。
βαβαα//,////⇒⎪⎭⎪⎬⎫⊂且相交mlml三.垂直关系:1. 线面垂直:方法一:用线线垂直实现。
αα⊥⇒⎪⎪⎭⎪⎪⎬⎫⊂=⋂⊥⊥lABACAABACABlACl,方法二:用面面垂直实现。
αββαβα⊥⇒⎪⎭⎪⎬⎫⊂⊥=⋂⊥llmlm,2. 面面垂直:方法一:用线面垂直实现。
βαβα⊥⇒⎭⎬⎫⊂⊥l l方法二:计算所成二面角为直角。
3. 线线垂直:方法一:用线面垂直实现。
m l m l ⊥⇒⎭⎬⎫⊂⊥αα方法二: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PO l OA l PA l αα⊥⎫⎪⊥⇒⊥⎬⎪⊂⎭方法三:用向量方法:若向量和向量的数量积为0,则m l ⊥。
三.夹角问题。
(一)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1) 范围:]90,0(︒︒ (2)求法: 方法一:定义法。
步骤1:平移,使它们相交,找到夹角。
步骤2:解三角形求出角。
(常用到余弦定理) 余弦定理:abc b a 2cos 222-+=θ(计算结果可能是其补角)方法二:向量法。
高考文科数学立体几何题型与方法 2

专题六:高考文科数学立体几何题型与方法(文科)经典例题剖析考点一空间向量及其运算例题1. 已知三点不共线,对平面外任一点,满足条件,试判断:点与是否一定共面?分析:要判断点与是否一定共面,即是要判断是否存在有序实数对,使或对空间任一点,有。
解:由题意:,∴,∴,即,所以,点与共面.点评:在用共面向量定理及其推论的充要条件进行向量共面判断的时候,首先要选择恰当的充要条件形式,然后对照形式将已知条件进行转化运算.例题2. 如图,已知矩形和矩形所在平面互相垂直,点,分别在对角线,上,且,.求证:平面.分析:要证明平面,只要证明向量可以用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的向量和线性表示.证明:如图,因为在上,且,所以.同理,又,所以.又与不共线,根据共面向量定理,可知,,共面.由于不在平面内,所以平面.点评:空间任意的两向量都是共面的.考点二证明空间线面平行与垂直例题3. 如图, 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3,BC=4,AA1=4,点D是AB的中点,(I)求证:AC⊥BC1;(II)求证:AC 1//平面CDB1;分析:(1)证明线线垂直方法有两类:一是通过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证明,二是通过线面垂直来证明线线垂直;(2)证明线面平行也有两类:一是通过线线平行得到线面平行,二是通过面面平行得到线面平行.解法一:(I)直三棱柱ABC-A1B1C1,底面三边长AC=3,BC=4AB=5,∴AC⊥BC,且BC1在平面ABC内的射影为BC,∴AC⊥BC1;(II)设CB1与C1B的交点为E,连结DE,∵ D是AB的中点,E是BC1的中点,∴DE//AC1,∵DE平面CDB1,AC1平面CDB1,∴AC1//平面CDB1;解法二:∵直三棱柱ABC-A1B1C1底面三边长AC=3,BC=4,AB=5,∴AC、BC、C1C两两垂直,如图,以C为坐标原点,直线CA、CB、C1C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C(0,0,0),A(3,0,0),C1(0,0,4),B(0,4,0),B1(0,4,(1)∵=(-3,0,0),=(0,-4,0),∴•=0,∴AC⊥BC1.(2)设CB1与C1B的交战为E,则E(0,2,2).∵=(-,0,2),=(-3,0,4),∴,∴DE∥AC1.点评:平行问题的转化:面面平行线面平行线线平行;主要依据是有关定义及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例题4. (北京市东城区2007年综合练习)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的中点,P为BB1的中点.(I)求证:;(II)求证;(III)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大小.分析:本小题考查直线与平面垂直,二面角等基础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解法一:(I)连结BC1由正方体的性质得BC1是BD1在平面BCC1B1内的射影,所以(II)又,(III)延长由于正方体的棱长为2,即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大小为arccos.解法二:(I)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B(2,2,0),C(0,2,0)B1(2,2,2),D1(0,0,2).(II),.(III),即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大小为arccso点评:证明线面垂直只需证此直线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即可.这些从本题证法中都能十分明显地体现出来考点三求空间图形中的角与距离根据定义找出或作出所求的角与距离,然后通过解三角形等方法求值,注意“作、证、算”的有机统一.解题时注意各种角的范围: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0°<θ≤90°,其方法是平移法和补形法;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范围是0°≤θ≤90°,其解法是作垂线、找射影;二面角0°≤θ≤180°,其方法是:①定义法;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③垂面法另也可借助空间向量求这三种角的大小.例题5. (河南省开封市2007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检测)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A1=1,AD=DC=.(1)求直线A1C与D1C1所成角的正切值;(2)在线段A1C上有一点Q,且C1Q=C1A1,求平面QDC与平面A1DC所成锐二面角的大小.分析:求线面角关键是作垂线,找射影,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采用平移法求二面角的大小也可应用面积射影法,向量法办解法一:(I)为异面直线AC与D1C所成的角连AD,在Rt△ADC中,CD=,AD=2,(II)过Q作EF(在平面AC内)使EF//AB,连B1C、CF、DF,(面EFCD即平面QDC;面A1B1CD即平面A1DC)即为二面角A1—DC—Q的平面角.~.,即所求二面角大小为30°解法二:(I)同解法一(I)(II)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即平面QDC与平面A1DC所成锐二面角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线面角及二面角的一般求法,综合性较强用平移法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利用三垂线定理求作二面角的平面角,是常用的方法.例题6. (福建省福州三中2008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如图,正三棱柱的所有棱长都是,是棱的中点,是棱的中点,交于点(1)求证:;(2)求二面角的大小(用反三角函数表示);(3)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OAa高考数学专题复习 立体几何题型与方法(文科)一、 考点回顾1.平面(1)平面的基本性质:掌握三个公理及推论,会说明共点、共线、共面问题。
(2)证明点共线的问题,一般转化为证明这些点是某两个平面的公共点(依据:由点在线上,线在面内 ,推出点在面内), 这样,可根据公理2证明这些点都在这两个平面的公共直线上。
(3)证明共点问题,一般是先证明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再证明这点在第三条直线上,而这一点是两个平面的公共点,这第三条直线是这两个平面的交线。
(4)证共面问题一般用落入法或重合法。
(5)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面. 2. 空间直线.(1)空间直线位置分三种:相交、平行、异面. 相交直线—共面有反且有一个公共点;平行直线—共面没有公共点;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一平面内。
(2)异面直线判定定理: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和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不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3)平行公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4)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推论:如果两条相交直线和另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那么这两组直线所成锐角(或直角)相等.(5)两异面直线的距离:公垂线的长度.空间两条直线垂直的情况:相交(共面)垂直和异面垂直.21,l l 是异面直线,则过21,l l 外一点P ,过点P 且与21,l l 都平行平面有一个或没有,但与21,l l 距离相等的点在同一平面内. (l 1或l 2在这个做出的平面内不能叫l 1与l 2平行的平面) 3. 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垂直.(1)空间直线与平面位置分三种:相交、平行、在平面内.(2)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线线平行,线面平行”)(3)直线和平面平行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线面平行,线线平行”)(4)直线与平面垂直是指直线与平面任何一条直线垂直,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垂直,过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和一条直线垂直. 若PA ⊥α,a ⊥AO ,得a ⊥PO (三垂线定理), 得不出α⊥PO . 因为a ⊥PO ,但PO 不垂直OA .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亦成立.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线线垂直,线面垂直”)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二:如果平行线中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推论: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5)a.垂线段和斜线段长定理:从平面外一点..向这个平面所引的垂线段和斜线段中,①射影相等的两条斜线段相等,射影较长的斜线段较长;②相等的斜线段的射影相等,较长的斜线段射影较长;③垂线段比任何一条斜线段短.[注]:垂线在平面的射影为一个点. [一条直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是一条直线.(×)]b.射影定理推论: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点在平面内的射影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4. 平面平行与平面垂直.(1)空间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相交、平行.(2)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哪么这两个平面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推论: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互相平行;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注]:一平面间的任一直线平行于另一平面.(3)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平行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交线平行.(“面面平行,线线平行”)(4)两个平面垂直性质判定一: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则两个平面垂直.两个平面垂直性质判定二:如果一个平面与一条直线垂直,那么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垂直于这个平面.(“线面垂直,面面垂直”)注:如果两个二面角的平面对应平面互相垂直,则两个二面角没有什么关系.(5)两个平面垂直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推论:如果两个相交平面都垂直于第三平面,则它们交线垂直于第三平面. 证明:如图,找O 作OA 、OB 分别垂直于21,l l ,因为ααββ⊥⊂⊥⊂OB PM OA PM ,,,则OB PM OA PM ⊥⊥,.(6)两异面直线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θcos 2222mn d n m l +++=(θ为锐角取加,θ为钝角取减,综上,都取加则必有⎥⎦⎤ ⎝⎛∈2,0πθ)(7)最小角定理:21cos cos cos θθθ=PαβθM AB Oθ1θ2(1θ为最小角,如图) 5. 锥、棱柱.(1)棱柱性质①棱柱的各个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所有的侧棱都相等;直棱柱的各个侧面都是矩形........;正棱柱的各个侧面都是全等的矩形...... ②棱柱的两个底面与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对应边互相平行的全等..多边形. ③过棱柱不相邻的两条侧棱的截面都是平行四边形.注:①棱柱有一个侧面和底面的一条边垂直可推测是直棱柱. (×) (直棱柱不能保证底面是钜形可如图) ②(直棱柱定义)棱柱有一条侧棱和底面垂直. (2)棱锥性质:①正棱锥各侧棱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相等(它叫做正棱锥的斜高).②正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内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正棱锥的高、侧棱、侧棱在底面内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3)球:a.球的截面是一个圆面.①球的表面积公式:24R S π=.②球的体积公式:334R V π=.b.纬度、经度:①纬度:地球上一点P 的纬度是指经过P 点的球半径与赤道面所成的角的度数.②经度:地球上B A ,两点的经度差,是指分别经过这两点的经线与地轴所确定的二个半平面的二面角的度数,特别地,当经过点A 的经线是本初子午线时,这个二面角的度数就是B 点的经度.附:①圆柱体积:h r V 2π=(r 为半径,h 为高) ②圆锥体积:h r V 231π=(r 为半径,h 为高)③锥形体积:Sh V 31=(S 为底面积,h 为高)(1)①内切球:当四面体为正四面体时,设边长为a ,a h 36=,243a S =底,243a S =侧, 得R a R a a a ⋅⋅+⋅=⋅2224331433643a a a R 46342334/42=⋅==⇒. 注:球内切于四面体:h S R S 313R S 31V 底底侧ACD B ⋅=⋅+⋅⋅⋅=-。
②外接球:球外接于正四面体,可如图建立关系式.O rOR6. 空间向量.(1)a.共线向量:共线向量亦称平行向量,指空间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直线互相平行或重合. (2)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如果三个向量....c b a ,,不共面...,那么对空间任一向量,存在一个唯一的有序实数组x 、y 、z ,使c z b y a x p ++=.推论:设O 、A 、B 、C 是不共面的四点,则对空间任一点P ,都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组x 、y 、z 使z y x ++=(这里隐含x+y+z≠1).注:设四面体ABCD 的三条棱,,,,d AD c AC b AB ===其 中Q 是△BCD 的重心,则向量)(31c b a AQ ++=用MQ AM AQ +=即证.对空间任一点O 和不共线的三点A 、B 、C ,满足OP xOA yOBzOC =++, 则四点P 、A 、B 、C 是共面⇔1x y z ++=(3)a.空间向量的坐标:空间直角坐标系的x 轴是横轴(对应为横坐标),y 轴是纵轴(对应为纵轴),z 轴是竖轴(对应为竖坐标).①令a =(a 1,a 2,a 3),),,(321b b b b =,则),,(332211b a b a b a b a ±±±=+,))(,,(321R a a a a ∈=λλλλλ,332211b a b a b a b a ++=⋅,a ∥)(,,332211Rb a b a b a b ∈===⇔λλλλ332211b a b a b a ==⇔ 。
0332211=++⇔⊥b a b a b a 。
222321a a a ++==(用到常用的向量模与向量之间的转化:a a =⇒⋅=)空间两个向量的夹角公式232221232221332211||||,cos b b b a a a b a b a b a b a ba b a ++⋅++++=⋅⋅>=<(a =123(,,)a a a ,b =123(,,)b b b )。
②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212212212)()()(z z y y x x d -+-+-=.b.法向量:若向量a 所在直线垂直于平面α,则称这个向量垂直于平面α,记作α⊥a ,如果α⊥a 那么向量a 叫做平面α的法向量.c.用向量的常用方法:①利用法向量求点到面的距离定理:如图,设n 是平面α的法向量,AB 是平面α的一条射线,其中α∈A ,OABCD则点B 到平面α的距离为|||n n AB .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CD n d n ⋅=(12,l l 是两异面直线,其公垂向量为n ,C D 、分别是12,l l 上任一点,d 为12,l l 间的距离).③.点B 到平面α的距离 ||||AB n d n ⋅=(n 为平面α的法向量,AB 是经过面α的一条斜线,A α∈). ④直线AB 与平面所成角sin||||AB marc AB m β⋅=(m 为平面α的法向量).⑤利用法向量求二面角的平面角定理:设21,n n 分别是二面角βα--l 中平面βα,的法向量,则21,n n 所成的角就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或其补角大小(21,n n 方向相同,则为补角,21,n n 反方,则为其夹角).二面角l αβ--的平面角cos ||||m n arc m n θ⋅=或cos ||||m narc m n π⋅-(m ,n 为平面α,β的法向量).7.知识网络二、方法总结1.位置关系:(1)两条异面直线相互垂直证明方法:○1证明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为90º;○2证明两条异面直线的方向量相互垂直。
(2)直线和平面相互平行证明方法:○1证明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相互平行;○2证明这条直线的方向量和这个平面内的一个向量相互平行;○3证明这条直线的方向量和这个平面的法向量相互垂直。
(3)直线和平面垂直证明方法:○1证明直线和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2证明直线的方向量与这个平面内不共线的两个向量都垂直;○3证明直线的方向量与这个平面的法向量相互平行。